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婚礼制度的演变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古代婚礼制度的演变

浅谈中国古代婚礼制度的演变

浅谈中国古代婚礼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婚礼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以下是其演变的主要阶段:一、远古时期的婚礼制度在远古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人们的婚礼制度相对简单。

据史书记载,这一时期的婚礼多在黄昏时分举行,以避免白天劳作和夜晚休息的时间冲突。

婚礼的场所多选择在野外或树林中,以自然环境为背景。

此外,远古时期的婚礼制度还强调了男女的分工和合作,以及家族的利益和荣誉。

二、周朝时期的婚礼制度周朝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其婚礼制度也具有独特的特色。

周朝时期的婚礼制度强调了“三书六礼”的过程,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个步骤。

此外,周朝时期的婚礼制度还强调了夫妻之间的相敬如宾、夫唱妇随等道德观念。

同时,周朝时期的婚礼制度也体现了等级制度和门第观念,不同阶层和家族之间的婚礼习俗也存在差异。

三、汉唐时期的婚礼制度汉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婚礼制度也具有独特的特色。

汉唐时期的婚礼制度强调了“六礼”的过程,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同时,汉唐时期的婚礼制度也强调了“三从四德”等女子的道德规范。

此外,汉唐时期的婚礼制度还体现了厚重的人情味和尊老敬贤的传统美德。

四、宋元明清时期的婚礼制度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和成熟期,其婚礼制度也更加复杂和繁琐。

这一时期的婚礼制度仍然沿用了“六礼”的过程,但在细节上更加注重礼节和仪式感。

同时,宋元明清时期的婚礼制度也强调了男女双方的相互了解和沟通,以及夫妻之间的相互扶持和信任。

此外,宋元明清时期的婚礼制度还体现了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的传统观念。

五、近现代的婚礼制度近现代的婚礼制度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变迁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近现代婚礼制度逐渐向简约、时尚的方向发展。

同时,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和社会观念的开放,中国的近现代婚礼制度也更加注重男女双方的平等和自主权。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演变分析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演变分析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演变分析婚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制度之一,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形式和特点。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也不例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从远古时期到清朝时期,逐一分析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演变过程。

远古时期:女性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远古时期,中国的婚姻制度以父系氏族制为主,婚姻关系主要由父亲通过聘请的方式来协定。

这种婚姻制度下,女性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具有一定的自由选择权和地位。

西周时期:出现“妻妾同室”的制度进入西周时期,婚姻制度开始出现一些变化。

从这个时期开始,男性可以娶妻妾同室,并对妻妾进行严格的等级管理。

在这种制度下,夫妻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了明显的极端化。

春秋时期:夫权思想逐渐形成随着历史的演进,到了春秋时期,夫权思想逐渐形成,并开始在婚姻制度中占据主导地位。

男性成为全家的主人,拥有绝对的权力和婚姻权利。

女性的地位开始下降,成为了从属的对象。

战国时期:贞烈思想和嫡庶区分开始发生战国时期,中国婚姻制度的变化趋势进一步加剧。

在这个时期,贞烈思想开始流行,妇女被期待着守节。

同时,嫡庶区分的意识也开始发生,这导致了正妻、妾室和儿媳的地位和权力之间的激烈竞争。

汉朝时期:封建礼教开始强化到了汉朝时期,婚姻制度逐渐开始朝向封建礼教方向发展。

在这个时期,宗法社会的婚姻制度更趋完善,政治和社会的身份保持着高度统一。

男尊女卑的制度逐渐剥夺了妇女的社会地位。

男女之间的爱情被排斥,严格的婚姻规范和伦理道德逐渐被建立起来。

唐宋元明清时期:性别差别和等级化趋于加强进入唐宋元明清时期,婚姻制度趋于加强。

妻妾不再同室,而是进行妻子和妾室的区分。

在这个时期,性别差别和等级化趋于加强,阶层之间的婚姻约束也愈加严格。

同时,家族制度的加强和继承方式的变化,导致了“娶妻养子”的婚礼习俗的形成。

总结综合来看,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变革。

从最早的女性相对平等的地位,到春秋时期以后的男尊女卑制度的形成,再到唐宋元明清时期的阶层等级和性别差异的强化。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演变及其社会影响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演变及其社会影响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演变及其社会影响在中国古代,婚姻被视为人生大事,影响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因此,婚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

从周朝时期开始,婚姻制度逐渐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规律,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婚姻制度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调整。

先秦时期的婚姻制度在先秦时期,中国的婚姻制度主要是父母之间的商议和定亲。

父母之间相互介绍儿女,然后通过赠送礼物等方式确定双方的婚姻关系。

其间形成的婚姻约束除了父母之间的约束以外,没有其他的法律规定。

妻子从婚后之日起,其地位几乎完全依赖于丈夫。

这也导致了男女不平等,女性缺少独立地位的问题。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婚姻中女方所占的权利逐渐增加。

比如,婚姻交换中女方也会获得相应的财物,这为女方赢得一定的权利和地位,为后来的女性嫁妆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汉朝时期的婚姻制度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汉朝时期的婚姻制度有了一些大的改变。

这时期出现了三娶制度。

也就是说,如果丈夫死去,妻子可以嫁给丈夫的兄弟或者亲戚。

这个制度虽然在当时得到了广泛地认可和实施,但是也引起了不少问题和争议。

随着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婚姻制度逐渐走向了家族和宗法制度。

在这个时期,宗法制度开始影响婚姻制度。

血缘关系的重要性越来越大,至此,婚姻制度也由家族控制转向了由宗法规定的婚配制度,女性的人身和经济地位明显下降,婚姻自由度不断减弱。

唐朝时期的婚姻制度唐朝时期,中国的婚姻制度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

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逐渐得到了提高,特别是在贵族阶层中,女性婚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并且普及率也逐渐增高。

唐朝还出现了一种新的婚礼形式——红色婚礼。

这个婚礼形式也新颖、喜庆,符合当时的时尚和潮流。

此时期的妇女地位虽然有所提高,但是多数仍然是受到严重限制或者降低到了下层,仅限开明家庭中的女性在家中被授权进行一些家务管理,或当商店的给付,提升了妇女的魅力与美貌,但人权方面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权利得不到公认。

中式婚礼

中式婚礼

盛唐婚礼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相对开放和繁荣昌盛的一个时期, 民族相对融合,与各国来往频繁。特别是贞观之治、 武周临制、开元盛世三代,更是国富民强,四海升平, 一派繁华景象。此时也是诗歌最盛的时期,无论从经 济上,民族融合上还是文化上皆是空前的盛世。因此, 唐代婚礼也显得盛大辉煌
盛唐婚礼


盛唐婚礼主要包括:迎亲、谒外舅姑(即新郎拜见岳父 母)、下婿、催妆、迎新娘、入府公婆践履迹、拜堂、 谒舅姑(即新娘拜见公婆)、却扇、同牢合卺、撒帐等 礼仪组成。由于唐代诗歌之风盛行,因此,其中的催妆、 却扇等内容均以诗的形式表现出来。 婚服:新郎穿绛色的公服亲迎,有人认为这是红色婚服 的起源;新娘穿青色的衣裳。
六 礼

纳采——提亲
纳采 纳采即议婚。俗称说媒,即男方家请
媒人去女方家提亲,女方家答应议婚后,男方家备礼前去求婚, 采用雁作为贽见礼物。

问名——询问生辰八字,换庚谱 俗称合八字,托媒人请问女 方的出身年月日和姓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纳吉——订婚 问名的目的,是为纳吉作准备。男方家卜得吉
兆后,备礼通知女方家,婚事初步议定。


三 书

三书:聘书、礼书、迎亲书 后世谈婚论嫁,“六礼”常常和“三书”一起搭配出现,“三 书”非周制昏礼的内容:


聘书:即订亲之书,男女双方缔造。纳吉(过文定)时用。
礼书:即过礼之书,是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纳征信(过大礼)时用

迎亲书:即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

中国古代婚礼的起源

司马迁的《史记》:上古黄帝大统中原,令其男女无 别,结合礼仪方成夫妻。所以人类历史上的第一种婚 礼制度由此而生。那么黄帝开创的这种婚礼,原名: 轩辕婚礼,这就是汉式婚礼的起源。

传统婚礼习俗的起源与演变

传统婚礼习俗的起源与演变

传统婚礼习俗的起源与演变婚礼是每个人生命中的重要时刻,它不仅代表了两个人的喜结连理,更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色彩。

传统婚礼习俗作为婚礼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世代相传的历史文化,也是人们热爱的传统文化之一。

本文将介绍传统婚礼习俗的起源与演变,并探讨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

一、传统婚礼习俗的起源传统婚礼习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婚姻制度就已经形成,由于古代社会大多以农业为主,婚姻不仅是个体之间的私事,更是两个人家庭之间的联姻关系。

传统婚礼习俗的起源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宗教信仰是传统婚礼习俗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古代社会,宗教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婚姻往往需要在宗教仪式下进行。

无论是东方的儒教、佛教、道教,还是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信仰为婚礼带来了神圣的仪式与规矩。

比如,在中国古代婚礼中就有“三书六礼”的传统仪式,其中六礼即指“问名”、“纳吉”、“纳征”、“纳采”、“问期”、“纳彩”,这些礼仪都是受到儒家思想和古代宗教信仰的影响而产生的。

其次,社会传统和风俗习惯也是传统婚礼习俗的来源之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个地域、民族和国家形成了不同的社会习俗和风俗传统。

婚礼习俗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各地的文化特色。

比如,中国的嫁妆、红色喜庆、拜堂、敬茶等习俗,西方的白纱、吉祥物、证婚人等习俗,都是沿袭了地域传统以及族群文化的产物。

最后,经济因素也对婚礼习俗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古代婚礼往往涉及到家族的利益和财务的安排,比如男方需要支付女方嫁妆,举办盛大的婚宴等。

经济上的考量使得婚礼习俗变得繁琐而庄重,也使得其中的某些仪式和礼节成为人们传承的一部分。

二、传统婚礼习俗的演变随着社会的变化和进步,传统婚礼习俗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发展。

面对现代都市生活的快节奏和新型婚姻观念的影响,许多传统婚礼习俗逐渐褪去了浓重的色彩,但它们的存在仍然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传统婚礼习俗在现代婚礼中得到了部分保留。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的演变与传承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的演变与传承

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的演变与传承中国古代的婚礼习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古代婚礼的起源,演变过程以及现代传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代婚礼起源婚姻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婚礼习俗也具有特别的意义。

在古代中国,婚礼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商代。

当时的婚礼注重祭祀仪式,多以土地神、穀神、祖先神等的祭祀为主。

这种婚礼形式凸显了当时社会对神灵和祖先信仰的重视。

二、婚礼习俗的演变过程1. 婚期的确定在古代,婚期的确定是婚礼筹备的第一步。

早期,婚期一般由双方父母商议决定,并选择吉日良辰。

后来,由于文化的交融和流动,婚期的确定逐渐受到了历法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如农历的选择、季节的影响等。

2. 准备嫁妆与聘礼在婚礼前,新娘和新郎的家庭会准备丰富的嫁妆和聘礼。

古代嫁妆多数是以妆箱为主,内含婚衣、饰品、日常用品等。

而聘礼则是新郎送给新娘的礼品,如金银首饰、锦绣衣物等。

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只是礼品内容和形式发生了一定的改变。

3. 婚礼仪式古代的婚礼仪式通常包括三步,分别是迎亲、婚礼仪式和送亲。

迎亲是新郎一行人前往新娘家中接新娘,婚礼仪式则是新娘和新郎敬拜神灵,举行宴席,进行结婚誓言等。

送亲则是新娘返回新郎家中,正式成为新郎家人的一员。

虽然仪式的形式当时有所不同,但是整个流程以及相关礼仪规范却相对稳定,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婚姻的认可和重视。

三、婚礼习俗的现代传承婚姻制度的变革和社会风气的改变,使得古代婚礼习俗逐渐转变为现代婚礼的一部分。

现代婚礼在传承古代礼仪的同时,更加注重个人的选择和创新。

宴席形式从传统的围桌式发展到自助餐和西式宴会形式,婚纱和礼服的设计也更加多样化。

与此同时,传统婚礼的一些元素仍在现代婚礼中得以保留。

例如,嫁妆仍然是准备新娘婚礼的重要环节,虽然礼品内容和形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此外,婚庆公司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为新人提供婚礼策划、礼仪指导等服务。

总之,中国古代婚礼习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演变。

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制度的演变引言:婚姻与家庭制度是一个社会的基本组织形式,它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不断演变,并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

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制度的演变,经历了远古时期的原始婚姻制度、周代的宗法婚姻制度、秦汉时期的均田制婚姻制度、唐宋时期的封建婚姻制度等不同的阶段。

本文将从这些不同的阶段入手,详细探讨中国古代婚姻与家庭制度的演变。

一、远古时期的原始婚姻制度在远古时期的中国社会,人们生活在原始社会的阶段。

这个时期,婚姻制度还十分原始,常常以部落和氏族为单位,通过原始的婚姻方式进行联姻,以达到巩固族群和部落的力量。

1. 单配制度在这个时期,由于氏族的力量主导社会,婚姻制度采用的是一夫一妻的单配制度。

即一个男性只能与一个女性结合,不允许同时娶妻或纳妾。

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力量相对较小,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确保资源的适度分配。

2. 母系氏族制度在远古时期,婚姻制度还常常与氏族制度相结合,以母系氏族制度为主。

这意味着家族的血缘关系主要通过母亲而确定,婚姻中女性地位相对较高,而男性则以娶妻的方式来加入女性的氏族。

3. 宗法婚姻制度的形成在后期的远古时期,由于人口的增长和资源的竞争加剧,氏族之间的联系难以维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宗法婚姻制度逐渐形成。

这个制度通过以男性的姓氏为血统传承的基础,确立了父系氏族的地位,同时也限制了婚配的自由。

二、周代的宗法婚姻制度周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宗法婚姻制度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高度发展。

1. 宗法婚姻的特点在周代,宗法婚姻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男性的婚姻自由权受到限制,需要遵循社会的阶层和等级规定;其次,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低下,从此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第三,婚姻成为一种政治手段,用于巩固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2. 周公制定的婚姻制度周公制定的婚姻制度规定,王室成员和贵族只能娶亲族之间的女性,这种婚姻制度被称为姻亲制。

通过这种制度,周王朝对贵族家族的控制得以进一步加强,同时也确保了贵族之间的联系和亲和。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变迁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变迁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变迁引言:中国古代的婚姻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从最早的部落联姻、父母之约,到后来的婚姻媒介的兴起及婚礼习俗的形成,无疑是历史的见证。

本文将通过探讨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演变,深入了解这一历史进程。

一、婚姻制度的原始形态在中国古代,最早的婚姻形式是由部落之间的联姻关系构成。

在这种制度下,婚姻被视为一个族群之间的纽带,既有利于族群间的联合,又有利于资源的共享。

此时的婚姻往往是由族长或族老与其他部落的领导人之间达成的。

婚姻的实施主体是父母或家族长辈,而个体意愿很少被考虑。

二、父母之约与婚姻媒介的兴起随着时代的推移,婚姻制度逐渐演变为个体选择的重要环节。

在春秋战国时期,婚姻开始注重男女双方的自由选择。

然而,由于宗族关系和世仇冲突等原因,自由选择的范围仍然受到限制。

这时,由于婚姻关系对家族利益至关重要,父母之约开始成为常见的婚姻形式。

双方家族通过父母之约,确定了婚姻对象和婚姻条件。

而对于个体来说,他们的婚姻选择范围则主要依赖于媒婆、红娘等婚姻媒介。

三、婚姻媒介的角色与婚姻习俗的形成在中国古代,媒婆、红娘等婚姻媒介在婚姻的促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他们以熟悉当地的社会关系为基础,通过撮合男女双方,为其寻觅婚姻对象。

同时,他们也在婚姻仪式和礼节的安排上发挥着作用。

例如,在婚礼中,婚姻媒介在新娘和新郎之间进行沟通和调节,以确保婚礼仪式的顺利进行。

婚礼习俗如拜堂、敬酒、闹洞房等也在这一时期形成。

四、孔家店之变与儒家思想对婚姻制度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对婚姻制度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尤其是到了宋代,随着孔子思想的影响逐渐深入人心,最典型的例子即为孔家店之变。

孔子提出了以家族为中心的婚姻制度,主张同姓不亲,追求通婚,以加强家族之间的联系。

这一思想对后来的婚姻制度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促使同姓族群的婚姻逐渐减少,而异姓之间的婚姻则得到鼓励。

五、近代婚姻制度的新变化近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后,中国婚姻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代婚礼制度的演变
————————————————————————————————作者:————————————————————————————————日期:
浅谈中国古代婚礼制度的演变
婚礼并不是产生婚姻时就有了的,它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到知礼的文明阶段才形成的。

对于婚礼的起源、发展、呈现方式等,历来存在多种不同看法。

1928年陈东原在《中国妇女生活史》中,根据社会发展进程和妇女在生活中的位置,梳理了历朝历代的妇女生活和婚礼制度,提出婚姻的形式是从群婚到掠夺婚,经过买卖婚姻,发展为媒妁婚姻。

群婚是人类最初的婚姻形式。

存在于原始时代血缘家族公社时期至母系氏族社会前期(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整个旧石器时代)。

群婚的前期类型为血缘群婚。

即由血缘集团内部同一辈分的男女成员互相婚配。

后期则发展到两分组织间的族外群婚,即一个集团的一群男子与另一集团的一群女子集体互相通婚,而集团内部的男女则禁止婚配。

这两个集团或是氏族,或是胞族。

掠夺婚是以强行“掠夺”的方式达到成婚目的的一种婚姻仪式。

它是在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的历史阶段中产生的。

掠夺婚俗称抢婚,也叫劫夺婚,是古代氏族部落外婚制时期用战争手段俘获妇女的一种强制性的婚姻形式,后来在不少民族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这在一些汉字的构造还可以看出来。

“妻”,甲骨文写作。

字形像手抓长发女子,上部为长发状,中间是一只手,整个字形像用手抢女子,也就是说,妻子是抢来的女人。

“取”和“娶”是古今字,“取”甲骨
文作,以手持左耳状。

《说文•又部》:“取,补取也。

”可见,取的本义是捕获、抢夺,自然,“取亲”就是劫夺婚了。

而“娶”是后来为表示娶亲义另造的字。

另外一组字“婚”、“昏”中,也可以看出劫夺婚的遗俗。

“昏”甲骨文写作,字形像太阳落在树枝当中,表示黄昏。

许慎《说文解字》:“昏,日冥也,从日,氐省。

氐者,下也。

”古代婚礼在黄昏举行,所以结婚的“婚”和黄昏的“昏”同用“昏”来表示,“以昏为期,因名焉。

”这是抢婚制的遗俗,选择黄昏时进行抢夺,但已逐渐由真抢变为假抢。

男方黄昏时去迎亲,要乘墨车,即不加文饰的黑色车乘,迎亲的人也要全部穿黑色衣服。

现代社会中倡导自由婚姻,因此抢婚实际上已改变它原来的意义,但作为婚礼的仪式依然保留,多见于我国西南云、贵、川、藏等省份的少数民族地区。

从父系社会开始,女子丧失了原有的社会地位,逐渐依附于男性,甚至成为男性的所有物,出现了买卖婚姻。

古人说"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之礼",可知买卖婚俗至迟在夏商之时便产生了。

“俪皮”,是指鹿皮,古代以鹿皮代货币,也就是用钱作娶妻之礼。

初期,买卖婚没有妻妾之分,周代以后,聘娶婚确立,则以礼聘娶的女子为妻,用钱购买来的女子作为妾。

因此说“聘则为妻,奔则为妾”。

《礼记·曲礼》中也有记载:“买妾不知其姓,卜之。

”证明了买卖婚姻制度的存在。

买卖婚制以金钱购买为实质,也存在多种形式。

一是以礼聘娶为名,金钱买卖为实的购买式婚姻。

起初纳彩体现了对婚姻的尊重,但逐渐演变为礼不厚不嫁,这是在聘礼掩盖下的买卖婚的延续。

二是以钱买妾。

长期以来,一夫多妻为社会所认可,妻子明媒正娶,而妾则可用钱来购买。

三是卖女抵债或把女子作为挣钱工具的买卖婚。

封建社会以男性为中心,女性受着“三从四德”的严重束缚,被当作一种物品来买卖。

历代卖女抵债或卖妻求荣等买卖式婚配众多,甚至其残余仍影响着部分人,他们把女儿或老婆视为赌资。

四是诱骗、拐卖妇女而成的买卖婚。

这在现代社会是违法行为,但在古代却时有出现。

总的来说,买卖婚制是适应封建社会发展而出现的婚姻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抢夺妻子造成的混乱和社会纠纷。

为适应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婚姻制度的变革,产生了媒妁婚姻。

买卖婚演变为聘娶婚,买卖的中间人演变成媒妁。

《说文解字》:“媒,谋也。

谋合二姓者也。

”这里解释了媒的身份作用。

《周礼•地官》中说媒氏的职责:媒氏掌管民众的婚姻。

男女凡出生三月取名以上的,都要记录出生日期和姓名。

让男子三是娶妻,女子二十出嫁。

凡是娶再嫁妻和接纳再嫁妻子子女的,都要加以记录。

可见在周代,官方专门设置官职媒氏来主管婚姻和男女之事。

“妁”字与之接近。

《说文解字》:“妁,酌也。

斟酌二姓者也。

”所以,二字经常合用,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仪礼•士昏礼》中以士为例,详细记载了婚礼的全过程: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反映了周代的典型婚制形式。

在这里,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媒氏,六礼就无法进行,媒氏不仅负责男女两家的交接、互通双方姓名,还起到防止男女直接接触、做出不考虑家族利益而私定终身的事情。

有媒氏的参与,使得婚姻明媒正娶,具有了正当性、合法性。

而没有媒氏的自成婚姻,则是很不光彩、很丢脸的事情。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

士以上官僚阶层的
婚姻基本严格按照六礼程序进行,但“礼不下庶人”,民间仍有野合习俗和奔婚的情况。

《周礼•地官•媒氏》:“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说明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下的野合习俗是合法的,也属于媒氏指挥号令的范畴。

时至今日,在一些礼教思想薄弱的地区还可看到,如海南黎族每年农历三月三举行传统的爱情节。

在古代宗法社会,婚姻不仅是当事人的个人行为,更是关乎两姓宗族的大事。

而婚礼涉及到两姓婚姻的质量和稳定性,涉及到宗族是否昌盛,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研究中国古代婚礼制度的演变在今天看来仍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