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的悲剧意蕴
曹禺《雷雨》赏析

曹禺《雷雨》赏析
曹禺的《雷雨》,是一部反映中国社会矛盾的经典作品。
它以1930年代中国农村地区的一个大雨为背景,讲述了一位老农民、一位小农民和一位小青年之间的故事,揭示出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矛盾和动荡。
在这部作品中,曹禺以激烈的语言和抒情的文字,勾勒出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生活,生动表现出社会的不公平和农村人民的悲惨处境。
在曹禺的作品里,我们看到了农民的艰难生活,也看到了他们的挣扎和希望。
作者以一种深刻的语言告诉我们,人性的善良和勇敢始终伴随着每个人,即使处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也能够保持自己的尊严。
总之,《雷雨》是一部经典的作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矛盾,同时也可以从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从戏剧冲突和语言特色看《雷雨》的悲剧意蕴(一)

从戏剧冲突和语言特色看《雷雨》的悲剧意蕴(一)摘要《雷雨》以其丰富的内涵,悲剧性的内蕴,赢得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雷雨》不仅是周、鲁两个家庭的悲剧,是社会悲剧,同时也是一部人性的悲剧。
《雷雨》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当时人的生存困境,揭示了人类的心灵困境,同时对21世纪的我们也有很多的启示。
关键词《雷雨》戏剧冲突语言特色悲剧意蕴曹禺创作的《雷雨》堪称中国戏剧的杰作,发表至今始终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其原因主要在其深刻而丰富的文化意蕴:悲剧人物的人性光辉,人类的心灵困境,人生困境与命运之谜等人生哲学命题,及其思想给人的深刻启示。
剧中所有人物无一例外地都是悲剧,而《雷雨=》绝不仅是周、鲁两个家庭的悲剧,也绝不仅是个社会悲剧,同时也是一部人性的悲剧。
本文通过分析其戏剧冲突和极富特色的语言艺术,探讨其深刻而丰富的悲剧意蕴。
一、异彩纷呈的戏剧冲突戏剧冲突,是指最足以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关系,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特征、高度典型化的矛盾冲突。
在《雷雨》中,表现为多方面:1、戏剧线索的明暗交互,决定着《雷雨》的戏剧冲突剧中情节线索纵横交错,侍萍、周朴园、蘩漪、周萍、四凤,五个人当中有四层婚恋关系,如此关系决定了矛盾冲突的尖锐复杂。
剧本中周萍同蘩漪、四凤两人的爱情纠葛是一条明线,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则是一条暗线。
起初是由明线牵动了暗线(蘩漪为了想从四凤手中夺回周萍的爱,而把四凤的妈妈侍萍招到周公馆),此刻明线占着主导地位:最后却是暗线决定了明线(蘩漪抢爱人的计划失败,周萍正要携四凤出逃,突然周朴园出现,承认了与侍萍早年的暧昧关系,完全打乱了已定之局),此刻相反是暗线占了主导地位,统领后篇。
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彼此交织,互相影响,互相牵制,推动剧情向着悲剧高潮发展。
2、人物关系的错综复杂,体现出《雷雨》的戏剧冲突《雷雨》在塑造人物中充分设置矛盾冲突。
剧中八个主要人物可以归结为四个三角关系的爱情、婚姻矛盾:侍萍、鲁贵同周朴园的关系:周萍、繁漪同周朴园的关系:繁漪、四凤同周萍的关系:周萍、周冲同四凤的关系。
真正的悲剧——从美学的角度分析《雷雨》

真正的悲剧——从美学的角度分析《雷雨》《雷雨》是剧组家曹禺的最重要的作品之一,也是一部很有影响力的悲剧作品,这部作品在文学、戏剧上受到了很高的评价,研究这部作品也会对我们有着很多借鉴意义和启发。
而在这里,我则选取美学的角度来分析《雷雨》的悲剧。
在这里我所说的悲剧,是美学中美感经验的一种,它和喜剧相互对立,是审美活动发生时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心醉神迷的瞬间经验状态。
而《雷雨》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它的悲剧感,而在这里我要探究的也是这一点。
《雷雨》中的命运悲剧《雷雨》的作者曹禺称:“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
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 带着踌躇满志的心情, 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运命, 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
受着自己———情感的或者是理解的———捉弄, 一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机遇的, 或者环境的———捉弄……”,还说:“我不能断定《雷雨》的推动是由于神鬼, 起于命运或源于哪种显明的力量。
……在这斗争的背后或有一个主宰来使用它的管辖。
这主宰,希伯来的先知们赞美它为‘上帝’,希腊的戏剧家称它‘命运’, 近代的人撇弃了这些迷离恍惚的观念,直截了当地叫它为‘自然的法则’。
而我始终不能给他以适当的命名, 也没有能力来形容它的真实相。
因为它太大,太复杂。
我的情感强要我表现的,只是对宇宙这一方面的憧憬。
”,这句话,也就揭示出作者在创作《雷雨》时就是在创作一个“命运悲剧”。
命运悲剧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它认为人生是由神决定的或由某种冥冥之中的命运所支配的,这种命运是与生俱来的,先天决定的,无法掌握也无法逃避,这种命运往往是注定了一个人的毁灭或不幸。
而“芸芸众生在欲望和命运的苦难中, 徒劳地挣扎搏斗, 最终还是在劫难逃。
”①这样造成的不幸人生,就是一种悲剧。
而在《雷雨》中,人物也是在收着命运的拨弄,侍萍在三十年后回到周公馆又和周朴园相遇是命运,而她的女儿又在周公馆做女佣是命运,四凤又重蹈母亲的覆辙爱上了周公馆的少爷是命运,四凤和周萍是同父异母的兄妹却相爱甚至还有了孩子是命运,这一切巧合都显示着命运的安排。
以雷雨为例谈悲剧创作

以雷雨为例谈悲剧创作一、“反崇高”———《雷雨》的悲剧理念《雷雨》“反崇高”的第一个特征是:吟唱“小人物”的灰色哀曲。
悲剧是崇高的,伟大的人物才具有悲剧精神,他们都有崇高的理想、伟大的人格、深沉的思考、执著的追求,他们都是悲壮的失败者,但都血沥汗青、光照后人。
《雷雨》抒写的是小人物的灰色悲歌,这些“现实中的小人物”显然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不同,他们是一些对兴邦亡国无足轻重的人:苦难宿命的鲁侍萍、圆滑世故的鲁贵、阴霾乖戾的繁漪、荒唐颓废的周萍、憨直鲁莽的鲁大海、单纯幼稚的鲁四凤、天真无邪的周冲等,都带有个性的弱点和人格的缺陷,他们的现实遭遇和命运结局可叹可怜,但所体现出的悲剧精神并不崇高,也不悲壮,这正是曹禺给《雷雨》的悲剧理念的定位:以“小人物”的灰色哀曲取代“英雄豪杰”的壮丽悲歌。
《雷雨》“反崇高”的第二个特征是:主配角区别的淡化。
《雷雨》共写了八个人物,剧中主角有人说是周朴园,因为他是酿成一切罪恶和悲剧的根源,由于他对鲁侍萍的“始乱终弃”,致使鲁侍萍一生受尽磨难;对繁漪的压制摧残,致使繁漪心理变态、性格扭曲;对子女的放纵无教,致使周萍的行为颓唐和周冲理想破灭;对工人的残酷压榨,致使鲁大海的“父子反仇”。
也有人认为主角是鲁侍萍,正是她30年前的“糊涂”和30年后的“重现”,才揭穿了“大家庭”的本来面目,她的悲惨遭遇就是一部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史。
还有人指出繁漪才是真正的主角,她对周朴园的畸形反抗、与周萍的乱伦、对萍凤爱情的破坏,直接造成了两个家庭的崩溃。
那么《雷雨》的主角到底是谁呢?从社会意义来说,周朴园的塑造“暴露了封建性资本家家庭的罪恶”,符合作者的创作意图。
从戏剧元素来说,鲁侍萍这条线索是最基本、最主要的,是她把周、鲁两家的冲突和悲剧有机地拧扭在一起。
从文学价值来说,繁漪的刻画是最有特点、最有新意的,她完全有资格在绚丽多姿的现代人物画廊中占有一席之地。
他们谁更有理由成为中心人物,谁更具悲剧色彩,其实很难分得清楚,传统意义上的围绕主角展开故事情节、配角衬托服务主角、主角集中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的固有戏剧模式已被打破,这种主配角区别的淡化,正是对长期以来过分依赖悲剧主角的悲剧理念的反拨。
《雷雨》的悲剧性意蕴五篇

《雷雨》的悲剧性意蕴五篇第一篇:《雷雨》的悲剧性意蕴《雷雨》的悲剧性意蕴内容摘要:曹禺的开山之作《雷雨》,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的旧有模式,将笔触转向了对悲剧根源性的探索,创造了“生存悲剧“的新形式,一部超越“命运”与“性格”悲剧的新的悲剧的形式。
《雷雨》对社会人生进行思索的视角是逆向的,它是将粉饰在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上的温情面纱撕毁,从而审视人类复杂深邃的灵魂,它所表达的是人性在苦苦挣扎中迫于生存而走向了毁灭,这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即人性深处的冲突,从而形成《雷雨》中令人喘不过气来的悲剧情结。
本文从对悲剧内涵的深层理解上,探究《雷雨》悲剧性主题及人物悲剧的现实主义意义,揭示《雷雨》中蕴涵着更为深广的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丰富意蕴。
关键词:曹禺《雷雨》;悲剧性;生存;人性挣扎《雷雨》,一部纠缠着复杂的血缘关系和凝聚着无数巧合的伟大剧作,在中国的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作品内容所涵括的丰厚思想底蕴和高超的审美艺术,奠定了剧作家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地位,《雷雨》也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作家在创作中立足现实,将粉饰于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上的温情面纱撕毁,沉痛的宣告了处于特殊历史文化时期两个家庭,七个人物的毁灭史,表现了作家对于人物悲剧命运的无限惋惜及残酷现实的无可奈何情绪。
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审视人类深邃的灵魂,表现出对于人类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更高层次的探索和揭示,使《雷雨》悲剧升华为一个关于中国文化心理和中国人命运的现代神话。
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雷雨》悲剧性主题及人物悲剧的现实主义意义:(一)关于悲剧的理论阐述;(二)悲剧主题的探究;(三)悲剧的“承担者”和“制造者”;(四)《雷雨》的悲剧意蕴。
揭示《雷雨》蕴涵的关于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内在底蕴。
一、关于悲剧的理论阐述“悲剧”一词,是源于西方的一个概念,是戏剧的一种大的类型和剧种,主要表现人生的悲哀和痛苦。
话剧《雷雨》赏析

话剧《雷雨》赏析《雷雨》主要讲述了两个家庭,八个人在一天的时间里牵扯出来的三十年来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恩怨怨。
以下是店铺整理关于话剧《雷雨》赏析,欢迎阅读参考话剧《雷雨》赏析篇1《雷雨》可以说是中国话剧史上不落的太阳,整部剧情节跌宕起伏,其中的那些不期而遇和处处伏笔都倾泻在了最后的那倾盆雷雨之中,封建思想和自由主义的强烈对抗最终在轰隆隆的雷声中铸造了一个家庭的悲剧亦是一个国家的悲剧。
骨肉分离却以仇人的身份相见,兄妹手足却迸发出了爱情的火花,对伦理纲常的悖逆,对人情冷暖的无视,《雷雨》可以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悲到让人无从流泪无从释然。
在整部剧的内容上,严格遵循“三一律”。
《雷雨》描写两个家庭中的八个人物,在一天的时间里牵扯出了三十年的恩恩怨怨,可以说是剪不断,理还乱,人物的对白之中句句都埋藏着悲剧的种子,最后悲剧爆发在一场倾盆的大雨之中。
剧中纠缠着周朴园与繁漪,周朴园与侍萍,周朴园和鲁大海三对主要矛盾。
严酷的现实让四凤无法承受,她冲向花园,碰到漏电的电线而死,周冲去救她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了,两个妇人疯了。
整部戏的八个人物中有三个人物以死亡而告终。
死亡自此成为了曹禺剧作中挥之不去的情节。
这样的内容集中反映了封建思想对人性的摧残和虐杀,痛斥了资本家的虚伪和凶残,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封建等级意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悲悯情怀。
《雷雨》在结构上,大致有如下特点一、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富有传奇色彩二、结构严密,集中紧张三、明暗双线,纵横交错,引人入胜在三十年前旧景重现的基础上,将戏剧矛盾推向高潮,爆发了一连串的惨剧,剧中八个人物的命运有交织也有不同,但都还是逃脱不了“悲剧”二字。
剧本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
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
当然本剧在导演和表演上也是下了极大的功夫的。
本剧导演不惜浓墨重彩,极力用音响和灯光渲染了整个舞台上的悲剧色彩。
《雷雨》鉴赏

《雷雨》鉴赏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话剧之母”。
“雷雨”寓意两个相反的自然现象,一方面代表着狂暴、猛烈的力量,另一方面则象征着清新、洁净的意象,这恰好道出了该剧的主题——充满激情与矛盾的人性。
该剧揭示了民国时期上流社会的不道德和荒淫,展现了人性的丑恶面,描绘了男女之间感情的错乱、背叛和不同的命运。
该剧艺术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贪腐、虚伪和堕落,是一幅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社会画卷。
该剧的人物塑造深入人心,形象逼真,语言生动,情节饱满;一系列严密而又真实的反抗动作掀起了全剧的高潮,把人物的心理描写与动作安排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雷雨》探索了中国传统家庭与外界的联系,将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交织在剧情中,描绘了一部分中国现实生活的侧面,引人深思。
总之,《雷雨》成为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刻画出了一个浮华文化与传统道德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反映了社会上深层的矛盾与问题。
该剧永远值得我们继续关注和探索。
论曹禺话剧《雷雨》的悲剧性

论曹禺话剧《雷雨》的悲剧性一、人性的悲剧性整部戏剧的重心人物是周朴园。
周朴园作为封建资产阶级中的一员,身上带有浓郁的剥削主义气质,他的所作所为都被他的身份所控制,连珍视的爱情也可以亵渎。
在戏剧中,周朴园是一个为了利益而剥削工人并且對工人们罢工的举动不以为然,进而笼络示威中的一部分工人中的杂碎,借此想平定罢工示威。
他的身上有封建遗老的气息,而且贪婪,行为放荡,道德沦丧。
他不仅玩弄佣人鲁侍萍,而且导致侍萍怀胎生产出两个孩子,但是周朴园并没有准备承担责任,让人怒不可遏的是周朴园为迎娶富家的小姐狠心丢弃鲁侍萍和他们的儿女。
在后来得知了鲁大海是自己的孩子的时候还是对鲁大海冷漠相待,摆出他标准的资本家的姿态,而且还恨鲁大海,因为鲁大海是工人领袖,损害了他的利益,然后周朴园是一个利益至上的伪君子,所以就算鲁大海是他的儿子,他也不会友好相待。
周朴园是一个专横独断,唯我独尊的人。
周朴园强横的给蘩漪吃药,他觉得蘩漪应该吃药那么她就得吃。
在剧中有几次描写吃药的情景,表现出蘩漪想要反抗,但都是无济于事。
蘩漪是周朴园的妻子,但是她身上没有周朴园那种资本家的惺惺作态,她敢爱敢恨,有着自己的思想。
《雷雨》中曹禺尽力的表达蘩漪奋不顾身地扑向周萍,去拥抱她的爱情,犹如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但她表现出了对爱情强烈渴望。
在周朴园对她的控制中,她的内心慢慢地发生了变化。
她爱上自己丈夫的儿子周萍,然而周萍却在欢愉之后抛弃了那个疯狂爱着自己的蘩漪。
蘩漪是无辜的,她深陷一个尴尬的地步,她对于周萍来说,不似母亲不似情人。
蘩漪是可悲的,看着自己的爱人要跟别人远走高飞,在冲动之下说出了这个家的真相,在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她将周家这个封建家庭劈得粉碎。
然而自己最后也疯掉了,她的爱像烈火,灼伤了自己。
鲁侍萍是一个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她是周家以前的女佣,没有任何地位,被周朴园玩弄抛弃。
命运并没有补偿鲁侍萍,之后鲁侍萍嫁给鲁贵,鲁贵不是什么善人,他对鲁侍萍百般刁难,然后鲁侍萍却只能沉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曹禺剧作《雷雨》的悲剧意蕴摘要:《雷雨》以本世纪20 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反动的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
它是一部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悲剧,它的悲剧意蕴绝不能从单一的方面分析,只有把《雷雨》当作命运悲剧、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的混合艺术整体来分析,才能使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它的悲剧意蕴。
关键词: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雷雨》是曹禺先生1933 年创作的优秀话剧剧本,它以本世纪20 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反动的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
《雷雨》不但是周、鲁两个家庭的悲剧,也是命运悲剧、社会悲剧和性格悲剧相混融的艺术整体。
本文试图从这三个方面探讨其深刻而丰富的悲剧意蕴。
一、命运悲剧过去的大多数评论往往把这个家庭悲剧的根源归结为社会,而忽略了曹禺一直想显示的另一层意义的悲剧——命运的悲剧。
应该承认《雷雨》中有命运悲剧的因素存在,它有着过多的巧合,人物的血缘关系也错综复杂。
正如曹禺先生在接受访谈时说:“我就觉得这个社会是一个残酷的井,一个可怕的坑,是一张任何人也逃脱不了的网,人是没有出路的,人们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而这些都是决定着《雷雨》结构的因素,它就是一个天网,天网恢恢,在劫难逃!”鲁侍萍的命运,最能体现出《雷雨》的命运悲剧。
这个性格刚强而又受尽侮辱和迫害的女人,一直在努力摆脱命运的安排,她不相信命运,勇敢的抵抗着不公平的遭遇,在不如意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快乐。
然而黑暗之手却再次笼罩了她,三十年前的一段孽缘终于又缠绕于身。
她没想到,为了寻找女儿,她又踏进了周家的大门,更没想到,自己的儿女正在演出乱伦的悲剧。
所以当周朴园问她:“谁指使你来的?”她才悲愤地说出:“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当厄运连续重创一个无辜者并且让下一代承担上一代人的罪过时,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命运”。
对罪恶的逃避却更深地走进罪恶,这难道不是命运的恶作剧吗?此外,乱伦关系是体现《雷雨》悲剧命运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是表现人类悲剧意味最佳的形式之一。
周萍与繁漪的乱伦是在他们完全知情的情况下开始的,只有在周萍毫不知情的与四凤发生乱伦悲剧时,命运的悲剧色彩才开始强化。
可以说,这种乱伦效应强化了命运的残酷性。
除了乱伦的情节设计外,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个的人物,无论善恶强弱,都走向挣扎与毁灭,连最有理由活着的四凤、周冲都死了,而经历了这一切又最不愿活着的鲁妈与繁漪却偏偏活了下来。
这使全剧的悲剧结局带上浓厚的宿命色彩。
尽管《雷雨》表现了命运的不可抗拒, 可是由于它更突出地强化了悲剧人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反抗、挣扎, 高扬了人自身的价值和尊严, 而不是人物向神秘不可测的命运屈服, 并没有导致消极的宿命论。
一方面, 我们在命运的摆布下深切感到人是如此的微不足道。
另一方面, 我们在人对命运的斗争中又体验到蓬勃的生命力, 感觉到人的伟大和崇高。
在同命运的抗争中,命运可以摧毁伟大崇高的人, 但却无法摧毁人的伟大祟高--命运悲剧的艺术价值正在于此。
二、社会悲剧曹禺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他曾说:“整个家庭都是郁闷的。
每天可以听到和看到许多乱七八糟的事。
像周朴园逼蘩漪吃药的那类事情,从我的亲戚、朋友的口里经常可以听到。
”可见,《雷雨》也是作者个人生活经历的投影,是一部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
尽管《雷雨》中的许多人物都打上了命运的烙印,尽管这一系列的事件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是当我们把这一切都放到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一切都在意料之外,却又无一不在情理之中,这所有事件的背后,都潜伏着社会的根源。
还是以周朴园为例。
我们可以确定他对侍萍的爱是真挚的,否则他完全有机会打掉他俩的孩子,否则他也不会保留着侍萍的那些习惯。
有人也许会提出,他既然真爱侍萍就不该把她赶走。
可是面对强大的封建专制势力和旧制度、旧传统,面对他的封建大家庭,周朴园根本主宰不了他的生活。
正是由于周朴园当年对鲁侍萍的始乱终弃,才会有接下来一连串的惊心动魄的矛盾冲突,才会有一出出惨绝人寰的悲剧发生:侍萍和周朴园的冲突,揭示了旧社会的不平等;繁漪和周朴园的冲突,不仅反映专制的家庭关系,有力地控诉了浓厚的封建性大家庭的罪恶,揭露了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专制势力和旧制度、旧传统对美好人性的摧残和扼杀,使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色。
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是社会阶级斗争直接反映。
这个充满不义和邪恶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
这完全是那个罪恶的、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造成的。
命运悲剧也就变成了社会悲剧。
三、性格悲剧当代美国著名戏剧家乔治·贝克说过:“一个剧本的永久价值终究在于其中的性格揭示, 性格揭示能吸引人的注意力, 它是在观众中使剧本的主题和人物产生同情的主要手段。
”《雷雨》正是生动的刻画出一个个具有鲜明独特性的、内在的、复杂性的、有灵有肉的悲剧人物性格, 使其具有“永久价值”和经久不衰的术魅力。
丹麦悲剧理论家索伦·克尔凯郭尔说: “悲剧性格是一种性格内部充满矛盾的性格, 在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的内心世界, 意识与潜意识, ‘自我’与‘他我’, 善与恶, 美与丑等对立因素的激烈厮杀, 加上外在世界的洪波巨浪的冲击, 每每使得他性格中的正面因素遭到否定, 从而导致他的毁灭, 并使他带上悲剧的审美意义。
”在《雷雨》众多的悲剧性格中, 周朴园该是剧里最“充满矛盾的性格”的一个人物。
一方面,他是一个带有浓厚的封建主义思想的资本家,同时他也是个高高在上的封建家长,专制,伪善,薄情,阴险,狠毒,冷酷地掌控着家里所有成员的喜怒哀乐。
另一方面,他也有“善”的一面,从他与侍萍的矛盾冲突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的善良与真诚及其良心的苦闷与自责。
周朴园最大的可悲之处就在于,他终究无法同压抑他摧残他的丑恶的封建本质抗挣,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造成他人性中的“善”只能被封建意识摧毁,他的罪恶也远远超越的他的良知,这一点从他对鲁侍萍态度的剧烈变化就可以看出来。
周朴园对侍萍的感情是真实的,他曾大胆反封建礼教,不顾一切爱上侍萍,可是这样一个具有反叛性、现代性的知识分子,在封建传统观念的侵独下逐渐丧失了自我,变成了一个妥协、专制、冷酷的封建家长。
当怀念了多年的侍萍真的出现时,他冷酷自私的本性占了上风,他再次选择了保护自己。
同时,他所夸耀的那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也只是徒有其表,他的大儿子周萍与他的妻子乱伦,二儿子鲁大海却公然成了他的阶级敌人,小儿子周冲一直惧怕他、悔怨他。
就是这样一个荒诞的家庭,终于在狂风暴雨中,倾刻间瓦解了。
只留下他一个苟活的躯体独自品尝着丧妻失子的苦痛。
从周朴园的悲剧人生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可怕的强大的封建势力在强烈的压抑着正常人性的发展,可以看到被封建意识扭曲的怯弱畸形的病态人格,也看到了无处不在的封建文化所具有的强大渗透力。
周朴园的悲剧是封建伦理道德侵蚀资本主义精神后导致的性格悲剧。
与周朴园一样, 繁漪也是一位新旧结合的人物,也是一个最具叛逆性和最具“雷雨”式性格的人物。
作为一个受到“五•四”思潮影响的“旧式女人”,在繁漪身上既残存着中国旧式女人忍让、屈从的性格弱点,也有着新式女性的反抗和叛逆性格。
她身上所蕴涵的野性力量和矛盾的个性是她最具魅力的地方,但也是她悲剧的导火索。
她聪明、美丽、渴望自由,追求爱情,但是她不幸嫁给了比她长二十岁的冷漠无情的周朴园,为了找到自己幸福,她在现实的樊笼中做着困兽之斗,毅然在情感上背叛了周朴园。
她的“雷雨”式性格也就此显示出来。
但是,繁漪的反抗从一开始就注定毁灭,因为她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周萍——“一颗弱不禁风的草”身上,由此也将他们双方送入乱伦的魔圈。
面对周萍的抛弃,强悍果敢的她,低下高傲的头颅,哀求周萍。
但当所有的表白、挽留甚至恐吓都没有奏效时,原本是作者所说的“有着美丽心灵”的繁漪,为了救自己,不得已把心底的“恶”翻了出来,她把自己的亲生儿子推向前台,将无辜的孩子作为复仇的工具和手段。
从这一方面来说,作为一个歇斯底里的复仇女人,她的心肠和手段又是何等的狠毒! 她压根儿就没有想到要尊重别人的自由和选择, 这是极端的唯我主义。
这个敢爱敢恨的女性,在追求憧憬中的幸福的时候,恰将自己带入一个既毁灭自己又毁灭别人的处境。
这也显示出繁漪性格中旧式女人的怯弱、无助、色厉内荏的一面。
这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一个将崇高和罪过结合在一起的混合体。
繁漪的悲剧是由封建专制势力和旧制度造成的,但同时也是由于她自身的性格缺陷造成的。
因此, 繁漪的悲剧, 她自己也要负很大的责任。
《雷雨》是一部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悲剧,它的悲剧意蕴绝不能从单一的方面分析,只有把《雷雨》当作命运悲剧、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的混合艺术整体来分析,才能使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它的悲剧意蕴。
参考文献:[1]曹禺《雷雨》[M]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2]张秀玲《从繁漪看<雷雨>的悲剧审美意蕴》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03.7[3]赵永华《同样是悲剧人物———评<雷雨>中的周朴园》《文学研究》06.4[4]陈小英《命运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雷雨的悲剧性分析》[5]田本相,刘一军《苦闷的灵魂:曹禺访谈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5]张新民《对<雷雨>悲剧艺术的几点阐释》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6]王慧张新民《从命运与性格悲剧的融合看<雷雨>的悲剧艺术》郑州工业大学学报01.7[7]李旭《论曹禺话剧<雷雨>的悲剧构成》黄山学院学报 2008.2[8]邹言九《<雷雨>的悲剧冲突与悲剧精神再探讨》中国文学研究 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