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知识点汇总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知识点汇总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知识点汇总

导论

一、“文化”的界定

1、关于“文化”的定义

【法】路易·多洛《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

【美】克虏伯,克勒克《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评论》又名《文化概念和定义的评论》

1871——1951

“所谓文化,无论是中国的或世界的、东方的或西方的,都只能是个概括的、复杂的统一体,决不是铁板一块,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东西。”

——周谷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2、“文化”的由来与内涵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传·贲卦·象传》

“人文化成”——“以文教化”

即以人伦秩序教化世人,使之自觉按规范行动。

Culture——耕种、居住、练习、注意等

耕种——栽培、种植——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和品德的教养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

?文化的结构

●物态文化层:指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

●制度文化层: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规范自身行为和调节相互关系的准则。

●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尤其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风俗。

它是一种以礼俗、民俗、风俗形态出现的见之于动作的行为模式。“首先是社会的、集体的,它不是个人有意无意的创作。即使有的原来是个人或少数人创立和发起的,但是它们也必须经过集体的同意和反复履行,才能成为民俗。其次,跟集体性密切相关,这种现象的存在,不是个性的,而是类型的或模式的。再次,它们在时间上是传承的,在空间上是播布的。”

——钟敬文

●心态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茵蕴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心理:指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道德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化的流行的大众心态。

●社会意识形态:指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它往往是文化专家对社会心理这一中介进行理论的归纳、逻辑整理、艺术完善,并以物化形态(如著作、艺术作品)固定下来,播之四海

,传之后世。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即关于科学家之人文修养之一问题。科学家终是一个人,而且人的涵义,并非科学家三字之涵义所能尽。因此每一科学家决不能忽略了他的人文修养。西方科学家,同时亦需在西方社会做一人,则同时不能不有西方社会中之一套人文修养。所以西方一科学家,往往同时亦信仰宗教,此项事实,看似冲突,而实不冲突,因西方人在人文修养之立场上,不能不信宗教。信宗教之外,尚有一项,厥为奉法律。信宗教、奉法律,乃是西方社会人文修养之两大项目也……

若使将来中国之新科学家,对于中国传统之人文修养有缺陷,不能达到此种境界,则将使中国社会专以功利与实用之见解来重视科学,此实有失科学之精神,而科学之在中国,将终不得其满意之发展。”

——钱穆《中国文化与精神》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马恩选集》第四卷

第一讲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

“民族的宗教、民族的政治制度、民族的伦理、民族的法制、民族的风俗,以及民族的科学、艺术和技能,都具有民族的标识。”

——黑格尔《历史哲学》

“各地文化精神之不同,究其根源,最先还是由于自然环境有分别,而影响其生活方式,再由生活方式影响到文化精神。”

——钱穆《中国文化导论》

一、中国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1、疆域辽阔,腹里纵深,为民族的生存、发展与创造提供了回旋和施展的舞台

【美】迈克尔·哈特《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

秦始皇18位

“他用武力统一了中国。中国人口实际上并不比欧洲多很多,两者的差别在于,欧洲总是分裂成许多小国,而中国则是一个统一的大国。使西方人对庞大的中国一直有恐惧心理。”·

?加强了文化交流,激活了民族文化的创造力

“从地理的角度观察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应特别注意与北方边地草原人群的地缘关系,那里藏着中国历史命运的重要秘密。”

狁、北狄、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党项、蒙古

鲶鱼效应、狼医生、激活机制

?“征服者被征服”

?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回旋舞台

2、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元特点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

①地形、地貌

②气候

?季风气候显著

?大陆性气候强

?气候复杂多样

寒带、温带、热带

“历史的真正舞台所以便是温带,当然是北温带,因为地球在那里形成了一个大陆。正如希腊人所说,有着一个广阔的胸膛。”

——黑格尔《历史哲学》

3、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

“对东亚文明的一个决定性影响是其相对独立于人类其他伟大文明以外。由于距离遥远以及难以逾越的高山沙漠阻隔,东亚发展了独立的文化类型,其大部分一直保留到今天。”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革》

“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水势使人合,山势使人离。”

——黑格尔《历史哲学》

“海也者,能发人进取之雄心者也。陆居者以怀土之故,而种种之系累生焉。”

——梁启超

“试一观海,忽觉超然万累之表,而行为思想,皆得无限自由。彼航海者,其所求固在利也。然求利之始,却不得不先置利害于度外,以性命财产为孤注,冒万险而一掷之。故久于海上者,能

使其精神日以勇猛,日以高尚。故古来濒海之民

所以比于陆居者活气较胜,进取较锐。”

——梁启超《地理与文明之关系》

4、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连续性

中国文化以五千年的传统从未中断为世界所罕见。

?东亚大陆疆域辽阔、腹地纵深,为中国文化的滋生、繁衍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有一个潜在的回旋舞台,从而使中国文化赢得了补偿、复壮、再生、发展的条件。

?大海、沙漠、高山等自然屏障,为板块状的东亚大陆提供了一种隔

绝机制。中国文化由此获得了独立发生发展的环境,并减缓了异域力量的致命袭击。中国文化因地理环境提供的隔绝机制,在古代能够长期保持一以贯之的发展系统,成为世界历史上罕见的连续性文化的范例。

②多样性

滋生中国文化的东亚大陆腹里纵深,地形及气候条件复杂多样,南北气温冬季相差几近摄氏50°,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年降水量相差数干毫米。大江大河因山系走势所决定,多为东西横贯。歧异的气候类型,繁复的山川形势,为中国文化的多样发展提供了自然基础。总之,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养育了百态千姿的地域文化。

③使中国人长期形成“世界中心”的意识

?自认占据世界主体,并处于地理上的中心地位

“中国者,天下之中也。”

?并非单指地理位置上的,还尤其指文化上的中心地位“或曰,孰为中国?曰:王政之所加,七赋之所养,中于天地者为中国。”

——【汉】扬雄《法言·问道》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霑余润。”

——乾隆

“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

——嘉庆

二、中国文化根植的经济土壤

1、农业经济

“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决定性的生产部门”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2、农业型自然经济

3、中国农业文明的特征

①重农抑商、农本商末

皇帝亲耕

左祖——太庙(劳动人民文化宫)

右社——社稷坛(中山公园)

②民族心理的务实精神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玄思

实用——经验

“重实际而黜玄想”

“天道远,人道迩。”

——《左传》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

“君子敏于行,讷于言”

——《论语》

“把不是什么说成是什么,或把是什么说成不是什么,便是假的;把是什么说成是什么,把不是什么说成不是什么,便是真的。”

——亚里士多德

③安居乐业”、“安土乐天”的生活情趣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地力而食。”

④节日礼俗

春节(年节)

?禾熟说——“年,谷熟也。”

“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神话说

中秋节

⑤、国防观念亦是防守性的

“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由它的精神所决定。它的精神本性是由该民族的境况造成的,而它的境况归根到底是受生产状况和它的生产关系所制约的。”

-——普列汉诺夫

?神话《嫦娥奔月》

?月亮崇拜?庆贺丰收的农事节日

“中国是一个小农经济的大国,个体农民的意识

渗透到每一个阶层。小农意识的一般特点是目光短浅,事必躬亲才放心。”

“中国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以小农思想最为患。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一定意义上这不能不说是占了小农经济的便宜,然而占了便宜的同时也吃了小农经济意识的大亏。实用主义思想占主流,许多人急功近利,做事无原则、无信仰。”

——任继愈

三、中国文化依托的社会结构

1、宗法社会

“族”指全体有血缘关系的人,并无主从之别。

“宗”则指在亲族中奉一人为主。

“宗者,尊也。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

——《白虎通议》

●宗法: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尊崇共同的祖先,维系亲情。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

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的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在传统的中国,简直可以说除了家族以外,就没有社会生活。”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2、、宗法社会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①对血缘关系的高度重视

纵向——辈

横向——严格区分父系、母系、长幼等

uncle——伯伯、叔叔、舅父、姑父、姨夫

aunt——伯母、婶母、舅母、姑母、姨母

“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②表现出强烈的“孝亲”情感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体现在对死去的祖先的隆重祭奠以祈求他们保佑后代人丁兴旺,家族昌盛。

“天地君亲师”

“亲”-——祖先祖先崇拜

“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

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荀子·礼记》

祭祖——左祖右社

左祖——宗庙(太庙)宗法的象征

右社——社稷国土的象征

?更体现在对活着的长辈的绝对顺从、孝敬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也,其为仁之本欤!”

——《论语》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孝经》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

《孝经·开宗明义章》:“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忠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为立身之本。一个人要立于天地之间,为他人所尊敬,必须要达到一定的道德水准

而“孝”则是“德”之基本。因此,要立身,就必须行孝。

▲孝为齐家之法宝。

▲孝为治国之道。

③家族本位

“中国文化,全部都从家族观念上筑起。”

——钱穆《中国文化导论》

“我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

——梁启超

▲父家长制

“父为子纲”

▲婚姻

“作为个人服从家庭的一种标志,子女孝顺是最受称赞的美德。……婚姻由各自的家庭安排,……这比任何事都清楚地体现个人的服从。婚姻更像是家庭的结合而不是个人的结合。”

-——费正清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门当户对”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法律观念淡薄

“我们也看到,中国的家庭,时常完成了像西洋政府所完成的许多机能,例如解决家庭间的纠纷、济贫及维护学校。可以想到在许多例子中,乡村公所的本身工作也是一个家庭事物。”

——拉图莱著周咸堂译《中国的历史与文化》

“在像西方这样多元化的社会中,教会和国家、

资本和劳工、政府和私人企业诸种力量在法律

规定下保持平衡。而在中国人的生活中,耿直

和忠心、真诚和仁慈这些整个家庭体制反复灌输的个人美德才是社会行为的规范。法律是政府必须的一种工具,而个人道德才是社会的基础。中国社会并没有因法制观念淡薄而出现无政府状态,整个社会被儒家学说牢固地连在一起。这一伟大的伦理制度在中国的地位之重要相当于法律和宗教在西方共同所占的地位。”

——费正清等《中国:传统与变革》

“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律”

“本朝的立国以伦理道德为根本。”

——黄仁宇

▲公德意识不强

⑷对传统的极端重视

氏族制度“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驯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

——《马恩选集》

“传统的良莠往往融为一体,抛弃传统是不可能的,你可以宣称与传统决裂,但你不得不在

传统的影响下生活。”

?积极方面:这种尊重传统的作法,大大强化了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延续力,使得中国历史文化成为世界上少见的不曾中断的典范。?消极方面:一味迷信传统的宗法意识,造成中国人向后看的积习和守成倾向,保守知足,重故轻今。从而消磨了进去和创新的精神。

第二讲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一、世官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

1、世官制的形成、发展、鼎盛时期-——夏、商、西周

①世卿世禄——宗法血缘

②乡举里选

2、世官制的衰落时期——春秋、战国

“任人唯贤,因功受禄”

①选贤任能

齐桓公——管仲

齐僖公——诸儿(齐襄公)

纠(管仲)

小白(鲍叔牙)——齐桓公

“唯功唯贤”

②军功、事功制度

魏国——李悝

“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

——李悝

楚国——吴起

“大臣太重,封君太众,若此则上逼主而下虐民也。不如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绝灭百吏之禄秩,损不急之枝官,以奉选练之士。”

——《韩非子·和氏》?事功

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赴会“上卿”

廉颇——“负荆请罪”

?军功

商鞅(卫鞅、公孙鞅)军功爵制

“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韩非子·定法》

③养士制

周天子——诸侯——大夫——士(食田)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跑公室,走私门”“合则留,不合则去”

“礼贤下士”

战国四公子——齐之孟尝君、赵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魏之信陵君

孟尝君鸡鸣狗盗之徒

冯驩(冯谖)——“市义”

吕不韦《吕氏春秋》

稷下学宫

“不治而议论”

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

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

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

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士,不如使王为趋士。”

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

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

“屈尊而尊贤”

④游说

“三寸不烂之舌”

苏秦(合纵)合纵长

张仪(连横)

鬼谷子

朝秦暮楚朝为布衣夕为卿相

⑤客卿

李斯厕鼠仓鼠

郑国渠

“逐客令”

《谏逐客疏》

“今有法曰:斩首者令为医、匠,则屋不成而疾不已。夫匠者,手巧也;而医者,齐药也。而以斩首之功为之,则不当其能。今治官者,智能也。今斩首者,勇力之所加也,而治智能之官,是以斩首之功为医、匠也。”

——《韩非子》

二、察举时代(秦汉魏晋南北朝)

察举:察即考察,举即推荐。指由中央或地方长官在各自辖区内定期或临时考察、选拔统治者所需要的人才,推荐给中央选用。

1、察举制产生、确立、发展时期(秦汉)

①察举

“贤良方正”(品德贤良行为端正)、

“能言极谏”(敢于批评建议)、

“茂才”(才能出众)、

“孝廉”(孝敬父母办事廉政)

?举孝廉

“孝谓善事父母,廉谓清洁廉隅”

——【唐】颜师古

孝敬父母办事廉政

孝——民

廉——低级官吏

“试用制”

“阖郡不荐一人”

“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汉书·武帝纪》

“岁举孝廉”

?贤良方正

品德贤良行为端正

“策问”(口试)

“对策”

董仲舒“天人三策”(“对贤良策”)

“射策”“矢”(抽签)

“禳灾”“天人感应”

②征辟

征辟

征召:指皇帝直接聘用社会名流和特殊人才为官。

征召

辟除(辟举、辟署、辟召)

“公车”(安车蒲轮)

辟除:中央或地方高级官员直接聘用属下的一种制度

▲弊端

◎用人权下放

◎垄断察举权(世族地主)

◎私人势力集团

“门生故吏遍天下”

“同岁”举子——举主

◎尚名背实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③任子制:依靠父祖的官爵或功勋,保举子孙为官的一种制度。

④赀选:

2、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

①曹操对选举制度的改革

“清议”

“先言后验,众皆服之”

——《后汉书·郭泰传》

许邵月旦评

“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许武

“弟兄克让”

“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劳”

“唯才是举”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

——曹操

“受金”“盗嫂”

“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

“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当人们说人性是善的时候,人们是说出了一种伟大的思想。”“当人们说人性是恶的时候,人们是说出了一种更伟大的多的思想。”

——黑格尔

曹操:“吾在军中持法是也。”

“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十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鲁迅

②九品中正制(九品官人法)

陈群九品中正制

?设置中正官

“贤有鉴识”

州——大中正郡——小中正?品第人物

上上上中上下

九品中上中中中下

下上下中下下

家世(谱牒)、德、才

“品”“状”

“德优能少”

“天材英博,亮拔不群”

“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

——《通典·选举三》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三、科举时代(隋唐宋元明清)

尊贤(有道德有才能)

选士(有见识有才干)

“平流进取,坐至公卿”

“贵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科举即分科举人。它是一种自由报名,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选官制度。

“投牒自举”“投状”——“状元”

察举是他人推荐为主,考试为辅

科举是自我推荐,考试定取舍

1、科举制的创立时期(隋唐)

迈克尔·哈特《影响世界的100人》第82位

“他成功地统一了历经数百年严重分裂的中国。他最重要的改革之一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政府官吏的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批批非常得力的行政官员。”

制科——皇帝临时下诏选拔官吏的制度

(亦称制举、特科)

常科——“岁之常选”即一年一次的考试选举

(亦称常举)

①考生来源

考生

生徒:中央和地方各级学校的学生

乡贡:不在学校学习学有所成者

②考试科目与内容

?科目

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明字、一史、三史、道举、童子等

“永徽之际,缙绅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杂色”

“制科出身,名望虽高,犹居进士之下。”

“焚香礼进士,嗔目待明经”

“登龙门”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进士科为何如此受重视呢?

◎进士科难考

进士科——百分之一二

明经科——十分之一二

◎进士科仕途优于明经科

“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

◎皇帝重视

“乡贡进士李道龙”

◎考试侧重点不同

明经侧重对经典的记忆

进士侧重诗赋文采

?考试内容

明经——帖经墨义时务策

进士——帖经诗赋时务策

“只念经疏,无异鹦鹉能言。”

——唐文宗

③考试程序

?生徒和乡贡

秀才举人进士

?尚书省——“省试”“礼部试”

吏部考功员外郎(从六品)

736年李昂李权

礼部侍郎(正四品)

“公荐”与“投卷”

“投卷”

白居易——顾况

杜牧——《阿房宫赋》

陈子昂

“登科”“及第”“登第”“擢第”

“状元”“状头”

“落第”

“公卷”——向礼部投献的

“行卷”——向达官贵人投献的

?吏部试

“选试”“释褐试”

身——体貌丰伟相貌端正

言——言辞清楚表达流畅

书——书写整齐字迹遒美

判——办事果断执法允当

武则天——“武举”“殿试”

?科举的积极作用

◎选举用人权集中到中央

◎相对的开放性和相对的公平性

◎使唐政权具有一种开放性与流动性

◎促进教育文化的发展繁荣

△促进全社会的读书风尚

△带动学校教育的发展

△推动了文学的繁荣

“颜筋柳骨”

◎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具有世界意义

“公开考试,择优录取”

“自由竞争,机会均等”

“西方所有的政治教科书当谈到文官制度的时候,都把文官制度的创始者归于中国。”

——【美】艾伦·坎贝尔

“现在欧美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好最古的制度。”

——孙中山

立法院司法院行政院监察院考试院

2、科举制的发展时期(两宋)

赵匡胤陈桥驿兵变

“以文治国”

①变多科为一科

诸科——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明法、明经等

进士科

经义

诗赋

②考试内容侧重经义

经义论策

③考期定为三年一次

宋英宗

④增设了乡举一级的考试

州府试(亦称解试、漕试、取解试)

举人

⑤殿试成为制度名单名次

973年宋太祖李昉徐士廉

宋仁宗

门生恩师“天子门生”

“昔者,科名多为势家所取,朕亲临试,尽革其弊。”

——宋太祖

三级考试——州府试、省试、殿试

⑥进士分列等级

宋太宗三甲(三等)

一甲——进士及第

二甲——进士出身

三甲——同进士出身

北宋第一名称榜首第二、三名称榜眼

皆可称状元

南宋第一名-——状元

第二名——榜眼

第三名——探花

⑦扩大了录取名额

宋仁宗41年4600人

宋徽宗25年5550人

两宋共录取115427

平均每年361人

是唐的5倍

“特奏名”“附试”“恩科”

“臣老矣,不能为文也。伏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特给初品官,食俸终其身”

宋太宗赵昌国“百篇科”“特赐及第”

⑧废除“吏部试”

“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

——吕祖谦

⑨废除“公荐”与“投卷”

乾德三年(965年)翰林学士陶谷之子陶邴

等进士第名列第六

“谷不能训子,安得登第?”

“食禄之家,有登第者,礼部具姓名以闻,令复试之。”

——赵匡胤

⑩严格考试制度

?主考官由皇帝直接任命

“权知贡举”一人

“权同知贡举”若干人

?“锁院”制度

“锁宿”

?“别头试”与“锁厅试”

“别试”——主考官及与考试有关人员的子弟、亲戚专门设立的考场

“锁厅试”——为现任官员应考所设考场

?实行“糊名”和“誊录”

“糊名”——“弥封”

“誊录”——“易书”

誊录院

“真卷”“草卷”

“国家取士之制,比于前世,最号至公。”

——欧阳修

3、科举制的鼎盛时期(明清)

“科举必由学校,”

①学校——科举的必由之路

“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

——《明史·选举志》

学校

中央——国子监(国子学、太学)

地方——郡县学(儒学)

?中央——国子监(国子学)

贡监:由府州县学的生员选拔的

荫监:(官生、恩生)

监生举监:以举人资格入监的

例监:由普通身份(非生员)捐纳的。

(民生、俊秀)

?地方——府、州、县学(郡县学、儒学)

生员(诸生、庠生、秀士)——俗称秀才

童生(儒童、文童)

“白发苍苍老童生”

童生试

明-——提督学院(提学道)

清——学正(学台)

县试

府试

院试

“学院”——“院试”

“游泮”——俗称进学

“相公”

廪生:由政府供给膳食的

生员增生:定额生员之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

附生:增生之外再增名额附于增生之末

称附学生员

岁考、科考——(一、二等及三等)科考生员

录科考试

录遗

国子监生、科考、录科、录遗

②考试程序更加严密

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

即行省一级的考试,在各省省内举行。

“乡举里选”

“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

——《周礼》

乡试——大比

“闱”(考场)——“秋闱”

贡院——“棘闱”

“号军”

顺治年:

“生儒入场,细加搜检,如有怀挟片纸只字者,先于场前枷号一个月,问罪发落。如有请人代试者,请代与受代人一体枷号问罪。搜检员役知情容隐者同罪。”

康熙年:

“皆穿拆缝衣服,单层鞋袜,止带蓝筐、小凳、食物、笔砚等项。其余别物,一律不准携带。”

乾隆年:

“士子服式:帽用单层毡。大小衫、袍、褂,俱用单层;皮衣去面,毡衣去里,裈裤绸、布、皮、毡听用,止许单层。袜用单毡,鞋用薄底,坐具用毡……。

士子考具:卷袋不许装里,砚台不许过厚,笔管镂空,水注用磁,木炭只许长两寸,蜡台用锡,止许单盘,柱必空心通底。糕饼饽饽,各要切开。”

乡试考三场——初九、十二、十五

“秀才入闱,有七似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吏骂似囚;其归号舍也,空空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闱场也,神情惝恍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时作一失志想,则舜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忽然而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

——蒲松龄《王子安》

“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康熙五十八年江西12000人90

134:1

“举人”(俗称孝廉)

“解元”(举人第一名)

“老爷”

范进——“新中的范老爷”

胡屠户:“如今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

?会试

即中央礼部主持的全国性考试,在京城举

行。

集中会考之意

“礼闱”“春闱”

“举人公车”

“贡士”

“会元”(会试第一名)

?殿试(廷试)

太和殿(清初设在天安门外)

“进士”

三甲

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黄甲金榜“金榜题名”

进士及第

进士出身

同出身进士

③考试内容和形式更加束缚考生

?内容

第一场《四书》文三篇“书义”

《五经》文四篇“经义”

第二场论、判、诏、诰、表

第三场时务策

?形式

八股文

“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文,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明史·选举志》

“制义”(“制艺”)

破题——承题——起讲——题比(入手)

虚比(起股)——中比(中股)

后比(后股)——大结(束股)

“八股本是愚笨的产物,反过来又成为愚民的工具。许多进士与之交谈,两目瞠然视,舌木强不能对”

——鲁迅

“八股之害,胜于焚书”

——顾炎武

?科举制的弊端

◎湮没灵气和才思

◎不能适应多元社会的需要

◎造成思想的同化和僵化

第三讲中国古代宗教

一、原始宗教

“宗教根源于人跟动物的本质区别——意

——【德】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

1、原始宗教产生的原因

①先民对自然现象的无知、困惑与恐惧

②“万物有灵”论

1875年【英】泰勒《原始文化》

日神月神电公雷母土地爷河伯

“万物有灵论是宗教思想发展的最初阶段”

——普列汉诺夫

③或多或少有些功利性的因素

2、概况

①自然崇拜

自然力——风雨雷电

山川河流

自然物动物

植物

②生殖——祖先崇拜

③图腾崇拜

“图腾”——徽号、标志

龙凤

二、多神信仰与三大崇拜

“天地君亲师”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先祖恶治?三者偏之,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荀子

1、天地崇拜及祭祀

天神——“皇天上帝”

地神——“后土地祇”

“封禅”——指由帝王来祭祀天地

“封”——是在泰山顶上设坛祭天

“禅”——是在泰山附近的小山上祭地

梁父山(梁甫)

“封泰山而禅梁父”

“皇天后土”

“五岳”

“五岳独尊”

“五行配五”

东方主生

“五大夫松”

汉武帝前110年“元封元年”

武则天嵩山

696年封嵩山禅少室山

“万岁登封”

“登封”

唐玄宗725年

张説(中书令)郑镒

“此泰山之力也”

“泰山”“岳父”

宋真宗

庙祭郊祭

明清天坛地坛

2、祖先崇拜

宗庙

太庙

左祖右社

宗祠

“孝”

“举孝廉”

“百善孝为先”

3、君师

“君”——指历代君王

“历代帝王庙”

“师”——指可为万世师表的圣人

孔子——“大成至圣文宣先师”

关公——“忠义神武关圣大帝”

关帝庙

三、佛教

胡适《中国哲学史》

1、佛教概况

南亚次大陆(古印度)——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

公元前六世纪——公元前五世纪

乔达摩·悉答多——释迦牟尼

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

“不成正觉,誓不起坐”

“四谛”(“四圣谛”)

“谛”——真理

“四谛”——“苦”“集”“灭”“道”

“苦谛”——是指世俗世界的一切都是苦难

“集谛”——是指造成这种苦难的原因

“灭谛”——是指断灭世间各种苦难之因

“道谛”——是指斩断烦恼到达涅槃境界应遵循

的方法和途径

“释迦牟尼”“佛”“佛陀”

直译就是圣人

“牟尼”意译就是能人

音译就是“佛陀”

“释迦族的圣人”

“佛”“佛陀”“浮屠”“浮图”

“觉”“觉者”“智者”

2、佛教的传入

“宗教博物馆”

12——19世纪

孔雀王朝阿育王(公元前273年——前232年)

南传——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

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我国云南傣族、

布朗族等

汉地佛教:克什米尔——西域——中国

内地——朝、日、越

北传

藏传佛教:尼泊尔——喜马拉雅山

——西藏——甘肃、青海

四川、云南

“喇嘛教”

小乘佛教——“自我解脱”

大乘佛教——“普渡众生”

东汉初年汉明帝永平七年(64年)

蔡愔秦景

迦叶摩腾竺法兰

永平十年(67年)

“白马驮经”

“白马寺”

“祖庭”

3、佛教的广泛传播

“听言揣意”

“咫尺千里”

①原因

◎永嘉以降,南北分裂,地区割据。

◎动乱的局势,促使人们寻找安身立命之本。

◎佛教教义切合人们的精神需求。

△为人们树立了能把人们从现实危难与痛苦中解救出来的“救世主”

(阿弥托佛、弥勒佛、观世音菩萨)

△“轮回”说关于生死问题的新解释,使人们耳目一新。

“善恶报应”“轮回转世”

“随复受形”

◎佛经翻译质量提高,数量扩大。

②表现

◎寺院的广为兴建

“天下名山僧占多”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巨型石窟

“前世”——“现世”——“来世”

“凡为善恶,必有报应”

“广中福田”

“善事”

洛阳龙门石窟

大同云冈石窟

敦煌莫高窟

◎在社会各阶层广泛传播

梁武帝

“五戒”“八戒”“十戒”

“不杀生”

“不是你指使杀”

“不是专门为我杀”

“我没有见闻杀”

“灭佛”——只破寺院,不反教理。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三武灭佛”北周周武帝宇文邕

唐武宗

◎佛经翻译数量增大,教义更中国化

③影响

◎中国哲学中国思想

◎艺术

石窟艺术雕塑绘画音乐文学诗歌◎建筑

塔寺

◎语言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粥少僧多善男信女芸芸众生瞎子摸象清规戒律罪孽深重天女散花一刀两断一针见血对牛弹琴当头棒喝一尘不染想入非非恍然大悟五体投地瞎子摸象心心相印现身说法菩萨心肠一刀两断世界空间现在觉悟境界超脱困惑思想烦恼迷惑顿悟平等如实相对绝对实际希望因缘念头消化化身赵朴初《俗言佛语》

4、佛教的鼎盛

①表现

◎佛经的传译

“译场”

玄奘义净

“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

◎西行求法

《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

◎寺院经济的发展

“乞士”

衣——“衣不过三”

“补破衲杂”“破衲衣”“补衲衣”食——“日中一食”“过午不食”

住——随遇而安

行——赤足或芒鞋

“无尽藏”

◎中国化佛教宗派的形成

佛教宗派: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华严宗

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

?禅宗

“佛心宗”“心宗”

禅(音译)——“禅那”——“思维修”(意译)

“深思静虑”

安静地沉思“静虑”

“禅定”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菩提达摩(东土初祖)

弘忍(五世)

“法嗣”

“南(慧)能北(神)秀”

“偈”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神秀

“只到门前,尚未得入”——弘忍

“好则好矣,了则未了”——慧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静,何处有尘埃。

——慧能

心是菩提树,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静,何处染尘埃。

——慧能

光孝寺印宗法师《法华经》

“定非常人”

“东土六祖”

◎佛性说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众生心是佛心,佛心是众生心”

人人皆可成佛

“渐悟法门”——神秀——禅宗北宗

“顿悟法门”——慧能——禅宗南宗

◎顿悟

“心悟”

“迷”

“悟”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四、道教

1、道教产生

“中国根柢全在道教”

——鲁迅

①道教产生的原因

◎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为道教提供了产生的土壤

◎佛教的传入大大刺激了本民族宗教的产生

②道教的思想渊源

“道家之术,杂而多端”

◎远古以来流传民间的巫术

◎神仙传说和成仙方术

◎先秦两汉的道家学说

◎儒、墨、阴阳五行、谶纬、佛教

③道教的基本信仰

陶弘景《真灵位业图》

“玉清”(原始天尊)

“三清”“上清”(灵宝天尊)

“太清”(道德天尊)

道教信仰的宗旨:长生不死,得道成仙

④成仙的途径

◎一是“内丹”——“弃欲守静”“精、气、神”◎二是“外丹”——“金丹”

⑤原始教派

◎太平道

《太平经》张角

◎五斗米道

张陵(张天师或张道陵)

张衡

张鲁

《道德经》

2、道教的传播

①完善道教

◎创造了道教教义的理论体系

葛洪《抱朴子》

◎建立了道教的教规教仪

北朝——寇谦之南朝——陆修静

◎为阐发其宗教教义构造了大批经典

◎编造了神仙谱系和传教历史

陶弘景《真灵位业图》《真诰》

②改革道教

用儒家礼法改造道教

内修外养积善立功

“欲求仙者要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

——葛洪《抱朴子》

“专以礼度为首,而加以服食闭练”

——寇谦之

3、道教的鼎盛

①统治者的大力扶植

独孤氏

纥豆陵氏

长孙氏

图谶

“老子度世,李氏当主”

“尽诛海内凡姓李者”

“奉天承运”

625年《先老后释诏》

老先次孔后释

唐高宗“玄元皇帝”“先天太后”

宗正寺

唐玄宗:“仙者凭虚之论,朕所不取”

集仙殿——集贤殿

②表现

◎尊祀神化“玄元皇帝”,老子被抬到无与伦比的地位“大圣祖”

“太清宫”

(圣人登玉清真人登上清仙人等太清)《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

◎将崇道纳入国家的官吏选拔、科举教育体系

崇玄馆(学)玄学博士

“道举”

◎规定《道德经》为诸经之首,并亲自为之作注

◎积极开展对道经的收集、整理、传播

《三洞琼纲》(《开元道藏》)

5700卷7300 卷9000卷

◎尽量提高道士的政治地位

思考题

1、什么是广义文化?什么是狭义文化?

2、文化由哪几部分组成?

3、试述中国文化的生态环境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4、进士科为何优于明经科?

5、宋代对科举制进行了哪些改革?

6、试述科举制的作用。

7、简述原始宗教产生的原因

8、简述南北时期佛教广泛传播的原因及表现

9、简述道教的思想渊源。

10、简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流变。

11、简述察举制的弊端。

12、试述隋唐佛教兴盛的表现。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 1.试论述中国科举制度。 ①历史发展:起始于隋,唐代发展,宋代完善,明清达到顶峰后走向衰败。1905年清末新②政被废除。 ③考试内容:隋唐主要考进士明经。宋代主考经义策论。明清主考八股文。 ④考试目的:通过科举选拔政治人才 ⑤考试类别:1.童生试 2.乡试3.会试4.殿试 ⑥科举影响: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整整一千三百年,对中国以至东亚、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隋唐以后中国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莫不受科举的影响。 ⑦科举利弊:利:使社会中的平民知识者开始有了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和有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社会荣耀的出路,这样,不但刺激了社会各阶层的人敬慕知识和人才,也使得国家的管理开始进入了有序和知识化时代,中国的教育也因此而得到了刺激大发展。 弊:由于宗法教育,也就是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科举考试有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对于国家建设一个公正、公平和公开的社会良好制度,是不利的。八股取士也严重压抑了思想自由。 2.如何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意义?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欧亚非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主要作用:①商品交流: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 ②文化交流:阿拉伯人将中国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13世纪时期,不少欧洲旅行者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 ③宗教交流:唐朝(7世纪)时在中国北方发现的西方传教士像东汉初期,佛教自于闻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侧之“丝绸之路”子孔道,全面传到西域各国。 3.试论述中国文化的基本功能。 ①民族凝聚功能: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功能,是民族凝聚力形成并发挥作用的思想基础,也是它的思想核心。民族凝聚力作为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作为民族文化对其全体成员的吸引力,作为统摄人心、团结族类的精神纽带,它逻辑地要以文化基本精神为思想依托。 ②精神激励功能:“以人为本”精神激励人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努力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实现人的价值;天人合一、以和为贵的精神,激励着人们自觉维护整体利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③整合创新功能:整合不同价值,使其在中华一体的文化格局中熔铸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从而有所开拓创新。 4.试论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①天人合一: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的行为与自然的协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于主客体之间、主观能动性与客观。 ②以人为本: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历年真题及答案

自考-00321中国文化概论-历年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 小题,每小题1 分,共15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进到“文化”,人们常常引用“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语出自( ) 2002-10 A. 《论语》 B. 《易》 C. 《荀子》 D. 《礼记》 2.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这里的“文化”指的是()2004-10 A.广义的文化 B.狭义的文化 C. 民族文化 D. 国别文化 3.下列表述中不属于广义文化的是()2015-10 A.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 B.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 C.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D.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4.下列选项中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是()2008-1 A .生产工具 B .生活器具 C .运输工具 D .典籍 5.注重人的心态部分,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2017-10 A.广义文化 B.狭义文化 C.民族文化 D.国别文化 6.狭义的文化又称()2007-10 A. 国别文化 B.人文文化 C. 民族文化 D.历史文化 7.文化传统除了延续性的特点外,还具有( C )2012-10 A.规范性 B.调和性 C.稳定性 D.等级性 8.与英文Culture 对译的汉语是( ) 2008-10 2015-4 2016-4 A .文学 B .文章 C .文化 D .精神文明 9.“文化”一词中,“化”的本义是()2006-10 A .化学 B .文学 C .化解 D .改易 10.“文化”一词中,“文”的本义是()2007-1 A .文学 B .错画 C .文章 D .图画 11.以中国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就是()2015-4 A中国传统文化 B中国古代文化 C中国文化传统 D中国民族文化 12. 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是在( ) 2002-10 A.先秦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 D. 隋唐两宋 13.在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中,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翰的( ) 2002-10 2012-10 A.大西洋 B. 印度洋 C.太平洋 D.北冰洋 14.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是( )2002-10 A.人文环境 B.地理环境 C.生活环境 D. 自然环境 15.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2011-1 A.归宿 B.过程 C.发展 D. 资源 16.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我国重农主义观念起于

中国秘书史课程标准

《中国秘书史》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131105 课程总学时:48 课程学分:3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文秘 制定单位:人文学院 制定时间:2014年7月 一、课程总述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对中国秘书工作文化与传统的基本认识,培养学生的秘书工作的基本素质。该课程先导课程有秘书理论与实务、公共关系学、中外秘书比较、中国文化概论等。 2.课程设计思路 现代秘书必须具备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了解秘书职业在纵横时间上的背景,掌握秘书职业的优良文化传统与发展过程,为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积累基础。这是设置本门课程的理论依据。中国秘书史研究的对象之一是中国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秘书活动与秘书工作变化规律,专业知识较为系统,在教学内容上侧重选取各个时期秘书机构的设置、秘书人员的来源、秘书工作的内容等方面来探讨历代的秘书工作发展变化,探讨中国秘书史的发展规律。本门课程理论性较强,教学过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可辅以社会调查、专业考察等形式,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组织与安排上可以以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中国秘书工作的基本脉络和框架,认识历代秘书工作的变迁和规律,从而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开拓学生的视野,启迪思路,为当前的秘书工作服务。同时通过对中国古代秘书工作历史的考察,亦能加深对今天秘书工作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更好的角色和素质意识。 知识目标: (1)掌握我国历代秘书机构的设置、职能、作用、地位及演进过程,历代秘书人员的名谓、来源、选用、素质及传统,历代秘书工作的基本制度。 (2)理解和把握我国秘书工作的萌生及形成理论,历代秘书工作的经验与基本规律。 能力目标: 能运用秘书工作发展的相关规律与理论,分析以往与当前秘书工作。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试题与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试题(经修改,以下显示答案均为正确答案) 1、《五帝本纪》中五帝的文献材料贴合于哪一段?(3.00分) A.旧石器时代 B.五代十国时期 C.汉景帝时期 D.新石器文化晚期 正确答案:D 、 2、分封体制下的君民关系是什么?(3.00分) A.君民同体关系 B.舟与水 C.上与下的绝对服从 D.征服与被征服 正确答案: A 、 3、关于乡射礼说法不正确的是?(3.00分) A.国人举行 B.野人举行 C.定期举行 D.造就国人团结 4、中国古代的贵族对自己手下的民众是恩威并施,给民众以恩惠,是因为中国的什么意识? (3.00分) A.民本 B.人本 C.家族 D.人道 5、宋末管理边疆少数民族实行什么制度?(3.00分) A.郡县 B.羁縻 C.督察 D.州府 6、下面不属于儒家“仁”的含义的? (3.00分) A.爱人 B.克己复礼 C.兼爱 D.君子的事 7、关于墨家说法不正确的是?(3.00分) A.游说 B.非乐 C.兼爱 D.非攻 8、中国权力的两股势力中,底层的是?(3.00分)

A.小农 B.王权 C.军人 D.商户 9、文人治国的最高宗旨是什么?(3.00分) A.教化论 B.礼乐 C.和平 D.官僚 10、分封制下的君民关系是(3.00分) A.征服与被征服 B.平等 C.舟和水的关系 D.军民同体的关系 正确答案: D 、 11、大蒐礼什么什么时候举行的比较频繁(3.00分) A.耕种 B.祭祀 C.战后 D.战前 12、关于大蒐礼说法错误的是(3.00分) A.只有贵族有资格参加 B.是一种集体军事训练 C.是我国戏剧的早期萌芽 D.带有原始民主色彩 正确答案:C 、 13、周代的国人指的是(3.00分) A.周人 B.住在城里的人 C.士阶层 D.贵族阶层 14、羁縻制度是一种什么制度(3.00分)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民族制度 D.军事制度 15、周代较早的文献中,小人指的是(3.00分) A.小孩 B.奸诈之人 C.不在位的人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131024 课程总学时:40 课程学分:2.5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适用专业:文秘 制定单位:人文学院 制定时间:2014年7月 一、课程总述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文秘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一门兼顾历史的关于中国国别文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课程。主要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此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无先导与后续课程,与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中国秘书史等课程在内容上有较多关联。 2.课程设计思路 现代秘书必须具备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需要了解与吸收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知识营养,了解秘书工作产生与生产的文化大环境,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怀,这是设置本门课程的理论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绵延时间长,覆盖面广,理论性强,知识系统性强,在教学过程中以理论教学为主,可辅以社会调查、专业考察等形式,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组织与安排上可以以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3.课程目标 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国悠久而丰富的文化内容,扩展知识,理清脉络,进一步认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了解、认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成就有一个宏观的、明确的把握,从而引发他们关心和思考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问题以及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问题。

中国文化概论(定稿)期末复习资料

一、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的区别及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二、中国传统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 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成为礼仪之邦;其负面影响是使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2 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其正面价值是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其负面价值是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 3 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突出地表现为内圣外王的心态,另一方面又造成法律意识淡薄。 三、“百家争鸣”及其影响。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诸子百家”,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等。百家争鸣是中国教育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空前繁荣和极为活跃的一次盛会。史学教育家孙培青先生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思想成果,堪称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重要源泉”。百家争鸣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的地主阶级和没落的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以后中国文化的发展基础,决定其发展方向。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所推崇的传统文化就是百家争鸣的思想精华。秦朝所采用的治国思想是法家的思想,从汉朝开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以后各朝都以儒家为正统的思想。法家、儒家都是百家中的大家。百家争鸣为各朝代的统治者提供了各种治国思想,也开辟了多元文化的先河。可以说,百家争鸣的精华部分的组合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源泉。百家争鸣的影响一直贯穿与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虽然自汉开始,儒家正统。此后历代都以儒为主流。但是,百家争鸣的思想依然存在,只不过是融合进儒家的思想当中去了。儒家思想随着改朝换代的历史进程,不断完善自身的特点。为了符合统治者的治国需要,儒家思想必须不断的补充新的内容,而这些部分绝大多是从百家争鸣的精华中取得。可以说,儒家的思想是百家争鸣的一个浓缩。综上所述,百家争鸣自出现的时代起一直到现在,其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2000多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可见,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中是起着基础性作用的。 四、儒学的发展、演变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儒学的发展演变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是重要奠基人;荀子继承儒家思想,同时杂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东南财税”与“西北甲兵”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农耕和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格局是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处在被动防御状态,而经济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优势 万里长城----------防御心态 四夷如同一家,是中国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血缘融和史的整体趋势农业居于主导地位,工商业处于补充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社会经济既早熟又不成熟 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 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的钳制与束缚 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 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造就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格 中国农耕经济的既早熟又不成熟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早熟性和凝重性

宗法制度完整的系统: 产生:商代后期 西周建立以后,建立了一套体系完整、等级严格的宗法制度 西周宗法制的创立者是周公 西周宗法制的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宗庙祭祀制 春秋以后,礼崩乐坏,完整意义的宗法制度开始崩溃,但在政治领域中仍保留较大的影响 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间漫长 经济基础稳固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对人身控制严密 分封制的出发点是: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宗庙祭祀制度的影响:形成“礼乐文化”,维护宗法制度和巩固政权。宗庙祭祀制度是为维护宗族团结而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手段

原始宗教崇拜: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图腾崇拜 三皇:伏羲、神农、燧人 文化集团:华夏、苗蛮、东夷 殷商文化的特点:游耕文化,甲骨文、尊神重鬼 周人的文化维新: 宗法制度的建立、制礼作乐 从武帝时代到西汉末,居于官学正统地位的是;今文经学 玄学:有老庄哲学发展而来,,其宗旨是“贵无”,其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周易》、《庄子》、《老子》是其经典著作。玄学的兴起,对魏晋化思潮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现实意义乃是对魏晋人所亟亟追求的理想人格作理论上的建构。玄学促进了魏晋人放任、率真、豁达的理想人格的构建。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如对您有帮助,请购买打赏,谢谢您! 绪论 一、知识题 1、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 2、中国文化分为四种: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二、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三、问答题 1、“文化”名称的来源? 答:A“文”的本义是“错画”,也就是花纹。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也就是礼治,与“武功”相对。B“化”的本义是改易。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 2、文化的古代意义、现代意义? 答: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修养属改造主观世界的范畴,创造属改造客观世界的范畴。2)基于汉语“文化”概念的传统解释,学术界经常把它与英语的culture对译。culture的原义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由于物质创造包含人的智慧,与精神文明难以截然划分开。 3、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答:1)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应把握三要点:A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B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C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2)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 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应把握三要点:A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B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C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所以狭义文化的定义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且适用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 4、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及其特点? 答:1)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反之,在社会学领域里,民族也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以民族特点为标志的文化就是民族文化。其特点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2)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其特点是中华文化具有多维性特点,是由中国境内56个民族构成的共同体文化。 5、传统文化和对传统文化的错误认识 答:1)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2)错误认识:有人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古代文化,从而认为讲究传统即是复古,甚至认为传统与现代化是不能并存的,或认为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反传统。这种认识恰恰忽略了现代化进程仍然是传统文化发展的一个部分,一旦否定了传统,现代化与民族特点也就是中国特色就要脱节,与我们追求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也有人认为发扬传统就要拒绝引进和借鉴,或认为中国传统与西方文化是截然对立的。这种认识也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民族传统,在各个历史时期,都要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引进和吸收其他文化一旦成为现实,就是说,这些被吸收的外来文化一旦与自身的文化相融合,它便也成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6、文化传统及其性质? 答: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致。其性质是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 7、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 答:关于文化的分科,有两分法(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三分法(物质、制度、精神)、四分法(物质、制度、风俗、思想价值取向或物质、制度、精神、语言)。以及更多的分类法(例如,有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风俗六分法等等)本课程采用四分法:生产生活文化、制度文化、思想观念与精神文化、语言文字文化。 8《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 答:中国文化史是以中国文化历时演变为主要内容的。而中国文化概论虽然也有一定的篇幅来梳理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但其目的是为了使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具有一个总体的认识,从而树立传统文化的历史观念。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知识题 1、灾荒主要指旱、涝、蝗、风、雹等 2、司马迁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四大基本经济区:山西地区、山东地区、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江南地区。中国自然区域的现代地理学划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3、在保护自然方面,古代有一重要观点,就是孟子提出的不违天时观念。 4、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起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 5、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另一项重要举措是开凿运河。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齐国、魏国都有运河的修建,如邗沟、鸿沟等;吴国的运河已经与黄河、济水相接。秦汉至南北朝,也多有运河的开凿。秦汉时有连接湘江、漓江的灵渠,加强长江漕运的漕渠、阳渠,纵贯河北平原的白沟、平虏渠、泉州渠、新河、利漕渠等等,还改造了先秦旧有的各种水运沟渠。魏晋南北朝连接江、淮、河、海的运河网已经形成。另外还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与汴水共称通漕四渠。又有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北起通州,南达杭州。 6、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是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林木的滥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更加严重。长江、黄河以及淮河越来越大的危害,都与片面的重农思想有关。 二名词解释 1、三个大自然区: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 2、古代的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冀州(西河以东,东河以西)、兖州(古济水、黄河之间)、青州(渤海、泰山之间)、徐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扬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荆州(荆山以南、衡山以北)、豫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梁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雍州(西河以西、黑水以东)。[《尚书》之《禹贡》篇] 3、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所以,竺可桢把从公元1400到1900年的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称为“方志时期”。方志时期又称寒冷时期。 4、仪器观测期:因为自1900年以后直到现在,有了测量温度及气象观测的仪器,所以,竺可桢把此一时期称为“仪器观测期”。 5、地缘:此地缘概念不同于现代的领土观念。它指的是当中原文化中心形成后,与北方范围更加广阔的草原游牧文化之间的关系。 6、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三、问答题 1、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位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关中及晋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在中国显得十分重要。关中地区是四塞之地,黄河在它的西、北、东三面环绕,南面是秦岭山脉,西北有六盘山、贺兰山,北有阴山山脉、东有吕梁山脉及潼关之固,此地还有泾水、渭水流过,真可谓沃野千里,山河表里。而且此地有富裕的经济后方,有方便的交通,进可攻退可守,所以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王朝都在这里建都,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化。晋北地区坐落在山西高原上,也是中国文化重要的发祥地,据说尧舜时期就在谷地的偏南地区建立过都城。而晋北地区又与蒙古高原相连接,是内迁的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再加上太行山脉的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所以历来就有山西居“天下形势”之说。总之,正因为关中及晋北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不仅使大量的人群聚集在这里,而且又使便利的交通让各地域之间进行相互的文化交流,因此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2、中国地形地势特点? 答: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东部,东临浩瀚的太平洋。在中国境内地势西高东低,地形呈阶梯状分布:第一个阶梯是西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大江大河的发源地。第二个阶梯是青藏高原往东往北,海拔都在2000米至1000米以下,这里分布着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及四川盆地、汾河谷地等。第三个阶梯则是北起大兴安岭、中经太行山、南至巫山一线以东及云贵高原东缘以东的中国东部地区,其平均海拔低于500米,滨海地带更低于50米。 3、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答:作为欧亚大陆的一部分,中国地理面积差不多与整个欧洲一样大。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2018.4.12

中国文化概论 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四年制) 总学时数:36 学分数:3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中国文化概论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这门课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爱国主义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今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华文明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为: 1. 系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与精神,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深刻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认识我国的国情。 2. 运用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 以这门课程教学为基础和依托,进一步拓展学生文化素质教学领域的深度与广度,弘扬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本课程以讲授为主,结合多媒体课件、资料片观摩、课堂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第一章简论(1学时) 【目的要求】 概括了解文化和中国文化,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内容】 1. 文化的含义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必要性。 2. 中国文化的民族特点。可概括为:中国文化突出人文主义精神;中国文化注重和谐与中庸;中国文化富于安土乐天的情趣。 3. 中国文化的内容。 第二章地理状况(2学时) 【目的要求】 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地理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地理情况。 【教学内容】 1.黄河、长江与中国文明。 2.中国的历代疆域。中国陆地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秦奠定了我国现有版图的基础,以后有所发展。 3.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沿革。 第三章历史纵横(3学时) 【目的要求】 1.复习学生已经学过的中国历史常识。 2. 侧重介绍与中国文化有关的历史情况。 【教学内容】 1. 中国文化的源头 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文化,被称为彩陶文化。龙山文化被称为黑陶文化。 关于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的观点。四大区域说。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红山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几个代表。 2. 三皇五帝 3. 夏代文明和商周社会 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是夏,中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 汤建立商朝。盘庚迁殷,故商朝又称殷商。 西周的青铜器、社会制度。 4. 春秋战国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春秋开始兼并战争。战国形成齐楚韩魏赵燕秦“战国七雄”。 5. 秦汉帝国 6. 魏晋南北朝 7. 隋唐时代 8. 宋元明清 9. 近代历史 第四章姓氏与名、字、号(3学时) 【目的要求】

中国文化概论期末复习题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英文) Part I Multiple Choice 1.. Zi Lu, Ran You and Gongxi Chi’ aspirations represent______, while Zeng Dian’s reflects______. A.personal ambition; selfishness B. lofty ideals; meaningless pursuit C. personal struggle; generous contribution D. individual contribution to society; harmony 4.How isthe “energy”of “one-stroke character” achieved? A. By pressing the brush harder B. By writing the character with only one stroke. C. By writing the strokes at one go. D.By connecting the strokes in the interior. 5. How was Chinese calligraphy displayed by Lin Huaimin? A. By dance B. By script C. By music D. By brush 6.The winding path in the gardens reflects the Chinese philosophy of being ______. A. unrefined未提炼的 B. irresistible不可抵抗的 C. uninhibited 无拘束的 D. reserved 7. What can we learn about Peking Opera through the saying “watching a play is watching famous actors?” A. The viewers go to the theatre to see the actors instead of the play. B. The famous actors are good-looking and perform well. C.The actors are good at all the four basic aspects of Peking Opera. D. The performances of the actors are as important as the play itself. 8. According to Sunzi, the strategy of the level in a war is to______. A. use different strategies B. frustrate the diplomacy of the enemy C. attack the army of the enemy D attack the city of the enemy 10.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irrelevant to the pictographic symbols of Chinese characters? A. Aspiration B.Imagination C. Creativity D. Allusion Part II True or False Answers _T__According to Laozi’s philosophy of naturalness, man should notattempt to manipulate nature. _F__The driving force for building the Great Wall is to protect the lives and peace from wars. _F Guanyin or the Goddess of mercy, known also as the Bodhisatva, is the founder of Buddhism. _T__The names of some Chinese dishes cannot be understood literally. _T__According to ancient Chinese people, music could not only cultivate people’s mind, but also help govern the county. Part III Fill in the Blanks 1._CPG_,the Central People’s Government, is the highest state administrative body, which carries out the laws enacted and decisions adopted by the NPC and its Standing Committee. 2.In China, the educa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basic education, ___higher_____and adult education.

0321中国文化概论历年真题及答案

全国200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狭义的文化又称() A.国别文化 B.人文文化 C.民族文化 D.历史文化 2.下列选项中,属于文化学研究基础单位的是() A.文化现象 B.文化产品 C.文化思潮 D.文化事象 3.被中国古人称为“表里山河”的地带是() A.青藏高原地带 B.华北平原地带 C.江汉平原地带 D.黄土高原地带 4.古埃及文明发源于() A.两河流域 B.尼罗河 C.底格里斯河 D.幼发拉底河 5.中国古代的林木乱砍滥伐,在北方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者太喜 A.大兴水 B.大兴武功 C.大兴土木 D.大兴文治 6.司马迁的《史记》是() A.纪传体通史 B.纪传体断代史 C.国别史 D.典志史 7.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从夏初一直到周人建国之前,历史的显著特征是() A.部落的代兴 B.部族的代兴 C.族群的代兴 D.方国的代兴 8.“国之大事,唯祀与戎”一语反映的是() A.三皇五帝时代的史 B.夏朝史实 C.商朝史实 D.西周史实 9.下列各项中,时代、作者、农书名相一致的是() A.唐贾思勰《齐民要术》 B.宋陆龟蒙《耒耜经》 C.元王桢《农政全书 D.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10.下列选项中,属于北方麦黍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的是() A.栽培高粱 B.整修田埂 C.使用水车 D.栽培水稻 11.我国古代,金銮殿、寺庙、官府等建筑物在选址时所取的朝向是() A.正东 B.正南 C.东南 D.西南 12.我国西晋时期著名的医学著作《脉经》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皇甫谧 C.孙思邈 D.李时珍 13.宗法制度瓦解的时期是() A.西周时期 B.春秋时期 C.秦朝 D.汉朝 14.在周代,与宗法制密切相关的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 B.井田制 C.察举制 D.分封制 15.秦朝,中央主管兵权的军事长官、协助皇帝处理军务的是() A.太宰 B.丞相 C.太尉 D.御史大夫 16.举行观灯、舞龙、耍狮等礼俗活动的传统节日是()

物理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物理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0201 学科门类:理学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面向中学物理教育教学需求,培养热爱中学教育事业,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和文化素质,掌握物理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富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胜任中学物理教学、教学研究和教育管理工作的本科层次、综合性、应用型人才。 二、毕业要求 1.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信念,热爱祖国,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教育事业,理解中学教育工作的价值。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规范,为人师表,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2.具备从事物理学领域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具有物理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从事物理研究与教育工作所必需的外语、计算机、互联网等相关知识,了解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法规,能够将这些知识与技能渗透于物理研究与教育工作中。 3.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描述和分析物理学领域实际问题并进行实验验证,以获得对相应问题的深刻认识并得出有效结论。能通过文献检索与学术写作、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提取、整理、分析和归纳资料,为问题分析过程提供有益参考。 4.具有较为宽阔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素养,具备交叉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形成综合性的知识结构。 5. 具备中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职业技能,普通话、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达到规定要求;理解和掌握有关中学生成长的规律与特点,具有尊重、理解、保护、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的意识与能力;掌握教与学的知识,熟悉中学物理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掌握有效的教学方法,包括教学规划与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价以及教学反思;具有一定的教育问题意识和教育研究能力。

00321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资料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这里的“文化”指的是?【】 A.广义的文化 B.狭义的文化 C.民族文化 D.国别文化 2.在中国历史上发生过重要作用的人群,如鲜卑、契丹、金人、满族,都起源于【】 A.华北平原 B.东北平原 C.太行山 D.长白山 3.我国的史学界,古史辨派出现于【】 A.19世纪中期 B.19世纪后期 C.20世纪早期

D.20世纪中期 4.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 A.郑国的礼乐文明 B.齐国的礼乐文明 C.晋国的礼乐文明 D.鲁国的礼乐文明 5.我国出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是在【】 A.明代初期 B.明代中叶 C.明代晚期 D.清代初期 6.古算中的“韩信点兵”就是现代数学中的一次同余式组解法,西方人也称之为【】 A.“中国几何原理” B.“中国勾股定理” C.“中国剩余定理” D.“中国出入相补原理”

7.在中国传袭达两千年之久,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政治文化传统是【】 A.分封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8.科举考试的主导思想是【】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9.传统社会,举行命字礼的人生仪礼是【】 A.诞生礼 B.成年礼 C.婚礼 D.丧礼 10.下列文献记载,体现中国传统整体思维模式的是【】

A.“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C.“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D.“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1.古代,巫祝将其垄断的天文知识用于前兆迷信上,进而发展成为【】 A.鸟占 B.竹卜 C.星占 D.梦占 1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名言总结的一条中国古代教学原则是【】 A.因材施教 B.启发引导 C.学思结合 D.教学相长 13.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表现为: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 A.载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