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高效养殖措施

合集下载

泥鳅养殖高产技术大全泥鳅养殖技术要点

泥鳅养殖高产技术大全泥鳅养殖技术要点

泥鳅养殖高产技术大全泥鳅养殖技术要点泥鳅是一种小型经济鱼类,长期以来人们总是从自然界中捕捉,很少进行人工养殖。

但由于它具有生命力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疾病少、成活率高、繁殖快、饵料杂且易得的优势,因此从养殖角度来说,它也是一种最易饲养又可获得产的鱼类,已成为池塘、网箱、庭院的主要水产养殖品种之一。

下面是的泥鳅养殖高产技术大全,欢送大家参考!养泥鳅池最好建在阳光充足水源好的地方。

以水泥池养泥鳅最好。

池子周围要用三合土夯实,池底也应夯紧。

放养前,池内要放30厘米深的肥料,30厘米深的水,进出水口要用铁丝网围住防泥鳅外逃。

泥鳅自然繁殖的方法简便。

开春后,修好鱼池,用生石灰消毒,然后注入新水,待池水药性消失后,将亲鱼雌雄1:2比例放入池中,每平方米面积放300克左右,当池水温度上升到20℃左右时就要在池中放置鱼巢,并经常检查清洗上面的泥尘污物,以免泥鳅产卵时影响卵粒的粘附效果,泥鳅喜欢在雷雨天或水温突然上升的天气产卵,产卵多在清晨开始,至上午10时结束,产卵过程需20-30分钟,产卵后要及时取出粘有卵粒的鱼巢,另池卵化,以防亲鱼吞食卵粒。

同时,补放新鱼巢,让未产卵的亲鱼继续产卵。

泥鳅的人工繁殖方法与家鱼相同,催产季节可在4月下旬到6月,催产前,将选好的雌雄泥鳅分别放入两个瓷盆内,然后用纱布裹住泥鳅,将尾部露出,再注射催产剂,注射的部位可选背部肌肉和腹腔。

种类与剂量按每条雌鳅计,分别为:鲤鱼脑垂体0.5-1个或青蛙脑垂体2-3个,绒毛膜促性腺激素10-15国际单位,或者类似物(LRH-A)5-10微克。

雄鳅剂量减半,双亲注射催情药物后,在温水中6-8小时便开始发情,表现为泥鳅在水中剧烈翻腾赠卵后体外受精。

泥鳅的卵是灰黄色,稍重受精卵在水温20-30℃范围内都能正常孵化,一般2天左右即可孵出鱼苗,用小容器静水,勤换水(每天2次)孵化效果好,每升水放卵400-600粒为宜。

幼苗孵出两天便可吃食,需吃一些易于消化的富含营养的精料,最好是熟蛋黄。

泥鳅养殖方法及饲料配方

泥鳅养殖方法及饲料配方

泥鳅养殖方法及饲料配方泥鳅养殖方法及饲料配方泥鳅养殖是一种很受欢迎的养殖方式,因为泥鳅的营养价值很高,而且泥鳅的肉质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

但是,泥鳅养殖也有很多的技巧,需要我们好好学习掌握。

这篇文章,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泥鳅养殖的方法及饲料配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泥鳅养殖方法1.水质要求泥鳅适应于适中的水温和适中的水质,适宜的水温为25℃~30℃,水质PH值为7.0~8.0,水深为40~80厘米。

2.养殖环境泥鳅属于夜行性动物,对光线比较敏感,因此,在养殖时要避免阳光直射池塘或养殖池,而要建造遮阳设施,如草帘、竹帘等。

3.投料和排泄物处理在投喂时,不宜过量,以免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

如果不加以处理,泥鳅的排泄物会对水质产生一定的污染,也会对泥鳅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因此,在养殖中,要尽可能采用循环水系统,及时清理水质,保持水质清洁。

4.疫病防治泥鳅的养殖中,常常会出现烂鳃病、背鳍软化病、尾鳍软化病等疾病。

预防和治疗疾病,可以采用药浴和投药的方式。

二、泥鳅饲料配方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其饮食习惯广泛,主要以浮游生物、藻类、水生昆虫、小型鱼类等为食。

在养殖中,要合理选择饲料,满足泥鳅的生长需要。

下面,我们就简单介绍一下泥鳅的饲料配方:1.鱼精饲料鱼精饲料中含有多种优质的植物蛋白和鱼粉,适量添加肉骨粉和骨粉,能够提高泥鳅的体重和生长速度。

饲料配方:大豆粉80%、鱼粉10%、肉骨粉和骨粉各5%、玉米粉和淀粉各为2.5%。

2.活体饵料在养殖中,可以采集一些浮游生物、藻类、水生昆虫等作为泥鳅的饵料。

3.人工饵料人工饵料是指专门为泥鳅设计的配方饲料,能够满足泥鳅生长所需的各种营养素。

饲料配方:小麦粉50%、玉米粉20%、高粱粉10%、鱼粉10%、大豆粉5%、菜籽粕5%。

综上所述,泥鳅养殖方法及饲料配方非常重要,只有正确使用饲料和养殖方法,才能够增加泥鳅的生长速度和体重,提高泥鳅的质量和产量。

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技巧,做好泥鳅的养殖工作。

泥鳅养殖技术 掌握这八点就能让你养好泥鳅

泥鳅养殖技术 掌握这八点就能让你养好泥鳅

泥鳅养殖技术掌握这八点就能让你养好泥鳅泥鳅营养丰富,味道清爽鲜美,肉质细嫩,有“水中人参”的称号。

又因泥鳅具有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容易养殖、运输方便,生产成本低等优点,也是现今一个非常不错的农村水产品种养殖项目。

那么,泥鳅应该如何养殖呢?泥鳅的养殖技术有哪些?接下来专业人士跟大家分享泥鳅养殖技术,掌握这八点就能让你养好泥鳅!一、泥鳅的投放1、一种是当年放养的苗种当年收获成鳅,就是4月份前把体长4-7厘米的上年苗养殖到下半年的10-12月份收货,这样既有利于泥鳅生长,提高饲料效率,当年能达到上市规格,还能减少由于囤养、运输带来的病害与死亡。

过大易性成熟,成活率低;规格太小到秋天不容易养殖成商品泥鳅。

2、第二种就是隔年下半年收获,也就是当年9月份将体长3厘米的泥鳅养到第二年的7-8月份收获4月份至5月上旬正值泥鳅怀卵时期,放养时间最好避开泥鳅的繁殖季节,可选在2-3月份或6月中旬后放苗。

放养时的处理鳅种放养前用3%-5%食盐水消毒,以降低水霉病的发生率,浸洗时间未5-10分钟。

二、水质调控鳅种刚入池时,池水水深保持在10~20厘米,以后随着鳅种的生长,逐渐加深水位到应有的深度,平时浅一些,炎热高温时可加深一些,并经常注入新水,保持良好的水环境。

天气闷热时,池水易缺氧,如发现泥鳅游到水面吐食空气,应及时添注新水或采取增氧措施。

三、池塘土质土质对饲养泥鳅效果影响很大,生产实践表明,在黏质土中生长的泥鳅,身体黄色,脂肪较多,骨骼软嫩,味道鲜美;在沙质土中生长的泥鳅,身体乌黑,脂肪略少,骨骼较硬,味道也差。

四、饲料选择泥鳅为杂食性小型鱼类,饲料来源很广,水蚤、蚯蚓、蝇蛆等是泥鳅天然的饵料生物,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可投喂米糠、豆饼、豆渣、血粉、麦麸等。

泥鳅的摄食量与水温密切相关,3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4月~6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4%,7月~8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1%,9月~10月的日投喂量为泥鳅总体重的4%。

泥鳅生态养殖技术泥鳅养殖业

泥鳅生态养殖技术泥鳅养殖业

泥鳅生态养殖技术- 泥鳅养殖业生态养鳅,包括稻田、慈菇田、荸荠田养鳅等生态间作模式。

这些田中有丰富的天然饵料,农作物是很好的遮阳物,水田深度也符合泥鳅的生长。

一般每平方米水面可放养0.2公斤鳅种,养殖半年后可收获0、5公斤成鳅。

稻鳅兼作两相宜。

现将主要技术介绍如下:一、精整田块。

养鳅田块要水源充足。

放风前,将田埂加宽夯实,在田块四周插上木板或塑料板,人泥30厘米,用以防逃。

在田沿田埂开一条围沟,田中心开纵横厢沟。

围沟与厢沟相通,沟宽50厘米,深25―30厘米,将养殖田块分成均等4小块,进、排水口用铁丝或塑料网拦挡,以防鳅逃跑。

二、施足基肥。

泥徽主要捕食水蚤、丝蚯蚓、摇纹幼虫等,适度施肥,能促使饵料生物的生长:光将池水放干,曝晒3―4天,再按每亩撤米糠130公斤。

次日,每亩追施发酵畜肥200―300公斤,再晒4―5天,使其腐烂分解,然后蓄水。

三、放养苗种。

水田插秧后及时放养鳅种。

选用3厘米左右的种。

选用3厘米左右的鳅种,每亩放养2万~2.5万尾。

如有流水环境或有较高饲养管理水平,可适当多放养一点。

四、饵料管理。

泥鳅属杂食性鱼类,除施肥外,还应投喂蝇蛆、蚕蛹、蚯蚓、螺蚌肉及豆渣、麦麸、米糠、豆饼等动植物性饲料。

要做到定质、定时、定量、定位。

水温20℃以下,投植物性饲料占70%―80%;20℃~25℃时,动植物性饲料各半;25℃―30℃时,动物性饲料应占60%―70%。

泥鳅放种后第一个月应投喂蚕蛹和炒米糠各半的混合饲料。

每天下午5时左右1次投入,投饵量以次日早晨食完略余为度,每次投饵量占总瞅重的3%―5%,水温高时,可相应增加。

放养一个月后,每隔15天追施畜粪15公斤/100平方米。

同时投喂动植饵料。

后期最好在集鱼坑或厢沟内施肥投饵,以有利于集中起捕。

五、日常管理。

要经常检查田埂及进、排水口防逃设施,发现漏洞及时修补。

水田养殖水位应根据农作物生长需要并兼顾泥鳅的生活习性,在农作物栽植前期,要浅灌水,以促进生根发棵;生长期适当加深水位至10―15厘米,露田期间围沟与厢沟水深保持在15厘米左右。

最正确的泥鳅饲养方法

最正确的泥鳅饲养方法

最正确的泥鳅饲养方法泥鳅是一种耐低氧的淡水鱼类,被广泛饲养和食用。

它们具有繁殖能力强、较强的抗病能力等特点,因此在养殖业中非常受欢迎。

为了保证泥鳅能够健康成长,养殖者需要遵循一些正确的养殖方法。

下面将详细介绍最正确的泥鳅饲养方法。

1.选取适宜的饲养环境泥鳅适宜生长的水温为15-25摄氏度,最适宜为20摄氏度。

因此,养殖者需要选择适宜的水源,保持水温稳定。

此外,泥鳅对水质要求不高,但也需要保持水质清新,避免水体富含有害物质。

2.提供适宜的栖息场所泥鳅习惯栖息于底层,因此需要准备合适的栖息场所。

养殖者可以在池塘或鱼缸中设置一些岩石、砖块等,为泥鳅提供栖息的空间。

此外,可以在水中放置一些水草,为泥鳅提供遮蔽和觅食的场所。

3.提供全面均衡的饲料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可以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底栖动物、植物碎片等。

为了满足泥鳅的营养需求,养殖者需要提供全面均衡的饲料。

市场上有专门的泥鳅饲料,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满足泥鳅生长所需。

4.定期清理废料和换水泥鳅喜欢在底层觅食,容易产生大量废料,因此养殖过程中需要定期清理废料,保持水质清洁。

同时,定期换水也是必要的,以保持水中的氧气含量和新陈代谢产物的稳定。

5.避免过度饲养和过度捕捞泥鳅具有快速繁殖的特点,但过度饲养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和疾病的发生。

因此,养殖者需要控制饲养量,避免过度饲养。

此外,过度捕捞也会对泥鳅的繁殖和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6.留意疾病防治泥鳅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但仍然容易受到一些疾病的侵害。

养殖者需要定期观察泥鳅的行为和外貌,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避免疾病的扩散。

7.定期监测水质水质是泥鳅健康生长的重要条件之一、养殖者需要定期监测水质的PH值、氨氮含量、溶解氧含量等指标,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进行调整和处理,以保持水质的稳定。

总之,泥鳅的正确饲养方法包括选择适宜的饲养环境、提供适宜的栖息场所、提供全面均衡的饲料、定期清理废料和换水、避免过度饲养和过度捕捞、留意疾病防治以及定期监测水质。

泥鳅养殖方法

泥鳅养殖方法

泥鳅养殖方法一、水质选址泥鳅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澈、含氧量高的环境中,所以选址是非常重要的。

水质清澈、无污染的河湖、水库、塘坝等地都可以进行养殖。

应当避免选择污染源附近的水域。

二、新塘构筑选择合适的场地后,需要新建塘坝。

首先要清理水塘,将污泥清除干净。

然后开始修塘,修筑好的泥鳅塘应具备平整、排水好、抗洪能力强、通风良好等特点。

三、水质调理水质调理是泥鳅养殖的关键。

首先,应确保水质透明度高,没有浑浊物质。

其次,根据养殖密度合理投放肥料,增加水中的营养物质。

一般每亩塘投放施肥量为100-120公斤。

此外,还需掌握好塘水的PH值、温度等指标。

四、水生植物配置水生植物可以起到净化水质、提供饲料及遮蔽作用。

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如水葫芦、水芹菜等,有助于提供泥鳅的饲料和栖息地。

五、泥鳅选种和投放在泥塘养殖泥鳅时,要选用体型健壮、抗病能力强的泥鳅种类。

一般选择品种有白泥鳅、红泥鳅、黑泥鳅等。

根据塘池的大小和养殖的需求进行适量投放,一般每亩塘养殖1000-1500尾泥鳅。

六、饲料供给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可以食用水中的浮游生物、植物饲料以及鱼粉、鱼油等。

养殖者可以喂养一些鱼粮、玉米饼干、豆饼等饲料,以保证泥鳅的养分供给。

七、定期检查养殖过程中应定期检查泥水塘的水质和泥鳅的生长情况。

注意观察泥鳅是否健康、有无病虫害的表现。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处理,避免疾病扩散。

八、防风治汛养殖期间要注重塘坝的防风治汛。

可在塘坝周围种植一些乔木,起到减小风力的作用。

同时,加强塘坝的巡查,及时排查漏洞,防止坝汛。

九、采捕和销售泥鳅的采捕一般在春秋季进行,选择晴天和较高气温时进行捕捞。

捕捞时需注意不要损伤泥鳅的皮肤和鳃。

捕捞后,腌制、烹饪等加工方式都可以改变泥鳅的口感。

通过以上的泥鳅养殖方法,相信您对泥鳅养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您可以成功养殖出健康的泥鳅,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

祝您好运!。

泥鳅的饲养方法

泥鳅的饲养方法

泥鳅的饲养方法
泥鳅是一种常见的淡水鱼类,其饲养方法相对简单。

以下是泥鳅的基本饲养方法:
1.水质管理:泥鳅对水质要求较高,通常适宜的水温为15-25摄氏度,PH值在6.5-8.0之间。

保持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并使用适当的过滤设备是非常重要的。

2.水体环境:提供充足的水体空间和适宜的水深是泥鳅饲养的关键。

泥鳅需要足够的游泳空间,并且喜欢在底部的泥沙或底床中寻找食物。

3.饲料选择: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可以吃植物性和动物性饲料。

常见的饲料包括鱼粮、水生植物、蔬菜、虫子等。

可以根据泥鳅的年龄和生长阶段选择适宜的饲料。

4.饲料投喂:根据泥鳅的食量和生长情况,适量投喂饲料,避免过度投喂造成水质污染。

可以将饲料分几次投喂,确保泥鳅能够充分消化吸收。

5.定期清理底部杂物:泥鳅喜欢在底部寻找食物,因此定期清理底部的残饵和泥沙是必要的,以保持水质清洁和鱼儿的健康。

6.注意观察健康状况:定期观察泥鳅的健康状况,如食欲、行为、体色等,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措施,如调整饲料、改善水质等。

7.群养和单独饲养:泥鳅可以单独饲养,也可以与其他鱼类一起群养。

但需要注意避免过度拥挤,以免引发争斗和疾病传播。

8.避免捕食者:如果在户外池塘或水体中饲养泥鳅,需要采取措施防止捕食者,如安装网罩或提供避难所。

总的来说,泥鳅的饲养方法相对简单,但仍需要认真管理水质、提供适宜的饲料和生活环境,以确保泥鳅健康成长。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泥鳅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泥鳅养殖是一种常见的水产养殖方式,其养殖方法和技术如下。

1. 池塘选择:选择面积适中、水质清洁、无重金属污染的池塘进行养殖。

淡水或半淡水环境都适宜于泥鳅养殖。

2. 池塘准备:清除池塘内的杂草、杂物,并对池塘进行消毒。

可以使用生石灰进行池底的消毒处理。

3. 环境建设:确保池塘能够提供良好的水质和养殖环境。

清除底泥,加入适量的水草,为泥鳅提供足够的栖息地和觅食空间。

4. 种苗选择:选择健康、活跃的泥鳅种苗投放到池塘中。

在选购时应注意,品种应适应当地水质和气候条件。

5. 饲料供给:泥鳅喜欢吃水生昆虫、小型无脊椎动物、水生植物等,可以投喂一些人工饲料,如鱼粉、虾米等。

饲料应根据泥鳅的生长阶段和数量进行合理投喂。

6. 定期观察:定期观察泥鳅的生长情况,如体长、体重、活动情况等。

对于有异常情况的泥鳅,及时进行处理,防止疾病扩散。

7. 水质管理:保持池塘水质清洁,定期更换水源。

避免过度投喂和过度密度养殖,以免造成水质污染和疾病传播。

8. 疾病防控:定期检查泥鳅是否存在疾病,并采取相应的预防
措施。

正确认识疾病发生原因,及时调整养殖条件,加强日常管理。

以上是泥鳅养殖的方法和技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鳅高效养殖措施
泥鳅肉质细腻鲜嫩、营养丰富,养殖投资少、见效快、经济价值较高。

现将其饲养技术介绍如下:
一、饲养池的建造
选择背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地方建池,面积以场地大小而定。

池子用砖砌,内壁用水泥浆抹光,池底用混凝土夯实。

在距池底30厘米的地方留好出水口,以便换水。

池深一般在60~80厘米,池底铺30厘米厚的有机河泥土,水深保持在10~15厘米,留30厘米以上的空墙,以防泥鳅外逃。

池中种一些水生植物如浮萍、水藻等,以便增氧、降温及遮阳。

二、鱼苗的繁育
泥鳅的繁殖期一般在每年的4~6月份。

当公鳅长至10厘米左右,母鳅长至11厘米左右时即为性成熟期,可按雌雄比为5∶1的比例投入专池中让其自然产卵繁殖。

当水温达18~25℃时,母泥鳅即可产卵,
鳅卵粘附在池中的水草上,约2~3天后孵出鳅苗。

鳅苗孵出后,用煮熟的鸡蛋黄打碎加水调成糊状泼洒饲喂。

一个月后将泥鳅苗移入饲养池中饲养,每平方米的放养密度为80尾左右。

三、饲养管理
放鱼苗前饲养池泼洒石灰水消毒,10小时后排干池水,注入新水,3~4天后即可放苗。

每天定时、定量、定位投喂豆浆、麸皮、豆饼等粗饲料和蚯蚓、蛆等精料,用量以第二天投喂时不剩料为准。

隔5~6天换一次水。

夏季搭棚遮阴,冬季可留2~5厘米深的水或将池水排干,上面覆盖草帘等物防止土壤冻结,保持土壤湿润,如有条件冬季搭暖棚饲养更佳。

切忌农药、化肥等污染鳅池。

如将泥鳅和黄鳝、河蚌等混合饲养,其经济效益更高。

四、捕获
可将带饵料的竹笼或网每天傍晚放入,第二天清晨起网,捕大留小。

也可在冬季下池翻土捕捉,翻土时千万要小心,不要弄伤泥鳅,捕捉后及时注水保温以防冻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