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妇女缠足史

合集下载

古代裹足的故事

古代裹足的故事

古代裹足的故事
古代裹足的故事主要是描述中国古代妇女为美化自己的脚,而采用的一种残酷的足部束缚方法。

这种方法被称为“裹足”。

据史料记载,裹足起源于唐朝时期,盛行于明清时期,直到20世纪初才被禁止。

裹足的过程非常痛苦,从小腿到脚底都要用布条紧紧绑住,只留出一个小缝隙透气,然后一天天缠绕加紧,直到最终把足部的骨骼弄断,喀嚓一声响,痛苦难忍。

裹足后脚部只有3寸长,不仅难以行走,而且会引起各种疾病。

然而,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裹足不仅是一种残忍的足部束缚方式,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裹足的女性,因为其小巧玲珑的脚被视为美丽和优雅的象征,因此被视为上流社会的贵族。

裹足的习俗,虽然已经被禁止,但其文化和历史价值却始终被人们珍视和传承。

三寸金莲的故事

三寸金莲的故事

三寸金莲的故事
三寸金莲是一种裹足行为,通常是指女性用布将脚紧紧缠绑在鞋子里面,使脚畸形变小。

这种做法在中国古代非常普遍,但实际上是一种对女性的压迫和虐待。

以下是一些与三寸金莲相关的故事:
1. 缠足起源:关于缠足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普遍的一种是认为缠足起源于南唐后主李煜时期。

当时,他为了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要求宫女们用布将脚紧紧缠绑在鞋子中,使其形成弓形的小脚,以此作为美妙的装饰品。

这种做法逐渐流传开来,成为了一种陋习。

2. 小脚文化:除了对女性的身体造成了伤害外,三寸金莲还被视为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审美标准。

在一些地区和文化中,小脚被视为美丽、优雅和高贵的象征,因此形成了以小脚为美的文化观念。

3. 历史上的批判: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和学者都对三寸金莲进行了批判。

例如,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他的小说《警世通言》中就描写了一个名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的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摧残和人性的扭曲。

清代诗人梁绍壬也在他的作品《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表达了对缠足的谴责和批判。

总之,三寸金莲是一种对女性的压迫和虐待,我们应该摒弃这种陋习,尊重每个人的身体权利和人格尊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中国女性缠足史

中国女性缠足史

渊源莲花高台金莲铺地催生畸形风尚缠足始于南唐后主李煜,李后主有位爱妾窈娘,妩媚风骚,能歌善舞。

李煜为她筑了六尺高的大莲花台子,饰以宝物细带。

窈娘用帛缠足,使脚纤小屈突而足尖成新月形,在莲花台上展姿起舞,以博后主欢心。

这种风气随之在民间追求时髦的女子之中传播开。

“金莲”之说始于南朝齐东昏侯萧宝卷,宝卷是风流昏庸之辈,他曾让匠人以金莲花铺地,爱妃潘妃袅袅婷婷走过,戏称“步步生莲”。

宋代时,妇女不裹小脚被视为粗人,必须自幼被大人缠成三寸之脚才是美女,于是宋代缠足之风盛行。

为了不使双足放弛,女子在睡觉时还穿着“睡鞋”,式样与弓鞋相同,只是底软,并绣着精致花样,这些鞋多由鞋主人亲手缝制。

元朝时,南方诸多地方规定只准有钱有势人家的女子缠足。

明朝时,下禁令以此分出贵贱,贱民阶级的女子不得缠足。

《浙江风物志》记载,浙江东南地区明文规定“丐户人家男子不许读书,女子不许缠足”。

清朝马上得天下,满族妇女都崇尚大脚,不缠足。

但清军入关后,汉族女性的“三寸金莲”却赢得大清满族妇女的青睐。

清政府为了保护游猎民族人高脚大便于狩猎的特点,并从满族女性身心健康角度考虑,多次禁止旗人缠足。

但屡禁不止,仍有许多旗女仿效不疲,缠足之风反而日盛,并有男人非小脚之妻不娶的风气,社会一时以大脚为耻。

满族女子对小脚崇拜达到了狂热的程度,而且缠足风愈来愈烈。

禁令缠足获罪严酷罚则难禁风潮清政府掌握政权,满族又无缠足之俗,故视汉人缠足为罪行,曾多次下令禁止。

顺治二年(1645年)下诏:凡是时所生女子,严禁缠足。

康熙元年(1662年)再次规定:如查得元年之后所生女子缠足者,罪其父母,其父有官者交吏兵二部议处,平民则交刑部处置。

情节严重者枷责四十大板,流徙十年。

后有人上奏说规定太严,清政府才免禁,民间妇女遂再度恢复缠足。

乾隆后来又多次降旨严禁,乾隆的禁令只煞住满族女子的裹足之风,汉族民间女子依然裹足如故。

康有为在《戒缠足会檄》中说,希望家乡人放弃缠足陋习,并下决心不给自己的女儿缠足。

玉梅裹脚的一生知乎讲说

玉梅裹脚的一生知乎讲说

玉梅裹脚的一生知乎讲说
玉梅,是我国古代裹脚女性中的一个代表。

她生于清朝末年的农
村家庭,从小便开始学裹脚。

玉梅的家庭条件并不好,家里缺乏经济
支持,她只能通过手工活来补贴家用。

裹脚成为了她生活的一部分,
她裹得紧,脚小如银钩。

然而,裹脚给她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每天,玉梅必须将自己的双
脚缠绕得严严实实,这个过程很疼痛,需要耐心和毅力。

由于鞋子和
袜子的限制,玉梅的脚经常处于恶劣状态,皮肤渗出水泡和疮口,这
也意味着她无法长时间站立或行走。

当时的玉梅没有去上学,所以她没有太多的文化知识。

她的生活
重心在于家庭和裹脚上。

尽管如此,她仍然保持着一颗善良的心灵,
并经常为其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但她的命运却因为裹脚而改变。

她的脚惨遭残害,她的活动能力被极大地限制,她的婚姻和职业
生涯也受到了不利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玉梅那一代脚缠裹脚的女性逐渐
减少。

到了今天,裹脚已成为历史,但我们仍然需要铭记那个时代中,千千万万像玉梅一样的勤劳、坚强的裹脚女性们。

清末民初缠足妇女的故事

清末民初缠足妇女的故事

清末民初缠足妇女的故事在中国的历史中,有一个久远而残酷的传统——缠足。

这个传统在清末民初时期达到了顶峰,成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大特色。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您讲述一些关于清末民初缠足妇女的故事,以展现这一传统带来的苦难和对妇女生活的影响。

1. 缠足的起源清末民初缠足现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左右。

当时,北宋朝的贵族妇女开始以缠足的方式来彰显自己的阶层地位。

这一习俗逐渐传播开来,并在后来的明清时期渗透到了普通百姓中。

2. 缠足的工艺和哲学缠足过程中,女性的脚会被包裹在绷带或布料中,以保持其小巧纤细。

这一过程非常痛苦且漫长,往往需要数年甚至十余年的时间。

缠足不仅仅是为了美观,也被视为一种对女性气质的培养和礼仪的体现。

尽管这是一种残酷的做法,但当时社会普遍认同。

3. 缠足妇女的生活缠足后的妇女生活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她们不再能进行日常活动,比如跑步、跳跃和长跑。

这意味着她们的行动受到了严重的限制,甚至无法离开自己的家园。

此外,缠足也会导致严重的脚趾疼痛和行走困难,给妇女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困扰。

4. 缠足的社会影响清末民初时期,缠足不仅仅是妇女个人的遭遇,更是整个社会的反映。

它成为了中国封建思想、妇女地位和家族观念的重要标志。

缠足妇女被视为乖巧、柔弱和易于控制的象征,而男性则被认为是家庭和社会的主导者。

5. 反对缠足运动的兴起随着现代思潮的传入,一些知识分子开始质疑和反对缠足这一传统。

他们认为这是一种对妇女的虐待和束缚,妇女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和自由。

于是,一些人开始积极参与反对缠足运动,试图改变这一传统。

6. 缠足传统的逐渐消失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缠足传统逐渐式微。

新时代的涌现逐渐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与观念,妇女们也开始争取自己的权益和地位。

终于,在20世纪初,清末民初缠足传统正式被废除,给妇女带来了解脱。

通过以上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清末民初缠足妇女的苦难和生活的限制。

这个传统不仅是对妇女权益的侵犯,也是整个中国社会落后和封建思想的体现。

缠足的由来 古代女子裹小脚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缠足的由来 古代女子裹小脚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键入文字]
缠足的由来古代女子裹小脚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缠足的由来:缠足,又称裹足,粤语俗称紥脚,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对女子自幼儿期时以布紧缠双足,使足骨变形足形尖小,行路只能以足跟勉强行走的做法。

古时以女子小脚为美,但自清朝末期起,民众开始普遍认为是对妇女的一种压制手段,此习俗逐渐消失。

缠足的起源
缠足的起始年代说法很多,一说始于南齐,一说始于南唐李煜编了金莲舞的舞码,舞者窅娘缠足献舞,舞态婀娜多姿,宫女纷纷仿效。

但这些早期的记载,大多很难确定仅仅是对脚小女性的赞誉、或者描写足部的装饰。

一直要到宋代,才开始有较明确的记载,缠足被认为最初先在妓女之间开始流行,之后逐渐影响到中上阶层的妇女。

缠足风俗的兴盛
到明清时代,则逐渐普及於一般阶层妇女,汉族各地妇女几乎都有缠足的风俗,但也有少数例外,例如客家人因妇女有采茶的传统,所以不实行缠足。

部分少数民族也受汉族风气影响而缠足。

清朝建立后,朝廷多次下令不准民间缠足,尤其禁止满族人缠足,但是由於这一习俗的影响颇深,成效不大。

缠足的方式
一般而言,女孩子在5-8 岁左右,便要开始缠足。

缠足的工作,多由母亲或熟习缠足方式的女性仆人实行。

缠足时,除拇指外,其余四指下屈,并用长布包裹,用针线缝住。

缠足风俗的社会文化背景
缠足这样一个对女性身体残害的习俗,却能在中国延续近千年之久,有许多社会文化上的因素,包括:
1。

中国妇女缠足的历史

中国妇女缠足的历史

中国妇女缠足的历史中国妇女缠足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自10世纪起,开始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尤其在中国南方长盛不衰,直到20世纪初才逐渐废止。

这一习俗几乎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然而,妇女缠足的历史却充满了争议和探讨。

妇女缠足的起源可追溯到10世纪的五代时期。

当时,女性缠足并非受到社会规范的要求,而是出于个人的审美标准和追求。

相传当时的舅妈李氏缠足后,春蚕破茧时向她的丈夫展示,“玉骨丁宁”的足部纤巧而曼妙,深深迷倒了她的丈夫。

这一事件被誉为缠足的始祖。

随着时间的推移,妇女缠足的风气逐渐在北方地区蔓延。

妇女缠足主要是通过束缚女性的足部骨骼来阻断其生长,使足部呈现出小巧、纤细的形态。

一般来说,女婴在十来岁时开始缠足,足绑大约持续两、三年,直到足部完全束缚和弯曲为止。

这个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疼痛和感染,但女性们却无怨无悔地承受。

妇女缠足的理论支持者主张,小脚能够使女性更加妖娆,体现妇德和家庭美德。

而且,小脚也被认为是不受世俗纷扰的象征,因为这些缠足的女性基本上被限制在家庭内,不能外出工作或参与社交活动。

缠足被视为巴金式的束缚,代表了封建社会的压迫和歧视。

然而,在现代来看,妇女缠足已经被广泛批评。

这种传统习俗被认为是对女性权利和自由的剥夺,严重违反了人身尊严和人权。

妇女缠足难以为现代女性提供任何实际价值,反而造成了许多身体健康问题。

缠足导致足部骨骼和关节变形,行走不便,甚至很难进行正常的生活活动。

为了废除这一传统习俗,中国妇女从19世纪末开始发起了多次反对运动。

这些妇女组织了示威游行,呼吁废除缠足,并争取妇女平等的权利。

在这些持续不断的努力下,妇女缠足逐渐开始消失。

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一项禁止缠足的法令,这标志着妇女缠足的合法化。

然而,即使法律已经废除,习俗的彻底消失仍需要时间。

妇女缠足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它既是对家庭美德和传统价值的体现,又是对女性权益和健康的伤害。

如今,妇女缠足已经成为了过去的象征,在当代社会被全面禁止。

中国妇女缠足史

中国妇女缠足史
• 在五代以前虽然也有过缠足的记载,如“足下蹑丝履,纤纤作细步”等,但大概是 指把脚裹小一点而已,使步态轻盈优美,起舞时婀娜多姿,而并未折骨缠裹。裹脚 风俗的形成与统治者相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德至上,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三 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强调秩序,塑 造权威,维护皇权与男权。汉代才女班昭在《女诫》中曾提到:“阴阳殊性,男女异 行。阳以刚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可见,在中国历史上, 男性的刚强在本质上就是以女性的柔弱为衬托的,所以,当时的男性潜意识必然迫 使女性走向更弱势的地位。女性在缠了小脚之后,因行走不便只得轻抬步、微扭腰 (所谓的莲步姗姗)而尽显柔弱,因不能轻松随便走动只得好好呆在家里相夫教子, 做一个娴静的贤妻良母。这与封建王朝政权渴望的秩序是相符的,更是逐渐走向极 端的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境界。
一、缠足的起源
•夏、商时期 •隋 •五代
第2页/共23页
缠足的起源
• 南唐后主李煜在位期间,一味沉湎于声色、诗词、歌舞之中,整日 与后妃们饮酒取乐。宫中有一位叫窅娘(一说睿娘)的嫔妃,原是 官宦人家女儿,后因家势破败,沦为金陵歌妓。她生得苗条,善于 歌舞,受李煜宠爱。李煜诏令筑高六尺的金莲台,饰以珍宝、绸带 缨络,台中设置各色瑞莲。令窅娘以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著素 袜舞于莲中,回旋有凌云之态。李煜看了,喜不自禁。此后,窅娘 为了保持和提高这种舞蹈的绝技,以稳固受宠的地位,便常用白绫 紧裹双足,跳舞时显得婀娜多姿,轻柔曼妙,久而久之,便把脚裹 成了“红菱型”,“新月型”,其舞姿也更加美不胜收了。时人竞 相仿效,逐渐风靡整个社会。
• 3、康有为:1888年就在老家广东南海联合一些开明乡绅创立不缠 足会,提倡妇女不缠足,会员达万人以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缠足的流行
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 起于北宋 宋代苏东坡《菩萨蛮》: 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 袜凌波去, 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 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 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
缠足的流行
元代末年出现了以不缠足为耻的观念 明代妇女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 清廷下令禁止女子缠足,但并未奏效,康熙 七年(1668年)罢禁。(清代到了登峰造 极的地步,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 贱都纷纷缠足。甚至远在西北、西南的一些 少数民族也染上了缠足习俗 )
五、天足运动
天足运动:始于清末,天足即放足,是针对 妇女的缠足而言的 所以“天”指“解放”“天然”的意思。天 足运动的开始,象征着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 萌发。它不只是一种千年陋俗的革除过程, 同时也是近代知识分子思想解放的发展历程。
代表人物
1、英国传教士约翰.麦克高望 废除缠足的天足运动发起人和领袖。 1874年他率先在厦门建立了一个拥有60余名妇女 的“天足会",入会的妇女不得缠足。是目前中国 第一个有历史可考的反缠足组织 2、英国的立德夫人 1878年,她在上海也设立了“天足会",并在无 锡、苏州、扬州、镇江、南京等地设立分会,利用 广学会出版书刊广行宣传,有的年份甚至散布宣传 册达10万份以上,对中国新派人物的“天足运 动"有推波助澜之功。
在五代以前虽然也有过缠足的记载,如“足下蹑丝履,纤纤作 细步”等,但大概是指把脚裹小一点而已,使步态轻盈优美, 起舞时婀娜多姿,而并未折骨缠裹。裹脚风俗的形成与统治者 相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道德至上,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三 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 信,强调秩序,塑造权威,维护皇权与男权。汉代才女班昭在 《女诫》中曾提到:“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为德,阴 以柔为用。男以强为贵,女以弱为美。”可见,在中国历史上, 男性的刚强在本质上就是以女性的柔弱为衬托的,所以,当时 的男性潜意识必然迫使女性走向更弱势的地位。女性在缠了小 脚之后,因行走不便只得轻抬步、微扭腰(所谓的莲步姗姗) 而尽显柔弱,因不能轻松随便走动只得好好呆在家里相夫教子, 做一个娴静的贤妻良母。这与封建王朝政权渴望的秩序是相符 的,更是逐渐走向极端的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境界。
三是生殖理由
小脚可以引起妇女本身体态和性生理等变化, 从而更好地承当延嗣后代的生育工具。缠足 以后足的形状成畸形,当足部接触地面时, 全身的重量集中于踵部,走路时每走一步就 会牵动腰髋部,长此以往,使妇女的腰髋部 发达,影响骨盆,对妇女的性以及生育都产 生影响。
四是统治者意志对天下百姓的影响
3、康有为:1888年就在老家广东南海联合一些开 明乡绅创立不缠足会,提倡妇女不缠足,会员达万 人以上。 4、梁启超:1897年6月30日,组织了不缠足会 。 5、慈禧太后:1901年下达了禁缠足的懿旨,地方 上的封疆大吏纷纷响应 6、孙中山:1912年3月,下令内务部通饬各省劝 禁缠足。后来尽管政局多变、世事混乱,但是劝禁 工作并未停顿。
三、缠足的方法
概念:缠足也称裹脚、裹 足、裹小脚、包小脚。是 一种对女子自幼儿期时以 布紧缠双足,使足骨变形、 足形尖小,行路只能以足 跟勉强行走的做法。 时间: 缠足一般从4、5岁 开始,耗时3、4年,到7、 8岁初具模样。 缠足人:缠足多由母亲或 熟习缠足方式的女性实行。
苦痛:“裹小脚一双, 流眼泪两缸” 金莲:1、南朝齐东昏 侯的潘妃步步生莲花 2、前述五代娘 在莲花台上跳舞
二是审美理由
封建文人士大夫视女人如玩物,病态审美,小脚具有性的吸引 力,赏玩小脚成为癖好。明清时代的文人有许多咏小脚的浓词 艳句,如“瘦欲无形,越看越生怜惜”,“柔若无骨,愈亲愈 耐抚摩”;“第一娇娃,金莲最佳,看凤头一对堪夸,新笋脱 瓣,月生芽,尖瘦帮柔绣满花”;周作人作于1925年的《拜脚 商兑》一文中曾引了北京《晨报》上的一篇短文《小脚狂》: “我又遇见了一个美人,真是娇小玲珑,十分可爱!我看见她 那一对金莲,再小也没有了。走的时候扭扭捏捏,摆摆摇摇, 真个令人销魂!我瞻望了一会儿,恨不得把她搂在怀里接吻, 但是她往北了”。文人对社会风俗的影响,使古代妇女很注重 头饰,然后就算脚了,成语“品头论足”有议论妇女容貌体态 的含义,头和足成为文化人眼里女性美的一个重要标准。“金 莲”、“香钩”等都是文化人赋予小脚的赞美之词。甚至还制 定出了小脚美的七个标准:瘦小尖弯香软正,又总结出了小脚 的“七美”:形质资神肥软秀,真是“博大精深”。
缠足与中国妇女
主讲人:李明珠
组员: 李慧容、魏细兰 曾丽萍、黎杨恩
概述
一、缠足的起源 二、缠足的流行 三、缠足的方法 四、缠足的社会根源 五、天足运动
一、缠足的起源
夏、商时期 隋 五代
缠足的起源
南唐后主李煜在位期间,一味沉湎于声色、诗词、 歌舞之中,整日与后妃们饮酒取乐。宫中有一位叫 窅娘(一说睿娘)的嫔妃,原是官宦人家女儿,后 因家势破败,沦为金陵歌妓。她生得苗条,善于歌 舞,受李煜宠爱。李煜诏令筑高六尺的金莲台,饰 以珍宝、绸带缨络,台中设置各色瑞莲。令窅娘以 帛缠足,屈上作新月状,著素袜舞于莲中,回旋有 凌云之态。李煜看了,喜不自禁。此后,窅娘为了 保持和提高这种舞蹈的绝技,以稳固受宠的地位, 便常用白绫紧裹双足,跳舞时显得婀娜多姿,轻柔 曼妙,久而久之,便把脚裹成了“红菱型”,“新 月型”,其舞姿也更加美不胜收了。时人竞相仿效, 逐渐风靡整个社会。
缠足风俗的完全消失最晚则在1940年代以 后。直到1947年,一位来自山东南部的妇 女工作干部在延安面对妇女们热火朝天的生 产和学习,叹息说,她们那里的妇女全部是 小脚,甚至七八岁的女孩子也几乎都裹着脚。 据统计,20世纪四十年代,缠足妇女仍占 30%。20世纪90年代在池州农村还依稀看 到80岁以上的女 尚子 女, 郎右 图 为
反缠足写进教科书 人人会唱放足歌
放足歌:
缠足真可怜,受尽苦中苦, 身体不安全,弱人种, 妨工作,放足莫迟延。 眼见中华人强健,男女都平权。
“最是两般堪恨事,文人八股女双翘”,
影响:天足运动使得社会上对于三寸金莲的态 度为之大变。 天足运动过后,被缠裹了上千年的小脚终于 得到解放,“三寸金莲”已经成为一个历史 名词
四、缠足的社会根源
一是道德理由 二是审美理由 三是生殖理由 四是统治者对 天下百姓影响
一是道德理由
缠足的习俗在旧时被认为是一个良家妇女的表现。 缠足作为标识女性特点的重要一环,用以强化男女 有别的传统规范。缠足使得女性因行走的困难而不 易自行活动外出,即使外出也多需要乘车或乘轿, 强化了男外女内的空间区划,有利于把妇女禁锢在 闺阁之中,对她们的活动范围加以严格限制,以符 合“三从四德”礼教,从而达到按男子欲望独占其 贞操的目的。元代伊世珍的《琅环记》说:“吾闻 圣人立女而使之不轻举也,是以裹其足,故所居不 过闺阁之内,欲出则有帏车之载,是以无事于足 也。”又如《女儿经》中说:“为什事,裹了足? 不因好看如弓曲;恐她轻走出房门,千缠万裹来拘 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