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柳人家(节选)》-教案教学设计
6 蒲柳人家(节选)教案

6 蒲柳人家(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蒲柳人家》(节选),让学生了解小说的背景和情节,体会作者对家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
2. 分析作品中的形象刻画,感受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习作品中运用象征手法表现主题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内涵。
4. 激发学生对家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蒲柳人家》(节选)的内容,把握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内涵。
3. 感受作者对家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作品中象征手法的理解和分析。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品背景、情节、人物形象和象征手法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3. 鉴赏法:分析作品中的形象刻画和象征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蒲柳人家》的作者和作品背景。
2. 阅读节选文本,让学生初步了解作品内容和情节。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巡回指导。
4. 讲解作品中的形象刻画,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引导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内涵。
6.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感悟作品。
六、教学目标:1. 通过分析《蒲柳人家》(节选)中的情节,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对家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 引导学生学习作品中的写作技巧,如描绘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景物描绘,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通过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七、教学重点:1. 深入理解作者对家乡和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2. 学习和运用作品中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八、教学难点:1. 理解和表达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蒲柳人家(节选)》教案

《蒲柳人家(节选)》教案章节一: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发学生对《蒲柳人家(节选)》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背景及作品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莫言及其作品。
2. 简介《蒲柳人家》的背景及主题。
教学步骤:1. 向学生简单介绍作者莫言及其作品。
2. 通过图片或视频资料,展示《蒲柳人家》的背景。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要写这样的作品?它的主题是什么?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作者及作品的兴趣程度。
2. 记录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情况。
章节二:作品梗概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蒲柳人家》的故事情节。
2. 培养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感知能力。
教学内容:1. 概述《蒲柳人家》的主要故事情节。
2.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关系。
1. 用PPT或板书简要概括《蒲柳人家》的故事情节。
2.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关系。
3. 学生分享对故事情节的感悟和理解。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故事情节的理解程度。
2. 记录学生的感悟和讨论情况。
章节三: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2. 培养学生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关注。
教学内容:1. 分析《蒲柳人家》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教学步骤:1. 针对《蒲柳人家》中的主要人物,进行详细分析。
2.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3. 学生分享对人物的看法和感悟。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理解程度。
2. 记录学生的看法和感悟。
章节四:情节分析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重要情节。
2. 培养学生对情节发展的关注。
教学内容:1. 分析《蒲柳人家》中的重要情节。
2. 引导学生关注情节的发展和变化。
教学步骤:1. 针对《蒲柳人家》中的重要情节,进行详细分析。
2. 引导学生关注情节的发展和变化。
3. 学生分享对情节的看法和感悟。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对情节发展的理解程度。
2. 记录学生的看法和感悟。
6 蒲柳人家(节选)教案

6 蒲柳人家(节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蒲柳人家》(节选),了解作品背景,把握作者及相关作品的基本信息。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美和道德观,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4.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蒲柳人家》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3. 深入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美和道德观。
三、教学难点:1. 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纠葛。
2. 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道德观念。
3. 如何从多个角度审视和评价文学作品。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蒲柳人家》(节选)。
2. 相关资料:作者简介、作品背景、文学评论等。
3. 投影仪、白板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蒲柳人家》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节选部分,注意理解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特色。
4. 深入探讨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美和道德观,探讨作品的时代意义。
5. 课堂小结6. 课后作业7. 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反馈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蒲柳人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2. 比较阅读:《蒲柳人家》与其他相关作品,如《家》、《春》、《秋》等,分析其异同点。
3. 邀请作家或文学评论家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发言积极性、观点明确性等。
2. 课后作业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读后感,关注其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和表达能力。
3. 小组合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组织协调能力等。
八、教学建议:1.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时代背景,以便更好地理解作品。
蒲柳人家(节选)(教案)

蒲柳人家(节选)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蒲柳人家(节选)》,使学生了解作者何冀平及其作品背景。
2. 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主题、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表现手法。
3. 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阅读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阅读《蒲柳人家(节选)》全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文学常识:了解作者何冀平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 作品分析: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蒲柳人家(节选)》的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安排、人物塑造和表现手法。
四、教学难点1. 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表现手法的深入理解。
2. 人物内心活动的剖析。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主题和表现手法。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3. 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物形象,剖析人物内心活动。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3. 讲解课文,分析作品主题和表现手法。
4.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5. 案例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剖析人物内心活动。
6. 总结课堂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整理课堂笔记。
2. 写一篇关于《蒲柳人家(节选)》的读后感,不少于800字。
3. 选择一部现代文学作品进行阅读,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风格,准备下一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积极性,以及对作品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读后感质量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深度。
3. 长期效应:通过学生的后续阅读和讨论,观察他们对现代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的提升。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现代文学作品,鼓励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
2. 组织文学社团或读书会,让学生在小组内分享阅读体验,进行文学探讨。
3. 结合文学课程,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提升创作能力。
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优秀7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作者勤劳的编辑帮大伙儿收集的九年级语文下册《蒲柳人家》教案(优秀7篇)。
蒲柳人家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积累“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
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2、过程与方法: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扩大阅读视野,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难点】重点: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难点: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教学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
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
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
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二、作者简介刘绍棠(1936~1997) 当代作家。
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
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
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
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
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
《蒲柳人家》教学设计6篇

《蒲柳人家》教学设计6篇《蒲柳人家》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
2、理解这篇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3、品尝小说的语言。
【教学重点】1、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2、品尝语言。
【教学难点】理解这篇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简介常识1、直接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2、简介。
3、简介《蒲柳人家》:故事背景发生在20世纪30年月,花鞋杜四家的童养媳望日莲与周檎相爱,可阴险邪恶的杜四夫妇另有准备。
半路又杀出巡警麻雷子,勾结杜四,要把望日莲卖给董太师做小,并要以“抗日”的罪名把周檎抓走。
于是,冲突激化,以何大学问、一丈青大娘、柳罐斗、吉老秤等为首的父老乡亲一齐出面,挫败麻、杜阴谋,檎、莲顺当完婚。
全篇小说共分12节,但这个主线故事只占不到2节的篇幅,其余10节随便分杈,记述了水道边十来个乡间人物的逸闻趣事。
由此可以看出,作品的重心在于放笔为古水道边的民俗风情和父老乡亲画像,为他们的多情重义、锄奸助良、扶危济困的美德立碑。
二、学生自读课文,画诞生字词,查工具书注音释义三、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小说节选局部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他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学生自读课文并作旁批,争论沟通。
)师生归纳:奶奶一丈青大娘:个高脚大,身强体健,性格豪爽,爱憎清楚,泼辣大胆,刚正不阿,爱打抱不平,是女中的豪杰。
爷爷何大学问:他长得象关公,脾气性格也象关老爷一样,侠肝义胆,仗义轻财,大方豁达,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
他也有自己的弱点,好说点大话,喜爱戴高帽,虽没有多少钱,却爱讲排场,摆阔气,每次从口外赶马回来,都要请知音相好们来聚会,吹一吹他沿途过五关、斩六将的经受,因此得了个“何大学问”的外号。
四、问题讨论为什么说这篇小说具有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争论理解。
)首先,从人物形象上来说,这篇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
他们身上那种侠肝义胆、仗义轻财、疾恶如仇、扶危济困的品行,正是我们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宝,是《三国演义》《水浒》等古典小说一贯宣扬和传承的价值追求。
《蒲柳人家(节选)》教案

《蒲柳人家(节选)》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蒲柳人家(节选)》,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光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蒲柳人家(节选)》2.2 教学重点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3 教学难点深入解读文本,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光辉。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故事情节。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光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3.6 课堂小结第四章:课后作业4.1 写一篇关于《蒲柳人家(节选)》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4.2 分析《蒲柳人家(节选)》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人物分析稿。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讨论等,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5.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5.3 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6.2 情感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感。
6.3 差异性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
第七章:教学手段7.1 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作品相关的图片、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
7.2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6 蒲柳人家(节选)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成语,并能正确运用。
(2)能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3)能够体会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景色和人物描写,提高审美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蒲柳的热爱之情,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2)学习主人公勇敢、坚韧、乐观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培养审美情趣和批判性思维。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深刻的哲理和寓意。
(2)运用文学语言进行创作实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蒲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景观。
(2)简介课文作者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成语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指导。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2)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总结提升。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精彩片段。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以“家乡的蒲柳”为主题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和情感变化,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内容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2. 深入学习课文,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故事情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蒲柳人家(节选)》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
2.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3.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能力目标1.欣赏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2.体会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德育目标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
教学重点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
教学方法1.诵读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体会,精彩的语句和段落还可作背诵要求,使学生能深入领悟小说语言运用。
2.研讨探究法用于对人物性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
鼓励学生结合阅读经验,研讨交流,以感悟小说的独特魅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京东北运河风情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小说情节场景。
深入研讨.把握人物性格,体会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谁来讲讲古典小说《水浒传》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的事迹。
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中篇小说《蒲柳人家》,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刘绍棠简历刘绍棠(1936~1997)当代作家。
河北通县(今北京市通州区)人。
1949年读中学时开始发表短篇小说。
1951年到河北文联工作半年,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深受孙犁作品熏染。
翌年发表成名作、短篇小说《青枝绿叶》,并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195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195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7年发表小说《田野落霞》《西苑草》及一些论文,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
曾任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会员、《中国乡土小说》丛刊主编等职。
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中有《青枝绿叶》《山楂村的歌声》《中秋节》《蛾眉》等短篇小说集,《运河的桨声》《蒲柳人家》《瓜棚柳巷》《荇水荷风》《小荷才露尖尖角》等中篇小说,《春草》《地火》《狼烟》《京门脸子》《豆棚瓜架雨如丝》等长篇小说,《我与乡土文学》《我的创作生涯》等散文短论集,以及《刘绍棠文集——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12卷。
他的《蒲柳人家》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二等奖,《蛾眉》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的作品格调清新淳朴,文笔通俗晓畅,描写从容自然,结构简洁完整,乡土色彩浓郁。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擀(gǎn)剜(wān)腌赞(āzā)到气(dáo) 唿(hū)哨咯(kā)吧呱(gū)呱坠地荣膺(yīng):光荣地获得。
膺:承受,承当。
隐匿(nì)隐藏、躲起来。
一气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
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如坐针毡(zhān):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影影绰绰(chuò):模模糊糊,不真切。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2.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思考:(1)小说通过充满稚气、机灵顽皮的何满子的眼睛,勾勒了京东北运河边上农民的性格命运。
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课文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
那么,他们两人鲜明的性格特征是什么?(2)作者用了哪些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请画出有关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相机点拨:(1)作者以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地刻画了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的音容笑貌、喜怒悲乐。
奶奶高大强健,性格豪爽,爱打抱不平,刚直不阿、口苦心甜、淳厚朴实危急相扶、困厄相济的性格,透出了庄稼人的凛然正气。
这种女中豪杰的形象,与《水浒》中著名女将一丈青扈三娘颇为神似。
爷爷何大学问的外号带有戏谑的性质。
他貌似关公,侠肝义胆,仗义轻松,慷慨豁达,好戴高帽、爱打抱不平,甘为朋友两肋插刀,同时善于讲故事,想象力丰富,编起故事来生动曲折,引人入胜。
(2)奶奶:“大高个儿,一双大脚,青铜肤色,嗓门也亮堂,骂起人来,方圆二三十里,敢说找不出能够招架几个回合的敌手。
一丈青大娘骂人,就像雨打芭蕉,长短句,四六体,鼓点似的骂一天,一气呵成,也不倒嗓子。
”“一丈青大娘勃然大怒,老大一个耳刮子抡圆了扇过去”(“抡圆了”“扇过去”充分写出了奶奶的怒气和力气,泼辣无比的性格跃然纸上) “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棵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爷爷:“人高马大,膀阔腰圆,面如重枣,浓眉朗目,一副关公相貌。
”“他这个人,不知道钱是好的,伙友们有谁家揭不开锅,沿路上遇见老、弱、病、残,伸手就掏荷包,抓多少就给多少,也不点数儿;所以出一趟口外挣来的脚钱。
到不了家就花个精光。
”3.学生揣摩品味独具魅力的小说语言。
教师提示:小说的语言运用非常有特色。
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一方面,作者采用了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
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
“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
另一方面。
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
如:“何满子的爷爷,官讳已不可考。
但是,如果提起他的外号,北运河两岸,占北口内外,在卖力气走江湖的人们中间,那可真是叫得山响。
”句中“官讳”是书面语,“叫得山响”是民间口语,二者结合给小说增添了幽默诙谐色彩。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精彩的语句、段可作摘抄和背诵。
四、深入研读,体会小说的艺术风格1.学生感情诵读,体会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
教师提示:小说《蒲柳人家》真切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一带农村的人情世态、生活风习。
确如一幅风俗画,情致缠绵。
如何满子的光葫芦头木梳背儿,大红肚兜、长命锁;洗三百家衣,何大学问的走西口等都别具魅力,历历如绘。
2.学生联系阅读体验,合作探究:《蒲柳人家》是刘绍棠独具风格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作。
那么,你认为它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体现在哪些方面?学生联系熟悉的古典文学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说岳全传》等,进行比照、交流,教师点拨:小说的民族气派和民族作风,主要体现在:首先,从人物形象来说,小说的人物具有中华民族独有的性格特点和传统美德。
这从“一丈青大娘”的外号和爷爷何大学问“一副关公相貌”,乃至为人做事的方式上,都显示了作品的民族本色。
其次,在艺术上,小说不仅情节富有传奇色彩,而且塑造人物性格时也多借鉴中国古典小说和民间说唱艺术的表现手法。
小说中如一丈青大娘大闹运河滩、何大学问威震京东北等传奇笔墨正是典型的古典传统的继承。
另外,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是民族的。
小说的结构得《水浒》神韵,即前几节分别介绍一位人物,最后由望日莲的故事将人物串联一起。
再如多用语言和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等,也正是我国古典小说和说唱艺术常见的表现手法。
总之,小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是我国古典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3.学生自由诵读,体会小说的独特魅力。
五、课堂小结①理解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与;②领略小说中所蕴藏的人情美和生活风俗;③小说独特的民族风格和语言特色。
同学们,正是丰富深厚的民族传统和浓郁的水乡风情,孕育了刘绍棠高度独创的乡土文学。
“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的劳动人民”(刘绍棠语),这满怀的率真之情,恰是我们解读乡土创作情感的一把钥匙。
透过小说的渲染,我们洞察人物,更能观照社会生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乃至将来,生活的底色都是鲜亮的,文艺也是如此。
只要我们用心去品读。
六、布置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
2.用外号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是我国古典小说常见的表现手法。
请你运用这种手法,描绘生活中一位个性鲜明的人物,力求传神,有文采。
板书设计蒲柳人家刘绍棠“一丈青大娘”:泼辣大胆刚直不阿口苦心甜溺爱孙儿民族作风“何大学问”:民族气派侠肝义胆仗义轻松慷慨豁达爱打抱不平6 蒲柳人家(节选)课文分析《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它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许多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透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北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
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
它浓墨重彩描写了三个主要人物:机灵顽皮、充满稚气的六岁男孩何满子是小说的主要线索人物,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小说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
教学目标学习课文通过肖像、动作、语言描写甚至是用外号来塑造人物的方法。
理解写人物不仅要写出他们的优点,也要写他们的缺点,要写出有血有肉的“立体”的人物,而不是为了写作文而虚构出来的“平面”人物。
教学过程[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小说情节场景。
深入研讨.把握人物性格,体会艺术表现手法。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
比如“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
今天,我们学习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
让我们一起走近刘绍棠,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词。
投影;擀(gǎn)剜(wān)腌赞(āzā)到气(dáo)唿(hū)哨咯(kā)吧呱(gū)呱坠地荣膺(yīng):光荣地获得。
膺:承受,承当。
隐匿(nì)隐藏、躲起来。
一气呵成:①比喻文章的气势首尾贯通。
②比喻整个工作过程中不间断、不松懈。
如坐针毡(zhān):形容坐立不安,像芒和刺扎在背上一样。
影影绰绰(chuò):模模糊糊,不真切。
望眼欲穿:形容盼望殷切。
2.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思考:(1)小说通过充满稚气、机灵顽皮的何满子的眼睛,勾勒了京东北运河边上农民的性格命运。
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是课文的两个主要描写对象。
那么,他们两人鲜明的性格特征是什么?(2)作者用了哪些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的?请画出有关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3.学生揣摩品味独具魅力的小说语言。
教师提示:小说的语言运用非常有特色。
在叙述故事描写人物时,一方面,作者采用了活灵活现的民间口语与俗语,并加以提炼,形成一种活泼伶俐、凝练而富有动感、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
写天气之热,“热得像天上下火”;写一丈青大娘溺爱孙子,“要天上的星星,奶奶也赶快搬梯子去摘”。
“何满子是一丈青大娘的心尖子,肺叶子,眼珠子,命根子”,形象生动而又准确传神。
另一方面。
作者又继承了说唱艺术的特点,讲究押韵和对偶,用词造句文白相间,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