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音乐《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说课稿

合集下载

鼓浪屿之波说课

鼓浪屿之波说课

Company LogoCompanyLOOCompany Logo
教学过程
二、感受学习歌曲,表现情感
1.初听全曲:交流问题讨论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1.初听全曲:交流问题讨论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初听全曲 情真意切的歌曲表达了两岸同胞间的眷恋之情, 情真意切的歌曲表达了两岸同胞间的眷恋之情,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着 祖国统一的热切情感 2.学唱歌曲: 用a模唱旋律, 提问:你觉得歌曲中哪一乐句比较难唱? 2.学唱歌曲 学唱歌曲: 模唱旋律, 提问:你觉得歌曲中哪一乐句比较难唱? 解决问题) 句是全曲的高潮, (解决问题) 5、6句是全曲的高潮,也是较难唱的部分演唱这两句时要注 意气息,不要喊唱 意气息, 3.学唱歌词:同学们对歌曲的旋律和调性都已经掌握了,现在让我们 3.学唱歌词 同学们对歌曲的旋律和调性都已经掌握了, 学唱歌词: 加入歌词, 加入歌词,唱的同时体会歌词的意蕴 4.这首歌曲应该倾注一种什么情绪?体验到了一种什么情感? 4.这首歌曲应该倾注一种什么情绪 体验到了一种什么情感? 这首歌曲应该倾注一种什么情绪? 师生讨论后,师分析总结:第一部分1 11小节比较抒情 小节比较抒情, 师生讨论后,师分析总结:第一部分1-11小节比较抒情,犹如一股涌 动的浪花,带着期盼和依恋思乡情感漂向美丽的台湾岛,第二部分12-18小 动的浪花,带着期盼和依恋思乡情感漂向美丽的台湾岛,第二部分12-18小 节充满了渴望海峡两岸早日实现统一,期盼两岸人民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 节充满了渴望海峡两岸早日实现统一,期盼两岸人民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 整首歌曲要用中速、优美、 整首歌曲要用中速、优美、抒情的感情来演唱 5.让学生跟着钢琴伴奏带着期盼思念的情感深情的演唱全曲师生共同 5.让学生跟着钢琴伴奏带着期盼思念的情感深情的演唱全曲师生共同 演唱, 演唱,提醒学生刚才训练过的难点之处要唱准确到位情绪情感合二为一

《东方之珠》说课稿

《东方之珠》说课稿

《东方之珠》说课稿《东方之珠》说课稿1一、教学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

考试大4、通过作业,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考试大二、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读几遍课文,读一读生字新词。

)收集有关香港市场、美食、旅游、回归等的图片或文字。

2、多媒体课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伴随着歌曲,我们走进了课堂,你们知道刚才听到的是什么歌曲吗?2、看到课题,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呢?(二)、检查生字词,读通课文。

1、昨天,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还有没有不认识的字?敢不敢接受老师的检查?2、读准了生字词,现在你们能不能把课文读通顺呢?自由地小声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质疑:1、读了课文,你对文中有哪些词不太理解?词:贸易、粤菜、佳肴、金融、亚太地区、五洲四海、举世闻名夜幕降临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物美价廉、一应俱全、光彩夺目、璀璨无比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2、你认为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哪些?(同学交流,互相请教,借助字典,联系课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找同义词)3、左边的词语在学习课文中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现在我们来交流右边的词语。

4、联系课文内容,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为什么把香港成为“东方之珠”?为什么要用“她”?香港面积不大,为什么还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品?)5、你知道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香港的?(板书: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灯的海洋)(四)、重点研究(美食天堂)。

考试大1、你对香港的什么最感兴趣?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个部分。

2、默读这段课文,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香港美食特点的词语。

3、交流,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香港美食特点的词语?(一应俱全)4、“一应俱全”是什么意思?让我们来读这句话,联系句子的意思来理解。

5、到底有哪些美食可以大饱口福?(课件演示)边看可以边交流自己的感受。

七年级音乐《东方之珠》教案

七年级音乐《东方之珠》教案

七年级音乐《东方之珠》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东方之珠》这首歌曲的背景、风格及特点。

2. 培养学生对我国香港地区音乐的兴趣和热爱。

3. 通过学唱《东方之珠》,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演唱技巧。

教学重点:1. 学会《东方之珠》的歌词和旋律。

2. 掌握歌曲中的节奏和音准。

教学难点:1. 歌曲中的一些特殊音阶和节奏。

2. 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演唱技巧。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钢琴或其他键盘乐器。

3. 合唱谱或个人谱。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香港地区音乐的特点和风格。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香港音乐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影响。

二、歌曲欣赏(10分钟)1. 播放《东方之珠》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其优美的旋律和节奏。

2. 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的特色乐器和演唱技巧。

三、歌曲解析(10分钟)1. 分析歌曲的结构、调式和节奏。

2. 讲解歌曲中的难点,如特殊音阶和节奏。

四、学唱歌曲(10分钟)1. 教唱歌曲,重点讲解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 分组练习,让学生相互纠正和指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东方之珠》的特点和魅力。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练习,提高演唱技巧。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东方之珠》的合唱表演。

2. 推荐学生欣赏其他香港地区音乐作品,进一步了解和感受香港音乐文化。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歌曲《东方之珠》的演唱技巧和情感表达。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歌曲实践(10分钟)1. 分组进行歌曲实践,每组选择不同的演唱形式,如独唱、合唱、对唱等。

2. 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可适当添加动作、伴唱等元素,使表演更具特色。

七、作品评价(10分钟)1. 邀请学生对各组的表演进行评价,从演唱技巧、情感表达、创意等方面进行打分。

2.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总结性评价,给予肯定和建议。

七年级音乐《东方之珠》教案

七年级音乐《东方之珠》教案

七年级音乐《东方之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欣赏到我国香港的美丽风光,感受香港的魅力。

2. 使学生掌握歌曲《东方之珠》的旋律和歌词,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歌唱技巧。

3. 通过学习歌曲,使学生了解香港的回归历程,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歌曲《东方之珠》的旋律和歌词。

2. 了解香港的美丽风光和回归历程。

三、教学难点1. 歌曲《东方之珠》的高音部分。

2. 对香港回归历程的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歌曲《东方之珠》的乐谱和歌词。

2. 教师准备香港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 教师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香港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欣赏香港的美丽风光,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首歌是赞美香港的吗?你们知道香港的回归历程吗?”2. 歌曲学唱: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东方之珠》,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在学唱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停下来,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和指导。

3. 歌曲解析:教师讲解歌曲《东方之珠》的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香港的美丽风光和回归历程。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香港美丽风光和回归历程的看法。

4. 歌曲欣赏:教师播放歌曲《东方之珠》,让学生完整欣赏,感受歌曲的美感。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歌曲《东方之珠》的旋律和歌词,以及香港的美丽风光和回归历程。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练习演唱歌曲《东方之珠》,并思考香港的回归历程对自己的启示。

六、教学策略1.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香港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感受香港的美丽风光。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香港的回归历程,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

3. 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展示香港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欣赏香港的美丽风光,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跟唱歌曲《东方之珠》,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鼓浪屿之波初中教案

鼓浪屿之波初中教案

鼓浪屿之波初中教案一、教学目标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鼓浪屿之波》,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歌曲《鼓浪屿之波》的介绍、欣赏、分析来提高学生对作品情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 知识与技能:能够用优美和谐的声音演唱《鼓浪屿之波》,掌握弱起节奏,理解歌曲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演唱《鼓浪屿之波》,感受歌曲的美感。

2. 教学难点:歌曲的弱起节奏和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鼓浪屿的地理位置和特色,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歌教学:(1)教师播放《鼓浪屿之波》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2)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弱起节奏的演唱。

(3)教师分析歌曲的结构,讲解歌曲的象征意义。

3. 歌曲欣赏:(1)教师播放《鼓浪屿之波》歌曲,让学生认真聆听,感受歌曲的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歌曲的象征意义,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 演唱练习:(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发声练习,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

(2)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演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教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点评,指导学生改进演唱技巧。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鼓浪屿之波》的象征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用优美和谐的声音演唱《鼓浪屿之波》。

2. 学生能够理解《鼓浪屿之波》的象征意义,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3. 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能够准确掌握弱起节奏,表现出良好的歌唱习惯。

五、教学资源1. 录音机、音响设备。

2. 《鼓浪屿之波》乐谱。

3. 教学挂图或图片。

六、教学建议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2.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3.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组织好分组演唱活动。

4.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演唱中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七年级音乐《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说课稿

七年级音乐《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说课稿

七年级音乐《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说课稿七年级音乐《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说课稿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聆听歌曲《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感受、体验其音乐内容、音乐情绪及不同表演形式的不同效果,理解其特区人民渴望回到祖国怀抱的愿望。

【能力培养】:体会音乐作品所要求的情绪或情感,聆听《鼓浪屿之波》能够想象音乐的意境,并体会歌曲要表达的内容。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对历史性歌曲的热爱。

重点:了解歌/乐曲中的主题思想的掌握。

难点:乐曲的背景简介、及分析乐曲的内涵特点了解。

教法:讲解法、讨论法分析法板书设计:《东方之珠》:1、作者简介:罗大佑;2.乐曲中背景的介绍和分析乐曲。

《鼓浪屿之波》:1.作者简介:张藜;2.创作背景的讲解;3.分析作品了解歌曲的描写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本节课学习七子中的另一个地方——香港。

我们都熟知这个美丽的特区城市,它是一个生活水平很高的大都市,但是它的经历确是辗转曲折,有百年沧桑的历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

(由香港的百年沧桑的历史引入。

跟随教师直接进入新课。

)二、新课学习:《东方之珠》1、介绍背景:《东方之珠》是台湾作曲家罗大佑的代表作,并由作者本人首唱。

歌曲倾吐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心声。

为带《东方之珠》这首歌,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

补充段的单二部曲式。

2、初次播放,感受音乐:歌曲的第一部分为复乐段结构。

两个乐段的旋律基本相同。

两个乐段中的第一乐句,相对地说,都比较平稳。

然而,其第二乐句,开始时是连续的同音重复,紧接着便八度大跳转入低音区。

它似乎从亲切、温柔的呼唤开始,以耐人寻味的深情加以延续。

歌曲的第二部分有转向下属调的明显倾向,使歌曲的色彩产生鲜明的变化。

3、再次分段欣赏音乐,学生学唱部分选段:学生再次欣赏《东方之珠》,聆听并感受、体验其音乐内容、音乐情绪,理解其特区人民渴望回到祖国怀抱的愿望。

《东方之珠》说课稿

《东方之珠》说课稿

《东方之珠》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总述《东方之珠》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1997年7月1日零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升起,在这永载世界史册的瞬间,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到了祖国的怀抱,中国政府开始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香港的回归是祖国经济强大,国力增强的表现。

为了纪念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感情,国标本苏教版选编了这篇课文——《东方之珠》。

这篇课文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香港“迷人的沙滩” 、“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深情赞美了这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文章对香港的介绍层次清晰,词汇丰富,语言简洁,语句优美,课文中精美的插图,可帮助学生感受香港的美丽与繁华,把香港这个世界著名的大都市风貌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朗读能力、语感、丰富语言积累优秀教材,更是渗透提升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二)、结构分析全文共六个自然段,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叙述课文。

第一自然段,概括地介绍了香港的重要地理位置,并且总述了它的美丽与繁华之所在。

第二至五自然段,紧扣第一段的叙述,从“迷人的沙滩” 、“著名的公园” 、“繁华的街市” 和“美丽的夜景”三个方面具体地介绍了香港。

充分体现了浅水湾的“舒服” 。

海洋公园的“举世闻名” 。

铜锣湾的“人流如潮” 。

夜晚的“灯光闪耀” 。

第六自然段为课文的总结,点明了香港确实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全文极尽语词之优美、语句之流畅,大量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给读者如临其境的感觉。

文章第二自然段运用了“漫步在……,沐浴着……,倾听着……,真是舒服极了。

”的排比句式,仿佛把读者带入到浪平沙细、阳光和煦的浅水湾。

第三自然段运用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四重排比句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海豚、海狮表演之精彩。

第五自然段中,把香港比作了灯的海洋,把灯光比作溅落的焰火,把车灯比作奔流不息的长河。

东方之珠说课稿(精选3篇)

东方之珠说课稿(精选3篇)

东方之珠说课稿(精选3篇)东方之珠篇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东方之珠》。

下面我主要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及重(难)点分析、教学对象等八个环节进行说课。

一、教学目标设计1、认知目标:①了解香港被称为“东方之珠”的原因。

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力目标:①学会用小导游的语言有表情、自豪地向大家介绍香港的景观。

②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了解香港的美丽与繁华,产生爱香港、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内容分析:《东方之珠》主要描写了东方之珠------香港的繁华与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语言简洁、优美,对香港的介绍层次清晰,把香港这个世界著名大都市的风貌展现在读者眼前,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

2、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知道香港为什么被称为“东方之珠”。

3、教学难点:让学生感受到遥远的香港的繁华,产生爱香港、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对象分析香港这座美丽的城市对于城市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可是对于农村学校的学生来说,并不熟悉。

由于学生家庭环境、家长文化素质的影响,使学生知识面狭窄,为了使他们认识这座美丽的城市,我制作了精美的,采取了小导游的形式,在初步了解香港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走入课文中,体会其中的情感。

四、教学策略与新课程标准指出:一堂好的语文课就应当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课堂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让学生在欢乐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得到欢乐、得到满足。

基于以上新课程理念精神,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情境创设法这节课我通过网络技术做好了香港的风光旅游课件,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朗读感悟法本文文字优美,是积累语言的好材料。

因此,我在教学中通过范读、小组读、自由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整体感悟体验优美语句,再通过有表情地读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音乐《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说课稿
七年级音乐《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说课稿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聆听歌曲《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感受、体验其音乐内容、音乐情绪及不同表演形式的不同效果,理解其特区人民渴望回到祖国怀抱的愿望。

【能力培养】:体会音乐作品所要求的情绪或情感,聆听《鼓浪屿之波》能够想象音乐的意境,并体会歌曲要表达的内容。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对历史性歌曲的热爱。

重点:了解歌/乐曲中的主题思想的掌握。

难点:乐曲的背景简介、及分析乐曲的内涵特点了解。

教法:讲解法、讨论法分析法
板书设计:《东方之珠》:1、作者简介:罗大佑;2.乐曲中背景的介绍和分析乐曲。

《鼓浪屿之波》:1.作者简介:张藜;2.创作背景的讲解;3.分析作品了解歌曲的描写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本节课学习七子中的另一个地方——香港。

我们都熟知这个美丽的特区城市,它是一个生活水平很高的大都市,但是它的经历确是辗转曲折,有百年沧桑的历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

(由香港的百年沧桑的历史引入。

跟随教师直接进入新课。


二、新课学习:《东方之珠》
1、介绍背景:《东方之珠》是台湾作曲家罗大佑的代表作,并由作者本人首唱。

歌曲倾吐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心声。

为带《东方之珠》这首歌,以含蓄而富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香港的地理位置、历史沧桑和迷人的夜色;并拟人化地表现了人们对香港的无限眷恋。

补充段的单二部曲式。

2、初次播放,感受音乐:歌曲的第一部分为复乐段结构。

两个乐段的旋律基本相同。

两个乐段中的第一乐句,相对地说,都比较平稳。

然而,其第二乐句,开始时是连续的同音重复,紧接着便八度大跳转入低音区。

它似乎从亲切、温柔的呼唤开始,以耐人寻味的深情加以延续。

歌曲的第二部分有转向下属调的明显倾向,使歌曲的色彩产生鲜明的变化。

3、再次分段欣赏音乐,学生学唱部分选段:学生再次欣赏《东方之珠》,聆听并感受、体验其音乐内容、音乐情绪,理解其特区人民渴望回到祖国怀抱的愿望。

学唱歌曲,并运用正确的感情演唱歌曲。

(分析、讨论歌曲的演唱的情感,并会演唱歌曲。


《鼓浪屿之波》:1、介绍作品创作背景:《鼓浪屿之波》鼓浪屿是厦门市的一个美丽小岛,素有“海上花园”之称,又因岛上的音乐氛围浓郁,培养了不少音乐家,因而又有“音乐之岛”的美誉。

1981年,词、曲作者一同去福建沿海深入生活。

在鼓浪屿共登日光岩,极目远眺、遥想当年郑成功从这里领兵渡海,拼死战斗,终于赶走荷兰殖民者,使台湾重回祖国怀抱。

思及今日,台湾与大陆尚处于隔离状态,不禁思绪万千、感慨于怀,便共同写下了《鼓浪屿之波》这首歌。

2、创作内涵:这首歌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描述“我”生在台湾,却远离故土。

站在与台湾基隆港遥遥相对的鼓浪屿,面对大海,思念故乡与亲人。

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盼望亲人早日团聚的一片真情,不可遏制地迸发了出来
分段欣赏,逐渐分析乐曲,理解作品表达的风格和内在含义的掌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