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雷雨》悲剧主题的多重性

合集下载

试论《雷雨》中造成繁漪悲剧形象的原因

试论《雷雨》中造成繁漪悲剧形象的原因

浅析造成繁漪悲剧形象的原因摘要:曹禺剧作《雷雨》中的繁漪是最具“雷雨”性格、最具反叛精神的人物,繁漪受过新式教育,又深受旧式思想的影响,新旧文化的双层夹击使她在“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的性格交织中,内心向变态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

她是那个时代最坚强的女子,最惹人怜悯的女人,是剧作《雷雨》中最令人难忘的角色,她敢爱敢恨、敢于和封建势力作斗争,可最终依旧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和理想的爱情,失去爱情和亲情的她生活犹如一口枯井。

她的悲剧命运揭露了封建统治对人的精神压迫和摧残,也深刻赋予了她“雷雨”式性格,繁漪不仅是周公馆的悲剧,也是当时社会的悲剧。

关键词:繁漪雷雨式性格反叛悲剧前言曹禺的话剧《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剧作,《雷雨》的发表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文学的成熟,曹禺笔下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并且有很多成为了广为人知的性格典型:虚伪且冷酷的周朴园;纯真且虚幻的周冲;冲动且莽撞的鲁大海;单纯且善良的四风;贪婪且势利的鲁贵……都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繁漪敢爱敢恨、不屈不挠、追求自由爱情、敢于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倔强性格是曹禺作品人物众生相中最独特、最耀眼的一个。

曹禺曾说:“在《雷雨》里的八个人物,我最早想出的,并且也较觉真切的是周繁漪……我喜欢看繁漪这样的女人,但我的才力是贫弱的……不过一个作者总是不由自主地有些姑息,对于繁漪我仿佛是个很熟的朋友……我想她应该能动我的怜悯和尊敬,我会流着泪水哀悼这可怜的女人的。

我会原谅她,虽然她做了所谓‘罪大恶极’的事情——抛弃了神圣的母亲的天职……”①这是曹禺对繁漪的人格定位,也引起了广大读者对她的同情,当然繁漪不仅仅只存在于曹禺的作品之中,更真实的生活在那个时代社会之中。

从古至今,很多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常常会用真、善、美的优良品格来塑造诸多女性形象,借此来打动读者的内心,(而曹禺剧作《雷雨》中的周繁漪却和传统女性大相径庭:作为妻子,她没有恪守传统女性应遵循的‘三从四德’,在感情上出轨背叛了自己的丈夫周朴园;作为母亲,她放弃了神圣母亲的天职,为追求自己的理想爱情,将自己丈夫、前妻的儿子周萍作为自己的情人,发生了违背伦理道德的关系——由此看来,繁漪既不是贤妻也不是良母,她的行为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可就是这样的繁漪依然能够引起广大读者的深切同情和怜悯,因为她有她的人格魅力所在:繁漪敢爱敢恨、敢于敢于打破常规追求自己的理想爱情,她具有强烈的反叛精神,追求自由和个性解放。

雷雨家庭纠葛的爱情悲剧

雷雨家庭纠葛的爱情悲剧

雷雨家庭纠葛的爱情悲剧雷雨,是由曹禺所著的现实主义话剧,以揭示旧北京城市生活中的家庭纠葛和社会冲突为主题,展现了一幕幕爱情的悲剧。

该剧具有深刻的社会关怀和精细入微的人物刻画,通过对雷峰、雨果两家的情感纠缠,揭示了旧社会底层人民面临的困境和无奈。

下面将从家庭纠葛、爱情纠葛和悲剧命运三个维度,探讨这部经典作品所传达的悲剧性情感。

家庭纠葛是雷雨中一个重要的主题。

在当时的旧社会,封建道德伦理被无情地打破,家庭关系被利益驱使和情感错位所撕裂。

雷峰与连琪之间的父子矛盾以及雷峰与梅春之间的兄妹情感被社会所扭曲,逐渐演变为家庭纠葛的源头。

雷峰父亲雷大娘强烈要求雷峰包养黄世仁加重了雷家家庭纷争,使雷峰在亲情和责任之间陷入困惑。

梅春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她在家庭中既是兄长又是情人,更是被不公平待遇的牺牲品。

她深爱着雷峰,却被家庭和社会强行分开,直至悲剧的结局。

家庭纠葛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渐行渐远,成为雷雨中的一大悲剧元素。

雷雨中的爱情纠葛同样是悲剧的原因之一。

雷峰和连香树、雷诺之间的感情错综复杂,充满了所谓的“私心”。

连香树是雷峰一直暗恋的女孩,虽然玩具无缘,但他们彼此之间有着深深的感情。

而雷诺作为女主人公,虽然曾接纳雷峰的爱情,但最终却选择了婚姻和金钱。

这种爱情纠葛让雷峰陷入两难的境地,他的真挚感情最终因为社会环境和个人利益的挤压而支离破碎。

爱情的坠落,使得整个剧情更加悲剧,也加深了观众对其中的思考。

悲剧命运是整部雷雨所贯穿的主题。

无论是雷峰还是梅春,都在剧中遭受了命运的压迫与摧残。

雷峰为了家族和责任无法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梅春在无奈的家庭环境中失去了爱情和生命。

他们成为了命运的牺牲品,无法摆脱社会环境和个人境遇所造成的困境。

通过这两个悲剧的人物,曹禺展现了社会残酷和不公平的一面,更揭示了旧时代底层人民的命运困扰和无望出路。

总结来说,雷雨是一部充满悲剧色彩的作品,探讨了家庭纠葛、爱情纠葛和悲剧命运等多重主题。

家庭纠葛是这部作品展现的核心,爱情纠葛和悲剧命运更是在其基础上展开的。

论《雷雨》的悲剧特点及根源

论《雷雨》的悲剧特点及根源

论《雷雨》的悲剧特点及根源第一篇:论《雷雨》的悲剧特点及根源论《雷雨》的悲剧特点及根源摘要:《雷雨》是现代杰出剧作家曹禺的开山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

它不仅具有悲剧普遍意义上的特点,还具有自身的民族特点和时代特征,为悲剧艺术如何反映中国现实生活提供了典范。

《雷雨》的悲剧根源是多方面的,它是作者现实生活的演化,是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现实的展现,它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这个社会的悲剧;它不仅是人物性格的悲剧,更是命运的悲剧。

关键词:《雷雨》悲剧特点主题故事结构和情节设置人物的性格刻画和悲剧命运自然环境的渲染悲剧根源正文:《雷雨》是现代杰出剧作家曹禺的开山之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

《雷雨》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展示了一幕人生大悲剧;是一部家庭悲剧和社会悲剧,更是一部纠缠着复杂血缘关系和聚集着许多巧合,充满神秘、紧张和令人恐惧的命运悲剧。

《雷雨》作为中国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为我国悲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朱栋森说:“从西洋悲剧、中古古典悲剧演变、过渡到能反映中国现实生活的悲剧艺术,曹禺成功地拓开了一条新路,为悲剧艺术如何反映中国现实生活提供了典范。

” [1]一、悲剧主题《雷雨》写于20世纪前半叶,根据所涉及不同的生活范围来讲,属于家庭悲剧;就题材来讲,属于命运悲剧、爱情悲剧。

《雷雨》不仅具有典型的古希腊命运悲剧的特点,而且添加了纯熟的本地风光——即充满了民族风格,通过展现个人的内心痛苦、心灵的自我矛盾、痛苦挣扎反抗的灵魂和悲剧的结局,表达了对宇宙间诸如生死、善恶、人与“命运”及像宿命、天意和人类自由这样宇宙性质的大问题的深思,并且体现了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因果报应观念。

《雷雨》以本世纪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中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罪恶和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黑暗现实。

从戏剧冲突和语言特色看《雷雨》的悲剧意蕴

从戏剧冲突和语言特色看《雷雨》的悲剧意蕴

从戏剧冲突和语言特色看《雷雨》的悲剧意蕴毕业论文摘要《雷雨》以其丰富的内涵,悲剧性的内蕴,赢得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雷雨》不仅是周、鲁两个家庭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同时也是一部人性的悲剧。

《雷雨》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当时人的生存困境,揭示了人类的心灵困境,同时对21世纪的我们也有很多的启示。

关键词《雷雨》戏剧冲突语言特色悲剧意蕴曹禺创作的《雷雨》堪称中国戏剧的杰作,发表至今始终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其原因主要在其深刻而丰富的文化意蕴:悲剧人物的人性光辉,人类的心灵困境,人生困境与命运之谜等人生哲学命题,及其思想给人的深刻启示。

剧中所有人物无一例外地都是悲剧,而《雷雨=》绝不仅是周、鲁两个家庭的悲剧,也绝不仅是个社会悲剧,同时也是一部人性的悲剧。

本文通过分析其戏剧冲突和极富特色的语言艺术,探讨其深刻而丰富的悲剧意蕴。

一、异彩纷呈的戏剧冲突戏剧冲突,是指最足以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特征、高度典型化的矛盾冲突。

在《雷雨》中,表现为多方面:毕业论文论文1、戏剧线索的明暗交互,决定着《雷雨》的戏剧冲突剧中情节线索纵横交错,侍萍、周朴园、蘩漪、周萍、四凤,五个人当中有四层婚恋关系,如此关系决定了矛盾冲突的尖锐复杂。

剧本中周萍同蘩漪、四凤两人的爱情纠葛是一条明线,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则是一条暗线。

起初是由明线牵动了暗线(蘩漪为了想从四凤手中夺回周萍的爱,而把四凤的妈妈侍萍招到周公馆),此刻明线占着主导地位:最后却是暗线决定了明线(蘩漪抢爱人的计划失败,周萍正要携四凤出逃,突然周朴园出现,承认了与侍萍早年的暧昧关系,完全打乱了已定之局),此刻相反是暗线占了主导地位,统领后篇。

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相影响,互相牵制,推动剧情向着悲剧高潮发展。

2、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体现出《雷雨》的戏剧冲突《雷雨》在塑造人物中充分设置矛盾冲突。

剧中八个主要人物可以归结为四个三角关系的爱情、婚姻矛盾:侍萍、鲁贵同周朴园的关系:周萍、繁漪同周朴园的关系:繁漪、四凤同周萍的关系:周萍、周冲同四凤的关系。

《雷雨》读后感

《雷雨》读后感

《雷雨》是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一部家庭悲剧剧本,讲述了周家家庭成员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悲剧命运。

读完《雷雨》,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剧本中的人物形象饱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和痛苦。

周朴园的专制和伪善,鲁妈的忠诚和无奈,繁漪的激情和悲剧命运,都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

在《雷雨》中,没有人是完全无辜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罪行和悲剧。

《雷雨》还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道德的虚伪。

剧本中的周家,表面上是一个和睦的家庭,但实际上充满了勾心斗角和利益交换。

这种虚伪和腐败的社会现象,让人对人性的善良和道德的正义产生了怀疑。

此外,《雷雨》还展现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常。

剧本中的角色,无论是对待亲情还是爱情,都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他们的命运被自己的性格和环境所左右,无法自主。

这种无常和无奈,让人对生活产生了深深的感慨。

说不尽的《雷雨》——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

说不尽的《雷雨》——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

说不尽的《雷雨》---------浅谈对《雷雨》主题的认识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09级中基班200900051046 沈诗萌古往今来,人们对《雷雨》的主题一直众说纷纭,虽然曹禺自己也在《<雷雨>序》中表达过自己的点:“《雷雨》对我是个诱惑。

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大地间的‘残忍’。

”“这背后的‘主宰’,它太大,太复杂,我的情感强要我表现的只是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

”①但是,很多人仍旧因雷雨的主题问题而争执不休。

我认为,或许《雷雨》的魅力也就在此。

它主题相对的模糊性和多重性表现出作者不受任何一种教条的约束与规范,而是关注情感的表达和拓展,从而使《雷雨》的主题有着某种难以说尽的意蕴。

一、社会悲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许多人都按照“社会问题剧”的思想来理解《雷雨》的主题。

“田汉在《暴风雨中的南京艺坛一瞥》一文中就赞成予倩先生把这一有点‘时代错误’的‘命运悲剧’修正为近于‘社会悲剧’的东西,而不赞成无批判的演出。

此后对《雷雨》主题的理解就一直延续着社会悲剧的视角,尤其是张庚在《悲剧的发展——评<雷雨>》论文中更是进一步指出:他底创作竟部分地有了反封建的客观意义”。

②当然,我并不是十分赞同这种观点。

《雷雨》是作者二十三岁时的作品,作为一个青年作家他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但人处于环境之中就必然会被环境所影响,所以《雷雨》体现出的反对家庭伦理的罪恶甚至是反封建的意识并不是作者刻意为之。

曹禺曾在《<雷雨>序》中澄清:“但是很奇怪,现在回忆起三年前提笔的光景,我以为我不应该用欺骗来炫耀自己的见地,我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是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

”因此,有些评论家们的观点似乎的确有些“过火”了。

但是我有注意到《<雷雨>序》中又有这样一句话:“有人已经替我下了注释,这些注释有的我可以追认——譬如‘暴露大家庭的罪恶。

论《雷雨》悲剧主题的多重性

论《雷雨》悲剧主题的多重性

(提纲)导语《雷雨》通过一个两代人陷落其中的爱情悲剧故事,对于亲情、爱情、人生、阶级、命运及其背后的力量,做了一次深刻的探索。

它的爱情命运,既折射出现代文学发展史中存在的问题,也反映了文学学科曾经的曲折历程。

把人间最惨烈的悲剧展现给世人看,它的悲剧是发生在每一个最普通的人身上,这就是真正的悲剧所在。

一、爱情的悲剧曹禺善于用爱、苦难与死亡来表现人生存在的悲剧状况。

所谓爱情婚姻之悲,确切地说是女子被抛弃之悲,周朴园的抛弃奠定了侍萍人生悲剧的开始,是她人生苦难的根本之所在。

作品不是从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层面来展示一个警世故事,而是将粉饰在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上的温情面纱撕毁,从而审视人类复杂深邃的灵魂。

二、性格的悲剧所有的悲剧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悲剧,而人的悲剧根本还是性格的悲剧。

《雷雨》中悲剧是人的悲剧,并不在于他是穷人还是富人,是好人还是恶人,更是男人还是女人,大家全都处在悲剧之中,全都无可逃脱地承担着悲剧的命运,上演着悲剧的角色。

三、道德的悲剧《雷雨》这部剧作,具有思想内涵的浑厚性。

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揭示和批判了带有封建性的中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道德的虚伪性,所以,它可以被看作是一部“道德的悲剧”。

四、生存的悲剧主人公们不仅以自己与悲苦人生、与生存悲剧的抗争显现出生命的活力,更以罪的意识、忏悔意识以及救赎意识表现出人性追求崇高与价值理想的光辉,在受苦、疯狂、死亡的结局里培养人类精神神圣的火花。

故事人物的悲剧结局,都是由于“命运”的特意安排。

结尾《雷雨》这一悲剧的性质和其在戏剧史上的意义,作者曹禺在创作之初是有所感悟的,但也是相当模糊的。

但我们可以从他自己的多次解释中就可看出这一点。

作家把人间最惨烈的悲剧展现给世人看,它的悲剧是发生在每一个最普通的人身上,它更没有让我们到世界之外去寻求什么悲剧的根源,因为悲剧就在生存之中。

【摘要】曹禺的《雷雨》是我国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不同时代的作家对《雷雨》的阐述有着不同的角度和方法。

语文必修3文本解读 探讨《雷雨》主题的多义性

语文必修3文本解读 探讨《雷雨》主题的多义性

探讨《雷雨》主题的多义性曹禺的《雷雨》是我国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家对《雷雨》的阐释有不同的角度和观点,他的悲剧意识表现了截然不同的观点,揭示了人性的悲剧,暴露了人性的生存困境,表现了人在困境中的抗争与提升。

下面从三个方面论述。

一、阶级主题以资产阶级主题为例。

许多人认为作家曹禺通过“雷雨”这一形象来暗示资产阶级的消亡,而《雷雨》的主题在于深层次披露资产阶级的罪恶。

阶级主题的解读有其明显道理。

对文本进行分析便会发现,周家在经济上具有十分浓郁的资本主义色彩,也能够嗅到周朴园身上所散发出来的资本主义罪恶气息。

在哈尔滨承包工程时,周朴园甚至因为保险费问题故意放水将小工淹死;在矿上工人集体闹罢工时,周朴园毫不手软地下令爪牙开枪杀人,将不愿同流合污的鲁大海开除,同时通过威逼利诱的手段来逼迫其他工人代表站到自己的阵营,与此同时,在自家居所内宴请或接待政府官员,以获取来自政府方面的支持。

由以上事情可以看出,周朴园是一个较为典型的资本家,其原始资本在积累过程中伴随着血腥和残忍。

将《雷雨》解读为阶级主题时,读者通常将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注意力放在了周朴园和鲁大海二者的矛盾和冲突上,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工人罢工事件并非《雷雨》这部作品的主要冲突,周朴园与繁漪之间的冲突、繁漪与周萍之间的冲突、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的冲突,全都占有大量的篇幅,因而资产阶级主题无法将实现对该部作品的完全概括,换而言之,资产阶级主题这种解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命运主题自《雷雨》这部作品诞生以来,其中的命运观便引起了不断地关注以及广泛地讨论。

长期以来,研究者们针对《雷雨》这部作品是否存在命运观的问题展开了持久的讨论,并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刘西渭认为在《雷雨》这部作品中,有一种神秘而强悍的力量,萦绕在每一个人物的身上,即命运。

该命运观念并非人们通常理解的作者替天说话,文中所提到的报应也并非指上天刻意安排,而是“藏在人物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里,又或者是人物错综复杂的心理作用里”,换而言之,由于作者对现实的精准把握,让研究者们感到导致悲剧的并非命运,而是源于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又或者是人物本身所具有的性格特征,但《雷雨》似乎仍旧向人们传达出了一种命运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纲)导语《雷雨》通过一个两代人陷落其中的爱情悲剧故事,对于亲情、爱情、人生、阶级、命运及其背后的力量,做了一次深刻的探索。

它的爱情命运,既折射出现代文学发展史中存在的问题,也反映了文学学科曾经的曲折历程。

把人间最惨烈的悲剧展现给世人看,它的悲剧是发生在每一个最普通的人身上,这就是真正的悲剧所在。

一、爱情的悲剧曹禺善于用爱、苦难与死亡来表现人生存在的悲剧状况。

所谓爱情婚姻之悲,确切地说是女子被抛弃之悲,周朴园的抛弃奠定了侍萍人生悲剧的开始,是她人生苦难的根本之所在。

作品不是从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层面来展示一个警世故事,而是将粉饰在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上的温情面纱撕毁,从而审视人类复杂深邃的灵魂。

二、性格的悲剧所有的悲剧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悲剧,而人的悲剧根本还是性格的悲剧。

《雷雨》中悲剧是人的悲剧,并不在于他是穷人还是富人,是好人还是恶人,更是男人还是女人,大家全都处在悲剧之中,全都无可逃脱地承担着悲剧的命运,上演着悲剧的角色。

三、道德的悲剧《雷雨》这部剧作,具有思想内涵的浑厚性。

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揭示和批判了带有封建性的中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道德的虚伪性,所以,它可以被看作是一部“道德的悲剧”。

四、生存的悲剧主人公们不仅以自己与悲苦人生、与生存悲剧的抗争显现出生命的活力,更以罪的意识、忏悔意识以及救赎意识表现出人性追求崇高与价值理想的光辉,在受苦、疯狂、死亡的结局里培养人类精神神圣的火花。

故事人物的悲剧结局,都是由于“命运”的特意安排。

结尾《雷雨》这一悲剧的性质和其在戏剧史上的意义,作者曹禺在创作之初是有所感悟的,但也是相当模糊的。

但我们可以从他自己的多次解释中就可看出这一点。

作家把人间最惨烈的悲剧展现给世人看,它的悲剧是发生在每一个最普通的人身上,它更没有让我们到世界之外去寻求什么悲剧的根源,因为悲剧就在生存之中。

【摘要】曹禺的《雷雨》是我国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不同时代的作家对《雷雨》的阐述有着不同的角度和方法。

它的悲剧意识表现了截然不同的观点,揭示人生的悲剧性,暴露人的生存困境,表现人在困境中的抗争与提升。

而人类悲剧文化的熏陶与特殊的个体人生背景,是形成曹禺悲剧意识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悲剧命运生存多重性20世纪30年代,中国剧坛出现了一位标志性的人物——曹禺。

他以成熟的处女作《雷雨》创造了新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国话剧开始以民族的、现代的形态为不同阶层、不同时代的人广泛接受。

剧本以周朴园、侍萍和周萍、四凤两代人前后30年的故事为主线,繁漪推动故事进展的力量,鲁贵是整个剧本的结构因素,大海是连接这个家庭故事与时代沟通的桥梁。

这是一个两代人陷落其中的爱情悲剧,上一代人父母的恋爱故事,下一代人承受上一代人的苦果,在命运的捉弄下同母异父的兄妹相恋而酿成悲剧。

通过这些故事,反射出作者对于命运及其背后他不太清楚的根源的迷惘和愤怒,从而对于亲情、爱情、命运及其悲剧原因,作了一次彻底的分析。

正如曹禺当初在构思这个剧本时所言:“我想通过一个家庭的毁灭,表达自己一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表现宇宙里斗争的残忍和冷酷。

在这个斗争的背后,也许有一个主宰,它就是上帝或说是命运,近代称它为‘自然法则’。

究竟是什么,我也说不清。

它太宽阔,太复杂。

我总觉得有一种汹涌而来的感情,催动着我发泄长期压在心中的愤怒。

”纵观《雷雨》整个剧本的悲剧根源,笔者从以下四方面来初探一下个人的观点。

一、爱情的悲剧在我们人类的情感世界里,最富有悲剧性格的就是苦难和爱情。

血源之爱,夫妻之爱,友情之爱等所引发的人生苦难,它既是人悲伤的慰藉,也是人省悟的根源。

所以在爱的最深处蕴含着最凄苦的绝望,也显现着最温馨的希望和慰藉。

作家曹禺是善于用爱、苦难与死亡来表现人生存在的悲剧状况。

所谓爱情婚姻之悲,确切地说是女子被抛弃之悲,如剧中女主人公侍萍与繁漪的悲剧。

在我国,如传统爱情婚姻悲剧《救风尘》、《王魁负桂英》、《秦香莲》等同样表现了弃妇的人生凄苦。

在爱情婚姻里被抛弃,这是女人生命里最大的不幸。

剧本《雷雨》中的侍萍三十年前作为周家的女仆与当时的周家大少爷周朴园相恋,并由此而生下两个儿子。

如此刻骨铭心的爱,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说,不但无可指责,而且还有着大胆反叛封建礼教的意味。

不要说这样相爱的结局使他们产下爱情的结晶;但由于周朴园母亲的极力反对、百般阻挠,他们被活活地拆散。

在周家即将迎娶一个门当户对大小姐蘩漪的前一天晚上,也就在那个寒冷的夜晚,侍萍强迫着丢下大儿子周萍,抱着刚生下三天病得奄奄一息的小儿子鲁大海,离开了周家,离开了这个是非之地,从此踏上了另一个人生苦难的开始,饱经风霜,尝尽了生活的酸甜苦辣。

可以说,周朴园的抛弃奠定了她人生悲剧的开始,是她人生苦难的根本之所在。

因为是带着一个孩子的侍萍,此后为了生存她又不得不转嫁了两次人,而每一次都让侍萍尝尽了人间的苦楚与悲痛。

作为周朴园的现任妻子——蘩漪,她表面上看上去像似周朴园最尊贵的夫人,享受着周家的一切荣华富贵,但实际上却是周朴园变相抛弃的女人。

自从她嫁给周朴园后,周朴园18年来似乎从来就没有在乎过她,从来就没有真正关怀过她,甚至没有她所谓想过的做人的自由。

他一直都是在凶横地对待她,左右着她的所有生活,根本不把她当作一个妻子来对待,让她生活在情感的死河里,渐渐地她磨成了一个石头般的“活死人”。

《雷雨》蕴藏着人生情感,让人感到深沉和厚重,甚至是压抑。

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悲剧风格。

同时,作品不是从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层面来展示一个警世故事,而是将粉饰在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上的温情面纱撕毁,从而进一步审视人类复杂深邃的灵魂。

二、性格的悲剧《雷雨》中悲剧是人的悲剧,并不在于他是穷人还是富人,是好人还是恶人,更是男人还是女人,大家全都处在悲剧之中,全都无可逃脱地承担着悲剧的命运,上演着悲剧的角色。

整个作品中有八个主要人物,而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性格与情感追求,并为着自己的目标而行动,但又与他人追求目标相冲突,直接或间接的发生矛盾冲突。

这样的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可以让人感觉到人间地狱的意境。

所有的悲剧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悲剧,而人的悲剧根本还是性格的悲剧。

在《雷雨》众多的悲剧人物中,周朴园既是一位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

然而,周朴园又何尝不是故事中一个最大的悲剧命运的承担者。

他不但一手“制造”了悲剧,而且也承担了悲剧的结果,这其实都是他主观意愿造成的。

他在年轻时受新思想影响,也曾有一度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追求要过自由恋爱和美满婚姻的梦想。

一个大家公子,一个受过西方文化熏陶的现代青年,能与一个女仆真正相爱,这在本质意义上是有着非常积极的社会意义。

而且,我认为这样的相爱也是完全真诚的和真挚的。

为此,他对侍萍的爱是真情流露。

但由于他当时所处的环境和教育,致使他的性格中又变得懦弱,不能与自己出身的阶级彻底相抵触,不能与自己的封建家长制决裂,最终又回到封建的阵营之中,背叛了侍萍,背叛了自己的理想。

在这样民族资产阶级残酷的生存环境,使他既有资产阶级铁的手腕,果断而残酷地镇压矿工罢工,不择手段地收买、瓦解工会;又有封建家长的专制,要求繁漪恪守封建妇道,不允许有任何独立意志和情感要求。

他独断专制甚至连生活中的琐事如吃药和看病等,都得让繁漪听从他,不许违背他的意愿。

他不但是经济、政治上的统治者,而且也是家庭伦理关系和道德精神上的君主。

这一切使他和周围的人之间有着尖锐的矛盾冲突。

他每天陷在这重重矛盾之中,处在难以自拔的境地。

专横、自以为是、倔强,这是男主人公周朴园性格中一个最为突出的表现,而这也是他在残酷的生存斗争中事业成功的性格要素。

但他的内心世界时常处在软弱和痛苦之中。

对自己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生活,使他不得不保留对侍萍怀着无尽的亏欠与思念,但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最终还是瓦解了。

这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使周围人痛苦,也给自己带来了难以摆脱的苦痛。

故事的最后是在修女读《圣经》中落下帷幕,它暗示着男主人公周朴园在逐渐忏悔:这是周朴园的最后归宿,他的悲剧是封建伦理道德侵蚀资本主义精神后导致的性格悲剧。

作品中侍萍和四风也是悲剧性格的典范,她们都是旧社会中国两代劳动妇女的典型。

但是性格上有很强的局限性,以至于很多时候是她们的软弱造成了自己悲惨的命运。

这也是一个时代赋予妇女的不幸,她们不知道怎么反抗的,也不知道如何反抗,只知道一味地顺从自己的命运。

侍萍忍辱负重,遭遇那么多不幸,却只认为那是自己造孽所致,甘心承受心里所有的痛苦。

如果她们也学会反抗,也具有一点“雷雨”的性格,那么也就不会承受那么大心理负担,如果那样,可能还会获得他人生中的一点点的幸福。

三、道德的悲剧在《雷雨》悲剧中,无论是善恶,也无论是道德或不道德,都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

作者直面人生的死亡,不给主人公们任何苟活的机会。

在剧本中父子之间的关系不是父亲慈祥儿子孝顺,其乐融融,而是相互对立,相互敌视。

儿子们不但没有继承父亲的那种生活方式和处事原则,反而走上了背离和反叛的道路。

对周家父子来说,大儿子周萍以一种含蓄的方式背叛周朴园,在肉体上他与后母发生亲密关系,精神上不求上进,贪图享乐,不自觉地暗中毁坏着周朴园一手创下的基业。

而小儿子周冲则以疏远的方式反叛周朴园,他知道自己要过自主、独立、平等的生活意愿,但是不可能通过父亲来实现,自己也决不愿像父亲那样独断专行地、充满罪恶地活着,只好疏离他在另一条路上追求自己的幸福。

剧中鲁大海十分明确站在了周朴园的对立面,作为以一种敌对势力的身份和周朴园相抗争,因为周朴园是他和母亲苦难生活的倡导者,是自己生活阶层罪恶的多余者,双方进入犹如水火不能相容的局面。

他对周朴园诅咒、辱骂,恨不能杀了他。

就鲁家而言,鲁贵虽然是大海的养父,养父和养子之间也同样仇视对立,鲁贵指桑骂槐、咬牙切齿地对待大海,大海则也毫不客气回敬他,不加掩饰地表现出蔑视他、想动手打他的意愿。

剧本中的母子之间同样充满凄怆意味。

侍萍视骨肉儿女如生命,却三十年不能见到自己的亲生儿子。

兄弟兄妹手足也是互相伤害,周萍与周冲争夺恋人;周萍与大海对峙谩骂,大打出手;周萍则在无意中与四风陷入乱伦的悲剧。

蘩漪违背伦理和前妻之子乱伦,因之发疯似的无所不为,甚至为了得到周萍的爱,她不惜以伤害自己亲生儿子为代价。

原本宽阔繁华的周家大宅院,现只留下了苍老的周朴园独自一人饱尝男女之爱、亲情之爱结出的悲剧的苦果,天天来回于教会医院,为两个疯女人身边与弥撒合唱声中忏悔自己人生的罪恶,实现着他人与自我灵魂的救赎。

周朴园的自我忏悔与灵魂救赎行为贯穿于《雷雨》的始终。

在他的意识里,侍萍是他永远的生活伴侣,三十年前侍萍被母亲赶出了周家跳河而“死”,他自感罪孽深重。

在揭示人生存困境的同时,《雷雨》的悲剧意识也表现了人类在困境中不断抗争、不断提升自己的最高目标的真实情形,从而使其具有人性化色彩,表现人类尊严的光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