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哲
中哲术语

【非攻】墨翟的战争观,是兼爱思想最集中、最突出的表现。认为兼并和侵略战争于民危害最大。
【名实】名,指名称、形式,实,指内容。最早产生于先秦。春秋战国之际,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旧有之名已不能容纳新的现实,于是产生了名实之辩。孔子主张“正名”,用周礼固有之名去纠正已经变化了的内容。墨子则强调不是名决定实,而是实决定名。后墨继承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名是事物的概念。名的作用在于指谓、描绘内容,名实的关系是“以名举实”,并从逻辑学的角度对名实关系作了深入探讨,极大地促进了名实论和形式逻辑理论的发展。后来荀子也提出“制名以指实”(《荀子·正名》),认为名是用来指谓实的、约定俗成的概念,它决定于实,一旦形成也不能轻易改变。
【道法自然】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老子》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否定了宇宙间有意志的主宰存在,但老子由此反对人为,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神器】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用语。器,物。神器,神秘之物,代指国家政权。
【逍遥】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用语。指一种个人精神的绝对自由状态。庄子认为,真正的自由是无待即不依赖于任何条件的,如果借助了一定的条件,则会“为物所役”、“所累”,从而不自由。
【法】①指法律、法令、法规等。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具有强制执行性质的行为规范。先秦法家强调法,商鞅提出,法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手段。《管子》明确以法为行为的标准和规范,并视之为“圣君之宝用”。韩非对法作了更深入、全面的规定,认为法是由统治者制定并公开颁行的法律条文,是赏罚的依据,必须具有兑现的效力,并使百姓明了、遵守。②佛教名词。通指一切事物。又指佛、法、僧三宝之一,即佛教的经典和教义。
622中西哲学史中哲的范围

622中西哲学史中哲的范围(实用版)目录1.引言2.中西哲学史的概述3.中哲的范围及其特点4.西哲的范围及其特点5.结论正文【引言】哲学作为人类思考世界的一种方式,自古以来就在中西方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对中西哲学史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两种文化背景下的哲学思想。
本文将对中西哲学史中哲的范围进行探讨。
【中西哲学史的概述】中西哲学史是对中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过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
中国哲学史(中哲)主要包括先秦诸子、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唐代佛教、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阶段的哲学思想。
西方哲学史(西哲)则主要包括古希腊哲学、古罗马哲学、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启蒙时代的理性主义、19 世纪德国古典哲学等阶段的哲学思想。
【中哲的范围及其特点】1.范围:中哲的发展历程中,涉及了诸多学派和思想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儒家的孔子、孟子,道家的老子、庄子,法家的韩非子等。
此外,佛教、道教等宗教哲学也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2.特点:中哲强调道德伦理和人的内在修养,重视实践和感性认识,讲求天人合一、和谐共生。
同时,中哲具有较强的历史性和民族性,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西哲的范围及其特点】1.范围:西哲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诸多著名的哲学家,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罗马的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
此外,文艺复兴时期的但丁、彼特拉克,启蒙时代的伏尔泰、卢梭等哲学家也是西哲的重要代表。
2.特点:西哲强调理性和科学的方法,追求普遍真理和客观规律,关注个体自由和人权。
同时,西哲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深受古希腊哲学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结论】总之,中西哲学史中哲的范围涵盖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学派,中哲和西哲在发展过程中各具特点,相互映照。
古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是一个概念吗?

当我们谈到古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我们不可避免地会想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逻各斯(logos)是古希腊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代表着理性、智慧和知识。
在希腊哲学中,逻各斯(logos)被认为是宇宙的本质和秩序的基础。
而中哲的“道”则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代表着宇宙的本质和秩序的基础,同时也代表着人类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
那么,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是否是一个概念呢?我们需要了解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之间的共性和区别。
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都代表着宇宙的本质和秩序的基础,二者都是哲学中的核心概念。
逻各斯(logos)更加强调理性和知识,而中哲的“道”则更加强调道德准则和人类生活的方式。
逻各斯(logos)是一种理性的概念,它代表着人类理性的本质和能力。
而中哲的“道”则是一种道德准则,它代表着人类应该遵循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
我们需要考虑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之间的联系。
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都代表着宇宙的本质和秩序的基础,二者都是哲学中的核心概念。
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都强调人类应该遵循一定的准则和规范,以此来达到宇宙秩序的和谐和稳定。
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都强调人类应该追求真理和智慧,以此来达到宇宙秩序的和谐和稳定。
我们可以说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我们需要回答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是否是一个概念。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但它们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
逻各斯(logos)更加强调理性和知识,而中哲的“道”则更加强调道德准则和人类生活的方式。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不是一个概念。
逻各斯(logos)和中哲的“道”虽然都代表着宇宙的本质和秩序的基础,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中哲奖学金申请条件

中哲奖学金申请条件
中哲奖学金是一项旨在鼓励和奖励对中华文明和哲学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学生
的奖学金计划。
该奖学金计划设有一系列严格的申请条件,以下是申请该奖学金的条件要求:
1. 学术成绩优秀:申请人必须具备卓越的学术成绩,包括在哲学领域的研究和
学习。
学术成绩单和奖状可以作为评估申请人学术水平的重要参考。
2. 研究项目或论文:申请人需要提交一个突出的研究项目或论文,该项目或论
文应在哲学领域有原创性和创新性贡献。
申请人应清楚地描述项目的主题、目标和方法,并展示其对中华文明和哲学的理解和思考。
3. 推荐信:申请人需要提供至少两封推荐信,推荐人应是申请人在学术界或研
究领域的导师、教授或其他专业人士。
推荐信应强调申请人的学术能力、研究潜力和对中华文明和哲学的贡献。
4. 论坛或会议经历:申请人被鼓励有参加国内外学术论坛、研讨会或会议的经历。
这些经历能够展示申请人与其他学者的交流、学术合作和学术责任感。
5. 社区服务和领导力:申请人需要展示自己对社区服务和领导力的关注和参与。
这可以通过志愿者活动、社区项目参与或学术组织的领导角色等方式体现。
6. 面试:根据申请人的材料和综合评估,在某些情况下,申请人可能会被邀请
参加面试环节。
面试将进一步评估申请人的学术能力、研究项目、学习动机和对中华文明和哲学的理解。
总之,中哲奖学金的申请条件非常严格,要求申请人具备卓越的学术成绩、研
究项目或论文,并展示对中华文明和哲学的理解和思考。
此外,社区服务、领导力和面试等方面的综合评估也是申请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中哲复习资料

中哲复习资料中国哲学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殷周时期的宗教天道观一、中国早期宗教的发展1、自然神崇拜2、图腾崇拜每个氏族或部落成员承认自己与某个图腾有血缘关系而对它加以崇拜体现人对先祖的寻根3、祖宗神崇拜4、上帝崇拜阶级社会帝/天帝廷天命例:“五十而知天命”天命:自然的力量二、殷周时期的宗教天道观1、商朝的上帝授命思想绝地天通:指一个部族在征服另一个部族时强令败者放弃自己的宗教,剥夺其与神相通的权利而进行的具有重要社会意义的宗教改革,即绝地民与神想通之道。
2、周朝“以德配天”思想周攻打商“恭行天之罚”周人认识到“天命靡(不)常”,唯有“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敬德保民”“敬德安民”是一种充满责任感的忧患意识,从把责任、信心交给神转而为自我担当,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早体现“民心无常,唯惠是怀”“天不可信,我道为宁王德廷”——《周书》“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易经》体现朴素辩证思想现存《周易》一书,分为经、传两部分,经即《易经》,传是对经的解释,它们虽同属一部书,却产生于不同的年代。
一般认为,《易经》是殷周之际的作品,而《易传》是战国时期的作品。
内容:《经》包括卦象、卦辞、爻辞,分上、下二部。
上经三十,下经三十四。
共有八卦(经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六十四卦(别卦)《传》包括__辞、象辞、系辞、文言、说卦、卦、杂卦、序,共十篇,旧时称“十翼”。
成书:据说伏羲作八卦,文王演《周易》,即重叠八卦成了六十四卦而形成了《易经》,而挂爻辞大约编纂于殷末周初,殷周之际。
孔子作传思想:1、朴素辩证2、矛盾对立与转化3、变化发展关于矛盾转化与人的能动性的联系第二章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三岁丧父,少时“贫且贱”。
长大后,当过管仓库的“委吏”和管畜牧的“乘田”等小官。
30岁左右,他开始兴办私学,50岁时,他当上了鲁国的“中都宰”。
后升任“大司寇”,摄行相事。
中国哲学简史(插图修订版)

目录分析
1.1哲学在中国文明 中的地位
1.2中国哲学的问题 和它的精神
1.3中国哲学家表述 思想的方式
1.4语言的障碍
2.1中华民族的地理 环境
2.2中华民族的经济 背景
2.3 《上农》—— 农业的价值
2.4 “反者道之动”
2.6家族制度
2.5对自然的理想 化
2.7入世和出世
2.8中国的艺术与诗 歌
24.1程颢对“仁” 的认识
24.3程颐的“理” 的观念
24.4陶冶感情 的方法
24.5寻孔颜乐 处
25.1朱熹在中 1
国历史上的地 位
2
25.2 “理” 或原理
3
25.3太极
4
25.4 “气”
5
25.5性和心
25.6政治哲学
25.7修心养性 的方法
26.1陆九渊关于 “心”的概念
26.2王守仁的“宇 宙”概念
17.6历史哲学
17.8社会进步的三 个阶段
18.1思想的统一
18.2孔子在汉代思 想界的地位
18.3古文经学与今 文经学的分歧
18.4扬雄和王充
18.5道家与佛 家
18.6政治和社 会背景
19.1名家再次引起 人们的兴趣
19.2对孔子的重新 诠释
19.3向秀和郭象 19.4道是“无”
01
19.5万物 的“独化”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其实我是先从涂又光先生翻译的版本看起来的,说实话前面部分,对于我一个古文功底不够扎实的人来说, 着实有点晦涩难懂,大段大段的富有思考逻辑的古文引用,几乎都不太读得懂,得一点一点的搜索翻译,一点一 点的扒拉开来看。
不论你在什么搜索引擎里问:想学中哲应该看那本书?冯老的中哲简史一定是那个最多人所推崇的版本,其 专业与精炼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赘述。常读常新!。
北大中哲考研推荐书目

北大中哲考研推荐书目
以下是北大中哲考研推荐的书目,没有标题:
1. 《西方哲学史》作者:罗素·伯特兰德
这本书可以帮助考生系统地了解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它包含了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现代哲学等各个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和他们的观点。
2. 《中国哲学简史》作者:冯友兰
这本书将中国哲学的发展进行了简明扼要的概括,重点介绍了儒家、道家、墨家等主要流派的思想特点和学说。
3.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作者:恩格斯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之一,介绍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非常重要的。
4. 《论人的本质》作者:西奥多·阿多尔诺
这本书通过对人的存在和自由的探讨,引导读者思考人的本质和自我实现的意义,对于深入理解人类存在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 《论理性与行动》作者:约翰·朗梅尔
这本书探讨了道德、理性和行动之间的关系,旨在揭示人类行动的道德意义和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6. 《论自然的边界》作者:彼得·辛格
这本书从哲学的角度研究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关于环境伦理学的思考和解决方案。
7. 《论思维的本质》作者:爱德华·费尔伯恩
这本书通过对思维的本质和机制的研究,揭示了人类思维过程的规律和特点,对于认知科学和心理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8. 《论美学的本质》作者:亚瑟·德桑托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和鉴赏艺术作品的本质和审美价值。
以上书目可以全面了解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对于备考北大中哲考研是很有帮助的。
中哲复习资料

(仅供参考)一、先秦哲学1、“五行”范畴在文字上见于《尚书》的《甘誓》和《洪范》。
五行:水、木、金、火、土(一)孔子1、思想体系的核心---仁(“仁”是孔子思想的中心观念):①以“爱人”为“仁”。
这种爱人、同情人、关切人,包括爱、同情、关怀下层百姓,是“仁”的主旨。
爱是有差等的爱。
②以“克己复礼”为“仁”。
“仁”是内在性的道德。
其第二义是修己,通过实践礼而有教养,同时不拘泥于礼,努力体认礼之内核,达到实现仁德的自觉、自愿、自律,挺立道德的主体。
③“忠”与“恕”接近于“仁”。
“忠”就是中,讲的是人的内心“忠”又是尽己之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恕”讲的则是接人待物,是推己之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综合起来就叫忠恕之道。
忠恕未足以尽“仁”,是为仁之方,所以说为道不远。
④孔子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
⑤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
仁者的境界,以至善至美的“圣”(圣人)为最高。
第二层次的仁叫“成人”(全人、|贤人)。
第三层次的仁人叫君子,是超越于自然人的道德人,即与小人儒相区别的君子儒。
2、什么是中庸?在一般方法论上,孔子主张“中庸”。
“中庸”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一般人很难达到。
“中庸”又是普遍的方法学。
“庸”有三义,一是“不易”,二是“用”。
“中”是指中和,适中,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标准。
(文质关系、哀乐情感表达、和性情、仪表上)。
中庸之道不是不要原则,不是迎合所有人,那是滑头主义的“乡愿”。
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
”“时中”的要求是指与时偕行,与时代的要求相符合。
孔子提出了“权”,即通达权变的思想,强调动态的平衡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其“中和”、“中庸”的原则在美学和艺术学上也有反映。
孔子有“叩其两端而竭焉”的方法(《子罕》),即不断地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去启发问题,又提倡“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动态平衡统一的契机,具体分析,灵活处理,辩证综合。
(二)老子、庄子1、无为2、老子的“反者道之动”讲了什么,如何理解老子认为,道的变化、功用有一定的规律:“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2][考博]北京大学——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北京大学——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北大中国哲学专业博士入学试题招生专业:中哲(国内)导师;李中华一、简论《易传》与《老子》思想之异同(30分)二、试论支遁与郭象对庄子逍遥义的不同解释(30分)三、简述先秦时期儒、道、法三家对春秋以来百家争鸣的评论与总结(40分)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招生专业:中国哲学(国内)导师:陈来(共五题,任选四题每题25分)一、荀子对先秦诸子的评论二、张载的心性论三、程颢的生之谓性说四、王畿的良知异见说五、康有为与谭嗣同仁思想之异同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招生专业:中哲导师:魏常海一、分析并比较《老子》与《庄子》对道、有、无的论述(25分)二、解释分析《坛经》中的三科法门(25分)三、论述并比较《大乘起信论》和《成唯识论》中的阿赖耶识(阿黎耶识)概念(25分)四、论述分析《传习录》中的四句教说(25分)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招生专业:非中哲专业(共四题,每题25分)一、孟子人性论及其论证二、张载的气一元论三、罗钦顺的心性论四、方以智哲学中的辨证思想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招生专业:中哲(国内)导师;李中华一、简论《易传》与《老子》思想之异同(30分)二、试论支遁与郭象对庄子逍遥义的不同解释(30分)三、简述先秦时期儒、道、法三家对春秋以来"百家争鸣"的评论与总结(40分)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招生专业:中国哲学(国内)导师:陈来(共五题,任选四题每题25分)一、荀子对先秦诸子的评论二、张载的心性论三、程颢的生之谓性说四、王畿的良知异见说五、康有为与谭嗣同"仁"思想之异同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招生专业:中哲导师:魏常海一、分析并比较《老子》与《庄子》对道、有、无的论述(25分)二、解释分析《坛经》中的"三科法门"(25分)三、论述并比较《大乘起信论》和《成唯识论》中的阿赖耶识(阿黎耶识)概念(25分)四、论述分析《传习录》中的"四句"教说(25分)考试科目:现代中国哲学史招生专业:中哲(胡军)研究方向:现代中国哲学(共五题,每题20分)一、评述胡适的实验主义方法论二、谈谈你对梁漱溟前期文化理论的看法三、金岳霖共相理论的意义及评价四、贺麟知行观的内容及意义五、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的贡献是什么2006厦门大学中国哲学史考题一、解释与分析(1)考的是一段殷周宗教改革的引文,出自《国语》(2)这题是考荀子的那段名言了,“天行有常”那段二、简答(1)《周易》书名的由来与要义(2)墨家思想的主要观点(3)《汉书.艺文志》论法家(4)王弼在魏晋玄学中的地位(5)陆九渊的"心即理"与朱熹的"性即理"的区别(6)王夫之的主要著作与思想特点三、论述题(1)中国哲学的基本特点概说(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特点北京大学2006中国哲学史试题名词微明静因之道抱法处势形质神用淮南格物内籀和外籀论述后期墨家“辩”的目的和逻辑原则华严宗四法界学说程颢和程颐人性论比较孙中山知行观标点并翻译故万物虽众,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
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於无共然后止。
有时而欲偏举之,故谓之鸟兽。
鸟兽也者,大别名也。
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於无别然后止。
名无固宜,约之以命。
约定俗成谓之宜,异於约则谓之不宜。
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
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
物有同状而异所者,有异状而同所者,可别也。
状同而为异所者,虽可合,谓之二实。
状变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
有化而无别,谓之一实。
此事之所以稽实定数也,此制名之枢要也。
后王之成名,不可不察也。
名词解释试题检索马非马(人大1997,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南开2000,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浩然之气(武大2000,中国哲学)绝地天通(厦大1999,中国哲学)否极泰来(厦大1999,中国哲学)温故知新(厦大1999,中国哲学)道法自然(厦大1999,中国哲学;南开200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浙大1999、2000,中国哲学)虚壹而静(厦大1999,中国哲学;人大1998,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武大2000,中国哲学)三表(人大1997,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复旦1999,中国哲学;浙大1998,中国哲学)效验(人大1999,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无为(人大2000,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中庸(吉大2000,中国哲学)有无(复旦1997,中国哲学)离坚白(吉大2000,中国哲学)道统论(复旦1997,中国哲学)抱法处势(南开2000,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五德终始(复旦1997,中国哲学;浙大1998,中国哲学)化性起伪(复旦1997,中国哲学;浙大1998,中国哲学)天人相分(复旦1999,中国哲学)仁(北师大200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不忍人之心(北师大200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和而不同(北师大200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厦大2001,中国哲学)涤除玄览(厦大2001,中国哲学)克己复礼为仁(厦大2001,中国哲学)尽心知性知天(浙大1998,中国哲学)参验(浙大1998,中国哲学)制天命而用之(浙大1998,中国哲学)克己复礼(浙大1999,中国哲学)兼爱(浙大1999,中国哲学)天人合一(浙大2000,中国哲学)有待无待(人大200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 名实(浙大2001,中国哲学)三玄(浙大2001,中国哲学)试题分析【考点】先秦哲学诸子百家的基本哲学命题。
【难点】先秦哲学思想十分丰富,注意积累,深刻记忆。
【重点】儒、法、道、墨、名诸家之基本命题、思想。
填空题试题检索写出下列哲学著作的作者:《天问》(复旦1999,中国哲学)《坚白论》(复旦1999,中国哲学)下列命题出于何书?亢龙有悔(复旦1999,中国哲学)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吉大2000,中国哲学)试题分析【考点】哲学家、著作、主要命题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
【难点】基本知识,无难点。
【重点】各家各派代表人物及其观点、著作。
标点、释词、翻译试题检索将以下原著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武大2000,中国哲学)将以下原著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人大1997,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 将以下原著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吉大2000,中国哲学)将以下原著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仲尼曰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而果其贤乎丘也请从而后也(吉大2000,中国哲学)将下面古文释成现代汉语并注释画线部分:故治之要在于知道。
人何以知道?曰:心。
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
心未尝不臧也,然而有所谓虚;心未尝不(满)[两]也,然而有所谓一;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
人生而有知,知而有〖ZZ(Z〗志〖ZZ)〗。
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
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
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
故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
未得道而求道者,谓之虚壹而静。
作之,则将〖ZZ(Z〗须〖ZZ)〗道者之虚,则入;将事道者之壹,则尽,尽将思道者静,则察。
知道:察,知道;行,体道者也。
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
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
坐于室而见四海,处于今而论久远,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
恢恢广广,孰知其极!广广,孰知其德!涫涫纷纷,孰知其形。
明参日月,大满八极,夫是之谓大人,夫恶有敝哉!(吉大2000,中国哲学)分析以下著作中的哲学思想。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
尽其道而死者,正名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助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吉大2000,中国哲学)试题分析【考点】先秦儒、法、墨、道诸家的经典著述。
【难点】能考查考生研究古代哲学的古文阅读功底。
注意平时多阅读、练习。
【重点】标点、翻译。
简答题试题检索评述孟子的性善论思想。
(人大1997,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思想。
(人大1998,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
(复旦1999,中国哲学)简述孟子的仁政学说。
(人大2000,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易经》的性质及其三大原则。
(厦大1999,中国哲学)试分析先秦儒家的义利观。
(人大1999,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简论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
(人大1999,中国哲学、宗教学、伦理学)《孙子兵法》中的哲理思维。
(南开200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齐物论》的逻辑思路。
(南开2001,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美学)墨子的“兼爱”思想。
(厦大2001,中国哲学)简论孟子的“四端”说。
(人大2001,中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有什么特色?(浙大2000,中国哲学)庄子的是非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