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合集下载

中药学总结

中药学总结

总论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除中药的制剂外,均是中药学研究的内容。

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公元前二世纪。

《神农本草经》载药数是365种。

除《本草经集注》外,均是清代的本草。

《本草经集注》的作者是陶弘景。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是《新修本草》。

最早用图文对照方法的药学名著是《新修本草》。

《新修本草》成书于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

《证类本草》的作者是唐慎微。

《证类本草》成书于宋代。

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的官修本草是《本草品汇精要》。

《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李时珍。

《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

《本草纲目拾遗》,成书于清代。

《中药大辞典》,成书于民国时期。

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是《滇南本草》。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植物类药,叶类的采收期是花蕾将开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称为炮制。

中药炮制的目的减毒、改变药物性能或功效、增效、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藏和制剂、纯净药材及矫味矫臭。

将生地黄制成熟地黄、天南星制成胆南星,其目的在于改变药物性能。

大戟、甘遂、川乌、巴豆等药物内服需炮制,其目的在于降低或消除毒性、烈性、副作用。

用酸醋炒玄胡,其炮制目的是增效。

常用的炮制大法修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制法。

切制不常用炮制的大法。

修制包括的内容是纯净处理、切制处理、粉碎处理。

雄黄的炮制方法是研成细粉或水飞。

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烘焙、煨、煅。

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煅、煨、烘焙。

为了缓和大黄的泻下作用,宜采用酒制。

用液体辅料与药材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是炙。

为了增强黄芪、甘草的补中益气作用,宜采用炙。

为使磁石、自然铜、鳖甲等药物酥脆,宜采用淬。

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是惮。

除常用的四类炮制法以外,其他常用的特殊制法有制霜、发酵、发芽。

将大麦、稻谷发芽,其目的是产生新药效。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
是临床上经常选用的药物组合。
• “相畏” :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 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 星畏生姜。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药物毒副作 用的典型实例。
•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 的毒性或副作用。由此可知,相畏与相杀实际上 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 而言的。如上所述,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 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 南星的毒。
中药学 知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 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 识和使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梅花鹿
蝉蜕
代赭石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植物、动物 和矿物,而天然药材的分布、采集和生产,
毒性
• 西汉以前的“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 即总括药饵之词。东汉以后主要指对机 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
• 药物毒性的产生,主要与其毒性的大小 和剂量有关。此外,还与贮存、加工、 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和使用时 间的长短有关。
正确对待无毒的药物
• 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 会引起中毒反应。如若剂量过大,服 用过久等,仍有产生中毒反应的可能。
苍术药材
人参原植物
人参药材 (东北人参)
人参 饮片
五味子
(北五味子)
砂仁原植物
砂仁药材
(广东砂仁)
云南三七原植物
三七药材
地黄药材
(河南地黄)
• 药物的入药部分与采集季节的关系
• 1、根、根茎、块茎和鳞茎。(阴历二、八月) • 2、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

中药学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发展

中药学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与中药学发展

民国时期,我国本 草学处于低谷。国民 党反动政府在 “民族 虚无主义” 思想指导 下,对中医药歧视、 排斥和打击,特别是 1929年国民第一次中 央卫生委员会议,通 过了 “废止旧医以扫 除医药卫生之障碍”
案。这一反动法案的 颁发,使中医中药事 业遭到严重摧残,几 乎濒于被消灭。
尽管如此,但本草 学以其卓著的临床疗 效和科学底蕴,在志 士仁人的努力下,仍 有新的意境。
2012年5月4日星期五
2012-5-4
2010年3月12日
我国中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我国人民长 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中国优秀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积累, 并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使中药学逐渐形成 并发展成自己独特的医药学理论体系,为中国 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 巨大贡献。
量、服用时间等。
*首创药物三品分
类法。
23:23:58
主要成就 *总结了汉以前的 药学知识。 *初步奠定了中药 学的理论基础。 *首创药物三品分 类法。 该书的问世对我国 以后中药学的发展影 响很大,为中药学的 发展奠定了很深的基 础,故被尊为药学经
典之著。
23:23:59
魏、晋、南北朝时 期,药物种类日渐增 多,本草著作数量和 种类也日渐繁富,本 草学的内容已有了很 大的充实。

指导
实践
理论←口述至文字
检验
23:23:58
*己有专业医生, 宫廷已设有“医师”一 职。
“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 医事”
*开始使用汤液、 药酒。
“鬯其酒”
*《诗经》记载植 物与动物共300余种, 不少是后世本草学中 收载的药物。
*《山海经》中载 有药物120余种。
*安徽阜阳出土的 《万物》中,载有药 物70余种。

中药学笔记整理

中药学笔记整理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中药的起源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载药1558多种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

6.《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7.《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年,载药8980种。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第一节中药的产地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第二节中药的采集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

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①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

②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③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

④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⑤根和根茎类: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

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

⑥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

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

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

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第三章中药的炮制炮制的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炮制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2.药物知识由“口耳相传”发展到文字记载
▪ ①商代已有“药”字出现: ▪ ②西周时代,已有专业的“医师”和记载药物的
书籍:
▪ ③《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可以说是 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具体药物的书籍。
▪ ④《山海经》:记载药物126种,并明确指出药物 的产地、效用和性能。
▪ ⑤《五十二病方》:记载药物240余种,并有 丸、散、汤等剂型。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 一、中药的起源 ▪ 二、中药学的发展 ▪ 复习自测题
▪ 【目的与要求】 ▪ 1.了解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 2.熟悉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主药本草著作
(书名、作者、学术价值)。
▪ 【教学时间】 ▪ 2学时。
一、中药的起源――原始社会
(远古~公元前21世纪)
▪ 中药起源很早,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从古书 记载和传说来看,可以说明中药起源于原始社 会人类的生产活动、生活实践和早期的医疗实 践。
▪ 1.金元两代没有出现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本草 ▪ 这一时期的本草,一般出自医家之手,内容简要,
具有明显的临床药物学特征。
▪ 2.金元时期本草的主要特点
▪ 一是发展了医学经典中有关升降浮沉、归经等 药物性能的理论,使之系统化,并作为药物记 述中的重要内容;
▪ 二是大兴药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风。
▪ 这一努力的结果,丰富了中药的药理内容,但 其简单、机械的推理方式,又给本草学造成了 一些消极后果。
(三)两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265~581年)
▪ 1.代表作:《本草经集注》
▪ 作 者:梁·陶弘景所辑。
▪ 成书年代:公元500年左右。
▪ 载药数目:730种。
▪ 版本情况:流传至北宋初即逐渐亡佚,

[课件]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PPT

[课件]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PPT
第一章 中药 的起源和中 药学的发展
原始社会药物的起源 ►口尝身受,药、食同源 ►无意误食→有意试验→积累药 物经验 ►“神农尝百草” ►长期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的结 果
夏商周时代
►酒、汤剂的发明 ♦酒:“百药之长” ♦汤液:方便服用、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促 进了复方药剂发展。 ►口耳相传→文字记载 ♦钟鼎文“药”字出现,“治病之草,从草,乐音” ♦《诗经》:植物、动物300多种 ♦《山海经》:100余种药:动物、植物 ♦《黄帝内经》:药性理论基础:四气、五味、升 降浮沉、归经 ♦《五十二病方》:药物240余种,炮制、制剂、用 法、禁忌

►其他本草: ●《本草品汇精要》刘文泰 ♦收药1815 种,1385 幅精美彩色药图和制 药图,古代彩绘本之珍品。封建社会最后一部 大型官修本草。 ●《炮炙大法》缪希雍,炮制专著。 ●《救荒本草》朱橚,食疗专著,供灾荒时 食用之物414 种。 ●《滇南本草》兰茂,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 代地方本草。 ●《本草原始》李中立,偏重生药学研究。
秦汉时期

♦总结了秦汉以前的药学成就。 ♦所记各药功用历用不衰,教材收载:204种。
朴实有验 历用不衰
两晋朝南北时期

►《本草经集注》 ●作者:梁,陶弘景 ●成书年代:公元500 年左右 ●载药数目:730 种 ●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补充了药物理论和操作原则。 ♦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玉石、草木、虫 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各类又分三品。 ♦首创诸病通用药。80余种。 ♦朱书《本经》,墨书《别录》,小字作注。 ♦ 对于药性,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为平。 ♦总结了梁代以前的主要药学成就,综合本草模 式初步确立的标志。
宋金元时期

►本草代表作:《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 ●作者:唐慎微 ●成书年代:1082-1083 年 ●载药数目:1558余种,增加 476种,附方3000余首。 ●学术价值: ♦总结了宋代以前的药学成就。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本草著作。 ♦首创附列大量方药。 ♦保存了大量的本草学史料。 ►国家药局的设立 ●1076 年,熟药所,国家经营 ●修合药所(医药和剂局)、卖药所(医药惠民局)。 ●促进了药材检验、成药生产的发展。 ●带动了炮制、制剂技术的提高。 ●制定了制剂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中药学》第一章

《中药学》第一章
答:《饮膳正要》为元代忽思慧所著,为饮食疗法的专门著作。书中对养生避忌、妊娠食忌、营养疗法、食物卫生、食物中毒等均有论述,介绍了不少回、蒙民族的食疗方法,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8. 简述《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在药物的分类方法上的区别。
答:《神农本草经》按药物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功能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很弱,可以久服;中品120种,功能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当斟酌使用;下品125种,功专祛寒热,破积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
答案:神农本草经,365。
2.《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载药 种。
答案:李时珍,1892。
3.《炮炙大法》是 所著,书中所述的 对后世影响很大。
答案:缪希雍,“雷公炮制十七法”。
3.《本草纲目拾遗》是 所著,载药 种,其中新增药物 种。
答案:C
答案分析: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当推《神农本草经》,一般认为该书约成于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第一次大总结,故答案应选C。
2. 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本草著作是:
A.《本草拾遗》 B.《本草纲目》 C.《神农本草经》
D.《新修本草》 E.《本草经集注》
答案:E
答案分析:《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神农本草经》、《本草拾遗》都是按药物功效分类,《新修本草》、《本草纲目》虽然也是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但不是首创,故答案应选E。
3. 我国最早的中药炮制专著是:
A.《雷公炮炙论》 B.《本草拾遗》 C.《炮炙大法》
D.《证表著作当推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这部本草著作采用图文并重,方药兼收的编写体例,较前代本草著作有所进步,同时广泛引证历代文献,为后世保存了大量古代方药文献资料。它使我国大型骨干本草编写格局臻于完备,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故答案应选D。

中药学 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

中药学 中药学的起源和发展
2. 药后附方三千余首,首创在本草 著作中附方的先河
五、明朝时期
代表作:《本草纲目》6世纪前本草学成就的全面总结
2. 被誉为“16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达尔文
“嘉州开盐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 注:仍存谬误
八、新中国的本草学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1977年 江苏新医学院 《中华本草》
代表作:《新修本草》(《唐本草》)
作者:长孙无忌、李勣、苏敬等 成书年代:唐 载药数量:844种 价值:1.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
2. 世界上首次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编著
四、宋金元时期
代表作:《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作者:唐慎微 成书年代:宋 载药数量:1558种 价值:1. 总结前人本草著作的精华内容
第一节 中药的起源 中药起源于古代人民的生活、生产和实践。
第二节 中药学的发展
一、秦汉时期
代表作: 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简称
《本经》)
《淮南子·修务训》 “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
作者:神农氏 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始能入说。” 成书年代:东汉末年 载药数量:365种 内容:分总论(序例)和各论
各论将365种药分为上、中、下三品
补注: 1. 原文古朴,易造成歧义
2. 存在谬误
泽泻 “久服耳目聪明,不饥…能行水上” 朱砂 “久服,通神明不老”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代表作:《本草经集注》
作者:陶弘景 成书年代:梁 载药数量:730种 内容:“朱书《本经》”
“墨书《别录》” 注释
三、隋唐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1.秦汉时期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成书年代:虽尚有争议,但不会晚于公元二 世纪。东汉。《本经》原书早佚,现存为 明清辑复本。
作者:据考证,出自集体之作。
编写体例、内容:载药365种;分“序例” 与各论。创“三品分类法”。
中草药:中药与草药的合称。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2.天然药物:是与“化学合成药物”相 对而言的,除直接供药用的天然产品 或简单加工品外,也包括从天然产品 中提取出的有效部位或成分。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3.民族药:是我国除汉族以外其他民 族在本民族区域内使用的药物。如藏 药、蒙药、维药、傣药、壮药、苗药、 羌药等。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4.中药材与饮片: 中药材是指可作中药使用,但未经
加工炮制的植物、动物和矿物。 饮片则是由中药材制成的各种形状
的加工炮制品,由于便于煎汤饮服而 得名,又习称咀片。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5.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 医药理论指导下,按处方标准制成的 具有一定剂型的可直接供临床使用的 药物。
学术价值: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系统总结 了汉以前药学成就,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 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本草经集注》(简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集注》)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作者:梁·陶弘景所辑
成书年代:南北朝(公元500年左右) 内容:载730种药物 学术价值:本书较全面地搜集、整理了古代 药物学各种知识,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主要药学成就,并且标志着综合本草模式 初步确立。 首创自然属性分类法。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清代其他重要本草著作
《本草备要》汪昂 《本草从新》吴仪洛 《本草求真》黄宫绣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7.民国时期
《中国药学大辞典》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作者:陈存仁 收录词目4300条,汇集古今有关论述,资料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我国古籍中记述的“神农尝百草之 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即生 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过 程。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据医史学家研究,最早的人类用以充饥 的食物,大多是植物类,因此最先发现的 也是植物药。在渔猎生产和生活开始以后, 人类才有可能接触较多的动物及其肉类、 甲壳、骨骼、血液、脂肪及内脏等,并逐 渐掌握了某些动物类药物的医疗作用。直 至原始社会的后期,随着采矿和冶炼的兴 起,又相继发现矿物药。
2.《海药本草》,李珣。 3.《食疗本草》,孟诜原著、张鼎增补。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4.宋、金元时期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简称《证类本草》)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作者:唐慎微
成书年代:宋 (公元1082) 内容:载药总数已达到1500余种,并方药
繁博,方便查阅,虽有不少错讹,仍不失为 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8.当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
《中华临床中药学》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复习思考题
1.《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 《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 目》、《本草纲目拾遗》的作者、成书 年代、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各是什么?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的含义
所谓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 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相关概念
1.草药:其名始于宋代,当时主要是相对于 国家药局专卖的“官药”而言的。后世一 般将那些主流本草尚无记载,流传于民间, 仅在某些地区习用的药物称为草药。既有 植物药,也包括动物药和矿物药。与中药 没有本质区别,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或 发展的源泉。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 药学的发展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7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绪言
l 中医学:理、法、方、药
l 临床中药学的学习目的及任务 总论 各论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总论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在古代文献中,中药一直被称为“药” 或“毒药”。“中药”是近代西方医药系统 地传入我国以后,人们相对于西药而对传统 药物的总称。大约在19世纪后期,才出现了 “中医”与“中药”的说法。
5.明代
《本草纲目》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作者: 李时珍
成书年代:明(1518—1593年)
内容:收药1892种(新增374种)
学术成就: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 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 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 就;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 贡献。
效和主治等,实际上已成为临床中药学。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本草(或本草学):是中药学 (我国传统药学)的传统称谓,或泛指 中药学著作。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与 中药学的发展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目的要求
熟悉中药学的发展概况。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吴普本草》三国·吴普 •《炮炙论》南朝 ·雷敩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3.隋唐时期
《新修本草》(《唐本草》)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作者:李勣、苏敬等主持编纂
成书年代: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颁行
内容:载药共844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创世 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6.西药:在现代医学理论指导下认识 和应用的药物。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学的含义:
广义的概念-研究的对象包括一切与中 药有关的知识,如中药的品种鉴定、炮制、 制剂、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
狭义的概念-着重介绍中药的药性理论、功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6.清代
《本草纲目拾遗》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作者:赵学敏 成书年代:清(1765年) 内容:共十卷,载药921种 学术成就:本书不但总结了我国十六至十 八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还保存了大量 今已散失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重 要文献价值。
学术价值: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其 图文对照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 不仅反映了唐代药学高度成就,对后世药学 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唐代其他重要本草著作
1.《本草拾遗》,陈藏器编成。将各种药 物功用概括为十类,即宣、通、补、泻、 轻、重、滑、涩、燥、湿十种,为中药 按功效分类的发端。
2.简述中药、中药学、本草的含义。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总论:
➢相关概念:中药、中药学、本草 ➢中药学发展概况:重要本草著作 ➢中药的功效理论 ➢中药性能理论: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 ➢中药的产地与采收 ➢中药配伍理论 ➢用药禁忌 ➢中药炮制目的及主要方法 ➢中药的用法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27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兼收,图文并重,附以制法。此书的文献 引用得以保存宋以前许多本草资料。 学术成就: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而且还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元代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是 具有较高应用和参考价值的食疗专 著。
PPT文档演模板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