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语文一轮检测精讲精析(人教版):古代诗歌鉴赏 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Word版含解析]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2卷诗歌鉴赏深度解析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2卷诗歌鉴赏深度解析一、原题回放(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二、文本详析:1、作者简介:(一)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
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
早年屡试不第,直到乾宁元年(894)年近六十方考取进士,任校书郎。
李询为两川宣瑜和协使,召为判官,奉使入蜀,归朝后升任左补阙。
天复元年(901),入蜀为王建掌书记,自此终身仕蜀。
天祐四年(907)劝王建称帝,为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定开国制度。
官终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工诗,多以伤时、感旧、离情、怀古为主题,其律诗,圆稳整赡,音调浏亮,绝句情致深婉,包蕴丰厚,发人深思;尤工词,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
其词多写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上层社会之冶游享乐生活及离情别绪,善用白描手法,词风清丽。
《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卷,录诗三百一十六首。
另有《浣花词》辑本,存词五十五首。
诗词都很有名,诗方面今传《浣花集》十卷。
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
中和三年(883年)三月,在洛阳,著《秦妇吟》。
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但诗中对黄巢农民起义军颇多异见,或限于当时环境见识亦颇多偏见。
后人将《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考黄金)2014届高考语文一轮检测古代诗歌鉴赏鉴赏诗歌

鉴赏诗歌的形象1.阅读下边一首元曲 ,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双调 ]清江引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 ,问我归期未 ?雁啼红叶天 ,人醉黄花地 ,芭蕉雨声秋梦里。
曲的最后三句显现了一幅如何的画面?有何意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曲的最后三句描绘了大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等光景,都是秋季典型的意象。
诗中所描绘的光景衬着出一种深浓的秋意。
作者因收到万里以外的家书 , 正做着回家的梦 ,但大雁的啼鸣、芭蕉叶上的雨声惊醒了美梦 ,于是倍感思家的愁情和归家无期的难过。
答案诗中选用啼雁、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裕季节特色的光景 , 衬着出一种浓深的秋意 ,衬托出游子身处异地 ,想念家乡的愁情。
2.阅读下边的这首词 ,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西江月曹雪芹无故寻愁觅恨 ,有时似傻如狂。
即使生得好皮囊 ,腹内本来草莽。
落魄不通世务 , 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荒僻性乖张 ,那管世人诋毁 !这首词塑造了贾宝玉如何的形象?试作简要剖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首词刻画了作为封建阶级反叛者贾宝玉的形象,他的所谓乖张可是是不肯走统治者为其所规定的念书应举的生活道路罢了,寄寓了作者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深刻批评和对保持和善本性的真实的人的赞叹之情。
3.阅读下边一首宋词 ,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不时见 ,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 ,古城旁 ,杖藜徐步转夕阳。
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讲案):专题13 鉴赏诗歌的形象(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doc

复习目标1.掌握诗歌形象的含义和分类。
2.掌握鉴赏诗歌形象的方法和技巧。
考点详析【高考真题】一、【2014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1,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2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1居士:指文人雅士。
2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4分)(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4分)【答案】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技法指津】一、诗歌的意象诗歌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
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说理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
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在文化的流传过程中,一些意象由于名家的使用,后又被其他诗人反复使用,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内涵,特定的含义。
同一民族,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往往一想表达某种情感,就想使用某种意象反过来,一提到某一个意象,就让人想到某种情感。
这就是流沙河所说的“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
201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与翻译赏析详解汇编详解

2014年高考诗歌阅读真题与赏析资料汇编一、(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试题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试题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结构作用【试题解析】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
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
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
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
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试题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试题考点】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试题解析】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
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
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
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
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
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
【《阮郎归》诗歌赏析】“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
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
“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
2014年高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详析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14 年高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详析版(ft东卷)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ft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ft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4 分)【答案】①艳丽“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清幽“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解析】此题分析“景物形象”。
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园花”“雨”“乔木”“明月”等意象具体解说,还要注意诗句中描绘的园花“百般红”,即色彩艳丽的特点,乔木“峥嵘”,即高耸峭拔的特点。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4 分)【答案】①行为洒脱“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ft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情趣高雅“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解析】此题分析“人物形象”。
首先注意诗下的注释,这两首诗下面有对“居士,指文人雅士”的解释,我们可初步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然后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的特征。
两首诗中对“陈居士”动作、神态描写的具体词句主要有“楚酒困人三日醉” “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ft瓢莫笑侬” “醒来推户寻诗去”,由此我们便可准确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其一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注释】①楚酒:楚地产的酒。
唐皇甫冉《送从弟豫贬远州》:“忧来沽楚酒,玄鬓莫凝霜。
”困人:使人倦怠。
②陈居士:陈与义自称。
古有德才而不仕者称居士。
③亭角句:谓苦寻诗句却无所获。
2014语文试题解析分项汇编08:古典诗歌鉴赏(教师版) Word版含解析]
![2014语文试题解析分项汇编08:古典诗歌鉴赏(教师版) Word版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d117939647d27284b7351ae.png)
一、(2014届安徽省级示范高中高三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8分)渔家傲李清照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沈①绿蚁②,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①沈:同“沉。
②绿蚁:一种美酒。
【小题1】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梅花的形象。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这首词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2013届黑龙江哈师大附中高三四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山夜月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小题1】诗中说“赏玩夜忘归”的原因是什么?诗歌首联在全诗起什么作用?(5分)【小题2】诗歌第二联写得非常精妙传神,请赏析。
(6分)三、(2013届江苏苏锡常镇高三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酬李穆见寄刘长卿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
【小题1】和三、四两句比,一、二两句的写作角度有何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小题2】三、四两句蕴含了怎样的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6分)四、(2013届山东实验中学四诊)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两题。
(8分)梦入关吴门梦故山韦庄赵嘏梦中乘传①过关亭,南望莲峰簇簇青。
心熟家山梦不迷,孤峰寒绕一条溪。
马上正吟归去好,觉来江月满前庭。
秋窗觉后情无限,月堕馆娃宫②树西。
【注】①传:驿站的马车。
②馆娃宫:古宫殿,在吴门(今苏州)灵岩山上。
(1)两诗都写梦回故乡,借梦抒情,但梦境却各有特色,请对两者作分析比较。
(4分)五、(2014届云南师大高三适应性月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韩偓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
高考诗歌鉴赏题2014年题型分析及答题技巧、步骤归纳

题型分析:从过去这几年的诗词鉴赏题目中可以看出考的多为能力层次中的D类,主要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
无论题型如何变,古诗词鉴赏考查重点仍是古诗的语言、形象、意境、思想情感、表现手法、评价观点态度,尤其注意意象、形象的鉴赏和思想感情等。
题型预测:从2007到2013这7年里出现了四次诗、三次词,而无论是诗或是词都以宋代为热门,选的诗词有学生熟悉的诗人、词人,也有学生比较少接触的,但无论如何选的都不是脍炙人口的篇目,却有其代表性。
其中抒发的情感也是多样的,但一般能通过诗词中对景物的描写,对意象的运用和表达形式判断大致的情感方向。
答题一般设置两题,而且两题呈现层次性,由浅到深,又表面到内在,指向不同的考查方向,互不重复,力求考查学生不同的诗歌鉴赏常识和分析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一题中一般考查语言方面的知识,第二题则考查情感方面的认识,在答题中无论哪个方面,都需要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或者词句来分析,做到有根有据,自圆其说,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和步骤。
在近年来的出题中也力求创新,如2011年第一题中根据词的描述判断花的自然属性,显得新颖、灵活。
在诗的出题中,第一题注重抓住某一重点句或字来问问题,而在词中则会分上或下片来出题,如2010年和2011年的题,在第二题则要考查考生对全诗或全词的整体把握,一般都会涉及感情方面的把握。
比较的题型只在2008年出现过,一般是比较异同,难度相对来说更大,学生更难以把握,所以估计不会出比较的诗词。
答题技巧与步骤:一、要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要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首先要做到从整体上把握诗意。
诗词鉴赏题大多设两道题,从不同的侧面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要对问题作出准确的评价,就要从整体上把握诗词,作到整体理解和局部理解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结合。
1.内容赏析诗词的内容大致可分为:写景、叙事、哲理、抒情等。
对写景的赏析,要表现出画面的特征,要注意虚实结合。
高考一轮复习语文精讲课件专题诗歌鉴赏3

高 考 一 轮 复 习语文 精讲课 件专题 诗歌鉴 赏3
18
高 考 一 轮 复 习语文 精讲课 件专题 诗歌鉴 赏3
四、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
对接教材:《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山坡
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题材 特征
内涵 标志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 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字眼。
(3)意境的营造方面: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高 考 一 轮 复 习语文 精讲课 件专题 诗歌鉴 赏3
15
高 考 一 轮 复 习语文 精讲课 件专题 诗歌鉴 赏3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根据提示回答问题。 塞 下 曲(其六)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 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②卢龙塞:古地名。
1
考点:分解·突破
如何评价一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呢?考生们对此往往感到难以解答,不知 所措。为此,我们本着解决考生困惑和“分类定感情,依题巧切入”的目的,设置了两 套方案,从题材和题型两个角度进行讲解,便于考生快速、准确、全面地把握一首诗歌 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2
高 考 一 轮 复 习语文 精讲课 件专题 诗歌鉴 赏3
高 考 一 轮 复 习语文 精讲课 件专题 诗歌鉴 赏3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3
高 考 一 轮 复 习语文 精讲课 件专题 诗歌鉴 赏3
边塞诗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 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1.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按要求作答。
峡口送友人司空曙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雍陶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诗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一诗是采用了反面衬托的手法。
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诗借暮春时节,飞花飘落,表达了主人公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与思归之情;雍诗表达情感较为复杂,既有惜别的忧伤、思乡的伤感,也有对友人得以还乡的喜悦。
所写景物为清新的早春,为乐景。
答案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早春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不同意:第一首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也是正面烘托,用早春清新之景烘托诗人分享友人归乡的喜悦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昭君怨·牡丹刘克庄(南宋)曾看洛阳旧谱,只许姚黄独步。
若比广陵花,太亏他。
旧日王侯园圃,今日荆榛狐兔。
君莫说中州,怕花愁。
【注】①姚黄,牡丹中的名贵品种。
②广陵花,指芍药,古代有“扬州芍药甲天下”之说。
这首词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对比。
①芍药与牡丹对比,②牡丹(王侯)的繁盛与寂寞冷落,③北方故土的昔盛今衰。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
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上阕是如何表现“凄冷”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全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的形象、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答案(1)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雾昏暝,难得片刻的晴朗心情,这是凄冷之一;闻雁叫,却难见被云雾遮挡的鸿雁,更浸染思念亲朋情怀,景中寓情,这是凄冷之二。
(2)全诗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上阕寓情于景,写秋雨秋云无雁影,渲染凄寒的氛围;下阕以照壁孤灯、夜永之景衬情,把旅居之人酒后的孤独、冷清刻画得很清晰。
全诗表达了羁旅孤栖、难熬寒夜、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岁暮①[唐]杜甫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②,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末,时杜甫客居阆州(今四川阆中)。
②雪岭:又名雪山,在成都(今四川成都)西。
雪岭临近松州、维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诗时,三州已被吐蕃攻占。
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烟尘”并非自然界中的烟尘,而是有特定含义的“战争”,这也与后文相照应。
“请缨”可联想到高中课本中的“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滕王阁序》),可知该词还有其暗含的意思。
答案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事;与后文“鼓角”相照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了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水调歌头盟鸥①辛弃疾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开。
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回。
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
窥鱼笑汝痴计,不解举吾杯。
废沼荒丘畴昔,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几欢哀?东岸绿阴少,杨柳更须栽。
【注】①此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九年,作者被主和派弹劾落职闲居带湖之初。
“千丈翠奁开”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带湖的哪些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比喻、夸张。
表现带湖宽广、翠绿、清澈、平静。
6.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①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②,又还是、秋将暮。
【注】①阑:阻隔;阻拦。
②直饶:纵使。
分付:交付。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上下两片的前两句均为眼前景(事),为实写;后两句均为想象中的景(事),为虚写。
答案①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
②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的情感阻隔。
7.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此词写于作者罢职闲居江西上饶时。
作者大胆、巧妙地用“寒”“点”来描述景物,这样是否与整个画面协调,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本词艺术技巧的理解。
答题时不能将答题重点偏向“寒”“点”所表达的情感,而要对“寒”“点”描写的内容与“画面”的关系进行分析,即对其艺术表现力进行分析。
答案协调。
用易于产生伤感凄迷的“寒”描绘出山林的朦胧,颜色的深暗,与“斜”“暮”一起写出了初春傍晚景物的特点。
傍晚的树林朦朦胧胧,使黑色的乌鸦在林外历历可见。
用“点”字,使画面不但不粗疏空旷,而且具有动态美。
这样,与词中作者描摹的初春傍晚的农村美景相协调。
8.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燕子矶施闰章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
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
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
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
【注】燕子矶:在南京市北郊观音门外观音山上,濒临长江,形似燕子展翅欲飞。
这首诗的颔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颔联运用了比喻(或象征),以流水喻时代更替,以白鸥喻心志之悠闲,使单纯的画面有了深邃的意蕴。
对比,如“流水急”与“白鸥闲”鲜明对照,为暗喻世事、抒发感慨奠定了基础。
对偶,如“六朝”对“终古”,“流水”对“白鸥”,“急”对“闲”,使语句整齐,节奏鲜明,表意更为凝练生动。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词武衍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运用了反衬手法。
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
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