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合集下载

各种作物的白粉病特效药介绍

各种作物的白粉病特效药介绍

各种作物的白粉病特效药介绍
白粉病主要为害作物的叶片,也为害茎和穗子,自幼苗到抽穗均可发病,在叶片上开始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由麦类白粉菌引起,主要为害小麦、大麦、黑麦、燕麦等,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白粉病特效药有哪些吧!
黄瓜白粉病特效药
发病期间用控白可湿性粉剂50克每亩,或控白水乳可用5%百菌清粉尘,或升华硫磺粉喷粉。

特别应提及的是用0.1~0.2%的小苏打溶液喷雾防治效果良好,小苏打为弱碱性物质,可抑制多种真菌的生长蔓延。

喷洒后可分解出水和二氧化碳,尚有促进光合作用之效,而且价廉、安全、无污染。

月季白粉病特效药
发芽前喷施5硫合剂,发病初期喷施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喷施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喷施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也可喷施0.02~0.03%高锰酸钾溶液。

甜瓜白粉病特效药
1、每20~30毫升乙嘧酚醚菌酯升级精准复配(控白)加水15公斤。

每7天喷药一次,喷药2~3次。

该药在白粉病单独发生地块或同时轻微发生霜霉病的地块采用。

注意在配药时不能和其它任何农药和化肥混配,配药要用清水,渠水要经过沉淀后才可配药。

1。

大麦抗白粉病研究进展

大麦抗白粉病研究进展

位 。大麦可作啤酒 、 饲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食品和保健品。大 麦 白粉病是大麦 的主要病害之 一, 多发生在 温带潮湿 、 半潮湿地 区, 一般 可造成 2 %以 0
上的产 量 损失 , 重 时损 失达 3 %。近 年 严 O
I 、 tMl Ml , l ml f j 每个基因位点可能含有 b 、 、 等 多个等位基因, 它们分布在特定的染色体上 , 大多与其它抗性基因成簇分布。Ml基因座 a 是研究利用最早 , 也是抗性复 等位基 因最多
mo l等位基 因 , 每个 m o l 等位 基 因几 乎能抗 所有 的B h g 病原菌小种 。已发现的 ml等位 o
基因 2 6个 , ml 除 o一1 1是 自然 产 生 的 突 变
大麦白粉病是由布氏白粉菌大麦专化型
( lmei ga ns .p. re L. B h) Bu ra rmii s Hodi , g ’
的基 因流 动 。
Prv n e i 鉴定 了北美 的大麦 白粉 菌致病型 , ua 发现可分为 1 个致病型, 5 其中有 6 个新的致 病型。而在美 国、 德国和其他 国家采用这一
来 , 作物种植 密度增 高, 由于 氮肥 使用量增 大, 以及作物品种单一化 , 从而使该病害 日 益 严重。大麦抗 白粉病育种是控制病害最有效 的手段 , 不但能减少产量损失 , 还能减少化学 农药的使用 , 降低环境污染。
1 大 麦抗 白粉瘸 基 因
的基 因座, 目前已鉴定该位点有 2 个等位基 8 因。大麦 Ml 位 点突变 可产生一 系列 隐性 o
基金项 目: 浙江省 自然科 学基金 ( 3 5 1 ) 国家 自然科 学基 Y 006 ;
金 (0 7 2 9 3 6 18 )

燕麦白粉病识别与防治

燕麦白粉病识别与防治

燕麦⽩粉病识别与防治燕麦⽩粉病识别与防治2017-2-24 ⽞武星博客燕麦⽩粉病是⼀种流⾏性病害,受天⽓条件影响较⼤,特别是燕麦⽣长后期⾬量偏多温度⼜偏低,将延长⽩粉病的流⾏期,加重病情,应及时防治。

⼀、发病症状燕麦⽩粉病可侵害燕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从幼苗⾄成株期皆可发⽣,以⼩麦中后期发⽣较重。

主要发⽣在叶及叶鞘上,叶的正⾯较多,叶背、茎及花器也可发⽣。

病部初期长出丝状⽩⾊霉点,霉斑早期单独分散,后联合成较⼤霉斑,扩散成灰⽩⾊粉状霉层,甚⾄可以覆盖全叶,严重影响光合作⽤,使正常新陈代谢受到⼲扰,造成早衰,产量受到损失。

后期表⾯覆盖的霉层逐渐加厚,似绒⽑状,颜⾊由⽩⾊逐渐变为灰⾊,为病菌分⽣孢⼦梗和分⽣孢⼦,散⽣⿊⾊⼩点,即闭囊壳。

燕麦⽩粉病麦类⽩粉病⼆、病原菌麦类⽩粉病菌(Erysiphe graminis D.Cf.sp. tritici E.Marchal.)有燕麦专化型⽣理⼩种,属⼦囊菌亚门真菌。

菌丝体表寄⽣,蔓延于寄主表⾯在寄主表⽪细胞内形成吸器吸收寄主营养。

病部产⽣的⼩⿊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球形,内含⼦囊9-30个。

⼦囊长圆形或卵形。

三、发病规律燕麦⽩粉病从秋苗⾄成株期均可发病,5~6⽉份为暴发流⾏期。

⼀般阴⾬天多、湿度较⼤、光照不⾜是⽩粉病严重流⾏的主要⽣境条件。

病菌靠分⽣孢⼦或⼦囊孢⼦借⽓流传播到感病燕麦叶⽚上,遇有温湿度条件适宜,病菌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形成附着胞和侵⼊线,穿透叶⽚⾓质层,侵⼊表⽪细胞,形成初⽣吸器,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后在菌丝丛中产⽣分⽣孢⼦梗和分⽣孢⼦,成熟后脱落,随⽓流传播蔓延,进⾏多次再侵染。

病菌在发育后期进⾏有性繁殖,在菌丛上形成闭囊壳。

该病发⽣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

相对湿度⼤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

少⾬地区当年⾬多则病重,多⾬地区如果⾬⽇、⾬量过多,病害反⽽减缓,因连续降⾬冲刷掉表⾯分⽣孢⼦。

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

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白粉病的防治方法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主要影响叶片和茎干,造成叶片变黄、枯死、落叶等症状,严重时会导致植物死亡。

针对白粉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

下面将对各种防治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一、生物防治:1. 使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在选用品种时,可以参考相关的品种抗病性评价资料,选择抗白粉病的品种。

2. 着重施肥调理:保持植物的健康生长状态,增强免疫力,对白粉病具有一定的抵抗力。

适量施用有机肥料,如腐熟的堆肥或腐烂的鸡粪等,可增加植物的养分供给,提高植物抵抗病害的能力。

3. 合理间作栽培:采用混栽或轮作的方式,对白粉病具有抑制作用。

间作可以增加植物间的竞争,减少白粉病菌的传播和扩散。

4. 利用天敌:天敌对于白粉病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放生天敌,如寄生性蜂类、捕食性昆虫等,可以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发生。

同时,避免滥用化学农药,以免对天敌产生不利影响。

二、物理防治:1. 清除病残体和生菌源:及时清除感染了白粉病的植物部分,包括叶片、茎干等,以减少病菌的存活和传播。

同时,还要清除病源植物,避免病斑的扩散。

2. 剪除病叶和病枝:及时发现植物上出现白粉病症状时,应将受病叶和病枝剪除并及时销毁,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3. 提供良好的通风环境:白粉病喜欢潮湿环境,通过提供良好的透气条件,可以减少病菌的繁殖和传播。

三、化学防治:1. 选用合适的农药:针对白粉病的防治,可以选择有效的农药进行喷洒。

常用的药剂有三唑类、菌脂类、酮细胞素类等。

在使用农药时,要注意按照标签说明进行正确使用,避免滥用和超量使用。

2. 轮换使用农药:白粉病对农药具有一定的抗药性,因此可以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进行轮换使用。

轮换使用可以减少白粉病对农药的抗性产生,提高防治效果。

3. 定期喷药: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合理制定喷药的时间和频率。

白粉病一般在春季和秋季发病较为严重,可以在发病前和发病初期进行预防性喷药,以控制病情的发展。

大麦病虫害防治

大麦病虫害防治

大麦病虫害防治大麦作为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受到了许多病虫害的威胁。

为了保障大麦的产量和质量,农业生产者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本文将会介绍一些常见的大麦病虫害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

一、大麦病害防治1. 白粉病白粉病是大麦上常见的病害之一,一旦发生会对大麦的生长和发育造成严重的影响。

为了有效防治白粉病,农业生产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选择抗白粉病的大麦品种进行种植,提高抗病能力。

(2)合理轮作:避免将大麦种植在连作地,进行合理的轮作,减少病菌的存在和传播。

(3)病虫害监测:定期巡检大麦田,及时发现白粉病病害的初期症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赤霉病赤霉病是另一种常见的大麦病害,它会导致大麦颖部产生霉变,对粮食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以下是赤霉病的防治方法:(1)合理施肥:确保大麦植株的养分供应,增强大麦的抗病能力。

(2)及时清除枯萎秧:赤霉病病菌常常隐藏在萎凋的大麦秧中,及时清除这些植株有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

(3)喷洒药剂:在发病高峰期进行科学合理的喷洒农药,能够有效控制赤霉病的发生。

二、大麦虫害防治1. 麦蚜麦蚜是大麦上最常见的虫害之一,它对大麦的幼苗和叶片造成严重危害。

为了控制麦蚜的数量,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生物防治:合理利用天敌如瓢虫和寄生蜂等天敌对麦蚜进行生物防治。

(2)喷洒农药:在麦蚜严重危害时期,可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减少其数量。

2. 大麦蛾大麦蛾是一种主要危害大麦的昆虫,会以大麦的幼苗和穗部为食,导致大麦减产。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大麦蛾防治方法:(1)机械防治:在大麦生长早期,定期巡查大麦田,人工清除大麦蛾的卵和幼虫。

(2)化学防治:根据大麦蛾的生物特性和发生规律,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防治,使用前仔细阅读并遵循农药的使用说明。

虽然以上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大麦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但是大麦病虫害的防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也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季节的具体情况来制定相应的防治方案。

白粉病特效药有哪些

白粉病特效药有哪些

白粉病特效药有哪些
白粉病是一种影响植物健康的真菌性病害,对许多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为了控制和预防白粉病,研究人员和农民们已经发现了一些特效药物。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白粉病特效药物:
1. 咪鲜胺:咪鲜胺是一种广谱杀菌剂,被广泛用于白粉病的治疗和预防。

它通过破坏真菌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来阻止白粉菌的生长和繁殖。

咪鲜胺可以在植物叶片上形成保护膜,持续抑制白粉病的发生。

2. 罗丹明:罗丹明是一种受保护特效药物,主要用于温宿茎腐病和根结线虫等病害的治疗。

但是,它也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白粉病治疗和预防药物。

罗丹明通过影响真菌的生理和代谢过程,抑制白粉病菌的生长和传播。

3. 苯菌酯:苯菌酯属于新一代杀菌剂,具有广谱的杀菌活性,对白粉病具有很好的药效。

它能够干扰真菌细胞壁的合成和组装过程,导致真菌死亡。

苯菌酯还具有长效保护作用,可以在植物上形成持久的抗病屏障。

4. 三唑酮:三唑酮是一类三唑类杀菌剂,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白粉病治疗。

它通过抑制真菌酶的活性,干扰真菌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阻止白粉病菌的生长和传播。

除了这些特效药物,还有一些其他的治疗白粉病的药物和方法,如腐霉素、磺酰脲类药物和生物防治等。

每个农作物和地理区域可能会有不同的白粉病特效药物推荐和使用方法。

因此,在使用任何一种特
效药物之前,建议咨询当地农业专家或农药供应商,以确定最适合您的作物和环境条件的药物。

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白粉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白粉病是园林植物上发生既普遍又严重的重要病害,种类较多,寄主转化型很强,这种病害的病状最初常常不太明显,一般病症常先于病状。

一、发生规律病症初为白粉状,最明显的特征是由表生的菌丝体和粉孢子形成的白色粉末状物。

秋季时白粉层上出现许多由白而黄、最后变为黑色的小颗粒——闭囊壳。

少数白粉病晚夏即可形成闭囊壳。

除了针叶树外,许多观赏植物都有白粉病。

据全面园林植物病害调查资料汇编报道,在7222种花卉病害中,白粉病占155种,为总数的5.8%。

白粉病症状中主要的病症很明显,一般的症状不明显,但危害幼嫩部位时也会使被害部产生明显的变化。

不同的白粉病症虽然总体上相同,但也有某些差异。

如桑、板栗等叶部都有两种白粉病,一种白粉层在叶背面,另一种在叶的正面。

黄栌白粉病的白粉层主要在叶正面,臭椿白粉病在叶背。

一般发生在叶正面的白粉层中的小黑点小而不太明显,生在叶背面白粉层中的小黑点大而明显。

二、防治措施化学防治上常用的有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残效期长达1.5~2个月;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碳酸氢钠250倍液等。

夜间喷硫磺粉也有一定的效果,将硫磺粉涂在取暖设备上任其挥发,能有效地防治月季白粉病。

生物农药BO-10,抗霉菌素120对白粉病也有良好的防效。

休眠期喷洒波美0.3-0.5度的石硫合剂,消灭越冬病原物。

叶片上出现病斑时喷药,每年喷一次基本上能控制住白粉病的发生。

除喷药外,清除初侵染源非常重要,如将病落叶集中烧毁。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也是防治白粉病的重要措
施之一。

西藏大麦白粉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西藏大麦白粉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收稿日期: 2019 - 07 - 12 作者简介: 次仁央拉( 1990 - ) ,女,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农 作物病虫害研究与防治,E-mail: 3501634442@ qq. com。
·140·
1 大麦白粉病研究现状
禾谷白粉菌大麦专话型能侵染寄主地上部分的 各个部位,但常侵染叶片正面居多。白粉菌侵染的 首要标志是在寄主表面形成白色霉斑,即病原菌的 菌丝团。侵染位点的背面叶片组织变成灰绿色至黄 色。在较老叶片上,白色至黄色的菌丝团周围出现 一圈黄色至棕色的坏死组织。病菌仅侵染表皮细 胞,表面菌丝团很容易用指甲或小刀片从叶片剥离 下来。在生长季节的早期,菌丝上就能形成分生孢 子,因此使叶片成白粉状。在老叶片上棉絮状的菌 丝中以及在植物成熟时形成黑褐色球形的结构—闭 囊壳,如果环境条件适宜于白粉病的发展,植株的上 半部分,包括麦穗和麦芒,都能发病( 图 1 ~ 2) 。
为害青稞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以叶片为主, 在青稞叶片表面,形成白色的霉斑( 病原菌的菌丝 体) ,背面叶片组织变成灰绿色至黄色( 图 3 ~ 5) 。 1. 1 病原菌
禾谷白粉菌大麦转化型主要通过分生孢子繁
殖。但是白粉菌属于异宗配合真菌,在自然种群中 两种交配型出现的频率接近。闭囊壳中的子孢子能 在干燥的状态下存活较长时间,在潮湿的条件下可 从比囊壳中释放出来。
Abstract: White powder disease is distributed in Tibetan barley growing areas,and it is more common in Lhasa,Shannan and Linzhi. White powder disease is an important leaf disease in Tibetan barley,causing 6 % to 14 % of losses,and the sooner the disease occurs,the greater the loss. There are currently no good disease-resistant varieties in production. White powder disease is a worldwide disease,and it is also the most harmful disease to crops. From food crops to fruits and vegetables,many speci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have the harm of white powder disease. Key words: Whiting disease; Symptom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thod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大麦白粉病又称禾谷类白粉菌大麦专化型病,主要为害叶片、叶鞘、茎秆和穗部,其症状同小麦白粉病。

本文主要为大家介绍大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大麦白粉病为害症状:
大麦白粉病可侵害大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

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大麦白粉病防治方法:
(1)选用早熟3号、早熟5号、黄金爪、关东中生等抗病品种。

(2)药剂防治。

当病叶率达到15%时,用粉锈宁喷雾防治,选用15%的粉锈宁每亩100克,或12.5%的禾果利每亩30克,对水50公
斤进行均匀喷雾。

通过以上的介绍,大家对于大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各位农民朋友们能够及时防治大麦白粉病,以免给大麦带来重大危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