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CT扫描对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分析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CT、MRI比较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CT、MRI比较

比较差 异有 统计 学 意义 ( P < 0 . 0 5 ) 。两种 方法 对 P G的检 出率 比较差 异无 统计 学 意义 ( P > 0 . 0 5 ) 。M R I 对H T数 目、大 小 以及 范 围显示 均优 于 c T 。
d o i :1 0 . 1 4 0 3 3  ̄ . c n k i . c f mr . 2 0 1 5 . 0 3 . 0 3 2
脑梗 死后 出血 性转变 f H T ) 又名 j I I 巾 上 性脑 梗死 ,主要是指 在
脑 梗 死 以 后 梗 死 区域 继 发 出血 ,可 分 为 n发性 出血 与 药 物 治 疗 后 继发出血。 早 期 溶 栓 治疗 是 目前 临床 治 疗 急性 脑 梗 死 的 有 效手 段 ,
《 中 外医 学 研 究》 第1 3 卷第3 期( 总 第2 6 3 期) 2 0 1 5 年1 月 医技与临床 Y i j i y u l i n c h u a n g
脑梗 死后 出血性转变 的C T 、MR I 比较
张卫 平 ① 尹 光 平①
【 摘要 】 目的 :比较分析 c T与 M R I 对脑梗死后 出血性转变 ( H T ) 的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 2 0 1 3 年1 月一 2 0 1 4 年6 月笔者所在 医院神经内科住
在 脑 梗 死 后 同时 接受 C T与 MR I 检查 ,两 项 检 查 的 间 隔 时 间
2 . 1 C T与 MR I 对 H T的柃 出率与分型 比较 MR I 对 H I 的检 出 率 为 8 6 . 2 1 %,显 著 高 于 C T的 1 2 . 0 7 %, 比较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 0 . o 5 ) 。两种方 法对 P G的检 出率 比较
增强CT扫描对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分析

增强CT扫描对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分析谢启约; 耿俊山; 谢佳固; 李红伟; 侯庆宇; 王勇【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4页(P8-10,23)【关键词】大面积脑梗死; 增强CT扫描; 出血转化; 预测价值【作者】谢启约; 耿俊山; 谢佳固; 李红伟; 侯庆宇; 王勇【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放射科河南濮阳 457001; 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人民医院放射科河南濮阳457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22.15+1大面积脑梗死主要是指大脑中动脉区大面积梗死占所有缺血性幕上脑梗死的3%~15%,并且导致患者大脑半球大约1/3~2/3脑组织出现缺血坏死。
且患者于发病数小时内可出现进行性临床恶化,患者病死率大约为80%[1]。
这种症状给广大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生存负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经济负担。
而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是急性脑梗死后缺血病灶内出现的出血情况,其与缺血范围内血管再通后恢复血流灌注有密切的关联,是脑梗死自然转归过程的一种状态,同时也可能发生在应用抗凝药物或者溶栓治疗后[2],此时临床治疗方案与疾病发展发生了较大的矛盾,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才能够进行对症治疗。
大面积脑梗死后发生出血性转化大大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其预后情况完全取决于能够早期发现和治疗,因此针对入院后患者进行多次头CT扫描,同时进行增强CT扫描对其出血性转化有较好的预测诊断价值,本研究入选近年来就诊于我院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观察研究,分析和探讨增强CT造影剂外渗和脑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1.1 一般资料入选2013年1月~2014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47例,入选患者均在发病内12小时入院,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所制定的脑梗死诊断相关标准,同时大面积脑梗死符合影像学梗死病灶最大直径>5cm,同时累及2个或2个以上的脑叶[3]。
CT增强扫描的临床应用

CT增强扫描的临床应用CT增强扫描的临床应用1.介绍CT增强扫描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技术,通过注射造影剂来增强器官或组织的对比度,从而更好地观察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
本文将介绍CT增强扫描的临床应用。
2.脑部2.1 脑血管病变的诊断:CT增强扫描可以用于检测动脉瘤、动脉硬化斑块和脑血管狭窄等脑血管病变。
2.2 脑肿瘤的评估:CT增强扫描可以对脑肿瘤进行定位和分析,评估其大小、形态和边界,以及评估其血供情况。
2.3 脑卒中的诊断:CT增强扫描可用于判断脑卒中的类型,如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并评估卒中的范围和严重程度。
3.胸部3.1 肺部疾病的检测与评估:CT增强扫描可以用于检测肺结节、肺炎、肺栓塞等肺部疾病,并评估其大小、形态和密度等特征。
3.2 胸腔和纵隔肿瘤的评估:CT增强扫描可用于评估胸腔和纵隔区域的肿瘤,提供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浸润程度等信息。
3.3 血管疾病的诊断:CT增强扫描可以用于检测肺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等血管疾病,并评估其病变的程度和范围。
4.腹部4.1 肝脏病变的诊断与评估:CT增强扫描可用于检测肝脏病变,如肝癌、肝血管瘤和肝囊肿,并评估其大小、形态和血供情况。
4.2 胰腺病变的诊断与评估:CT增强扫描可以用于检测胰腺炎、胰腺囊肿等胰腺病变,并评估其大小、形态和病变的程度。
4.3 肾脏和泌尿系统病变的检测与评估:CT增强扫描可用于检测肾结石、肾肿瘤和泌尿系统结构的异常,并评估其大小、形态和血供情况等。
5.其他部位5.1 骨骼系统病变的检测与评估:CT增强扫描可以用于检测骨折、骨肿瘤和骨转移等骨骼系统病变,并评估其损伤程度和骨密度情况。
5.2 淋巴结和肿瘤的诊断与评估:CT增强扫描可用于检测淋巴结的肿大和异常以及肿瘤的转移情况,并评估其位置、大小和血供情况。
5.3 颅面部疾病的诊断与评估:CT增强扫描可用于检测颅面部骨折、颅内占位性病变和颅面部感染等疾病,并评估其位置、大小和骨结构的异常情况。
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CT诊断新认识

吴升 强
( 陆川县人 民 医院放 射科 , 广西
陆川 5 3 7 7 0 0 )
【 摘要】 目的 提高对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C T 诊断水平及新认识。方法 对 6 0 例大面积脑梗
死后 出血性转化 的 C T 资料进 行 回顾性 分析 。结 果 型( 1 3 例) 、 边缘 型( 2 1 例) 、 混合型( 2 6 例) 。结论 大面积 脑梗死后 复查头部 C T , 常规扫描 3 7 例, 薄层 扫描 2 3
Ne w i n s i g h t o f CT d i a g n o s i s i n h e mo r r h a g i c t r a n s f o r ma t i o n a f t e r ma s s i v e 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 U S h e n g — q i a n g .
ma s s i v e c e r e b r a l nf i a r c t i o n .M e t h o d s CT i f n d i n g s o f h e mo r r h a g i c t r a n s f o r ma t i o n o f ma s s i v e 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we r e s t u d i e d n i 6 0 c a s e s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 Re s u l t s Of 6 0 c a s e s , 3 7 we r e p e r f o r me d c o n v e n t i o n a l CT s c a n a n d 2 3 we r e p e fo r r me d hi t n l a y e r s c a n . He mo rh a g i c ra t n s or f ma t i o n we r e d e t e c t e d a f t e r ma s s i v e c e r e b r a l i n f a r c t i o n we r e f o u n d i n 3 c a s e s a t l d a y s , 1 6 c a s e s a t 2 - 3 d a y s , 9 c a s e s a t 4  ̄ 7 d a y s , 3 2 c a s e s a t 8 -1 4 d a y s . CT in f d i n g s o f h e mo rh a g e i n 6 0 c a s e s we r e 3 p a t t e r n s :1 3 c a s e s we r e c e n ra t l ,2 1 c a s e s we r e p e r i p h e r a l , 2 6 c a s e s we r e mi x e d . Co n c l u s i o n “ He mo r -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CT、MRI比较

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CT、MRI比较目的:比较分析CT与MRI对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HT)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住院HT患者58例,分别进行CT与MRI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HT的诊断分型结果。
结果:MRI 对HI的检出率为86.21%,显著高于CT的12.0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两种方法对PG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MRI对HT 数目、大小以及范围显示均优于CT。
结论:MRI对HT的诊断较CT检查敏感性更高,对判断出血分期、临床治疗决策以及预后判断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应用。
标签:脑梗死;脑出血;核磁共振成像;体层摄影技术;诊断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HT)又名出血性脑梗死,主要是指在脑梗死以后梗死区域继发出血,可分为自发性出血与药物治疗后继发出血。
早期溶栓治疗是目前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手段,但可能治疗后可能增加HT风险,且可能导致神经功能障碍加重以及死亡率上升[1]。
因此,早期预测HT的演变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对比分析了CT与MRI对HT的早期诊断分型价值,旨在提高临床对HT的认识与诊疗水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1月-2014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住院HT患者58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上制定的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均存在一定的神经功能障碍,均在脑梗死后同时接受CT与MRI检查,两项检查的间隔时间在24 h以内。
其中,男35例,女23例,年龄20~85岁,平均(57.3±13.2)岁。
1.2 方法1.2.1 CT检查患者均应用GE公司提供的Light speed 4型CT扫描仪进行检查,以听眦线(OM线)作为基线连续向上实施轴位序列扫描,扫描参数:管电流为250 mA,管电压为120 kV,层厚为10 mm,层间距为10 mm,矩阵为512×512。
CT扫描对大面积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分析

快 速恶化 ,临床病 死 率 高达 80% ,直 接威 胁 到 患者 生命 安 入 院 后 即进 行 头 颅 CT扫 描 ,24~48hCT 复 查 扫 描 、7天 后
全 … 。脑梗死后 出血性 转 化 指 的是 脑 梗 死后 缺 血 区内 出血 再 次 CT复 查 扫 描 ,对 于 诊 断 存 在 出 血 性 转 化 者 停 止 溶 栓 、
子拮抗剂 、降颅 压 、给氧等治疗手段 。
2 结 果 ① 52例 患者入院时的 CT平扫 中发 现 21例 有陈 旧性 脑
梗 死 病 灶 ,10例 额 叶 及 顶 叶 局 部 存 在 脑 回 肿 胀 、灰 白 界 限 模 糊 等 病 变 ,其 他 21例 未 见 异 常 。 ② 24~48hCT扫 描 中 发 现脑部动脉 区梗 死灶面积增大 ,且 累计额 叶 、顶 叶 ,病 灶 内 可见点状或 片状高密度影 ,且发现 6例存在 出血性 转化 。4() 例进行 了 CT增强 扫描 ,发 现 8例造影剂外渗 。③ 40例增强 扫描患者 7天后 复查 CT过 程中 ,发现 15例出血性转化 ,这 其 中 10例缺血灶 内部 、周边可见条索状 、点状 高密度影 ,2 例可见块状 高密度影 ,8例造影剂外 渗者 的梗死病灶存 在高 密度变化 。④ 52例患者入 院 7天 内 cT扫描共 诊断 出 21例 出血性转化 ,发生率 高达 40.38% (21/52),其 中渗 出型 16 例 、血 肿 型 5例 。 3 讨 论
1 资 料 与 方 法
1.1 一般资 料 选择 2016年 1月 ~2017年 10月期 间 我院收 治 的大 面积脑 梗死 患者 52例 为研 究对 象 ,均符 合脑 血 管学 术会议 (第 4届 )中脑 梗死 的临床 诊 断标 准 ,且脑 梗 死灶 直 径超过 5cm、累及多个 脑叶 。排 除入院前有 其他 病因 导致 神 经 功能 障 碍 者 、伴 有 出血 倾 向者 、发 病 后 未 复 查 头颅 CT 者 。52例研究 对 象 中包 括 男性 29例 、女 性 23例 ;年 龄 23 ~ 72岁 ,平均 (55.8±2.9)岁 ;8例合 并心 房纤 颤 、10例合 并糖尿 病 、9例合并 高血 压 、12例合并 冠心病 ;临床症 状表 现 为 :19例 恶心呕 吐 、32例头 痛 、12例意识 模糊 、18例 失 语 、30例感 觉障碍 。 1.2 研究 方法 选择 GE公 司生产 的 16层螺旋 CT扫描设备 ,
探讨CT与MRI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HT)中的诊断价值

5缺血性脑梗死属于临床神经内科疾病,发病时通常会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溶栓、抗凝和扩张血管的治疗,但是治疗后,部分患者恼内会出现出血现象,这就是脑梗死后继发出血(hemorrhaigc transformation,HT),脑梗死患者在脑梗死区域继发出血,称为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有自发性出血和药物治疗后继发出血之分。
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方法为溶栓治疗,但这种治疗手段会导致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出现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现象,威胁患者生命[1]。
据统计,出现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患者高达20%~45%[2]。
随着CT 与MRI 的广泛应用,出血性脑梗死已经可进行临床诊断,也使得临床医生对出血性脑梗死有进一步的认识,当前CT 用于大范围出血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在微小出血或者局部病灶性出血诊断中应用受到限制。
基于此,此次研究对比了CT 和MRI 在预测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的诊断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基本资料选择2015年11月—2017年6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60例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变患者为分析对象,其中,患者男女比例为:33例:27例,年龄在25~79岁之间,平均(51.12±12.1)岁。
60例接受CT 和MRI 检查的患者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制定的脑梗死临床诊断标准,患者在接受CT 和MRI 检查时,两项检查间隔时间需在24小时内进行。
1.2 治疗方法CT 扫描:使用Light speed 4型CT 扫描仪对患者进行脑部扫描,扫描基线为听眦线,连续向上实施轴位序列扫描,具体扫描的参数为:管电流:250毫安,管电压:120千伏,层厚:10毫米,层间距:10毫米,矩阵:512×512。
MRI 扫描:使用西门子Magnetom ESSENZA 1.5超导型磁共振仪,对患者脑部进行横轴位和矢状位的扫描,具体扫描的序列与参数为:(1)横轴位上T2-FSE 的序列为:TE:118毫秒,TR:5100毫秒;(2)横轴位上T1-FLAIR 的序列为:TE:7.9毫秒,TR:3196毫秒;(3)横轴位上T2-FLAIR 的序列为:TE:115毫秒,TR:10002毫秒,TI:2300毫秒;(4)矢状位上T1-FLAIR 序列为:TE:8.9 毫秒,TR:750毫秒,TI:920毫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y mPh an gi om a s )
mi mi cki t l g
A m J
ca1 er nou s h emangi 0一mas .
O p h t h a l m o 1 , 2 0 0 1 , 1 3 1 : 3 6 4 .
1 2. B o nd J B , H a i k B G,, Ta we r a s J L . et a1 . M a g n et i c 1 e s o n a n c e i m a gi n g o f o r bi t a1 1 y m p h a n gi o m a
4.
瘤的M R I 诊 断. 中国医学影像技 术杂 1 0 . 安裕 志, 李彬 , 鲜 军鲂 , 等. 易混 淆的
志, 2 0 0 2 , 1 8 : 8 7 2 .
2. Molit ch nI, Unge r EG, Wi tte
眶 尖部 肿瘤 的M R I 特点. 中华 眼科杂
ed ,St L oui s : Mos by ,20 01 , 95 5.
血 管 瘤 一 般 为 先 天 性 , 多 数 出生 时 就 存 在 , 随着 年 龄 增 长 可 自行
. 吕剑 , 王宏 , 张韶峰 , 等. 眼 眶淋 巴管 消 退 , 皮 肤 有 颜 色 改 变 , 多 数 位 1
1 ymphangi oma s:a s Pect r um of
等 信号 ,增强后轻度 均匀强化 ; d 、静 脉 曲张大 多 数 在青 少 年 时 期
发 病 ,体 位 性 眼 球 突 出 ,颈 静 脉
h emodY n am i c a 1 1 Y i s o 1 a t e d
于 眼 睑及 眶 周 软 组 织 ,较 少 累 及 眼眶 ,大多数肿瘤 在学龄前 可 自 行 消 退 , 增 强后 明 显 均 匀 强 化 ; c 、 横 纹 肌 肉瘤 生 长 迅 速 , 短 期 内可 发 生 明显 变 化 ,可 侵 犯 邻 近 结构 ,也可破坏邻 近眶壁骨 质 , M R I 显 示 病 变 形态 不 规 则 ,边 界 不 清 楚 ,信 号 常 不 均 匀 ,增 强 后 明 显强化 ,结合病 史一般能鉴 别 ; 弥漫性淋 巴瘤多见于4 0 岁 以 上 患 者 ,M R I T l W I 呈等 信 号 ,T 2 W I 呈
R a d i o 1 o g y , 1 9 9 5 , 1 9 4( 5 ) : 3 4 3 .
3. T une M.S a d r i E.Ch a r D n.
O r bi t a l l y m p h a n g i o m a : a n a1 Y s i s o f 2 6 P a t i e n t s.B r J
志, 2 0 0 0 , 3 6 : 2 7 0 .
1 1.S e l v a D,S t r i a n e s e D,
CL. e t a 1 .
Pe r cu t a n e o u s
wi t h and wi thout gado1 i ni um c o n t r a s t e n h a n c e m e n 1.
O p h t o o t m a n J .H a Y E .G r a e b D.e t a 1 .0 r b i t a 1 一a d n e x a 1
v a s c u 1 a r h a m a 1 -t o m a s.
O p ht hal m o1 o g Y , 1 9 9 2 , 9 9 :1 3 1 8 —
1 3 2 4.
O p ht h a l m o 1 o g y , 1 9 8 6 , 9 3 : 1 5 5 8 . 5 . M a f e e MF . I m a g i n g o f t h e o r b i t . I n:V a 1 v a s s o r i G E. M a f e e MF,C a rt e r BL, ed s.I ma gi ng of t he h e a d an d ne ck .N e w Y o r k : T hi e m e . 1 9 9 5 . 1 9 3 - 1 9 8 . 6 . F or h e s G . V a s c u1 a r l e s i o n s i n t h e o r b i t . N e u r oi m a g i n g C1 i n N A m , 1 9 9 6 , 6 : 1 1 3 - 1 2 2 .
CHI NES E J OURNALOFCTAND MRI , AP R. 2 01 5 , Vo 1 . 1 3 , No . 4T o t a 1 No . 6 6
信 号 , 信 号 一 般 均 匀 ;b 、 毛 细
9 . We i s s S W, G o 1 d b 1 u m J R . T u m o r s of i ymP h v e s s ei s .I n : We i s s S W. Go I d b l u m J R. En zi n g e r a n d W e i s s ’ s s o l t t i s s u e t u m o r s , 4 t h
s c1 er ot her a py o f l y mp ha ngi o ma s .
B o n a 1 o1 o n t a G. et a1 . 0 r bi t a 1
V e n o u s 一1 y m p h a t i c m a l f o r m a t i o n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