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生活史
中国文化参考书目

中国文化参考书目《中华文明史》1-10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1994年陆续出齐。
《中国古代文化史》1-3册,阴法鲁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文化学通论》,刘守华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中国文化概论》(上下册),金毅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出版。
《中国文化概论》,李宗桂著,中山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
《中国文化概论》,金元浦等主编,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传统文化》,张岂之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文化论》,张岱年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文化史》(上下册),陈登原著,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A 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郭尚兴盛兴庆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中国文化导论》林启彦黄嫣梨编著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8年版《中国文化的源流》,唐得阳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著,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释中国》(1-4卷),胡晓明等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国学大师论国学》(上下卷),胡道静主编,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版《国学通览》,中华孔子学会编辑委员会组编,群众出版社,1996年版《国故学讨论集》(上中下三册),许啸天著,中国书店1991年版《国学概论》,马瀛编,上海大华书局,1934年版《国学概论》,钱穆著,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国学概论》,章太炎讲演,巴蜀书社1987年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文化知识精华》,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大中华文化知识宝库》,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原始文化研究》朱狄著,三联书店1988年版《漫长的历史源头──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新探》,刘文英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国第一王朝的崛起──中华文明和国家起源之谜破译》,陈剩勇著,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国家起源及其形成》高光晶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黄奇逸著,巴蜀书社,1995年版《二十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上下卷),史宗主编,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文化的起源》,〔美〕哈里斯著,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欧洲文化的起源》,〔苏〕兹拉特科夫斯卡雅著,三联书店,1984年版《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王震中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朱狄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西方人生精神》郑晓江等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论中西哲学精神》成中英著东方出版中心1991《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著三联书店1999《文化模式》,〔美〕露丝•本宁迪克特著,三联书店,1988年版《文化人类学》,林惠祥著,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二版《文化社会学》,司马云杰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结构人类学》,〔法〕斯特劳斯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89年版《中国人文精神之发展》唐君毅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 年版《人文精神之重建》(一、二)唐君毅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中国地域文化论》,陈侃言等著,广州出版社1994年出版。
中国妇女生活史

中国妇女生活史
中国妇女的生活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
在古代中国,妇女的地位并不高,她们被视为家庭的附属品,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权利。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妇女的地位逐渐得到提升,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古代中国,妇女的主要职责是照顾家庭和孩子,她们很少有机会接受教育和参与社会活动。
然而,随着儒家思想的影响,妇女的地位逐渐得到提升,她们开始参与家庭决策和社会活动。
在宋代,一些妇女开始参与商业和手工业活动,她们也开始有了一些独立的经济收入。
到了清朝时期,妇女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这个时期,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提倡妇女教育和妇女权利,一些妇女也开始参与革命活动。
在辛亥革命后,中国妇女获得了参政权和选举权,她们也开始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妇女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新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妇女解放运动,提倡男女平等,妇女也开始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工作。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妇女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她们开始参与各种行业和职业,成为了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中国妇女的地位和权利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妇女的生活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她们的地位和权利将会得到更多的保障和尊重。
希望中国妇女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从社会生活到日常生活——中国社会史研究再出发

常建华:从社会生活到日常生活——中国社会史研究再出发作者:常建华文章来源:南开新闻网更新时间:2011年09月24日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史研究,在生活史、地域史、专题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其中,生活史研究多采用“社会生活”的概念,这是新时期社会史研究的重要特色。
但时至今日,有关生活史的研究也面临如何深化与拓展的问题。
当前,在生活史研究中强调“日常生活”的概念,从“社会生活”转向“日常生活”,对于进一步推进社会史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生活史的研究历程在我国,生活史作为现代史学出现于20世纪20—40年代。
当时,一些学者从风俗的角度关注民众生活。
1928年瞿宣颖在燕京大学历史学系开设“历代风俗制度”一课,讲述“平民生活状况”。
在《汉代风俗制度史前编》的“序例”中,他批评旧史学“忽以人民日用之常”。
同年,陈东原撰著《中国妇女生活史》一书,则直接采用“生活史”作为书名。
当时,受马克思主义影响,一些学者尝试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把握历史,发表了不少论文,如郭沫若的《〈周易〉时代的社会生活》(1928)、全汉升的《宋代都市的夜生活》(1934)、傅安华的《唐代社会生活一斑》(1937)。
吕思勉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有关先秦、秦汉、两晋南北朝的断代史论著中,也设有人民生计、人民生活等专章。
当然,这一时期社会史研究中真正关注生活史的学者还是极少数,更多学者的兴趣在“中国社会史大论战”方面。
20世纪50—70年代,社会史研究主要讨论社会形态发展史,只有个别学者涉及生活史。
如陈直在50年代发表了《汉代人民的日常生活》、《汉代戍卒的日常生活》等文章。
吴晗在50—60年代发表过一些有关古人服饰、称谓方面的普及性短文。
60年代韩国磐发表《唐天宝时农民生活之一瞥》,分析了唐代农民家庭的收入与支出并判断其生活状况。
谢国桢在70年代撰写了《两汉社会生活概述》。
改革开放后,史学界开始反思20世纪50年代以来特别是“文革”时期的历史研究。
50本历史好书(必备书单)

无论何时,无论你在哪里,只要有时间,就拿起一本书吧。
历史是什么?是时间的绵延,是文字的记载。
是现在,是思想,就是我们自己。
历史是什么1《历史是什么?》该书是英国著名史学家卡尔的一部享誉世界的历史理论名著。
作者在书中对“历史”从各个侧面进行了剖析,广征博引,提纲挈领,提出了“历史就是与现实不断的对话”的著名命题。
2《中国史学史》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创始之作金毓黻是20世纪上半叶很有成就的史学家,以精于东北史研究、宋辽金史研究和中国史学史研究为世所重。
其《中国史学史》一书,是中国史学史这门专门史在开创时期的代表性著作,它表明:史学在追寻、反思自身历史的过程中,曾经有过怎样艰难而有意义的经历。
3《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本书是意大利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的重要著作。
全书共分二编和三个附录。
第一编讲述史学理论,着重阐明历史与编年史、自然史与历史的不同, 有二章专门论述“假历史”、“历史哲学”,还讲了“历史的人性”, “历史的选材与分期”以及“专门史的差别与划分”。
第二编叙述史学史, 分别论述了希腊罗马史学、中世纪的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史学、启蒙运动的史学、浪漫主义的史学、实证主义的史学等。
4《历史的观念》柯林武德(1889—1943)是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
本书是他关于西方历史哲学的代表作。
全书共分五编。
一、希腊罗马的历史编纂学。
二、基督教的影响。
三、科学历史学的滥觞。
四、科学历史学。
五、后论。
本书为开创和发展分析、批判的历史哲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历史5《古代神话与民族》《古代神话与民族》是丁山先生的遗著。
本书内容是丁山先生从东西文化交流来探索史前时代帝王世系的一些见解。
主要就中国上古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如三代都邑迁徙、殷商史、宗法制度起源、大禹治水、炎帝事迹、神农、九州方位等进行详细考证,书中许多论点在当时乃发人所未发,即便今天来看,对上古史研究,尤其是古代神话及中外文化交流史,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6《史记选》《史记选》,清初著名学者储欣所编选,选录作品五十五篇。
明代社会史研究书单推荐

社会制度类孟森:《明清史讲义》,中华书局,1981年汤纲南炳文:《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张德信:《明朝典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韦庆远:《明代黄册制度》,中华书局,1961年栾成显:《明代黄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唐文基:《明代赋役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王春瑜:《明清史散论》,东方出版中心,1996年刘志伟:《在国家与社会之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通史类吕思勉:《中国制度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方行等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990年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1年葛创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07年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编:《中国农学史》,科学出版社1084年王友三主编:《吴文化史从》,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邓子琴:《中国风俗史》巴蜀书社,1988年张紫晨:《中国民俗与民俗学》,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年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本,1989年丁凌华:《中国丧服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雷绍锋.张俊超:《汉族丧葬祭仪旧俗谭》,武汉出版社,1998年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高国藩:《中国巫术史》,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张紫晨:《中国巫术》,1990年刘仲宇《中国精怪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严耀中:《江南佛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严耀中:《仅传密教》,学林出版社1999年马西沙.韩秉方:《中国民民间宗教史》上海人人民出版社,1992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郑土有、王贤森:《中国城隍信仰》,三联书店,1994年王书奴:《中国娼妓史》,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史凤仪:《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江晓原:《性张力下的中国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刘达临:《中国古代性文化》,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年王毅:《园林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费成康主编:《中国的家法族现》,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年张庚郭汉城主编:《中国戏曲通史》,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谢陶坊:《中国市民文学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
2第二章 中国女性的历史

宋代,贞节观念严格起来了:“饿死事极小, 失节事极大” 安徽歙(读作“she”,第四音 )县有个明、清贞 节牌坊群。“脉存一线”、“立节完孤” 。
明朝是奖励贞节最力的时代,政府通过制定 法律,奖励守节行为。洪武年间,明太祖朱 元潭下达诏令,“民间寡妇,30以前夫亡守 志,50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免本家差 役。” 贞节观念到了清代才算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 步。 “清律”规定,“守节十五裁以上,逾 四十而身故者”,”一律旌表”,而对再嫁 之妇,清代规定不得因夫或子贵而请求封爵。 《大清会典》中明确规定:“民间贞女,未 婚闻讣,矢志守节,绝食面尽,照例旌表”。 仅清初80年间贞妇烈女即达12000人
头饰中的凤冠桃子长垂 耳下,在面颊边摇摆, 女子左顾右盼时,挑子 会碰到向颊以示告诫。
清代女性有 在裙边、挂 面缀小铜铃 档,称作 “禁步”, 女子迈步稍 大就会有铃 声,以示失 礼。
缠足 起源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种观点: 一种是始于商代,认为殷商封王的宠妃妲己是狐狸 精变的,但双脚怎么也变不成人脚,为了掩人耳目, 她用丝帛包住双脚,宫女们不知真相,纷纷效仿, 成为一种时尚。 第二种说法是始于唐代,野史小说盛传杨贵妃有缠 足的嗜好,杨贵妃缢于马嵬坡后,有人在现场捡到 一双鞋, “鞋口有珍珠装饰,长仅三寸”。 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起于南唐:南唐后主李煜(yu) 有一个宫女,纤丽善舞,命令作金莲,高六尺,周 围装饰许多珠宝,令她以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 穿白抹在莲花中跳舞,称为“步步生莲花”。
1、女“身”的禁锢 (1)“身”的隔离 对男女的活动范围做出规定:“礼始于谨夫妇,为 宫室,辨内外。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深宫固门, 阁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礼记· 内则》) 规定男女接触的不同方式:“男不言内,女不言外。 非祭非丧,不相授器。其相授,则女授以匪(圆形竹 筐)。其无匪,则皆坐,奠之,而后取之。外内不共 井,不共湢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 裳。……道路,男子由左,女子由右。”(《礼 记· 内则》)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120年纪念版200种

推荐|“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120年纪念版200种首次整体出版商务印书馆轻视文化,一个民族就没了灵魂,忽略学术,我们就断了精神的根,也就不会有尊严和长久的发展。
——江蓝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问题并不是什么旁的问题,就是文化失调——极严重的文化失调,其表现出来的就是社会构造的崩溃,政治上的无办法。
——梁漱溟现代大学生所受的教育,其内容是促进中国欧美化和现代化的,其结果是使我们与本国的传统精神愈离愈远。
事实上我们对于固有的文化,已缺乏正当认识,我们的意识中,已铸下了历史的中断。
——吴文藻面对西方文化冲击,面对社会转型、文化启蒙的挑战,面对民族危机、时代困境,第一流的中国知识人的时代回应和精神建构。
——陈来(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这些学术著作足以体现出20世纪以来我们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
——郭英德商务印书馆致力于把“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打造为中国学术出版的一大经典,与“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相辉映。
——于殿利(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一、【文学& 语言】(45种)中国云者,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华夷别文化之高下也。
——章炳麟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文心雕龙·时序》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文学革命论的核心观点1. 马氏文通马建忠2. 国故论衡章太炎3. 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王国维4. 吴梅词曲论著四种吴梅5. 中国中古文学史汉魏六朝专家文研究刘师培6. 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下)郭绍虞7. 甲骨文字释林于省吾8. 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9. 汉语语音史王力10. 红楼梦辨俞平伯11. 中国韵文史龙榆生12. 汉魏六朝诗论丛余冠英13. 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余嘉锡14. 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杨树达15. 现代中国文学史(外一种:明代文学)钱基博16. 等韵源流赵荫棠17. 诗言志辨经典常谈朱自清18. 话本小说概论胡士莹19. 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道教徒的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李长之20. 中国小说史略(外一种:汉文学史纲要)鲁迅21. 现代吴语的研究赵元任22. 古典新义闻一多23. 唐宋词人年谱夏承焘24. 唐诗综论林庚25. 中古文学史论王瑶26. 中国旧小说考证胡适27. 文心雕龙札记黄侃28. 卢前曲学论著三种卢前29. 孟姜女故事研究及其他顾颉刚30. 唐五代西北方音罗常培31. 中国文法要略吕叔湘32. 词史刘毓盘33. 元白诗笺证稿陈寅恪34. 上古音研究李方桂35. 从诗到曲郑骞36. 训诂学概论齐佩瑢37. 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古诗考索程千帆38. 南朝文学与北朝文学研究曹道衡39. 齐如山国剧论丛齐如山40. 先秦文学中国文学史讲义游国恩41. 中国文学批评史罗根泽42. 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43. 宋元明讲唱文学叶德均44. 晚照楼论文集马茂元45.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中国话的文法),Yuen Ren Chao(赵元任)二、【历史】(49种)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从《新青年》到《妇女杂志》五四时期男性知识分子所关注的妇女问题

从《新青年》到《妇女杂志》———五四时期男性知识分子所关注的妇女问题刘慧英提 要 创刊于同一年的《新青年》和《妇女杂志》在倡导妇女解放方面都具有主导性的影响和地位,但是《新青年》并非从一开始就是这方面的“先锋”———在创刊后的二、三年间它基本是在梁启超所开创的女权启蒙话语框架内提出和讨论妇女问题,1918年才正式提出女性的主体性问题———“我是我自己的”;《妇女杂志》虽然一直从事着对女性的启蒙,但在五四期间却不能与时俱进而“落伍”,1921年章锡琛担任主编后发扬“五四”精神,沿续《新青年》的妇女解放话题———尤其是自由恋爱,从而使《妇女杂志》成为五四后又一个反传统的重要阵地。
关键词 《新青年》 《妇女杂志》 妇女问题 五四新文化运动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妇女杂志》创刊于1915年1月,而《新青年》则诞生于1915年9月,这两份创刊于同年的期刊后来在中国现代史上的地位却不可同日而语———《新青年》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标志,甚至它的创刊时间被视为新文化运动的开始;①而《妇女杂志》则在五四运动高潮时期被批评为“专说些叫女子当男子奴隶的话”。
②1921年初,象征着五四一代“新青年”的章锡琛和周建人取代了王蕴章的主编位置,从而使这份杂志在立场和观念上得到全面改观。
九十多年之后当我们再度回首五四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时刻,《新青年》和《妇女杂志》都成为需要重新清理和叙述的文化遗产。
一 五四时期《妇女杂志》新老交替的背景创刊于1915年的《妇女杂志》首任主任为王蕴章(1884—1942),1916年间商务印书馆曾短期聘任胡彬夏(1888—1931)为主编。
③五四运动以后,《妇女杂志》主编的人事发生了变动,起因是1919年4月商务印书馆的大部分期刊(包括《妇女杂志》)被当时北京大学的①②③有关《妇女杂志》前期(1915—1920)的情形,参见拙文《被遮蔽的妇女浮出历史叙述———简述初期的<妇女杂志>》,《上海文学》,2006(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妇女生活史
陈道元按:
陈东原先生是我的父亲,生于1902年1月17日(壬寅年腊月初八),卒于1978年2月8日(戊午年正月初二),享年77岁。
他于1926年冬还在北京大学教育系读书时写成了《中国妇女生活史》,两年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该书至今犹为很有影响的一本著作,到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受到新观点的质疑。
这种情况实在令我,他的长子,十分敬佩。
我在自己的一个很窄的技术专业里也可算是一度的领头人。
如果说我有一点成就,那主要得自他从我少年时期就开始给予的教诲。
他在1957年被错误地戴上“右派”帽子,直到1979年他去世后才予纠正。
可以想见他在晚年精神上如何压抑。
然而,他在不幸中告诉我,“个人遭遇无所谓,只要后代好,社会好,国家好就行。
”我永远记住他的话,并用以对待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难以承受的痛苦。
为此,我一直坚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1984年55岁时实现了28年的夙愿。
现在,谨向我的朋友和同志们推荐这篇评介,以纪念即将到来的他的108岁诞辰。
——————————————————
《中国妇女生活史》是陈东原著的一本历史著作,1928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被认为是关于中国妇女史第一部系统性论著,对于后来中国妇女史研究产生很大影响。
该书以婚姻、礼教、妇女教育、妇德、妓女、贞节观、缠足、近代的女权运动等来分节。
在观点上该书由于受到民初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思想的影响,对于传统中国在文化上、制度上和实际生活中对于妇女的种种不公、压制作出甚多的描写及批判,一直到近代妇女生活的章节,才看到妇女生活开始有所改善。
书中绪论即指出“我们有史以来的女性,只是被摧残的女性,我们妇女生活的历史,只是一部被摧残的女性底历史”。
陈东原并进一步述说该书写作的目的:“只想指出来男尊女卑的观念是怎样的施演,女性之摧残是怎样的增甚,还压在现在女性之脊背上的是怎样的历史遇蜕”,可以看出作者写作时那种希望借着揭露压迫而促进妇女解放的期望。
列女传以及其他零星的女性传记,一直要到1912年由徐天啸撰写《神州女子新史》才出现第一部中国妇女史的专书,但该书仍主要是传记形式,对于史上重要女性作描述,并以西方杰出女性作对比,来激厉中国的女性,因此该书在史学界并不被重视。
陈东原一书,则资料更为丰富,且论述范围更广,主题丰富,且能及于更多数的一般女性,因此被认为是中国妇女史的开山著作,至今仍是研究中国妇女史的入手著作,而这种中国妇女在传统受压迫,在近代开始被解放的史观,也在数十年来在两岸以及海外的中国妇女史著作中持续作为主流。
这种批判传统的方式也为不少女性主义者所采用。
但随着中国妇女史研究1980年代以后在两岸及美国等地的快速发展,这种视传统妇女观点开始受到质疑和修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批判,是妇女史学家高彦颐(Dorothy Ko)于1993年所著的著名论著《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的绪论,她对这种以陈东原为首的“五四式”的中国妇女史研究取向加以批判,认为这种史观过于强调传统与现代的对立性以及传统中国女性的受害形象,而忽略了一些古代女性在生活中可能扮演的主动角色,以及当时女性本身对所处位置的感受。
参考文献: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Teacher of Inner Chambers: 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ISBN 7-214-03878-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