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_最蓝的眼睛_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根源
探析非主流文学作品《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

探析非主流文学作品《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作者:邓薇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36期作者简介:邓薇(1980.8-),女,汉族,长春工程学院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6-0-01美国是个多元文化的国家,除了占主导地位的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文化外还包含着各种不同的文化,如黑人文化、女性文化等。
作为非主流的黑人文化对美国的主流文化有着非比寻常的影响。
当代美国黑人文坛群星中,当属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为最耀眼的一位。
《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的处女作。
作品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美国北方的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布莱德拉夫在文化冲突与认同中迷失自我、否定自我,最后自我毁灭的故事。
一、社会大环境下黑人的主体意识缺失人属于社会性动物,所以人的存在需要被社会接受和认可,这就是人在社会里身份和地位的存在。
故事发生的年代,美国黑人作为真实人类存在,但却被人忽视了其真实存在。
在故事开头,读者从故事的一开始就领略了典型的西方观念中理想的房子:“就是这幢房子,绿色和白色相间,门是红色的。
它很漂亮……”这个铺垫展示了全家人在舒适的房子里和谐的生活画面,这是白色主流文化的象征。
相反,佩克拉一家居住在店铺房里,家里仅有的摆设——一个带裂缝的沙发椅和一个煤炭炉,环境恶劣,生活境遇艰苦,莫里森向我们展示了黑人在社会里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卑下地位。
黑人群体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上不被接受,尊重和认可,更谈不上成为被关心的对象,相反他们时常受到白人的讥讽和嘲弄。
文中处处渗透着“白人优越”的意识,例如克劳迪娅得到白人洋娃娃;对秀兰·邓波的理想化;认为浅黑色皮肤的莫林优于其他黑人女孩的看法;白人女性在电影里的完美化等情节。
长期以来,黑人种族都一直处于夹缝中,阴霾的生存,受尽白人压迫,却无力反抗。
最蓝的眼睛悲剧分析

最蓝的眼睛悲剧分析美国托妮・莫里森在她的首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描绘了在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40年代生活在都市底层的工人阶级黑人家庭。
这部作品描述了这个家庭的分裂过程,尤其是一位名叫佩克拉・布里德洛夫的青年黑人女子的困苦生活。
在白人占主导的文化环境中成长,在残酷现实的同化重压下,佩克拉最后被逼发了疯。
小说《最蓝的眼睛》揭露了种族歧视对于黑人社会与单个黑人家庭所产生的极坏影响,以及早已存在的种族歧视是怎样渗透与残害美国黑人的心理健康的。
正由于黑人社会与每位黑人都接纳了这一非正确文化中具备的种族歧视色彩的自我形象,因此他们都把自我愤恨聚焦到了这位特别脆弱的人――佩克拉・布里德洛夫的身上,佩克拉的悲惨结局也就变成了其他很多人悲剧的终点。
小佩克拉一直都梦想变得更加美丽,她祈祷、渴望……成为一个白种人,拥有满头金发,一双碧蓝碧蓝的眼睛。
她“天天晚上都盼望着自己能有一双碧蓝的眼睛,在她12年的生活记忆中,人们都没有注意过她。
她常想,假如她有着一双蓝眼睛,生活一定不是如今这个样子:她父亲就不会酗酒了,哥哥也不会常常夜不归宿了。
真是那样的话,她会变得漂亮迷人;真是那样的话,人们肯定都会注意她了……对于那些非洲裔的美国黑人来说,经济和生活利益与肤色之间有着某种直接的关联。
一位黑人在社会与经济上获得成功的几率与他/她更加符合美丽的观念与主流社会的相同意识形态之间有某种直接的互相关联。
莫里森运用两个特别的例子就验证了随意接纳西方的价值观会对非洲裔的美国黑人产生如此坏的影响。
第一个例子发生在附近街区的男孩围着佩克拉跳“怪异的芭蕾”的时候。
他们因佩克拉黑色的皮肤而无理指责她,在佩克拉和这帮男孩的斗争中,莫里森通过打造一群对于代表自己文化的皮肤颜色有着极深厌恶的男生的形象,验证了这些观念是如何让所有文化的前后顺序颠倒的。
莫里森描绘的另一件事情就是佩克拉被葛瑞迪纳从干净、有序的且消过毒的房间里驱赶出来的情景。
虽然朱尼尔给他妈妈说佩克拉弄死了一只猫,可是葛瑞迪纳对佩克拉的反应却比由于猫的死所产生的反应要剧烈得多。
从弗洛伊德焦虑理论视角解读《最蓝的眼睛》中女主角皮科拉的悲剧结局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从弗洛伊德焦虑理论视角解读《最蓝的眼睛》中女主角皮科拉的悲剧结局郭莹 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托尼•莫里森是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裔美国黑人女作家,《最蓝的眼睛》是其第一部作品,自问世起便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焦虑理论来分析女主人公皮科拉的精神现象,探讨皮科拉焦虑的情感特征。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弗洛伊德;焦虑;皮科拉作者简介:郭莹(1993.1-),女,陕西西安人,陕西师范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方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4-104-02作为当代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托尼•莫里森的许多作品均在国际上颇负盛名。
长期以来她在作品中探索美国社会中的种族问题。
莫里森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主要作品包括《最蓝的眼睛》(1970)、《秀拉》(1973)、《所罗门之歌》(1997),以及《宠儿》等等。
这些作品也为她带来了各种荣誉,先后于1978年获得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于1988年获得普利策奖,并于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洲裔黑人女作家。
《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的处女作,自问世起便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也帮助莫里森在文学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豪斯顿日志》中对这本书有着这样的评价“大胆、全新的写法以及超实践性,使其具有伟大文学的特征”[1]一、皮科拉不同的焦虑类型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焦虑是精神分析中的一个主要问题。
焦虑不仅是精神疾病的一种表征,同时也是正常人由于经受挫折、心理创伤以及心理矛盾所造成的伤感和失落感。
换言之,“焦虑”可以被视为对忧虑、恐惧以及紧张情绪的消极反应。
弗洛伊德将焦虑分为三大类,包括现实焦虑,精神焦虑以及道德焦虑。
而通过分析不难发现,这三种不同类别的焦虑问题都存在于皮科拉身上。
1、现实焦虑现实焦虑又叫客观焦虑,这种焦虑主要来源于现实生活。
歧视酿悲剧《最蓝的眼睛》悲剧根源分析

歧视酿悲剧《最蓝的眼睛》悲剧根源分析摘要:在托尼·莫里森笔下的《最蓝的眼睛》中存在许多悲剧,如佩克拉的悲剧,佩克拉的母亲保琳的悲剧,佩克拉的父亲查理的悲剧,黑人民族的悲剧等。
本文从种族歧视、文化歧视和性别歧视等三重歧视的角度对这些悲剧进行分析,意在指出美国社会中的三重歧视是诱发各种悲剧的根源。
关键词:悲剧;种族歧视;文化歧视;性别歧视托尼莫里森和《最蓝的眼睛》托尼莫里森,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其主要作品有《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娃娃》《宠儿》《爵士乐》等。
《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第一部作品,描写的是11岁的黑人女孩佩科拉的悲惨遭遇。
故事以第三人称视角描写,由佩科拉的同龄人克罗蒂亚讲述。
佩科拉出生于一个穷苦的黑人家庭,由于肤色比其他的黑人女孩更深,她遭到了同学和老师的嘲笑和奚落,周围邻居的冷漠和忽视。
更为悲惨的是,她的父亲在一次醉酒后将其强暴。
佩科拉将所有的不幸和痛苦都归咎于她的丑陋。
因此,她对白种人漂亮的蓝眼睛有着强烈的渴望,最终走向疯狂。
小说在围绕佩科拉的悲剧人生进行叙述时,同时也诉说着发生在其他人(如其母保林,其父查理)身上的悲剧故事。
11岁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剧,从另一角度上来说映射的是整个黑人民族的悲剧。
这些悲剧的背后隐藏着各种各样的危机,而种族歧视,文化歧视,性别歧视等使这些危机一触即发。
种族歧视种族歧视是指根据种族将人们分割成不同的社会阶层从而加以区别对待的行为。
小说中主要体现的是白种人对黑种人的歧视。
种族歧视体现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弥散在整个黑人社区,很大程度上酿成了整个黑人民族的悲剧。
小说中,当保琳在医院生产时,白人医生当着她的面谈论道:“像她们这种黑人,你根本用不着费心,她们很快就生完的,就像马一样,一点痛苦都没有。
”小说中,黑人处处遭到白人的歧视,白人把自己视为生来就比黑人优越的民族。
托尼莫里森在小说中引用了这样一个假说:“所有的文明都有白人一手创造,没有白人一切将不复存在。
浅析《最蓝的眼睛》中的第三重悲剧

托 妮 ・ 里 森 是 第 一 位 获 得 诺 贝尔 文 学 奖 的美 国黑 人 女 作 家 ,擅 长 莫
3剥 夺 的 力 量 :波 琳 ・ 莱 得 拉 夫 布
描写刻 画当今生活 中非裔美 国人所面临 的种种 问题 。她的处女作 《 最蓝 的眼睛》 中描写 了形态迥异的黑人们的生活。而书中主人公佩科 拉的生 活尤令其人关注 。对于佩科拉 的研究 ,很多学者从种族或性别 的维度进 行分析研究 。但 是 ,就像 格里 沃 ( ule r a) 指出 的那样 ,莫里 G r n Ge 1 e w 森 的小说 往 往 充斥 着 “ 同 的 声 音”,体 现 的是 “ 层 次” 的 问题 不 多 ( rw 9 8:1 。尽管种族歧视和 性别歧 视 是导致 佩科 拉精 神崩 溃 的 Gel 9 1 ) 重要 推手 ,但是这两者并非全部 的原 因。在小说 中,克劳迪 娅和佩科拉 生 活在相似 的社会环境 中。他们都受到种族歧视的压迫 ,也 不断被灌输 了 白人 对 美 的定 义 。 然 而 , 克 劳 迪 娅 大 声 地 反 抗 压 在 她 身 上 的 种 种 桎 梏 ,而佩科拉则选择 了顺从和接受 。导致佩科拉和克劳迪娅不 同结局 的 第三个重要原 因即家庭 因素往往容易被忽视 。最为儿童最 亲近的人 ,父 母 的作 用 不 可 取 代 且 举 足 轻 重 。 2破 坏 性 力 量 :裘 理 ・布 莱得 拉 夫 在家庭 中,父 亲往往是 “ 最主要的男性模范 、保护者 、纪律的维护 和执行者 以及家庭 的供 养者 ” ( odn20 G ro 0 2:3 。从 传统 意义 上说 , 7) 父 亲的首要 职责是养家糊 口。如果父亲无法获得工作 ,那 么孩子也会 因 为父 亲无 法提 供 食物 、住所 和 衣 服等 种 种 污点 而 成 为社 会 的 受 害者 ( odn20 G ro 02:3 ) 7 。对 于佩科拉 来说 ,她的父 亲裘理 把大 部分时 间花 在 了喝酒而不是工作上 。他并未对这个家庭的财政作 出多大贡献。佩科 拉一家住在废弃 的商店里 ,只有两间房 ,甚至没有洗澡 间。整个 家里 的 家具 十分老 旧,“ 旧得都让人认 不出来 ” ( ri n19 Mor o 9 3:3 ) s 5 。破 旧的 房 子 正 是 不 稳 定 的 象 征 。这 种 家 庭 环 境 让 佩 科 拉 十 分 没 有 安 全 感 。 在 《 托妮 -莫 里 森不 断 发 展 的 阶级 意 识》 一 书 中,多 丽 莎 ・姆 巴利 亚 ( oetaMb l ) 指 出麦 克 蒂 尔 一 家 虽 然 也 很 贫 穷 ,但 是 至 少 克 劳 迪 娅 D ra ai h a 的父 亲有正式 的工作 ,能够满足家庭 的基本需求 ;而布莱得 拉夫一家则 是 家 徒 四壁 。正 是 因为 这 种 极 端 的贫 困 ,才 使 得 家 庭 中 的儿 童 佩 科 拉 更 容易 收到统治 阶级 文化 宣传 的影响 ,在 不知不 觉 中被剥 夺 了 自我 价值 ( ai 19 :3 ) 从 这 一 点 上 说 ,裘 理 在 供 养 家 庭 和 履 行 父 亲 职 责 上 Mbl 9 1 0 。 a 的失 败 加 深 了佩 科 拉 的苦 难 。 更值得注意 的是 ,裘理本身也是个弃儿 。他母亲在他 出生后 第四天 就 把 他 遗 弃 了 。尽 管 吉 米 阿 姨 救 了裘 理 并 把 他 抚 养 成 人 ,但 也 只 能 说 裘 理生活在一 个 “ 单亲家 庭”,父 亲的角 色仍 旧缺失 。的确 ,书 中提到 , 和蔼 可亲 的布鲁 ・ 杰克与裘理之 间建立起 了良好的关系 ,但 这种关系仅 能 称 之 为 朋 友 关 系而 非 父 子 关 系 。布 鲁 给 裘 理 讲 南 北 战 争 的 故 事 也 取 代 不 了父 母 和孩 子 之 间 的枕 边 故 事 。长 年 来 ,裘 理 对 父 亲 的 认 识 仅 仅 停 留 在 萨姆 森 ・ 勒 这 个 名 字 上 。他 并 不 知 道 父 亲 长 什 么 样 ,也 从 未 试 曾 寻 福 找 他 。直 到 达 琳 怀 孕 ,裘 理 才 因 为 恐 惧 第 一 次 决 定 寻 找 父 亲 。 讽 刺 的 是 ,裘 理 寻 找 父 亲 的原 因竟 和 他 父 亲 当年 抛 弃 他 时 的 不 负 责 任 如 此 的 相 似 。寻 找 父 亲 仅 仅 是 为 了逃 避 自 己作 为 父 亲 的 责 任 ,寻 求 安 慰 。 经 过 几 天 的奔 波 ,裘 理 最 终 找 到 T自 己 的父 亲 ,一 个 忙 碌 的 赌 徒 。在 被 父 亲 当 面 拒 绝 之 后 ,裘 理 彻 底 失 去 了对 于 家 庭 ,尤 其 是 “ 亲 ” 一 词 的认 识 。 父 因此 , 当他 的孩 子 降生 时 ,他 不 知 道 改 如 何 处 理 这 种 亲 子 关 系 。 裘 理 缺 失 的父爱也剥夺 了佩科拉 的父爱和父亲 的保护 。在芙丽达受 到亨利性骚 扰时 ,她 的父亲麦 克蒂尔先 生 马上把 亨利 赶 出了家 门,甚至 要 向他开 枪 。相 比之下 ,裘理将 自己的无能变为 了对女儿的性侵犯 。家庭中本应 作为 “ 保护者” 存在的父亲也由此 变成了 “ 毁灭者 ” 。 裘理作为父亲是失职 的。他没有能力给予家庭任何支持 ,也 没有能 力保护孩子 。裘理 的整个故事 出现在 “ 春” 这一 章。然而 ,讽 刺的是 , 他却并不能像春天一般 ,为孩子提供肥沃的土壤来培育积极 的 自我认识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主人公佩克拉悲剧根源的前景化视角探析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主人公佩克拉悲剧根源的前景化视角探析摘要:本文试图超越纯文学解读的藩篱,利用前景化这一重要的文体学概念,通过对语言偏离和超常规特征的剖析,客观且深刻地再现了佩克拉悲剧命运的形成过程和原因,这种尝试将语言学理论付诸实践,不仅为文学作品阐释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丰富了文学作品的内涵。
关键词:《最蓝的眼睛》前景化悲剧根源一.引言作为一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用她温柔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在那个种族歧视与压迫的年代,黑人生活的悲与痛,无奈与沧桑,自我挣扎与自我放逐。
毫无疑问,她是黑人社会的代言人,阅读她的作品不仅能唤醒我们早已冷漠钝化的对世界的关注,更多的是能激发我们的思考,对于黑人悲剧命运的思考,借而反省自身,从此不再沦落。
从这一点讲,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又有着普世的情怀。
《最蓝的眼睛》,作为她的处女作,丝毫不逊色于她之后的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名叫佩克拉的黑人小女孩在父亲酗酒,母亲无视,哥哥离家出走,老师同学嘲笑,甚至黑人社区鄙夷的无助且无望的情况下,疯狂地渴求自己能有一双蓝色的眼睛,而这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注定了其悲情的结局,她的崩溃与疯癫与其说是自我歧视,不如说是这种歧视归根到底是由一切外在的压力诱发的。
佩克拉,这个社会中最柔弱最脆弱的成员,成了其他黑人心中隐秘欲望的承受者和种族歧视的受害者,替罪羊。
自19世纪70年代小说出版后,托尼莫里森一跃成为美国文坛的新起之秀,之后伴随着《秀拉》《所罗门之歌》《柏油娃》《宠儿》以及长篇小说《爵士乐》《乐园》等一系列作品的问世,于1993年“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充满诗意为特征的小说中生动再现了美国现实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1]而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桂冠。
自此国内外开始掀起研究莫里森及其作品的热潮,形成一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亮丽风景,其中主要包括主题意义的研究,文化批评研究,叙事结构,话语结构,写作特色的研究以及结合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进行批评的研究,于是本文尝试一个新的角度,试图回归语言本真,从文体学的视角探求佩克拉悲剧命运的根源。
《最蓝的眼睛》中佩克拉的悲剧根源

The Origin of Pecola's Tragedy in The Bluest Eye 作者: 丁燕[1];ZhangCaifeng【英文校对】[2]
作者机构: [1]内蒙古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2]不详
出版物刊名: 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
页码: 45-47页
主题词: 最蓝的眼睛;悲剧;根源;审美异化
摘要:通过分析佩克拉的母亲、社区居民、同学和老师对其肤色所表现出的厌恶态度,旨在说明主人公的悲剧源于白人文化冲击下的黑人审美异化。
莫瑞森通过这部作品猛烈抨击了当时盛行的“黑人丑陋”的观点.颠覆了已经根深蒂固的“白人美丽”的神话,进一步探讨了托尼·莫瑞森的《最蓝的眼睛》中的女主人公佩克拉悲剧的根源。
自我意念操纵下心灵的迷失——浅析《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的悲剧

追求一双不属于 自己的蓝眼睛, 这反映出她 自己 自我评价 的失落。她的悲剧是因为她没有像克 劳蒂娅姐妹那样 利用属于 自己的 眼睛认真地观
重要的是佩科拉 自己自我意志的问题 , 她 的悲剧 是她本人在 自我意念操纵下迷失 自我的悲剧 , 因 为 自我意志 比环境更具有腐蚀人 心的作用 。本
作者简介 : 江丹丹 ( 1 9 9 l 一
) , 女。 山西临汾人 , 西北大学文学 院在读硕 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为比较文 学与世界文学。
故事缘起 于佩科拉想要一双蓝色的眼睛, 因
为她认 为 自己是 丑 陋 的 , 她 还 想 当然 地认 为 只要
自己有了像 白人小女孩那样的蓝眼睛 , 身边的人 包括 自己的父母就会喜欢她。丑陋 , 这是她对 自
己的评 价 与确认 , 更确 切 地说 是 她根 据 他人 的看 法所 确认 的 自我 , 她 自 己的声 音 是 缺 失 的 , 因 此
否认 , 这些 可通 过 文 中 的两个 意 象 分析 得 知 :
面, 虽然偶尔偷偷想外张望几 眼, 结果最后 也只 是让她更迫不及待地 回到面具 之后③。面对 父 母 的争 吵, 她没有像 萨米 尔那样做一个反抗者 ,
或咒 骂 , 或离 家 出走 , 或 投 人 战斗 , 而 是 想方 设 法
眼睛 的黑 人 小 女 孩 佩 科 拉 在 白人 主 流 价 值 观 的 冲击 下迷 失 自我 的 悲剧 。造 成 佩 科 拉 悲 剧 的原
掘与确认 ; 《 所 罗门之歌》 展现 的是黑人男性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卷第2期2010年3月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 rnal of Soc i al Sc lence of H unan M edical Un iversity V o.l 12 N o .2
M ar 2010
[收稿日期] 2010-01-26
[作者简介] 关丽丽(1980-),女,辽宁丹东人,辽东学院商务英语系助教,学士。
探析 最蓝的眼睛 中女主人公的悲剧根源
关丽丽
(辽东学院商务英语系,辽宁丹东,118003)
[摘要] 最蓝的眼睛 是美国黑人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
该小说讲述了大萧条时期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遭遇,揭示了美国白人文化价值观,尤其是主流社会流行的审美标准对黑人的影响与栽害。
文章从多方面入手就女主人悲剧的根源进行探析,深刻地揭露了女主人公佩克拉悲剧的多面性。
[关键词] 最蓝的眼睛 ;托尼!莫里森;佩克拉;悲剧根源[中图分类号] G 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229(2010)02-0159-02 托尼!莫里森作为历史上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黑人文学新潮中最耀眼的一颗星星。
她的作品深深扎根于美国黑人的历史、传说和现实之中,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其文学语境涵盖黑人、妇女和美国。
深切关注黑人的生活境遇及其在双重文化冲突中的命运,探索他们的内心体验,尤其是黑人女性的精神世界。
其处女作 最蓝的眼睛 即属这方面的一部经典之作。
莫里森讲述了大萧条时期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遭遇,揭示了美国白人文化价值观,尤其是主流社会流行的审美标准对黑人的影响与栽害。
黑人青年置身于这样的环境,看不到自己的文化价值,只能在追求统治文化中力图实现自身价值。
佩科拉即是一个典型,她朝思暮想,渴求得到一双蓝眼睛,一头金发和白色肌肤。
然而,当真的有人注意她时,悲剧降临了,酗酒成性的父亲强奸了她,使她怀孕,导致精神崩溃。
女主人公佩克拉的悲剧是多层次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本文认为她的悲剧原因可概括为三点:历史的原因、美国黑人社会的影响以及女主人公自身的原因,促使这一悲剧的产生。
悲剧产生的原因
一、佩科拉悲剧产生的民族历史根源
从文化的视角来看,佩科拉悲剧源于种族歧视,有其很深的民族历史根源。
早在17世纪,英国移民最初同黑人接触时,首先看到的是黑人的肤色、落后的社会和奇异的原始宗教。
这种现象和他们自己的社会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使他们原有的种族优越思想进一步发展,并对黑人产生了极端蔑视的心理。
长期处于被压迫被奴役的地位、历来被白人当牲畜买卖的命运已摧毁了黑人内心的自我,给他们的心理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同时也造成了大批依靠这种万恶的制度为生的寄生虫和种族主义者。
通过他们的影响,整个美国社会产生了极其强烈的、根深蒂固的种族主义偏见。
他们不仅在身体上受尽了压迫,在思想意识上也被任意操纵。
奴隶主为了自身的利益,从开始就向黑人奴隶灌输∀低人一等#的
思想,甚至将黑人奴隶和动物等同起来,进行∀物化#教育。
尽管黑人奴隶在美国内战中获得自由,但从内战重建时期到20世纪,种族隔离和种族歧视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
由此,长期受歧视和受压迫的经历已经在黑人的心里打下了深深烙印,民族的历史在黑人群体中产生了种族自我否定心理,对他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美国社会对佩科拉悲剧的影响
佩科拉认为自己的不幸来源于自己的黑皮肤,自己的∀丑陋#。
她想要变得美丽,盼望白皮肤、蓝眼睛的奇迹降临在自己身上。
佩科拉的这种幻想一方面折射出她渴望被看见、发现自我身份和实现生存价值,另一方面揭示出佩科拉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已经接受和内化了白人的审美标准,即白色代表着美丽、清洁与善良,而黑色代表着丑陋、肮脏与邪恶,金发、碧眼、白皮肤是美貌的标准。
佩科拉天真地认为,如果她有一双蓝眼睛,一切就不同了,父母会爱她,老师和同学也会喜欢她,而且眼睛越蓝,她得到的爱就越多。
佩科拉身为黑色人种却遵循白色人种的审美及价值标准,向往白色人种特有的金发碧眼,这等于否定了自尊与自我,等待她的只能是悲剧的结局。
在美国社会,白人在政治经济上处于绝对优势,上层建筑、经济领域以及意识
形态完全处在白人的控制之中,审美标准自然也就由他们来定。
白人凭借他们在媒体上的强势,大肆宣扬白人文化,并通过电影、电视、广告等大众媒体以及音乐、服装、杂志等宣传工具,推行白人文化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向黑人及其它少数民族显示其优越性,扭曲黑人的心灵,从而在意识形态上同化他们,抹平所谓的文化差异。
人们通常可以看到,白人在电影屏幕上刻画的黑人多是傻子、仆人、小捣乱之类的形象,而白人多是英雄、主人、大善人之类的角色,这种虽带有娱乐性的媒体却实际上强化了白人虚假的优越感和黑人不应有的自卑感,对黑人的心灵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160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它本身也是文化的载体。
美国黑人原本非洲语的丧失以及黑人英语的出现。
就是白人强行推行语言霸权主义的例证。
由于黑人生活在以白人为主导的世界中,所以被迫地接受了白人的语言。
而语言又总是和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当黑人使用英语作为交流工具时,他们就不可避免地用英语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按英语语言所折射出来的文化看待事物。
这样在与英语语言的耳濡目染中。
黑人就不自觉地接受了英语语言文化。
此外,白人还利用自己在教育方面的优势,强行黑人学习英语语言,这样就使黑人从小就被灌输、移植白人文化,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处处接触白人文化。
白人的这种语言和文化的控制是极具毁灭性的,尤其是对不成熟心灵的影响甚至摧残作用都是无法估量的。
三、黑人群体自身的原因
世界上的任何人种,只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就要受到社会上各种观念的制约,并依赖当时社会的种种标准和外界对自己的评价来确定自身的价值,能无视社会陋习而我行我素的人可谓凤毛麟角。
虽然黑人为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处于白人主宰的世界中,在白人审美标准的压力下,他们失去了自我,已在无意识中形成了∀黑即丑#的观念,这点在社会最脆弱成员的头脑中已根深蒂固。
布里德拉夫一家自认为很丑,而且丑陋得无可比拟,没人能说服他们,让他们相信自己没丑到那种程度。
他们从白人眼神里看到的只是厌恶,而且她认为这种眼神是冲着她的黑皮肤来的:∀她身上的一切都是不断变化充满期望的,惟独她的黑皮肤是静止不动、令人恐惧的。
引起白人眼中厌恶神色的正是她的黑皮肤。
#∃[1](49)莫里森惜墨如金,但书中还是花大量篇幅讲述布里德拉夫夫妇年轻时的经历,以探索黑人这种自卑心理的根源。
佩克拉周围的黑人都是麻木不仁的。
他们不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
悲剧发生后,没人去帮助这个可怜的小姑娘,甚至连一句同情的话都没有。
佩克拉从他们那儿得到的只是唾弃:我认为此事发生后我们姐妹的伤心程度是深的,好像没有别人怀有同样的心情。
我们希望能看到几双充满同情关注的眼睛,但这些眼睛似乎都蒙着一层纱[1] (190)。
佩克拉的母亲对此事的反应是把女儿粗暴地打了一顿,她一向认为自己的丈夫无可救药,不相信像乔利这样的人竟然还会有好的一面、人性的一面。
她认为全家都达不到她的要求,所以她始终与丈夫和女儿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个人主义者,一个远离自己民族文化的人。
她没有给女儿母爱,事发之后,她对女儿更加鄙视了。
黑人生活在一个处处低人一等的社会里,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其它一切的独立更是无从谈起可悲之处在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是黑色人种的智力、体力或道德品质的低下,而只是与这些毫无关联的因素%%%肤色。
∀一个黑人小女孩想从黑皮肤的深渊中逃脱出来,用蓝色的眼睛去看看周围的世界#[2](174),但可悲的是在白人主宰一切的社会中,小女孩的梦想破灭了。
关于佩克拉的悲剧,克洛迪娅是这么说的:∀佩克拉接受了人们扣在她身上的屎盆子#[1](159)。
四、结论
综上分析可见,佩克拉的悲剧原因是多方面的,悲剧意义也是多层次的。
黑人中普遍存在的那种强烈的自卑、自恶、无知和麻木不仁是黑人民族的不幸;生活在一个父亲不知如何爱女儿、母亲忙着侍候白人的家庭里是少女佩克拉的不幸,被亲生父亲强奸是佩克拉直接意义上的悲剧。
佩克拉是无知的牺牲品、美国社会种族歧视的牺牲品、民族自卑自恶心理的牺牲品。
莫里森通过这个普通黑人家庭的悲剧真实再现了美国黑人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的两难困境,无论是一味顺应白人主流文化,还是严格恪守黑人传统文化,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黑人的生存危机;通过黑人寻找自我身份的经历,向美国社会传达了黑人争取平等,反对种族歧视的文化声音。
最蓝的眼睛是莫里森探索黑人生存之路的初次尝试,在以后的创作生涯中,她继续昭示黑人的历史与现状,探讨黑人的未来前途。
对于这部情节看似简单的小说,笔者想借用评论家雷诺兹普莱斯对莫里森的评价来作为结尾:∀她自己的想像世界业已证明她拥有丰富、完整、涵盖一切的人类视野。
#
注释:
∃ 文中所引译文均为笔者自译。
参考文献:
[1] M orri son,Ton i.Th e B l uest E ye[Z].t h e Pengu i n Group,U
S A.
[2] 赵平凡.诺贝尔文学奖文库授奖词与授奖演说卷[Z].杭州:
浙江省文艺出版社,1998.: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