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妇女发展史
近代中国妇女地位的历史变迁研究

近代中国妇女地位的历史变迁研究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男女不平等地位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妇女一直被贴上“弱势群体”的标签,受到男性社会的歧视和压迫。
近代以来,中国妇女地位经历了许多变迁,从开始的被动受害者逐步地走向社会主体,成为参与社会建设、发展和改革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近代中国妇女地位的历史变迁。
一、宗族礼法和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妇女地位自古以来,中国妇女地位低下,受到传统男权制度的限制。
中国传统社会中,男子当家做主,妇女无权无势,甚至连婚姻自主权都没有。
妇女在婚姻和家庭生活中受到丈夫、岳父、丈夫家中的媳妇的压迫和欺凌。
同时,传统社会中妇女接受的教育也十分有限,大多数女性没有读书的机会,只能在家务、缝纫、织布等传统女性工作中度过一生。
二、近代中国妇女地位转变的契机随着清朝的没落和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打开了走向现代化之路的大门。
中国近代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妇女地位的转变有着深刻的影响。
中国近代的妇女积极地参与社会运动和革命,为中国妇女争取自由、权利、地位,掀起了一场妇女解放的浪潮。
三、新时代中国妇女地位的提高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近代妇女地位提高的重大转折点。
新中国成立后,妇女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改善。
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女性参与社会工作和生产、科技创新的措施,大力推动全民教育普及和妇女各项技术培训,使妇女在家庭、社会和国家的事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四、妇女地位提高面临的挑战尽管中国妇女的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妇女问题得以完全解决。
当前,面对城乡发展不平衡、性别歧视、保障妇女权益等问题,中国妇女仍然需要不断地努力和发挥积极性,参与社会生活,争取自身权利,也需要得到社会各界更广泛的关注和支持。
总的来说,中国妇女的地位从“家庭中的陪衬角色”到“社会主体”,历经了长达几千年的发展历程。
尽管宗族礼法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存在,但近代以来,中国妇女通过自身努力和社会变革,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并成为具有重要力量的社会主体。
文化中国女性习题

第一章女性主义文化思潮思考题:1、简述女性主义的内涵。
2、简述世界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流变。
3、谈谈阅读伍尔芙《一间自己的屋子》和波伏娃《第二性》的感受。
参考答案:1、“女性主义”这一术语于1870年出现在法国,其具体内涵包括政治、理论、实践三个层面。
从政治上说,女性主义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革命,一场旨在提高妇女地位的政治斗争;从理论上看,女性主义是一种强调男女平等、对女性进行肯定的价值观念、学说和方法论原则;从实践方面看,女性主义是一场争取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运动,而女性主义其实是以上三个方面的集合体。
2、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前期,主要思想为争取男女平权、两性平等。
第二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的独特性,并以此否认男权秩序是这一时期的主导思想。
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
女性主义者提倡拒绝那种形而上学的男女两分法,他们注重女权、女性与女人的统一,使女性不再成为与男性对立的准男人,而是让女人成为女人。
3.、可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自由发挥。
第二章女性的历史思考题:1、通过考察女性的历史,女性如何走出第二性的困境?2、中国古代的女教,对女性意识的觉醒是否有促进作用?3、如何看待“女性回家”这个问题?参考答案:1、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人类社会进入父权制时代以后,女性便逐渐沦为“第二性”。
女性的历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
经过两次妇女解放运动的抗争和争取,妇女地位已经获得相当大的改善,她们的觉悟在进一步的提高,准备迎接第三次解放浪潮的到来。
只有真正的实现男女平等,只有在一个超越“第一性”或者“第二性”概念的世界,两性的优点才都能得到了解、重视和利用,女性才能真正走出第二性的困境。
2、中国古代的女教,一般是让女子接受女红和一些伦理规范的教育,很少识字。
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使得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根深蒂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导致19世纪末叶,中华帝国无一所可供广大女性读书学习的学校,女性文盲普遍。
中国女性文化习题---湖师大精品课程

湖南师范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女性文化》习题答案思考题:1、简述女性主义的内涵。
2、简述世界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流变。
3、谈谈阅读伍尔芙《一间自己的屋子》和波伏娃《第二性》的感受。
参考答案:1、“女性主义”这一术语于1870年出现在法国,其具体内涵包括政治、理论、实践三个层面。
从政治上说,女性主义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革命,一场旨在提高妇女地位的政治斗争;从理论上看,女性主义是一种强调男女平等、对女性进行肯定的价值观念、学说和方法论原则;从实践方面看,女性主义是一场争取妇女解放运动的社会运动,而女性主义其实是以上三个方面的集合体。
2、女性主义思潮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前期,主要思想为争取男女平权、两性平等。
第二阶段,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的独特性,并以此否认男权秩序是这一时期的主导思想。
女性主义文化思潮的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
女性主义者提倡拒绝那种形而上学的男女两分法,他们注重女权、女性与女人的统一,使女性不再成为与男性对立的准男人,而是让女人成为女人。
3.、可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自由发挥。
第二章女性的历史思考题:1、通过考察女性的历史,女性如何走出第二性的困境?2、中国古代的女教,对女性意识的觉醒是否有促进作用?3、如何看待“女性回家”这个问题?参考答案:1、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人类社会进入父权制时代以后,女性便逐渐沦为“第二性”。
女性的历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
经过两次妇女解放运动的抗争和争取,妇女地位已经获得相当大的改善,她们的觉悟在进一步的提高,准备迎接第三次解放浪潮的到来。
只有真正的实现男女平等,只有在一个超越“第一性”或者“第二性”概念的世界,两性的优点才都能得到了解、重视和利用,女性才能真正走出第二性的困境。
2、中国古代的女教,一般是让女子接受女红和一些伦理规范的教育,很少识字。
两千年的封建社会,使得男尊女卑的伦理观念根深蒂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信条导致19世纪末叶,中华帝国无一所可供广大女性读书学习的学校,女性文盲普遍。
2第二章 中国女性的历史

宋代,贞节观念严格起来了:“饿死事极小, 失节事极大” 安徽歙(读作“she”,第四音 )县有个明、清贞 节牌坊群。“脉存一线”、“立节完孤” 。
明朝是奖励贞节最力的时代,政府通过制定 法律,奖励守节行为。洪武年间,明太祖朱 元潭下达诏令,“民间寡妇,30以前夫亡守 志,50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免本家差 役。” 贞节观念到了清代才算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 步。 “清律”规定,“守节十五裁以上,逾 四十而身故者”,”一律旌表”,而对再嫁 之妇,清代规定不得因夫或子贵而请求封爵。 《大清会典》中明确规定:“民间贞女,未 婚闻讣,矢志守节,绝食面尽,照例旌表”。 仅清初80年间贞妇烈女即达12000人
头饰中的凤冠桃子长垂 耳下,在面颊边摇摆, 女子左顾右盼时,挑子 会碰到向颊以示告诫。
清代女性有 在裙边、挂 面缀小铜铃 档,称作 “禁步”, 女子迈步稍 大就会有铃 声,以示失 礼。
缠足 起源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种观点: 一种是始于商代,认为殷商封王的宠妃妲己是狐狸 精变的,但双脚怎么也变不成人脚,为了掩人耳目, 她用丝帛包住双脚,宫女们不知真相,纷纷效仿, 成为一种时尚。 第二种说法是始于唐代,野史小说盛传杨贵妃有缠 足的嗜好,杨贵妃缢于马嵬坡后,有人在现场捡到 一双鞋, “鞋口有珍珠装饰,长仅三寸”。 最流行的一种说法是起于南唐:南唐后主李煜(yu) 有一个宫女,纤丽善舞,命令作金莲,高六尺,周 围装饰许多珠宝,令她以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 穿白抹在莲花中跳舞,称为“步步生莲花”。
1、女“身”的禁锢 (1)“身”的隔离 对男女的活动范围做出规定:“礼始于谨夫妇,为 宫室,辨内外。男子居外,女子居内,深宫固门, 阁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礼记· 内则》) 规定男女接触的不同方式:“男不言内,女不言外。 非祭非丧,不相授器。其相授,则女授以匪(圆形竹 筐)。其无匪,则皆坐,奠之,而后取之。外内不共 井,不共湢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 裳。……道路,男子由左,女子由右。”(《礼 记· 内则》)
近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如 1907年秋瑾在安庆 、绍兴战役中,率学生军与清军激战,为革命英勇捐 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十月革命 的爆发后 ,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给 中国的
躯 。1911年黄花 岗之役前夕 ,陈 淑子等妇女采取 伪装婚嫁 的方式 ,把从 妇女 解 放 事 业开 拓 了新 的 视角 。
国外购 买 的 枪支 从 香 港秘 密 运 回广 州 。孙 中山先 生 曾 热 烈 地 称 赞 “此 次
五 四时期,先进知识分子不断报道十月革命及其 以后 苏俄妇 女获得
革 命 ,女 界 亦有 功 。” ‘女 界 多 才 ,其 入 同 盟 会 奔 走 国 事 百 折 不 回 者 ,已 解放情况 ,如 1918年 11月,李 大钊 发表 了《布尔什维主义 的胜利 》:“他
走出封建家庭 的束缚 ,走进学校,开阔眼界;谋求参政 ,争取 自身权益 ;参
随着 对 贞 操 观 、婚 姻 家 庭 、女 子教 育 、女 子 经 济 独 立 等 妇 女 问胚 认 识
加女子军 ,积极投身革命事业。一些先进的妇女 ,已产生 了与男子共担救 的不断深化 ,与旧传统思想的决裂 ,促进 r女性 的觉醒 ,大批女青年投身
压 迫 ,给 中国的 妇女 解 放 事 业指 明 了道路 。
关键词 :戊戌 变法时期 ;辛亥革命 时期 ;五四时期 ;妇女解放运动
中 图分 类 号 :D60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号 :1673—0992(2010)10—0292—01
伴 随西 方 列强 的侵 略 ,“天赋 人 权 、男 女 平 等 ”等 西 方 女 权 主义 思 想
思想为武器 ,批判各种束缚压迫女子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封建伦理道 年学 生 的 时髦 ,男 女 平 等 已成 为 五 四 时期 社 会 开 明人导妇女解放的新观念 ,使广大妇女
中国历代妇女地位的演变PPT课件

其他以「無子」、「惡疾」、「盜竊」等要求,是不近情理, 維護血統延續、社會聲譽和財務利益。 ※結論: 基本上「七出之條」,是對婦女得的歧視、壓抑、和懲罰, 要求婦女屈服、犧牲,對婦女來說是個重大的壓力。
婚對象,公開徵婚啟示,一夫一妻制 制,自主意識離婚(徐志摩與張幼儀) 但當時的婚姻仍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主。 服裝打扮:旗袍、洋裝皆宜。.16Fra bibliotek民初婦女
圖片出自燦爛的中國文明網站
.
17
女學生參加五四運動圖片出自網路
.
18
徵婚啟示
民初學者曾貼出一張徵婚啟事, 列出下列的徵婚條件:
女子須( 不纏足者 ) 女子須( 識字者 )
中國歷代婦女地位的演變
諺語中的內容 對婦女的傳統規範
字詞中的歧視 社會中的怪異現象 清末民初婦女地位的提升
.
1
描述中國婦女地位的諺語
一. 女子無才便是德 二. 男主外,女主內 三. 天命不可逃,夫命不可違 四. 男尊女卑 五. 夫為妻綱 六. 紅顏禍水 七. 牝雞司晨
.
2
對婦女的傳統規範
三從 四德 七出
男子( 不娶妾 ) 夫婦如不合,可( 離婚)
男死後,女可( 再嫁 )
.
19
我的徵婚啟示學習單
請依你所重視的先後順 序,列出條件:
1. (
)
2. (
)
3. (
)
4. (
)
5. (
)
假設你是另一個性別, 請依先後順序列出條件 :
1. (
)
2. (
)
3. (
中国妇女运动史概述

图为:康有为的女儿康同薇、和其同梁启超夫人李蕙仙在上海创办 《女学报》,是我国第一份女报,也是我国最早的由妇女主持编务、 以妇女为读者对象的报刊。
(三)辛亥革命时期
“男女平权一事,文极力鼓吹,而且率先实 行。总统府公宴,参议公宴,皆女客列上 位可证也”。 1、谋求知识、出洋留学 2、创办女刊、宣传解放 3、投身革命、共赴国难 4、组织社团,勇争参政
楚南女子陈撷芬
在1907~1910年间,女子留学东洋形成了高峰。 据不完全统计,1907年为139名,1908年126名, 1909年 149名,1910年125名。 辛亥知识女性在日本共创办了《女学报》、《女 子魂》、《中国新女界杂志》、《留日女学会杂 志》等9种杂志 组建过4个女留学生组织,即“共爱会”、“中 国留日女学生会”、“女子复权会”、“留日女 学生会”,
妇女运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恩格斯认为,妇女地位不是生来就低下的, 在人类史的早期妇女有着很崇高的地位。妇女的 崇高地位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私有制的出现而逐渐 低落,由于男子在生产和经济中占有可支配他人 的私有财产,父权制便取代了母权制,从而使妇 女沦为男子的附属品和奴隶。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6、对社会观念、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更新改造
(二) 建国后的妇女运动成果 妇女与参政: 第一任女副总理:吴桂贤,1975年1月—1978年3 月在任。 第二任女副总理:陈慕华,1978年3月—1982年5 月在任。 第三任女副总理:吴 仪,2003年3月-2008年3 月在任 第四任女副总理:刘延东, 2013年3月-----今
妇女与就业
教育、卫生、新闻、新增公务员都高于了 男性 男士主导的领域,开始有女性出现,女航 天员,第一位女士官阎苹
中国妇女运动史概论

6、不缠足 太平天国曾经在都城推行废止缠足法令, 组织妇女从事各种社会劳动。
(二)戊戌维新时期
1、“不缠足”
1895年,康有为在广州 成立了“粤中不缠足会”
2、“兴女学”
① 宁波女塾.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是由英国女传教士奥 特绥小姐(1797-1868)于1844年投资兴办 . ② 私立文山女子中学.由美国美部会于1853年在福州 创办的私立教会中学。是教会在福州设立的最早女 子学校 ③ 贝满女中.亦称“贝满中斋”,基督教新教教会学校, 北京最早的西式学校,也是北京最早的女子学校。 1864年由美国公理会创办.
图为:康有为的女儿康同薇、和其同梁启超夫人李蕙仙在上海创办 《女学报》,是我国第一份女报,也是我国最早的由妇女主持编务、 以妇女为读者对象的报刊。
(三)辛亥革命时期
“男女平权一事,文极力鼓吹,而且率先实 行。总统府公宴,参议公宴,皆女客列上 位可证也”。 1、谋求知识、出洋留学 2、创办女刊、宣传解放 3、投身革命、共赴国难 4、组织社团,勇争参政
(1840年—1919年) 太平天国时期 戊戌维新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
(一)太平天国时期
1、经济上:太平天国最具有进步意义的文 书——《天朝田亩制度》:经济上妇女与 男子有同等的地位,“凡分田照人口,不 论男妇”,“凡男妇每一人自十六岁以尚 (上)受田”;
2、废除封建婚姻 宣布“一夫一妻,理所宜然”,明确提 倡一夫一妻制,明令取缔娼妓,规定: “凡天下婚姻不论财”“一切旧时歪例尽 除” 实行男女自主的婚姻。
2、中国妇女运动的发端
以太平天国运动为前 奏,戊戌变法时期揭 开序幕,正式诞生在 辛亥革命高潮中。
中国妇女运动不过百 余年历史,也称百年 妇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封建礼教的形成及其对妇女的教化 、
• 汉朝是封建礼教形成的重要年代。从汉朝开 汉朝是封建礼教形成的重要年代。 始,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把儒家学说作为治理 国家意识形态,形成了一套从上至下的以 国家意识形态, 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严格的封建礼教。 “三纲五常”为核心内容的严格的封建礼教。 •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臣受命 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 于君,妻受命于丈夫” 天命不可违, 于君,妻受命于丈夫”,天命不可违,只能 服服帖帖地接受统治。 服服帖帖地接受统治。
三、中国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 她们的牺牲和奋斗
• 1、五四时期对于妇女问题的讨论以及妇女自身解 放的成果 • (1)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于妇女问题的讨论 • ①反对贞节观念,提倡贞操平等。 反对贞节观念,提倡贞操平等。 • 鲁迅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闯将, 鲁迅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闯将, 是向封建文化冲锋陷阵的斗士。 是向封建文化冲锋陷阵的斗士。 • ②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
• 到了元代,便渐渐地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了,夫死 到了元代,便渐渐地成为一种社会风气了, 元代 守节,差不多成为每个妇女应尽的义务, 守节,差不多成为每个妇女应尽的义务,成为人 们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们一种下意识的行为。 • 明朝是奖励贞节最力的时代,寡妇守节,不但本 明朝是奖励贞节最力的时代,寡妇守节, 是奖励贞节最力的时代 身得到表扬,本家的差役可减免。 身得到表扬,本家的差役可减免。 • 贞节观念到了清代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贞节观念到了清代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清代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 贞节观念中最摧残人性的,莫过于未嫁尽节和室 贞节观念中最摧残人性的,莫过于未嫁尽节和室 女守志。封建统治者的奖励,族人的威逼, 女守志。封建统治者的奖励,族人的威逼,使得 无数寡妇和室女成为封建礼教的殉葬品。 无数寡妇和室女成为封建礼教的殉葬品。
•
从汉代到清代长达2100年的历史中, 从汉代到清代长达2100年的历史中, 2100年的历史中 影响最大的女教书籍有四本: 影响最大的女教书籍有四本: 女教书籍有四本
• 《女诫》(汉,班昭) 女诫》 班昭) • 《女论语》(唐代,宋若华) 女论语》 唐代,宋若华) • 《内训》(明,仁孝文皇后) 内训》 仁孝文皇后) • 《女范捷录》(清,王相母亲) 女范捷录》 王相母亲) • 清朝王相把这四本书定为“女四书” 清朝王相把这四本书定为“女四书”, 此后女四书传遍了绣楼, 此后女四书传遍了绣楼,成为读书女子的 启蒙教本。 启蒙教本。
• 汉代刘向所作《列女传》和班昭所作《女 汉代刘向所作《列女传》 班昭所作《 刘向所作 所作 诫》就是对妇女进行压迫性教育的一个开 端。 • 到了唐代,宋若华著《女论语》共12章, 到了唐代,宋若华著 女论语》 12章 把班昭《女诫》中的观点又大大发展了, 把班昭《女诫》中的观点又大大发展了, 明确主张妇女就应当羞羞答答,躲躲藏藏, 明确主张妇女就应当羞羞答答,躲躲藏藏, 才符合贤淑女子的标准。 才符合贤淑女子的标准。
3、贞操观念的提出以及对妇女的危害 、
• 唐朝是一个思想观念比较开放的时代,对 唐朝是一个思想观念比较开放的时代, 妇女的贞节观念也相对宽松。 妇女的贞节观念也相对宽松。 • 宋代程朱理学形成后,贞节观念便严格起 宋代程朱理学形成后, 来了,尤其是程颐提出“饿死事极小, 来了,尤其是程颐提出“饿死事极小,失 节事极大”的观点。 节事极大”的观点。 • 可见,到了宋代,贞节观念明显强化,并 可见,到了宋代,贞节观念明显强化, 开始片面强调处女的贞节,一女不事二夫, 开始片面强调处女的贞节,一女不事二夫, 认为寡妇改嫁就是失节。 认为寡妇改嫁就是失节。
2、辛亥革命时期妇女运动的兴起 、
• 被称为“革命军中马前卒”的邹容写了 被称为“革命军中马前卒” 邹容写了 革命军》提出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革命军》提出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凡 为国人,男女一律平等,无上下贵贱之 为国人,男女一律平等, 分”。 • 辛亥革命期间的妇女直接参加了武装斗争, 辛亥革命期间的妇女直接参加了武装斗争, 出现了一批女子军事团体。 出现了一批女子军事团体。 • 辛亥革命时期开始的以参政为目的女权运 标志着中国妇女运动的兴起。 动,标志着中国妇女运动的兴起。
(2)妇女自身解放所取得的成果 ) • ①对传统婚姻制度的冲击 • ②男女社交公开,大学开放女禁 男女社交公开,
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冲击了“女子无才便 近代女子教育的兴起,冲击了“ 是德”的传统观念, 是德”的传统观念,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准备了 一支生力军, 宋庆龄、向警予、蔡畅、 一支生力军,如宋庆龄、向警予、蔡畅、邓颖超 等。第一个要求上大学读书的是甘肃循化女师学 邓春兰。尽管邓春兰第一个要求开放女禁, 生邓春兰。尽管邓春兰第一个要求开放女禁,但 第一个迈进北大校门的却是江苏的王兰 王兰。 第一个迈进北大校门的却是江苏的王兰。
第二章
中国妇女发展历史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 了解中国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男女不 平等的起源;中国妇女运动的兴起: 平等的起源;中国妇女运动的兴起:资产阶 级维新派关于妇女解放的措施以及辛亥革命 时期妇女运动的兴起。 时期妇女运动的兴起。了解中国妇女自我意 识的觉醒以及她们的牺牲和奋斗。 识的觉醒以及她们的牺牲和奋斗。
• 缠足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文化习俗,你如 何看待这个社会现象?它与今天的社会现 实有哪些关联?
本 章 结 束 谢 谢!
4、对妇女肢体的摧残
• 封建统治阶级对妇女的压迫无非从两个 方面:一是精神上的压迫,主要体现在 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禁锢;二是肉体上的 摧残,主要指缠足,这是中国古代社会 特有的文化现象。
二、中国妇女运动的兴起
1、资产阶级维新派关于妇女解放的措施 、
康有为、 • 主要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 主要代表人物是康有为 梁启超和严复。 • 在变法过程中,十分关注妇女问题,提出 在变法过程中,十分关注妇女问题, 男女同为人类,同属天生” 应该平等, “男女同为人类,同属天生”,应该平等, 妇女应该和男人一样上学、选举、做官, 妇女应该和男人一样上学、选举、做官,自 己选择配偶,主张妇女人格独立、自由平等。 己选择配偶,主张妇女人格独立、自由平等。
一、中国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
1、男女不平等的起源 、
在母系氏族社会中, 在母系氏族社会中,男女 的地位仍然是平等的, 的地位仍然是平等的,而且妇 女在生产中的地位略优于男子, 女在生产中的地位略优于男子, 妇女在社会上普遍受到尊重。 妇女在社会上普遍受到尊重。
促使母系制解体和父权制的确立的原 因有两个: 因有两个: 一是对偶婚的出现和向单偶婚过度; 一是对偶婚的出现和向单偶婚过度; 二是男女之间在生产中所处地位的改 而后者是促使父权制确立的主要原因。 变,而后者是促使父权制确立的主要原因。
2、中国妇女的牺牲和奋斗 、
向警予
蔡畅
3、中国妇女自身解放程度的提高 、
在中国妇女运动的历史长河中, 在中国妇女运动的历史长河中,无 数的妇女英烈和群众抛头颅,酒热血, 数的妇女英烈和群众抛头颅,酒热血, 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同时也逐步地实现了自身的解放。 同时也逐步地实现了自身的解放。这表 在中国,妇女运动不能孤立地进行, 明,在中国,妇女运动不能孤立地进行, 必须从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中实现妇女 自身的解放。 自身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