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膏制作工艺的发展史
普洱茶膏的历史与介绍

普洱茶膏的历史与介绍
普洱茶膏的历史与介绍
普洱茶膏是将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普洱茶膏的历史与介绍,欢迎大家参考!
普洱茶膏的历史
普洱茶膏形成在清代。
虽然明朝废止龙团凤饼,但处在边疆地带的云南,或许由于远离京城的原因,借助“茶马古道”的交易继续着团茶与饼茶的生产。
云南的团茶与饼茶尽管没有宋代茶品精致,也可说是唐宋茶品的简单模仿,但这一保留却为后来清朝普洱茶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清代,伴随着云南普洱茶的繁荣,普洱茶膏的制作再次悄然出现。
普洱茶膏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初创另一种制膏工艺。
这种方法显然是借鉴唐宋制作饼茶工艺,只是将“蒸”干脆改成了“煮”。
而且这种用大锅熬膏的方法很快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并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所接受。
藏族地区的饮茶与汉族不同,他们更喜欢熬茶或煮茶的方法,因此对大锅熬膏情有独钟。
很多大的寺院甚至自建熬茶间,其熬制出的茶膏专供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
这一方法,实际一直保留到现在。
我们从现在西藏很多大的寺院中仍能看到这种熬茶间及自制的茶膏,证明大锅熬制茶膏的方法一直在延续。
普洱茶膏的工艺
现代普洱茶膏的制作则采用当今最为先进的生物科技手段,其冷等静压、细胞破壁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冷冻干燥等技术的运用,使现代普洱茶膏的生产过程更科学、更简便、更卫生,相比清朝宫廷普洱茶膏品质更高。
普洱茶膏-中国当代新养生法宝

普洱茶膏—中国当代新养生法宝茶室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最雅的事情,夏天喝绿茶,冬天喝红茶,明目喝菊花茶,消食养胃喝普洱茶。
近几年,一种新的茶品面世——普洱茶膏。
普洱茶膏也是普洱茶深加工、精加工的产品。
因其平衡养生的功效和便捷时尚的冲泡方式受到越来越多都市人群的喜爱。
在历史上,普洱茶膏以贡品身份出现,被誉为“茶中黄金”。
普洱茶膏的历代趣闻普洱茶膏,其始于唐代,甫一出现,便深居一隅,为皇室御享,后为政商精英名流专属,极少被外界所知,始终笼罩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光环。
普洱茶膏的鼎盛时期为清朝,公元1729年,云南将普洱茶膏作为贡品呈现给雍正皇帝,雍正皇帝非常喜爱,并特旨设立御茶房制作普洱茶膏。
皇家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十分考究,通过各项精巧的工艺严格控制湿度、温度、火候及时间,因此普洱茶膏的制作工艺也成为了紫禁城中最为神秘的工艺之一。
公元1793年,乾隆将御用的普洱茶膏作为国礼馈赠给到访的英国使团,这也是历史上普洱茶膏第一次以国家礼品的身份漂洋过海,而今同样拥有“国礼”身份的贡润祥普洱茶膏也随着博鳌亚洲论坛享誉海内外。
据说,当时英国国王得知普洱茶膏如此珍罕,视为稀世贵宝,不忍饮用,将国礼普洱茶膏藏于大英博物馆。
之后,普洱茶膏随着封建王朝退出历史舞台而愈发神秘。
直到2004年,一代文豪鲁迅先生所保存的三克清宫普洱茶膏举行拍卖,最终以1.2万元价格成交,造成轰动。
可见,作为皇室养生圣品的普洱茶膏,已经逐渐被民间所了解和追捧。
21世纪,普洱茶膏迎来了新的辉煌时期。
中国普洱茶膏行业品牌领军——广州帝茗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御茗堂普洱茶膏的生产企业。
御茗堂拥有一支以张鹏飞为首的强大的专家科研团队,历经数载,独立研发了十多项专利技术。
并联合国内多所重点大学及技术研究机构精英人士,成功完善了质量体系和新产品研发体系。
御茗堂在充分吸收清宫御制工艺精华的基础上,建立业内首屈一指、卫生标准高达30万级GMP精华车间的全自动数字化智能工厂,并运用多项自主研发专利技术、新型固液分离器,采用天然仿生恒温侵提多级萃取技术创制自然醇化环境,成功复原普洱茶膏,重现历史瑰宝。
茶膏的历史起源与文化

茶膏的历史起源与文化据记载,茶膏最早出现于唐代。
唐代陆羽《茶经》中记载有“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
据此记载可以认为,陆羽在这里所记载的“膏”,还不是制作而成的茶膏,而是指在制作饼茶时,茶汁溢出后的“膏化”现象。
唐代李肇《国史补》中记载的唐代贡茶中有“岳州邕湖含膏”。
据此记载,唐代湖南岳州(今岳阳)已生产贡品邕湖含膏。
唐代张舜民《画墁录》中记载:“贞元中常兖为建州刺史,始蒸焙而耐之,谓研膏茶”。
据此记载,唐贞元(785~805年)中期真正意义上的茶膏出现。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陶谷所著《茗苑录》中记载有贡品茶膏“玉蝉膏”和“缕金耐重儿”。
茶膏开始有名称,并出现了多个品种。
据《十国春秋》记载,南唐文通二年(937年)“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
据此记载,南唐文通二年(937年)福建建州生产的茶膏耐重儿已作为贡品入贡,但数量少,仅8枚,尤显珍贵。
“茶膏”名称正式出现。
北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自己编著了《大观茶论》,对茶膏油以饼面之事认为:“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面首也。
膏稀者,其肤蹙以文;膏稠者,其理敛以实。
说明赵佶对珍膏油其面显得更为重视,甚至把“膏”的质量优劣作为鉴别茶叶质量优劣的标准,认为膏稠者是珍品。
至明代,因罢造龙团凤饼贡茶而全部改为散形茶,茶膏亦随之销声匿迹。
到了清代,茶膏再次出现。
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茶膏,并通过茶马古道输入西藏,而受到西藏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青睐,特别是活佛级以上僧侣和宗教领袖中更成为茶膏爱好者,同时又禁止民间人士饮用茶膏,因此很多大寺院自建制茶车间,自行熬制茶膏,专供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
后来茶膏以入贡形式进入清廷,成为皇室贵族的高级茶饮。
至清雍正十年(1729年),普洱茶膏等正式成为贡品。
你知道什么是“茶膏”吗?

你知道什么是“茶膏”吗?作者:德承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18年第02期我的一位同事是老药具的收藏家。
有一天,他在地摊上无意中发现有一个陶瓷小瓶,只有鹅蛋大小,挂着一层白釉,一面画着精美的梅花,另一面写着“茶膏”两个黑字。
他觉得很新鲜,就买下了这个小瓶。
“茶膏”究竟是什么?出于好奇,他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终于弄明白“茶膏”的来龙去脉。
原来,茶膏就是茶的加工品。
茶为药食同源的佳品,在我国被誉为“国饮”。
据说最早发现茶与利用茶是从药用开始的。
史料记载,茶膏起源于唐代。
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就记有茶膏的制做工艺,他用“采、蒸、捣、拍、焙、穿、封”等七道工序来概括。
清代历史学家吴任臣在《十国春秋》中记载,早在公元937年就有茶膏进贡给朝廷。
书中写道“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
从这段文字中不难发现,茶膏在唐代就以贡品的身份出现,外表用金丝包装以显示其贵重,且每份贡品数量很少,只有8枚,更显珍贵。
茶膏一出现,就有一种尊贵的身份,使它在多种贡茶中被列为上品。
茶膏真正形成是在宋代。
宋代在中国茶业发展史上举足轻重,当时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朝野“茶会”、“茶宴”、“斗茶”之风盛行。
宋徽宗赵佶更是爱茶到了痴迷的程度,亲自撰写了《大观茶论》,阐述对茶品的论述,促进了制茶业在宋代的空前繁荣。
但到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废除了茶膏的生产,全部改为散茶,延续多年的茶膏从此消声灭迹,不见踪影。
到了清代,茶膏又得到朝廷的重视,涅槃重生。
1729年,雍正皇帝给云南总督鄂尔泰钦发的圣旨中就提到过茶膏,茶膏一度成为“皇权”的象征,并作为与邻国交往的“国礼”,使茶膏的身价倍增,促进了茶膏的生产和不断发展。
清代医药学家赵学敏所撰的《本草纲目拾遗》中曾记载:“茶膏,性味甘,苦,凉。
归心,胃,肺经。
功能,清热生津,宽胸开胃,醒酒怡神,烦热口渴,(治)舌糜,口臭,喉痹。
”当时,茶膏的生产工藝有两种,一是大锅熬膏法。
什么是普洱茶膏?普洱茶膏冲泡制作方法

什么是普洱茶膏?普洱茶膏冲泡制作方法1、普洱茶膏是什么?普洱茶膏,简单来说,是指将干茶茶叶经过蒸煮、煎熬制作膏状的茶,冲泡起来用开水注入,既可饮用。
普洱茶膏是将云南特有的乔木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
2、普洱茶膏历史茶膏在唐宋时期,就已经有人熬制,现代的普洱茶膏制作方法,延续了古代制作茶膏的方法,可以说普洱茶膏是在借鉴唐朝、宋朝制作茶膏工艺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也是唐宋茶膏的延续。
现在常有人说,现在懂茶的人,都只喝普洱茶膏了,那么普洱茶膏真的有那么神奇吗?普洱茶膏真的很好吗?3、普洱茶膏的弊端:实则不然,普洱茶膏虽然冲泡简易,却失去了冲泡茶叶的乐趣,泡茶享受的是一款茶叶从浓变淡的过程,即使普洱茶膏采用纯料古树茶制作而成,仍旧保留普洱茶的原汁原味,却还是少了一丝丝心灵的慰藉,也少了三五好友之间的泡茶闲聊情趣。
4、普洱茶膏制作方法:1)备料:普洱熟茶,原料为特级或一级。
2)提取:中药提取罐,为水提,茶与水比例为1:10,一次投料可反复提取4 ~ 6次,提取温度为90℃以上,每次提取为60分钟。
3)过滤:100 ~ 200目过滤网,将过滤完的茶汁泵入储液罐。
4)浓缩:浓缩有两种方式一是采用中药三效浓缩蒸发器,也可二效浓缩,达到波美度(溶液浓度)1.12 ~ 1.14即可。
二是采用膜浓缩,最好采用超滤+反渗透(UF+RO),效果较为理想。
5)喷雾干燥:高速离心干燥机,可将浸膏去水制成粉状。
6)回水压型:将茶粉按一定比例加水,一般为1:0.25 ~ 0.30。
使茶粉复原为稠膏状,加压制成型或切割小块。
7)将压制成型或切割的小块放置阴凉处风干。
5、普洱茶膏冲泡品饮方法:一、煮饮法:1)用电磁壶接满矿泉水(加满刚好800ml,根据口感浓淡可选择500至800ml水),加热至沸腾。
2)放入贡润祥茶膏1克(即1袋)。
3)沸煮至茶膏全部融化(约1分钟),分在小品杯中即可饮用。
古代普洱茶膏制作的2种方法

第三章古代普洱茶膏制作的两种方法一、云南土司发明的“大锅熬膏法”云南土制的普洱茶膏,即“大锅熬膏法”是谁发明的?在什么时期发明的?目前仍是一个悬案。
我们目前所能查阅到的史料,只知道清代皇帝雍正给云南总督鄂尔泰所发的圣旨(1729年)。
第一次知道清代就有“茶膏”这样一个事实。
我们只能猜测,这种“大锅熬膏法”是云南先人借鉴中医药熬膏的思路形成的。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的中医药在清代已趋于成熟,并自成体系。
其中大量的中药膏状药物,无论是内服还是外用,已经有几十种,说明熬膏技术已经非常成熟。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大锅熬膏法”是谁发明的恐怕很难有一个定论。
因为它面临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这种技术相对中医药界的人而言,几乎没有什么门槛。
只能说是那个时代一个群体尝试的结果。
“大锅熬膏法”的操作,极其简单,而且对生产工具与场地要求不严,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茶坊,只要有锅,有滤布就可操作,属于只要你愿意尝试,都会成功的方法。
根据《云南省茶叶进出口公司志》考证,其整个工序如下:①将茶及茶末放置大锅中,充分煎熬,使汁全出为止。
投一次茶料,反复熬煎七次。
②将煎熬之茶汤盛于布袋中压榨,使茶汤滤出,反复多次,避免有茶渣。
③将滤出茶汤,再置于大锅中煎熬,茶汤上面浮上浅黄色之物,以小锅铲剔去,膏汁始清。
④茶汤煎熬成极浓茶汁时,转盛于中锅中煎熬,至液体呈膏状,再易小锅收膏,搅拌须快,此时应注意力求不嫩不老为度,其程度全凭眼力和经验,取起一团,拉长不沾手,色起淡褐色,恰到好处。
⑤用具:第一套用大铁锅,二套大铁锅,三套铜锅,四套铜锅,滤汁细布,定型模子,存膏器暂用铁盒,以玻璃瓶盛装最适合。
1950年,为支援进藏部队需要,云南省茶叶公司接受熬制茶膏3500千克的任务,结果仅制成42市担(一市担为100斤)运出。
这次的制作过程基本上是沿用云南古代熬膏的方法。
经试验一市担茶叶,可煎茶膏20 ~ 25市斤,那时省茶司每日约熬茶膏15.2市斤。
普洱茶膏的发展历史初探

2017年第6期现代园艺通过一定的方式将普洱茶(云南大叶种晒青毛茶、普洱生茶或普洱熟茶)中的固态纤维物质与茶汤分离,并将所获得的茶汤进行再加工,深加工成的固态速溶茶即为普洱茶膏。
当代高档普洱茶膏的制作是在清代宫廷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模仿了清代茶膏制作的气候、温度、环境,但工序更加繁复、细致,在提取和浓缩茶汤时,利用了芳香物质和活性成分必须在一定温度下挥发和析出的特性,控制在常温40℃,最大限度地将茶叶的原有物质有效地溶解到茶汤后,再浓缩成膏。
茶膏为中国所独有,作为世界第一款“速溶茶”。
南唐时的《十国春秋》、宋徽宗《大观茶论》、清朝医学家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等文献上均有关于茶膏的记载。
茶膏创始于南唐,成于宋,兴于清,盛于当代。
从南唐出现文字记载开始,到清代兴盛,茶膏和茶膏养生文化有着上千年的发展历史,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发展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茶膏在被中国古人发明之初就成为了皇家独享的养生御品,是中国传统茶品品类中的一大创造。
普洱茶膏在清朝成为皇室养生的专享贡品。
1茶膏的雏形始于唐“茶兴于唐”,唐代,茶膏也被作为贡品而悄然出现。
据吴任臣《十国春秋》记载,早在南唐闽康宗通文二年(公元937年),就有贡品茶膏进献,即“贡建州茶膏,制以异味,胶以金缕,名曰耐重儿,凡八枚”。
“茶膏”字样在该文正式出现,外部用金丝芽装扮,比较贵重,只有8枚,数量极少,凸显珍贵,堪称极品。
茶膏一开始就身份显赫,其它贡茶难以望其项背。
由于其特别尊贵,使它位列贡茶上品,载于史书,传之后世。
从陆羽的《茶经》及唐代制茶工艺中可以判断得出:茶膏的与唐代作饼制茶工艺息息相关。
唐代逐渐完善了蒸青作饼的制茶工艺,成为唐代及其以后的宋代茶叶加工的主流。
陆羽在《茶经》中论述的“蒸、捣、拍”3个工序,极易将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在空气氧化作用下,出现膏化现象。
陆羽在《茶经》中多次提到“膏”字,如“畏流其膏”、“出膏者光”、“含膏者皱”等文字。
普洱茶膏的养胃功能

普洱茶膏的养胃功能茶膏的出现,表面上给人带来比茶叶更便捷的冲饮的方式,现代人称其为“速溶茶”。
从唐代到宋代,再到清代,从雏形到成熟,茶膏的制作工艺历经千年。
其留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代道光年间生产的普洱茶膏(距今100年以上),至今仍然没有霉变、碳化。
从中国古代到近代,凡是称为茶膏的都被冠于“贡品”的头衔,游荡于皇宫之内,成为历代皇室的“奢侈品”,历经千年而不衰。
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养生文化与养生方式。
土法大锅熬制茶膏2002年,一批有生物医药研究背景的科研人员,利用工作之余,将古代留传下来的各种制膏工艺进行实验比对,得出了清朝宫廷的制膏技术是将茶叶精华尽最大可能保留的最佳方法,故将这种方法第一次定名为“低温压榨制膏模式”。
2005年,他们成立了中国第一个专业生产普洱茶膏的企业,注册了“蒙顿”商标,成为第一个延续清朝低温制膏的传承者。
随后,他们又借力现代生物技术,将传统的工艺通过现代生物医药制备不断提升,其主导工艺“低温螺旋冷榨技术”为国际领先。
同时,蒙顿的科研团队又依托自身医药研发的背景,独创的多种发酵模型,开发了多种茶膏类的产品。
使茶膏的品质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毅部长在外交部蓝厅推介云南的时候提到“普洱茶对胃非常有好处”,其实普洱茶膏的养胃功能也非常显著。
普洱茶膏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可以空腹饮用,既不伤害人的胃肠,又可起到养胃的功效。
这是因为:一是普洱茶膏经发酵后,其大量的衍生物质,基本上属于小分子,有利于人体的胃肠道的吸附,刺激性小。
自然发酵并达到20年以上的普洱生茶和陈化3年以上的普洱熟茶同普洱茶膏一样都具有“暖胃”的功效,只是普洱茶膏的表现要优于它们,其主要原因都与小分子有关二是普洱茶膏内含的果胶物质远高于其他茶类。
它不仅体现在有很好的吸附性,又能黏结和消除体内细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如重金属中的铅、汞和放射性元素,起到解毒作用;同时又能保护胃黏膜,帮助消化。
对患有胃溃疡或胃炎的人而言,普洱茶膏果胶类物质可形成薄膜状态附着在胃的伤口,促进溃疡面愈合,适宜于胃病患者饮用三是普洱茶膏内含的咖啡碱可以中和人体的胃酸,进而改善消化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膏制作工艺的发展史
茶膏制作工艺在历史上先后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变革,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中国的唐代与宋代是茶膏从雏形走向基本成形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里,茶膏的雏形始于唐代,唐代的茶圣陆羽在《茶经》中用7个工序来总结制茶。
这7个工序分别是“采、蒸、捣、拍、焙、穿、封”,在其中“蒸、捣、拍”三个工序中,茶叶中的部分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
在空气的氧化作用下,出现了膏化现象,这种现象在外观体现为“含膏者皱”。
到了宋代,制茶叶空前的繁荣。
宋代的制茶工匠对茶叶中的膏化现象比较重视,他们认为茶叶中出现的这种“膏”是茶中珍品,他们采用榨取的工艺将茶蒸熟后再淋洗数遍。
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再入大榨,以出其膏,也就是通过榨取的方式提炼出了独立的茶膏。
到了明代,茶膏消失了,因为明代禁止诸如龙团凤饼等紧压茶,改而推广散形茶。
这个重大的变革导致了延续千年的唐宋制茶工艺就此消失,也包括茶膏在内。
至此饮茶方式回归到了原始状态。
把玩叶片,究其水质的使用开始偏离了茶的内涵,这种影响直至今天。
第二个阶段:中国的清朝雍正时期。
云南土司借鉴中国中医药“熬膏”的方法,采用“大锅熬膏”工艺制成土质普洱茶膏,也是普洱茶膏的初级阶段。
1729年,清朝雍正七年,清政府在云南普洱设立了普洱府。
在普洱府设立的当年,雍正给云南总督鄂尔泰发圣旨,责成他亲自监督,选取最好的茶叶,制
成普洱团茶,女儿茶和茶膏,进贡朝廷作为贡茶。
这样茶膏再次悄悄浮上水面。
依旧是贡茶的角色,依旧神采飞扬,毕竟在当时,被皇上钦点的茶品是何等的荣耀。
雍正时期的茶膏,最初是由云南土司采取大锅熬制方法而初创的一种制膏工艺。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用大锅熬制的方法很快通过茶马古道传播到西藏,并迅速被西藏上层人物所接受。
藏族地区的饮茶与汉族不同,他们更喜欢熬茶或煮茶的方法,因此大锅熬膏不仅一下子被接受,并且迅速推广。
由于它操作简单,很多大的寺院甚至自建熬茶间,其熬制出的茶膏专供活佛级以上的人饮用。
这一方法一直保留到现在,现在西藏很多大的寺院仍能看到这种熬制茶间及自制的茶膏。
但是这种大锅熬制茶膏从食品生物学角度来看存在很多问题:
1、使茶叶在反复高温的熬制中,其诸多的生物酶消失,使茶膏后续的转化缺乏“动能”,只能向霉变转化,不可能长期存放。
2、茶叶在高温状态下,大量的营养物质会随着水蒸气一并挥发,造成大量的营养物质的缺失。
3、大锅长时间熬练,会产生大量的铅、汞、砷、铜等一些重金属,对人体的伤害会很大。
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大锅熬制属于普洱茶膏发展的初始阶段,只能定性为“土制”,与后来皇宫“御制”的茶膏有很大的区别。
第三阶段:清朝乾隆时期。
清朝皇宫御茶房采用“压榨制膏”工艺取代云南土司“大锅熬制”法。
自此,普洱茶膏正式定名。
习惯上也称宫廷普洱茶膏或御制普洱茶膏,其制膏的工艺超越中医药高温“熬膏”的局限,更趋于科学性与合理性。
在这个阶段里,清宫御茶房的制茶工匠借鉴了宋代“小榨去水,大榨出膏”的工艺进出上采取了一套近似现在低温萃取,低温干燥的工艺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压榨制膏”工艺。
这种压制工艺极其复杂,多到186道工序,长达72天的制作周期。
所有的制作都是在常温下进行,使生产出来的茶膏在品质上有了新的提高。
由于宫廷对普洱茶膏选料极精,要求极严,造成出品量极低。
自始自终,没有在社会上流通。
但在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普洱茶膏作为国家礼品,第一次向到访的英国使团马噶尔尼馈赠。
至此以后,普洱茶膏不仅是“贡品”,又称为了“国礼”。
第四阶段:当代茶膏的制作。
近几年,在几家公司努力发掘下,茶膏这一“御用贡品,至尊国礼”重现人间。
广州帝茗堂在著名植物学家张鹏飞的领导下,通过破解,模拟清朝宫廷茶膏的制作工艺,以云南独有的古乔木大叶种茶树的优质普洱茶叶作为原料,采用香格里拉千年冰山雪水作为介质,运用帝茗堂公司自主研发的低温(恒温)远红外转换多级萃取装置。
通过不同分子通径的膜分离,冷冻干燥后,精致而得安全、卫生、无农残、无任何添加剂的御茗堂茶膏。
御茗堂茶膏香气沉香浓郁,汤色红润通透,口感润滑,厚重甘醇。
普洱茶膏·中国顶级茶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