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蒲柳人家》的乡土气息
《蒲柳人家》的乡土气息-乡土气息

《蒲柳人家》的乡土气息:乡土气息孙犁的《荷花淀》久负盛名,新课标九下选编了刘绍棠的《蒲柳人家》,让我们再次走入水乡,领略大运河的风土人情。
刘绍棠师承孙犁,继承并发扬我国古典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的优秀传统,将荷花淀派的柔媚、清丽之美与燕赵文化的阳刚、劲健之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建立起独具风光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他特别强调乡土文学就是要专门表现人的美,地区的美,风光景色的美。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在自己最熟悉的乡土地上打出的一口深井。
教材虽是节选部分,我们亦可从中领略运河两岸二百八十里的蒲柳风光,这里有芦苇深处的莺燕啼,河叉纵横的光影水声,有篱笆上喇叭花挂着露珠的泥棚草舍,有洒脱粗犷、故意撒野的纤夫,有多情重义、爽朗豪放的好汉。
这里地近京华,交通便利,农民并不困守土地。
撑船摆渡,游方走马,卖艺保镖,啥活都干。
作品让我们呼吸到瓜棚豆地的泥土气息,见识到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的生活习性。
《蒲柳人家》既是动态的风景画、风俗画,又是一曲乡村社会人情人性美的颂歌。
节选部分以何满子的一段生活为线索,通过对满子的不同态度勾勒出一丈青、何大学问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作者继承传统小说艺术手法,写人叙事有着我们喜闻乐见的民族风格。
作品善于通过人物的行动显现人物的性格气质。
先看一丈青大娘:一丈青大高个儿,大脚板,青铜肤色,嗓门亮堂,骂起人来不倒嗓子,打起架来三五个小伙子也不是对手。
文中详写了一丈青大娘横扫撒野纤夫的一个片断:一丈青断喝一声:站住……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转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几个纤夫唿哨而上……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颗碗口粗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纭落水。
九年级语文下册 6《蒲柳人家》赏析 新人教版

教学资料范本九年级语文下册 6《蒲柳人家》赏析新人教版编辑: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蒲柳人家》赏析刘绍棠是乡土文学的积极倡导者。
《蒲柳人家》比较典型地体现了他的乡土小说多方面的特点。
和20年代台静农、许杰创作的乡土小说一样,《蒲柳人家》对特定地域乡村社会的风土人情作了精心描摹。
它写的是30年代京郊大运河边的乡村生活:何家那个杨、柳、榆、槐围绕着,篱笆上爬满豆角秧、房顶上长满大南瓜的小院;开着五颜六色花朵,长满芦苇、柳棵子的运河滩:七夕之夜的乞巧;周檎、望日莲、郑整儿、荷妞童年时代的“拜花堂”游戏;柳罐斗为了养活姐姐和外甥终身不娶;何大学问夫妇不怕刁难、不惜财产慷慨救助孤女望日莲;……这种描写生动展示了北方农村的人文地理风貌和古朴善良的民性。
但是,和20年代的许多乡土小说较多隐含着“乡愁”不同,《蒲柳人家》具有鲜明的牧歌情调和喜剧色彩。
这主要的是由于作家把传奇小说的因素带入乡土小说,并自觉表现时代精神给乡村生活的巨大影响。
小说叙述的故事,以及柳罐斗、一丈青等人物,都具有很大程度的传奇性。
柳罐斗被何大学问称作活赵云、赛平贵,他与董太师女儿的恋情,他的逃走与练就百发百中的枪法后的还乡,他对蒋团长的忠诚,他与鼓书艺人云遮月的浪漫故事,他在7月15鬼节设美人计诱杀麻雷子等等,都是地地道道的民间传奇。
在对一丈青等人物的描写中,作家则对其性格进行了具有喜剧色彩的夸张。
一丈青大高个儿,大脚板,青铜肤色,嗓门亮堂,骂起人来不倒嗓子,打起架来三五个小伙子也不是对手。
这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水浒传》中的女英雄,实际上“一丈青”本来就是《水浒传》中扈家庄武艺高强的扈三娘的绰号。
《蒲柳人家》对时代精神的注重集中体现在对周檎父子的描写上。
20年代周方舟领导农民搞暴动,9年后其子周檎又投身抗日。
这类描写揭示了乡村社会的觉醒,使作品具有了昂扬的时代精神。
《蒲柳人家》的结构也非常巧妙。
《蒲柳人家》教学反思

《蒲柳人家》教学反思在教学中反思《蒲柳人家》《蒲柳人家》是一首富于浓郁乡土气息的民谣,具有深厚的生活情怀和人文关怀。
在教学中,我通过对这首歌曲的讲解和演唱,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然而,在反思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
首先,我注意到学生在接触这首歌曲之前对乡村生活和农民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们普遍更加熟悉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对农村地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缺乏深入了解。
因此,我在教学中增加了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了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劳作情况,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蒲柳人家》中表达的情感与主题。
其次,针对学生对歌曲中一些特殊词汇和乡土方言的不理解,我制作了教学课件,详细解释了每个关键词语的含义,并用生动的例子进行解释。
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更容易理解歌曲中的表达和意境,并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歌曲的情感之中。
另外,我还注重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在教学中,我特别强调了歌曲的旋律和节奏,并结合动作示范,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歌曲的韵律和情感。
通过多次反复听唱和模仿演唱的训练,学生的唱功和音乐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然而,我也意识到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在时间分配上,我花费了较长的时间讲解歌曲的背景和意义,导致在演唱和练习的环节时间不够充分。
我意识到在后续的教学中,应该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练习和巩固所学内容。
其次,由于时间的限制,我在教学中只能进行表层的讲解,无法深入挖掘歌曲中更多的细节和情感。
我认识到在后续的教学中,应该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考材料和学习资源,让他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和分析歌曲中的意义。
最后,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激励,鼓励他们参与到歌曲的演唱和创作中。
通过组织合唱团和创作小组,让学生有机会进行更多的合作和表现,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
同时,也要定期组织音乐比赛或演出,为学生提供更多展示才华的平台,进一步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和能力。
6《蒲柳人家》

动作 干净利落,英姿飒爽
爷爷何大学问
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 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外貌 关羽的一生,忠肝 像关公一样,侠肝 义胆,诚信磊落; 义胆,仗义轻财, 叱咤风云,横扫千 慷慨豁达,爱打抱 军,堪称英雄人杰, 不平,甘为朋友两 令万民景仰。 肋插刀。性格
他骑一匹光背儿马,左肩挂一只书 囊,右肩扛一杆一丈八尺的大 鞭……路遇文庙,他都要下马,作 个大揖,上一股高香。 行动 但是,这一趟回来……愁眉苦脸, 垂头丧气,眉头子挽成个鸡蛋大的 疙瘩。 神态 “日本鬼子把咱们中国大卸八块 语 啦!……” 言 给何满子讲五代残唐的故事。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 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 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 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 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 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 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蒲柳人家:
“站住!” “都给我穿上裤子!” “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 媳妇的眼睛!” 语言 “小祖宗儿!” 泼辣大胆、爱打抱不平 口苦心甜,溺爱孙儿
一丈青大娘火了起来,挽了挽袖 口……一阵风冲下河坡……手戳着他 们的鼻子……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 刮子抡圆了扇过去…… 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茶碗口粗细 的河柳……挥舞起来…… 一丈青大娘不依不饶,站在河边大 风风火火, 骂不住声……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的代表作, 发表于1980年,文章以其独特的创作 风格引起当时文坛的广泛关注,并获 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小说人物 众多,但主线情节并不复杂。 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花 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 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半 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 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并要以 “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
蒲柳人家主要内容概括300字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的小说,通过讲述几个普通农家人的生活,展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的风土人情。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描绘了勤劳善良、坚忍不拔的劳动人民。
故事的主线围绕着农民家庭的生活展开,其中一位叫做何满子的孩子成为了故事的主人公。
何满子是一个聪明活泼、好奇心强的孩子,他经历了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和村里的孩子们捉迷藏、听老人讲故事等等。
同时,小说中也描绘了农村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比如,在何满子家中,女性是家庭的重要支柱,她们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和照顾家人的责任。
此外,小说中也描写了农村的民间信仰、祭祀活动等传统文化习俗。
整部小说语言朴实自然,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让人感受到了中国农村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
同时,小说中也通过描绘人物的喜怒哀乐,展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蒲柳人家》的乡土气息

《蒲柳人家》的乡土气息左卫群孙犁的《荷花淀》久负盛名,新课标九下选编了刘绍棠的《蒲柳人家》,让我们再次走入水乡,领略大运河的风土人情。
刘绍棠师承孙犁,继承并发扬我国古典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的优秀传统,将“荷花淀派”的柔媚、清丽之美与“燕赵文化”的阳刚、劲健之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建立起独具风光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他特别强调乡土文学就是要专门“表现人的美,地区的美,风光景色的美”。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在自己最熟悉的乡土地上”打出的一口“深井”。
教材虽是节选部分,我们亦可从中领略运河两岸二百八十里的蒲柳风光,这里有芦苇深处的莺燕啼,河叉纵横的光影水声,有篱笆上喇叭花挂着露珠的泥棚草舍,有洒脱粗犷、故意撒野的纤夫,有多情重义、爽朗豪放的好汉。
这里地近京华,交通便利,农民并不困守土地。
撑船摆渡,游方走马,卖艺保镖,啥活都干。
作品让我们呼吸到瓜棚豆地的泥土气息,见识到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的生活习性。
《蒲柳人家》既是动态的风景画、风俗画,又是一曲乡村社会人情人性美的颂歌。
节选部分以何满子的一段生活为线索,通过对满子的不同态度勾勒出一丈青、何大学问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作者继承传统小说艺术手法,写人叙事有着我们喜闻乐见的民族风格。
作品善于通过人物的行动显现人物的性格气质。
先看一丈青大娘:一丈青大高个儿,大脚板,青铜肤色,嗓门亮堂,骂起人来不倒嗓子,打起架来三五个小伙子也不是对手。
文中详写了一丈青大娘横扫撒野纤夫的一个片断:一丈青断喝一声:“站住”……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转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几个纤夫唿哨而上……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颗碗口粗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纭落水。
这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水浒》中的女英雄“一丈青”,实际上她本来就是《水浒》中扈家庄武艺高强的扈三娘的绰号。
蒲柳人家的主要内容

蒲柳人家的主要内容蒲柳人家。
蒲柳人家,位于江南水乡,是一处充满着古色古香的人文景观。
这里的建筑依水而建,青瓦白墙,小桥流水,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蒲柳人家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风格、文化传承、生活习俗等方面,让人仿佛置身于古代江南水乡之中。
首先,蒲柳人家的建筑风格独具特色。
这里的房屋多为木质结构,檐角飞翘,屋檐上挂满了蒲柳,春天绽放的蒲柳花在微风中摇曳生姿,给人一种恬静、清幽的感觉。
房屋之间由小桥相连,曲曲折折,水波荡漾,仿佛一幅水墨画。
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其次,蒲柳人家的文化传承源远流长。
这里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蒲柳人家的居民们善于编织蒲柳编织工艺,制作出各种各样的蒲柳编织产品,如蒲柳篮、蒲柳席等,这些手工艺品精美绝伦,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此外,蒲柳人家还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如蒲柳节、赛龙舟等,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也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最后,蒲柳人家的生活习俗与自然环境相互融合。
这里的居民以务农为生,他们依水而居,依水而生。
每到春夏之际,居民们便会荡起小舟,划过碧波荡漾的水面,享受着江南水乡独特的水乡生活。
在这里,人们尊崇自然,崇尚简朴,他们以勤劳、勇敢、善良的品质,诠释着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蒲柳人家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文化传承和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而闻名于世。
这里的美景、丰富的文化内涵以及淳朴的生活习俗,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和体验。
蒲柳人家,是一处让人流连忘返的江南水乡胜地,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蒲柳人家》

一个善于钻营的小人,为了个人私利不择手段。他的行 为引发了何大学问与他的矛盾,也成为了小说中的一个 重要线索。
人物关系与冲突
何大学问与云里飞的矛盾
何大学问因不满云里飞的不义之举而与之发生矛盾,最终导致何家被毁。这一矛盾构成了小说的一条重要线索,推动了情节 的发展。
柳罐斗与一丈青的感情纠葛
柳罐斗与一丈青因误会而分离,但在得知一丈青受困后,他毫不犹豫地回到她身边。这一感情纠葛为小说增添了戏剧性和 感染力。
何大学问豪爽直率、柳罐勤劳善 良、云儿聪明伶俐、望日莲勇敢 正直、小麻子纯朴可爱
何大学问与柳罐是夫妻,云儿是 他们的女儿,望日莲是小麻子的 母亲
故事发展脉络
1. 何大学问和柳罐来到蒲柳这个小村庄 ,结识了望日莲和小麻子
5. 故事以蒲柳人家喜获丰收,人们过上 幸福生活为结局
4. 何大学问和柳罐帮助小麻子实现梦想 ,让他成为一名演员
作者介绍
刘绍棠
他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小说家,生于1936年,河北饶阳人。 他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 以反映中国农村生活和传统文化为主题。
其他相关作家
刘绍棠的创作受到了许多著名作家的赞赏和推崇,如老舍、 沈从文等。他的作品也影响了后来的许多作家,如贾平凹、 陈忠实等。
作品创作背景
乡土文学的典范
刘绍棠的《蒲柳人家》被视为乡土文学的 典范之一,对后来的乡土文学作品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
人物塑造的手法
《蒲柳人家》中的人物塑造手法对后世文 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对农民形象的 塑造。
对社会文化的影响
呈现乡村生活
小说生动地呈现了乡村生活的风貌和变迁, 让读者了解和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0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蒲柳人家》的乡土气息
导读:孙犁的《荷花淀》久负盛名,新课标九下选编了刘绍棠的《蒲柳人家》,让我们再次走入水乡,领略大运河的风土人情。
刘绍棠师承孙犁,继承并发扬我国古典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的优秀传统,将“荷花淀派”的柔媚、清丽之美与“燕赵文化”的阳刚、劲健之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建立起独具风光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他特别强调乡土文学就是要专门“表现人的美,地区的美,风光景色的美”。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在自己最熟悉的乡土地上”打出的一口“深井”。
教材虽是节选部分,我们亦可从中领略运河两岸二百八十里的蒲柳风光,这里有芦苇深处的莺燕啼,河叉纵横的光影水声,有篱笆上喇叭花挂着露珠的泥棚草舍,有洒脱粗犷、故意撒野的纤夫,有多情重义、爽朗豪放的好汉。
这里地近京华,交通便利,农民并不困守土地。
撑船摆渡,游方走马,卖艺保镖,啥活都干。
作品让我们呼吸到瓜棚豆地的泥土气息,见识到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的生活习性。
《蒲柳人家》既是动态的风景画、风俗画,又是一曲乡村社会人情人性美的颂歌。
节选部分以何满子的一段生活为线索,通过对满子的不同态度勾勒出一丈青、何大学问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作者继承传统小说艺术手法,写人叙事有着我们喜闻乐见的民族风格。
作品善于通过人物的行动显现人物的性格气质。
先看一丈青大娘:一丈青大高个儿,大脚板,青铜肤色,嗓门亮堂,骂起人来不倒嗓子,打起架来三五个小伙子也不是对手。
文中详写了一丈青大娘横扫撒野纤夫的一个片断:
一丈青断喝一声:“站住”……火了起来,挽了挽袖口,一阵风冲下河坡,阻挡在这几个纤夫的面前,手戳着他们的鼻子……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转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几个纤夫唿哨而上……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颗碗口粗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纭落水。
这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水浒》中的女英雄“一丈青”,实际上她本来就是《水浒》中扈家庄武艺高强的扈三娘的绰号。
在对一丈青的描写中,作家对其性格进行了具有喜剧色彩的夸张,通过人物的行动显现了一丈青嫉恶如仇、刚烈正义的性格特征。
一丈青大娘对坏人张口敢骂,动手敢打,种地、撑船、打渔、扎针、拔罐子、接生、接骨、治红伤,行行里手,对穷人体贴入微,是一位本事超群的菩萨心肠而又性格刚强的婆婆;这样一位能镇八方的一丈青大娘对孙子何满子却无可奈何。
满子是母亲头一胎生下来的贵子,一丈青大娘一听见孙子呱呱坠地的啼声,喜泪如雨,洗三摆小宴,满月那天设大宴,还给满子缝百家衣、挂长命锁,真是百般疼爱千般呵护;一丈青大娘把满子看成“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怕让狗咬了,怕让鹰抓了,怕掉在土井子里,怕给拍花子的拐走”。
文中有一个颇具生活情趣的细节:何满子等到天黑才回家去,奶奶抄起顶门杠子,要敲碎何满子的光葫芦头;何满子一动不动,眼皮眨也不眨,奶奶只得把顶门杠子一
扔,叫了声:“小祖宗儿!”回到屋里给孙子做好吃的去了。
这“一扔”扔掉了所有的担心和艾怨,这一“叫”叫出了积久等待的焦灼和盼望,这一细节充分地流露出奶奶对孙子的疼爱。
这不正是传统文学中慈祥的老祖母的形象吗?
和一丈青大娘一样,作品对何大学问的描写也不乏喜剧色彩。
写外貌,是“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平日里骑一光背儿马,左肩挂一书囊,右肩挂一丈八尺长的大鞭”,三笔两笔白描便画出了一个可敬可爱而又几分好笑的大好人。
何大学问“年轻的时候,当过义和团,会耍大刀”,嫉恶如仇,爱打抱不平,为朋友两肋插刀,所以在哪一个地主家都呆不长。
于是,他给牲口贩子赶马做保镖。
他乐善好施,行侠仗义,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出一趟口外挣来的钱,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
他又有点儿虚荣心,好戴高帽儿,讲排场,摆阔气,可以借一笔驴打滚宴大宾,为的是听他谈讲过五关斩六将,云山雾罩;可以礼聘老儒教满子,为的是满子将来有出息,可惜捉襟见肘再赶马。
但作者又将时代精神与人物的刻画相结合。
何大学问出口外被抓险些丢了命,回家之后他与一丈青的吵架并不就是冲一丈青大娘的,更多的是对当时的侵略者的不满,充分表现这位受燕赵慷慨悲歌之气的熏染、义和团爱国精神陶冶的何大学问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
节选部分对何满子的描写并不多,但是他的外貌,他的游戏,他天真幼稚、可爱可笑的动作和心理,都是农村儿童特有的。
这方面的描写给小说提供了古朴纯真的情调和天真浪漫的童年气息,这也是乡
土气息的一个侧面。
《蒲柳人家》中的人物,明显带有传统小说中某些人物的风采,“他们尽管性格不同,却都是好人。
他们没有出人意外的新思想,却有传统美德的闪光。
只要有他们,生活就充满美好的希望。
”可以说京东北运河畔的普通农家、普通的农民,不仅传导出运河两岸人民的精神风采,也使我国农民的美好品德和性格特征,得到了纵深、全面、立体的反映与表现。
《蒲柳人家》的结构也借鉴了传统小说的手法,作品依傍《水浒》,几乎每一节集中刻画一个人物,用足笔力,使人物性格鲜活。
课文节选部分从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下那个中午开始,一丈青、何大学问等生动有趣的往事和何家的过去用穿插的方式回述出来,通过对满子的不同态度写出了一丈青、何大学问的不同性格;又以满子盼人搭救结束,结构上前后呼应,非常巧妙。
可以说,《蒲柳人家》的乡土气息,不仅表现在对特定地域乡村社会的风土人情作了精心描摹,也表现在小说所展现的乡村社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还表现在从传统艺术中汲取营养,用传统笔墨写人叙事、结构全文,从而打上民族风格的烙印。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