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期末考试重点及答案
期末考试《中华传统文化》_20230802105226

期末考试《中华传统文化》一、单选题(共25题,50分)1、()的“保民思想”,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潮的先河(2.0)A、夏朝B、商朝C、西周D、春秋战国2、对宋明理学地位及影响的评述,不正确的是(2.0)A、是宋明时期儒学的主流B、将儒家思想发展成为集政治、哲学、伦理道德等于一身的庞大的思想体系C、对中华民族性格和人的发展没有积极作用D、宋明理学的适应新时期维护君主专制的需要而形成的3、最早发现茶并且利用茶的国家是:()(2.0)A、日本B、韩国C、中国D、印度4、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教学的()(2.0)A、启发性原则B、巩固性原则C、直观性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5、宗法制度的核心是()(2.0)A、嫡长子继承制B、封邦建国制C、宗庙祭祀制6、宋明理学家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格物致知”和“发明本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而平天下的功能论,均以()(2.0)A、认识自然发展规律为导向B、关心社会进步为前提C、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D、研究天人关系为核心内容7、下列哪项不属于四书?(2.0)A、周易B、中庸C、大学D、论语8、最早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家是()(2.0)A、孔子B、孟子C、墨子D、荀子9、“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这句话出自哪位思想家?()(2.0)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10、孟子的儒学思想主张不包括()(2.0)A、施仁政于民B、人民比国君更重要C、提出“三纲五常”D、主张人性本善11、“主席”、“列席”、“席位”三个词出自:()(2.0)A、服饰B、饮食C、婚俗D、节日风俗12、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2.0)A、孔子B、王夫之C、孟子D、墨子1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哪位先贤讲的?(2.0)A、孟子B、老子C、荀子D、孔子14、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思想体系的核心是()(2.0)A、克己复礼B、宽刑薄赋C、仁D、民贵君轻15、认为把握理需要通过“格物致知”,这里的“格物”指的是()(2.0)A、客观存在的事物B、普遍存在的原理C、对各种知识的体会D、先天的“理”16、关于西周时期的“六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0)A、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B、是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C、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坚固的特点D、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17、今天我党大力倡导“以德治国”,对此,我们可以继承发扬儒家学说中的(2.0)A、“和为贵”和“仁”的思想B、农本思想C、有教无类思想D、民为贵,君为轻思想18、稷下学宫是战国时代()的一所著名学府,是战国百家争鸣的中心与缩影。
西大成人教育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一.单选题(共20题,24.0分)1以下()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想。
A、《中庸》B、《大学》C、《学记》D、《管子》正确答案:B2“智者不(),仁者不(),勇者不()。
”《论语·子罕》A、惑;忧;惧B、惧;忧;惑C、惧;惑;忧D、惑;惧;忧正确答案:A3唐代中央设立的最高教育行政的管理机构称为()。
A、弘文馆B、太学C、崇文馆D、国子监正确答案:D4以下()不是唐代的取士之法。
A、察举法B、制举法C、生徒法D、贡举法正确答案:A5以下关于仁德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性B、“仁”源于人类的恻隐之心C、仁德的核心是“爱人”D、仁德的根本是以诚待人正确答案:D6书院成为著名学者授徒讲学、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最早出现在()。
A、汉代B、宋代C、明代D、清代正确答案:B7通常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哪个时间之前的传统文化?A、1840年B、1919年C、1949年D、1900年正确答案:A8自见者();自是者();自伐者();自矜者()。
(《道德经》)A、不彰;不长;无功;不明B、不明;不彰;无功;不长C、不彰;无功;不明;不长D、不明;无功;不长;不彰正确答案:B9以下诗句与科举制度无关的是()。
A、八月好修攀桂斧,三春须系护花铃B、朝为田舍郞,暮登天子堂C、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正确答案:D10以下不属于原始宗教崇拜的是:A、太阳崇拜B、.妈祖崇拜C、生殖崇拜D、图腾崇拜正确答案:B11“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的作者是()。
A、顾炎武B、顾宪成C、王夫之D、黄宗羲正确答案:B12以下关于明清时期进步文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是资本主义萌芽在文化上的反映B、批判宋明理学的僧侣主义和禁欲主义C、提出修补封建专制的办法D、是中世纪鼎盛时的产物;正确答案:D1332.以下不属于鲁国大夫叔孙豹提出的“三不朽”思想的是()A、立德B、立信C、立言D、立功正确答案:B14以下不属于孔子建构起的“三达德”道德规范体系的是()A、智B、仁C、信D、勇正确答案:C15以下哪一项发明创造不是宋代的科技成果?A、指南针B、印刷术C、造纸术D、火药武器正确答案:C16以下不属于中国古代音乐的特点是()。
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期末考试试题和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期末试题和参考答案一、九州和五服指什么?答:1,九州:世界由九个大州组成,每个州由瀛海环绕,九州又由九个小州组成,每个小州由稗海环绕,中国只是这九九八十一个州中的一个州,成为“赤县神州”。
2,五服的两个含义:a,《尚书》中记录的天下的概念之一:畿为中心,天下由内到外包括:侯服、甸服、绥服、要服、荒服。
b,丧服分为五等,称为“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二、古代中国人想象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答:古代华夏族人将世界称为天下,认为“天圆地方”,自己处在方形天下之中,所以自称“中国”,这个观念延续了几千年才破除,而“中国”的名称却一直沿用至今。
古人的这种天下地理观助长了唯我独尊的天下政治观,并对我国历代的政治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三、利玛窦《山海愈地图》向中国人传达了怎样的世界观?答:1,人类生活的世界不是平面,而是圆的。
2,世界很大,中国很小,中国只是亚洲的五分之一,亚洲只是世界的五分之一。
1,中国人观念中的天下四夷是不能成立的。
四,为什么古代中国人特别重视丧礼?丧礼中的五服是什么?答:丧礼包含了对家庭、家族亲疏差异的认识,亲疏和差异包含了同时也衍生出社会的等级秩序,等级和秩序规定了家庭甚至是国家的基本结构。
丧服分为五等,称为“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五、三亲指什么?答:宗亲:父系亲戚。
外亲:母系亲戚。
妻亲:妻子的直系亲属。
六,中国人关于亲族称谓的用途是什么?体现了什么样的原则?答:用途:区分身份和关系。
原则:a,男女有别:父党与母党的差别。
b,长幼有序:兄弟、姐妹之间一定要分清排行。
七、中国古代家族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是什么?答:1,祠堂祭祀、乡约族规、家谱家法是中国社会法制的基础,这在中国古代法律不是很细的情况下,对社会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在中国历史上可以看到,党国家力量强大时,家族就要起到抵消国家对个人生活的直接干预的隔离层的作用;国家动乱时,家族成为民间社会,来维持社会稳定。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中国文化概论一、名词解释1、lunar calendar P9Traditional Chinese calendar , according to which a common year has 354 or 355 days in total , 12 months of 30 days or 29 days ,and a lunar leap year has 383 or 384 days in 13 months . According to changes in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a solar year is divided into 24 seasonal division points to facilitate farming. The year are designated by pairing items from the Heavenly Stems and Earthly Branches respectively so that 60 years from a cycle. It is said that the lunar calendar was created during the Xia Dynasty. Hence the term, Xiali, or Xia calendar.阴历,我国的传统历法,平年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或355天。
闰年13个月,全年383天或384天。
根据太阳的位置,人们把一个太阳年分成24个节气,便于农事。
纪年用于天干地支搭配,60年周而复始。
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夏历。
现通称阴历或农历。
2、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P18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770-221 BC) were a time of great social change, stimulating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such as Confucianism, Legalism, Taolism, and Mohism; and scholars wrote, lectured and debated vigorously, creating a lively academic environment later described as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中国文化:复兴古典,同济天下期末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题数:50,共50.0分〕1、“复〞在古达丧礼中是〔〕。
〔1.0分〕A、招魂仪式B、循环含义C、复兴目标D、再次祭奠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2、柯小刚认为,古人对正统的态度是〔〕。
〔1.0分〕A、怨恨正统B、反叛正统C、辨明延续正统D、无视正统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3、海牙国际法院位于〔〕。
〔1.0分〕A、美国B、英国C、荷兰D、芬兰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4“采蘩“的表述构造是〔〕。
〔1.0分〕A、述B、问答C、感慨D、倒装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5、在古代,男性晚辈和女性长辈发生性关系称为〔〕。
〔1.0分〕A、奸B、恶C、烝D、报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6、丧礼在古代是〔〕。
〔1.0分〕A、社稷之礼B、诸侯之礼C、凶礼D、吉礼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7、“祭如在〞出自〔〕。
〔1.0分〕A、“大学“B、“中庸“C、“论语“D、“孟子“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8、柯小刚认为,居敬是一种〔〕的功夫修持。
〔1.0分〕A、空间性B、时间性C、庄重性D、舒缓性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9、召陵之盟是齐国和〔〕会盟。
〔1.0分〕A、国B、楚国C、宋国D、晋国正确答案: B 我的答案:B10、在处理夷夏关系上,维新派侧重〔〕。
〔1.0分〕A、同化B、攘夷C、排外D、尊夏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11、“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是形容一种〔〕状态。
〔1.0分〕A、悠然B、恬然C、自然D、庄严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12、“春秋“中用一个字的使用表达对人或事的态度的方式被称为〔〕。
〔1.0分〕A、一字褒贬B、一字明义C、一字诉事D、一字定性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13、在古代,家里长子的排行是〔〕。
〔1.0分〕A、伯B、仲C、叔D、季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14、“元〞对应四季的〔〕。
〔1.0分〕A、春B、夏C、秋D、冬正确答案: A 我的答案:A15、古代祭祀时只有牛、羊则被称为〔〕。
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文化: 1)广义: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一切活动及结果2、宗教:宗教是以对神灵或超自然力的信仰为核心的一种社会意识,也是一种行为和组织规范化、制度化的社会文化系统。
3、图腾信仰:是原始人将动、植物或天体等无生物视为祖先,认为它们进入了人的生殖序列,成为人类自身繁殖的某一性系(男性或女性始祖);同时,图腾也是部族的标志、旗帜或图腾。
4、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古代特有的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是中国的本土宗教。
道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吸取方仙道、黄老道、以及经学、墨家等宗教或学派的某些观点和方法逐渐形成的。
道教从产生时起就表现出宗教“杂家”的面貌。
5、三礼:是中国礼学和礼制的渊薮(sou 三声),奠定了中华礼仪之邦的基本格局,形成了“三礼之学”。
《周礼》原名《周官》是一部通过管制来改变治国思想的著作,成书年代说法不一(西周到汉王莽时代)记录五礼及周代的官职。
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仪礼》共 17 篇,记载上古社会的礼仪规范,成熟最早,文字古奥(包括士冠礼、士婚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士丧礼等)《礼记》是对《仪礼》的解释和论述,对礼的理论层面的问题的阐述注意发挥礼义,论述的问题多具有普世价值,文字平易,颇有文采。
又称《小戴礼记》6、孔子:公元前441-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路过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推行“礼”,倡导“仁” ,想体系以德治主义为核心,后人尊其为“至圣先师” 。
“万事师表” 。
为中华民族建立了道德观和价值观。
7、三孔:1)孔府:衍圣公府,有“天下第一家之称”,始建于宋代(1308 年),是我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封建贵族庄园。
孔府是中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4 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选择题二、名词解释三、判断四、简答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1、疆域辽阔,腹里纵深,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2、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3、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为中国文化的独立发展提供了一种隔绝机制。
隔绝机制正是一个独立的古文化系统得以延续的先决条件;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连续性中国文化以五千年的传统从未中断为世界所罕见。
2、多样性3、使中国人长期形成“世界中心”的意识①自认占据世界主体,并处于地理上的中心地位;②并非单指地理位置上的,还尤其指文化上的中心地位;③“安居乐业”、“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④节日礼俗;⑤农业经济是一种平和自守的经济,由此派生出的国防观念亦是防守性的。
宗法: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尊崇共同的祖先,维系亲情。
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宗法制度的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2)、封建(封邦建国)制。
帝王以爵位、土地分封给子弟叔侄及异姓之功德卓著者,为诸侯,使之在其分封的疆域内建立邦国,世袭统治。
(3)、宗庙祭祀制度。
宗庙祭祀制度是体现“尊祖敬宗”的最好形式。
二、宗族:同一父系的人群聚而居,有着共同的土地财产、祖庙、祭祀同一祖先,甚至有共同的墓地等这样一个血缘群体。
产生宗法制度的原因:①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使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长期保留下来。
②中国的氏族社会解体不充分。
丧服制:人死后宗(家)族人为其服丧的制度衣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期:斩衰三年;齐衰有三年、一年执杖(杖期)、一年不执杖(不杖期)、三月之别。
后来只分为一年、五月、三月;大功9个月;小功5个月;缌麻3个月。
周朝以前,天子五庙:考庙——父庙王考庙——祖父庙皇考庙——曾祖父庙显考庙——高祖父庙太祖庙(太庙)——始祖以下,高祖以上各代祖先的神主宗法意识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纵向——辈横向——严格区分父系、母系、嫡庶、长幼等uncle——伯伯、叔叔、舅父、姑父、姨夫aunt——伯母、婶母、舅母、姑母、姨母“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试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期末考试答案1【多选题】(2分)下述内容中,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 )ADA.以德治民,反对苛政B.民贵君轻,社稷次之C.维护周礼,贵贱有序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单选题】(2分)西方绘画主要强调的是:AA.由光和色来表现物象B.用线条作为造型手段3【单选题】(2分)根据音乐的不同,“风”是《诗经》中具有地方色彩的音乐,下列不属于“风”的是( A)A.《生民》B.《东山》C.《七月》D.《硕鼠》4【多选题】(2分)中国画包括哪三大画种( )BCDA.写意B.山水C.花鸟D.人物5【单选题】(2分)朱彝尊提出:“国史,天下之至公,不得以一毫私意梗避其间者也。
”表达了中国传统史学所蕴含的理念是( A )A.秉笔直书B.道德教化C.殷鉴不远D.通古今之变6【单选题】(2分)“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是( )的观点DA.孔子B.荀子C.董仲舒D.孟子7【单选题】(2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是《汉书》。
BA.错误B.正确8【单选题】(2分)最具有代表性的唐代人物绘画的主要题材是( )BA.宗教题材的人物画B.仕女画C.历史故事画9【单选题】(2分)书写楷书时要笔笔中锋、笔笔藏锋。
BA.正确B.错误10【单选题】(2分)以下哪些不属于“六代乐舞”DA.云门B.大武C.大濩D.九歌11【单选题】(2分)刘知几将史家素养概括为“史家三长”,章学诚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AA.史德B.史学C.史识D.史才12【单选题】(2分)中国书法以( )为美。
CA.刚正B.力量C.中和D.柔和13【单选题】(2分)以下那幅绘画作品用连环画方式真实地描绘了当时贵族饮宴、乐舞的浮华生活,将中国绘画的现实主义传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 )bA.仿唐乐舞B.韩熙载夜宴C.游春图D.照夜白14【单选题】(2分)庖丁高超的解牛技艺,按其自述,是因为他所好者技也,而进乎道矣。
aA.错误B.正确15【单选题】(2分)《梅花三弄》最初是一首古琴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题1.崇拜阶段: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远祖崇拜—后世圣贤崇拜的源头;近祖崇拜—后世宗法文化的先导。
2.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三宝:佛、法、僧“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并称三法印。
3.先诸子:儒道法墨阴阳兵农纵横家杂家小说家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吾善养吾浩然之气4.先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西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东汉七经:五经加上《论语》《孝经》合称七经唐代十二经:“明经”科以“三礼”、“三传”合《易》《诗》《书》为九经;合《论语》《孝经》《尔雅》为十二经;宋十三经:合《孟子》为十三经。
南宋四书五经:朱熹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合《论语》《孟子》为四书;与汉代五经合称。
5.程颢说:“学也者,使人求之于也;不求于而求于外,非圣人之学也。
”程颐说:“学者不必远求,近取诸身,只明天理,敬而已矣”“格物致知”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朱熹:理气论,“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
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
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
”“存天理,灭人欲”。
6.陆九渊:“心即理也”。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7.科举考试: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榜眼、探花。
二、大题1、如何理解老子的“反者,道之动也”,中国“反向性”文化(中国文化中的“反”)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
老子把事物都包含有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规律,概括为“反者道之动”。
1)道动于!反!,是指!道"从!无"到!有"的生成运动&,!道"从!无"到!有"的生成运动,就是从无规定到有规定的否定运动&2)道动于!反",是指对立面的!互相依存"与!物极必反"&相互依存是!我"与!他"’!显"与!隐"’!阴"与!阳"’!虚"与!实",!动"与!静"的暂时平衡&如老子所言:!有无之相物极必反是对待双方的平衡被打破,当一方获得过度发展而导致向另一方的转化&!阴盛阳衰"!否极泰来老子的!反也者,道之动也"就可译为!道所启动的是反向转化"3)道动于!反",是指!道"的运动是使万物!回归"于道&回归是从有入无,是文明的归藏’归潜’归化,是与道俱化①在第一层次上,!反"的回归义是指死亡"&②!反"的回归义是指!人性自然"的回返因此,在人性回归主题上,反是归潜,是对有死速朽和归因空无的超越,是生存意义上的文明智慧&③反"的回归义是指!始卒若环"的大化& !反"的回环式的回归义,就不再是线性的生成’逆反’对反’反转’平衡,!反"不再是逻辑的单行道运作,而是大道圆通,是圆观宏照和化感通变老子’庄子的!反"道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反向性"思维方法的体现与运用& 美国学者郝大维指出:!中国文化传统是由反向性概念奠定的&"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命题对中国哲学中辩证思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等先诸子是这种!反向性"文化的典型体现,汉以后的经学’玄学’佛学’理学’心学’朴学等同样是这种!反向性"文化的精神传承& 然而,人们却大多将这种!反向性"文化简单片面地解释为!复古"’!倒退"’!回返",从而遮蔽了!反向性"文化的丰富意蕴,2、恒、常、庸①《庄子》的关键词“庸”和《老子》的概念“恒”“常”,都是指向和描述“道”之特性的重要线索。
某种程度上,“恒”“常”是指向“庸”,而“庸”又含藏“恒”“常”。
“恒”“常”“庸”,它们就是对“道”的非限定之限定的强名,就是寓短暂于恒久、寓非常于日常、寓无用于有用、寓变易于不易。
②“恒”“常”约有三层含义:一是形容词性,即“恒常的”,如“道可道,非常道”;二是副词,即“经常”“恒常”,“道恒无名”(帛书本三十七章);三是名词义,即“恒常之道”,如“有无之相生也···恒也”。
③庸”约有三层含义:一是“日常”“恒常”,二是“有用”“用处”,如谓“庸也者,用也”三是作反问语气词,相当于“哪里”,庄子“庸”的思想在《齐物论》中首次提出:“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
”志华认为,得、适、通、用、不用和以明(庄子在另一句话中谈到它)共同阐明了一个重要概念:庸。
表达一种生存状态的隐蔽和澄明的双重运作,即正/反、损/益相辅相成、无过无不及的智慧的生存哲学。
“庸”即作为此在的人将自己的本真存在寓托在日常生活世界里。
而庄子的阐释还更深一层:“庸也者,用也”,即大道的“无所可用”“不可知”“不可说”又寄寓在日常生活的“现世之用”“可知”“可说”中。
“庸”的思想就是寻求非现成标准的本末体用之贯通,“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庸也者,用也”里的“庸”就不仅是工具论的,也是手段与目的、过程与结果、起源与终极的统一,是在自我的否定中不断达到肯定的圆融。
“庸”的思想的提出,是具有突破性的,因为“庸”不仅有“恒常”义,更有“日用”义;既指向“道”的解蔽和聚集以及“物”的绽放和归藏,又指明任何现成的知识都具有双边性,都是有用和无用的合观,“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就是关于生命通于大道的实践论。
④“恒”“常”“庸”都是老子、庄子式的现象学的“还原”“建构”和“解构”。
道”就是“得其环中”的恒、常、庸,是“人在十字路口面临无限选择的可能”,是“万物”从“道”中涌现,又向“道”聚集。
3、天籁、物化天籁出自《庄子·齐物论》“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与地籁、人籁相比较,天籁是音乐的最高境界。
各物因其自然状态而自己发出的声音,天地间音响中的一种。
天籁的发声全凭自己,完全摆脱了任何外力的约束,是天然自发而生,因而这种不依赖任何外力的自然音响最美,胜于地籁及人籁。
又天籁构成的乐曲就是“天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乐》)。
反映出庄子标举自然之美,贬抑人造艺术的主。
因为“天籁”是对“籁”的超越,是对“人”的超越,“天乐”[73]是对“人乐”的超越等),也就是对“物”或“孔窍”的超越,与“物于物”的“物”有所不同,“天籁”则是“物物而不物于物”[75]的,]至于庄子所谓“物忘”、“齐物”[82]等,都可以将其视为对“天籁”这一本质特征的强调。
“物化”,最早出自“庄周梦蝶”的寓言:“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必有分也,此之谓物化。
”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的一种泯除事物差别、彼我同化的精神境界。
庄子认为,生和死、醒与梦,以及一切事物间的差别都是相对的。
因为它们都是由“道”变化出来的不同物象,所以在根本上是完全一致的。
它们之间的生死差别、彼我区分没有必要去追究了,就象没有必要去搞清楚究竟是庄周梦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为庄周一样。
圣人就是根本取消了万物间的差别、对立,而任之自然、随物变化,从而进入“物化”的境界。
“物化”是《庄子》中的一个晦蔽的术语 ,是庄子阐释人的生存和化解各种矛盾的方式 ,其实质是“道化”境界的过渡。
同时 ,物化又具有多种含义 :它是道、物之间的一种微妙的运动方式 ,是人生应当体悟的一种诗化境界更多还原4、结合论语材料,理解儒家“孝、仁、礼”的思想屁屁踢有材料看考宁其他的孝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
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孔子:1、强调“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
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
《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从这里可以看出,“敬”是孝道的精神本质。
2、把行孝与守礼结合在一起。
如果说孝道的精神本质是“敬”,那么如何表达出这种“敬”呢?这就是:行为要符合礼,而孔子则直接将此看作是孝,《论语·为政》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无论父母生前或死后,都应按照礼的规定来行孝。
3、把“孝”与“悌”结合起来。
《论语》中多次以孝悌连用,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悌:敬兄,而敬兄长的实质,则是要求人们将家庭血亲中的等级推广到社会关系中去,所谓“出则弟”就是这个意思,它主要表现的是处理社会关系的准则。
4、提出“几谏”的原则。
孔子认为,父母若有错,子女可以用委婉的语气进行劝谏,以免陷父母于不义,这就是他所说的“事父母几谏”《论语·里仁》。
“几谏”的原则兼顾到孝敬与社会群体利益这两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精神。
5、孔子为传统孝道的合理性找到了人性的根基,解决了孝道存在的哲学前提——仁。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不仅是孝的人性根源,而且是孝要努力实现的终极目标。
仁是人行为的最高准则,是一种普遍原则,要实现这一原则,必须有一个近的入手处,这就是孝。
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仁①中国儒家学派道德规的最高原则,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仁”的最初含义是指人与人的一种亲善关系。
孔子把“仁”定义为“爱人”,并解释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孔子在回答子问仁时还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五者为恭、宽、信、敏、惠。
③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思想,把仁同义联系起来,把仁义看作道德行为的最高准则。
其“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恻隐之心”,仁爱之心;其“义”,指正路,“义,人之正路也”。
④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礼①指的是周礼,即上下有别,尊卑有序等等级观念和社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