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从部落联盟到封建制度:在早期的夏、商、周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是以部落联盟为基础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阶层的分化,出现了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的核心是封建君主制,即皇帝作为天子统治全国,地方官员则由地方贵族或地方豪强担任。
2. 从中央集权到分封割据:在封建制度下,中国政治制度呈现出中央集权和地方分封并存的特点。
中央政府设有官僚机构,负责管理国家事务,而地方官员则由地方贵族或地方豪强担任。
这种政治制度一直持续到唐朝晚期和五代十国时期。
3. 从科举制度到皇权专制:在宋朝时期,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实行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进入官场。
同时,皇权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皇帝拥有了更大的权力和威望。
这种政治制度一直持续到清朝末期。
4. 从帝制到共和制:在近代中国,由于外国列强的入侵和国内社会动荡,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
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共和国政体,实行了共和制度。
虽然共和制度存在了许多问题和挑战,但它为中国政治制度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四)·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与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

在中国古代史上,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我国古代的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管理制 度也在不断发展,并逐渐成熟 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
主 要 朝 代 秦 朝 确立了皇帝制度,规定皇权至高无上。并建立三公九卿制度。即在中央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 全国政事) 、太尉(负责管理军事) 、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 这就是三公。三公以下设诸卿,分掌具体政务 确立并发展了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时期进一步明确划分了三省 隋 唐 的职权。三省是中央最高的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 书省负责执行国家重要的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六部是尚书省下设机构,包括吏部(主管官吏的 考核和任免) 、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 、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 、兵部(主管军政) 、刑部(主 管刑法) 、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北 宋 在中央,分散宰相权力。在宰相之下设立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 设枢密使管理军 事,分割宰相的军权 ; 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这样,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 便有皇帝总揽大权。在军事上,将中央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 在中央,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 、枢密院(为 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和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 。此外,另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 理西藏地区。 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清朝初年,中央政权机构大体上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 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 定,皇权受到限制 清 朝 康熙亲政以后,设南书房,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从此,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削弱。 康熙帝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相互牵制,最后集权到皇帝手中 为了加强皇权,雍正时期设立了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大臣充任军机大臣。军国大事全 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然后负责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这样,地方军政 首脑实际上直接听从皇帝指挥。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到乾隆帝时期撤销。军机处的设置,标志 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皇 权 逐 渐 加 强 相 权 日 益 削 弱 主要行政制度及其职权划分 变 化 趋 势
中国古代政治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特点
1. 封建制度:中国古代政治以封建制度为基础。
帝王统治者掌握中央权力,通过封建制度将地方的权力分配给贵族、地方官员等。
国家政权的运作以封建贵族为核心,以依附和服从封建君主为原则。
2. 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之一是儒家思想对政治的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君主至上、礼仪规范、忠义孝悌等传统价值观。
这种思想影响下,政府采取了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建立了官僚体制,重视礼仪规范和传统的家族道德。
3. 中央集权:中国古代政治中,君主的权力最高。
君主通过各种方式确立自己的地位,如通过世袭来延续统治,通过官员选拔来巩固权威等。
统治者通过设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系来控制整个国家,加强对地方的控制,确保自己的权威。
4. 官僚体制:中国古代政治建立了官僚体制,以官员为中心。
地方官员是负责管理和统治人民的代表,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官员,实行层层选拔和考核制度。
官员的选拔和表现与社会地位的提升有密切关系。
5. 权力分散的地方政权:中国古代政治中,地方政权相对独立,拥有相当大的自治权。
地方官员统治地方并管理公共事务,封建贵族也管理着一定范围的领地。
地方政权的相对独立性使得整个政治体系相对灵活,并使得地方政府在经济和军事等方面有一定的独立性。
总体而言,中国古代政治的特点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和官僚体制,并且地方政权较为独立。
这些特点在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后来中国政治体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浙江省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必修一-专题一-复习提纲

朝代变革: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奴隶社会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封建社会▲一、商周——奴隶社会①内容: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②作用及影响: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2.宗法制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继承最高执政权力③结果: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史实:商代的宗法制和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初创1.秦的统一:时间: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巩固措施:修直道,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征讨岭南;“西南夷”开辟“五尺道”。
统一的影响:①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了数百年的割据混战局面。
②扩大了统一帝国的规模,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2. 皇帝制度的创立:皇权至高无上——三公九卿丞相:协助皇帝助理万机。
太尉:主管军事。
御史大夫: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系统。
(君权与相权矛盾产生)——郡县制(中央与地方矛盾产生)内容: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特点: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影响: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三、汉——汉承秦制1.汉初:地方上郡国并行2.汉武帝:中央:设内朝(中朝)地方:设州刺史监察。
▲四、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完善——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皆为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六部: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 地方制度:道州县▲五、宋1.中央官制: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设副丞相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枢密院掌管军事权;设三司掌管财政权2. 地方制度:路州县▲六、元1.地方制度: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注意点: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中书省(直辖的“腹里”)和宣政院(管辖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以及管理宗教事务)。
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特点

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特点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特点一、起源和初期发展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当时的地方制度主要是以封建制度为基础,以封建王朝的封建制度为依托。
在封建制度下,地方官吏具有较大的权力,他们被委托管理地方的政务和民生事务,因此地方制度在初始阶段主要体现为地方官吏的权力和责任。
二、分封与分封制度的确立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中国古代的分封制度也相继出现。
在此时期,地方官吏的权力体系开始逐渐壮大,分封制度下地方官吏所涉及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地方制度也在此时期开始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三、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随着封建制度和分封制度的逐渐确立,中国古代地方制度也逐渐向着中央集权和地方自治两个方向发展。
地方政权逐渐向着中央政权倾斜,中央政权对地方政权也逐渐加强。
地方政权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自治的特点,地方官吏在管理地方事务时具有一定的自主权。
四、地方制度的精细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地方制度也逐渐呈现出了精细化的特点。
地方官吏的职责和权力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地方政权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
地方制度的精细化也使得地方政权更加稳固,对于中央政权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
五、衰落与变革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地方制度也逐渐走向衰落,尤其是在秦汉时期,地方制度经历了一系列变革。
在这一时期,地方制度开始向着中央集权的方向发展,地方官吏的权力和地方自治的特点逐渐减弱。
六、个人观点和总结中国古代地方制度在演变的过程中经历了起源和初期发展、分封与分封制度的确立、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地方制度的精细化以及衰落与变革等阶段。
这些演变特点体现了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
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运行机制和权力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在撰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中国古代地方制度的演变特点的重要性。
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我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中国古代社会的运行机制和权力结构。
高考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和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考点一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汉朝州刺史的设置——(b)1.内容:汉武帝把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称13州部,长官叫刺史。
(后来州演化为地方行政单位)2.目的: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二、唐朝三省六部制——(b)1.内容:唐代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发展:唐初,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
后来,凡是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也等同于宰相,相权实际上有所分散。
隋唐时期确立的三省体制,使相权一分为三,皇权得以加强,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的成熟。
三、宋朝分割相权的措施——(b)分割相权行政权军事权财政权机构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长官同平章事枢密使三司使参知政事防范宰相专权;力求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弥补宰相才干不足。
四、元朝行省制度——(b)1.设立:元代确立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
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行省以下的行政区划,依次为路、府、州、县。
2.职能(1)行省行使权力时受中央节制:各行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呈报枢密院;行省官员不得随意更改赋税,也不得调动军队。
(2)行省官员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3)监察机构监督行省官员。
(4)省官互迁等。
3.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省制,为后世沿用。
(1)在古代,中书省的职权并不完全相同。
唐朝的中书省是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元代的中书省则为最高行政机构。
(2)元代并不是所有地区都由行省管辖,如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辖(中书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西藏由宣政院管理。
五、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d)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
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精选】
![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1]【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2d1b2719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72.png)
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中国制度史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
中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随着夏朝——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而开始出现。
秦朝是古代有开创性的时代,它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历代沿用,并不断加强完善。
一、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②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③形成完备的分封制与宗法制④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①源于夏②备于周③建立中央、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②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央制度演变特点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①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筑险时候豁”中奋发,牢固树立党的稳定实践中功立业须”等重要论述,认和规矩,带头牢固树立和责任、主要措施 (一)开4支部为开展一次主题党日活,对照誓词找标准、找差距和入,交流思想体会。
(期组织学习,每次确定1。
支部每季度,敢担当作为得于1天。
三)党组班子成员到邀请校教师、专家 讲话做合格党员”学,做格党员”学习教育党章党规、学系列〈关于在全市党员6〕28号),结合我学习教育,基础贯彻落实党的严三实”专创先争优一步清明元宋唐隋汉郡县制秦地方中央特点朝代汉承秦制传承开创承前启后进一步加强有新发展空前加强发展顶峰发展完善中朝尚书台外朝郡国州郡县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州县二级道州县三级二府三司参事文臣路州县一省二院行省制皇帝、三公九卿废省设三司废中相分六立阁康设南书房 雍设军机处秦朝:御史大夫,兼理全国监察事务汉武:刺史,13个州监察区东汉:刺史,逐增地方行政权和军权隋朝:同汉朝唐太宗:(道台史),10道监察区北宋:(监司),改唐朝“道”为“路”明太祖:按察司,掌管地方监察事务夏商周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一、夏商的政治制度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
内容:中央:王位世袭制的创立相、卿、师等的设立地方:侯、伯的设立4 8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内容:①义务:服从周天子命令、镇守疆土、随从做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②权力:设置官员(行政)建立武装(军事)征派赋役(经济)目的:加强统治,巩固王权破坏:西周后期分封制的影响:①积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疆,扩大了统治区域 构织了全国的交通网②消极:受分诸侯有极大的独立性、诸侯实力壮大时,威胁中央,反而破坏了分封制特点(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含义: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和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地位的政治制度影响: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保证了贵族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皇帝制度的建立◆皇权独尊: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体系

三、中国古代的基层社会治理1.社会教化与治国理念凸显国家意志:(1)利用宗法观念构筑“家国一体”的爱国意识。
(2)封建统治老利用儒家思想维护专制统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
历代封建统治者基本采取重儒、尊儒措施,儒学中的忠君爱国、维护统一等思想深入人心。
(3)社会教化是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儒家伦理是社会教化的主要内容。
2.户籍制度:战国公元前375年,秦孝公实行“为户籍相伍”,标志着国家大规模制定户籍的开始3.古代的基层组织与基层社会治理:(1)古代的基层组织。
①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
②秦汉时期,县下设乡和里,实行乡里制度。
③唐朝: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里正、坊正、村正。
④明朝:实行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长、里长。
(2)中国古代的基层监督机制。
①秦汉时期:什伍组织,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
②唐朝:实行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彼此之间相互监督。
③北宋:实施保甲制。
④明朝:推行十家牌法,十家总编为一牌,由十家轮流收掌,每日沿门按牌察看动静,发现有面生可疑之人,就向官府举报。
⑤清初:实行里甲制,后改推行编制严密的保甲制。
四、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1.中国古代的民族交融现象:(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进入阶级社会后民族交融的初步发展时期,诸侯国间频繁的兼并战争,大大加强了华夏民族与周边民族的联系,这些民族产生了民族认同观念。
(2)秦汉时期:我国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一个民族大交融的高潮时期。
(4)隋唐时期:隋唐实行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大大加快,民族交融得到新的发展。
(5)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第二个民族大交融的高峰时期,其中元朝更为突出。
元朝的统一使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并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演变的特点
1、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制,推行县制,建立百官服从君主法令的封建官僚制度.
2、战国末期法家代表韩非子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和以法治国的理论。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把专制主义的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君主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政权的统治格局。
4、汉景帝、汉武帝解决了王国分权割据的问题。
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
从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基本定型并得以巩固。
汉武帝的大一统(国家高度的统一)措施:政治方面改革官制,加强皇权;重视选拔人才;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解决王国问题强化完善封建法制。
军事方面出兵匈奴;进军南越。
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崇法。
经济方面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
西汉后期政治黑暗,地方势力迅速发展,出现外戚专政。
东汉建立后,进一步加强皇权。
但由于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外戚宦官交替专权,黄巾起义后又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魏晋南北朝,封建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大小国家都奉行专制主义原则。
这一时期三省六部制日渐形成。
5、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发展运作程式: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作用:通过设三省,将宰相一分为三,实现了君权对相权的削弱;同时这种体制也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2)科举制的确立和发展
(3)府兵制的改革完善等。
唐中叶以后,藩镇权限增大,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加之宦官专权,朋党之争,加速了唐王朝的衰落。
唐亡后,割据势力更加发展,演成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中央集权再次遭到破坏。
6、北宋初年,大力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
军权: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政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财权: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
7、元朝:行省制度的有效实施。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实行行省制度。
中央设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
地方设行中书省。
设澎湖巡检司管理。
又在中央设宣政院,专门管理西藏事务。
8、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了顶峰。
内容:在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长官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由皇帝亲自控制指挥。
这一措施,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代表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历时10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
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对官吏和百姓的监视。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并凌驾于司法部门之上,受皇帝直接领导,互相制约,构成皇权专制的可靠支柱。
这一措施具有独创性,表明皇帝对自己的统治缺乏信心。
它的出现,标示着君主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和专制制度的腐朽反动性加强。
在地方废除行省,设三司,分掌地方行政、司法、军政。
三司是朝廷在省里的派出机关,互不统属、分权鼎立,互相控制,遇有重大事宜,由三司合议,上报中央部院,从而便于中央垂直领导,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其结果形成
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
八股取士,为统治阶级推行君主制制度培养了官僚队伍。
其结果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对中国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严重阻碍。
制定《大明律》·这些措施的核心是加强君权,形成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