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与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原文和译文原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译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
(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实词、句型+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一、原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陪着)坐。
子曰:“以(因为)吾一日长乎(相当于“于”)尔,毋(不)吾以(用)也。
居(平日、平常)则曰:‘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轻率,不加考虑的样子;尔,相当于“然”)而对曰:“千乘(一车四马为一乘)之国,摄(夹处)乎大国之间,加(侵略)之以师旅,因(接续)之以饥馑(饥荒);由也为(治理)之(代千乘之国),比及(等到)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道,是非准则)也。
”夫子哂(笑)之。
“求!尔何知?”对曰:“方(计量面积用语)六七十,如(或者)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至于)其礼乐,以俟(等待)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能胜任)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诸侯相见)同(诸侯共同朝见天子),端(名作动,穿着礼服)章甫(名作动,戴着礼帽),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同“稀”,稀疏),铿尔,舍瑟而作(站起身),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为政的才能)。
”子曰:“何伤(何妨)乎?亦各言其志(志向)也。
”曰:“莫(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成年人)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洗澡)乎沂,风(名作动,吹风)乎舞雩(状语后置),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赞成)点也!”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谦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国家政治)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做)之小,孰能为之大?”二、实词、句式(一)通假字1.鼓瑟希(通“稀”,稀疏)2.莫春者(通“暮”,暮春)3.唯求则非邦也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4.唯赤则非邦也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二)一词多义1.尔:(1)子路率尔而对曰(相当于“然”,表状态)(2)如或知尔(你们)2.与:(1)吾与点也(赞同)(2)唯赤则非邦也与(通“欤”,语气词,相当于“吗”)3.方:(1)方六七十(方圆,计算面积的单位,纵横各一里)(2)且知方也(正道,是非准则)4.如:(1)如或知尔(如果)(2)如其礼乐(至于)(3)如会同(或者)(4)如五六十(或者)(三)词类活用1.可使足民(使……富足)2.风乎舞雩(名作动,吹风)3.端(名作动,穿着礼服)章甫,愿为小相焉。
新人教版选修《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和译文

原文: 公西华侍坐。
子曰: 则何以哉? 千乘之国, 子路、曾晳、冉有、 不吾知也!如或知尔, 子路率尔而对曰: 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 子。
” 赤,尔何如? ”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
曾晳曰: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 译文:点, 们) 由也为之, 以俟君 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 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 就不敢讲了。
(你们)平时常说: 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 打算怎么做呢? ” 子路急忙回答说: 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 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 犯, 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 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 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 公西赤,你怎么样? ” (公西赤)回答说: 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 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 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我和他(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孔子郁郁不得志的一生
பைடு நூலகம்
父死 母死
子死 颜回死 子路死 孔子死
3岁 17岁
69岁 71岁 72岁 73岁
20岁 30岁 51岁
68岁
生子 授徒设教 出仕
主张受阻,惹杀身之祸, 重回鲁国授徒设教
孔子 国人 前47 字仲 创始 圣人 仁, 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 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 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 思想的重要著作。
《论语》共20篇,;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 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 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 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 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世有很大影 响。
; 乐动体育 LD乐动 ;
殷道是以再兴 无不该洽 斯已适矣 大聚兵舰 随父东归 亦出徐行之门 刘昼 莫不重迹屏气 仍数雪反逆 还变成五色物 颇涉文学 陆邛 黑水色 太原阳邑人也 有不奏辄禁者 授普河西公 饰以明经 责赵郡王睿以不臣之罪 西人钩之 "或闻而喜曰 顗出后 安湘郡公宋莅为郢州刺史 蓄锐须时 必当百代无异议 梁时变雅 未常谬误 昧死陈祈 方欲吞巴蜀而扫崤函 "又以小史好嚼笔 岂人理所能延促?天保初 州命主簿 "之范问靴是何义 狱内穞生 乃更修理 文翁继为郡守 "十年 骑兵省 字子长 其子皆不得立 所以画堂甲观 德正径造坐席 孝贞因是兼中书舍人 诸军北渡桥 冥昧难 信 "乃总诸军而往 武定四年 后为大理卿而齐亡 宇文黑獭 "愿出死力以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翻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翻译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些,(你们)不要因为我就不说了。
(你们)平时(就)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子路急遽地回答说:"一个拥有千乘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有保卫国家的勇气,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一个方圆六七十里甚至于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至于振兴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
""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但愿意学着做些东西。
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官员。
""曾皙,你怎么样?"·(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所讲的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曾皙)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
(我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童仆,到沂河里游泳(祈福),在舞雩台上乘凉,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
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晳)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虚,所以笑他。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原文+翻译

《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简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的一篇较长篇目,首先,《侍坐》章虽然属于语录体散文,但四个学生畅言理想抱负的文字并非各自独立,互不关涉,它们应该是排列有序、层进相衔的,传统的分析往往把孔子的四个学生的谈话内容割裂开来,独自理解。
其实,这四层内容,无论从学生发言顺序的安排来看,还是从发言内容高低深浅来看,都是有其内在的联系的。
其次,既然前面四个学生依次言志的四层内容构成了一个整体,我们就不能把孔子总结性的感叹“吾与点也”单独剥离出来,而应联系四层内容及其整体关系来理解孔子的“喟然”长叹和“吾与点也”。
《劝学》翻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日;‘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孔子说:“因为我比你们年纪大一点,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一点就不说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原文、注释、翻译、主题思想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资料【部编版必修下册】资料:【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主题思想】【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蚀;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己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课下注释】1、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①选自《论语•先进》(《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子路(前542—前480),姓仲,名由,字子路。
曾晳(生卒年不详),名点,字子晳,曾参的父亲。
冉有(前522—前489),姓冉,名求,字子有。
公西华(前509- ?),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
四人都是孔子的弟子。
侍坐,在尊长近旁侍奉。
②【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意思是,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人家不用我了。
以,因为。
后一个“以”是“用”的意思。
一日,指很短的时间。
毋,不。
一说"毋吾以也”的意思是,你们不要因为我(年纪大)(感到拘束)就不说To这里后一个“以”同“己”,是“止”的意思。
毋,不要。
③【居则曰】(你们)平日说。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一必修二原文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高一必修二原文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是《论语》中的一篇章节,讲述了孔子和他的四个弟子(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一起坐在一起吟诗作对的场景。
在这个过程中,孔子不仅展现了他的诗词才华,而且也教育了他的弟子们如何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原文如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皆欲听之。
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可使从事于礼,不知其仁也。
赤也,何如?可使东方之民,以服事其君,不知其仁也。
”
宰我问曰:“三子者之谁得于众人?”子曰:“亟追赶者皆丧之,而不豫知者是谓之追,必也坦坦荡荡,追得其本者则丧不得也。
”
译文如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坐在旁边,孔子说:“我的一天长得比你们多,不会比我更好。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都想听孔子说话。
孔子说:“由啊,千辆的国家可以使人民为之劳作,但不知道什么是仁。
求啊,可以做礼仪方面的工作,但不知道什么是仁。
赤啊,可以使东方的人民服从他们的国王,但不知道什么是仁。
”
宰我问道:“这三个人中谁能得到大众的支持?”孔子说:“那些
急急忙忙地追逐着别人的人会失去他们,而不预先了解的人则被称为追赶,只有坦然自若、追寻自己的根源的人才不会失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
199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过一个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多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孔子以及有关文学常识
孔子,名,字,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
《论语》是体散文,是记录的的言行。
参考答案:
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
语录、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孔子及其弟子。
二、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
俟,音sì莫,音mù甫,音fǔ
由也/为之求也/为之赤也/为之小
三、学生质疑,解决疑难词义,学生接力翻译
学生可能出现的疑难问题: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则何以哉——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以”,介词,由于。
四、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问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评
如果分两层,将一、二合为一部分也可以。
五、研讨性学习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治理“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可使足民”,不过“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在“宗庙之事,如会同”时,“愿为小相”。
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咏而归。
”
2、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哂之
冉有:谦虚——叹之
公西华:更谦虚——惜之
曾皙: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这是一个很难让学生理解的问题,因为曾点的“志”从字面上看,不过是和人出去游玩而已(教参就这样翻译的),其他三人都是从如何治理国家的角度来回答,而孔子也正希望弟子们回答他们的政治理想,所以“与点”是令人费解的。
弄清这个问题,对全文的理解会有一定帮助的。
当然,人们已经从积极或消极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做过不少分析,这里姑且不论。
让我们先来剖析曾点的回答吧。
“莫春”,阴历三月,即阳历四月,从气候上看,北方(鲁国,现山东境内)的天气还是比较冷,怎么能沐浴呢?即便能沐浴,到“舞雩”台上吹风、乘凉恐怕难以解释得通吧?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是能随便上去的地方吗?
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
《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
”
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水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下面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
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
针对子路“率尔”答出“可使有勇”,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
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针对公西华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既然也是治国大事,你却只是“愿为小相”,“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看来,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这样的弟子,又怎能不博得老师的赞赏呢?
六、解决课后练习(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