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书·王会篇》中的东北古国
西周有哪些外族

一、肃慎中国古代东北民族。
又称息慎、稷慎。
传说舜、禹时代已与中原有联系。
周武王时,肃慎贡“楛矢石砮”,臣服于周。
商、周时分而于我国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
大体分布在今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域。
以渔猎和狩猎生活为主,松嫩平原可能有初步农耕。
战国以后的挹娄、勿吉、靺鞨、女真,史家多认为属肃慎系统或与之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以产弓矢、貂皮著名。
曾向商、周进贡弓矢,周灭商后臣服于周,与中原地区来往频繁。
《左传·昭公九年》:“肃慎、燕、毫,吾北土也。
”《后汉书·东夷传》:“挹娄,古肃慎之国也......有五谷、麻布,出赤玉、好貂。
无君长,其邑落各有大人。
处于山林之间,土气极寒,常为穴居,以深为贵,大家至接九梯。
好养豕,食其肉,衣其皮。
冬以豕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
夏则裸袒,以尺布蔽其前后。
其人臭秽不洁,作厕于中,圜之而居。
种众虽少,而多勇力,处山险,又善射,发能入人目。
弓长四尺,力如弩。
矢用枯,长一尺八寸,青石为镞,镞皆施毒,中人即死。
便乘船,好寇盗,邻国畏患,而卒不能服。
”《北史·勿吉传》:“勿吉国在高句丽北,一曰靺鞨......自拂涅以东,矢皆石镞,即古肃慎氏也。
”二、淮夷淮夷,是商周时期生活在我国东部的黄淮、江淮一带的古少数民族。
夏朝以前生活在今山东、河北等地,称东夷。
有传说中的著名部落首领蚩尤,在与炎黄部落的交战涿鹿之战中失败瓦解,一部分融合进炎黄部落,另一部分则举家南迁,至淮河流域一带定居,始称淮夷。
在后来的几百年里,淮夷族不断地与中原汉族作斗争,时战时合,既融合了汉族先进的科学文化,也逐渐被汉族追逼着退到了长江以南,与当地“苗蛮族”杂居融合,形成了百越的一支,也就是今天的苗族。
现在的苗族中还流传着他们祖先的艰苦跋涉与迁徙的故事,诸如“过浑水河(黄河)”等。
这些故事还被勤劳勇敢的苗族人民刺绣在衣裙上,激励着他们世世代代艰苦奋斗勇往无前。
《逸周书·王会篇》中的东北古国

《逸周书·王会篇》中的东北古国作者:陈姗姗来源:《语文学刊》 2013年第8期[作者简介]陈姗姗,女,辽宁辽阳人,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陈姗姗(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4)[摘要]《王会》是《逸周书》里很重要的一篇文献,其中提到了稷慎、秽、良夷、扬州、解、发、俞、青丘、高夷、独鹿、孤竹、不令支、不屠何、东胡、山戎共计十五个东北古国。
本文对《逸周书·王会篇》中提到的这十五个东北古国进行了逐一梳理,力求勾勒出西周时期东北古国概括。
[关键词]《逸周书·王会篇》;东北;东北夷;东北古国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3)08-0012-02《逸周书·王会篇》的文献价值,早为汉以来的历代前贤所重视,它记述了周成王成周之会的盛况以及当时各方国的贡献情况,于我们研究西周时期各个诸侯国的地理位置、物产情况、民族习俗等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尤其是其中涉及了不少东北古国的相关记载,这对我们研究东北地区古代民族的分布状况以及同中原王朝的关系,更是具有独一无二的史料价值。
所以,本篇论文将就《逸周书·王会篇》中所提到的东北古国进行简单梳理,力求勾勒出西周时期东北古国概括。
《逸周书·王会篇》中提及的东北古国依次为稷慎、秽、良夷、扬州、解、发、俞、青丘、高夷、独鹿、孤竹、不令支、不屠何、东胡、山戎,计此十五个。
文章接下来将逐一梳理。
稷慎。
《逸周书·王会篇》中最先提到的东北古国就是稷慎。
只有四个字“稷慎大麈”。
稷慎,即为肃慎。
《山海经》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之国。
”[1]421其是东北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和中原华夏族发生联系也最早。
《书序》云:“成王既伐东夷,肃慎来贺,王俾荣伯作《贿肃慎之命》。
”[3]653古时肃慎与肃爽音近,属一音之转,马融在《左传》定公三年注里称:“‘肃爽’,雁也。
关于秽貊文化的考辩

关于秽貊文化的考辩摘要:由于历史文献对于秽貊民族的记载资料并不详尽,而且所指的情况也较为复杂,所以,对于秽貊民族的研究十分有限。
下面本文将专门针对秽貊民族文化,围绕文献记载进行考辩。
关键词:秽貊,高句丽,民族文化,考辩中图分类号:k2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1-0071-02一、引言秽貊是我国东北地区比较古老的民族,又被称为嗠、藏貊、嗠貊。
在我国很多古文献中又称为:白民、毫人、发人。
该民族不同于其他游牧民族,属于以农业城栅为主要特点的民族。
我国东北的各民族自古以来就与中原大地关系密切。
东北地区的最原始居民均来自于中原,因此,东北地区的古文化也与黄河文化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在领土版权上东北更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
研究秽貊民族的文化离不开对东北文化的了解。
中华民族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对秽貊民族的研究必须从中华民族观、中华疆域观、中华文化观三方面入手,进行三位一体互相渗透、互相交融的研究,这三者是不可分割、不可孤立、不能片面强调某一点的研究。
二、秽貊民族的起源“秽”,作为一个族名,或地名,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这一点可以从《逸周书·王会》的记载中得知:“秽人前儿。
”而对于秽人所处的分布区域及其属性,很多专家与学者均认为秽人大多数分布在东北亚地区,也就是今天我国的东北地区及朝鲜半岛的古代民族或族群居住区。
虽然先秦时期的秽人居住分布区没有直接的资料进行考究,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对汉代秽族的情形描述来得出结论。
晋人孔晁曾在《王会》注中描述:“秽,韩秽,东夷别种。
”在这里,对“韩秽”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民族的族名来看:即指“韩”和“秽”这两个民族。
“韩”主要是指居住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韩族,也就是在两汉魏晋时期被称作三韩的民族。
“秽”则是指位于韩族北方的东秽民族。
当年的汉武帝在讨伐并剿灭卫氏朝鲜后就曾经在东秽设立临屯郡。
另外,夫余、沃沮也属于秽族。
例如:《后汉书》卷85 《东夷传》中描述:“夫余国……本秽地也。
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亲缘关系

高句丽与中原王朝的亲缘关系摘要:高句丽族是我国东北的一个古老少数民族,长期生活于我东北鸭绿江流域,公元前37年建国,公元312年势力抵达今天朝鲜半岛的大同江流域,公元668年灭亡。
本文主要从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历史沿革,高句丽的族源,高句丽政权的建立及与中原王朝的外交关系,高句丽灭亡后高句丽的流向,四个方面来论证高句丽族是我国东北古老的少数民族,其建立的政权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地方政权。
关键词:高句丽,高句丽族源,高句丽政权,高句丽族人的流向(一)在高句丽政权的归属方面,大体存在两种观点:一是有人认为高句丽政权是中古代的一个地方政权,一是有人认为高句丽是朝鲜的一个地方政权。
上述两种不同的观点是目前研究高句丽问题经常遇到的问题,不同学者持不同的看法。
但是,在研究高句丽的有关民族问题时,首先应该明确在高句丽政权建立之前我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某些历史地理情况。
其具体内容如下:1.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自有文字时起,东北作为一个地区就已载入典籍。
最早把东北载入典籍,当推《尚书·禹贡》,把远古中国划分″九州″,其中″冀州″,已涵盖今辽宁省西部地区;″青州″则把今辽宁南部主要是辽东半岛置于州的辖境之内。
相传″九州″为禹治水后所设,而舜又析″九州″为″十二州″,其中分冀州″东北″为幽州,即辽宁北镇以西地区简称辽西;分青州″东北″为营州,即今北镇以东地区称辽东。
辽西东之分,大抵以今辽河为限隔。
除《禹贡》,还有《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及《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书,都做了相类似的记载。
其实,所谓″九州″、″十二州″之设,反映了当时春秋战国之际或稍晚人们的地理概念。
由此可见,至少在春秋战国之际,在人们的地理概念中,已把今辽宁省境分别概括在冀州、青州、幽州、营州的辖境之内。
据《史记·五帝本记》载:早在舜时,北方朝贡的民族有″山戎、北发、息慎″。
息慎即肃慎,在尧舜时代就居住在白山黑水之间。
壮族的风俗习惯-壮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壮族的风俗习惯-壮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壮族的风俗习惯-壮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壮族是一个少数民族,也许他们的风俗习惯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那么,壮族的风俗习惯有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到的相关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壮族的风俗习惯壮族喜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
壮族还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
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
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日常蔬菜有青菜、瓜苗、瓜叶、京白菜(大白菜)、小白菜、油菜、芥菜、生菜、芹菜、菠菜、芥蓝、蕹菜、萝卜、苦麻菜,甚至豆叶、红薯叶、南瓜苗、南瓜花、豌豆苗也可以为菜。
以水煮最为常见,也有腌菜的习惯,腌成酸菜、酸笋、咸萝卜、大头菜等。
快出锅时加入猪油、食盐、葱花。
壮族对任何禽畜肉都不禁吃,如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有些地区还酷爱吃狗肉。
猪肉也是整块先煮,后切成一手见方肉块,回锅加调料即成。
壮族人习惯将新鲜的鸡、鸭、鱼和蔬菜制成七八成熟,菜在热锅中稍煸炒后即出锅,可以保持菜的鲜味。
壮族自家还酿制米酒、红薯酒和木薯酒,度数都不太高,其中米酒是过节和待客的主要饮料,有的在米酒中配以鸡胆称为鸡胆酒,配以鸡杂称为鸡杂酒,配以猪肝称为猪肝酒。
饮鸡杂酒和猪肝酒时要一饮而尽,留在嘴里的鸡杂、猪肝则慢慢咀嚼,既可解酒,又可当菜。
壮族有许多著名的菜肴和小吃,主要有:马脚杆、鱼生、烤乳猪、花糯米饭、宁明壮粽、状元柴粑、白切狗肉、壮家酥鸡、清炖破脸狗、龙泵三夹、辣血旺、火把肉、壮家烧鸭、盐风肝、脆熘蜂儿、五香豆虫、油炸沙虫、皮肝糁、子姜野兔肉、白炒三七花田鸡、岜夯鸡等。
婚俗“炮火”入洞房壮族的一种婚俗。
迎亲那天新娘要经过“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门入房。
这个婚俗,在广西田阳县玉风等壮村流行。
“乌桓之先”与“东胡”及“通古斯”名号考

“乌桓之先”与“东胡”及“通古斯”名号考作者:李焕青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6期李焕青(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0016)摘要:本文通过史料考辩论证了“东胡”与“通古斯”名号的关系,证明了古代历史上的“东胡”名号即是中国北方东部之“胡”之意,而“通古斯”是与“东胡”所不同的;“通古斯”名号与历史上的“特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东胡;特勒;通古斯中图分类号:K8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019-03一、“东胡”的记载与“通古斯”名号的出现《史记·匈奴传》曰:“燕北有东胡、山戎。
”《汉书音义》曰:“乌丸,或云鲜卑。
”《史记索隐》曰:服虔云:“东胡,乌丸之先,后为鲜卑。
在匈奴东,故曰东胡。
”案:《续汉书》曰:“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以为号。
俗随水草,居无常处。
桓以之名,乌号为姓。
父子男女悉髡头为轻便也。
”《汉书·地理志》载:“上谷至辽东,地广民希,数被胡寇,俗与赵、代相类,有鱼盐枣栗之饶。
北隙乌丸、夫余,东贾真番之利。
”《汉书注》载:“如淳曰:‘有怨隙也。
或曰:隙,际也。
’师古曰:‘训际是也。
乌丸,本东胡也,为冒顿所灭,余类保乌丸山,因以为号。
夫余在长城之北,去玄菟千里。
夫,读曰扶。
’”《后汉书》载:“乌桓者,本东胡也。
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桓山,因以为号焉。
俗善骑射,弋猎禽兽为事。
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
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
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
贵少而贱老,其性悍塞。
”《三国志》引《魏书》曰:“乌丸者,东胡也。
汉初,匈奴冒顿灭其国,余类保乌丸山,因以为号焉。
俗善骑射,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宅,皆东向。
日弋猎禽兽,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
贵少贱老,其性悍骜,怒则杀父兄,而终不害其母,以母有族类,父兄以已为种,无复报者故也。
常推募勇健能理决斗讼相侵者为大人,邑落各有小帅,不世继也。
逸周书·卷七·王会解原文-翻译

逸周书·卷七·王会解原文|翻译成周之会,墠上张赤帟阴羽,天子南面立,絻无繁露,朝服,八十物缙珽。
唐叔、荀叔、周公在左,太公望在右,皆絻,亦无繁露,朝服,七十物,缙笏,旁天子而立于堂上。
堂下之右,唐公虞公南面立焉。
堂下之左,尹公、夏公立焉,皆南面,絻有繁露,朝服,五十物,皆缙笏。
为诸侯之有疾病者,阼阶之南,祝淮氏、荣氏,次之慓瓚,次之皆西面,弥宗旁之。
为诸侯有疾病者之医药所居。
相者,太史鱼、大行人,皆朝服,有繁露。
堂下之东面,郭叔掌为天子菉币焉,絻有繁露。
内台西面正北方,应侯、曹叔伯舅、中舅。
比服次之,要服次之,荒服次之。
西方东面正北方,伯父中子次之。
方千里之内为比服,方二千里之内为要服,方三千里之内为荒服,是皆朝于内者。
堂后东北为赤帟焉,浴盆在其中。
其西天子车立马乘,六青阴羽凫旌。
中台之外,其右泰士,台右弥士。
受贽者八人,东面者四人,西面四人也。
陈币当外台,天玄曷毛宗马十二,王元缭璧綦十二,参方玄缭璧、豹虎皮十二,四方玄缭璧琰十二。
外台之四隅,张赤帟,为诸侯,欲息者皆息焉,命之曰爻闾。
周公旦主东方,所之青马、黑葛毛,谓之母兒,其守营墙者,衣青操弓执矛。
西面者,正北方,稷慎大麈。
秽人前兒,前兒若弥猴,立行似小兒。
良夷在子,在子□身人首,脂其腹,炙之霍,则鸣曰在子。
扬州禺禺,鱼名,解隃冠,发人麃麃者,若鹿迅走。
俞人虽马,黄,乘黄者似骐,背有两角。
东越海蛤,欧人蝉蛇,蝉蛇顺食之美。
遇越纳□。
姑妹珍,且瓯文蜃,其人玄贝,海阳大蟹。
自深桂。
会稽以单黾,皆面向。
正北方义渠,以兹白,兹白者,若白马,锯牙食虎豹。
央林以酋耳,酋耳者,身若虎豹,尾长,参其身,食虎豹。
北唐以闾,闾似隃冠。
渠叟以鼠勺犬,鼠勺犬者,露犬也,能飞食虎豹。
楼烦以星施,星施者,珥旌。
卜庐以纨牛,纨牛者,牛之小者也。
区阳以鳖封,鳖封者,若彘,前后有首。
规规以麟,麟者仁兽也。
西申以凤鸟,凤鸟者,戴仁抱义掖信。
氐羌以鸾鸟。
巴人以比翼鸟。
“良夷”解析

“良夷”解析
苗威
【期刊名称】《《民族史研究》》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良夷”之名,最早见于《逸周书·王会篇》,其云:“良夷在子”,晋人孔晁注日:“良夷,乐浪之夷也,贡奇兽。
”在学界,许多学者根据孔晁的注语,认为良夷即乐浪夷,也即古朝鲜的先民。
但是,迄今为止,对“良夷”尚无深入考证。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良夷”的相关问题做如下解读。
【总页数】14页(P100-113)
【作者】苗威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7
【相关文献】
1.《皇清职贡图》、“滇夷图”中的云南古宗图像解析 [J], 李瑜
2.试论嘉绒、嘉良夷、冉駹与戈人的关系——兼论嘉绒藏族的族源 [J], 李青
3.军旅锤炼铸就战斗精神追根溯源力塑文化自信——夷齐文化研究会会长李良戈素描 [J], 冀中仁
4.译诗·意境:翁显良汉诗英译思想解析 [J], 秦妍
5.陆良县菜地土壤重金属的污染评价及来源解析 [J], 董达诚;胡梦淩;罗昱;王锦;冯
凯萍;曾和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逸周书·王会篇》中的东北古国[摘要]《王会》是《逸周书》里很重要的一篇文献,其中提到了稷慎、秽、良夷、扬州、解、发、俞、青丘、高夷、独鹿、孤竹、不令支、不屠何、东胡、山戎共计十五个东北古国。
本文对《逸周书·王会篇》中提到的这十五个东北古国进行了逐一梳理,力求勾勒出西周时期东北古国概括。
[关键词]《逸周书·王会篇》;东北;东北夷;东北古国《逸周书·王会篇》的文献价值,早为汉以来的历代前贤所重视,它记述了周成王成周之会的盛况以及当时各方国的贡献情况,于我们研究西周时期各个诸侯国的地理位置、物产情况、民族习俗等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尤其是其中涉及了不少东北古国的相关记载,这对我们研究东北地区古代民族的分布状况以及同中原王朝的关系,更是具有独一无二的史料价值。
所以,本篇论文将就《逸周书·王会篇》中所提到的东北古国进行简单梳理,力求勾勒出西周时期东北古国概括。
《逸周书·王会篇》中提及的东北古国依次为稷慎、秽、良夷、扬州、解、发、俞、青丘、高夷、独鹿、孤竹、不令支、不屠何、东胡、山戎,计此十五个。
文章接下来将逐一梳理。
稷慎。
《逸周书·王会篇》中最先提到的东北古国就是稷慎。
只有四个字“稷慎大麈”。
稷慎,即为肃慎。
《山海经》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之国。
”[1]421其是东北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和中原华夏族发生联系也最早。
《书序》云:“成王既伐东夷,肃慎来贺,王俾荣伯作《贿肃慎之命》。
”[3]653古时肃慎与肃爽音近,属一音之转,马融在《左传》定公三年注里称:“‘肃爽’,雁也。
”[2]2196又肃慎族以鸟为图腾,可见其族名本源是鸟名。
《尚书》中亦言鸟夷为东北夷,国名也。
《左传》中昭公九年亦记载:“肃慎、燕、亳,吾北土也。
”[2]1812可证肃慎族属东北夷,为周朝时期东北古国概无疑议。
肃慎族起源很早,四千多年前,肃慎族就已经定居在白山黑水之间。
有的学者主张肃慎族起源于今山东半岛,有的学者认为其出自长城以北。
但根据都不十分充分。
著名学者傅朗云先生在其著作《东北民族史略》中认为:“综合人种学资料、考古学资料和民俗学资料,可以推断肃慎族是在今黑龙江中游地区形成为民族的,并在此地区繁衍其子孙。
”[5]14秽。
秽,亦作“濊”。
孔晁认为其为东夷别种。
王应麟引《后汉书·东夷传》认为:濊北与高句丽、沃沮,南与辰韩接,东穷大海,西至乐浪。
[4]822秽族原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大族,后与貊族融合成为秽貊族,其是由今辽宁省境内迁徙到松嫩平原的,建立过地方政权,被中原王朝策封濊王,有“濊王之印”曾经传世。
又因《山海经》、《汉书》、《后汉书》都认为夫馀国本秽地,概可知秽乃夫馀前身也。
良夷。
“良夷”之名,最早就见于《逸周书·王会篇》。
其云:“良夷在子。
”孔晃注曰:“良夷,乐浪之夷也。
”[4]824在学界,许多学者也都认同孔晃的注语,认为良夷即乐浪夷,也即古朝鲜的先民。
据《尚书大传》,武王在克殷之后便释箕子之囚,箕子因不忍亡国之痛,率其族走之朝鲜,武王闻之,便以朝鲜封之,可知古朝鲜为殷商之后世,周之属国。
又孙进己、刘子敏等今之学者都认为古朝鲜的土著居民即为良夷,故良夷亦应为周时东北地区的古民族。
关于良夷的具体位置,苗威认为:“良夷的分布区非乐浪地区莫属。
”并在她的《“良夷”解析》一文中进一步提出良夷(乐浪夷)的民族构成是“该地(乐浪)的土著居民与外来移民融合而成的一个独立的民族”[6]109。
扬州。
因资料缺乏,尚不能确切得知其地。
但据陈逢衡和何秋涛的推测,此应为东北地名。
陈逢衡认为此扬州疑即《禹贡》中所言及的岛夷。
何秋涛据文意推之,认为此扬州非淮海之扬州,而当是今朝鲜国京畿道所属之扬州。
何秋涛的推测是有一定道理的。
上文提到的肃慎、秽人、良夷以及下文所言的发人,皆在东北海滨,按文序梳理,此“扬州”也应属东北之地。
何秋涛认为,《吕氏春秋》中提及过“夷秽之乡、大解、陵鱼、鹿野、摇山、扬岛”此一系列地名,皆属东北。
大解即下文之解,则扬岛盖即此扬州矣。
解。
上文《吕氏春秋》中提及过的“大解”即指此“解”,亦属东北之地无疑。
据何秋涛解释,解国地在东北陬,盖今费雅喀部人居住于其地,此后又进一步验证解国即古玄股之国,属今之鱼皮岛之地。
发。
孔晁云:“发亦东夷。
”[4]827陈逢衡认为,《管子》《大戴》《汉诏》皆以发与朝鲜、息慎(息慎即肃慎)类举,其国盖在东北,故孔注谓之东夷。
何秋涛也认为发在周时属东北地。
发在周时与朝鲜并着于东方,其地当与肃慎、朝鲜相近,皆为东北古国。
因今吉林境内有二发河,何秋涛即疑此二水因发国而得名。
事实上,发族原来是黄河流域的古国,后不断东移,成为东夷族的一支,发族曾在渤海之滨活动过,商代迁至今辽东,西周初期已定居今吉林省南部。
俞。
“俞”当是“渝”,按照孔晁的解释,其亦属东北夷。
王应麟引《汉书》云:“俞,水名,今渝州。
”[4]828陈逢衡认为,抚宁县东有渝河,又古渝关地在抚宁县东一百里,此俞人当在其附近。
何秋涛认为俞列于发、青邱之间,则当为东北方之国。
且俞与倭声相近,疑即倭人也。
《汉书·地理志》云:“渝水,首受白狼,东入塞外。
”“渝水,首受塞外,南入海。
” 刘师培据此认为此即今之大凌河,发源蒙古喀喇沁左翼北境,经盛京南入海,俞人当为渝水附近之国,在今锦州旁。
[4]829由以上皆可证,俞在周时属东北地,为东北古国。
青丘。
同扬州一样,因资料缺乏,青丘应为何地,尚不好确定。
“丘”,陈逢衡、何秋涛二家皆作“邱”。
青丘一说为海东岛国,一说故地在今辽宁朝阳北。
孔晁认为青丘为海东地名,而陈逢衡据《一统志》则认为青邱在高丽境。
高夷。
孔晁云:“高夷,东北夷高句丽。
”[4]875《后汉书·东夷传》:“高句丽在辽东之东千里,南与朝鲜、濊貊,东与沃沮,北与夫馀接。
”[4]875高句丽族的族名还有高丽、高骊、句骊、句骊、高句骊。
高丽一名见于后期九夷,也作高骊。
古代称黑马为骊,高骊即高大的黑马,作为族名,确实能反映浓厚的图腾气息。
史书记载,高句丽族属于貊族,又说出自北扶馀。
貊族原属北方民族,扶馀也有一部分属于北夷的索离人。
北夷多兽图腾氏族。
正如东夷多鸟图腾氏族,故其后人多以鸟名命名官名一样,北夷人也以六畜名官。
扶馀国有“马加”之官,高句丽很可能就出自扶馀族的马图腾氏族,即马加人,是东北夷的一支,所以又简称高夷。
独鹿。
独鹿,古国,即涿鹿,故地在今河北涿鹿,何秋涛认为先秦时期涿鹿在东北之境,所以在西周时期,独鹿亦属东北古国。
孤竹。
孔晁认为孤竹乃为东北夷。
孤竹,属殷人一脉,为殷商周姓封国。
伯夷、叔齐,乃为孤竹君之二子也。
《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认为,在卢龙县南十二里有孤竹古城,此为殷时孤竹之地。
而在河北省卢龙县闰各庄商代晚期墓葬中出土的一些饕餮纹鼎等青铜器恰可验证孤竹国曾置于此的事实。
刘子敏则进一步认为,西周时期,孤竹人所活动的区域是“自今河北卢龙县至辽宁省喀左一带的近海地区”[7]29。
不令支。
不令支即为令支。
“不”当为衍文,孔晃将其看成两个民族是值得商榷的。
《国语》云:“齐桓公北伐山戎、令支,斩孤竹而南归。
”韦昭注:“二国,山戎之与也。
令支,今为县,属辽西,孤竹之城存焉。
”又王应麟据《括地志》云“令支故城在平州卢龙县西七十里。
”[4]879其当距孤竹城不远。
不屠何。
屠何之前的“不”字亦为衍文。
孔晁云:“不屠何亦东北夷也。
”[4]880王应麟引《管子》曰:“桓公败胡貊,破屠何。
”注:“屠何,东胡之先也。
”陈逢衡曰:“《王会》屠何与东胡并称,是周初现有此二国。
”[4]880他认为《管子·小匡》注以为“东胡之先”,是错误的。
《汉书·地理志》载辽西郡有令支县,又有徒河县。
徒河即屠何,按陈逢衡的说法,其在直隶永平府大宁卫东百九十里,即辽宁锦县西北。
东胡。
据孔晁的解释,东胡乃东北西卑,又据孙诒让言,“西卑”当即“鲜卑”。
西,鲜一声之转矣。
王应麟引《匈奴传》云:“燕北有东胡。
”引《服虔》曰:东胡“乌桓之先也,后为鲜卑。
”[4]880至此可知,东胡、乌桓、鲜卑乃一脉而承之族,属东北古民族。
山戎。
孔晁认为山戎亦东北夷。
王应麟据《匈奴传》称,山戎在燕北。
陈逢衡据《一统志》认为,山戎,今为喀喇沁三旗地。
段长基的《历代沿革表》亦认为其在直隶承德府,即雍正元年热河旧境。
其皆可证孔晁之“山戎亦东北夷”之论。
由以上概议可知,《逸周书·王会篇》中一共提到了十五个东北古国。
他们分别是稷慎、秽、良夷、扬州、解、发、俞、青丘、高夷、独鹿、孤竹、不令支、不屠何、东胡、山戎。
他们共同参与了西周时期成王之会的盛况,是西周时期中原王朝在东北地区的诸侯国。
【参考文献】[1]袁珂,校注.山海经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氏传正义[C]//《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3](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C]//《十三经注疏》本.中华书局,1980.[4]黄怀信,等,撰.逸周书汇校集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5]傅朗云,杨旸.东北民族史略[M].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6]苗威.“良夷”解析[J].民族史研究,2010(00).[7]刘子敏.孤竹不是游牧民族[J].延边大学学报,1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