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笔记

总体要求:通读全书,把握传播学领域各种理论学说的概况和代表性理论家的主要观念,并能结合传播实际现象加以运用,在此基础上重点复习如下内容。
第一章
识记部分:
1、控制论
2、系统
3、系统论
4、信息论
5、熵及负熵
领会部分:
1、信息是如何量度的
2、维纳的社会传播理论
3、记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2、识记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3、分析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1、识记人内传播的定义、特点
2、分析人内传播的互动性
3、理解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内省式思考
4、识记人际传播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第三章
识记部分
1、结构主义
2、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领会部分
1、三种内容性语言
2、福柯的“圆形监狱”理论
第六章
领会部分
1、文化工业的生产意义
2、为什么说媒介话语具有自恋性?
第七章
领会部分
1、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
2、象征域
3、现代性的建构过程包含哪三个内容?
综合运用部分
试用社会文化现象说明葛兰西所谓政治领导权与社会领导权的区别。
4、运用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分析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问题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1、识记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及其特点
2、识记信息社会内涵
3、分析传播媒介的进化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1、识记符号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功能
2、识记意义的内涵
3、理解人类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的产生
3、理解分析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人大版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概念的发展:1、日常用语的定义: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2、传播界定的两个传统:(1)社会学传统:库力:突出强调了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成人与人的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铁路交通:人和物的交流会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或以物为中介的精神交流和社会互动关系社会互动理论:(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皮尔士: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像”或者符号:(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意义:提出了信息的概念,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为什么说“信息是物质载体和意义的统一体”?意义离不开符号的表达,而符号离开意义只不过是一些莫名其妙的物质信源、讯息、信宿: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与信息科学的区别和联系)1、信息的概念:具体P4信息的分类:两类: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三类: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社会信息:指的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2、传播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其他信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P4—5联系: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具有物质属性区别:伴随着人的精神活动,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课题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3、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
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的贡献:具体见P5一是将信息概念引入,二是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1、定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具体P5—6(1)共享——传播的交流、交换和扩散性质;(2)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3)双向的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而展开的社会互动行为:在传播者和传播对象之间进行,传播者主动,传播对象通过反馈来影响;(4)前提:传受双方拥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符号化:人们在进行传播之际,将自己要表达的意义转换成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符号符号解读:信息接受这对传来的符号加以阐释、理解其意义的活动共通的意义空间:传授双方必须对符号意义拥有共通的理解。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最终版)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笔记目录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第三节象征性社会互动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第五章人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传播第二节人际传播》第六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一节群体传播第二节组织传播第七章大众传播第一节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第二节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第三节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第八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理论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理论)第九章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第一节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第二节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第二节几种主要的受众观第三节“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第十一章传播效果研究第一节传播效果研究的领域与课题第二节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第三节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第十二章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第一节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第二节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第三节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第四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第十三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一节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第二节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争论第三节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第十四章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一节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第十五章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第一节传播学与调查研究~第二节抽样调查方法第三节容分析法第四节控制实验法第一编(1-2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一、传播学的概念1、定义1)库利(社会学角度)2)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3)施拉姆4)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传播学教程》笔记

《传播学教程》笔记·郭庆光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1、信息的定义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4、社会传播的类型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5)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用手写字。
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字传播时代:以手抄为主。
文字的产生使人类传播在时空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发明的基础之上,实现了文字信息的批量生产和大量复制。
印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
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和系统结构(8)1、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传播者:即信源,信息发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皆可;方社会互动的介质;介:即传播渠道、信道、手段或工具,讯息的搬运者,连接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的纽带;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A拉斯韦尔的传播过程模式.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
又称拉斯韦尔模式或五W模式。
ho(谁);Say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谁(传播者)—说什么(讯息)—通过什么渠道(媒介)—对谁说(受传者)—有什么效果(效果)a.意义:第一次将人们每天从事又阐释不清的传播活动明确表述为有五个环节和要素构成的过程,为人们理解传播过程的结构和特性提供了具体的出发点;明确勾勒出传播学研究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对形成传播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具有重要意义;b.不足:单向直线模式,未提供反馈渠道,没有揭示人类社会传播的双向和互动性质。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

第一编(1-2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一、传播学的概念1、定义1)库利(社会学角度)2)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3)施拉姆4)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的定义①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②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③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信息的特点和分类信息分类:根据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有的学者把信息分为两大类: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
有的学者将信息分为三类: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点:社会信息:指的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它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三、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②社会信息系统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
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静业学习网1【本章概要】本章主要论述了传播学的对象和基本问题的相关知识。
本章考点以名词解释以及简答题为主,在学习时,需要着重对传播的定义、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传播与信息、社会信息系统、精神交往理论、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等内容加以把握,并大致了解互联网环境下的群体极化现象、互联网环境下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等内容。
【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传播★★★1传播的定义(见表1-1)传播的定义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1)本质是一种信息共享。
(2)依托于社会关系进行,又反映着社会关系。
(3)是一种双向的、互动的社会行为。
(4)共通的意义空间是否在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存在,是传播成功与否的关键条件。
(5)传播包含行为、过程、系统三个层面的含义。
考点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见表1-2)信息2社会信息(见表1-3)社会信息3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贡献(1)为传播学引入了信息这一概念,增强传播学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2)为传播学引入社会环境的因素,拓宽了传播学研究视野,将传播活动置于更广泛的社会系统和社会环境之中,深化关于人类社会传播规律的认知。
考点三:社会信息系统★★★1社会信息系统概述(见表1-4)社会信息系统概述2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见表1-5)表1-5 社会传播的五种基本形态考点四: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1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1)马克思、恩格斯的精神交往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提出了精神交往理论,见图1-1。
图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静业学习网①人类的总体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一类是交往。
交往是一个概括性的概念,体现着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性,包括借助物质媒介的人类物质性交往活动,以及借助“语言”媒介的人类精神性交往活动。
交往与生产密不可分。
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精选5篇)

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精选5篇)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篇1《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传播学教程》是一本由郭庆光所著的经典传播学教材,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传播学的相关知识,包括传播的定义、过程、功能、社会影响以及传播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传播学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
书中详细阐述了传播的定义、分类以及传播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这些内容对于我理解传播现象和解决传播问题具有很大的帮助。
本书的内容组织得非常清晰,语言简练易懂,而且有许多生动的案例,这使得我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例如,在阅读第二章关于大众传播的内容时,作者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的方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大众传播的特点和规律。
当然,书中的内容也不是完美的。
有些部分的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对于没有学过相关背景知识的读者来说,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难度。
此外,书中的一些观点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需要我们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批判性地思考。
总体来说,《传播学教程》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它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了解传播学的相关知识,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
虽然书中的一些观点存在局限性,但是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一本优秀的传播学教材。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传播学对于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重要性。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传播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为更好地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篇2《传播学教程》读书笔记书名:《传播学教程》作者:陈兵阅读时间:2023年2月-4月阅读地点:家中【背景介绍】《传播学教程》是一本介绍传播学基本理论的入门书籍,作者陈兵是国内传播学领域的专家。
本书以传播学的基本原理为主线,结合案例,系统地介绍了传播学的概念、历史和发展。
【内容分析】本书共分为10章,分别是传播学概述、人类传播的起源与发展、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国际传播、网络传播、跨文化传播、健康传播和公共传播。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笔记

虽然我自己考的只是南开,我们系在新传业界没有什么影响力,但我想这本书应该很多学校都要考,毕竟算是国内最好的传播学概论著作之一了,希望对后来者有帮助。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解读Made by ljxljx俺认为的核心知识点(括号内数字为word页码):传播学的相关学科(1)社会传播的特点(1-2)精神交往理论(2)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2)信息社会(2)符号/意义(3)象征性互动理论(3)现代社会的象征性文化(消费文化)(3)人内传播(3-4)5W模式(4)传播总过程研究(5)人际传播(5)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集合行为(6)霍桑实验(7)企业识别系统(7)大众传播(8)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8)李普曼/拟态环境(8)极权主义/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民主参与理论(8—9)大众传媒的特点(9)“把关人”(10)麦克卢汉(10-11)“电视人”与“容器人”理论(11)受众(12)大众社会理论(12)“拷贝支配”理论(12)传播权/知晓权/媒介接近权(13)子弹论(13-14)传播流研究(14)伊里调查:《人民的选择》/“意见领袖”/两级传播(14)《个人影响》/《创新与普及》:多级传播(14)“有限效果”理论(14)“说服性传播”研究(耶鲁研究)(15)“休眠效果”/“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免疫效果”/“警钟效果”(15)自信心假说(15)“使用与满足”研究(15-16)“议程设置”理论(16)“沉默的螺旋”理论(17)“培养分析”(17)“知沟”假说/“上限效果”假说/“信息沟”假说(18)传播学的形成与诞生(18)杜威/库利/帕克/米德(19)拉斯韦尔/拉扎斯菲尔德/卢因/霍夫兰(19)施拉姆(19)香农/维纳(19)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19-20)第一章☆*与传播学的相关学科: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等。
重点要搞清楚传播学和新闻学、社会学、心理学这三个学科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 播 学 教 程》复 习 笔 记轮 廓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 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第二章 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第一节 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第二节 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第三章 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第一节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第二节 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第三节 象征性社会互动第四章 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第一节 传播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六章 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第七章 大众传播第一节 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第二节 产生与发展过程 第三节 社会影响第八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第一节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第二节 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第九章 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第一节 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第二节 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第十章 大众传播的受众第一节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第二节 几种主要的受众观第三节 “使用与满足”-一种受众行为理论第十一章 传播效果研究第1节 领域与课题 第二节 历史与发展 第三节 产生过程与制约因素第十二章 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第一节“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第二节“沉默的螺旋”理论 第三节“培养”理论 第四节“知沟”理论第十三章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第1节 从国际传播到全球传播 第二节 关于世界信息传播程序的争论第三节 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研究的若干重要课题第十四章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第1节 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传播学的主要学派第十五章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第1节 传播学与调查研究 第二节 抽样调查法 第三节内容分析法 第四节 控制实验法第一章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第一节 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
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
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
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还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最广义的信息概念。
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的基本特点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独有—多人共有。
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如何理解这个观点?)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
”(施拉姆)② 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 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 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
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
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传播学及其类型1、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
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
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后还依然对个人的社会态度和行为发挥重要的制约作用。
D.组织传播-组织是一个比自然群体结构秩序更严密的社会集合体。
其特点:具有明确的组织目标,其结构和分工的设置都为实现这一目标,因此组织本身就是一个执行特定功能的系统。
现代组织的典型形态—企业的基本目标是从事生产,而生产是一种综合的活动。
是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有机结合,系统性显而易见。
E.大众传播-伴随着近现代印刷、电子传播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信息系统。
2、大众传播的特点体现在:(1)(主体活动)大众传播是专业传播机构从事的有组织的传播活动;(2)(对 象)传播对象是广泛而分散的、不定量多数的一般社会成员;(3)(手 段)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量生产、复制和传播信息;(4)(内 容)传播内容是公开的,有别于私下或内部传播;(5)(机 制)也有反馈机制,但是迟延的,受众对传播过程缺乏即时的干预能力。
这些特点使大众传播拥有广泛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人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各利益集团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又是社会文化和娱乐的提供者。
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播既是社会互动系统,也是极其重要的社会管理和社会控制系统。
综述: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中进行的,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
收集、整理、传达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变化的信息,由此保持社会内部的联系与协调。
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一个重要前提。
2、社会信息系统是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每个子系统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和功能,与其他子系统互为环境,又与其他子系统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其总体运动形成了社会信息系统的大运行。
3、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德国社会传播学者鲁曼提出,指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通过传播所作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是人类社会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
因为人的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的运动规律制约,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及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4、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
社会信息系统是以人为主体的,而人能够主动发现社会自身以及社会与自然之间的不平衡,并主动地进行调整使之实现平衡。
(三)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1、传播障碍:包括结构和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2、传播隔阂: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加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而产生的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3、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个必然现象。
社会信息系统永远处于平衡与不平衡、矛盾的存在与克服的辩证运动的过程中。
4、传播学把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和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这一点,决定了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性质。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1、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什么是“传播隔阂”?)(1)存在: 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存在着众多可变因素的系统,参与系统活动的个体或群体是伴随着丰富的精神和心理活动的主体,这个特点决定其具有不确定性,容易产生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传播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传播隔阂包括个人之间,人-群,员-组,群-群、组-组、世代-世代、文化-文化间隔阂等。
还包括无意误解和有意曲解。
)(2)危害:传播隔阂的存在会造成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决策和行动的混乱,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造成社会混乱和国家解体。
(前苏联)(3)解决:然而,他们的存在是社会信息系统的一必然现象。
关键在于人如何科学认识、把握并解决这些矛盾,把社会发展推向高阶段。
2、传播学任务和性质(传播学把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也就给自己确定了这样的)任务:它必须通过对该系统及其各部分的结构、功能、过程以及互动关系的考察,探索、发现克服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的科学方法,找到社会信息系统良性循环的机制,由此来推动社会的健全发展。
这一点,决定了传播学作为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性质。
(作为社会科学,传播学研究的焦点始终是人以及人在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主体活动。
作为应用科学,传播学应为发现和解决社会传播实践中的问题提供较为合理的方法。
在这个方面,传播学的价值就在于它引导人们从信息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
)3、从微观到宏观,传播学研究对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P15(06简答)1、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构成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