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的悲剧性分析

合集下载

《雷雨》中繁漪的悲剧表现分析

《雷雨》中繁漪的悲剧表现分析

《雷雨》中繁漪的悲剧表现分析《雷雨》中繁漪的悲剧表现分析繁漪是《雷雨》中的悲剧人物形象,她自我独立又追求自由,但最终无法摆脱悲剧命运的束缚,通过对其悲剧表现的探讨,可以折射出当时封建制度的落后与残酷,以及女性的卑微与不公,在繁漪这一悲剧形象给我们带来独特审美感的同时,也可从中反思新时期女性如何自尊、自爱、自立、自强,以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一、妻性与母性的失落繁漪和每个人一样,在家庭中都身兼几重身份,她既是妻子,又是母亲。

然而,无论是作为妻子还是母亲,她都感受不到家庭的和谐与温暖。

对繁漪来说,家像监狱,爱人像阎王,“陪着一个阎王十八年了”,这句话就道出了她心中的苦和怨。

在没有尊严、毫无生机的家中,她的精神受到极大的摧残,人性受到压抑而变得扭曲、异化。

她“渐渐地磨成了石头样的死人”,变成一个乖戾、抑郁,甚至阴鸷的人。

尽管,她为周朴园生下了一个儿子,但也没有改善他们的关系和她的境遇。

在这个家里,她只是周朴园展示家庭完整和美满的道具,丝毫不能体会到家庭的温暖,有的也只是冰冷、空洞和绝望。

以至于,她喊出了“我不是他(周冲)的母亲,不是,不是,我也不是周朴园的妻子”这样的疯话,彻底失去了妻性和母性。

首先,作为妻子,繁漪体会不到丈夫的温情。

繁漪是受过新思想影响的旧式女性,她出生于大家庭,受到过一点新式教育,十八年前,青春貌美的繁漪听从着祖宗长辈们传承下来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训戒,带着对爱情和婚姻的期待和憧憬,嫁进了周公馆。

可现实是残酷的,她嫁到周家来,如同一只金丝鸟掉进一个令人窒息的枯井里。

周朴园非常重视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并得意于自己家庭的秩序和圆满。

在家庭里,“他的意见就是法律”。

周家这个禁锢如铁桶一般的家庭,极大的限制了繁漪的自由,她既不能经常步入交际场所施展她的年轻美貌和才气,也不能在家里呼风唤雨,骄纵任性,时时处处都要违心地带着周朴园强加给她的“贤妻良母”的“紧箍咒”,连一切正常的见解和行为、合理正当的要求都可能遭到周朴园的禁绝。

雷雨中悲剧的原因

雷雨中悲剧的原因

雷雨中悲剧的原因《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经典悲剧,它以一个典型的封建家庭为背景,展现了一系列悲剧性的人物和事件。

悲剧的产生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家庭、个人等层面的原因。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分析《雷雨》中悲剧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1. 封建制度的压迫:《雷雨》发生在旧社会,封建制度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压迫。

男女不平等、家族权威至高无上等封建观念导致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2. 社会风气的影响:当时的社会风气崇尚权力和金钱,这使得人们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而放弃了道德和良知,导致家庭关系破裂。

3. 女性地位的低下:在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低下,她们的生活和命运受到极大的限制。

这种压迫使女性在家庭中无法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地位,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

二、家庭原因1. 家庭关系的复杂:周、鲁两家之间的血缘关系错综复杂,家庭成员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利益冲突,这使得家庭关系紧张,矛盾重重。

2. 家长制的权威:周朴园作为家庭的长者,对家庭成员实行严格的家长制管理,这使得家庭成员在压迫下无法获得自由和尊严,导致家庭关系破裂。

3. 家庭教育的缺失:周家的家庭教育存在很大的问题,子女们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人生价值观,这使得他们在面对家庭矛盾时无法作出明智的选择,导致悲剧的发生。

三、个人原因1. 人物性格的缺陷:剧中的许多人物都存在着性格上的缺陷,如周朴园的冷酷无情、周萍的懦弱无能、鲁侍萍的放纵等,这些缺陷使他们在面对家庭矛盾时无法作出正确的选择,导致悲剧的发生。

2. 爱情的盲目:剧中的许多人物在爱情中盲目追求,无法理智地面对现实,这导致他们在爱情中陷入困境,最终走向悲剧。

3. 自我救赎的无力:在面对家庭矛盾和自身困境时,剧中的许多人物试图通过自我救赎来摆脱困境,但他们往往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实现救赎,最终走向悲剧。

结束语:综上所述,《雷雨》中的悲剧产生是社会、家庭和个人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封建制度的压迫、社会风气的影响、家庭关系的复杂、家长制的权威、家庭教育的缺失、人物性格的缺陷、爱情的盲目以及自我救赎的无力等因素共同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雷雨》中周冲命运悲剧分析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启迪(1)【精选文档】

《雷雨》中周冲命运悲剧分析及对当代大学生的启迪(1)【精选文档】

《雷雨》中周冲的性格悲剧及对当代青年的启迪我认真阅读过曹禺先生的话剧剧本《雷雨》,也看过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周冲在剧中是个不起眼的角色,但我最关注他,不是因为他长得白净帅气,也不是因为他的天真和善良,而是对他面对现实的无奈和痛苦有着深深的同情和思考。

他是旧时代青年命运的缩影,在他身上折射了青年生活的窘态与困惑。

造成周冲悲剧的原因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残酷无情的封建礼教和等级森严、昏暗腐朽的社会制度剥夺了人们生活的自由,禁锢了人们的头脑,成为人们精神的枷锁,天网恢恢,展翅难逃,让他无法逃脱命运的悲剧。

二是封建礼教约束和熏陶下的封建家长周朴园给这个家庭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和深重的灾难,他是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

他外表装饰着“有教养”,“名门之族”的虚伪面貌,却背地里以绝对尊严管着子女,冷漠虐待着妻子,以一套自认为能使家族充满生机的秩序典章严格掌控着周公馆,却不知正是由于他的管治,使儿子人格扭曲,分裂,外表粉饰繁华实际冰冷无暖的家庭氛围,让整个家随时充满了火药味,处处掩藏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直到最后因为家丑外扬而尴尬悲惨的结局。

周朴园这样一个家庭,无法容许周冲的存在,也许他来到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多余的,他活在痛苦挣扎中一步一步走向堕落,周冲的死是对这种可怕生活最露骨尖锐而又最无奈的回答。

周冲的悲剧就在于他懂得爱的时候没有遇到一个更好的导师,他以死来反抗沉郁的家庭。

颇具象征意义,代表着旧我的死,和新我的生。

但我一直觉得周冲的死很可惜,他完全可以选择新生。

三是周冲的青春冲动和自身的软弱酿成了自趋灭亡的悲剧。

周冲永远都是个孩子,他有着一切孩子的空想,是五四运动后成长起来的一批年轻人的代表。

他勇于反抗封建,希望接受新的思想,并且单纯地幻想着“世界对于他来说永远都是美好的”。

天真的他甚至认为连爱也是无私的,他甚至幻想能和他所爱的人——四凤永远在一起,当这一要求被拒绝之后,他又幻想和四凤一起逃离这个没有爱的家。

周冲的想法毕竟太不切合实际,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甚至将来也不太可能达到。

论《雷雨》的悲剧特点及根源

论《雷雨》的悲剧特点及根源

论《雷雨》的悲剧特点及根源四幕悲剧《雷雨》,作为我国戏剧大师曹禺的代表作,一部中国式的悲剧巨作典范。

李健吾称之为“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是一部真正意义的悲剧。

《雷雨》写于20世纪前半叶,就题材来讲是家庭悲剧,并且触及了普遍意义上的悲剧主题,如个人的孤独,分裂的自我,神秘命运观,遗传与环境决定悲剧命运,以及人生的徒劳感。

然而,由于作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和个人经历的差别,又独具特点。

《雷雨》中体现出的因果报应观念,并且带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征。

一、故事结构和情节设置曹禺吸取英国戏剧创作流行的“三一律”的原则,组织了《雷雨》的情节。

剧本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两个场景(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的矛盾纠葛剧中的戏剧冲突非常集中,人物都以自己为纽结点,与他人构成多向的网状矛盾关系,而且其中任何一组矛盾冲突的出现与展开,都与其他矛盾纠葛、关联。

周朴园力求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家庭秩序;繁漪要留住周萍,让他永远陪伴自己;周萍则要避开繁漪逃出周公馆;周冲在追着四凤;四凤又想跟周萍结合一起走;而侍萍却要把四凤带出周公馆使她脱离险地;鲁贵想能够永远保住在周公馆的饭碗;而鲁大海则要为工人阶级的利益同周朴园进行坚决的斗争。

极端复杂、极端紧张的矛盾冲突,就这样一下子交代并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一切纠葛又在一瞬间爆发,读者还来不及细细琢磨它究竟酝酿着什么,剧中的八个人全失败了,这个家庭向观众刚交代和呈现出故事,就一瞬间坍塌,死的死,疯的疯,活着的人也陷入永世不能拔出的痛苦泥沼中。

曹禺在此设置了一种悖论结构:每一个人物都在推动着悲剧的发展,他们制造了这个悲剧,可是又都是悲剧结果的承受者。

在面临生与死的二元抉择中,他们只能选择其一,死去的人和生存的人。

《雷雨》打破了中国传统戏剧的二元结构,用一种崭新的视角深入解读了戏剧的模式,使戏剧的结构形式走向了多样化。

二、人物性格和人物命运《雷雨》中一共只有八个人物,每个人物都有其丰富的性格,从而构成了整部作品的冲突。

《雷雨》悲剧性分析

《雷雨》悲剧性分析

《雷雨》悲剧性分析《雷雨》悲剧性分析总体来看社会悲剧、命运悲剧性格悲剧在《雷雨》中相互交织,但三者在《雷雨》中扮演的角色是各不相同的,悲剧的真正核心是围绕古希腊式的命运悲剧展开的,所以我认为其主线主要表现在命运悲剧上。

人性、命运、宇宙之主宰,这些都存在于人们身体中的精神特质,就像宿命一样谜诡而难于捉摸,需要敏感的作家用心灵作笔方可捕捉和一探究竟。

曹禺曾说:“《雷雨》对我是个诱惑。

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就整个故事情节和个中人物性格而论,“神秘的事物”的“诱惑”无疑是剧作家对于冥冥中把握着人们命运走向、性格和人生悲剧的无形力量的恐慌和好奇。

一个具有人文关怀的敏感作家,在灵魂深处应该是经常遭遇这些命题的困扰的。

曹禺在谈及〈雷雨〉的创作时说:“《雷雨》的主题不是以道德败坏和乱伦为主题的,也不是写因果报应,《雷雨》写的是一种情绪,是情绪的发酵,情绪的汹涌推动着我诽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所显示的是我所觉得的宇宙间的残忍,相信种种宇宙斗争的背后有一个主宰。

”〈雷雨〉中,几个主要人物在封建家庭压制下的垂死挣扎,自我救赎也显得悲怆而又充满生命力的张扬和激荡。

蘩漪和周萍都不是一个消极等待命运宰割的人,在宿命的审判来临前,他们还要以顽强的生存意志和求生本能进行诸般打拼,尤其是魔鬼般的蘩漪,无论是开始和周萍陷入不伦之恋,还是后来不顾一切的报复,将周鲁两家人送入绝境。

她那种性格始终是雷雨般一泄千里,震耳欲聋的,也是摧枯拉朽的,没有她这个人物,周公馆就会一直死气沉沉,暗淡无光下去,不见一丝闪电雷鸣的光亮。

从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感觉到自我毁灭中那种生命抗争的勇气与力量。

诚然,繁漪决非真善美的化身,然而对于命运大胆无畏的挑战张扬着个体生命存在的价值。

正如王国维所说的:“悲剧之中,又有三种之别,其中: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遍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

论《雷雨》悲剧主题的多重性

论《雷雨》悲剧主题的多重性

(提纲)导语《雷雨》通过一个两代人陷落其中的爱情悲剧故事,对于亲情、爱情、人生、阶级、命运及其背后的力量,做了一次深刻的探索。

它的爱情命运,既折射出现代文学发展史中存在的问题,也反映了文学学科曾经的曲折历程。

把人间最惨烈的悲剧展现给世人看,它的悲剧是发生在每一个最普通的人身上,这就是真正的悲剧所在。

一、爱情的悲剧曹禺善于用爱、苦难与死亡来表现人生存在的悲剧状况。

所谓爱情婚姻之悲,确切地说是女子被抛弃之悲,周朴园的抛弃奠定了侍萍人生悲剧的开始,是她人生苦难的根本之所在。

作品不是从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层面来展示一个警世故事,而是将粉饰在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上的温情面纱撕毁,从而审视人类复杂深邃的灵魂。

二、性格的悲剧所有的悲剧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悲剧,而人的悲剧根本还是性格的悲剧。

《雷雨》中悲剧是人的悲剧,并不在于他是穷人还是富人,是好人还是恶人,更是男人还是女人,大家全都处在悲剧之中,全都无可逃脱地承担着悲剧的命运,上演着悲剧的角色。

三、道德的悲剧《雷雨》这部剧作,具有思想内涵的浑厚性。

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揭示和批判了带有封建性的中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道德的虚伪性,所以,它可以被看作是一部“道德的悲剧”。

四、生存的悲剧主人公们不仅以自己与悲苦人生、与生存悲剧的抗争显现出生命的活力,更以罪的意识、忏悔意识以及救赎意识表现出人性追求崇高与价值理想的光辉,在受苦、疯狂、死亡的结局里培养人类精神神圣的火花。

故事人物的悲剧结局,都是由于“命运”的特意安排。

结尾《雷雨》这一悲剧的性质和其在戏剧史上的意义,作者曹禺在创作之初是有所感悟的,但也是相当模糊的。

但我们可以从他自己的多次解释中就可看出这一点。

作家把人间最惨烈的悲剧展现给世人看,它的悲剧是发生在每一个最普通的人身上,它更没有让我们到世界之外去寻求什么悲剧的根源,因为悲剧就在生存之中。

【摘要】曹禺的《雷雨》是我国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不同时代的作家对《雷雨》的阐述有着不同的角度和方法。

《雷雨》的悲剧性意蕴五篇

《雷雨》的悲剧性意蕴五篇

《雷雨》的悲剧性意蕴五篇第一篇:《雷雨》的悲剧性意蕴《雷雨》的悲剧性意蕴内容摘要:曹禺的开山之作《雷雨》,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的旧有模式,将笔触转向了对悲剧根源性的探索,创造了“生存悲剧“的新形式,一部超越“命运”与“性格”悲剧的新的悲剧的形式。

《雷雨》对社会人生进行思索的视角是逆向的,它是将粉饰在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上的温情面纱撕毁,从而审视人类复杂深邃的灵魂,它所表达的是人性在苦苦挣扎中迫于生存而走向了毁灭,这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即人性深处的冲突,从而形成《雷雨》中令人喘不过气来的悲剧情结。

本文从对悲剧内涵的深层理解上,探究《雷雨》悲剧性主题及人物悲剧的现实主义意义,揭示《雷雨》中蕴涵着更为深广的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丰富意蕴。

关键词:曹禺《雷雨》;悲剧性;生存;人性挣扎《雷雨》,一部纠缠着复杂的血缘关系和凝聚着无数巧合的伟大剧作,在中国的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作品内容所涵括的丰厚思想底蕴和高超的审美艺术,奠定了剧作家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地位,《雷雨》也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作家在创作中立足现实,将粉饰于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上的温情面纱撕毁,沉痛的宣告了处于特殊历史文化时期两个家庭,七个人物的毁灭史,表现了作家对于人物悲剧命运的无限惋惜及残酷现实的无可奈何情绪。

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审视人类深邃的灵魂,表现出对于人类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更高层次的探索和揭示,使《雷雨》悲剧升华为一个关于中国文化心理和中国人命运的现代神话。

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雷雨》悲剧性主题及人物悲剧的现实主义意义:(一)关于悲剧的理论阐述;(二)悲剧主题的探究;(三)悲剧的“承担者”和“制造者”;(四)《雷雨》的悲剧意蕴。

揭示《雷雨》蕴涵的关于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内在底蕴。

一、关于悲剧的理论阐述“悲剧”一词,是源于西方的一个概念,是戏剧的一种大的类型和剧种,主要表现人生的悲哀和痛苦。

论《雷雨》悲剧主题的多重性

论《雷雨》悲剧主题的多重性

(提纲)导语《雷雨》通过一个两代人陷落其中的爱情悲剧故事,对于亲情、爱情、人生、阶级、命运及其背后的力量,做了一次深刻的探索。

它的爱情命运,既折射出现代文学发展史中存在的问题,也反映了文学学科曾经的曲折历程。

把人间最惨烈的悲剧展现给世人看,它的悲剧是发生在每一个最普通的人身上,这就是真正的悲剧所在。

一、爱情的悲剧曹禺善于用爱、苦难与死亡来表现人生存在的悲剧状况。

所谓爱情婚姻之悲,确切地说是女子被抛弃之悲,周朴园的抛弃奠定了侍萍人生悲剧的开始,是她人生苦难的根本之所在。

作品不是从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层面来展示一个警世故事,而是将粉饰在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上的温情面纱撕毁,从而审视人类复杂深邃的灵魂。

二、性格的悲剧所有的悲剧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悲剧,而人的悲剧根本还是性格的悲剧。

《雷雨》中悲剧是人的悲剧,并不在于他是穷人还是富人,是好人还是恶人,更是男人还是女人,大家全都处在悲剧之中,全都无可逃脱地承担着悲剧的命运,上演着悲剧的角色。

三、道德的悲剧《雷雨》这部剧作,具有思想内涵的浑厚性。

作品从某种程度上揭示和批判了带有封建性的中国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和道德的虚伪性,所以,它可以被看作是一部“道德的悲剧”。

四、生存的悲剧主人公们不仅以自己与悲苦人生、与生存悲剧的抗争显现出生命的活力,更以罪的意识、忏悔意识以及救赎意识表现出人性追求崇高与价值理想的光辉,在受苦、疯狂、死亡的结局里培养人类精神神圣的火花。

故事人物的悲剧结局,都是由于“命运”的特意安排。

结尾《雷雨》这一悲剧的性质和其在戏剧史上的意义,作者曹禺在创作之初是有所感悟的,但也是相当模糊的。

但我们可以从他自己的多次解释中就可看出这一点。

作家把人间最惨烈的悲剧展现给世人看,它的悲剧是发生在每一个最普通的人身上,它更没有让我们到世界之外去寻求什么悲剧的根源,因为悲剧就在生存之中。

【摘要】曹禺的《雷雨》是我国话剧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不同时代的作家对《雷雨》的阐述有着不同的角度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的悲剧性分析
电影《雷雨》是曹禺创作的、孙道临先生导演的作品,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发生在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纠缠着父子母女两代人性爱和血缘关系的故事,揭露了资产阶级虚伪的本质,预示了畸形社会必将在雷雨中崩坍的历史向。

这是一个发生在20年代北方某城的悲剧:周公馆的少爷周朴园,玩弄了女仆梅侍萍,梅生下两个儿子周萍和大海后被撵出家门,她抱着大海漂泊辗转,再嫁鲁贵,又生下女儿四凤。

若干年后周朴园续娶繁漪,繁漪难耐寂寞,与周的大儿周萍发生乱伦关系,此时四凤来周家为佣,又被周萍纠缠不休。

大海在矿上做工,闹罢工和矿主周朴园发生冲突,梅侍萍寻女来到周家,恍然若梦,发现原来竟是30年前的伤心旧地。

在这里她与周朴园不期而遇,繁漪当众揭开她与周萍的隐情,周朴园责令周萍认侍萍为母,所有的人如遭雷击,四凤触电而死,周萍羞愧自杀,繁漪狂叫而疯,罪恶之家在雷雨交加的深夜土崩瓦解……
每次看《雷雨》,都不免要扼腕叹息一番,这样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血肉丰满的形象,无论可憎或可叹,都无一例外地走向了毁灭,这究竟是谁的罪过?是黑暗的社会现实,还是人类无法逃脱的命运?在曹禺看来,《雷雨》的世界是一口“残酷的井”、“黑暗的坑”,是一种拼命的突围和无法抗拒的失败,是一种保存自己的努力和难以逃脱的毁灭。

曹禺先生早年曾说过:“《雷雨》对我是个诱惑,
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雷雨》可以说是我的‘蛮性的遗留’,我如原始的祖先们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象睁大了惊奇的眼。

我不能断定《雷雨》的推动是由于神鬼,起于命运或源于哪种显明的力量。

情感上《雷雨》所象征的对我是一种神秘的吸引,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

《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并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
电影一开始就给人一种压抑、沉闷的气氛,无论是在布景上、音乐上,还是人物的语言上,仿佛雷雨来临之前的沉郁,焦躁不安,并且这种气氛一直延续下去,直到那个雷雨交加、真相大白的夜晚。

全剧中八个主要人物,每个人物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性格与情感追求,并为自己的目标而行动,并具有其悲剧的命运色彩。

下面主要分析三个人物:
蘩漪—《雷雨》中被爱情伤得最体无完肤的女子,曹禺曾在序中这样评价蘩漪:“蘩漪是个最动人怜悯的女人,她不悔改,她如一匹执勤的马,毫不犹豫地踏着艰难的走道,她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梦而救出自己,因这条路也引向了死亡”【1】最后,悲剧在她的努力下全面揭穿,她所追寻的一切也化为泡影,儿子死了,情人自杀了这个“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的女人最后以发疯告终。

繁漪挣扎的毁灭从一开始就打上了命运的悲剧色彩。

在《雷雨》的氛围里,周蘩漪最显得调和,她的生命燃到电火一样地白热,也有它一样的短促,情感郁热,境地,激成一朵艳丽的火花,当着火星也消灭时,她的生机也顿时化为乌有,她是一个最“雷雨”的
性格,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我不得不赞叹蘩漪,她就是那个疯狂到让人心痛的女人,在周家深深的庭院里,暴怒的雷雨的中心,她是罪人,亦是受害者。

周冲和四凤是整出戏中最让人不忍心的受害者,他们俩个同样的单纯、清澈,对甜蜜的爱情那么憧憬,对未来充满了热情,他们明亮的眼睛无法看到掩藏在黑幕下的波涛汹涌,一心只勾勒着幸福的轮廓,当他们的幼稚在残忍的现实面前被得头破血流的那一刹那,老钟就已经鸣起,其实周冲比四凤更加无辜,雷雨过后,我们不得不扼腕叹息:多么年轻的生命啊。

少年和丫环偷情似乎自古以来就没有几个落得圆满的下场,这几乎成了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在等级森严的制度下,这本来就是一类被诅咒的爱情,身份的悬殊,是世人心中永不逾越的鸿沟,四凤、周冲、侍萍,他们都是无辜者,但他们在这场悲剧中也不能幸免,无辜者的被害加剧了悲剧色彩。

《雷雨》一方面从主观上将现实人生的悲剧引申至命运,从而强化了悲剧的力量。

另一方面则从客观上以批判的姿态审视现实,这样,“命运”的力量不单是代表一种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则,同时也代表着特定现实中左右人们的现实力量,由此加深了对现存生活方式的否定。

这就是《雷雨》命运的悲剧性和社会的悲剧性的双重悲剧色彩。

《雷雨》在艺术上有鲜明的特色,剧作结构缜密,整个戏集中在一天时间和八个人身上,十分紧凑。

矛盾冲突纵横交错,环环相扣,动人心魄。

虽然其内容也存在着宿命论观点和人为痕迹过重的缺陷,但它仍不失为电影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1]曹禺.雷雨·序[M].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57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