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危机中图变求存——透视西方大报“瘦身”热潮
第五单元 中国近代前期的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复习课件)-高一历史备考期末专题复习

背景 阶级属性 主张
结果
影响
鸦片战争后,
抵抗
师夷之长技以
先进的中国人 地主阶级
未实践
派
制夷
被“惊醒”
启迪近代中国 人向西方寻求 救国救民真理
鸦片战争后,
有田同耕,平
沉重打击了中
过于理想,与现
太平 人民负担加重,
均分配;以法
外反动势力,
农民阶级
实环境不符,未
天国 阶级矛盾、民
治国;平等外
其主张影响后
能实现
帝国主义国家为了直接镇压 中国的义和团运动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
分中国狂潮
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发动侵华 战争
签订不平 等条约
破坏中国 主权
侵华方式
两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边疆新危机 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瓜分狂潮 《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控制关税、破坏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强占 租界地,划分“势力范围”
材料一 鸦片战争无疑是所有中国人心中的痛,虽然这场战争没有八 国联军带来的记忆那么深刻,也没有甲午战争所造成的严重后果,但是, 作为签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一场战争,鸦片战争的意义 无疑十分重大,很多国人都认为清朝无论做什么都无法避免英吉利强盗 的来袭,但是当我们翻开史料一看,就会发现整个过程中双方的战意其 实都不高,战争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中外历史纲要(上)之中国近代史史
中国从独立的封建社 会逐渐沦为两半社会
18401842 鸦片战 争
开眼看 世界
1856~ 1860第 二次鸦 片战争
从党史中学习践行科学思维方法

从党史中学习践行科学思维方法发布时间:2023-03-28T03:38:49.865Z 来源:《中国科技信息》2023年第1月第1期作者:吴大为[导读] 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一个鲜明特征。
吴大为牡丹江恒丰纸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组织部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是我们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一个鲜明特征。
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都是科学的思维方法。
从党史中学习践行这些科学思维方法,并运用来观察、思考、分析问题,有利于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这也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实践遵循。
学习践行战略思维方法,增强大势预见能力战略思维体现了战略预见能力,它以历史的厚度、世界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统揽全局、把握事物发展的态势,能察觉别人所未觉,能知别人所未知,从而赢得战略上的主动、部署上的先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
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
”对企业来说更是如此。
恒丰是具有战略预见能力的企业。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面对牡丹江十大厂矿倒闭破产出让、同行业一些企业被淘汰出局的迷茫和“恒丰又能走多远”的质疑时,恒丰基于对市场形势的充分把握以及实践经验和竞争态势感知,以发展的眼光和战略思维审时度势,创造性地提出了走“做精、做强、做大,做行业第一、争国内领先、创国际先进”的发展道路,擘画了公司的发展蓝图,描绘了公司的发展前景,指明了公司的发展道路,坚定了全公司上下改革发展的坚定信心和意志。
公司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的历史时期,恒丰着眼未来“可持续发展、基业长青”,实现“百年恒丰”,做出了“建设科技、绿色、智能的高质量国际一流企业”的战略决策,把公司百年大业全面推向了前进。
这些年公司改革发展不断取得的辉煌成就,充分体现了系统性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企业应具备的能力。
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必背知识点汇总

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课题1列强的侵华战争............................................................................................... - 1 - 课题2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 6 -课题1列强的侵华战争知识点一两次鸦片战争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1)世界:欧洲资本主义不断发展,英国掌握着资本主义世界的霸权;随着英国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增长,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2)中国: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的生产方式;科技落后;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2.第一次鸦片战争(1)导火线: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公开销毁收缴的走私鸦片。
(2)过程: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律率军舰开进广州海口,发动侵略战争。
清政府组织了抵抗。
战争以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而结束。
(3)近代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进程,鸦片战争由此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构图解史],鸦片战争爆发示意图[识图说史]片面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一般指缔约国双方在通商、航海、关税、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相互给予的不低于现在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
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的根据。
但鸦片战争后,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片面规定缔约的外国可享受最惠国待遇,中国则无对等权利,因此称“片面最惠国待遇”。
3.第二次鸦片战争(1)起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英国等侵略者要求修约,被清政府拒绝。
(2)进程:1856年,战争爆发→1858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1859年,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
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知识总结例题

河南省高中历史统编版上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知识总结例题单选题1、1888年,康有为进京上书指出中国危机,提出“厘革积弊,修明内政”,向西方学习,实行改革。
但当时“举京师之人,咸以康为病狂,大臣阻格,不为代达。
”这局面反映了当时A.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B.中国变革内政的艰难性C.学习西方条件尚不具备D.光绪因大臣阻扰被蒙蔽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举京师之人,咸以康为病狂,大臣阻格,不为代达”可以看出,当时京师之人,都认为康有为是“病狂”,都去阻碍改革。
这说明中国变革内政的艰难性,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中国变革内政的艰难性,没有体现救亡图存成为社会共识,排除A项;材料重点强调的是中国变革内政的艰难性,不是学习西方条件尚不具备,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了大臣的阻扰,但没有体现光绪因大臣阻扰被蒙蔽,排除D项。
故选B项。
2、1901年和1902年,梁启超先后发表《中国史叙论》《新史学》两篇文章,批评传统史学与国家、人民的事业毫无关系,主张为国民著史、为今人著史。
梁启超呼吁“史界革命”,倡议建立新史学,强调历史研究“欲求进化之迹,必于人群”“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两篇文章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B.史学观念变化一定程度体现当时社会变化C.用西方进化论完全否定中国传统儒家思想D.两篇文章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先后发表的《中国史叙论》从历史演变的角度重点分析了中国民族的多元性和混合性,首次提出“中华民族”的概念;《新史学》是梁启超所撰的一篇长文,它是资产阶级史学家批判传统史学,试图建立新的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
故可知梁启超的新史学观念变化一定程度体现当时社会变化,B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是1898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梁启超对中国儒家思想的态度,得不出用西方进化论完全否定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排除C项;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排除D项。
高中历史第5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课件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史料四 但无论什么时候我们谈判条约的修订,我们都可以提出建 议……
一、争取广泛地进入中华帝国的整个内地以及沿海各城。 二、争取扬子江的自由航行,并进入沿江两岸直至南京为止(包括南 京在内)的各城以及浙江沿海人烟稠密的各大城市……
——1854年英国《克勒拉德恩伯爵致包令博士函》
比较:鸦片战争前的中英形势
中国
英国
经济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优势 工业革命完成,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政治 君主专制统治依旧顽固
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军事 装备落后,军备松弛
坚船利炮
对外
闭关锁国
殖民扩张
文化 思想僵化,科技落后
思想解放,近代科技迅猛发展
综合
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综合国力强大,掌握资本主义世界 霸权
2.19 世纪中期的中国:清政府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 (1)政治:中国社会仍然停留在__封__建__社__会____,__君__主__专__制____统治依 旧顽固。 (2)经济:自给自足的__小__农__经__济____是主要的生产方式。 (3)军事:八旗和绿营作战能力低下,使用的武器主要是_冷__兵__器___, 远远落后于英国的热兵器。 (4)阶级: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5)科技:落后。
提示:观点: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的发生是因为中国不愿“和英国 订立平等国家关系”。
评价: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他没有看到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工业革命后英国急于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
探究2:请结合当时中国政治的相关史实,说明史料二中所说的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提示: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的社会 性质由独立自主的封建社会开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八单元第三课 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和文教革新-2020春人教版历史和社会八年级下册学案

第三课清末变法图强的尝试与文教革新第1节维新变法运动1.公车上书2.维新派的活动(1)活动与表现(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确提出中国要变法图强,必须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
他将历代帝王斥为“民贼”,呼吁“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思想的传播严复严复在《国闻报》上介绍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
他特别强调“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的进化论观点。
他认为,国家只有实行变法,才能由弱转强,这样才符合进化的规律,否则将会走向灭亡严复巧妙地运用进化论来阐述自己的变法主张,让国人耳目一新,轰动一时(3)影响:维新派倡导立学会、办报纸的活动起到了启发民智、制造舆论的作用。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3.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1)背景:①1897年冬,德国出兵强占胶州湾,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在严重民族危机的激发下,维新变法运动迅速高涨。
②光绪帝接见康有为,表示不做“亡国之君”,让康有为全面筹划变法。
(2)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3)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4)变法开始:光绪帝颁布诏书,宣布开始变法。
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5)变法的主要措施(6)结果:新政措施的推行,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强烈抵制和反对。
清廷中的维新派与顽固派的矛盾开始激化。
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捕杀维新派,变法失败了。
这场变法运动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7)影响: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8)性质: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9)教训(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中国必须要立足革命,从中国实际出发。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思维导图)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和救亡图存两次鸦片战争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世界 工业革命后推动英、法、美等国发展,英国社会生产力飞速增长,对市场和原料需求强烈西方各国殖民扩张 英国:掌握资本主义世界霸权,在美、非夺取殖民地,把目对准亚洲法国:从越南入侵亚洲俄国:侵入中国东北和新疆美国:积极侵华中国政治: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统治顽固经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主要生产方式武力:科技落后,战力低下,武器落后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两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导火索:林则徐虎门销烟 背景:外国鸦片商人对华鸦片走私逐年扩大,中国白银流失严重影响:表明清政府禁烟决心,英国以此为由发动鸦片战争过程 爆发:1840年6月,英国远征军总司令懿率率军开进广州海口,鸦片战争爆发 结果: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42 内容:被迫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接受协定关税、开放五口通商等 其他条约(获得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1843中英《虎门条约》1844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根本: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直接:修约遭到清政府拒绝过程 1856年英法两国发动——1858英法美俄《天津条约》——1859英法与清政府再起冲突,火烧圆明园——1860英法《北京条约》结果:割地、赔款、开放新通商口岸、内河航行权;鸦片贸易合法化其他条约:中俄《北京条约》:承认《瑷珲条约》,抢占100余万平方千米中国土地影响: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眼看世界林则徐:开办译馆,汇译《四洲志》 魏源:《海国图志》(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师夷长技以制夷”徐继畬:《瀛寰志略》国家出路的探索戊戌维新运动过程 康有为、梁启超“公车上书”拉开序幕——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进行变法——慈禧囚禁光绪,斩杀“戊戌六君子”,废止除京师大学堂外的改革措施评价积极: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局限:措施不当,操之过急,缺乏实权列强侵略的加剧和反侵略斗争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边疆危机西北:左宗棠率军平叛,收复新疆 西南:法国控制越南(清朝藩属国),1883中法战争爆发——1884法军偷袭马尾军港——1885.3冯子材镇南关大捷——1885.6中法《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甲午中日战争原因根本: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增强,企图对外扩张直接:朝鲜农民起义进程:1894.8爆发——1894.9清军平壤大败,黄海海战重创日军——1985.2威海保卫战结果:《马关条约》承认朝鲜独立,割地、赔款、开口岸、在华设厂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进一步加深,洋务运动破产瓜分中国的狂潮标志:1895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表现: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第六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第六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三维坐标·时空清][三面解读·特征明]政治层面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背景下,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担负起了反侵略反封建的任务,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经济层面随着西方列强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并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伴随着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经济开始向近代化迈进。
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民众的生活习俗开始发生变化。
文化层面封建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猛烈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开始萌发。
第14讲列强侵华与中国军民的抗争一、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一)鸦片战争1.原因(1)根本原因: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意图打开中国市场,将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
(2)重要原因:清政府经济落后,政治腐败,军备废弛,闭关锁国。
(3)直接原因: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
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侵略战争。
2.过程(1)爆发: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
(2)北犯:英军进攻厦门,攻占浙江定海,最后到达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
(3)扩大: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威逼广州;清军爱国将领海龄抗英殉国。
3.结果:清政府屈辱求和,1842年8月被迫与英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件(1)割香港岛给英国(2)赔款2 100万银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协定关税列强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4.影响(1)政治: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中国由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 I— M 国际报 业 营销协 会 ) 计 , N A( 的统 在澳 多人 看来 。 不够严 肃 , 缺少 思想深 度 和社会 责任感 是 洲、 南美 、 欧 、 欧近 3 西 北 0个 国家 和地 区 , 近 半数 其 主要 特 点 , 有 读者 多 为蓝领 阶层 。 以上 全 国发 行 的报纸 是 四开 型 。I - 还 预测 。 N MA 到 而对 开报 型 的大报则 坚持着 与之迥 异 的新 闻价
20 0 6年 , 风将 席 卷 中国 以及俄 罗 斯 、 欧 和新 西 值 观 , 种报 纸 多致力 于关 注甚 至干 预政治 、 济 以 此 东 这 经
58 城市党报 研究 20. 06 2 0
维普资讯
H I I I 海 外 媒体 AWAME l T
报 型 变 革 正 在 席 卷 西 方 报 业 市 场—— 上 个 世 纪 末 报协 的年 会上 , 小报 型改革 成 了热点 话题 。 国著名 英 独立 报 》 总编辑 凯乃 尔根 据调 查报 告 预 期 , 国和 澳大利 亚 开始将 区域性 的大报 版 面变小 , 的严 肃报 纸《 英 拉 开了严肃 大报瘦 身 的序幕 。 测: 2 1 到 0 0年 , 球 的所 有 报 纸 都 将 变 成 小 报 型 。 全 自2 0 0 0年 开始 ,欧 洲 法语 国 家 的报纸 开 始 响 这一论 断 得到 与会 的许 多 国际 主要报 纸负 责人 的认
阅读到 小报 型 的《 立报 》 独 。
年 底 , 报 型的《 晤士报 》 大 泰 功成 身退 。 小报( b i 一词源 自刻写版 ( b t 原意是 t ld ao ) t l) a e, 自称 为“ 纸 国度” 报 的德 国 ,0 4年 报业 领 域最 指 篇 幅为 四开版 的报纸 ,9 3年 ,世界 上第 一份 小 20 10 重 要 的主题就 是严 肃大报 向小 报型改 革 。著 名 的严 报—— 英 国《 日镜 报》 刊 , 报之 所 以被 称 为 小 每 创 小 肃 大报 《 界 报》 经济 类 权威 大 报 《 报》 推 出小 报 ,一是 因为 其版 面小 ,它 只是传 统报纸 版 面 的一 世 、 商 均 半 , 四分 之 一 开大 小 ; 二是 因 为 内容 “ ” 报道 即 其 小 , 报 型报纸 。 名 体 娱 充 其 他欧 洲 国家 如 比利 时 的“ eS a d a ” 瑞 典 面多为市 井俗 事 、 人丑 闻 、 育消 息 、 乐动 态 , D tn a r,
维普资讯
海外媒体 H I I I AWAME I T
在市
◇谭 丽琳
越来 越 多的西 方报人 预测 并认 同 :未来 报纸 的 兰 等 国。 他们认 为 , 这一趋 势 和城市 化 的进程 紧密 相 模样 势必走 向小 报型 ,而这 也是 未来报 纸发展 重要 连 。 20 0 4年 6月 , 在土耳 其伊 斯坦 布 尔 召开 的世界 趋势 ; 其实 不用 等到 未来 , 今天 , 在 我们 已看 到 , 场 这
的 “ a e sMy ee” D g n h tr 以及 挪威 、 士 、 瑞 奥地 利 、 班 斥 着暴 力 、 、 西 性 灾难 、 闻 , 情 的 笔调 、 绯 煽 大而 醒 目的 牙等 国 的多家 主流报 纸也纷 纷加入 这一 阵营 。 标题 、 大篇 幅 的照片 是其俘 虏读 者 眼球 的技 法 , 在很
同。 应 报 型变小 的趋势 。 特别 不寻 常 的是 英 国著名 的全 国性 日报 《 独立 这一 股强 劲 的小报风 潮缘 何而 起及 其未 来走 向 报》于 2 0 , 0 3年 9月在 发行 大报 的同 时开始 向市场 颇值得 探究 。 四开小报并 非新 鲜报 型 , 今 已有百 年历 史 。 迄 但 投 放 小报 型 的《 独立 报》 。到 次年 5月 , 者 就 只能 读
玩 一场 充满 风险 的赌博 游戏 。 难 登大 雅之 堂的媚 俗新 闻纸 。 报纸 发行人 也 明 白 ,直接 给报 纸带来 利 润 的广 没 想 到 , 过 百年 衍 变 , 今 天 的 西方 报 业 市 经 在 其 他 场, 主流 报纸 开始 纷 纷 主动趋 之 若 鹜地 “ 身 ” 为 告 商 , 实关 注 的并 不是 报纸 的质 量和形 式 , 们 更 瘦 成 “ a ld , T bi ” 并将 这一 场形 式 变革 视 为振 兴报 业一 剂 关注谁 在读报 纸 。 o 生活在 中心城 市 的上班 族 ,出行 主要 使用 公共 药方 。巧 的是 , 英文 “ a l d 恰有 “ T bi ” o 药片 ” 之意 。
是长期 以来 , 在西 方社会 , 四开小报 并非 是一 个 简单 曾一 度 被贴 上 恶俗 , 至低 级 、 流 的 甚 下 20 0 3年 1 , 1月 有着 2 8年 历 史 、 有 世 界 声 的报 型概 念 , 1 享 誉 的著 名大 报《 晤士报 》 布推 出小报 版本 。2 0 标 签 。 泰 宣 04
O O 及 社会 发展 问题 , 而用语 也非 常严谨 正式 , 极具 社会 这 种 大 报上 有 7 %一 8 %的 内容 是 我 不 需 要 也 从 影 响力 和权威 性 , 主流读 者较 多 。长 期 以来 , 西方 不 阅读 的 , 我 却必须 买下 全部 。 在 但 I N— M 的负责 人维 克森 指 出 :如 果报 纸严 峻 A 报 业领 域 , 论是 读 者 的 口碑 , 无 还是 专 家 的评 判 , 对 开版型 的大报 意 味着主 流 , 味着 高端 , 小报 却是 的市 场挑战 只是 防守而 不是 改革 ,那就 无异 于是 在 意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