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女性的文学批评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文字评价方法:对文学作品的内容、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文字评价。

常见的评价技巧包括对人物塑造、情节安排、意象运用、修辞手法等进行赞赏或批评。

2. 修辞学批评方法:通过对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法的运用进行分析和评价,如对比、比喻、夸张等,以评述作品的艺术特色和表达效果。

3. 思想批评方法:从作品的思想内涵、观点倾向等方面进行评价和评论,探讨作品对社会现象、人类命运、价值观念等问题的认识与表达。

4. 形式批评方法:评价文学作品的形式特点和艺术风格,如对诗歌的韵律、对白的对仗等进行评述和分析。

5. 历史批评方法:从研究文学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时代精神等方面评价作品的历史价值,以及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和意义。

6. 比较批评方法:通过与其他作品的对比,从同类作品中寻找优劣之处,探讨作品在同类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和价值。

这些方法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相互交织,常常结合使用,以全面评价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古代中国的古文体例与文学批评

古代中国的古文体例与文学批评

古代中国的古文体例与文学批评古代中国早期文学作品众多,其中不乏精品佳作。

这些古代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但是,这些文学作品的古文体例和文学批评也是研究古代中国文学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古文体例和文学批评两个方面来探究和阐述这个问题。

古文体例古代中国文学中的古文体例是固定的,主要包括“六经”、“五经”和“杂家”。

其中,“六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和《论语》等经典著作;“五经”是指《四书》和《五经》;“杂家”则是指《庄子》、《列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著名古代文学作品。

古文体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论语》。

《论语》以语言简明、内容深刻、意境唯美而著称于世。

它的语言古朴、自然、简练,主要运用比喻、对比和反问等修辞手法。

例如,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

”(意为每天反省自己三次。

)通过这句话的短小精悍,道出了孔子的一种修身自警的伦理思想。

除了《论语》外,古代中国文学中还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左传》、《史记》、《唐诗三百首》、《红楼梦》等。

这些作品在古代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据着重要位置,它们的古文体例也成为了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价。

在古代中国文学中,文学批评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古代文学批评的形成源于文人雅士的文学活动和文学互评。

他们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和评价也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

最具代表性的古代文学批评形式是诗歌鉴赏。

在唐代、宋代,文人雅士经常举行吟诗会,进行诗歌鉴赏和评价。

他们不仅对于经典之作,如《庐山谣》、《滕王阁序》等进行了深入的评价和鉴赏,还在各自的文学领域之内,相互交流和互相鉴定。

此外,古代文学批评也包括文章批评和小说鉴赏等方面。

例如,唐宋时期黄庭坚和苏轼都曾有过文章之争。

据说,两人因评价对方的文学作品而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这表明了古代文学批评不仅在诗歌领域内,而且在其他文体也占据了重要位置。

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理论与现代指导

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理论与现代指导

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理论与现代指导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亚于文学作品本身。

文学批评不仅可以评价文学作品的价值,更可以影响文学创作的方向和形态。

近年来,文学批评理论在国内外的学术研究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出发,探讨其与现代文学批评的关系。

古代文学批评理论主要包括《诗经》、《礼记》、《孔子家语》等典籍中的批评思想。

其中,《诗经》是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始祖,它奠定了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的基础。

《诗经》中的批评思想具有鲜明的个性,它的主要特点是注重诗歌的实际效果和表达方式。

《诗经》对于诗歌的要求包括语言的简练、内容的感人、节奏的明快等方面。

《礼记》和《孔子家语》等典籍中的批评思想则强调诗歌的教化功能,特别是诗歌对于社会风俗的塑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对于后世的文学创作和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代,韩愈、柳宗元等文学家倡导“文以载道”的创作理念,将诗歌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起来,使诗歌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到了宋代,苏轼、欧阳修等文学家批评强调形式和内容的整合,注重词、曲的创作,演化出了各具特色的文学流派。

而在明清文学中,则大量流传了随笔文学,如杨维垣的《谈艺录》、徐渭的《醒世恒言》等,这些作品多以道德故事或者小品文为主,通过轻松幽默的文体,侧重对人性的体察和道德的规范。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传统的文学批评理论中的某些方面已经难以适应当代社会和文化的需求。

这里我所说的并不仅限于互联网上的文化生活,而是指文学作品本身的创作和表达方式。

由于近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文学作品的主题也更加广泛,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但是,传统文学批评理论所涉及的范围相对狭窄,很难涵盖现代文学作品的新表达方式和新思想。

尽管如此,古代文学批评理论也并非一无是处。

相反,与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的融合和发展可以使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在现代文化中焕发新的活力。

红楼梦中的文学批评与文化评论

红楼梦中的文学批评与文化评论

红楼梦中的文学批评与文化评论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描绘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展示了丰富的人物形象和复杂的人情世故,还涉及了众多的文学批评和文化评论。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不同人物的言论和行为,对当时社会现象和文化风潮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与评价。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阐述红楼梦中的文学批评与文化评论。

一、对封建礼教的批评红楼梦中描绘了封建社会中的许多婚姻观念和儿女情长。

通过贾母、王夫人等一系列家长的做法以及贾宝玉、林黛玉等少年男女之间的爱情纠葛,作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深刻的批评。

作品中贾母的偏爱、王夫人的权谋以及一些家族成员的虚伪作风,无不暗示了封建礼教所带来的混乱和伤害。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描绘和改革意识的透露,作者对封建礼教的不合理性进行了深刻的文化评论,表达了对自由、平等的追求。

二、对官场文化的批评红楼梦的主要背景是贾府,而贾府中有一批人物是官场人士。

通过描述贾府中的官员如贾政、贾敏等以及其他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物,作者对当时的官场文化进行了批评。

这些人物不仅个人品德堕落,无德无才,而且阳奉阴违,受贿受贿。

作者透过这些形象,设计了一系列的情节,点明了贾府官员们的愚昧和贪婪,对当时官场的黑暗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文化评论。

三、对社会风气的批评红楼梦中展示了丰富的社会现象和人情世故,通过对众多人物形象和事件的描写,作者对当时的社会风气进行了深刻的批评。

作品中通过贾府中的红楼风雅、荣府中的丧葬风气以及秦可卿被贾母软禁等一系列情节,抨击了当时社会中虚伪、冷漠、权臣专横等丑恶现象。

这些批评和评论,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败,呼吁社会改革,为后来的文化追求树立了榜样。

四、对文学创作的评论红楼梦中不乏关于文学创作的评论。

通过贾宝玉的诗词创作、林黛玉的才情和王熙凤的文社活动,作者对当时文学创作的潮流和传统进行了点评。

通过对贾宝玉的文学天赋的刻画,作者表达了对文学创作天才的向往和对文学的追求。

同时,通过对贾宝玉和林黛玉间的文学交流和对王熙凤等人文社活动的描写,作者展示了当时文学庙堂的虚伪和功利,为后世文人提供了批评的借鉴。

古代中国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

古代中国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

古代中国的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文学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方式,通过文字来传递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不仅影响着古代中国的文学创作,也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古代中国文学批评的起源古代中国文学批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诗经》时期。

《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不仅有各种各样的诗歌作品,还包括许多批评和评价的语言。

例如,其中的“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就是根据不同的文学规范和审美标准进行分类的。

这个分类体系是古代中国最早的文学批评和理论之一。

此外,古代中国还发展了许多文学理论,其中最著名的是《文心雕龙》。

这部书由南北朝时期的刘勰所著,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里程碑之一。

《文心雕龙》对“文”进行了系统的讨论和分析,提出了“形势、气质、风姿、声韵”等方面的要素,并以其为基础,建立了“文以载道”的文学理论体系。

二、古代中国文学批评的发展在唐朝时期,文学批评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社会活动。

唐代文坛上出现了众多批评家和文学评论家,如韩愈、刘禹锡、李结等。

他们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批评和评价,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文学理论,如“笔意”、“格律”等。

唐代文学批评的最大贡献是对文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唐代文学批评家主张文学应该符合“古文正体”,即汉代文学的正式规范,并且应该遵循某些文学标准和范例。

这些规范和标准为古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并对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文学理论的发展随着文学的发展,中国的文学理论也不断发展和完善。

唐代《文苑英华》提出了“精神”,宋代吕本中提出了“意境”,明代杨慎提出了“独具匠心”,清代龚自珍提出了“文以载道”等一系列新的文学理论和观念。

现代的文学理论也在不断发展。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文学理论家不断涌现,提出了诸如“后现代主义文学”、“女性主义文学”、“环保文学”等新的文学理论和研究领域。

这些新的理论和观念,为不同时代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哲学和审美视角。

文学批评在古代中国的演变与发展

文学批评在古代中国的演变与发展

文学批评在古代中国的演变与发展古代中国的文学批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学的发展初期。

古代文学批评主要包括诗歌和散文的评析、创作技巧的讨论,以及对文学作品的品评和赞赏。

这些批评活动对于中国文学的演变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中国文学的起始阶段,文学批评主要是文章的评析和讨论。

这些评析和讨论主要集中在诗歌创作上,对于诗歌的结构、风格以及隐喻的运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是《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是南宋时期文学家刘克庄所撰写的,从文学的角度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鉴赏和评析,对古代诗词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批评逐渐由诗歌的评析转向对整体文学创作的评论和评价。

在明清时期,批评家开始出现,并以文学理论和创作批评为主要研究内容。

这一时期主要有明代的谢肇淛、张岱等人和清代的纳兰性德、钱谦益等人。

这些批评家在文学批评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致力于研究文学创作的技巧和艺术特点,提出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如纳兰性德的“A艺术论”和钱谦益的“文学史观”。

此外,在古代中国的文学批评发展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批评流派和批评作品。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诗经学派”。

这一派别主要出现在唐代,由韩愈、刘禹锡和韩偓等人组成。

他们研究诗经这一最早的诗歌集,探索其中的意义和艺术价值,并将其作为古代诗歌的标杆。

他们的批评理论对后来的文学批评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古代中国文学批评经历了从诗歌评析到整体创作评论的转变。

这一过程中,批评家们对于文学作品的结构、语言、思想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他们提出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为中国文学的演变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些古代文学批评的经验和成果对于今天的文学研究和创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女性批评和批评女性 -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

女性批评和批评女性 -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

女性批评与批评女性——清代闺秀的诗论周兴陆【内容提要】清代闺秀的诗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一个盲点。

本文以男性论者对女性诗歌的批评为参照系,考察清代女性的诗歌批评。

主要阐述三个问题:一、女性如何采用重释儒家文化的策略,突破“女人无才便是德”观念的束缚,确证闺秀诗歌的合法性。

二、清代才女依然羁縻于“四德”之下,以“德”正“才”,敛“才”以合“德”。

论诗高标合乎“风人之旨”、“温柔敦厚”等原则,尊奉儒家诗教。

三、女性诗学参与主流诗学关于“性灵”和“学问”的讨论。

对“脂粉气”的规避,体现出在主流诗学中,女性的身份特征是遭否定的,女性论者的意识中也存在自我身份否定的现象。

而在晚近时期,这种现象出现转机。

【关键词】闺秀诗学性灵脂粉气近些年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显著发展,是传统女性的文学创作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①女性文学创作的历史轨迹和特征愈益明晰,女性文学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中的地位愈益得到确证。

然而,在“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除了一篇尚生疑窦的李清照<词论>之外,各种“批评史”、“文论选”之类著述中,尚难寻觅女性论者的身影。

是否闺秀女性对于文学理论问题集体噤声?是否文学批评史上本来就没有女性的思想言说?非也。

若认真翻阅清代女性诗文别集、总集,其中不乏女性的文学批评文字,且时有深刻睿智的见解。

本文立足于诗歌理论,以男性论者对女性诗歌的批评为参照系,考察清代女性的诗歌批评。

女性诗歌创作,代有其人。

然其进入文学批评论域,是有一个过程的。

宋代的诗话如《浩然斋雅谈》、《临汉隐居诗话》,仅有若干条论及女诗人;明初高棅的《唐诗品汇》,将“闺秀”、“女冠”列于“衲子”、“外夷”之后,备体而已,聊胜于无。

直到①出版著作如张宏生:《古代女诗人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鲍震培:《清代女作家弹词小说论稿》,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胡晓真:《近代中国女性叙事文学的兴起》,麦田出版社,2003;华纬:《明清妇女之戏曲创作与批评》,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2003;Wilt Idema and Beata Grant,The Red Brush:Writing Women of Imperial China,Cambridge:Harvard East Asian monograph,2004;舒红霞:《宋代女性文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王绯:《中国妇女思想与文学发展史论》,商务印书馆,2004;薛海燕:《近代女性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王力坚:《清代才媛文学之文化考察》,文津出版社,2006;赵雪沛:《明末清初女词人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李绍先:《古代巴蜀妇女的文学生活》,巴蜀书社,2009;傅瑛:《明清安徽妇女文学著述辑考》,黄山书社,2010;毕新伟《晚清至民国的女性解放与文学精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

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

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20世纪《红楼梦》文学批评史论《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无论是在文学史上还是文学批评史上,它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20世纪,许多学者针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评,在不同的时期和背景下,形成了一部关于《红楼梦》文学批评的丰富史论。

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时代,对传统的文学作品进行了批判和转折。

在这个背景下,对于《红楼梦》的批评也日益增多。

最显著的是“新文学史学派”的兴起,被誉为“近代批评经典之父”的瞿秋白对《红楼梦》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提出了“命运论”和“空灵诗意”等观点,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文化瑰宝,具有深刻的启示力。

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抨击《红楼梦》中的封建道德观念,认为它是落后和片面的,无法引领新文学的发展。

上世纪30年代,由于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对于《红楼梦》的批评受到了限制,很少有学者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然而,在这个时期,一些留学文人却在国外对《红楼梦》进行了重要的批评。

例如,鲁迅所写的《红楼梦讲演记》被视为对《红楼梦》的另类批评,他强调了它的悲剧性和社会现实意义。

1949年以后,新中国成立,文学批评也得到了宽松和发展的空间。

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红楼梦》成为批评的对象之一。

文革中,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凡是”政策也在批判中得到了阐释。

《红楼梦》被视为资产阶级文化的产物,被贴上“四不像”、“洋奴哲学”等标签,并遭受了大规模的批斗和审判。

1978年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文化自由和多元化的声音开始得到重视。

对于《红楼梦》的批评也重新受到关注。

1982年,苏霍姆林斯基的《心理学与文学》在中国引起了轰动,对《红楼梦》的分析和批评成为了新的热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红楼梦》是一个高度个人化的沟通艺术,表现了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他对《红楼梦》的赞美和赋予其新的意义,影响了全球范围内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研究方法的发展和视野的开拓,对于《红楼梦》的批评也出现了新的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女性的文学批评
作者:赵诗文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年第04期
摘要:在古代文学的研究中,中国古代女性的文学批评一直都是少有问津,备受冷落。

但随着文学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发展历程,并且伴随着不同时代的发展涌现出的优秀文学批评家在这个领域里独树一帜,将自己的独到见解融入到文学批评语体系中。

由于中国古代女性在该研究领域的新作和看法改变了当下对文学批评史的一贯的意见,使得重新对当下文学批评史的建立和构筑变得大有必要。

关键词:中国古代;女性;文学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1-0024-01
中国古代女性的文学批评虽不占据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体系的主导地位,但仍是此体系中不可或缺和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中国古代女性所进行的文学批评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受到男性创作的影响,但它在影响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历程,在这其中涌现的优秀女性作家为中国古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对于男性的文学批评,中国古代女性的文学批评更具魅力和风情,所以实在不能将其置于不理不问之地。

而中国古代女性作家也为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的文学财富,这些文学资料给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增加了更多活力,也为后人研究女性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资料。

一、时下中国古代女性的文学批评现状
由于人们的对古代女性文学的批评处于长期严重忽略状态,所以中国古代女性的文学批评在古代文学研究中一直毫不起眼。

从民国到现在所存有的文学批评史中,我们似乎找不到除了李清照编著的《词论》之外的其他女性文学批评学者及其相关著作。

但事实上,中国古代女性的文学批评有属于自身独特的发展历史和演进历程,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无法替代的深厚的文学批评价值,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体系中有重要地位。

二、中国古代女性的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
中国古代女性的文学批评的萌芽出现于先秦。

在周朝的《诗经》,不乏出自女性诗人的诗歌,这些作品在展现她们的文学创作说平的同时也透露出她们的创作本意。

而到了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时候,中国古代女性的文学批评经历了一定的成长。

这个时期的女性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同时表达出了自己对于文学创作的观点,如汉高祖唐山夫人就曾在《安世房中歌》末尾表达了她的文学主张,即“孝道随世,我署文章。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西汉时由卓绝的女作家班婕所著的一篇名为《报诸侄书》的著作,实际上,它才是真正的历史可考的中国古代女性
文学批评的第一篇专论。

而人们以往将李清照认为是古代女性文学批评的第一严格来说是对中国古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史的误读。

(二)发展阶段
到了唐宋时期,中国古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经历了进一步的拓展。

在此阶段,形式的多元化,更具深度和力度的理论都使其发展达到一个新的层次。

唐代的女作家在向男性作家学习的过程中首次在古代女性文学批评史上运用“以诗论诗”的新型文学批评的写作形式,以著名的唐代女诗人薛涛为代表,她的“出入幕府,历事十一镇,皆以诗受知”,曾与诸多唐朝诗人有过赠答诗,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或是流露出对受赠诗人的文学才华的敬佩和欣赏,或是表达自身的文学创作体会。

相对于唐朝的薛涛,宋朝的李清照则是中国古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又一里程碑,她的《词论》也是不得不细细言说的。

《词论》大意是对词史从唐至宋的的发展历程的细致而全面的梳理,李清照在其中提出自己对古代词史的高深独到的见解是之前男性作家所没有提出的,而且《词论》中的有关理论观点剖析所达到的高度也代表了当时文学创作的最高水平。

而《词论》的问世却遭到众多男性作家的责难和攻击,原因是李清照在该著作中对男性作家的一针见血的批评及自居权威的高傲态度让他们受到严重冲击。

(三)空前繁荣阶段
元明时期的中国古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发展进入了一个“自觉”时代。

这个时期的女作家更加擅长自觉地利用文学批评来交流传作经验,并表明自己的创作理念。

尤其明代的女作家,将这种“自觉”提升到更加兴旺的阶段。

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女性自序和为他人作序。

而晚明女诗人方维仪更是作出了批评中国古代女诗人的批评专著,《宫闺诗史》一书,作为中国古代女性文学批评历史上首部批评中国古代女诗人的作品,它将中国古代女性文学批评推至新的高度。

其中在编选的历代女性诗歌的基础上所附的作者的评语具有很高的文学理论与批评的研究价值。

而清朝的女性文学创作的繁荣自然会引致女性文学批评的空前繁盛。

她们将古代文学批评所用的几种最经典的方法娴熟的运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例如选本、评点、论诗、诗文序跋等。

在此基础之上,她们在批评的客体对象上也有创新,不仅仅是对诗词进行言说,更将创作领域扩展到戏曲上,这对中国古代女性文学批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而在创作的内容上也更多地表达了她们自我的看法和观点,体现出来的是作为批评主体自我意识的空前提高。

三、小结
至此,希望通过本文能提高时下对古代女性文学批评的关注与研究,在肯定男性作家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的同时,不要忽略也曾起过很大作用的女性文学批评者的功劳。

研究者应开阔眼界,获取更加完整的资料,得出更加客观准确的结论,使中国的古代文学研究朝着实事求是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莫立民.中国古代女性的文学批评[J].天府新论.2009,(3):84-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