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雨》的剧性意蕴

合集下载

《雷雨》读后感

《雷雨》读后感

《雷雨》是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一部家庭悲剧剧本,讲述了周家家庭成员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悲剧命运。

读完《雷雨》,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剧本中的人物形象饱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和痛苦。

周朴园的专制和伪善,鲁妈的忠诚和无奈,繁漪的激情和悲剧命运,都展现了人性的多面性。

在《雷雨》中,没有人是完全无辜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罪行和悲剧。

《雷雨》还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道德的虚伪。

剧本中的周家,表面上是一个和睦的家庭,但实际上充满了勾心斗角和利益交换。

这种虚伪和腐败的社会现象,让人对人性的善良和道德的正义产生了怀疑。

此外,《雷雨》还展现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无常。

剧本中的角色,无论是对待亲情还是爱情,都充满了矛盾和挣扎。

他们的命运被自己的性格和环境所左右,无法自主。

这种无常和无奈,让人对生活产生了深深的感慨。

《雷雨》赏析

《雷雨》赏析

《雷雨》赏析《雷雨》是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创作的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戏剧作品。

该剧从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出发,通过剧中角色之间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悲剧冲突,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利益斗争和道德沦丧的现象。

本文从剧作的背景、人物刻画和主题表达等方面对《雷雨》进行赏析。

《雷雨》的背景设定在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这是一个充满动荡不安的时代。

国家正面临内忧外患,社会上腐败现象丛生,人们生活在种种不安和压迫之中。

剧中的主要人物雷父、雷母、雷妹等,代表了不同阶层、不同性格和不同价值观的人物形象,他们各自追求着权力、金钱和欲望。

这些背景因素为剧作的发展提供了土壤,赋予了剧中人物以特殊的意义和象征性。

《雷雨》以雷父家为背景,通过雷父、雷母和雷妹的情感关系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雷父是一个地主兼官僚,他的权力使他自大傲慢;女儿雷妹聪明机智又带有一定的反叛倾向;雷母则是一个温柔的妇人,但在家庭纷争中毫无作为。

这些角色在剧中一方面为了家族利益和社会地位产生矛盾和纠葛,另一方面也是对人性的一种不同诠释。

雷父的痛苦和绝望反映了现实社会中官僚腐败和权力觊觎的黑暗一面,雷妹则代表了新一代年轻人对传统束缚的反抗。

雷母的无力和无奈则昭示了家庭中普通妇女的困境,她们常常被迫退缩和沉默。

然而,除了人物形象的刻画,剧作中还融入了许多社会问题的探讨。

如台词中对官僚体制的批判、对传统婚姻观念的质疑等,都使得《雷雨》成为了一部较具有思想性和时代性的作品。

雷父与官僚体制的勾结、雷妹与异地相恋的身份差异和雷父的金钱愿望等,都提示了社会中的不公平和道德沦丧。

剧中雷妹的反叛、雷父的痛苦和雷母的噤声,给观众带来了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引发了对人性中的善恶和道德选择的思索。

在《雷雨》中,雷妹与宋世杰之间的爱情线索在整个剧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爱情是剧中人物内在感情的表达,也是对现实社会现象进行调和的纽带。

雷妹和宋世杰的爱情既受制于道德家族,又抵抗于外部的压力,触动了观众内心深处对爱情本质和社会现实的思考。

《雷雨》概述

《雷雨》概述

《雷雨》概述
《雷雨》是中国现代著名戏剧家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发表于1934年7月的《文学季刊》。

此剧以1925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

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

伪善的资本家大家长周朴园,受新思想影响的单纯的少年周冲,被冷漠的家庭逼疯了的和被爱情伤得体无完肤的女人蘩漪,对过去所作所为充满了罪恶感、企图逃离的周萍,还有意外归来的鲁妈,单纯着爱与被爱的四凤,受压迫的工人鲁大海,贪得无厌的管家等,反映了更为深层的社会及时代问题。

《雷雨》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生动的戏剧性。

它揭露了封建家庭的腐朽顽固和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控诉了封建家庭的罪恶,同时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和罪恶。

此外,作品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以及命运对人的无情捉弄。

《雷雨》是中国话剧的杰作,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中国话剧现实主义的基石”。

它以其深刻的主题、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吸引了无数观众和读者,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话剧《雷雨》赏析

话剧《雷雨》赏析

话剧《雷雨》赏析《雷雨》主要讲述了两个家庭,八个人在一天的时间里牵扯出来的三十年来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恩怨怨。

以下是店铺整理关于话剧《雷雨》赏析,欢迎阅读参考话剧《雷雨》赏析篇1《雷雨》可以说是中国话剧史上不落的太阳,整部剧情节跌宕起伏,其中的那些不期而遇和处处伏笔都倾泻在了最后的那倾盆雷雨之中,封建思想和自由主义的强烈对抗最终在轰隆隆的雷声中铸造了一个家庭的悲剧亦是一个国家的悲剧。

骨肉分离却以仇人的身份相见,兄妹手足却迸发出了爱情的火花,对伦理纲常的悖逆,对人情冷暖的无视,《雷雨》可以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悲到让人无从流泪无从释然。

在整部剧的内容上,严格遵循“三一律”。

《雷雨》描写两个家庭中的八个人物,在一天的时间里牵扯出了三十年的恩恩怨怨,可以说是剪不断,理还乱,人物的对白之中句句都埋藏着悲剧的种子,最后悲剧爆发在一场倾盆的大雨之中。

剧中纠缠着周朴园与繁漪,周朴园与侍萍,周朴园和鲁大海三对主要矛盾。

严酷的现实让四凤无法承受,她冲向花园,碰到漏电的电线而死,周冲去救她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了,两个妇人疯了。

整部戏的八个人物中有三个人物以死亡而告终。

死亡自此成为了曹禺剧作中挥之不去的情节。

这样的内容集中反映了封建思想对人性的摧残和虐杀,痛斥了资本家的虚伪和凶残,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封建等级意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悲悯情怀。

《雷雨》在结构上,大致有如下特点一、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富有传奇色彩二、结构严密,集中紧张三、明暗双线,纵横交错,引人入胜在三十年前旧景重现的基础上,将戏剧矛盾推向高潮,爆发了一连串的惨剧,剧中八个人物的命运有交织也有不同,但都还是逃脱不了“悲剧”二字。

剧本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

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

当然本剧在导演和表演上也是下了极大的功夫的。

本剧导演不惜浓墨重彩,极力用音响和灯光渲染了整个舞台上的悲剧色彩。

理解曹禺写作《雷雨》的两种创作心理状态(或指向)及其在剧作中的体现

理解曹禺写作《雷雨》的两种创作心理状态(或指向)及其在剧作中的体现

理解曹禺写作《雷雨》的两种创作心理状态(或指向)及其
在剧作中的体现
在《雷雨》序中,曹禺声明他创作此剧时,“在发泄着被抑压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然而他同时又说,“《雷雨》对于我是个诱惑,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你如何理解这两种创作心理状态(或指向)及其在剧作中的体现?
题目中所说“两种创作心理或指向及其在剧作中的体现”,可以通过对《雷雨》的两种角度或两个层面的意蕴阐释来理解。

其一,作为“社会问题剧”的《雷雨》,最终将批判矛头指向“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其二,对《雷雨》进行“还原性”阐释,抓住剧作中的“生命编码”即戏剧“意象”,如“郁热”,进行深入剖析,把握到曹禺对“残酷”主题的书写,从而解读出《雷雨》所蕴涵的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的憧憬、困扰和恐惧。

此外,最好还能够结合《雷雨》的接受史,来理解不同语境下两种阐释的文学史意义。

简论《雷雨》中的西方戏剧元素

简论《雷雨》中的西方戏剧元素

简论《雷雨》中的西方戏剧元素
《雷雨》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现代文学作品,也是中国现代西方戏剧创作的一个重要代表作,蕴含着丰厚的西方戏剧元素。

首先,《雷雨》是以家庭狂欢为背景,以人物之间的内心活动为主线,刻画出典型的三线戏剧结构,在此结构下,用悬念式的对手对峙,关系安排,叙事节奏精心裁剪以及角色发展表达出深厚的情节,一步步演绎出了一出紧凑、悬绝的西方悲剧。

其次,它用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展示了人物的审美抉择,从而浓缩了民族文化的精髓。

武松、宋远、张横等角色有其深厚的暗示,对人物及社会的互动用情节的转折表现的精彩纷呈,读者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深沉主题。

最后,它还处处投射出西方戏剧的既定意象,在细节处处体现出西方哲学、人文背景等元素,赋予作品以造化玄妙的意蕴,使人们从中得到更深入更广阔的艺术情赏和心灵思考。

总之,《雷雨》吸收西方戏剧元素,把西方哲学和艺术与中国古代文化巧妙融入自身之中,成就了营造艺术魅力的神奇艺术。

经世界文学此类作品的传颂,展示了西方戏剧的发展进步,也成为中国实践和反思西方文化的一段重要历史。

《雷雨》的悲剧意蕴

《雷雨》的悲剧意蕴

论曹禺剧作《雷雨》的悲剧意蕴摘要:《雷雨》以本世纪20 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反动的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

它是一部正如鲁迅先生所言“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的悲剧,它的悲剧意蕴绝不能从单一的方面分析,只有把《雷雨》当作命运悲剧、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的混合艺术整体来分析,才能使我们更加深刻的理解它的悲剧意蕴。

关键词: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雷雨》是曹禺先生1933 年创作的优秀话剧剧本,它以本世纪20 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反动的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

《雷雨》不但是周、鲁两个家庭的悲剧,也是命运悲剧、社会悲剧和性格悲剧相混融的艺术整体。

本文试图从这三个方面探讨其深刻而丰富的悲剧意蕴。

一、命运悲剧过去的大多数评论往往把这个家庭悲剧的根源归结为社会,而忽略了曹禺一直想显示的另一层意义的悲剧——命运的悲剧。

应该承认《雷雨》中有命运悲剧的因素存在,它有着过多的巧合,人物的血缘关系也错综复杂。

正如曹禺先生在接受访谈时说:“我就觉得这个社会是一个残酷的井,一个可怕的坑,是一张任何人也逃脱不了的网,人是没有出路的,人们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而这些都是决定着《雷雨》结构的因素,它就是一个天网,天网恢恢,在劫难逃!”鲁侍萍的命运,最能体现出《雷雨》的命运悲剧。

这个性格刚强而又受尽侮辱和迫害的女人,一直在努力摆脱命运的安排,她不相信命运,勇敢的抵抗着不公平的遭遇,在不如意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快乐。

然而黑暗之手却再次笼罩了她,三十年前的一段孽缘终于又缠绕于身。

她没想到,为了寻找女儿,她又踏进了周家的大门,更没想到,自己的儿女正在演出乱伦的悲剧。

《雷雨》鉴赏

《雷雨》鉴赏

《雷雨》鉴赏
《雷雨》是中国现代戏剧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中国话剧之母”。

“雷雨”寓意两个相反的自然现象,一方面代表着狂暴、猛烈的力量,另一方面则象征着清新、洁净的意象,这恰好道出了该剧的主题——充满激情与矛盾的人性。

该剧揭示了民国时期上流社会的不道德和荒淫,展现了人性的丑恶面,描绘了男女之间感情的错乱、背叛和不同的命运。

该剧艺术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贪腐、虚伪和堕落,是一幅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社会画卷。

该剧的人物塑造深入人心,形象逼真,语言生动,情节饱满;一系列严密而又真实的反抗动作掀起了全剧的高潮,把人物的心理描写与动作安排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雷雨》探索了中国传统家庭与外界的联系,将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交织在剧情中,描绘了一部分中国现实生活的侧面,引人深思。

总之,《雷雨》成为中国话剧的经典之作,刻画出了一个浮华文化与传统道德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反映了社会上深层的矛盾与问题。

该剧永远值得我们继续关注和探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雨》的悲剧性意蕴内容摘要:曹禺的开山之作《雷雨》,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的旧有模式,将笔触转向了对悲剧根源性的探索,创造了“生存悲剧“的新形式,一部超越"命运"与"性格"悲剧的新的悲剧的形式。

《雷雨》对社会人生进行思索的视角是逆向的,它是将粉饰在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上的温情面纱撕毁,从而审视人类复杂深邃的灵魂,它所表达的是人性在苦苦挣扎中迫于生存而走向了毁灭,这种"复杂而原始的情绪"即人性深处的冲突,从而形成《雷雨》中令人喘不过气来的悲剧情结。

本文从对悲剧内涵的深层理解上,探究《雷雨》悲剧性主题及人物悲剧的现实主义意义,揭示《雷雨》中蕴涵着更为深广的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丰富意蕴。

关键词:曹禺《雷雨》;悲剧性;生存;人性挣扎《雷雨》,一部纠缠着复杂的血缘关系和凝聚着无数巧合的伟大剧作,在中国的戏剧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作品内容所涵括的丰厚思想底蕴和高超的审美艺术,奠定了剧作家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地位,《雷雨》也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作家在创作中立足现实,将粉饰于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上的温情面纱撕毁,沉痛的宣告了处于特殊历史文化时期两个家庭,七个人物的毁灭史,表现了作家对于人物悲剧命运的无限惋惜及残酷现实的无可奈何情绪。

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审视人类深邃的灵魂,表现出对于人类生存状态和生命意识更高层次的探索和揭示,使《雷雨》悲剧升华为一个关于中国文化心理和中国人命运的现代神话。

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具体论述《雷雨》悲剧性主题及人物悲剧的现实主义意义:(一)关于悲剧的理论阐述;(二)悲剧主题的探究;(三)悲剧的“承担者”和“制造者”;(四)《雷雨》的悲剧意蕴。

揭示《雷雨》蕴涵的关于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内在底蕴。

一、关于悲剧的理论阐述“悲剧”一词,是源于西方的一个概念,是戏剧的一种大的类型和剧种,主要表现人生的悲哀和痛苦。

大致说来,悲剧在古希腊被意为“山羊之歌”,是由酒神节祭祷仪式中的酒神颂歌演变而来的,后来多指认为外在于人而又无时不在地主宰着人的不可知的“命运”,认为人类的一切悲剧都是命运的安排,任何人都绝对无法逃脱。

像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的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便是“命运悲剧”的典范之作。

俄狄浦斯作为悲剧英雄的代表,集智慧与毅力于一身。

在艰辛的命运抗击中,他时时胜利,但这一切努力都没能使他改变自己命运注定的生活道路(“弑父娶母”),没能避免自己命运悲剧的发生。

同时,古希腊的命运悲剧是紧紧依托着神话传说的,与古希腊神话中复仇女神对命运预言实现有关,这种实现实则为一种惩罚。

这样,命运的多变和不可捉摸使得人们更加难以理解和掌握。

文艺复兴时期,人由神的世纪回到了人的世界,开始逐渐主张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这样悲剧的根源就转向了人本身。

而与人类本身有着密切关系的性格方面,往往成为造成人悲剧的重要因素,因此性格悲剧,取代了命运悲剧,成为这一时期悲剧的主流,代表作如沙翁的《哈姆雷特》。

与此同时,18、19世纪出现了“社会悲剧”。

代表作如:歌德的《葛兹》、席勒的《强盗》等都是表现个人在社会的枷锁下,遭到毁灭性悲剧的典型。

19世纪以后,叔本华等开辟了一个新的哲学时代,对悲剧的类型提出了许多新的认识和要求,特别是叔本华根据他的唯意志论和表象主义的哲学观,将悲剧的类型归纳为三种情形,得出了悲剧的最终原因是原罪,即“生存”的本身之罪的独特见解。

上述是有关于悲剧理论的浅显认识,我认为《雷雨》典型地体现了叔本华所提出的悲剧的情形——即“生存悲剧”。

《雷雨》是中国戏剧史上一座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完全超越了“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的旧有模式,从而把对悲剧性的根源转向了生存本身,这是叔本华哲学观的一个本质,也是《雷雨》以悲剧的形式艺术化表现出来的。

二、悲剧主题的探究《雷雨》是一出四幕的悲剧,作家采用倒叙的形式,向我们展现了两个家庭即周家和鲁家前后三十余年的矛盾纠葛,复杂的血缘关系乃至乱伦关系,最后真相大白。

这个真相大白是由于三十年前遭弃的鲁侍萍突然出现在周公馆,使得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公布于众,最后酿成一个悲剧的结局。

对于这样一个复杂故事的悲剧主题,历来颇有争议。

最初,人们都把它误认为是一出反映家庭悲剧和暴露资本家罪恶的社会问题剧,因为剧中男主人公周朴园是一个具有封建思想的资本家,这种说法看似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那只能说是对《雷雨》文本意蕴的浅显认识,后来曹禺在谈到写作动机时说:“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而绝非一个社会问题剧。

”[1]这种说法不攻自破。

与此同时,一种新的说法又出现了,而且较之以前来势汹涌。

人们不再随便界定,而是深入剧作内部,从剧本中找到了有利的凭证,将《雷雨》的主题归结为“命运悲剧”一类,认为剧中人物的布局及其错综复杂的冲突,只是一种巧合,一种“命运”带来的悲剧。

这种观点的最大依托是剧中男女主人公三十年后再次相逢—周公馆时的一段精彩对白。

当周朴园再次见到侍萍并喝问她:“谁指使你来的”时候,侍萍悲愤地说:“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么又碰见你。

”……“我伺候你,我的孩子再侍候你生的少爷们。

这是我的报应,我的报应。

”[2]也许这段台词以及人物(侍萍)口中反复出现的对命运的指责使人们认为这是一场命运悲剧的最大依托了。

侍萍这个人物被认为是控拆命运捉弄的最有力证人。

的确,三十年前,她在周公馆当佣人,与周公馆少爷周朴园相爱并为他生了周萍和鲁大海两个儿子,后来,在周朴园迎娶富家小姐的前夕,被周家残忍遗弃。

她走投无路,遂抱着才出生三天的鲁大海,含恨投水,幸而被救。

生生拖着一个孩子,走过了三十年,这三十年来的生活有多少辛酸和血泪,这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也许死真可谓是一种解脱,可是命运却让她活着,并且见到了使她落到如此悲惨境地的周朴园,她向苍天喊出了她内心的悲愤“不公平”、“报应”,但这一声声命运的控诉,却与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是完全不相干的。

古希腊时期的“命运”是反映在世界之上的神的力量和主宰,是冥冥之神对人的命运的掌握,摆布或捉弄,人的悲剧是神预先安排设计好的。

而《雷雨》中侍萍等人物的悲惨命运并非神的安排,只是曹禺先生的匠心独笔。

那么,在《雷雨》中,侍萍口中所说的“命”,究竟所指何意呢?我认为在《雷雨》悲剧现实无法解释又是无法摆脱而发出的一种并无确指的无可奈何的呼咕。

“俄狄浦斯王”虽抗击命运,但最终还是被命运所屈服,可是侍萍没有屈服,她心性高洁,性格坚强,是有着巨大精神力量和“异常道德力量”的女子。

虽然被遗弃后,曾有跳河自杀以结束自己年轻生命的做法,可是她在获救后,她的生命意识觉醒了,并未再次自杀,而是带着儿子勇敢地活了下来。

三十年来她忍受了常人无法体验的心酸,顶着椎心刺骨的煎熬,嫁了三次,当老妈子伺候人,她活着,勇敢地抵抗着不公平的遭遇。

一句“多少血泪和多少痛苦啊!”也诅咒这个世界,但她不屈服命运,她善良,她纯洁,谁能不为她所具有的可敬的自尊自强感动呢?她另外有了心爱的孩子,在不如意的生活中找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快乐。

然而黑暗之手再次笼罩了她,三十年前的一段孽缘终于又缠绕于身。

她心爱的女儿四凤竟与她留在周公馆的大儿子周萍错误地相爱了,这对她简直是具有巨大震慑力的,无奈之中,面对残酷的“天道”,她克制了伦理道德的无情冲击,滴血的理智作了无情的抗争,一字一血地说:“你们一块儿走吧。

”她明知俩人的兄妹关系,但却想掩藏这一事实,岂料周朴园的无心揭穿,使她陷入了痛苦的深渊,不能自拔。

侍萍的结局是悲剧的,曾经闪亮着生命美丽光华的她在现实的打击和重压之下崩溃了,四凤和周萍的兄妹乱伦关系以及他们的突然死亡,彻底抽出了她生活的精神支柱,她疯了。

人们便认定这一结局是命运的悲剧,她苦苦挣扎,但终究挫败了。

可曹禺真是这样表现的吗?不是的,曹禺在《雷雨·序》中曾多次作过这样的陈述:“《雷雨》对我是个诱惑。

与《雷雨》俱来的情绪蕴成我对宇宙间许多神秘的事物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

”《雷雨》可以说是我的‘蛮性遗留’,我如原始的祖先们对那些不可理解的现实睁大了惊奇的眼。

我不能断定《雷雨》的推动是由于神鬼,起于命运或源于哪种显明的力量。

情感上《雷雨》所象征的对我是一种神秘的吸引,一种抓牢我心灵的魔手,《雷雨》所显示的,并不是因果,也不是报应,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

” [3]因而,侍萍和剧中许多人物一样,悲剧的结局中是命运注定的,安排好的,更不会是神的因素,因为现代哲学早已证明人类社会并没有神。

她们的悲剧是由于不同的地位和关系所造成的彼此间的损害,才导致悲剧的发生,是苦苦挣扎于生存意义上的人类斗争史,是一出“生存悲剧”。

《雷雨》是以自己全部的剧情和艺术结构来表现这一悲剧主题的,这不能说是戏剧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

三、悲剧的“承担者”和“制造者”《雷雨》结构上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体现了“一悲到底”的美学原理。

而这“一悲到底”浓郁悲剧氛围的蔓延,主要是通过剧中人物的悲剧性来完成的。

《雷雨》中的人物的悲剧,不因身份个性差异,而有所区别,他们全处在悲剧之中,全都无可逃脱地承担着悲剧的命运,上演着悲剧的角色。

从浅层看,剧中共有八个人物,他们分别组成了两个正常的四口之家,以鲁贵为首的侍萍、鲁大海、四凤一家及以周朴园为首的蘩漪、周萍、周冲一家,他们之间由于鲁贵和四凤在周家帮佣而形成了一种雇佣关系,并未有过多的交叉。

再向深看,无非是周萍和其相差十岁的后母蘩漪有乱伦关系,在厌倦了这段感情后,而将爱意投向自家的侍女四凤,而与此同时,周冲也对四凤有着朦胧的爱恋情结。

他们之间虽有感情的纠葛,但一切还是处于安全期,唯一知情的局外人——鲁贵,当然是不会暴露事实的,因为他还想时时能从女儿四凤那里捞到周家更多的好处,并且借此成为他长久留在周家的法码。

因此事实还是与悲剧的结局相差甚远的。

可是人类先天自有的不可扼制的本能冲动和欲望萌生的狂热性之间的挣扎,充斥着人类为了追求自己所得到的,果断地抛开了一切阻力近乎疯狂地行动起来。

剧中的八个人物都有着强烈的意向和欲望。

周朴园所追求的是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家庭的秩序;蘩漪所追求的是要留住周萍,让周萍永远陪伴自己;周萍则想避开蘩漪,逃出周公馆;四凤想跟周萍一起走,想跟周萍结合;周冲在追着四凤的爱;而侍萍却要把四凤带出周公馆,使她脱离险地;鲁贵想永远保住在周公馆的饭碗;而鲁大海则要为工人阶级的利益而向周朴园进行坚决的斗争。

人人目标明确,而悲剧的齿轮已开始缓缓转动,悲剧即将揭开序幕。

深藏于三十年来年酝酿而成的潜在冲突,又使这一切纠葛在一瞬间爆发。

极端复杂,极端紧张的冲突,最后是八个人都失败了,并且是与理想的目标背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