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绪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学生用)

合集下载

01绪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学生用)

01绪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学生用)
《全国中草药汇编》上、下册
1978年出版,载药2200余种。
《中华本草》
1999年9月出版,载药8980种,插图8534幅,共计 2800余万字。
由于自然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中药学的现代研究日渐 拓宽,各分支学科日臻完善,中药的现代研究也取得了很多 成绩,中药学有关的边缘学科如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 中药制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等也日趋成熟。凡此种种, 标志着中药科学的发展有着极其光辉而广阔的前景。
主要成就
开中药临床分类法的先河。
5.《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 成书年代 宋·元丰5年(公元1082年)。 作 者 唐慎微。
载 药 数 1558种,附方3000余首。 主要成就
(1)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
收罗广泛,记载详尽,不但收载药、方,并有药图、 炮制方法等,对药材的产地、品种鉴别等亦有贡献。
分类沿用陶氏自然属性分类而更细,将草 木、虫兽各分为二,计9类。
主要成就
(1)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2)首创图文对照的编写体例。
《新修本草》共53卷,其中本草文字 20卷,目录1卷、药图25卷,图经(药 图说明文)7卷。
原书早已失传。现仅存本草文字残本 约10卷,也是从日本影印的残本。但原 书中的主要内容还散见于《证类本草》 和《本草纲目》之中。
本书原书已佚,现仅存有敦煌石窟所藏的残本。但 原书中的主要内容还散见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 目》之中。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本草经集注》是尚志钧于1961 年辑复的。
3.《新修本草》:世称《唐本草》。 成书年代 唐·唐显庆2~4 年(公元657~
659年)。 作 者 苏敬、李勣等所编著。
载 药 数 844种。 分 类 仍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

有关概念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及中药学的发展

有关概念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及中药学的发展
7


五.宋代 1.官修本草: 《开宝本草》 → 《嘉祐本草》 + 《图经本草》 → (证类本草) → 《大观本草》 → 《政和本草》 → 《绍兴本草》 2.个人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本草衍义 3.药局:御药院→太医局卖药所(熟药所)→修合药 所→医药惠民局、医药和剂局→太平惠民局
3


二.秦汉时期
1.《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太仓公者,……姓淳于氏, 名意.少而喜医方术.高后八年,更受师同郡元里公乘 阳庆,传黄帝、扁鹊之脉书, …及《药论》,甚精.” 2. 《汉书》:记述西汉历史,首见本草一词,的共3 处,分别为《平帝纪》、《郊祀志》、《游侠传• 楼 护传》. 3.《 神农a本草经》(简称《本经》)问世: ⑴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中药学发展的基础. ⑵内容主体形成于西汉,最终成书于东汉末年. ⑶作者不明,应是众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⑷记载药物365种;按性能良、毒分为上、中、下三品; ⑸记述的药学理论有药物性能(四气五味、 有毒无 毒) 、 配伍七情、 用药原则、剂型、服药时间及用 药的度等.
12

根据最近一次(1983-1988年)全国中药材资源调查 统计,我国有12807种中药材资源,其中有11146种植 物,占中药材87%,1581种动物,占中药材12%;矿物 药80种,占中药材0.62%。


中药研究手段的改革: ⑴传统方式—文献考证;性状鉴别;临床验证。 ⑵现代:生药、植物化学、药理学→栽培、饲养、良 种选育、微生物、组织培养、化学分析、药剂学、炮 制学、传统本草考证→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纳米技 术等。
9

3.《本草纲目》 ⑴作者:李时珍。 ⑵成书 年代:明代。 ⑶内容:载药1892种,分16纲 (部)、60目(类);附药图1160幅、附方 11000余首。 ⑷价值:为我国16世纪以前药 学成就的总结。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的起源
• 一、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 • 中药的起源——药食同源 • 特点: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学知识
• 二、中药学的发展
• 这部分内容分为十个时期讲述,每个时期按下列内容介绍:
• 1.该时期中药学发展特点 • 2.该时期的代表著作:作者
成书时间 主要内容 著作的贡献
唐代 《新修本草》 宋代 《证类本草》
苏敬、李勣等20余人。 唐慎微
明代 《本草纲目》 李时珍
清代 《本草纲目拾遗》 赵学敏
(九)民国时期
• 陈存仁《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年) • 为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医学辞书。
(十)新中国成立后
• 2、反映当代本草学学术成就的有: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 《中药志》 • 《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中药大辞典》 • 《原色中国本草图鉴》 • 目前中药总数达8000种左右。
麻黄止喘 大黄泻下 常山截疟
黄连止痢
(二)两晋南北朝时期
•《吴普本草》 •《李当之药录》 •《名医别录》 •《徐之才药对》 •《本草经集注》
•《炮炙论》
首推梁代·陶弘景所辑 《本草经集注》
《本草经集注》
• 【成书年代】南北朝·梁代 • 【著 者】陶弘景 (公元456~536) • 【内容简介】 • 1、收藏方药数量:载药730味 • 2 、创用了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新方法
(八)清代
《本草纲目拾遗》
• 【成书年代】清代 (公元1765年) • 【著 者】赵学敏 • 【内容简介】 • 1、收藏方药数量:载药921种,新增药物716种。
• 2、对《本草纲目》中的药物备而不详的加以 补充,错简处做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正。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中药学的发展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中药学的发展
干姜大蒜马刀豆延胡常山麝莫闻
此系妇人胎前忌常须记念在心胸
第七章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1.剂量概念:指干燥后生药在汤剂中成人一日内服量。
2.影响因素:药物性质,剂型和配伍年龄、体质、病情,季节变化。
3.中药的用法:
【特殊服药法】
特殊入药法
⑴先煎:矿石贝壳及特殊药性者。先煮30分钟,后纳入余药。
⑵后下:芳香挥发、质轻味薄、不耐高温者。先煎它药,离煎毕5—10分钟时入本类药。
⑷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⑸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毒性或副作用。
⑹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⑺相反:两药合用,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配伍应用原则:
①相须、相使协同增疗,充分利用。
②相畏,相杀减轻或消除毒性或副作用,用毒剧药时考虑。
⑵温热药:①作用: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等,②适应证:中寒腹痛、寒疝作痛等阴寒证。
3.五味:指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⑴辛味:①能散:解表、透疹、通经脉祛风邪,②能行:活血行气、除胀止痛
消郁散结。
⑵甘味:①能补:补益气血阴阳,②能缓、能和:缓和拘急疼痛,调和药性缓解毒性、和中。
⑶酸味:能收、能敛:收敛固脱,敛肺止咳,收敛止汗,止血止带,涩肠止泻,固精缩尿。
2.目的:照顾全面,适应疾病的复杂性;加强药物作用,增强疗效,扩大治疗范围;相互制约减少毒性和副作用。
3.配伍关系:(七情)
⑴单行:不经配伍,用单味药物治病。如清金散、至圣丹、独参汤。
⑵相须:性能功用相类似的药物合用,能明显增强其原有疗效。
⑶相使:指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合用,以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第1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总结PPT课件

第1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总结PPT课件
6
三 魏晋南北朝时期
●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炮炙论》 ●成书时间及作者:南朝雷敩所著。 ●主要内容: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可
以提高药效,减轻毒、烈之性。 ●学术价值:为我国第一部有关炮制学方面的专
著,它标志着本草新分支学科的产生。
7
四 隋唐时期
●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新修本草》 (《唐本草》 )
民间药物 (692种以上)。尤其是按药物功用特 点分列为宣、通、补、泻……等10类。 ●学术价值:为中药按功效分类的发端。
9
五 宋金元时期
●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证类本草》 ●成书时间及作者:公元1082年。唐慎微著。 ●主要内容:以《嘉祐》《图经》为基础,广
泛收录其他文献中的药学资料,收药1558种 药后附列单方3000首。 ●学术价值:方药兼收,图文并茂 ,首开方药 相互印证的先例。因保存了大量早已亡佚的 文献资料,文献价值极大。
2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宋金元时期 明代 清代
3
一 先秦时期
1.中药的起源:“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 而遇七十毒”。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 识萌芽的实践过程,古有“药食同源” 之说。
2.各类药物发现的历史背景:①最早的先民多 以植物充饥→发现植物药;②进入氏族社会, 弓箭的发明和使用,人们较多地接触动物→ 逐渐了解动物药;③原始社会后期,采矿和 冶炼的兴起→发现了矿物药。
中药学
1
总论
中 药——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有着独 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用于预防和治疗疾 病的一部分天然药物及其加工代用品。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味中药的 来源、采制Leabharlann 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 门学科。

001习题答案——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001习题答案——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名词解释1.中药:是指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部分天然药物及其加工代用品。

2.中药学:教材第1页。

二、填空题1. 明代的代表性本草是本草纲目,其作者为李时珍。

2. 清代的代表性综合本草是本草纲目拾遗,其作者为赵学敏,对本草纲目作了纠正和补充。

三、选择题(一)A型题(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E五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C )1. 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是:A.《开宝本草》B.《嘉祐本草》C.《神农本草经》D.《新修本草》E.《本草拾遗》( E )2.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著作是:A.《本草拾遗》B.《本草纲目》C.《神农本草经》D.《新修本草》E.《本草经集注》( A )3. 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专著是:A.《雷公炮炙论》B.《本草拾遗》C.《炮炙大法》D.《神农本草经》E.《新修本草》( C )4. 我国第一部药典性著作是:A.《本草纲目》B.《证类本草》C.《新修本草》D.《本草经集注》E.《神农本草经》( B )5. 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大成的本草著作是:A.《本草品汇精要》B.《本草纲目》C.《证类本草》D.《图经本草》E.《本草原始》( C )6. 《本草经集注》的作者是:A.苏敬 B. 陈藏器 C. 陶弘景 D. 唐慎微 E. 李时珍( B )7.初步确立古代综合本草模式的是: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新修本草》D.《证类本草》E.《本草纲目》( C )8.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官修本草产生于:A.宋代B.金元C.明代D.清代E.民国时期( E )9.对于《本草纲目》不正确的是:A.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B.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突出贡献C.附图1100多幅D.附方11000多首E.药物采用三品分类方法(二)B型题(A、B、C、D、E是其下面两道小题的备选项,每小题只能从中选择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个选项可以被选择一次或两次。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秦汉时期
♦总结了秦汉以前的药学成就。 总结了秦汉以前的药学成就。 所记各药功用历用不衰,教材收载:204种 ♦所记各药功用历用不衰,教材收载:204种。
朴实有验 历用不衰
两晋朝南北时期
►《本草经集注》 本草经集注》 作者: ●作者:梁,陶弘景 成书年代:公元500 ●成书年代:公元500 年左右 载药数目: ●载药数目:730 种 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补充了药物理论和操作原则。 ♦补充了药物理论和操作原则。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玉石、草木、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玉石、草木、虫 米食、有名未用,各类又分三品。 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各类又分三品。 首创诸病通用药。80余种 余种。 ♦首创诸病通用药。80余种。 朱书《本经》 墨书《别录》 小字作注。 ♦朱书《本经》,墨书《别录》,小字作注。 对于药性,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为平。 ♦ 对于药性,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为平。 总结了梁代以前的主要药学成就, ♦总结了梁代以前的主要药学成就,综合本草模 式初步确立的标志。 式初步确立的标志。
►其他本草著作 本草拾遗》陈藏器、开元年间(公元731~ ●《本草拾遗》陈藏器、开元年间(公元731~741 年) 增补大量民间药物,辨识品类极审慎。 ♦增补大量民间药物,辨识品类极审慎。 十剂”分类法为中药按临床功效分类的发端, ♦“十剂”分类法为中药按临床功效分类的发端, 宣、通、补、泻、轻、重、滑、 涩、燥 、湿 。 食疗本草》 ●《食疗本草》孟诜 总结了唐以前的营养学和食治经验, ♦总结了唐以前的营养学和食治经验,代表性食疗 专著。 专著。 海药本草》 ●《海药本草》李珣 ♦扩充本草学内容:海外输入药物及南药。 扩充本草学内容:海外输入药物及南药。 药性论》 药性本草》 ●《药性论》(《药性本草》)甄权 有关药性理论的专著。 ♦有关药性理论的专著。 蜀本草》五代· ●《蜀本草》五代·韩保昇 增加新药,撰写图经,绘图精致,常为后人引用。 ♦增加新药,撰写图经,绘图精致,常为后人引用。

中药总论-第1章 中药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总论-第1章 中药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2、涌现的中药新著,数量多,门类齐全,从各 个角度将本草提高到崭新的水平。其中最能 反映当代本草学术成就的有:
➢ 各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药志》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 ➢《原色中国本草图鉴》
要点: • 《神农本草经》 • 《本草经集注》 • 《新修本草》 • 《证类本草》 • 《本草纲目》 • 《本草纲目拾遗》
【金元时期】 1、金元两代没有出现一种有代表性的大型综
合本草。 这一时期的本草,一般出自医家之手,内
容简要,具有明显的临床药物学特征。 刘完素的《素问药注》、《本草论》 张元素《珍珠囊》、《脏腑标本药式》 李东垣《药类法象》、《用药心法》 王好古《汤液本草》 朱丹溪《本草衍义补遗》
2、金元时期本草的主要特点: (1)发展了医学经典中有关升降浮沉、归 经等药物性能的理论,使之系统化,并作 为药物记述中的重要内容; (2)大兴药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风。
③ 本草学的现代研究开始起步,植物学、生物学工 作者对确定中药品种及资料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许多药学工作者则致力于中药化学及药理学研究。
【当代的本草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府高度 重视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扬,并制定 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随着现代 自然科学技术和国家经济的发展,本草 学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一、有关概念
(一)中药的概念:中药是和西药相对而言 的,它是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它具有 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从产地来看,绝大多数的中药最初都是 出产于中国。
2.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3.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自 然资源等方面的若干特点。
(二)本草的含义:
载药数目:730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有辑复本问世,名《唐·新修本 草》。
4.《本草拾遗》 成书年代 唐·开元29年(公元741年)。 作 者 陈藏器。 载 药 数 不详。
本书原书已佚,现仅存有敦煌石窟所藏的残本。但 原书中的主要内容还散见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 目》之中。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本草经集注》是尚志钧于1961 年辑复的。
3.《新修本草》:世称《唐本草》。 成书年代 唐·唐显庆2~4 年(公元657~
659年)。 作 者 苏敬、李勣等所编著。
载 药 数 844种。 分 类 仍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
主要成就
(1)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 (2)按功用分类之创始。 (3)奠定了中药学的发展基础。
《本经》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序录部分对 药物的四气、五味、毒性、配伍七情、组方法度, 以及采集、制剂、服用方法等均有概括的论述, 对中药基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影响很大。
药名下记有性味、主治、异名、生境等。其许 多药物为后世临床所常用,所记药物疗效,大多 朴实可靠,有的目前仍有价值。如麻黄治喘、黄 连治痢、常山抗疟、当归调经、阿胶止血、乌头 止痛、苦楝子驱虫等等。
分类: 天然药(及其加工品)——植物药、动物药、矿
物药。 人工合成药(半合成药) ——亦称化学药。
2.中药: 以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基础理论作为指导
思想,并决定其运用的药物。其多数是天然药, 也包括少数人工合成药(如轻粉、铅丹)。
3.本草:
因中药的来源大多是天然药,尤以植物药 为主,使用也较为普遍,故古代把记载中药 的书籍(包括图谱之类)称为本草。
《中 药 学》
内蒙古医科大学中医学院 中药教研室 任常胜
总论
绪论
一、相关概念
1.药物(医药)世界卫生组织科学小组。(WHO)
概念 : 任何以有利于接受者为目的,用于或意用于改变、
探究生理系统或病理状况的物品或产品。亦即泛指用于 人体以治疗、预防或诊断疾病的物质。其还包括用于计 划生育、杀灭病媒及消除污物等物质。
2.药性本草
专门讨论药物性能、功用的本草。如金·张元素 《珍 珠囊》;唐·甄权《药性本草》。
3.炮制本草 专门讨论中药炮制的本草。 如南北朝·雷斆《炮制论》,它是我国第一部 炮制学专著。
4、食疗本草 专门讨论饮食疗法的本草。 如唐·孟诜(shēn)《食疗本草》 。
5、单味药本草 专门记载某种药物的本草。 如清·张光裕《桂考》。
方法:
1.学好中医学基础: 2.总论联系各论: 3.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配伍应用等一
般是相互吻合的,不能单一看待: 4.注意比较、鉴别: 5.明确概念,尤其是类同概念: 6.注意横向学习: 7.从实践中学习中药:
要求:
1.背目录 2.随时掌握,不许欠债。 3.做好笔记。要注意共性、个性、比较、小结。
7.中药学 : 概念 以中医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
中药的来源、产地、采制、性能、功效、临床 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内容
广义:包括中药的一切学问。
中药学:主要讨论中药的性能、功效及临床 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临床中药学)。
二、学习中药学的目的、方法、要求
目的:
1、掌握各种药物的一般性能、作用特点和 配伍关系,以便指导临床熟练地运用药物, 发挥其防治疾病的最大效能,避免其不良反 应。 2、为将来广泛、深入地学习中药奠定基础。
分类沿用陶氏自然属性分类而更细,将草 木、虫兽各分为二,计9类。
主要成就
(1)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 (2)首创图文对照的编写体例。
《新修本草》共53卷,其中本草文字 20卷,目录1卷、药图25卷,图经(药 图说明文)7卷。
原书早已失传。现仅存本草文字残本 约10卷,也是从日本影印的残本。但原 书中的主要内容还散见于《证类本草》 和《本草纲目》之中。
在中药理论和临床实践均有较大的价值,对后 世影响较大。历史上影响较大的几部综合本草, 都渊源于《本经》而有所发展。
2.《本草经集注》:亦称《神农本草经集注》,简称 《集注》。
成书年代 南北朝·梁代(公元480—498年)。 作 者 陶弘景。
载 药 数 730种。 分 类 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
本书共7卷,分玉石,草木、虫兽,果、莱、米食、有名未 用7类,这是药物分类的一个进步,但每类之中仍分上、中、 下三品。
6、地方本草 专门选收某一地方药物的本草。 如明·兰藏庵《滇南本草》。
(二)历代主要本草
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本经》。 成书年代 成书于东汉末年(公元1—2世纪)。 作 者 秦汉时期许多医家陆续撰写而成。
载 药 数 365种。 分 类 按功用分类(性能和使用目的)。
上品120种,无毒,益人,多具补益之功,可多服久服。 中品120种,有毒或无毒,一部分补虚扶正,一部分抗病祛邪。 下品125种,大多有毒,多具祛邪破积之功,不可久服。
主要成就
(1)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之创始。 (2)首创“朱墨分书、大小结合”的编写体例。 (3)首创“诸病通用药”。
同时,补充了大量采收、形态、鉴别、炮制、制剂 及合药取量方面的理论和操作原则。
此外,还记载领了去木心、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去心皮、去瓤等 多种炮制方法和汤剂、酒剂、丸剂、散剂等剂型。
本书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此书一出,当时其它本 草纷纷淹没。但书中对北方所产药物论述不祥,是其 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中药的起源
(一)劳动生产创造了医药
(二)火的使用、制陶技术和酒的发明促进了 医药学的发展
(三)文字的发明,使医药学的知识由“师传 口授”发展到了文字记载
二、中药学的发展
历代本草反映当时的药学发展成就。
(一)本草分类
1.综合本草
对中药学内容有较为全面、完整、系统的论述,又 侧重药物的性能、应用的本草 。自《神农本草经》 开始 ,此类本草全面反映了各个时期药学成就,继 承和发展关系比较清楚,故又称为源流本草或《本经》 系统本草。
4.草药:
指流传于民间,为民间所习用,在一般中药 书籍中没有记载或有记载,但在加工炮制、药 性理论上尚欠规范的部分天然药。
5.中草药:
是中药和草药的混称。 6.中成药:
是指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中药理论指 导下,按规定处方和工艺加工制成一定的剂型, 并标明药物的作用、适应证、剂量、服法,供 临床直接使用的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