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史
视野开阔的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评《近代中国妇女运动史》

妇女研究论丛CollectionofWomen’sStudies由陈三井主编、张玉法总校订、鲍家麟等人撰写的《近代中国妇女运动史》,!"""年#!月由我国台湾省台北市近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年%月再版。
该书是一幅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的画卷,由台海两岸及旅美学者共同执笔,分别论述了晚清、辛亥革命时期、五四时期、抗战前后、战后台湾地区及大陆的妇女运动发展、变化状况,是一部学术性很强的近代中国妇女运动通史性著作。
一、一幅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的壮美画卷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该书通过一系列开拓性的努力达到一个新水平。
张玉法在“导论———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回顾”中,详细梳理了目前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领域中主要的议题及相关研究成果。
作者从总论性的著作、妇女运动与妇女工作、戒缠足史、妇女教育史、妇女职业史、婚姻与家庭史、妇女生活史、妇女与政治关系史、杰出妇女研究以及其它等诸多议题,全面总结分析了自#%#"年到!"""年海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列出!&’种专著或学位论文并加以评述。
可见,他们对目前海内外对于妇女运动史的研究比较了解,从而为此后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鲍家麟对晚清及辛亥革命时期的妇女运动进行了集中阐述。
因为妇女问题作为社会问题不是到近代才产生的,但是到了近代才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作者总体性地回顾了自#’世纪中叶以降到辛亥革命的妇女运动,肯定鸦片战争以前部分男性知识分子在争取男女平等、反对男尊女卑、废除缠足等方面的努力。
她借助对清末废缠足运动、兴女学运动、辛亥革命的从军运动、妇女的参政运动的分析,论述了这一时期妇女运动的变化趋势。
即为了配合中国社会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培养出体质健康、心智成熟的女子以强国强种,训育出新一代的国民。
于是就忽略了女子本身的参与权利和兴趣志向,作者认为这一时期的以“男性宣传意识为定位的妇女运动,不能够称得上是全面完善的妇女运动”(见第(!页)。
元代妇女文化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

元代妇女文化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元代(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为特殊的时期,这段历史同时也是中国文化演变的重要阶段之一。
在这个时期,妇女文化逐渐兴起,展现出了强烈的生命力和不可替代的历史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元代妇女文化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
一、元代妇女文化的兴起妇女文化在元代兴起并非偶然。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开放的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动态的加强,社会阶层的界限逐渐模糊,传统的性别角色定位也面临着挑战和调整。
这为妇女文化的兴起提供了机遇。
元朝时,妇女的教育和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
在众多文化名人中,不乏女性。
如袁桷女、陈野王女、朱孝臧女等人,她们的作品为中国文学和文化贡献了重要的力量。
元代妇女文化取得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文学上,还包括诗歌、绘画、书法、茶道、舞蹈等多个方面。
地位较高的妇女,如皇后、贵妃和太妃,更是参与了许多文化活动和社交场合,充分地展示了妇女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才华。
值得一提的是,元代的女性思想家曾楫女,她通过评论《周易》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哲学见解,被称为“元代妇女哲学家”。
二、元代妇女文化的历史意义元代妇女文化的兴起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首先,元代妇女文化改变了传统的性别观念和社会结构。
在传统文化中,女性被认为是次等的,她们只能在家庭里生儿育女、千方百计为男人服务。
而元代妇女文化的兴起给了女性更多的展示自己才华和能力的机会,打破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性别歧视,释放出了女性的创造力和智慧。
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妇女地位得到提高,这为中国妇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其中的一部分基础。
其次,元代妇女文化的兴起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了历史上的妇女。
元代的文化和社会是一个跨越中世纪和近现代的时期,而当时的妇女所作的贡献与历史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通过对元代妇女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人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并且更好地理解妇女在文化、社会、政治、经济及其他方面的作用和贡献。
中国女权发展史

三.如今女性的现状
在女性解放运动过程中,要彻底根除几千年来形成的旧思想、 旧礼法,仅仅由某几个人去发起一场改革运动是远远不够的, 这需要彻底从思想上发生转变。不过,在新文化运动及以后的 五四运动的推动下,妇女解放在不断扩大。到今天,除局部地 区外,男女平等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如今,女权甚至超过了男权,产生了一些新的现象:
新文化运动正在中国大地如火 如荼的进行着,新思想不断影响 着妇女的言行,在破处封建礼教 的口号下,妇女解放运动愈演愈 烈····
破 封 有 了 妇 制 如 想新 。 建 同 妇 女 的 摒 得文 礼 等 女 权 婚 弃 到化 仪 权 们 利 姻 缠 了运 对 利 要 的 制 足 广动 妇 的 求 提 度 陋 大中 女 愿 获 出 等 习 的提 的 望 得 , 等 , 妇出 束 。 和 强 。 废 女的 缚 渐 男 烈 一 除 认一 被 渐 性 勾 系 旧 同些 打 地 享 起 列 体 ,思 ,
谢 谢 观 赏 !
封建家庭教育男尊女卑 ,认为女子无才便是 德,不鼓励女子受教育。 “女子但令识字,教之孝行礼节,不必多读 书。” 封建社会时期,各个书院均不招收女性。 “女子止主中馈女红纺织之事,不得操夫之 权,独秉家政,及预闻户外事。”
女子无才便 是德
女子缠足
缠足始于南唐后主李煜,李后主有位爱 妾窈娘,妩媚风骚,能歌善舞。李煜为她 筑了六尺高的大莲花台子,饰以宝物细带。 窈娘用帛缠足,使脚纤小屈突而足尖成新 月形,在莲花台上展姿起舞,以博后主欢 心。这种风气随之在民间追求时髦的女子 之中传播开。
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死从子仪礼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妇德妇言妇容妇功礼天官九嫔礼天官九嫔??妇德谓贞顺品德妇德谓贞顺品德??妇言谓辞令辞令妇言谓辞令辞令??妇容谓婉娩仪态妇容谓婉娩仪态??妇功谓丝炱手艺妇功谓丝炱手艺??七出七出即即七去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中国历史上的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

中国历史上的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历史上的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中国历史上,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
尽管受到封建思想和男权文化的压迫,妇女在传统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但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抗争,逐渐实现了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的进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
一、古代中国妇女的地位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压迫严重影响着妇女的地位。
按照儒家思想,妇女应该尊从男性,嫁从从夫,侍奉丈夫和岳父母。
妇女的社会地位被严重削弱,甚至不能享有基本的人权。
然而,妇女们并没有完全被动地接受这种压迫。
在农村,许多妇女通过参与劳动和经济活动,逐渐增强了自身的地位。
这种积极的参与帮助她们获得了对婚姻和家族事务的更多发言权。
二、近现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方的思想和观念开始进入中国,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开始兴起。
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倡导妇女权益,并积极推动女性平等的议程。
晚清时期的丁仪等人积极参与宣传,提倡普及女子教育,为女性争取平等权益。
同时,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创办女学堂,为女性提供教育机会,推动妇女的解放。
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将妇女平等权益写入了宪法,为妇女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新中国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的进展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获得了极大的进展。
妇女开始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建设,他们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
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国家政策的实施,进一步保障了妇女的合法权益。
例如,妇女就业、教育和卫生保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在各行各业的地位和作用越发凸显。
不论是政府部门中的女职员,还是科学研究、金融、艺术等领域中的女性,都展示出了无限的潜力和才华。
然而,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在一些农村地区和特定行业,女性仍然存在不平等待遇的情况。
对于妇女参与互联网和科技行业等新兴领域,也存在一定的性别歧视问题。
中国建国时期的妇女解放

中国建国时期的妇女解放中国建国时期是妇女解放的重要时期,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权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和保障。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中国建国时期妇女解放的历程:平等权利的确立、教育权益的巩固和经济地位的提升。
一、平等权利的确立在中国建国初期,妇女的平等地位和权利得到了法律明确的保障。
新中国的宪法和妇女儿童保障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的颁布,明确规定了妇女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权利。
这一举措为妇女解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建国后,中国开始普遍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废除了妇女包办婚姻和家庭暴力等陈旧传统。
此外,新中国积极推动并参与国际妇女权益保护和促进的事务,为世界妇女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教育权益的巩固在中国建国时期,教育是妇女解放的重要途径之一。
新中国积极倡导普及教育,特别是妇女教育的普及。
此前,中国社会存在严重的男女不平等现象,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然而,在新中国的倡导下,大量的妇女接受了教育,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
政府推行全民普及教育,为妇女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机会,进一步增强了妇女的自我意识和独立能力。
妇女参与各类学科的学习和研究,积极参与社会的各个领域,妇女在教育领域的参与程度不断提高,为妇女解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经济地位的提升中国建国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妇女解放的进程,妇女的经济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得各个社会阶层都能平等分享社会资源,包括妇女。
新中国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鼓励妇女积极参与经济建设和劳动生产,并逐步实现了妇女在劳动就业、职务提升和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平等。
此外,中国建立了全国妇女联合会等妇女组织,为广大妇女提供了庇护和服务,帮助她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工作。
综上所述,中国建国时期是妇女解放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政府为妇女的平等权利、教育权益和经济地位的提升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这些举措为中国妇女的解放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世界妇女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五四”妇女史观探讨女性的“受压迫”

由“五四”妇女史观探讨女性的“受压迫”【摘要】中国妇女史的书写,自开始的时候就是作为民族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建设。
它的书写源于西方的撞击,它的陈述包含着对旧时代的否定和对新气象的期望。
与其他领域一样,它的书写同样经历了传统和现代的断裂和传承。
因此研究妇女史不对五四妇女史观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是行不通的。
本文力图从五四妇女史观入手,考察妇女史的书写传统。
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看清在书写的过程中,妇女史是怎样被陈述和言说的。
【关键词】“五四”妇女史观;压迫;明清才女一、“五四”妇女史观——“受压迫”标签中国妇女史的书写,开始就是作为民族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身处传统和现代社会交替的历史语境,妇女史观是一代知识分子为了改造社会和传统文化从西方引进的。
《神州女子新史》,是第一部妇女通史,它由一位反清革命家徐天啸所写。
为了激励女性成为新公民,徐天啸在书中罗列了西方众多女英雄。
徐称:“中国之女子,既无高尚之旨趣,又无奇特之思想;既无独立之主义,又无伟大之事业。
廉耻尽丧,依赖性成,奈何奈何。
”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中国妇女史观就有这个一个论调,就是中国妇女要不顾一切的赶超西方。
西方的那些女英雄像一面镜子一样,反衬着中国妇女的依赖和惰性。
那么女人的独立自主当然离不开历史语境的造就。
五四时期,中华民族是作为一个受欺侮的形象出现的,在西方面前,它病入膏肓。
陈东原在《中国妇女生活史》中说,欧战停后,外国的经济侵略,山崩海陷般的压来,中国的经济状况发生了大的变化,旧的经济组织再也支持不住了,妇女们再不能安安稳稳地在家里度她那寄生生活了,她们不得不入社会去求职业。
中华民族懦弱,但是妇女们仍然过着寄生的生活。
这在父权即将崩塌的时代,当然是不被允许的。
于是便有言道女人应该独立起来,女人应该站起来,减轻社会的负担,自谋生路,独立自强,不仅如此,还要支持革命。
因此,妇女从解放的第一天起,就跟,政治、经济以及民族命运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浅谈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潮

浅谈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潮近代中国妇女解放思潮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一笔。
自19世纪末以来,中国妇女开始逐渐觉醒,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受到了严重的限制,开始呼吁妇女解放。
从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中国的妇女解放思潮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但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就中国近代妇女解放思潮进行浅谈,以期对近代中国的妇女解放历程有更清晰的了解。
一、辛亥革命前的妇女解放思潮19世纪末,中国的封建制度逐渐崩溃,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开始涌入中国。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开始倡导妇女解放,呼吁男女平等。
这一时期,诞生了一些标志性的女权运动人物,比如康梁、陆伯谦等。
她们通过传媒、书籍等途径,倡导妇女的教育和解放,呼吁废除女子的裹脚、束缚等封建礼教。
虽然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她们的主张并未得到实质性的进展,她们的倡导为后来中国妇女解放思潮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二、五四运动后的妇女解放思潮五四运动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开始。
五四运动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呼吁民主与科学。
在这一时期,中国的一些知识女性开始加入到女权运动的行列中。
她们倡导女子参政权、平等教育等,呼吁男女平等。
比如宋庆龄等人,就是在这一时期成为了女权运动的先驱者。
五四运动后,中国的女权思潮开始明显兴起,这一时期的思潮为中国的妇女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妇女解放思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妇女解放思潮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实现了男女平等的宪法规定,废除了封建时代对妇女的种种歧视和束缚,实现了妇女解放。
新中国还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比如实行男女劳动同工同酬、鼓励妇女参政等。
这一时期的中国,妇女解放思潮取得了了显著的成绩,为中国的妇女解放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四、现代中国的妇女解放现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文明的发展,中国的妇女解放思潮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现代中国,妇女已经可以享受到了更多的权利和机会,她们可以参与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近代妇女职业发展的历史轨迹

中国近代妇女职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中国近代妇女职业发展的历史轨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清末至民国初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妇女的职业机会非常有限。
大多数妇女只能从事传统的家务和纺织等手工业劳动。
不过,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一些开明的妇女开始参加一些公共活动和教育,如田汉、胡适等人提倡的“新文化运动”。
同时,一些西方传教士也开始在中国创办学校,为妇女提供教育机会。
这些机会虽然很少,但对于后来的妇女职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国共内战至新中国成立(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在这一时期,妇女的职业机会开始增加,但依然受到很多限制。
随着国共内战的爆发和抗战的进行,许多妇女开始参加了革命和军队,成为了新中国建立的缔造者之一。
同时,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也开始重视妇女的职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的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中规定妇女应当有与男人平等的权利参加土地改革。
不过,在这一时期,女性在职场上依然面临着很多性别歧视和不平等待遇。
3.改革开放以来(20世纪80年代至今)改革开放以来,妇女的职业机会和职业发展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妇女参加各行各业的生产和劳动。
同时,社会对女性的职业发展也开始越来越宽容和支持,女性在各行各业中成绩斐然,甚至在一些领域中表现得比男性更优秀。
不过,尽管妇女的职业机会越来越多,但性别歧视和不平等待遇问题依然存在,并且在某些领域中依然十分突出。
中国近代妇女职业发展的历史轨迹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最初的职业机会几乎为零到现在的职业机会不断增加、职业发展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相信妇女在职场中的地位和发展空间会越来越高,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