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蒲柳人家 (节选)

合集下载

6 蒲柳人家(节选)教案

6 蒲柳人家(节选)教案

6 蒲柳人家(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蒲柳人家》(节选),让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和情节,体会作者对家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

2. 分析作品中的形象刻画,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习作品中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内涵。

4. 激发学生对家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蒲柳人家》(节选)的内容,把握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内涵。

3. 感受作者对家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象征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情节、人物形象和象征手法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鉴赏法:分析作品中的形象刻画和象征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蒲柳人家》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 阅读节选文本,让学生初步了解作品内容和情节。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巡回指导。

4. 讲解作品中的形象刻画,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内涵。

6.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感悟作品。

六、教学目标:1. 通过分析《蒲柳人家》(节选)中的情节,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家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 引导学生学习作品中的写作技巧,如描绘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景物描绘,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重点:1. 深入理解作者对家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 学习和运用作品中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八、教学难点:1. 理解和表达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蒲柳人家(节选)》同步阅读及拓展训练

初中语文《蒲柳人家(节选)》同步阅读及拓展训练

《蒲柳人家(节选)》同步阅读及拓展训练何满子的爷爷,名讳已不可考。

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古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江湖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得山响。

他的外号叫何大学问。

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年轻的时候,当过义和团,会耍大刀,拳脚上也有两下子。

以后,他给地主家当赶车把式,会摆弄牲口,打一手好鞭花。

他这个人好说大话,自吹站在通州东门外的北运河头,抽一个响脆的鞭花,借着水音,天津海河边上都震耳朵。

他又好喝酒,脾气大,爱打抱不平,为朋友敢两肋插刀,所以在哪一个地主家都呆不长。

于是,他就改了行,给牲口贩子赶马;一年有七八个月出入古北口,往返于塞外和通州骡马大市之间,奔走在长城内外的古驿道上。

几百匹野马,在他那一杆大鞭的管束下,乖乖地像一群温驯的绵羊。

沿路的偷马贼,一听见他的鞭花在山谷间回响,急忙四散奔逃,躲他远远的。

所以,他不但是赶马的,还是保镖的,牲口贩子都抢着雇他。

这一来,他的架子大了,不三顾茅庐,他是不出山的;至于脚钱多少,倒在其次,要的就是刘皇叔那样的礼贤下士。

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所以出一趟口外挣来的脚钱,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

在这个小村,数他走的地方多,见的世面广;他又好戴高帽儿,讲排场,摆阔气。

出一趟口外,本来挣不了多少钱,而且到家之前已经花得不剩分文,但是回到村来,却要装得好像腰缠万贯;跟牲口贩子借一笔驴打滚儿,也要大摆酒筵,请他的知音相好们前来聚会,听他谈讲过五关,斩六将,云山雾罩。

他这个人非常富有想象力,编起故事来,有枝有叶,有文有武,生动曲折,惊险红火。

于是,人们一半是戏谑,一半是尊敬,就给他送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

自从他被尊称为何大学问以后,他也真在学问上下起功夫来了。

过去,他好听书,也会说书;在荣膺这个尊称之后,当真看起书来。

他腰里常常揣着个北京者二酉堂出版的唱本,投宿住店,歇脚打尖,他就把唱本掏出来,咿咿哦哦地嘟念。

蒲柳人家(节选)

蒲柳人家(节选)

《蒲柳人家》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 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人情世态、生活风习。 正是这浓郁的水乡风情和丰富深厚的民族传 统,孕育了刘绍棠高度独创的乡土文学。
现在,只有一个人能搭救何满子; 但是,何满子望眼欲穿,这颗救命星却 迟迟不从东边闪现出来。
这个“救命星”是谁呢?后文写的 是什么事?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蒲柳人家》原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刘绍棠
刘绍棠: 当代作家 文坛奇人
“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 动人民。”
“在我眼里,我的家乡的一棵树、 一株草、一朵花,都无比可爱,美 不胜收。”
1979年平反后,发表大量作品。其 中《蒲柳人家》获得全国优秀中篇小 说奖。
刘绍棠将“荷花淀派”的柔媚、清 丽之美与“燕赵文化”的阳刚、劲健 之美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建立了独具 风采的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
全篇小说共分12节,但这个主线故事只占不到2 节的篇幅,其余10节随意分枝,记述了运河边十来个 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由此可以看出,作品的重心在 于放笔为古运河边的民俗风情和父老乡亲画像,为他 们的多情重义、锄奸助良、扶危济困的美德立碑。
活动任务
• 欣赏人物形象。 • 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 感受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
何满子的奶奶(一丈青大娘) 何满子的爷爷(何大学问)
他们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作
者用了哪些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 来表现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的?请 标画相关语句进行分析。
阅读“一丈青大娘”
何满子的奶奶为什么号称 “一丈青大娘”?
一丈青原是《水浒传》 中扈三娘的绰号。她是梁 山第一女将,武艺高强, 一双刀神出鬼没,更有用 绳套的绝技。
小说的语言运用非常有特色。在叙述故事 描写人物时,一方面,作者采用了活灵活现的 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 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 另一方面,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 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将书面语 与民间口语结合使用),读来抑扬顿挫,很有 节奏感。

蒲柳人家 课文

蒲柳人家 课文

蒲柳人家课文《蒲柳人家》(节选)作者:刘绍棠一七月天,中伏大晌午,热得像天上下火。

何满子被爷爷拴在葡萄架的立柱上,系的是挂贼扣儿。

那一年是一九三六年。

何满子六岁,剃个光葫芦头,天灵盖上留着个木梳背儿;一交立夏就光屁股,晒得两道眉毛只剩下淡淡的痕影,鼻梁子裂了皮,全身上下就像刚从烟囱里爬出来,连眼珠都比立夏之前乌黑。

奶奶叫东隔壁的望日莲姑姑给何满子做了一条大红兜肚,兜肚上还用五彩细线绣了一大堆花草。

人配衣裳马配鞍,何满子穿上这条花红兜肚,一定会在小伙伴们中间出人头地。

可是,何满子一天也不穿。

何满子整天在运河滩上野跑,头顶着毒热的阳光,身上再裹起兜肚,一不风凉,二又窝汗,穿不了一天,就得起大半身痱子。

再有,全村跟他一般大的小姑娘,谁的兜肚也没有这么花儿草儿的鲜艳,他穿在身上,男不男,女不女,小姑娘们要用手指刮破脸蛋儿,臊得他找个田鼠窝钻进去;小小子儿们也要敲起锣鼓似的叫他小丫头儿,管叫他一辈子抬不起头。

何满子不穿花红兜肚,奶奶气得咬牙切齿地骂他,手握着擀面杖要梆他,还威吓要三天不给他饭吃。

原来,这条兜肚大有讲究。

何满子是个娇哥儿,奶奶老是怕阎王爷打发白无常把他勾走;听说阎王爷非常重男轻女,何满子穿上花红兜肚,男扮女妆,阎王爷老眼昏花地看不真切,也就起不了勾魂索命的恶念。

何满子的奶奶,人人都管她叫一丈青大娘;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

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她也能打架,动起手来,别看五六十岁了,三五个大小伙子不够她打一锅的。

她家坐落在北运河岸上,门口外就是大河。

有一回,一只外江大帆船打门口路过,也正是歇晌时分。

一丈青大娘站在篱笆外的伞柳阴下放鸭子,一见几个纤夫赤身露体,只系着一条围腰,裤子卷起来盘在头上,便断喝一声:“站住!”这几个纤夫头顶着火盆子,拉了百八十里路,顶水又逆风,还没有歇脚打尖,个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

6 蒲柳人家(节选)教案

6 蒲柳人家(节选)教案

6 蒲柳人家(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蒲柳人家》(节选),了解作品背景,把握作者及相关作品的基本信息。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美和道德观,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4.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蒲柳人家》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3. 深入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美和道德观。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

2. 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道德观念。

3. 如何从多个角度审视和评价文学作品。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蒲柳人家》(节选)。

2. 相关资料:作者简介、作品背景、文学评论等。

3.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蒲柳人家》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节选部分,注意理解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4. 深入探讨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美和道德观,探讨作品的时代意义。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7.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蒲柳人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2. 比较阅读:《蒲柳人家》与其他相关作品,如《家》、《春》、《秋》等,分析其异同点。

3. 邀请作家或文学评论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发言积极性、观点明确性等。

2. 课后作业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读后感,关注其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和表达能力。

3. 小组合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组织协调能力等。

八、教学建议:1.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时代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

8《蒲柳人家(节选)》

8《蒲柳人家(节选)》

2.采用倒叙、插叙的写作手法。
本篇小说采用倒叙手法,写一个中伏天“大晌 午”发生的故事,先交代何满子被拴,设下悬念; 中间用插叙表现人物、突出重点。如为了表现一丈 青大娘疼爱孙子,插叙有关何满子父母的情况,通 过婆媳间的矛盾,再现爱

• 上学不安分
真 可
• 心疼爷爷,想哄爷爷开心

• 记性好,爱听故事,过耳不忘,

好问个字儿,过目不忘。

• 藏在芦苇中跟奶奶捉迷藏
顽 皮
• 被拴在葡萄架立柱上,觉得失去了
自由,委屈又憋闷
➢ 一丈青大娘
外貌:大高个儿,一双大脚, 青铜肤色,有一双长满老茧 的大手。
身强力壮,样样在行
语言:
• “站住!” • “都给我穿上裤子!” • “不能叫你们腌臜了我们大姑娘小媳妇的眼睛!” • “小祖宗儿!”
合作探究
《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 学的代表作。那么,你认为它的民族作风和民 族气派体现在哪些方面?
从人物形象来说,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 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这从“一丈青大娘” 的外号和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乃至 为人做事的方式上,都显示了这一特色。
从艺术方面来说,小说的故事情节富有传奇色 彩,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 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小说中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 滩、何大学问威震古北口等传奇笔墨正是对典型的 古典传统的继承。
写作特色
1.语言活泼凝练,极富乡土气息。 这篇小说的语言独具特色,一方面,作者
采用生动活泼、准确传神的民间口语与俗语, 经过提炼后,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 同时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 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富有

6 蒲柳人家(节选)教案

6 蒲柳人家(节选)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并能正确运用。

(2)能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能够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景色和人物描写,提高审美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蒲柳的热爱之情,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学习主人公勇敢、坚韧、乐观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培养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深刻的哲理和寓意。

(2)运用文学语言进行创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蒲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简介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成语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总结提升。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精彩片段。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以“家乡的蒲柳”为主题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和情感变化,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内容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2. 深入学习课文,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

《蒲柳人家(节选)》的教学解读

《蒲柳人家(节选)》的教学解读

“饿火”指“饿得难受”,心中憋着一股随时可 能爆发的怒火。纤夫因长时间的饥饿而疲惫乏力, 却又得不到休息,早已憋了满肚子的怒火怨气, 随时可能爆发。这里化用俗语,把纤夫的满腹怨 气写得通俗形象、具体可感
借鉴传统小说和 评书的语言
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 作者受传统小说的影响,多在叙事中穿插诗词韵语,如 雨打芭蕉,长短句,四 “雨打芭蕉”是化用王维“雨打芭蕉叶带愁”的诗句,写 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 出了一丈青大娘噼里啪啦骂人的急促感。语言精练,追求 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简约美,文章以短句为主,如“长短句”“四六体”“;
①心疼被豆叶黄虐待折磨得吃不饱饭的望日莲,经常去河边地里打鸟偷瓜给她吃。何满子 ②担心杜四、豆叶黄夫妇对望日莲图谋不轨,提出让望日莲每天晚上回她家睡觉。一丈青大娘
③为拯救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成全她与周檎的爱情,用三十块大洋和二亩地替她赎身,拨二亩地
给她作为陪嫁。 何大学问 ④冒着硝烟,忍着弹片划破鬓角的疼痛,从炮火中救出被炸得昏迷不醒的望日莲。 一丈青大娘 ⑤粉碎了麻雷子等人企图将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妾的阴谋,参与抗日锄奸活动。 何大学问 ⑥陪望日莲打柴,跳到河里捞虾米、掏螃蟹,钻进苇塘里搜寻水鸡儿、驱赶蜻蜓。 何满子
任务三 研读领略风格 按表格摘录文中的语句,品味小说的艺术特点。
语言特点
摘录
手握着擀面杖要梆他
大量使用口语
赏析
梆”指“用棍子等敲打”,是京东北运河一带原 汁原味的口语,“梆”字一出,文章浓郁的乡土 气息扑面而来,写出了一丈青大娘面对孙子的顽 皮,想打他却又心疼的无奈
个顶个窝着一肚子饿火。
大量使用俗语
外貌: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
人物:一丈青大娘
动作:挽了挽袖口,冲下,阻挡,戳着,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蒲柳人家》(节选)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这篇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3、品味小说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2、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理解这篇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常识
1、直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3、简介《蒲柳人家》:
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打算。

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

于是,矛盾激化,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柳罐斗、吉老秤等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檎、莲顺利完婚。

全篇小说共分12节,但这个主线故事只占不到2节的篇幅,其余10节随意分杈,记述了运河边十来个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

由此可以看出,作品的重心在于放笔为古运河边的民俗风情和父老乡亲画像,为他们的多情重义、锄奸助良、扶危济困的美德立碑。

二、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查工具书注音释义。

三、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节选部分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学生自读课文并作旁批,讨论交流。


师生归纳:奶奶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憎分明,泼辣大胆,刚正不阿,爱打抱不平,是女中的豪杰。

爷爷何大学问:他长得象关公,脾气性格也象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财,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

他也有自己的弱点,好说点大话,喜欢戴高帽,虽没有多少钱,却爱讲排场,摆阔气,每次从口外赶马回来,都要请知音相好们来聚会,吹一吹他沿途过五关、斩六将的经历,因此得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

四、问题研究:
为什么说这篇小说具有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在老师的提示下,学生讨论理解。


首先,从人物形象上来说,这篇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

他们身上那种侠肝义胆、仗义轻财、疾恶如仇、扶危济困的品格,正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是《三国演义》《水浒》等古典小说一贯宣扬和传承的价值追求。

这可以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中反映出来,更从他们为人做事的方式上表现出来。

对这种人物、这种品德的追求,正显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

在我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史上,英雄传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别,《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以及《三侠五义》《说岳全传》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而《蒲柳人家》中无论一丈青大娘的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的威镇古北口,还是后来的巧计锄奸、智斗花鞋杜四,无不出奇制胜,神乎其神,使人自然而然地想起“智取生辰纲”“大闹野猪林”等故事,想起我们民族多少“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举。

可以说,刘绍棠以一种平凡中的传奇的形式,赋予了这一民族传统以新的生命力,内在地暗合了民族的审美习惯,为民族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

在结构上,《水浒》先讲述单个人物的故事,然后聚义梁山,共图大业。

而本文的结构也正得其神韵,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莲的故事将他们串在一起。

再如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五、再读课文,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有特色的语句并分析,小组讨论交流。


明确:这篇小说的语言非常有特色。

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一方面,作者采用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

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

另一方面,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压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如“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那个年轻的纤夫就像风吹乍蓬,转了三转,拧了三圈儿,满脸开花,口鼻出血,一头栽倒在滚烫的白沙滩上,紧一口慢一口倒气,高一声低一声呻吟”,“何大学问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这样的句子在文中比比皆是,增加了小说的文采和趣味性。

六、拓展迁移
这篇小说借鉴了中国传统小说和评书艺术的表现手法,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课外阅读《水浒传》《西游记》以及评书《三侠五义》《说岳全传》等,体会本文与它们之间的联系。

七、布置作业:
根据课上所学,再从文中找出相关语段,进一步体会这篇小说的语言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