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及城市地理试题及答案
高三地理专项训练免费试卷: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选择题下图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题。
据图示信息推断,甲、乙、丙、丁四城市中,人口数量最多的应是() A. 甲城市B. 乙城市C. 丙城市D. 丁城市【答案】C【解析】根据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和轮廓可判断出该国为蒙古国,年降水量较少,人口数量最多的城市应位于降水较多,有河流经过的丙地,C正确。
选择题地形起伏度是指在一个特定区域内,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的差值(数值为相对值,数值越大表示地形起伏越明显)。
图甲和图乙分别为“我国沿某经线的地形起伏度”和“我国不同地形起伏度上人口的累积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①地形区为A. 黄土高原B. 四川盆地C. 青藏高原D. 东南丘陵【2】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地形起伏度1以下地区人口超过80%B. ②地区人口空间分布比较均衡C. 地形起伏度1~2地区分布人口达90%D. 地形起伏度越大,人口分布越多【答案】【1】A【2】D【解析】试题【1】据图判断①地形区,地形起伏较小。
青藏高原地形区,高原面上地形起伏小,故C选项正确;【2】据图判断地形起伏度越大,人口增加速度越慢,说明人口越少;在起伏度小于1的地区,集中了我国全部人口的80%以上;起伏度在1-2之间的地区人口比重占13%。
②地区人口起伏度变化大,人口空间分布不均,故A选项正确。
【知识点】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选择题2017年,美国政府开始着手修筑“美墨边境墙”,美国与墨西哥接壤的边界长达3100多公里,而特朗普计划中的隔离墙据估算将高达100亿美元,并打算通过提高关税让墨西哥为其买单,下图为美墨边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1】美国修筑“美墨边境墙”困难不包括A. 边境线长,工程量大B. 交通不便物资难运C. 地形复杂,地表崎岖D. 气温高施工难【2】墨西哥北部人口主要集中在美墨边境的主要原因是A. 交通便利B. 地形平坦C. 就业机会多D. 临近河流【答案】【1】A【2】C【解析】【1】美墨边境隔离墙修筑国家为美国而非墨西哥,美国一侧城镇少,交通线路稀疏沙漠广布,而修筑墙的原材料很难运输运输成本高,并且纬度较低,气温高,同时经过墨西哥高原地区,地形崎岖,施工难度大,而两国边境3100km,距离较短,工程量较小,故选A。
初一地理众多的人口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一地理众多的人口试题答案及解析1.关于我国的人口叙述错误的是()A.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B.实行计划生育后,我国人口增长较慢C.我国人口给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巨大压力D.基数大、增长快是我国人口的特点【答案】B【解析】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中国总人口为13.7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青少年的比重较高,在今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人口总量还将持续增长,在经历高峰期后,人口总数才会呈缓慢下降的趋势.但人口素质不高的状况在短期内还难以根本改变,人口问题依然十分突出,故选B.【考点】本题考查人口分布状况与人口增长的变化.2.中国人口地理界线与中国人口分布特点:中国著名的人口地理学家胡焕庸提出的中国人口地理界线是指黑龙江省的________到云南省的________一线,该线以西地区的人口密度多为每平方千米100人以下,以东地区的人口密度多为每平方千米100人以上。
【答案】黑河腾冲【解析】由于气候、地形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以黑龙江省的黑河到云南省的腾冲一线为界,该线以西人口比较稀疏,该线以东人口比较稠密。
【考点】该题考查我国人口的分布。
3.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A.中国B.印度C.俄罗斯D.美国【答案】A【解析】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国总人口为1370536875人,约占世界人口的21%,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世界上的国家和地区概况.4.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特点是A.东部多,西部少B.西部多,东部少C.南方多,北方少D.北方多,南方少【答案】A【解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是:不均匀,东多西少,其分界线是黑龙江的黑河-云南的腾冲,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人口分布状况与人口增长的变化.5.读中国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的变化,完成下列要求。
人口分布(配套练习)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含解析

1.1人口分布同步练习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题3分,共45分)1.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但具有一定的趋向性,南纬20°﹣南纬40°地带和北纬20°﹣北纬40°地带的人口在世界总人口中的比重差异悬殊,造成这种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A.地形B.气候C.海陆分布D.经济水平2.撒哈拉荒漠地区人口稀少的原因是()A.气候炎热B.降水少C.矿产贫乏D.地势起伏大3.黑河——腾冲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地理界线,80多年来基本保持不变。
该线表明,与我国人口分布密切相关的因素有()①气候②地形③河流④植被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影响四川省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气候B.水源C.地形D.土壤5.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为()A.东北多,西北少B.经济落后地区多,经济发达地区少C.东南多,西北少D.东南少,西北多6.南纬40°~50°范围人口分布稀少的主要原因为()A.山地多,平原少B.气候酷寒C.海洋广布,陆地面积小D.干旱区面积大7.如图所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①地形平坦②气候温和③水运便捷④矿产丰富A.①②B.②④C.③④D.①③8.人口年龄结构是反映一个地区人口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把65岁及以上人口达到7%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如图为1982~201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图。
如图中()①0~14岁的人口数量一直在减少②15~64岁的人口就业压力越来越大③数据证明我国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④2019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最为合理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9.如图为台湾省人口分布示意图,下列关于该省人口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多西少B.南多北少C.中部多,四周少D.平原多,山区少读“俄罗斯亚洲部分地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俄罗斯人口、城市主要分布在()A.南部地区B.东北地区C.西北地区D.北部沿海11.制约俄罗斯亚洲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自然条件为()A.矿产资源B.水资源C.土地资源D.气候条件读图,完成12~13题。
高二地理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二地理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某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对图中各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Ⅰ:农业文明阶段B.Ⅱ:后工业文明阶段C.Ⅲ:处于高增长阶段D.Ⅳ:属于低增长阶段【答案】AD【解析】读图可知,Ⅰ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应为农业文明阶段;Ⅱ阶段自然增长率快速增长,应为工业化阶段;Ⅲ阶段自然增长率快速下降,应为后工业化阶段;Ⅳ阶段自然增长率低,且逐渐降低,应为低增长阶段。
【2】目前,该地区解决人口问题的主要措施有A.鼓励提前退休B.鼓励生育C.鼓励到海外务工D.接纳海外移民【答案】BD【解析】目前,该地区人口增长逐渐减慢,劳动力逐渐减少,应鼓励生育和接纳海外移民,来增加劳动人口。
【考点】该题考查人口增长和人口问题。
2.(12分)读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中的西宁地区有一首歌谣:“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
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
”材料二(1)描述图中所示区域积温空间分布的最主要特点,并分析原因(4分)(2)简述歌谣所反映的西宁地区自然环境特征(3分)(3)根据材料二概括青海省2000~2010年的人口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5分)【答案】(1)由东向西积温逐渐降低(1分)、河谷较两侧高(1分);地势由东向西逐渐抬升、(1分)河谷地势较低(1分)(2)昼夜温差大,地势起伏大(植被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天气多变。
(3分)(3)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缓慢;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增加;老龄化进程加快。
(答出两点即可得4分)有利:劳动力较丰富,社会抚养比下降(1分);不利:就业压力加大。
(1分)(答1点即可)【解析】(1)读图,可以判断西部属于第一阶梯,东部属于第二阶梯。
地势由东向西逐渐抬升,所以由东向西积温逐渐降低。
河谷处地势较低,所以河谷较两侧积温较高。
(2)歌谣中一日携四季装,反映了昼夜温差大。
山上与山下的差异,表现出地势起伏大,植被呈现出垂直分布规律,体现了天气多变特征。
初三地理众多的人口试题

初三地理众多的人口试题1.下面4幅人口增长曲线图,与我国实际相符的是()【答案】A【解析】旧中国由于人民生活水平较低和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人口增长速度缓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使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加快,呈直线上升趋势,故本题选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众多的人口。
2.有关我国人口政策的叙述正确的是()A.“单独二胎”政策不能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B.晚婚晚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有效措施C.延迟退休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减轻子女负担D.依据我国人口现状,计划生育国策可取消【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我国计划生育人口政策的理解。
选项A,“单独二孩”政策可延缓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选项C,延迟退休可以降低国家养老金支出压力;选项D,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强调的是人口应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相协调发展,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可以因地制宜进行调整。
【考点】众多的人口3.读我国人口资料统计图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我国劳动力资源短缺B.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明显C.我国城镇人口不断增加D.0-15岁的人口比重减小与我国人口政策密切相关【答案】A【解析】解:A、我国15-60岁的人口2000年占66.78%、2011年占70.14%,说明目前劳动力丰富.故A符合题意;B、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2000年10.33%,而2011年占13.26%,说明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明显.故B不符合题意;C、我国城镇人口由2000年的36.22%上升高到2011年的49.64%,今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城镇人口会继续增加.故C不符合题意;D、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中国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0-15岁的人口比重减小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密切相关.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人口数量概况.4.闯关东是指中国近代史上华北地区的农民向东北地区移民的过程。
初二地理人口与人种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地理人口与人种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列地区属于人口稀少区的是()A.长江中下游平原B.珠江三角洲C.欧洲西部平原D.亚马孙平原【答案】D【解析】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区,世界四大人口稀疏地带是:干旱的沙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地带是: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
【考点】该题考查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
2.小华到某地旅游,他发现这里的居民皮肤白晰,头发呈波浪状、色浅,鼻梁高,嘴唇薄。
小华旅游的地方最有可能是()A.非洲南部B.亚洲东南部C.亚洲东部D.欧洲西部【答案】D【解析】根据居民的外形可断定该地方的人种是白色人种,非洲南部是黑色人种,不可能;亚洲东南部和东部是黄色人种,也不可能;欧洲西部是白色人种,最有可能,故本题选D。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人口与人种。
3.某年某市人口出生率为7‰,死亡率为7.73‰,据此判断该市未来面临的人口问题可能是A.人口增长过快B.劳动力过剩C.人口老龄化D.性别比例失调【答案】C【解析】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某年某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73‰,人口为负增长,该市未来面临的人口问题可能是人口老龄化。
【考点】该题考查人口问题。
4.下列人种与其主要分布地区连接正确的是()A.黑色人种----欧洲B.白色人种----非洲中部C.黄色人种----亚洲东部D.混血人种----大洋洲【答案】D【解析】A黑色人种一非洲中部和南部、美国、巴西以及印度南部,故本选项错误;B白色人种一欧洲、西亚和北非洲,印度北部、大洋洲、北美洲,故本选项错误;C黄色人种一亚洲东部,故本选项错误;D混血人种一拉丁美洲,故本选项正确;故选D.【考点】本题考查世界主要人种及其分布地区.5.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的故乡A.黑种人B.白种人C.黄种人D.混血人种【答案】A【解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是黑人,所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被称为黑种人的故乡,故选A.【考点】本题考查世界主要人种及其分布地区.6.关于世界人口的分布,叙述正确的是()A.世界人口的稠密地区都分布在发展中国家B.世界上的大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地区C.世界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大洲是大洋洲D.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人口比较稀疏【答案】D【解析】A欧洲大多是发达国家,也是人口分布稠密地带之一,故A不符合题意;B亚马孙平原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区,属于四大人口的稀疏地带,故B不符合题意;C世界上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非洲,最低的是欧洲,故C不符合题意;D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人口比较稀疏,故D符合题意,故选D.【考点】本题考查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和迁移状况.7.下列关于世界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B.发达国家人口密度大于发展中国家C.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人口稀少D.所有国家都存在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答案】C【解析】人口密度大的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不一定高(比如欧洲西部,人口的密度大,有的国家出现人口负增长);所以A错误;发达国家人口密度不一定大于发展中国家,所以B错误;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自然条件恶劣、经济落后的地区,人口分布稀疏;所以C正确;并非所有国家都存在人口增长过快;欧洲一些的国家人口出现负增长;所以D错误。
高三人文地理试题及答案

高三人文地理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0分)1.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主要表现为()。
A. 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B.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加C. 城市面积的扩大D. 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答案:B2.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中心区地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
A. 交通拥堵B. 环境污染C. 土地资源的稀缺性D. 人口密度的增加答案:C3.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A.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B. 城市景观的变化C. 城市人口的增加D. 城市经济的发展答案:A4.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郊区发展的主要动力是()。
A. 交通设施的改善B. 土地价格的低廉C. 环境质量的改善D. 城市中心区的拥挤答案:A5. 城市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 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B. 加速区域经济的非均衡发展C. 缩小区域经济差异D. 扩大区域经济差异答案:B6. 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 改善生态环境B. 破坏生态环境C. 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D. 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答案:B7.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交通问题的主要表现是()。
A. 交通拥堵B. 交通事故C. 交通污染D. 交通噪声答案:A8.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化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 增加农业劳动力B. 减少农业劳动力C. 增加农业用地D. 减少农业用地答案:B9.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 增加水资源的供应B. 减少水资源的供应C. 增加水资源的消耗D. 减少水资源的消耗答案:C10.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化对能源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 增加能源的供应B. 减少能源的供应C. 增加能源的消耗D. 减少能源的消耗答案:C11.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化对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A. 促进文化的多样性B. 促进文化的单一性C. 促进文化的融合D. 促进文化的冲突答案:A12.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化对就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高考地理试题-人口专题

高考地理试题-人口专题(2021年湖南省高考真题)永久迁移是指户籍发生改变的人口迁移类型;务工迁移是指离开户籍地外出务工的人口迁移类型(不包括永久迁移)。
下图示意1990~2005年我国人口迁移的数量变化。
图中永久迁移人数为每五年的累积数量,务工迁移人数为当年的数量。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①“三农”政策利好②出生人口数量减少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④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降低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持续增加B.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下降C.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呈下降趋势D.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答案】1.B 2.D【分析】1.根据题意,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是因为国家“三农”政策利好,外出务工人数开始减少,①正确。
出生人口变化并不会迅速影响到外出务工人数,②错误。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产业受到影响,外出务工人数开始有所下降,③正确。
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应该是有所上升的,尤其是我国的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应该是持续上涨,④错误。
B项正确,ACD项错误。
故选B。
2.根据图片信息,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先上升后下降,A项错误。
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一直在上升,B项错误。
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先上升后下降,C项错误。
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D项正确。
故选D。
(2021年山东省高考真题)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A.人口老龄化加剧 B.GDP增长缓慢C.环境承载力下降 D.产业结构优化2.推测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生育政策调整: B.落户政策放宽C.医疗条件改善D.行政区划变动3.该市的支柱产业是()A.采矿业B.旅游业C.制造业D.物流业【答案】1.D 2.B 3.C【分析】1.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而之前一段时间,该市常住人口增长迅速,所以该市应该是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得到了优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再那么强烈,D项正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阳市八中2018届高三毕业班第一次调研考试 地理试题 (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示意我国2000年城镇人口年龄结构和对2020年人口的预测,其中按照女性20~55岁和男性20~60岁的划分标准,标出了劳动人口的范围。读下图回答1~2题。
1.影响我国2000~2020年城镇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国家政策 B.生态环境 C.经济发展 D.社会文化 2.我国城镇人口到2020年社会养老形势严峻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 A.老年人口的大幅增加 B.劳动人口减少 C.社会养老能力发展缓慢 D.劳动人口增加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3.71亿人。比10年前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人数约增加了7400万人。其中各年龄段百分比构成变化如下表所示。据此完成3~4题。
3.上述资料表明 A.近10年来我国人口年均增长率约为5.7% B.0~14岁人口数量最少,但数量变化最大 C.15~59岁人口数量最多,但数量变化最少 D.60岁以上人口数量变化小于0~14岁变化 4.符合我国近期国情的是 A.接受教育的人口数量肯定在减少 B.劳动力价格因劳动力增加而下降 C.老年人口比重低,赡养老人压力小 D.我国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 下图中的人口迁移差额率指人口迁移数与总人口的比例,正值为迁入。读图回答5~7题。 5.图中四个地区人口增长速度最快和最慢的分别是 A.甲、丙 B.乙、丁 C.丙、丁 D.甲、丁 6.如果甲、乙、丙、丁各代表一个国家,则下面四组国家中最可能的是 A.埃塞俄比亚、沙特阿拉伯、德国、日本 B.美国、德国、阿根廷、匈牙利 C.日本、中国、越南、匈牙利 D.科威特、索马里、葡萄牙、德国 7.最有可能反映美国东北部人口变动情形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下图为中国劳动适龄人口(15~64岁)比重预测图,读图回答8~9题。 8.对2015年后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趋势的预测是基于 A.国家较早实施计划生育 B.国际劳工大量输出 C.人口死亡率显着下降 D.人口自然增长率略有增长 9.中国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下降 A.有助于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 B.短期内会导致中国劳动力不足 C.短期内会导致国外劳力的大量输入 D.长远看会缓解中国就业压力 该表为第六次(201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人口普查中安徽省人口主要部分数据与第五次的比较,据此完成下面10-11题。 项目 时间 户 籍 人 口 (万) 常 住 人 口 (万) 性别比(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 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 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 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万)
第五次 6245.3 5986.0 106.61 25. 42 7.45 4321.3 第六次 6862.0 5950.1 103.39 17.98 10.18 3391.0 10.从上述数据可以推知安徽省 A.人口老龄化进程逐步加快 B.城市化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C.人口性别构成十分合理 D.人口出现负增长 11.近年来我省户籍人口中到省外务工人数日益增多,导致 A.常住人口增加 B.“拉低”了我省男女的性别比 C.出生率大幅下降 D.人口出现负增长
读“我国珠江三角洲某市人口增长示意图”,完成12~13题。 12.有关该市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从总体上看,该市人口数量的变化以机械增长为主 B.该市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 C.影响该市人口迁移的因素是政治因素 D.该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趋势 13.近年来该市人口机械增长呈下降趋势,其原因正确的是 A.该市因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而出现“民工荒” B.该市生态环境恶化,人口迁入量减少 C.是由于京津唐、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 D.农村生存环境已好于城市 下图为北半球某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资料图及城市用地主要组成部分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该市1900~1970年城市化进程较快。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15题。
14.若该城市各功能区布局合理,则①②③④对应的功能分区最可能是 A.①一重化工业区、②一高级住宅区、③一低级住宅区、④一高科技园区 B.①一高科技园区、②一高级住宅区、③一低级住宅区、④一重化工业区 C.①一高科技园区、②一绿化带、③一住宅区、④一重化工业区 D.①一重化工业区、②一绿化带、③一高科技园区、④一住宅区 15.关于该城市各功能区在这一时期用地情况及其变化趋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只有居住用地、第三产业用地和工业用地三种 B.居住用地比重呈下降趋势,但居住用地规模有可能增大 C.第三产业用地规模持续减小,但其产值占该市总产值的比重可能下降 D.工业用地规模先增后降 由济南、青岛等组成的半岛城市群形成六个等级的城市规模结构,已成为全国第四大城市群。读“山东半岛城市群图”,回答16~17题。
16.下列关于山东半岛城市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山东半岛城市群以青岛为龙头,以青岛、济南为双中心 B.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多 C.烟台的服务范围比潍坊的服务范围大 D.东营市比日照市高一个等级 17.关于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条件及方向分析不合理的是 A.黄河人海口湿地资源丰富,应加强湿地资源的开发 B.山东半岛应加强对外合作、交流,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C.山东半岛与渤海、黄海毗邻,应加快发展蓝色经济 D.山东半岛水资源短缺,应跨流域调水 读下表,完成18~19题。
18.上表说明 A.1950~1980年,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均缓慢 B.1980~2000年,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变慢 C.1950~2000年,世界城市人口均超过农村人口 D.1980~200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和人口增长速度均超过发达国家 19.不少城市由于人口和家用小汽车猛增,导致交通拥堵。下面关于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做法最可行的是 A.在城市中心建环行道路,并大量建设停车场 B.合理规划城市交通网并加强交通管理,同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C.限制家庭小汽车的增长,设立无车日,倡导步行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减小车流量 D.将生活区和工业区布局在一起,减少上下班市民流动量 读“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回答20~21题。 20.阶段I所表示的城市化阶段是 A.初级阶段 B.加速阶段 C.逆城市化阶段 D.再城市化阶段 21.引起阶段Ⅱ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A.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 B.乡村和小城镇发展超过城市 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D.轨道交通的发展 国际上有两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含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据此回答22~23题。
22.相对于“内含式”而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之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其直接原因是 A.人口密度小 B.人口数量多 C.城市化水平高 D.经济发展水平快 23.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也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则 A.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 B.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C.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 D.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课题组从“四大维度”出发来设计城市与地区和谐发展指数,即“经济增长指数”“人文发展指数”“社会进步指数”和“生态文明指数”。读某城市“体检”图,回答24~25题。 24.图中城市“越来越胖”体现了城市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 A.城市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人文、社会、生态建设 B.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C.城市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D.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25.图中所示表明,和谐城市主要看 A.城市经济发展水平 B.城市人文、社会的发展情况 C.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 D.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的综合、平衡发展 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中字母代表的是不同的功能区,该城区有一条河流穿过。分析回答26--27题。 26.该城区( ) A.可能位于我国的东北平原 B.气候类型可能为温带海洋气候 C.河流的流向是自东南流向西北 D.地势西北高向东南低 27.若该城市各功能区布局合理,则g最有可能的是( ) A.住宅区 B.文化区 C.工业区 D.中心商务区 在我国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湘、赣等9省区被称为中部经济地带,以东是东部经济地带,以西为西部经济地带。读图回答28--30题。 28.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 ) A.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B.城市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C.城市经济总量占区域经济比重 D.城市数量占区域聚落数量的比重 29.从图上分析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国中部各省中,只有湖北的城市人口比重均在40%以上 B.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部地带新增的特大城市数超过东部 C.我国西南地区的城市人口比重均在20%以下 D.总的说来,经济越发达省份,城市人口比重较高 30.有关各省区城市化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广东城市化水平高,是因为大城市扩散,促进乡镇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