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史研究—从社会性别观点

合集下载

社会性别理论与1819世纪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社会性别理论与1819世纪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

社会性别理论与18-19世纪英国妇女的社会地位“社会性别(gender)”是女性主义理论(注:女性主义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女权主义”,又称为妇女运动或女权运动。

它是指妇女为了争取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与男性平等的权利,使自己从父权制文化和制度性的压迫和从属地位中解放出来而进行的运动和斗争。

它既包括政治运动本身,又包括运动所依据的意识形态主张。

二是指女性主义研究或理论。

它是指致力于性别差异和不平等的根源、结果及解决途径的理论解说,它是以妇女运动为社会来源的女性主义学术思潮,也可视为女性主义运动向文化界、学术界的扩张。

它构成了妇女运动的理论基础,同时又提供了基于女性价值的理解世界、理解生活的一种新方式。

它指向造成男女不平等的父权制制度和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成为反主流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文化视角和研究方法之一。

因此,后一种解释比前一种解释涵盖了更广泛的领域和更丰富的内涵。

本文中的女性主义主要是采用后一种解释。

)的核心概念。

它从男女性别差异的视角出发,把女性作为有个体差别的群体,强调社会性别差异的性别史的撰写。

18-19世纪是英国社会步入工业化时代的社会变革时期,“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熟练技师而且也依赖于非熟练的低工资的劳动力(女性在那时占了相当比例)”[1](276页)。

早在1757年,约翰·布朗(John Brown)就鼓吹对男性和女性的地位进行界定,他认为“这将对英国社会和对英国作为世界强国地位的稳定产生重要作用”[2](1-4页)。

本文试图介绍史学家们如何以社会性别理论为依据,通过研究影响妇女社会地位的相关因素,如工业化进程的多样性、家庭中女性地位的变化、中产阶级“两分领域”的意识等问题,以期揭示女性在英国历史变迁中的能动作用,进一步展现英国工业化历程的丰富内涵。

一认知妇女社会地位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观点(一)基本概念多学科的研究表明,人具有五种性别:以性染色体为载体的基因性别,以激素为载体的生物性别,以性生理特征为载体的生理性别,以某种心理认同或否定为载体的心理性别,以对不同性别的理解、规范和认可为载体的社会性别。

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

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

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1、在西方的发展社会性别理论是女权主义集体智慧的结晶,并不是单个人努力的结果。

社会性别的概念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而变化发展的。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女权运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此同时,当代的社会性别理论产生了。

美国当代女权主义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她们认为,女性所扮演的性别角色,既不是生来就有的,也不是由女性的生理特征所决定的;而是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是由社会文化规范的。

她们同时强调男女两性差异是由后天因素造成的,男女两性之间的性别角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的变化而变化的。

“1975年,美困人类学者盖尔·卢宾发表的《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对社会性别制度形成的影响很大。

”卢宾认为,任何社会都存在相应的统治工具和机制来约束和制约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并因此产生了各种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类生理的性别变成了社会的性别,这就意味着,女性处于被压迫的边缘地位的出现不是因为男女的生理差异,而是因为人类的生产劳动。

卢宾的这篇文章对女权主义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很多学者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社会性别制度,以及其在各个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制度下的演变过程和不同形态。

“1988年,美国妇女史研究专家琼·W·沂科特发表《社会性别:一个历史分析中的自效范畴》,用后结构主义理论对社会性别作了新的阐述。

”她认为社会性别是社会关系的一种,与其他所有的社会关系一样,它的出现也涉及到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

她主张社会性别是社会关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且这种社会关系是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同时她还认为区分权力关系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性别,还认为社会权力关系的有关制度体制也是由男女两性在历史变化中生成的。

20世纪末,社会性别理论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社会性别理论在妇女运动和学术界两个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性别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三世界和有色人种的女权主义理论得到了迅猛发展和后现代的女权主义理论的飞速发展上。

女性刻板印象历史研究

女性刻板印象历史研究

“鉴往知来”女性刻板印象历史研究传统的社会性别模式众所周知,在传统社会为了展示男性体质需要展现力量和统治。

对男性的期望是大块肌肉、忍耐力、精力、在竞争中获胜,尽管遇到巨大挫折也能获取成就。

对于男人来说,他的生命力表现为不屈不挠的奋斗。

总之,男性特质应掩饰情感,避免任何软肋、胆怯和脆弱的东西。

而在女性特质方面,占统治地位的模式是要求女性去显示——也可能是去感受——更多的情感,去表达更大的同情,可表达出胆怯与软弱。

这种女性特质模式还要求女性服从男性特质的统治——让真正的女人服从强壮的男人。

女性弱势地位的形成女性一直都是弱势地位吗?一些分析家推测,在狩猎采集社会中女人和男人是平等的社会个体。

远古社会的性别歧视也比我们现代社会少得多。

在这些社会中,女人对其群体食物总量上午贡献率也许会达到69%。

然而,在全世界范围内,社会性别仍是歧视的基础。

那么,女性是如何变成一个弱势群体的呢?在父权制起源理论中可以解释这个问题。

父权制指的是男性统治的社会,此理论关注的是人类载生产。

在人类历史早期,生命是短暂的。

因为人们年轻就死去了,如果群体要活下去,女人就必须生许多孩子这给女人带来了严重后果。

婴儿的存活需要母亲的抚育,如果没有女人的抚育,孩子就会死去。

带着孩子在她的胸前或者在子宫里,或者背在后背上,女人就不能像男人一样跑的那么快。

他们也不能像男人一样离开驻地时间太长。

因而,世界上的女人就被认为主要任务时管家和照顾孩子,而男人则从事捕猎大型动物,以及从事其他要求飞快速度和能够更长时间离开驻地的任务。

这导致男人获得了统治地位。

男人离开驻地去捕杀大型动物,与其他部落建立联系,获得新的财产——他们也与其他部落争斗和发动战争。

这也是男人制造和控制权利和死亡的手段,以及用来捕猎和战争的武器。

当男人凯旋归来,带着铺捕获的战俘,展示他们新获得的财富或者是他们杀死用来抚养妇女和孩子的大型动物,他们的声望也得到了累积。

女人们则相反。

她们的活动时日常而单调的,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生火、照顾孩子、煮饭。

社会性别史与妇女史:范式的演变与论争

社会性别史与妇女史:范式的演变与论争

) 探究 人 性 的政 治经 济学初探》 中提 出“ 社 会性别 制度 ” 性/ 概念 , 弥散分布 的不平 等关 系。5 在 这些过 程和结 构 中,
后 来 妇 女 史 学 家 琼 ・凯 利 一加 多 ( onK l Ja e y—G d 1 用 的能动性 , l ao) 以及语言对人 的限制 和提供 的磋商较量 、 抵抗 和
1具 多 主流 历 史 学 家 的 反 对 , 受 了 诸 多 激 烈 的争 论 , 为 一 种 四个 互 相 关 联 的 方 面 : ) 有 多 种 再 表 现 形 式 的 文 化 象 经 作
新 文 化 史 , 已经 在 欧美 国 家 的 历 史 研 究 中 占有 一 席 之 地 。 征 ;) 象 征 意 义 作 出 解 释 的 规 范 性 概 念 ( 宗 教 、 育 、 却 2对 在 教 法 政 ;) 4 那 么 , 么 是 社 会 性 别 史 , 发 展 轨 迹 如 何 , 妇 女 史 的关 科 学 、 律 、 治 理论 中表 达 ) 3 政 治 和 社 会 机 构 组 织 ; ) 什 其 与 。 系 怎 样 , 出现 之 后 , 史 学 界 产 生 了什 么样 的 影 响 ? 诸 如 主 体 身 份 的 历 史 构 成 J 该 文 突 破 以往 女 权 主 义 理 论 的 其 在 此 类 的 问题 将 在 本 文 中 回顾 与 思 考 。
No .1
Jn 0 1 a .2 1
社 会 性 别 史 与 妇 女 史 : 式 的 演 变 与 论 争 范
侯 艳 兴
( 东 师 范 大 学 社 会 科 学 部 , 海 2 04 ) 华 上 0 2 1
[ 摘 要 ] 会性别 史与妇女 史都 受到 了社会性 别理论 的启 示, 社 两种 范式存 在 着复杂 的关 系, 妇女 史发展 经历 了“ 受 害 史 ” “ 雄 史” “ 离领 域 ” “ 、英 、分 、 多元 与 差异 ” 个 阶段 , 变成 社 会 性 别 史 。但 是 双 方 在 概 念 理 解 、 论 方 法 、 治 目的 四 演 理 政 以及 研 究 范 围上 迥 异 。研 究社 会 性 别 史 , 不仅 可 以 开 阔 理 论 视 野 、 宽 史 学领 域 、 掘 新 的 史料 、 出新 的 观 点 ; 且 其 开 拓 发 提 而 放性 的特 色, 必将 对 传 统 史 学 全 面渗 透 和 改造 , 与传 统 的 政 治 史 、 想 史 、 济 史 、 化 史 、 会 史 、 交 史进 行 平 等 的 对 即 思 经 文 社 外

社会性别史与妇女史:范式的演变与论争

社会性别史与妇女史:范式的演变与论争

社会性别史与妇女史:范式的演变与论争侯艳兴【摘要】社会性别史与妇女史都受到了社会性别理论的启示,两种范式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妇女史发展经历了"受害史"、"英雄史"、"分离领域"、"多元与差异"四个阶段,演变成社会性别史.但是双方在概念理解、理论方法、政治目的以及研究范围上迥异.研究社会性别史,不仅可以开阔理论视野、拓宽史学领域、发掘新的史料、提出新的观点;而且其开放性的特色,必将对传统史学全面渗透和改造,即与传统的政治史、思想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外交史进行平等的对话.【期刊名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1【总页数】4页(P41-44)【关键词】社会性别;社会性别史;妇女史;论争【作者】侯艳兴【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社会科学部,上海,2002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09社会性别史自从在欧美学术界产生以来,尽管备受许多主流历史学家的反对,经受了诸多激烈的争论,作为一种新文化史,却已经在欧美国家的历史研究中占有一席之地。

那么,什么是社会性别史,其发展轨迹如何,与妇女史的关系怎样,其出现之后,在史学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诸如此类的问题将在本文中回顾与思考。

在西方学术界,学术与运动紧密关联,社会性别理论是其互动的结果。

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已经激起了三次高潮,1970年代,社会性别理论成为第二次高潮的理论核心[1]。

为了反击生物决定论,女权主义者用社会性别(gender)来代替生理性别(sex),从语言上打破传统,并在文化上揭示女性的社会文化含义。

当然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有一个过程,最早是在盖尔·鲁宾(Gayle Rubin)《女人交易:性的政治经济学初探》中提出“性/社会性别制度”概念[2],后来妇女史学家琼·凯利-加多(Joan Kelly-Gadol)用“性别的社会关系”或“社会制度中的两性关系”来表达“社会性别”概念[3]。

中国历史上的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

中国历史上的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

中国历史上的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历史上的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中国历史上,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

尽管受到封建思想和男权文化的压迫,妇女在传统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但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抗争,逐渐实现了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的进展。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

一、古代中国妇女的地位在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压迫严重影响着妇女的地位。

按照儒家思想,妇女应该尊从男性,嫁从从夫,侍奉丈夫和岳父母。

妇女的社会地位被严重削弱,甚至不能享有基本的人权。

然而,妇女们并没有完全被动地接受这种压迫。

在农村,许多妇女通过参与劳动和经济活动,逐渐增强了自身的地位。

这种积极的参与帮助她们获得了对婚姻和家族事务的更多发言权。

二、近现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兴起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西方的思想和观念开始进入中国,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开始兴起。

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倡导妇女权益,并积极推动女性平等的议程。

晚清时期的丁仪等人积极参与宣传,提倡普及女子教育,为女性争取平等权益。

同时,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创办女学堂,为女性提供教育机会,推动妇女的解放。

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将妇女平等权益写入了宪法,为妇女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新中国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的进展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妇女解放与性别平等获得了极大的进展。

妇女开始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建设,他们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

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国家政策的实施,进一步保障了妇女的合法权益。

例如,妇女就业、教育和卫生保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性在各行各业的地位和作用越发凸显。

不论是政府部门中的女职员,还是科学研究、金融、艺术等领域中的女性,都展示出了无限的潜力和才华。

然而,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在一些农村地区和特定行业,女性仍然存在不平等待遇的情况。

对于妇女参与互联网和科技行业等新兴领域,也存在一定的性别歧视问题。

社会性别:一个有用的历史分析范畴

社会性别:一个有用的历史分析范畴

社会性别:一个有用的历史分析范畴琼·W·斯科特Gender, 名词,仅为一语法词汇。

如果用该词指人或生物拥有男性或女性的属性,即男性或女性的性别,一般表示戏谑(根据上下文决定是否有这个含义),或者属于用词错误。

——《牛津现代英语用法词典》,1940,福勒出版社那些规定词义的人是在打一场输定了的仗,因为词语,就如词语所指涉的观点和事物一样,有着自己的历史。

不论是牛津大学教授,还是法兰西学院院士,都不能不受人的干预和想象力的影响去阻挡历史潮流,去抓住或者固定某个词的意义。

玛丽·沃特利·蒙塔古(Mary Wortley Montagu)在风趣地指责“女性”时用下面的说法添了一丝尖刻:“我作为那个gender(社会性别)中的一员的唯一安慰,就是知道我不会和她们中的任何人结婚。

”1在这里,她故意误用了这个语法词汇。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语法范畴的术语来制造一些形象化的隐喻,来表现性格或性存在方面的特点。

例如,1876年出版的《法语词典》给gender的用法是:“人们这样议论一个自我隐匿、感情不外露的男人:‘我们不知道他的社会性别(gender)是什么,是男性还是女性’。

”21878年,格拉斯通(Gladstone)做了以下的区分:“雅典娜除社会性别(gender)外并无性别(sex),除形状外没有什么是女人的。

”3最近,女权主义者开始以更严肃的态度从字面意义上使用“社会性别”这个词,用它来讨论对男女关系的社会组织。

这种新用法刚出现不久,所以还没进入词典和《社会科学大百科》。

这个词与语法的关联很明显,而这个关联也充满了尚未经过审视的多种可能性。

说其语法意义明显,是因为这个词在语法上的用法涉及到与男性或女性的命名相应的正式规则;说其充满未经审视的可能性,是因为在很多印欧语言中,的确存在一个第三类别,指无性或中性。

在语法中,社会性别被理解为一种把现象分类的方式,是一种社会约同的区分制度,而不是对固有特点的客观描述。

社会性别研究

社会性别研究

一、何谓社会性别视角在英文中存在两个表示性别的词:sex和gender。

sex指性或性别(生物性别),而gender 指社会性别。

Gender在妇女研究、性别研究中被提及时,常常与sex相对比。

在《英汉妇女与法律词汇释义》一书中,“社会性别一词用来指社会文化形成的对男女差异的理解,以及在社会文化中形成的属于女性或男性的群体特征和行为方式。

”《牛津社会学词典》给社会性别下的定义是:“社会性别关注男女之间由于社会结构性原因所形成的差别,社会性别不仅指个体层次上的认同和个性,而且指结构层次上的在文化预期和模式化预期下的男子气和女子气。

”简言之,性或生物性别(sex)指的是解剖学意义上的男女特征,而性别或社会性别(gender)则是以文化为基础做出的关于男或女的判断,以及社会文化对男女两性的不同的角色期待和规划。

正视性别差异,采取恰当的性别保护政策,才能实现女性和男性拥有同等的机会和权利。

其二,将性别公正意识纳入教育政策范畴和社会主流。

“政府管理的基本哲学是实现社会正义,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实现和保障社会公正”[11],因此,要在全社会树立性别公正意识还有待于国家和政府在政策层面的介入。

政府要扮演好性别公正的角色,关键在于思考如何在教育立法和制度层面纳入性别公正意识,提高全社会对性别平等的关注,以此形成良好的性别平等意识的社会氛围,同时促使教育政策研究者自觉地运用社会性别视角研究和思考教育政策。

近日,冰岛女总理与同性伴侣结婚并批准冰岛同性婚姻法案的事件轰动全球,不仅同性恋群体为之欢欣鼓舞,世界上所有宽容进步的人们都为之击节赞赏。

她的婚礼恰好选在作为同性恋解放运动纪念日(1969年6月29日纽约石墙事件)的日子,世界各地的同性恋纪念游行似乎都成了贺喜的队伍。

相比之下,我为中国的落后扼腕叹息,中国在同性恋问题上实在是“起大早,赶晚集”,在本来很容易争先的问题上却大大落伍。

我国在近现代的落伍令国人痛心疾首,以致有些人认为我们在一切方面都“不如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界定:女性主义研究立场、态度、 学 理 论 研 究 》

方法下的妇女史;受女性主义影响 2 0 0 3 年 第 一 期
女性主义 的妇女史
妇女史 特点:以《女性观念的衍变》和
《上古华夏妇女与婚姻》的出版为
标志,以妇女史学者和受女性主义
影响的历史学界的学者著述为标志
妇女史
界定:关于妇女、为妇女和 与妇女为一切书写妇女群体 的历史
特点:从妇女走向性别是学术的进步和 必然,男性学者共同参与避免性别偏见 与局限
《古史性别研究从 稿:序言》,2004 年,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
界定:史学界社会史领域的妇女史
新 新社会史 特点:以《唐代妇女》出版为标志, 的妇女史 以史学界的社会史关于妇女和与妇

女有关著述为代表
《新妇女史在
Hale Waihona Puke 女中国大陆的兴 起》,载《史
妇女史研究
—从社会性别观点
主讲人:于瑞
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确立了“妇女史”的名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性别被运用于妇女研究的 问题,20世纪90年代传入中国,并被学者所接受,这 一理论被越来越多的妇女研究所掌握,并被运用到各
个研究领域。运用社会性别理论来研究女性文化,无
疑是一种崭新的方法和途径。
“妇女史”、“社会性别史”和“妇女/社 会性别史”等名称同时使用,未免使人眼花缭乱.
“妇女史”可以作为一种统称。
“社会性别史”是用社会性别视角分 析范畴和方法写历史,是妇女史的一种发展。
“妇女/社会性别史”是提醒人们在 用社会性别概念范畴研究历史的时候,避免 出现“性别中立”而再次忽略了妇女。
从添加“妇女”到加入 “性别”
注:《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是首部论著性
妇女史教材(杜芳琴、王政)
二、关于妇女史称谓的名实讨论
当今有关三家妇女史分类: 高世瑜 刘文明 杜芳琴
界定:书写妇女群体生活与活动 《史学理论研究》
妇 特点:学术倾向较强,对历史思 妇女群体史 考较为客观,与社会现实保持距

离;超越偏激的女性立场,站在 理性角度即两性平等的角度观察

历史,对历史认识更全面;较少
与男性对立,吸引男学者共同参

(2004年3期) 和《历史研究》 (2002年6期) 有关论点综述
界定:站在女性立场观察和编纂的历史 《妇女研究论丛》
女性主义史 特点:全新的史学研究角度与方法
1997年第三期
性别史
界定:谈妇女顾及男性群体及两者的关 系,以性别视角观察解读历史
特点:妇女作为研究的主体 对象;用唯物史观与性别分 析的结合阐释历史上妇女状 况、贡献以及性别关系
《妇女史研究: 女性意识的“缺 席”与“在场”》
妇女/社 会性别史
界定:引入社会性别、父权 制等理论概念作为分析工具 并始终把妇女置于考察的中 心位置
特点:社会性别理论全球化 背景下本土化(情境化、地 方化)的性别制度的实际运 作及效果
杜芳琴《妇女学 和妇女史的本土 探索》
三、出路
跳出二元思维模式,增强妇女/性别史研究者的自信 破除实证主义与客观中立的迷思,在方法上进行创新
从研究的视角来看、从文化与社 会性别的视角来阐述与分析妇女境况和两性关系的变迁, 无疑是妇女史研究的重要途径与分析范畴。我们认为,男 女两性在生理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妇女 的地位和性别差异主要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多种文化因 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当然,这里所说的文化是一个广义的 范畴,也就是政治、法律、宗教、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的 综合。除了社会性别的视角与文化的因素以外,还应当注 意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对性别关系的影响,并根据阶 级、种族、宗教等其他分析范畴来综合考察妇女的状况。
为什么用“妇女/社会性别史”这样的称谓?
受吉斯拉·鲍克《从妇女史到社会性别史:一场国际 争论的多个方面》用社会性别视角、分析框架研究历史 时,特别是在写性别史时,需警惕“社会性别中立话语”, 把妇女史为妇女的宗旨抽空丢弃。
“社会性别——性别——加上男性”
一、从妇女史到妇女/社会性别史
——研究范式的转变之始
新方法和新材料的运用
1、从添加“妇女”到加入“性别”
人类学、民族志、口述史和文献法
邓小南是史界中最先把社会性别方法引入历史研 究的学者 李伯重:《“男耕女织”与“妇女半边天”角色的 形成》 王子今:《中国女子从军史》 定宜庄:《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研究》 张晓《西江苗族妇女口述史研究》
2、新方法和新材料的运用
口述史异军突起 墓志、出土文书成为潮流
二、从研究到学科化(21世纪后)
学科化建设进程 关于妇女史称谓的名实讨论
一、学科化建设进程
从趋势来看,用“社会性别”的对译并赋予中 国语境性意义来作为分析工具研究历史,已成为大 势所趋。尽管主流史学并没有接纳妇女/性别史这 个新领域,但妇女史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活动依傍国 际基金会支持的妇女学课题有了一些发展空间.这 一时期京津沪辽是妇女史学科建设活跃的地区,且 分别代表了国内妇女/性别史研究在理论上的多元 趋势和走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