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社会中成长》教案(沪教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

《我在社会中成长》教案(沪教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
《我在社会中成长》教案(沪教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

第二课我在社会中成长

【课时安排】 2课时

【知识点一】我在社会中(Society)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社会的概念;社会与个人的关系;社会化过程的概念和发展阶段;人们生活的不同社会环境。

2.思想教育:

(1)人是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的,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2)培养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处世观,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勇于面对困难。

3.能力培养:

(1)继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方法】

讨论法、图片观察法

【教学用具】

音像资料、幻灯片

【教学设计】

1.让学生用实例说明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让学生仔细阅读书上的图片,让学生了解社会发展的进程。

【重要单词】

family 家庭

school 学校

community 社区

media 媒体

stage 阶段

fate 命运

norm 规范

【板书设计】

一、社会的发展

二、社会与人

三、社会化

1.早期社会化阶段

2.继续社会化阶段

四、青少年阶段

1.家庭

2.学校

3.传媒

4.社区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社会文明发展的六个阶段?(前三个阶段要求用英语回答)

(新课教授)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类社会应该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同时的,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原始社会的人,当时由于社会条件的恶劣和环境的决定,人们的寿命较短,这个我们在前面的课上已经讲过了,人们为了生存必须生活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果实。

(提问)那么,我们讲到现在,到底什么是社会呢?

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它是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提问)同学们看原始社会有没有这些特征呢?(有)

(提问)我们现在都讲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那么,原始社会的人类生活有没有精神生活呢?(基本没有)

(师)当然,物质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辛勤劳动,可以说,任何一个文明的出现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看书本彩图,思考课本上的问题:生活在太空站的人是否就是脱离社会而生存的?

(答)不是,略。

(师)你们说,人类是不是傻蛋,为什么不辞辛劳的创造物质文明,推动科技不断向前发展呢?他们自己有没有从中得到好处呢?(显然有)

(提问)你能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吗?

1.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纸、火药、指南针

2.蒸汽机的改良

3.电的发现

4.电脑的发明和使用

(总结)科技的发展使个人的生存条件得到了一步步的改善。那么,社会的规模越来越大,从原始社会刚开始的十几个到几十个人,然后到国家的出现、到整个世界,这么多人,他们之间又是如何相处的呢?

(提问)请同学们先来看一道题目:设想一下,一个城市的交叉路口,如果没有了红绿灯和交通警察,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生答)略。

(提问)我们再来想一想前面我提到的问题,社会中的人应该如何相处,你认为要保证一个社会的安定和稳步的发展,必须要有哪些东西?

——需要一定的规范,如法律、道德、风俗、规章制度等等。

补充:国家形成的四个要素:军队、监狱、城堡、刑法

(师)我们讲了这么多人与社会的关系,还必须明确一点,那就是人脱离了社会就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了。下面我们来看一道题目:

你一出生就被一只母狼叼走了,并且把你当作小狼养起来,你们说在狼群中长大的你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生答)不是。

(师)任何一个人都要经过社会化的过程,即由“生物人”或“自然人”成长为“社会的人”的全部过程。可以说,脱离了社会的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提问)那么,什么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呢?

——社会化过程是指人学习知识、掌握技能、遵守社会规范、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人的社会化分为早期社会化阶段和继续社会化阶段。

(提问)同学们说,你们现在处于社会化的哪个阶段?

(生答)早期社会化阶段。

(提问)那你们又属于早期社会化阶段的哪个时期呢?

(生答)青少年期。

(师)在人的一生中,这一时期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这样说呢?(在书上找答案)

(提问)那么,我们该如何健康地度过这一阶段呢?

(师)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大家平时的生活范围、生活场所有哪些?

1.家庭:生活休息的场所,人出生后的第一个社会环境

2.学校:学习的地方,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所

3.社区:生活的区域,我们活动的主要区域

4.传媒:认识社会、接受知识的另一渠道,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提问)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呢?

(讨论)5分钟

(总结)略。

(布置作业)练习册

【知识点二】社会分工(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 )和角色(role)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社会分工的原因、意义;如何正确看待社会分工;社会角色的概念;中学生与社会角色。

2.思想教育:

(1)社会分工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是社会分工协作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工作没有贵贱之分,培养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2)中学生应该正视自己的角色,做好这一角色所要求达到的目标。明确自己当前和以后的角色任务和责任,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3.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继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社会分工;社会角色

难点:把书本的理论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能把知识变成行动。使知识点深入学生的心灵。

【教学方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

【教学设计】

1.结合课本的“大家谈”栏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明确不同角色的人担负的不同任务和使命。

3.结合练习册“真情留言”栏目,让学生敞开心扉以此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配合以后的教学。

【重要单词】

divide the work (个人)

role /social role (角色/社会角色)

social duty (社会责任)

individual (个人)

duty (义务)

power (权利)

contribution (贡献)

【板书设计】

一、社会与人

二、社会分工

1.原因

2.意义

三、社会角色

1.概念

2.中学生与社会角色

【教学过程】

(复习旧课)略。

(新课教授)(提问)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哪些内容?

(生答)略。

(师)利用书本的小字介绍,再一次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人越来越多,社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那么,到底由谁来做老师,由谁来做工人,由谁来做老板呢?这就需要一个社会分工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要不要社会分工?

(生答)要。

(提问)为什么?如果没有社会分工,请同学门想象一下,将会发生什么?

(生答)略。

(提问)如何来进行社会分工呢?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原始人是如何进行社会分工的?

(生答)原始人共同生活,共同劳动,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生活。那时因为那时的生活条

件太恶劣了,只能这样。

(师)但是,现代社会已经发展到一个较为成熟的阶段,性别和体力上的差别在工作上的选择已经没有太多的限制。那么,我们的社会是如何进行分工的?

(活动设计)

(师)总结进行社会分工的原因在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的需要。而且可以加快生产的速度。举例,美国汽车大王福特就是因为开创了汽车生产的流水线之后,产量才大幅度增加,一度垄断了美国的汽车行业。

(提问)那么,工作有没有贵贱之分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书上的“大家谈”栏目,说说你自己的观点好吗?

(生答)略。

(师)由于人的工作不一样,也就有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角色。什么是社会角色呢?我们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概括一下。

(生答)略。

(师)英语当中,角色的单词是“role”,此外,它还有“任务”、“作用”的意思,你们说这是什么意思呢?

——不管你做什么工作,都是有责任的。担任不同的角色,就要担当不同的任务,而且必须做好。当然,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不止一个角色,随着年龄的增大,我们的社会角色越来越多,担负的责任也越来越大。

(举例说明)学生发言。

(提问)同学们现在的主要社会角色是什么?

(生答)中学生。

(提问)那么,作为中学生,我们有哪些权利?又必须履行哪些义务呢?

1.权利:学习,接受教育。享受特殊的法律保护。

2.义务: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读与思)

对未成年人的法律保护是不是意味着未成年人不要负责任,怎么做多可以?(学生讨论)略。

(师)总结学生的答案,进行一定的思想教育。

(总结)板书。

(布置作业)练习册。

学╬优α中#考═,网https://www.360docs.net/doc/0812553076.html,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1章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 2.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过程与方法】 1.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是从实际需要产生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并会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难点】明白学习负数的必要性,能结合生活情境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看过电视或听过广播中的天气预报吗?中国地形图上的温度阅读.(可让学生模拟预报)请大家来当小小气象员,记录温度计所示的气温:25℃,10℃,零下10℃,零下30℃. 为书写方便,将测量气温写成25℃,10℃,-10℃,-30℃. 2.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哪些数,它们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在生活中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产生了数1,2,3,…;为了表示“没有”,引入了数0;有时分配和测量的结果不是整数,需要用分数(小数)表示.总之,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和逐步发展起来的. 二、讲授新课 1.相反意义的量: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这样一些量(事情): 例1: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和向西行驶2千米. 例2:温度是零上10℃和零下5℃. 例3:收入500元和支出237元. 例4:水位升高1.2米和下降0.7米. 例5:买进100辆自行车和卖出20辆自行车. (1)试着让学生考虑这些例子中出现的每一对量有什么共同特点. (都具有相反意义,向东和向西、零上和零下、收入和支出、升高和下降、买进和卖出都具有相反意义.) (2)你能举出几对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 2.正数和负数: (1)能用我们已学过的数表示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吗?例如,零上5℃用5来表示,零下5℃呢?也用5来表示,行吗? 说明:在天气预报图中,零下5℃是用-5℃来表示的.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中一种 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用过去学过的数来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 一个“-”(读作“负”)号来表示.

人教版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生活在社区里 1、 社区:一定数量的人口,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交往的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社区可以是村庄、小城镇、街道,也可以是市区、郊区、大都市等) 2、地图的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也是绘制平面图不可缺少的) A.方向: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种。 “一般定向法”是地图上普遍采用的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定向法”:再有指向标的地图上采用此方法。指向标一般指向北方。 “经纬网定向法”是最准确的定向方法。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弧线叫经线,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在地球仪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B.比例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做“缩尺”。 公式:比例尺= ( 注意单位的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1米=100厘米) 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形式。 线段式文字式。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 数字式。例如,1:10000 。 图幅相同的情况下: 比例尺 地图范围 描述的内容 大 小 详细 小 大 简略 C.图例和注记:地图上用来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叫图例;地图上用作说明地理事物的文字和数字,叫做注记。(常见图例—见P6) 3、社区的功能:社区具有政治功能(如,选举,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经济功能(如人们可以在社区超市购物),文化功能(如人们可以在社区内进行健身和学习,进行体育比赛、文艺活动及各种讲座和培训)和管理功能。 4、社区分:功能社区(例如:工业区,大学区,高科技园区,农场,生活小区,商业区等) 自然社区(例如:村落,城镇等) 行政社区(例如:街道,乡,镇,县,市等) 社区的差异:社区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规模不同;二是特色各异,包括城乡之间及城市内部之间的差异。 5、聚落是人类生活和聚居的场所。乡村和城市是聚落两大类型。先有乡村聚落后才有城市聚落。 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牧村、林场和渔村。 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城市聚落规模宏大,建筑林立,街道交通便捷,文化娱乐设施完善,就业机会多、教育等等条件优越。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图上距离 实地距离

历史与社会七年级教案集

第一单元我们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从地图看世界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1)世界地图发展变化的几个过程及每个阶段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地图名称。 (2)常见的地图种类和形式。 (3)地图与人类生活的实际联系。 (4)地图的基本三要素。 (5)地图的作用。 2.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世界地图发展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在这一领域为世界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地图与人类生活实际联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 (3)通过介绍历史上一些伟人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向前人学习的意识。 3.能力目标: (1)通过对地图三要素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地图的能力和方法。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利用地图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基本能力。 (3)通过比例尺公式的学习,使学生会正确地进行三者之间的换算并运用于实际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世界地图的历史发展过程 地图的种类 地图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地图三要素 难点:地图三要素的换算和实际运用 地图与人类活动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1.结合书上的“读与思”,让学生进行初步的地图分析以得出一定的结论。 2.结合书上的“活动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3.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饿学习积极性。 4.结合书上的地图资料和地图册上的资源,培养学生对地图的一种情感。 5.结合练习,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操作能力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单词】 世界地图 the Map of the World 公元前 BC 电子地图 electronic map 比例尺 scale 方向 direction 【板书设计】 §1 世界地图的变化 一、历史发展 遥远的古代 (古希腊人)(中国)(托勒密) 帛地图经纬线 现代 ) 二、地图类别 1、纸制地图 2、立体地图 3、影像地图 4、电子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上学期,我们最后一课的内容是什么? ——我是中国人。 这学期,我们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去年,在自然地理中已经学过有关地图和地球的知识

沪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教学计划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 制定日期:20##-

教学进度表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教材内容: 本册内容是精选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于这些,本学期学生学习的基础内容时整式、分式、图形的运动等。根据课程标准,在学生对数的通性、通法充分理解和掌握了解方程(组)的基础上再学习整式,使学生逐渐体会代数的思想。通过数到式的学习提高学生抽象表述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在分式这章中,主要学习分式的概念、基本性质与运算,而在数学思想上主要学习类比的思想,通过类比分数的有关运算法则,得出分式的运算法则。图形的运动这一章的学习,定位在操作感知、试验几何的阶段,通过贴近学生生活实例、操作试验,理解图形和图形运动的有关概念,为进一步学习平行、全等等几何概念作好数学知识的准备。 二、教材目标: 1、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代数式的意义。 2、通过列代数式,初步掌握文字语言与符号语言之间的转换,领悟字母“代”数 的数学思想,提高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3、掌握整式的加、减、乘、除及乘方的运算法则,掌握平方差公式、两数和 (差)的平方公式及其简单的运用。 4、理解因式分解的意义,掌握提取公因式法、分组分解法、公式法和二次项系 数为1时的十字相乘法等因式分解的基本方法。 5、理解分式的有关概念及其基本性质,通过与分数运算法则的类比,掌握分式 的加、减、乘、除的运算法则。 6、展现整数指数幂的扩展过程,理解正整数指数幂、零指数幂、负整数指数幂 的概念,掌握有关整数指数幂的乘(除)、乘方等运算法则。 7、通过对具体事例的描述,理解图形平移的意义。 8、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图形的旋转及其基本特征,知道旋转对称图形,知道 中心对称图形是旋转对称图形的特征,理解中心对称的意义。 9、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面图形的翻折过程,理解轴对称的意义。 10、在认识图形基本运动的过程中,感知几何变换思想,知道在经过平移、旋 转、翻折等运动过程后,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保持不变。 三、总体设想: 1、为全体学生学习数学构建共同基础; 2、提供现实、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背景材料; 3、注意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4、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 5、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9.1 字母表示数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目录详细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4------8 1从社区看我家 2在社区中生活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9------15 1乡村聚落 2城市聚落 3往来在区域之间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16------22 1带着地图定向越野 2带着地图去旅行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大洲与大洋 24------29 1人类的栖息地 2海洋对人类的影响 第二课自然环境 30------41 1地形多样 2气象万千 3众多的河湖 4风光迥异 第三课世界大家庭 42------52 1人口与人种 2语言与宗教 3国家和地区 综合探究二从地球仪上看世界 53------56 1观察地球仪 2使用地球仪 第三单元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 第一课家住平原 58------63 1稻作文化的印记 2用机械种庄稼 第二课与山为邻 64------69

1垂直的生计 2山地之间 第三课傍水而居 70------75 1耕海牧鱼 2水上都市 第四课草原人家 76------81 1逐水草而居 2现代化的牧场 第五课干旱的宝地 82------87 1石油宝库 2沙漠绿洲 综合探究三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88------92 1确定区域的位置与范围 2评析区域的自然条件 3关注区域的人文特色 4感受区域的发展 第四单元文明中心-------城市 第一课美国政治的心脏:华盛顿 94------96 第二课文化艺术之都:巴黎 97------100 第三课 IT新城:班加罗尔 101------103 第四课汽车城:蔚山 104------106 第五课城市规划的典范:巴西利亚 107------109 综合探究四如何认识城市------以莫斯科为例110------113 1描述城市的位置和环境 2归纳城市的特色

初中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教案(完整版)

差 七上第一单元教案集 第一课我家在哪里(第一课时) 从社区看我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平面图,初步掌握地图的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够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利用比例尺,计 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实地距离。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探究学习法等多种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祝贺你们升入了初中学习,今天我们认识了许多新同学,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 引出社区概念。(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 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置和环 境。那么怎么让朋友们了解自已家的位置和环境呢?(一个好办法是画一幅社区平面图)新课教学: 一、从社区看我家 1、社区 出示图1-1和图1-2①,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一小组仔细观察、讨论“这两幅图画得是同一地方吗?”找出它们的差异,并作好记录。看哪个小组观察得最仔细、 差异找得最多。(两图方向、符号的形状、大小和颜色的异、图幅有大有小等) 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完成图下第二小题,可以让一组同学扮演杜鹃,一组同学扮演王朋,分别向同学描述图中景物的相对位置,看看其他同学能否听明白。 这时教师作适当引导,自然地过渡到第三小题,怎样修改一下,使这两幅图趋于一致, 别人容易读懂?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然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 两图方向不同-------→要有统一的方向(方向)图幅有大有小-------→要有统一的大小(比例尺)地图的三要素 符号有异-------→要有统一的符号(图例和注记) 展示图1-3②,让学生仔细读图,并比较图1-3对图1-1和图1-3对图1-2,分别作了哪些改进?师生共同一边比较,一边阅读图旁对地图三要素的含义的注释,加深对地图三要素 的理解和认识。然后带领学生阅读“地图的语言”。 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地图,和地图对话。 介绍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结合地图,让学生懂得地图上表示方向的方法有三种:指向标③、经纬网④和通常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⑤”,通过反复阅读地图,巩固记忆。 教师:让学生记住比例尺⑥有三种表示方法:线段式、数字式和文字式,让学生看图操作,训练学生能三种方式互相转换;知道比例尺有大有小,知道用比例尺计算地图上任何两 地的距离。 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颜色和文字说明就是地图的图例⑦,它帮助我们识别地图上不同类型的信息,认识地图上的地理事物。让学生记住一些常见的图例,利用图册,反复 阅读各种地图,巩固学生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知识。 [活动:假如你是杜鹃或王朋,利用1-3图,向别人描述自己家的位置和周围环境] 小结:1、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2、评一个最佳小组合作奖。 尝试应用:1、画一幅自己学校或自己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教后反思 设计教学情境,尽可能使教学内容生活化、生动化。引导学生观察地图、发现问题、自主分析归纳地图的三要素。在此基础上,讲述地图的方向、比例尺和图例的概念,然后引导 学生练习使用地图语言去描述某地的位置,并进行比例尺的量算。最后鼓励学生尝试绘制自 家所在社区的平面图。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第二课时) 在社区中生活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对生活的小区进行调查,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2.通过讨论、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3.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帮助学生形成对生活的环境产 生认同感、自豪感。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 历史与社会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019-2020年七年级历史下册历史与社会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体会到个人和社会之间是紧密相连的,个人的生活离不开社会。 (1)知识与技能:认识到自己是社会中的一员,了解良好的自我意识对个人发展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社会为人类生存、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说明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同时也了解到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群体,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 (3)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不仅为人类生存提供各种资料,同时社会也能促进个人进步。学生通过学习在理解了个人离不开社会的基础上,也应懂得作为社会的成员,在社会生活中要严格要求自己,因为社会这面大镜子既可以照出每个人的长处、优点,也可以照出每个人的短处、缺点,为今后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材分析 本课时讲述了社会与人的关系,强调个人生活离不开社会,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从个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上,正确认识自己,从而学会客观、全面、发展地看待自己。它是学好其他两课的关键。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可以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个人的生活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难点:社会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课程模式是探究式学习,教学步骤是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选择的教学策略是情景教学法,利用实验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通过列举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的生活和成长都离不开社会。 §教学准备 一杯水、一张生活流程图。 §个人使用前的思考及改进: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活动一】将一滴水滴到地上,观察反应(转瞬即失);而一杯水却不会消失。 思考: ○为什么一滴水离开杯子后就会消失? ○如果说小水滴也有灵性,它不想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该怎么办? 别离开它生活的集体。

公开课教案(沪科版七年级上教案)

4.3线段的长短比较(第一课时) 执教人:王士春 班级:七年级(5)班 时间:2013年12月12日(星期四)上午第二节地点:枞阳二中多功能教室一楼

4.3 线段的长短比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根据实际条件,会用叠合与度量等方法比较线段的长短,能说出线段长 短比较的结果,从“数”和“形”两个方面理解线段存在的长短;借助 具体情境了解线段的性质,并能运用它解释一些实际现象;了解线段中 点的概念和几何语言表示。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猜想、实验等过程,有条理的叙述自己的观点。 3、情感与态度: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 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内容分析:本节教科书首先介绍了线段的长短的比较方法——叠合法,给出两条线段长度三种不同关系的几何符号表示,并在此基础上再介绍线段和差关系、 中点的概念及它们的几何语言表示。 教学重点: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和线段的和差关系、线段中点性质及应用。 教学难点:几何语言的表述。 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练习法,合作交流 教具:多媒体课件,绳子,筷子,画有线段的纸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找两位同学上黑板前来比个子,看谁的个子高。很自然的得到今天这节课的内容:线段的长短比较。 板书:4.3线段的长短比较 二、讲授新课 (一)比较线段的长短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线段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操作很容易知道他们的长短,比如黑板的长与宽等等,但是还有一些线段,往往不容易直接比较它们的长短。如黑板上画出的两条线段,我们如何比较它们的长短呢? 学生思考、讨论 1、度量法:用刻度尺量出线段的长度,再比较两者数据的大小。 让学生就黑板上画出的两条线段长短的比较展开讨论,学生应该很容易发现和说出,用刻度尺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度可以比较它们的长短。 提出问题:除度量外,有没有其他方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呢? 引导学生探究,能不能用操作叠合的方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呢?操作时要注意什么? 2、叠合法:画一条直线l,在l上作出线段AB,再作出线段CD,并使点C与点A重合, 点D与点B位于点A得同侧 让学生合作交流,利用叠合的方法,移动其中一条线段,使其与另一条线段的一个端点重合,观察两条线段另外一个端点的情况,并就几种情况分别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口述。 师生共同将上述分析过程板书在黑板上: A B (C)(D)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期末试卷(附答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期末试卷(附答 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选择一个最佳答案,每小题1分,共40分) 1>如果地图上没有指向标,也没有经纬线,那么通常右边表示的方向是 A、东方 B、南方 C、西方 D、北方 2、在140000000的地图上,一厘米表示实地距离是 A、4千米 B、400千米 C、4000千米 D、40千米 3、某城市东门是店铺林立、商品丰富、人流繁多的地区,这里是 A、文教区 B、住宅区 C、商业区 D、工业区 4、一般地图上表示河流、湖泊的颜色是 A、黑色 B、蓝色 C、白色 D、红色 5、中国位于 A、亚洲东部 B、太平洋东岸 C、南半球 D、西半球 6、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政府已在那里设立了 A、直辖市 B、省 C、自治区 D、特别行政区 7、有关东西两半球界线的划分,正确的是 A. 0°和180 °经线圈 B. 20 W和160°E经线圈 C. 20°E和160 W经线圈 D.赤道 &下列语句中描述气候的是 A、阳光灿烂 B、雨过天晴 C、风和日丽 D、四季如春 9、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叫 A.海湾 B.海峡 C.内海 D.海洋 10、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大高原是 A、巴西高原 B、德干高原 C、黄土高原 D、青藏高原 11>下列气候类型中,对我国影响最大的 A、地中海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高山气候 D、季风气候 12、有关我国地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地形复杂多样 B、山区面积广大 C、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D、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 13、我国著名的三峡水利工程在

A、长江流域 B、黄河流域 C、珠江流域 D、淮河流域 14、下列少数民族与其主要分布的连线,正确的是 A、壮族——广东 B、维吾尔族——内蒙古 C、藏族——新疆 D、回族——宁夏 15、中国南方与北方的自然界线是 A、秦岭一淮河一线 B、黑河一腾冲一线 C、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冈底斯山一线 D、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雪峰山一线 16、那达慕”盛会反映了哪个少数民族的风情 A、回族 B、蒙古族 C、藏族 D、傣族 17、梯田是小伙子的脸”哪个少数民族的俗语 A、傣族 B、哈尼族 C、土家族 D、苗族 18、在新疆的绿洲上居住的人们利用的一种灌溉设施是 A、坎儿井 B、建造大型水塔 C、开凿运河 D、都江堰水利工程 19、J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主要反映了气候的 A、复杂性 B、多样性 C、突变性 D、垂直差异性 20、描述一个地方的气候主要要素有…… A、风力和降水 B、气温和气压 C、气温和降水 D、风力和气压 21、下列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是…… A、澳大利亚 B、加拿大 C、意大利 D、中国 22、美国纽约地理坐标是40 °N、75 W,关于纽约位置的描述,正确的是 A、北半球、西半球 B、南半球、东半球 C、北半球、东半球 D、南半球、西半球 23、.................................................. 下列省级行政 区,属于西部地区的是 ................................. A、山西省 B、河南省 C、江西省 D、重庆市 24、........................................................ 关于哈 萨克牧民科学利用天山牧场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夏季分布在山谷间的牧场 B、春秋时节生活在高海拔地区 C、冬季主要在山麓地带 D、天山牧场可四季放牧” 25>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是 ............... A、阿根廷 B、蒙古 C、澳大利亚 D、中国 26、下列平原中,有稻作文化印记的是 ....................... 1 /3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案

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教案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教学 目标 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比例尺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图,从地图中获取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重点 根据现实需要选择和使用合适的地图 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类型的地图,从中获取信息以解决实际问题。教具 各类地图、乡土教材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一、选择合适的地图 提问:请同学们观察1―11A和1―11B两幅地图,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提问:哪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大?哪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小? 提问:如果想了解福州与台湾之间的相对位置和大致距离,应该选择哪幅地图? 提问:如果要坐火车游览台湾,应选择哪幅地图? 总结:由此可见,反映区域范围越大的地图,图上内容越简单,而反映区域范围越小的地图,图上内容越丰富。 二、巧用地图 如果张京要坐火车从北京到杭州旅游,他该选择哪种地图来确定线路? 1、交通图 提问:他应该如何安排线路?可以有哪些不同线路? 展示:《中国铁路干线图》 提问:根据你们确定的线路,沿途会经过哪些城市?

展示《杭州交通图》 展示:等高线图。 叙述:等高线越密集的地方,地势越陡峭;等高线越稀疏的地方,地势起伏越平缓。 教 学 过 程 提问:当我们拿一张《张家界风景旅游区地图》,该如何安排两天的行程? 1、请在图上找到入口处?你准备从哪个门进?从哪个门出? 2、请在图上找到住宿的宾馆,你准备晚上哪个宾馆住宿? 3、根据上述选择,确定第一天和第二天所要游览景点的范围。 4、根据你所确定的范围,再合理安排具体的旅游景点总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交通图、旅游图、等高线图和历史变迁图及其运用。 布置作业 练习册1----7题 板书设计

(完整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汇总

历史与社会 七年级地理上册知识点梳理 班级姓名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一、我的家在哪里 (一)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1、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又叫做“缩尺”。(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 (1)地图上的比例尺,通常有三种表示形式: 线段式:例如,0 50 100千米 文字式:例如,“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50千米” 数字式:例如,1:5000000 (2)比例尺大小对地图的影响:同样大小的地图比例尺越大,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大、小、详);比例尺越小,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粗略(小、大、粗)。注意单位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 2、方向:地图上常用的定向方法有三种 一般定向法:是地图上普遍采用的方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还可确定其他四个方位) 指向标定向法: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按照指向标定方向。(平移指向标) 经纬网定向法: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要根据经纬线来确定方向,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图例和注记: 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和数字说明。(熟悉P6页图1-6常见图例)(二)在社区中生活: 1、社区的主要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 2、社区的含义:社区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共同体;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以及社区居民具有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和比较密切的交往是构成社区的几大要素。 二、乡村和城市 (一)乡村聚落: 1、聚落的含义:聚落是人们聚居和生活的场所,是人类各种形式聚居地的总称。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 2、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乡村人们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它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3、乡村聚落景观和生产活动差异的原因: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生产生活方式、历史文化环境等人文环境特点。(如:云南傣族的竹楼,防潮通风作用;沙特民居墙厚、窗小,适应昼夜温差大的条件) (二)城市聚落: 1、城市聚落: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规模较大,是一定地域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行政管理中心。 2、城市聚落的由来:城市聚落是有乡村聚落发展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村落----市井----集市----城市的过程。

最新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docx

最新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1.1正数和负数 教学目 【知与技能】 1.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是数 . 2.会用正数表示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相反意的量. 【程与方法】 1.了解数生的背景是从需要生的. 2.培养学生的数学用意,渗透立一的思想. 【情感、度与价】 体数学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的需要,激学生学数学的趣. 教学重点 【重点】了解正数与数是由需要生的并会用正数表示生活中常用的具有相反意的量. 【点】明白学数的必要性,能合生活情境出具有相反意的量的典型例子. 教学程 一、新引入 1. : 同学,你看或听广播中的天气?中国地形上的温度.( 可学生模)大家来当小小气象,温度所示的气温:25 ℃, 10℃,零下10℃,零下30℃ . 写方便,将量气温写成25℃, 10℃, -10 ℃, -30 ℃ . 2. : 同学,我已学了哪些数,它是怎生和展起来的? 教引学生出: 在生活中了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序,生了数1, 2, 3,? ; 了表示“没 有”,引入了数0; 有分配和量的果不是整数,需要用分数( 小数 ) 表示 . 之,数是了足生和生 活的需要而生和逐步展起来的. 二、授新 1.相反意的量 : : 同学,在我的日常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量( 事情 ): 例 1: 汽向行 3 千米和向西行 2 千米 . 例 2: 温度是零上10℃和零下5℃ . 例 3: 收入 500 元和支出237 元 . 例 4: 水位升高 1.2 米和下降0.7 米. 例 5:100 自行和出20 自行 . (1) 着学生考些例子中出的每一量有什么共同特点. ( 都具有相反意,向和向西、零上和零下、收入和支出、升高和下降、和出都具有相反意.) (2) 你能出几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的量? 2. 正数和数 : (1) 能用我已学的数表示些具有相反意的量?例如,零上5℃用 5 来表示,零下5℃呢 ?也用 5来表示,行 ? 明 : 在天气中,零下5℃是用 -5 ℃来表示的 . 一般地,于具有相反意的量,我可把其中一 种意的量定正,用去学的数来表示; 把与它意相反的量定,用去学的数( 零除外 ) 前 面放一个“ - ” ( 作“ ” ) 号来表示 . 以温度例,通常定零上正,零下; 零上 10℃就用 10℃表示,零下5℃ 用 -5 ℃来表示 .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上) 第一单元复习 1、我的家在哪里 ①构成社区的要素: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某些共同的看法、相关的利益 和比较密切的交往; ②地图的三要素: A.方向:“一般定向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注出正北方向。 “经纬网定向法”是最准确的定向方法。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弧线叫经线,与赤道平行的线叫纬线。在地球仪上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B.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地距离之比,又叫做“缩尺”。有三种表示形式:线段式,文 字式,数字式; 比例尺越大,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小,表示的地理事物越详细。 比例尺越小,地图包括的实地范围越大,表示的地理事物越粗略。 注意单位的换算,1千米=100000厘米。计算公式: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 C.图例和注记; ③社区的主要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功能。 2、多种多样的社区 ①社区的主要类型:功能社区、自然社区、行政社区。(见书P10 表格) ②社区的差异:一是规模不同;二是特色各异 ③社区间的联系:不仅表现在物产方面,还表现在经济、文化、信息等各个方面。 2、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①常见地图:政区图、地形图(常见的地形图有等高线地形图,判断海拔、坡度、线路)、旅游图、中国铁路干线图 第二单元复习 1、地球上海洋占据了71%,而陆地只占据了29%。 2、世界上最大的陆地是欧亚大陆。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世界上最大的群岛是马来群岛。 3、世界七大洲的面积大小顺序和在地图上的位置。世界上最大的洲是亚洲,最小的洲是大洋洲。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都在东半球,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极洲在东西半球各一半。亚洲、欧洲、北美洲在北半球,大洋洲、南美洲和南极洲在南半球。非洲则刚好在南北半球一半。 4、明确洋与洲之间的位置。如被欧洲、北美洲、亚洲所包围的洋是北冰洋等。世界上最大的洋是太平洋、最小的洋是北冰洋。跨经度最广的是北冰洋和南极洲。 5、掌握世界上的一些海峡名称及它们的位置、沟通的水域。直布罗陀海峡、马六甲海峡、白令海峡、台湾海峡。 6、世界上洲与洲之间的分界线、洋与洋之间的分界线。亚洲与欧洲的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分界线(马六甲海峡)、太平洋与北冰洋之间的分界线(白令海峡)、太平洋与大西洋之间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 7、世界上最高的山脉是喜马拉雅山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玛峰,它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之间。世界上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南美洲),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亚洲)。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亚马孙平原(南美洲),世界上最长的山系是科迪勒拉山系,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安第斯山脉。世界上最长的河是尼罗河(非洲)

七年级 (上)历史与社会教案

第一单元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一、课程目标 (1)1-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2)1-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3)2-2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及显著变化。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初步掌握地图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用 比例尺计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距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地图三要素 教学难点:地图知识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 同学们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地图;对自家周围环境的调查。 四、教学方法 情境式、活动式 五、教学过程 导入 老师上节课请同学们了解自家周围的环境,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引出社区概念。 【板书】从社区看我家 【板书】1.社区 根据同学们的讲述,感性讲解“什么叫社区”:相对固定的区域、一定数量的人口、共同的区域身份、相关的利益、共同的生活空间──人类生活共同体。 “社区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每个社区有不同的位置和环境。请同学们打开你们带来的深圳地图,找找自己的家在哪里。” 进一步引导:“你是如何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的?”请同学们再看书上的图1-1和1-2,看看两幅图有什么不同? 图1-1和图1-2的不同之处 那两幅图是不是一个社区呢?如果是一个地方,老师分别请一个同学扮演杜鹃,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王朋家,再请一个同学扮演王朋,说说怎样从自家走到杜鹃家。 “同学们能听清楚这两位同学说的话吗?为什么听不懂?” “如果我们将这两幅图改成图1-3,再从杜鹃家走到王朋家,是不是就很清楚了?为什么?” 引出地图的语言: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和图例。 【板书】2.地图三要素 老师:方向、比例尺和图例是地图的语言,只有懂得了地图的语言才能正确地阅读图,和地图对话。

最新沪科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第2课时 正数和负数(2)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 2.会根据要求把给出的有理数分类. 3.了解“0”在有理数分类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及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有理数包括哪些数. 难点:要明确有理数分类的标准,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分类结果应是不重不漏,即每一个数必须属于某一类,又不能同时属于不同的两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填空: ①正常水位为0m ,水位高于正常水位0.2m 记作 ,低于正常水位0.3m 记作 。 ②乒乓球比标准重量重0.039g 记作 ,比标准重量轻0.019g 记作 ,标准重量记作 。 2.一个物体沿东西两个相反的方向运动时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它们的运动,如果向东运动4m 记作4m ,向西运动8m 记作 ;如果―7m 表示物体向西运动7m ,那么6m 表明物体怎样运动? 二、讲授新课 1.数的扩充: 数1,2,3,4,…叫做正整数;―1,―2,―3,―4,…叫做负整数;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整数;数32,41,854,+5.6,…叫做正分数;―97,―7 6,―3.5,…叫做负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为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2.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0”是整数吗?是正数吗?是有理数吗? ②“―2”是整数吗?是正数吗?是有理数吗? ③自然数就是整数吗?是正数吗?是有理数吗? 要求学生区分“正”与“整”;小数可化为分数. 3.有理数的分类 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有理数进行不同的分类: ① 先将有理数按“整”和“分”的属性分,再按每类数的“正”、“负”分,即得如下分 类表: {负分数正分数 分数负整数正整数整数有理数0?????? ②先将有理数按“正”和“负”的属性分,再按每类数的“整”、“分”分,即得如下分类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完整版)

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人在社会中生活 不同区域的生活环境,有不同的特征,其中最显著的差异莫过于乡村和城市。所以,区域的特征和差异,就成为我们观察社会生活最基本的角度。 1.地图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2.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指向标定向法、经纬网定 向法(最准确) 3.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又叫缩尺。 公式=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表示方法:数字式、线段式和文字式 在相同图幅情况下,比例尺越大,地图表示实际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反之,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即“大小详,小大略”。 4.图例和注记: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注记是指地图上的文字说明。 5.社区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管理等方面的功能。 6.乡村聚落,即村落,是乡村地区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 7.乡村聚落的分布、形态等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平原地区村落规模大, 一般呈团状分布,山谷村落呈条带状分布。 8.由于所处自然条件的差异,乡村里的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各不相同,有农村、渔村、林 场和牧村等。 9.一般来说,城市聚落是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乡村聚落里逐渐出现了商 业,成为所在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居民中增加了许多从事农业以外职业的人,这样,城市聚落就出现了。 10.步入一些大城市会看到那里有规模宏大的公共建筑,密集分布的住宅楼群,纵横交错的 交通网络,人群熙攘的商业中心,错落有致的园林绿地,还有看不见的地下管道系统。 11.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居住在城市里,城市居民主要从事工业、商业和服务业 等方面的工作。 12.为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多样化的需求,各区域之间就会发生联系,实现优势互补,不仅 限于物产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信息、技术和人才等各个方面。 13.地形图包括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 14.分层设色地形图: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能够直观地告诉我们地势的起伏状 况。平原一般用绿色表示,高原山地一般用褐色表示,海洋用蓝色表示,而且颜色越深,表示海洋深度越深。 15.地形剖面图可以帮助我们对某一地区沿剖面线地带的起伏状况有准确的了解。 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 1.人类生活的空间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其中,地形、气候、水文、动植物、土壤和 光照等构成了自然环境;人口、人种、语言、历史宗教和生产活动的等地球上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和现象构成了人文环境。自然条件和人文特色是认识人类共同生活的世界两个最基本的着眼点。 2.从太空看,海洋占据地球表面71%的面积,陆地占据29% 3.大陆和其附近岛屿合起来成为大洲,全球按照面积大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 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和大洋洲。 4.海洋的主体部分是大洋,海是大洋的边缘部分,按照面积大小依次是太平洋(最大、最深、最多岛 屿)、大西洋(“S”状)、印度洋(热带海洋)和北冰洋(最小、最北、最冷)。(掌握其特征)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所谓历史,就是指记录下以前所发生的事。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只有一个真相。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1:夏、商、西周的兴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一)知识目标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脉络,对每个朝代的建立时间、建立者、灭亡时间、亡国者等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课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识别历史地图,合作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分析得出结论:夏、商统治者的统治态度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存亡。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制作示意图、编写和表演历史剧、讲故事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通过抒发感想,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制作比较表、分组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运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容量。 [度价值观] 通过夏、商、西周历史的学习,认识到国家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终_其统治,人民群众有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达到目的,树立民族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重点]我国的原始人类 [难点]通过奴隶制国家与原始社会对比,分析奴隶制度的进步性。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学思路] 课前导学 1.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基础水平合理分组;学生以组为单位,查阅书籍、杂志、网站,搜集有关夏、商、西周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况表格。 3.有能力、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制作相关的手抄报、课件等。 二、教学渗透 1.上网查询、搜集和剪辑相关影视资料,渗透信息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2.可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文艺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总结知识要点,如编演历史短剧等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使文、史融为一体。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前面学习了原始社会的有关内容,到原始社会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国家——夏。从此奴隶制在我国建立。 2、学习新课 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对夏、商、西周三朝的内容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再通过填充历史再现表格从整体上有一个脉络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 2、都城:阳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传位给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5、夏朝最后一个国王是桀 二、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汤率领下灭夏 2、商朝最后一个国王:纣(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继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战,商朝灭亡,西周建立。

2018年新版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知识点(全)

七年级上历史与社会知识点纲要 第一单元:人在社区中生活 第一课我的家在哪里 一、地图三要素 二、社区 第二课乡村与城市 一、乡村聚落:村落,乡村聚落又分为农村(种植业)、牧村(畜牧业)、林场(林业)和渔村(渔业)。 (1)村落分布、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平原上的村落(密集、团状分布);山谷中的村落(条带状分布)

(2)房屋建筑与自然环境:坡度往往与降水有关(平顶尖顶);墙壁厚度和窗子大小与气温(有时还会涉及风或风沙)有关;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如傣族竹楼等)。 二、城市聚落:在乡村聚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城市的功能不是单一的,例如拥有中关村-高科技园区,王府井-商业区,方庄小区-住宅区。 (1)造成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差异的主要原因: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2)主要差异: 地区乡村城市 自然景观人为改变小,自然景观人为改变大,人文景观 建筑物矮,稀疏高,密集 公共设施类型少,数量不多,不够便利类型多,数量多,便利 人口数量少,密度小,从事农林牧渔数量多,密度大,从事工商业,服务业三、区域间的联系:不同区域间的联系不仅表现在物产(具体某特产)方面,还表现在经济(贸易)、文化(文艺演出)、信息、技术和人才(支教)等各个方面。(结合例子去记) 综合探究一从地图上获取信息 一、等高线地形图: ①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②相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 ③等高线:一个区域海拔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闭合曲线。 ④等高距: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距离。 ⑤特点:同一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相邻等高线上的各点,等高距相等。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A 山峰山脊山谷鞍部悬崖⑥口诀:山顶(山峰):闭合曲线,外低高,▲符号。 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