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5)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史》自考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自考笔记

1、宋初诗坛诗派林立,主要有三派:一是“白体”(白居易体)。

代表人物是当时的文坛巨子李昉、徐铉及他们的后起之秀王禹偁。

他们倡导学习白居易后期的(闲适)唱和诗;二是“昆体”(西昆体)。

代表人物是杨亿、钱惟演和刘筠,他们倡导学习李商隐的近体律诗;三是“晚唐体”。

代表人物是林逋等,他们推崇贾岛、姚合2、(#六一风神:欧阳修晚年号六一居士,所谓六一风神即指欧阳修散文的美学风格。

欧文措辞平易,语言精炼而有变化,亲切自然,条达疏畅,让读者从寻常的叙说和描写之中体悟出深邃的思想和高远的意境,于一波三折、吞吐反复之中领略特有的情致韵味。

这种偏于阴柔之美,纡余委备而婉曲有致,诗味醇浓而情韵绵邈,含蓄蕴藉而平易自然的风格,标志着欧阳修的散文创作倾心于风神姿态,故称之为六一风神。

)3、(二)王安石的诗歌:“王荆公体”(即“半山诗”或“半山绝句”)4、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一).“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

1、多用空灵虚拟之笔,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由挥洒,气势奔腾而壮阔雄奇;2、且句式多变,以散行单句为主,又融合不少骈偶、排比成分,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二).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

1、在描写难以言传的状态、情绪和感受时,他常用的方法是将其具体化形象化,有时用各种事物比喻人,有时又用人比喻各种不同的事物。

2、他不仅能用比喻生动准确地描写自然景物和各种具体事物的特征,还在议论中用比喻说明道理,议论横生而妙趣无穷。

(三).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1、苏轼为文善于从虚处入手,采用诗家手法翻空出奇,或将无为有,或化有为无。

2、讲究渲染气氛和营造意境,令人体会到处处有一种真气内充的蓬勃诗意。

5、“一祖三宗”(之说):是指宋代江西诗派的渊源和宗师而言的,江西诗派的创始人黄庭坚在艺术上以学杜甫诗为宗旨,尤其是学其到夔州以后的诗作,后来作家亦多主学杜,故其一祖为杜甫。

除黄庭坚外,陈师道、陈与义亦是江西诗派的中坚人物,故江西诗派的三宗是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中国古代文学史自考考前老师点题总结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自考考前老师点题总结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自考考前老师点题总结笔记一、知识要点:1、所谓"先秦",即秦朝统一之前,包括"三皇""五帝"时代,夏、商、西周时代,春秋时代、战国时代。

商朝的文献保留到今天篇幅最长的是《尚书》里的《盘庚》三篇。

西周初期的文献资料保留到今天的较多,如《诗经》中的一部分《周颂》和《大雅》,《尚书》中的《牧誓》、《大诰》、《无逸》等,及《周易》中。

战国时期的"士"人,大都思想积极,勇于建功立业,他们敢想敢说,也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对于不同学派的主张敢于争辩,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百家争鸣"。

所谓"纵横家",其实就是政治活动家,是另一类相当活跃的"士"人,他们在当时各诸侯国之间,穿梭往来,到处兜售他们的政治主张,如张仪、陈轸、苏秦、苏代等。

战国时期的文学,从中原地区来说主要是散文,主要包括历史散文和哲理散文两大类。

历史散文有《国语》《左传》《战国策》;哲理散文有《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

战国文章的特点,一是"重民"思想大大增强,在《孟子》里达到了高峰;二是作品主人公的身份、地位不断下移。

2.在所有的文学形式中,诗歌是最早发生的一种。

现存比较成熟的原始诗歌大都与巫术信仰有关。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出自《吴越春秋》。

《周易》是专为巫卜所用的系统的卜筮著作,分为《经》和《传》两部分。

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

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和《穆天子传》、《庄子》等。

《淮南子》中对后羿射日的神话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他收录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或稍后大约五、六百年间的305篇诗歌。

《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

20XX年自考文学类古代文学史学习笔记(五)-自学考试.doc

20XX年自考文学类古代文学史学习笔记(五)-自学考试.doc

《三都赋》是西晋赋家左思的的主要成就,其特点:一。

内容丰富,详尽细致描写了蜀吴魏三国的山川城邑、鸟兽草木、风谣歌舞、重要人物。

二。

精心锤炼语言,辞藻壮丽,下笔琳琅。

三。

以求实的精神去创作。

简述建安赋作的特点。

一。

有一个自觉主动行动辞赋创作的作者群。

如三曹、七子等。

二。

建安作家由于思想较为自由,其赋作的题材更为广泛。

如大自然的寒暑阴晴《秋思赋》、飞禽走兽、瓜果树木等,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三。

建安赋作的抒情性进一步加强。

四。

在艺术上也有新的发展,成为汉赋向南北朝骈赋变化的开端。

第七章魏晋南北朝文名词解释:骈文骈文是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

它实际上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但它与散体单行的狭义的散文相对比而有明显区别。

骈文的主要特征有四:对偶、用典、声律、辞藻。

简述《大人先生传》与《与山巨源绝交书》艺术之异同。

正始时期的文章都是“师心以遣论”,或直言指斥,言辞激烈而掷地有声;或反语讥讽。

堪为代表的,就是阮籍的《大人先生传》与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但两者在艺术上也有异同:一。

《大人先生传》中,作者对那些虚伪的名教人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

针对这种规行矩步以谋私利的“君子”,大人先生予以有力的驳斥。

达到一种酣畅淋漓,具有震撼心魂的艺术效果。

二。

《与山巨源绝交书》则是另一番风貌。

他拒绝山涛的举荐,不肯与司马氏合作,却以幽默嘲讽出之。

貌似平易之言,将其高洁不污之志尽显,且将官场之俗恶揭露得淋漓尽致。

嵇康、阮籍的散文,既继承建安散文重抒情重文采重个性的特点,又有鲜明独特的现实内容,是散文在重艺术特质方向上发展的重要一环。

第八章魏晋南北朝小说试论《搜神记》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干宝的《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成就最高,可以代表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的基本风貌。

它的思想内容有:一。

书中记录有两汉流传的一些故事,魏晋民间传说,也采辑有史传,早出的志怪小说的材料。

其中颇有价值的是有些具有积极意义的古神话,和具有现实意义的民间传说。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三编第五章笔记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三编第五章笔记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第三编第五章笔记
北朝诗歌直接继承汉诗之风,重政教、尚写实、崇朴野。

南北朝民歌则
分别以清新活泼和刚健激越为特征。

 第五章南北朝诗歌
 识记:南北朝诗歌创作大势。

 自刘裕代晋(420),宋、齐、梁、陈四代史称南朝。

南朝诗歌承魏晋诗歌
之风,沿着重艺术特质、重抒情以至重娱乐的方向发展,尤其重视诗歌艺术
形式技巧的追求。

与此同时的北方政权称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北朝诗歌直接继承汉诗之风,重政教、尚写实、崇朴野。

南北朝
民歌则分别以清新活泼和刚健激越为特征。

 第一节南朝诗歌
 南朝诗歌分为三个阶段:刘宋时代的元嘉诗歌、齐至梁初的永明新体诗歌、梁中期至陈末的宫体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版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版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版笔记《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版笔记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

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

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风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指作品的艺术形式。

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正始文学:正始时期,玄学兴起,思想界玄学成为主流,这对魏晋时期的文人及文学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正始时期的隐士,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

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进颇有名声。

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

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当首推潘岳和陆机。

玄言诗: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谈乎寡味。

几乎无艺术性可言,东晋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等。

(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刘琨、郭璞)宫体诗:产生于梁陈时代的宫廷,多是描写女性和宫廷享乐生活的,风格绮艳浮靡,追求形式,雕琢,格调柔弱,内容平泛,题材狭窄,把形式主义诗风推向极致。

代表人物是萧纲、萧绎、徐陵父子等。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_自考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_自考笔记

科目:中国古代文学史(一)秦汉文学:单项选择题:1.1.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秦国文学可以提及的是(B)。

A.李斯的《谏逐客书》B.吕不韦组织其门人编撰的《吕氏春秋》C.李斯的《之罘刻石》D.韩非的《五蠹》1.2.从文学的角度看,《吕氏春秋》最大的成就是(A)。

A.创作了丰富多采的寓言故事B.开创了集体编书的先例C.保持了战国纵横家的文风D.文风平实畅达,不求华丽1.3.秦代散文作家可提及者仅有(C)。

A.吕不韦B.韩非C.李斯D.苟卿1.4.《谏逐客书》的作者是(B)。

A.吕不韦B.李斯C.贾谊D.晁错多项选择题:1.1.下列作品属于李斯的有(BCD)。

A.《吕氏春秋》B.《谏逐客书》C.《狱中上书》D.《之采刻石》E.《陈政事疏》1.2.下列作品属于西汉前期政论文的有(ABCE)。

A.陆贾的《新语》B.贾山的《至言》C.贾谊的《治安策》D.王充的《论衡》E.晁错的《论贵粟疏》1.3.下列文章属于贾谊的有(ABD)。

A.《治安策》(一名《陈政事疏》)B.《论积贮疏》C.《论贵粟疏》1).《过秦论》E.《狱中上书》1.4.西汉中后期,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家是(BE)。

A.王充B.董仲舒C.桓谭D.仲长统E.刘向名词解释题目录:1.1.《吕氏春秋》2.1.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在史学思想及写作上有何主要不同?2.2.简述《汉书》刻画人物细腻的特点。

2.3.简述《吴越春秋》的内容及写作特点。

3.1.辞赋4.1.乐府民歌4.2.古诗十九首。

4.3.苏李诗名词解释题答案:1.1.《吕氏春秋》是秦统一中国之前,由秦相吕不韦组织其门客集体编撰的一部书,成书约在公元前239年前后。

《吕氏春秋》历来被视为杂家著作,其中以儒、道、法、阴阳家思想成分更多一些。

其文章一般篇幅短小,以事实说理,平易畅达,不求华丽。

从文学的角度看,它的最大成就是创作了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

在阐述某一道理时,往往采用一组寓言故事,从不同侧面加以说明,形象生动,趣味盎然。

2010年自考文学类古代文学史学习笔记

2010年自考文学类古代文学史学习笔记

自学考试中国古代文学史(5)114 、张籍的乐府诗有《野老歌》。

王建的乐府诗有《水夫谣》。

115 、“古文”作为一种文体的概念,是由中唐的韩愈首先提出的。

“以文为诗”是韩诗最主要的特色之一。

奇崛险拗是韩诗的另一主要特色。

116 、柳宗元散文成就最高,大体可分为论说、寓言、游记、传记、骚赋五类。

柳宗元开创了具有独立意义的山水游记,被后人视为游记之祖。

柳宗元被贬官到永州所写的八篇山水游记,被后人称为“永州八记”。

包括:《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始得西山宴游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的诗的总体风格是清朗疏淡、幽峭深婉。

苏轼称柳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117 、中唐其他古文家还有李翱、皇甫湜、刘禹锡、权德舆、裴度等。

118 、杜牧的诗,形成了豪爽俊逸、清丽明快的风格特色。

他的散文在晚唐也卓然自成一家,《阿房宫赋》是一篇传世佳作。

119 李商隐是中晚唐之际成就最高的诗人。

李商隐今存诗六百余首,众体皆备,而尤以七言近体成就为最高。

李商隐又师承极广:屈原、阮籍、杜甫、韩愈、李贺、六朝诗、民歌。

李商隐诗秾丽而时带沉郁,摇曳而不失厚重,形成“深情绵邈”、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

诗歌之外,他是晚唐最有成就的骈文作家。

120 、《二十四诗品》是司空图的论诗专著。

121 、陆龟蒙与皮日休齐名,世称“皮陆”。

陆龟蒙的小品文颇有成就,均收入其自编的《笠泽丛书》中。

122 、罗隐著有《谗书》五卷。

123 、唐传奇分为爱情婚姻题材,包括沈既济《任氏传》、李朝威《柳毅传》、蒋防《霍小玉传》、白行简《李娃传》、元稹《莺莺传》;文人仕途题材,包括沈既济《枕中记》、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历史题材,包括陈鸿《长恨歌传》和《东城老父传》;豪侠行义之作,包括杜光庭《虬髯客传》、袁郊《红线传》、裴铏《聂隐娘》和《昆仑奴》、薛调《无双传》;神仙怪异题材,包括牛僧孺《郭元振》、李复言《李卫公靖》、裴铏《韦自东》。

自考 中国古代文学史演变 重点笔记

自考 中国古代文学史演变 重点笔记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演变重点笔记概述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演变的重点笔记,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该领域的发展过程。

前言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理解其演变轨迹和重要特点十分关键。

重要时期和作品1. 先秦时期:《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生活。

2. 魏晋南北朝时期:代表作品有《世说新语》和《文选》等,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的言行被广泛记录。

3. 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代表作品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这些作品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精湛的艺术创作。

4. 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文学形式多样,涌现出了大量的戏曲作品和诗词作品,如《赵氏孤儿》、《红字》、《诗经》等。

文学流派和特点1. 诗歌: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歌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以五言、七言为主要形式。

诗歌通过简练的文字表达出丰富的情感,使人感受到美的享受。

2. 散文:散文是一种较为自由的文学形式,强调抒发思想和个人情感。

散文多以散发的方式表达,给人以阅读的舒适感。

3. 戏曲:中国古代戏曲包括京剧、豫剧、越剧等,通过音乐和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来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4. 小说:中国古代小说以长篇小说为主要形式,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这些作品通过复杂的故事情节和丰富的人物形象展现出生动的人生百态。

总结中国古代文学经历了千余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和丰富多样的文学体系。

通过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人民的智慧创造。

以上是中国古代文学史演变的重点笔记,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5)第四章屈原和楚词
简述《九歌》艺术表现的特点。

一、屈原在《九歌》中既写出了神的灵异,更写出了神的“人性”,神性和人性统一在一起。

如《湘君》、《湘夫人》,表现湘水之神相互爱慕追求却终于不遇的波折变化的心境。

抒写神与神之间、神与人之间的恋爱故事,使祭神歌曲带有侬侬的人间情味。

二、叙写神灵的活动和神灵的情感,描绘神灵的环境和气氛,是一种清新幽眇的境界。

简述《招魂》的艺术特色。

一、结构精密完美。

依据方位和事物层层铺叙渲染的表现方式。

二、长于铺排描摹,例如它写四方的恐怖,罗列众多可怕的事物,还描绘出它们可怕的形象。

试叙楚辞产生的相关要素。

一、与楚声、楚歌有直接联系。

楚辞即使不能歌唱,也要用“楚声”来诵读。

楚辞的许多诗篇都有“乱”辞,它们都是乐曲的组成部分,更表明楚词与楚乐有亲密关系。

二、楚辞的产生与楚国民间“巫歌”关系密切。

宗教的歌舞,对楚辞有几个方面的直接影响:
1.《九歌》就是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

2.祭神仪式中,巫师装扮成不同的神祗,载歌载舞,就像戏剧一样。

这样神秘浪漫而具有故事性的歌舞,对楚辞的构思和表现都有影响。

如《离骚》写恶咸降神。

3.民间祭神巫歌,富有神奇的想象或幻想,孕育着丰富的神话故事,这些都成为楚辞的养料和特征。

如《九歌》中的神鬼,《离骚》中的天界。

三、楚辞中充满着楚地风物的描写,使用着道地的楚地方言等。

四、楚辞是在南北文化交流的新的时代环境下,诞生于楚国的地域特色鲜明的新诗体。

以上种种,说明楚辞确乎是楚文化的产物,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

试论楚辞的文体特点。

一、从诗风言,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是楚辞的共同特征。

如《离骚》充满奇幻不拘的想象,抒发真情层进反覆。

二、从体式言,楚辞较之《诗经》,篇幅极大增长,句式也有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

三、就语言说,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涌现,另外,“兮”字、“些”字作为虚词叹语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

试论《离骚》的思想内容。

一、“美政”理想和深沉的爱国情感。

屈原向往“前圣”治
国君明臣贤、君臣和谐的境界,提出“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的具体治国方略。

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贵族大臣群起而攻,迫害屈原,但屈原仁不放弃他的政治理想而苦苦追求,《离骚》写他上天入地,寻求出路,就是他追求理想实现的形象描绘。

批判精神在于他坚定不移地追求光明理想的同时,也直接揭批黑暗、指斥奸佞。

试论《离骚》的主要艺术特色。

一、浓烈的激情和奇幻的想象。

《离骚》前半回顾往事,追忆身世、理想和遭遇,基本是写实,但那些比兴手法铺叙夸饰自己的美好品质的诗句,已具有奇异想象的特色;后半写对未来道路的探索,则更是火一样的浓烈激情、忠贞深沉的爱国情感,通过奔腾飘逸、上天入地的想象淋漓尽致地喷发出来。

二、洁纯美、独立不屈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高贵的出身,崇高的理想,峻洁纯美、独立不屈的人格,及其异常浓烈的情感,构成了抒情主人公超凡脱俗的完美想象,具有象征意味,表现了这篇抒情长诗的精神实质。

三、比兴手法的拓展。

它把《诗经》片段的比兴发展成为长篇诗歌中比兴的连续使用,还把《诗经》那种喻象、喻体各自独立的单纯比喻合二为一。

在《诗经》基础上拓展的寄情于物、托物抒情的表现手法,形成了我国文学中著名的
香草美人的托喻手法的传统,影响深远。

四、结构特点。

全诗都围绕着,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来谋篇布局的。

前半部分回顾历史,实写,后半部分对理想之实现的探索,虚写。

五、形式和语言特色。

既采用了民歌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成为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表现形式。

《离骚》后半表现诗人的思想活动,往往设为主客问答,铺排描写。

语言丰富多彩、双声叠韵比比皆是。

试论《九辩》的艺术特色极其与《离骚》思想、艺术上的异同。

一、《九辩》的思想境界不及《离骚》尽管它也有自标高洁的咏叹和批判、揭露政局的黑暗,但是缺少屈原那种激切的情思和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面对不平际遇,他采取退守保身的态度,甚至感恩阿谀之嫌。

二、表现看,《九辩》不失为楚辞中一篇精品。

A. 长于铺排描摹,并在描绘中创造较为圆融的意境。

如开头那段广为传涌的文字,渲染秋气之肃杀肃瑟,草木衰落、山空水瘦,天高气清的空阔凄疏之景等。

诗人的际遇悲伤之感,被肃杀凄凉的秋景烘托得更加深切浓重。

B. 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

写落木之枝萎叶衰,从叶片到枝干,由形态到色彩,都刻画得细微真切。

C. 《九辩》的造语用词也很可称道。

韵散相间,长短不
拘,参差错落,抑扬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