西部开发是中央三代领导集体的共同战略选择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贵州经济社会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世纪之交,根据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和我国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总揽全局,不失时机地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
贵州迎来了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贵州全省上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各项方针和部署,按照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贵州省西部大开发的奋斗目标和战略重点,抢抓机遇,团结拼搏,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办成了许多若干年来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显著成效,贵州进入了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效益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
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突出,特色经济体系逐步确立,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口控制和生态环境建设稳步推进,贵州已经进入了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西部大开发的成果正为全省3900多万各族人民所分享,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美好前景正在由蓝图逐渐成为现实。
一、贵州在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起点贵州地处中国大西南腹地,是一个资源丰富、气候宜人、风景秀丽、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巨大的省份。
同时由于历史的原因,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是一个“欠开发、欠发达”的省份。
2000年,全省人口3524万,其中农村贫困人口近1000万,占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10%以上,全省财政总收入仅151.62亿元。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之际,贵州存在的不足及比较优势都十分突出。
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经济增长速度相对缓慢。
“八五”到“九五”期间,贵州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与周边省区相比也不算快。
二是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差、水平低。
多元一体格局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究——基于西部大开发背景

84中国军转民多元一体格局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探究——基于西部大开发背景【摘要】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团结奋斗、美美与共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概括,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在新时代维护这一格局、强化共同体建设的工作纲要与主线。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工作的一项重大突破,有力地推动了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构建有着重大影响。
分析这一时期多元一体格局的变化,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从而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李凯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1]。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促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环节。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所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推进西部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的重大举措,研究好这一民族理论,为维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西部大开发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背景分析(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提出与内涵1988年,费孝通先生在一场学术演讲中首次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一概念。
他认为,中国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同时伴有分裂与消亡,最终形成了一个“多元统一体[2]”。
“多元”是指五十六个民族各有其历史渊源、文化特点、语言文字等等,有着不同的精神风貌与生活习惯。
“一体”则是指各民族紧紧团结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中,彼此交流融合不可分割。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就是不同民族之间的相处准则,既要发扬自身的特色,又要相互团结包容,异彩纷呈的各个民族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
“多元一体”十分精准地概括了中国这个多民族大家庭中的各民族关系与整体格局。
西部大开发20年:历史回顾、实施成效与发展对策

西部大开发20年:历史回顾、实施成效与发展对策作者:白永秀何昊来源:《人文杂志》2019年第11期内容提要新时代西部大开发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和新的发展活力。
为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基于西部自身发展、西部各个省市发展和东西部地区差距三个视角,对西部大开发20年的实施成效进行回顾总结。
分析结果显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社会指标提升明显;东西部地区在人均GDP方面的相对差距有所减小,但其他多项指标的绝对差距仍在不断增大。
对此,通过对外开放、结构调整、城乡发展、扶贫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对深入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提出相关发展对策。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实施成效东西部差距发展对策绝对差距相对差距[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9)11—0052—11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大局、边疆稳定和民族团结的重大战略部署,它将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区域发展领域的伟大创新。
当前,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亟需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的增长动能,因而西部地区必然成为新时代国内改革发展的重要回旋余地和提升整体发展水平的巨大潜力所在。
同时,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也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和新的发展活力。
因此,“十三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对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作出了一系列新的批示。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应“制定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新的指导意见”。
2019年3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
这些足见中国政府对西部发展的重视,但实际上,尽管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实施多年,其核心使命始终没有改变,即不断促进西部地区自身发展的同时,尽可能地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
两个大局

两个大局所谓"两个大局",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使之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比如二十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东南沿海地区城市鸟瞰图平时,就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在1988年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沿海地区要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
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
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
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途径,是邓小平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解决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生动体现。
"两个大局"战略思想的成功实内地-沿海工业带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对于指导我国区域经济乃至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科学发展观,对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思想进行了全面继承、具体实践和重大创新与发展。
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是新一届党中央全面贯彻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思想,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
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将同沿海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和西部大开发等发展战略一起,成为我们党全面贯彻邓小平"两个大局"战略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成功典范。
西部大开发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71.4%。
2002年末人口3.67亿人,占全国的28.8%。
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22660亿元,占全国的16.8%。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
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胜利实现的重大部署,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富余的重要举措,是保障边疆巩固和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关系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状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方针政策和重点任务。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探索西部大开发的新路子。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社会进步协调推进,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量力而行,有重点、有步骤地解决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坚持把西部地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国家政策支持结合起来,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毛概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

毛概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论述题1、论述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意义。
1、答: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的意义:第一,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第二,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第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
第四,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第五,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2、联系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思想,谈谈你对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奋斗目标的认识与理解。
2、答:“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思想主要内涵: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小康社会”是邓小平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战略所要达到的社会发展状态。
21世纪头20年是一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既包括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指标,也包括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内容,体现出我国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本质特征。
3、试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1)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早在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点断。
这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新中国三代领导人与西部大开发

第 2卷 第 2 8 期
V L2 No 2 o 8
西南师范太学学报( ^文社会科学版)
J u a o o twe t J n o ma iest Hu n  ̄ i n o il ce csE i o ) o r l f u h s C  ̄ aN r l v r i n S Un y( tm ie a dS c i e dt n ts aS n i
收稿 日期 :0 1 9 3 20 一O —0
作者简介 : 清(93 )男 , 杨顺 16 - , 侗族 , 贵州锦屏人 . 州 民族学院社科部 I0 贵l 昌 教授, 主要从事政治与民族理论研 究
38
维普资讯
也为后来党和国 要 是以 钢产量作为 赶超的 指标, 认为只 9 年钢产量达 展和科技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创造了条件; 要16 9 到2 0 万吨, 们就超过英国了。因而各地不管有无资 家实施西 0 5 我 部大 开发战略 提供了经验。 源条件 . 都掀起了以 大炼钢铁” 为特征的工业热潮。这种 总之, 新中国成立后的 3 年问, 0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
包头钢 铁基 宁夏青 地、 铜峡 水电 新疆石油劫 站、 探和内蒙古 探 索和思考西部 开发 建设的 总体布局和 基本设想。 大兴安岭林区 开发等。当时西部开发主要集中在西北地 “ 二五” 计划和三年调整时期, 是西部开发建设相对较 区, 西南地区仅有 儿个重点建设项 目l。在此过程中. 快的时 _ j 国 期。 国家对西 部地区 的部署是积极开展西南、 西北 家在充分发挥东北、 上海、 天津等老工业基地作用的同时, 以钢铁 、 有色金属及大型水电站为中心的开发建设. 继续开
业一片空白和交通闫塞的状况。 j
我国 社会主义改 造基本完成后, 共八大及时作出把 中 近 代以 由 来, 于帝国主 义的 侵略和封建 主义的压迫, 中 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尤 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以毛 其是分布在中国 西部地区 的许多少数民 他们中 族, 的大 泽东为 多 核心的 第一代中 央领导集体, 在积极探索社会主义 数直到 解放 前还 停滞在前资本主义的 各种社会发展阶段, 建设道 路的 过程中, 提出了正确认识和处理一系列重大关 96 毛泽东发表事关中国社会主义建 其农 业生产 异常 落后, 现代工 业几乎是一片空白 状态。为 系问题的要求。]5 年, 尽快改 变这 种贫穷落后的面貌, 必须实现国 家社会主义 工 设大局的 论十 《 大关系》 文, 一 精辟地论述了 中央和地方、 沿
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政治意义

旨就是要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裕, 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这是社会主义 的本质要求。 而我国地域广阔, 人口众多, 生产力不发达的国情决定了不可能同时在 "&$ 万 平方公里的广阔大地上实现共同富裕, 必然有的先富, 有的后富。 邓小平 “ 两个大局 ” 的思想 正是面对现实做出的重大举措, 其目的是使一部分地区、 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先富起来, 为后富的地区和后富的人起到示范的作用, 并帮助、 带动落后地区和后富的人共同富裕。 长 期以来, 由于自然、 历史和社会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我国西部地区一直处于落后状态, 不 少地方的群众, 特别是农牧民还比较贫困。 这必然会引起社会矛盾的激化。 为了解决贫困地 区的生活问题, 我国坚持不懈地致力于打扶贫攻坚战, 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 在短短的 二十年时间里, 解决了两亿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然而这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只能是缓 解群众一时的生活困难, 不可能使他们真正摆脱落后。 要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 貌, 必须改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 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支持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开发 资源, 发展商品生产, 改善生产条件, 增强自我积累、 自我发展的能力。 这才是摆脱贫困的根 本出路。 西部大开发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只有通过西部大开发, 才能从总体上和根本上使 广大西部地区彻底摆脱贫困落后的境况, 走向共同富裕, 才能使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以充 分地发挥。 三、 西部大开发可以促进全国生动活泼政治局面的巩固和发展 经济决定政治。 经济发展、 社会的全面发展有助于良好政治局面的形成。 西部大开发作 为推动我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可以促进全国生动活泼政治局面的巩固和发展。 首先, 全国生动活泼政治局面的巩固和发展离不开西部良好政治局面的形成。 西部地区 自治区、 直辖市, 面积 ’(’ 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陆地面积的 ’&) #* , 人口 %) #’ 包括 !$ 个省、 亿, 占全国总人口的 %%* 。 如果在这么大的一片土地上没有良好的政治局面, 就不能说我国 已经形成了生动、 活泼的政治局面。 同时, 也 % 亿多的人口聚居区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必然会通过各种渠道辐射到全国各地, 影响全国良好局面的形成、 发展和巩固。 只有西部的 广大地区拥有了良好的政治局面, 才能确保进一步推动全国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的巩固和 发展。 这是个局部和整体互动的关系, 我们要在互动中求得双方的良性循环。 在这个循环体 中, 全国生动活泼政治局面的巩固和发展不可能离开广阔的西部地区良好的政治局面的形 成。 而西部地区良好的政治局面的形成又离不开经济的大发展, 西部大开发是解决这一问题 的关键, 它对良好政治局面的形成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 中国成立半 个世 纪 以来 , 中央三代 领导集 体从 战略高 度 出发 , 分重视 西部 地 区的开 发 与建设 , 十 注重 区域 经 济 的 协调发展 与共 同繁荣 。实施西 部开发 战略 , 实现 全 国各个地 区、 个 民族的共 同 富裕 , 中 国共产 党三 代领 导集 体 的共 各 是 同战略追 求和战略选择 。 中央 第一代 领导集 体 : 实施 平衡工 业布局 战略 , 优先
一
大的社会 主义 祖 国。”_ 建 国初期 , 3 从人 口来讲 , 汉族 占全 国 总人 口的9 %; 土地 面积上讲 , 数民族地 区 占国土 面积的 4 从 少
5 %一 0 具 有十分 明显 的土地 优势与资源优 势。因此 , 0 6 %, 只有 充分发挥少数 民族地区的土地 和资源优势 ,同少 数民族建立
这种历史上形成 的不 合理 的经济 布局也 急需得到改变 。在这 样 的历史 背景下 , 毛泽东 同志高瞻远 瞩地提 出 了平 衡工业 布 局战略 。他在 《 十大关 系 》 论 中指 出 : 新 的工业 大部分应 当 “ 摆在 内地 , 使工 业布局 逐步平衡 , 且利 于备战 , 是毫无 疑 并 这 义的 。 l ”_ 面对 当时工业发 展分布不合理 的局面 , 实现工 业布 局的平衡 , 向共 同富裕 , 走 同时也 考虑 到国际安 全 的需 要 , 在 实际 工作 中 ,党和政 府切 实采 取 了优 先发 展 内地工 业 的策 略 。其 主要办法 是充分 利用和发 展沿海 的工业 老底子 , 以沿 海经济来 反哺 内地 经济 。因此建 国初期 , 中央没有忽 视沿 海 经济 的发展 , 相反 以沿 海经 济的 不断壮 大 为基 础 , 持 内地 扶 经济的快速发展 。毛泽东同志在评价这一 时期 的工作方 针时 指出 : 在沿 海工业 和内地工业 “ 两者 的关 系问题 上 , 我们没 有
和睦共处 的友好 关系 ,才能发挥各 民族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
的积极性 , 最终达到各 民族的共 同繁荣 。 从 15 年开始的 “ 93 一五”计划 , 中央采取 了平 衡生产力布 局、 加强 内地建设 的区域发展政策 , 把基本建设重 点放在西部 地区 。 主要进行 了以苏联援建的 16 5 项重点工程 和国 内自行设 计的6 4 ( 9 个 投资在 10 万元 限额以上 ) 目建设 。通过 “ 00 项 一 五 ” 建设 ,为进 一步开发 西部创造 了有力 的基础设施 条件 。 “ 二五”期间 中央强 调兼顾 内地工业 与沿 海工业 的同步发 展 然而 ,9 8 1 5 年开始 的 “ 大跃进 ” 动打乱 了原定 计划。各地区 运
重工业 和轻 工业 , 大约有 7 %集 中在 沿海 , 0 只有 3 %在 内地 。 0
不管有无 资源条件 , 掀起 了以 “ 民办钢铁 ”为特征的工业热 全
潮, 大小项 目遍地开 花。在1 6  ̄ 9 5 的三 年国 民经济调整 9 3 16 年 时期 ,党 中央又对大部 分 布局不 当的地方 中小企业 实行 关 、 停、 、 。 并 转 鉴 于2 世 纪6 O 0年代 中期 国际环境 的变化 和对 战争爆 发 的可 能性 、 紧迫性 的估计 , 国家采取 了两项重 大的区域发展 战 略决策 , 即集 中力量 突击进行 “ 三线 ” 建设 , 实施 “ 战略转移 ”
犯 大 的立 的工业 体系。 其标 志是 16 年8 中央 94 月 书记处会议 , 会议 的主题是讨论 内地 建设问题 。 毛泽东在这次 会议上指 出 : 要准备 帝国主义可能发 动侵 略战争 , 新建的项 目
个 大局”战略和 西部 大开发 战略。上述战略尽 管侧 重点有 所不同 , 但其 中心思想是 完全 一致的 , 都是为 了实现全
国各个地 区、 各个 民族 的共 同富裕 , 最终 实现 中国的现代化。 关键词 : 西部开发 ; 三代 领导集体 ; 战略 选择 ; 同富裕 共 中图分类号 :10 F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o 4 - 54( 0 2) 8 02 — 2 10 _ 0 4 2 0 0 — 16 0 东 同志非常重视这一 问题 。 他强调指 出 : 我们必须搞 好汉族 “ 和少数 民族 的关 系 , 固各 民族的团结 , 巩 来共同努 力于建设伟
方 的反动 力量特别 是少数 民族 的叛 乱分子 发动各 种叛乱 , 妄 图推翻成立 不久 的新 中国。从 国际来看 , 以美 国为 首的西 方 反华势 力 , 军事 、 济 、 从 经 政治 等各 个方 面对 中国进 行封锁 、 遏制和打击 , 以实现其 以压 促变的 目的 。另外 , 旧中国全 部的
维普资讯
西部开发是中央三代领导集体的共同战略选择
李 建 浩
( 廊坊陆军导弹学院 , 河北 廊坊 0 5 0 ) 6 00
摘 要 : 中国成 立以来 , 新 中央三代 领导 集体倾心 关注西部 的发 展 , 分别提 出了实施 平衡 工业布局 战略 、 两 “
、
发展 内地 , 实现 国家经济的均衡发展 2 世纪5 年代 中期 , O O 以毛泽 东 同志 为核心 的第一 代 中央 领导集 体 , 积极 探索建设 适合 中 国国情 的社会 主义 道路 的 在 过程 中 , 高屋建瓴 地提 出了事关 社会 主义建设 大局 的十大关 系 , 中就 包括 沿海 工业 和 内地 工业 生 产力 布局 、 族和少 其 汉 数 民族关 系等事关东 西部发展的重大 问题 。 新 中国成立初 期 ,我 国面临着 险恶 的 国内和 国际环 境 。 从 国内来看 , 民党的残 余势 力伺 机东 山再 起 , 们勾 结地 国 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