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知识点汇总
大学《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考点、重点总结

大学《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考点、重点总结绪论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第一节文化的概念、分类、结构与功能一、文化的含义◆“文”:各色交错的纹理◆“化”: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文化”合用,见于《易贲卦》◆对文化三个层次的理解:1.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2.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3.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马克思认为:1.文化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2.文化是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化产生的基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联系二、分类与结构(一)物质生产文化(二)制度行为文化(三)精神心理文化三、功能(一)记录功能(二)认知功能(三)传播功能:言语、文字、实物等各种传播手段(四)教化功能(五)凝聚功能:中华民族文化的凝聚功能,主要表现为伟大的爱国主义。
(六)调控功能:手段有——巫术图腾、道德宗法、法律暴力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与理想人格一、三元会通的中国文化◆由中国传统文化、马列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三元汇一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与人生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对人生的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人生理想境界论的突出特点是重视人生并落实于人生。
在儒家看来,人生理想境界是“与天地合其德”,核心内容是仁。
第一章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总体概貌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伦理制度第一节中国传统社会特征之一:农业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的一种经济模式,与以交换为目的,以营利为宗旨的商品经济相对立。
◆自然经济的基础和特点: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是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不发达的产物,占统治地位的是使用价值,而不是交换价值。
◆发展: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农业的开端)-------夏末至商代(由原始氏族公社变为奴隶主贵族庄园)------周代初期(土地分封制)-------秦时期封建国家形成(自然经济起决定作用)◆封建经济的基础:分散的个体生产。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重点一、选择题二、名词解释三、判断四、简答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1、疆域辽阔,腹里纵深,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2、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3、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为中国文化的独立发展提供了一种隔绝机制。
隔绝机制正是一个独立的古文化系统得以延续的先决条件;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连续性中国文化以五千年的传统从未中断为世界所罕见。
2、多样性3、使中国人长期形成“世界中心”的意识①自认占据世界主体,并处于地理上的中心地位;②并非单指地理位置上的,还尤其指文化上的中心地位;③“安居乐业”、“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④节日礼俗;⑤农业经济是一种平和自守的经济,由此派生出的国防观念亦是防守性的。
宗法: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尊崇共同的祖先,维系亲情。
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宗法制度的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2)、封建(封邦建国)制。
帝王以爵位、土地分封给子弟叔侄及异姓之功德卓著者,为诸侯,使之在其分封的疆域内建立邦国,世袭统治。
(3)、宗庙祭祀制度。
宗庙祭祀制度是体现“尊祖敬宗”的最好形式。
二、宗族:同一父系的人群聚而居,有着共同的土地财产、祖庙、祭祀同一祖先,甚至有共同的墓地等这样一个血缘群体。
产生宗法制度的原因:①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使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长期保留下来。
②中国的氏族社会解体不充分。
丧服制:人死后宗(家)族人为其服丧的制度衣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期:斩衰三年;齐衰有三年、一年执杖(杖期)、一年不执杖(不杖期)、三月之别。
后来只分为一年、五月、三月;大功9个月;小功5个月;缌麻3个月。
周朝以前,天子五庙:考庙——父庙王考庙——祖父庙皇考庙——曾祖父庙显考庙——高祖父庙太祖庙(太庙)——始祖以下,高祖以上各代祖先的神主宗法意识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纵向——辈横向——严格区分父系、母系、嫡庶、长幼等uncle——伯伯、叔叔、舅父、姑父、姨夫aunt——伯母、婶母、舅母、姑母、姨母“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中国文化概论考试知识点

中国文化概论一.文化的含义:一.“文”,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义包括(1)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2)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
(3)美,善,德行之义“化”,本义为改易,生化,造化。
引申义:教行迁善之义二.1.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
2.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行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3.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文化的核心部分)第二章 1.秦汉实行郡县制;2.在少数民族或边疆地区,历代还设置过各种特殊的政区或机构,如汉,唐的都护府,元朝的宣政院辖区,清朝的将军,大臣辖区。
3.农耕经济的持续性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
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第三章 1.西周宗法制度的创立者是周公;2.商朝主要实行兄终弟及制;3.宗法制度的本质就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4.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夫权;5.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其主要标志是皇帝个人专权,相权被废止,明代成立内阁,清朝设军机处(雍正皇帝设),都是皇帝自己的办事机构。
第四章 1.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非常广泛,大致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2.传说中的五帝:皇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3.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文化集团;4.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5.孔子儒家学派的核心是仁;6.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又增加《孝经》《论语》,合成七经;7.董仲舒以《春秋公羊传》起家,在《春秋繁露》中,阐述了“天人感应”;8.玄学是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9.唐代“画圣”吴道子;10.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理学的建构;11.元帝国对欧亚大陆的征服,使中国西部和北部的边界实际上处于开放状态,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的穆斯林大规模迁居中国,造成“回回遍天下”的态势,一个信仰伊斯兰教,使用汉语而汉语又浸润阿拉伯和波斯文化传统的回回民族渐趋形成;(回族在元帝国形成)12.《永乐大典》—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康熙字典》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数最多的字典;《四库全书》是至今为止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13.李时珍《本草纲目》,在药物和植物分类方面达到了当时世界的先进水平;潘季驯的《河防一览》总结了我国历代治河经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我国古代最完备的一部农学著作;宋星的《天工开物》—誉称海外的工艺学百科全书;14.“西学东渐”是在明末清初进展缓慢,到了雍正年间,耶稣会士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近中断;第五章 1.黎族的纺织技术传入中原;2.藏族的《格萨尔》是世界上范围内英雄史诗之冠;3.日本曾出版的《大正藏》,意在网罗中外所有佛教著作;4.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载有印度药方;5.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明朝万历年间,即16世纪末叶,已延绵4世纪,仍在继续;6.630年,日本派出第一批遣唐使,此后200多年日本共任命遣唐使18次,公元645年,返日的留唐学生策划下,日本发生大化革新;7.中国的哲学在17-18世纪对欧洲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莱布尼茨是第一个认识到中国文化对于西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哲学家;第六章 1.在古文字阶段,汉字的构字方法主要有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第七章 1.世界公认的最早一次哈雷彗星记录,是在中国。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中国文化概论一、名词解释1、lunar calendar P9Traditional Chinese calendar , according to which a common year has 354 or 355 days in total , 12 months of 30 days or 29 days ,and a lunar leap year has 383 or 384 days in 13 months . According to changes in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a solar year is divided into 24 seasonal division points to facilitate farming. The year are designated by pairing items from the Heavenly Stems and Earthly Branches respectively so that 60 years from a cycle. It is said that the lunar calendar was created during the Xia Dynasty. Hence the term, Xiali, or Xia calendar.阴历,我国的传统历法,平年12个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或355天。
闰年13个月,全年383天或384天。
根据太阳的位置,人们把一个太阳年分成24个节气,便于农事。
纪年用于天干地支搭配,60年周而复始。
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夏历。
现通称阴历或农历。
2、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 P18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770-221 BC) were a time of great social change, stimulating various schools of thought, such as Confucianism, Legalism, Taolism, and Mohism; and scholars wrote, lectured and debated vigorously, creating a lively academic environment later described as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ontend”.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如儒、法、道、墨等,他们著书立说,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百家争鸣。
《中国文化概论》知识点梳理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一、填空题1、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通常称为(文化现象)2、与英文Culture对译的汉语是(文化)3.“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出自(《说苑?指武》)4. 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是(文化现象)5、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6、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7、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8、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9、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稳定性)10、中国文化属于(国别文化、多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东方文化)11、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文化传统)12.学界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文化内涵)二、名词解释1、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文化思潮。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团(民族或阶级)在长期历史的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系。
3、文化内涵:不属于侠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征,成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4、文化政策:指定一定的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5、中国传统文化: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6、.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计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7、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8、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成为文化事象。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 期末考试 重点范围(优秀版)word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期末考试重点范围(优秀版)word资料中国文化概论一、文化中国: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日月往来,阴阳并陈,刚柔交错成文,这就叫作“天文”。
文化教育旨在使人行当所行,止当所止,这就叫做“人文”。
治国者观察天文,用以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观察人文,用以教化,造就天下的人。
汉朝,“文化”一词正式出现。
刘向《说苑·指武》:“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与国家军事手段相对,指国家的文教治理手段。
唐代孔颖达:“圣人观察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
”——文学礼仪风俗等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
明末清初顾炎武《日知录》:“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制之为度数,发之为音容,莫非文也。
”——人自身的行为表现和国家的各种制度。
西方:(1)Culture——Colere——耕作土地;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
(2)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原始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3)1952年,文化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对西方当时搜集到的160多个关于文化的定义做了梳理与分析——“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传统的观念,尤其是他们所带来的价值。
”(4)维柯与赫尔德——文化是整体的观念得到加强,而且多元文化观开始流行。
(5)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专指精神文化而言,即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典章制度、政治和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
文化的一般特征:除了未经改造的或者人化的(自然物被人主观赋予感受和意义)自然环境外,凡人类创造出来,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可以通过各种信息媒介传承于后世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产品都是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知识点汇总

导论一、“文化”的界定1、关于“文化”的定义【法】路易·多洛《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美】克虏伯,克勒克《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又名《文化概念和定义的评论》1871——1951“所谓文化,无论是中国的或世界的、东方的或西方的,都只能是个概括的、复杂的统一体,决不是铁板一块,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东西。
”——周谷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2、“文化”的由来与内涵“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传·贲卦·象传》“人文化成”——“以文教化”即以人伦秩序教化世人,使之自觉按规范行动。
Culture——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耕种——栽培、种植——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教养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
◑文化的结构●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
它是一种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的见之于动作的行为模式。
“首先是社会的、集体的,它不是个人有意无意的创作。
即使有的原来是个人或少数人创立和发起的,但是它们也必须经过集体的同意和反复履行,才能成为民俗。
其次,跟集体性密切相关,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个性的,而是类型的或模式的。
再次,它们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播布的。
”——钟敬文●心态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茵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道德面貌。
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化的流行的大众心态。
●社会意识形态: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
它往往是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这一中介进行理论的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物化形态(如著作、艺术作品)固定下来,播之四海,传之后世。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要点一、中国文化的概念和内涵:1.中国文化的概念:中国文化是指源自中国古代、经历漫长发展、形成独特风格的文化体系。
2.中国文化的内涵:包括语言文字、思想哲学、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礼仪习俗、传统节日、科技经济等各方面。
二、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1.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五千年前的黄河流域,是在华夏族群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2.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兴衰变迁,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三、中国文化的特点和核心价值观:1.中华民族精神:包括勤劳、勇敢、和谐、善良、仁爱、孝顺等传统美德。
2.儒家文化:强调仁爱、礼义廉耻、忠恕、孝道等价值观念。
3.道家文化:主张自然无为、顺乎自然,追求心灵的平和与自由。
4.佛家文化:强调慈悲、般若智慧、解脱生死、修行菩提。
5.文人雅士文化:重视文学艺术、诗词书画,追求自由与独立的精神。
6.中华传统礼仪:包括尊敬长辈、敬重师长、悌道等传统礼仪规范。
7.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中华文化吸纳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
四、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1.文学艺术传统:包括诗词歌赋、戏曲曲艺、书法绘画等传统艺术形式。
2.历史文化遗产:包括长城、故宫、南京明城墙等历史文化遗迹。
3.饮食文化:包括八大菜系、茶文化、粤菜川菜等传统饮食文化。
4.服饰文化:包括汉服、唐装、襦裙等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5.中医药文化:包括针灸、草药、按摩、气功等传统医学文化。
五、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挑战:1.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
2.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如何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发展。
3.文化自信与文化创新:如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积极谋求民族文化自信。
六、中国文化的未来发展:1.增强文化自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是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前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一、“文化”的界定1、关于“文化”的定义【法】路易·多洛《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美】克虏伯,克勒克《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又名《文化概念和定义的评论》1871——1951“所谓文化,无论是中国的或世界的、东方的或西方的,都只能是个概括的、复杂的统一体,决不是铁板一块,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东西。
”——周谷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2、“文化”的由来与内涵“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传·贲卦·象传》“人文化成”——“以文教化”即以人伦秩序教化世人,使之自觉按规范行动。
Culture——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耕种——栽培、种植——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教养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
◑文化的结构●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
它是一种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的见之于动作的行为模式。
“首先是社会的、集体的,它不是个人有意无意的创作。
即使有的原来是个人或少数人创立和发起的,但是它们也必须经过集体的同意和反复履行,才能成为民俗。
其次,跟集体性密切相关,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个性的,而是类型的或模式的。
再次,它们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播布的。
”——钟敬文●心态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茵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态●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道德面貌。
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化的流行的大众心态。
●社会意识形态: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
它往往是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这一中介进行理论的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物化形态(如著作、艺术作品)固定下来,播之四海,传之后世。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即关于科学家之人文修养之一问题。
科学家终是一个人,而且人的涵义,并非科学家三字之涵义所能尽。
因此每一科学家决不能忽略了他的人文修养。
西方科学家,同时亦需在西方社会做一人,则同时不能不有西方社会中之一套人文修养。
所以西方一科学家,往往同时亦信仰宗教,此项事实,看似冲突,而实不冲突,因西方人在人文修养之立场上,不能不信宗教。
信宗教之外,尚有一项,厥为奉法律。
信宗教、奉法律,乃是西方社会人文修养之两大项目也……若使将来中国之新科学家,对于中国传统之人文修养有缺陷,不能达到此种境界,则将使中国社会专以功利与实用之见解来重视科学,此实有失科学之精神,而科学之在中国,将终不得其满意之发展。
”——钱穆《中国文化与精神》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马恩选集》第四卷第一讲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民族的宗教、民族的政治制度、民族的伦理、民族的法制、民族的风俗,以及民族的科学、艺术和技能,都具有民族的标识。
”——黑格尔《历史哲学》“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究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有分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
”——钱穆《中国文化导论》一、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1、疆域辽阔,腹里纵深,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美】迈克尔·哈特《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秦始皇18位“他用武力统一了中国。
中国人口实际上并不比欧洲多很多,两者的差别在于,欧洲总是分裂成许多小国,而中国则是一个统一的大国。
使西方人对庞大的中国一直有恐惧心理。
”·◑加强了文化交流,激活了民族文化的创造力“从地理的角度观察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应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群的地缘关系,那里藏着中国历史命运的重要秘密。
”狁、北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党项、蒙古鲶鱼效应、狼医生、激活机制◑“征服者被征服”◑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回旋舞台2、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①地形、地貌②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强◑气候复杂多样寒带、温带、热带“历史的真正舞台所以便是温带,当然是北温带,因为地球在那里形成了一个大陆。
正如希腊人所说,有着一个广阔的胸膛。
”——黑格尔《历史哲学》3、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对东亚文明的一个决定性影响是其相对独立于人类其他伟大文明以外。
由于距离遥远以及难以逾越的高山沙漠阻隔,东亚发展了独立的文化类型,其大部分一直保留到今天。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势使人合,山势使人离。
”——黑格尔《历史哲学》“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者也。
陆居者以怀土之故,而种种之系累生焉。
”——梁启超“试一观海,忽觉超然万累之表,而行为思想,皆得无限自由。
彼航海者,其所求固在利也。
然求利之始,却不得不先置利害于度外,以性命财产为孤注,冒万险而一掷之。
故久于海上者,能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
故古来濒海之民所以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
”——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①4、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连续性中国文化以五千年的传统从未中断为世界所罕见。
◑东亚大陆疆域辽阔、腹地纵深,为中国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一个潜在的回旋舞台,从而使中国文化赢得了补偿、复壮、再生、发展的条件。
◑大海、沙漠、高山等自然屏障,为板块状的东亚大陆提供了一种隔绝机制。
中国文化由此获得了独立发生发展的环境,并减缓了异域力量的致命袭击。
中国文化因地理环境提供的隔绝机制,在古代能够长期保持一以贯之的发展系统,成为世界历史上罕见的连续性文化的范例。
②多样性滋生中国文化的东亚大陆腹里纵深,地形及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南北气温冬季相差几近摄氏50°,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年降水量相差数干毫米。
大江大河因山系走势所决定,多为东西横贯。
歧异的气候类型,繁复的山川形势,为中国文化的多样发展提供了自然基础。
总之,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养育了百态千姿的地域文化。
③使中国人长期形成“世界中心”的意识◑自认占据世界主体,并处于地理上的中心地位“中国者,天下之中也。
”◑并非单指地理位置上的,还尤其指文化上的中心地位“或曰,孰为中国?曰:王政之所加,七赋之所养,中于天地者为中国。
”——【汉】扬雄《法言·问道》“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霑余润。
”——乾隆“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
”——嘉庆二、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土壤1、农业经济“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2、农业型自然经济3、中国农业文明的特征①重农抑商、农本商末皇帝亲耕左祖——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右社——社稷坛(中山公园)②民族心理的务实精神“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玄思实用——经验“重实际而黜玄想”“天道远,人道迩。
”——《左传》“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君子敏于行,讷于言”——《论语》“把不是什么说成是什么,或把是什么说成不是什么,便是假的;把是什么说成是什么,把不是什么说成不是什么,便是真的。
”——亚里士多德③安居乐业”、“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地力而食。
”④节日礼俗春节(年节)◑禾熟说——“年,谷熟也。
”“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神话说中秋节⑤、国防观念亦是防守性的“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由它的精神所决定。
它的精神本性是由该民族的境况造成的,而它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生产状况和它的生产关系所制约的。
”-——普列汉诺夫◑神话《嫦娥奔月》◑月亮崇拜◑庆贺丰收的农事节日“中国是一个小农经济的大国,个体农民的意识渗透到每一个阶层。
小农意识的一般特点是目光短浅,事必躬亲才放心。
”“中国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以小农思想最为患。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一定意义上这不能不说是占了小农经济的便宜,然而占了便宜的同时也吃了小农经济意识的大亏。
实用主义思想占主流,许多人急功近利,做事无原则、无信仰。
”——任继愈三、中国文化依托的社会结构1、宗法社会“族”指全体有血缘关系的人,并无主从之别。
“宗”则指在亲族中奉一人为主。
“宗者,尊也。
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白虎通议》●宗法: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尊崇共同的祖先,维系亲情。
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在传统的中国,简直可以说除了家族以外,就没有社会生活。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2、、宗法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影响①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纵向——辈横向——严格区分父系、母系、长幼等uncle——伯伯、叔叔、舅父、姑父、姨夫aunt——伯母、婶母、舅母、姑母、姨母“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②表现出强烈的“孝亲”情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体现在对死去的祖先的隆重祭奠以祈求他们保佑后代人丁兴旺,家族昌盛。
“天地君亲师”“亲”-——祖先祖先崇拜“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荀子·礼记》祭祖——左祖右社左祖——宗庙(太庙)宗法的象征右社——社稷国土的象征◑更体现在对活着的长辈的绝对顺从、孝敬“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欤!”——《论语》“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孝经》“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孝经·开宗明义章》:“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忠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为立身之本。
一个人要立于天地之间,为他人所尊敬,必须要达到一定的道德水准而“孝”则是“德”之基本。
因此,要立身,就必须行孝。
▲孝为齐家之法宝。
▲孝为治国之道。
③家族本位“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
”——钱穆《中国文化导论》“我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
”——梁启超▲父家长制“父为子纲”▲婚姻“作为个人服从家庭的一种标志,子女孝顺是最受称赞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