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旦净末丑

合集下载

生旦净末丑指的是什么

生旦净末丑指的是什么

生旦净末丑指的是什么
生旦净末丑是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

1、生指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大类。

除去红生和在脸上画有脸谱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扮相都比较洁净俊美。

2、旦指旦行,扮演的是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分为正旦、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彩旦、花衫七类。

3、净指净行,俗称花脸或者花面,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可分为正净、副净、武净。

4、末指末行,扮演的是中年以上的男子,多数挂有胡须,又细分为老生、末、老外。

老生所扮角色主要是正面人物的中年男子,末一般扮演比同一剧中老生作用较小的中年男子,老外一般扮演老年男子。

5、丑指丑行,又叫小花脸、三花脸。

包括文丑和武丑,文丑扮演的是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的角色,武丑扮演的是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的豪杰义士。

总结:
生旦净末丑是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末都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戏曲生旦净末丑的末代表什么

戏曲生旦净末丑的末代表什么

戏曲生旦净末丑的末代表什么
“生旦净末丑”是中国戏曲中的人物角色行当分类。

生指的是扮演男性角色的;旦指的是戏中的女性角色;净主要是性格较为突出的男子,丑是主要负责滑稽表演的角色,末是扮演中年以上的男子,大多数是挂须的。

每个行当中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与表演特色。

末又可细分为老生、老外以及末,像老生指的是所扮角色主要正面人物的中年男子,而末指的是扮演比同一剧中老生作用比较小的中年男子。

传统昆剧演出整部传奇之首出,照例均为副末念诵词曲开场。

在北杂剧中,末称之为末尼色、末泥,泛指末本正角,和宋元杂剧中所称的“生”同,而和“末”的含义不同。

京剧角色生旦净末丑

京剧角色生旦净末丑

生旦净末丑是京剧中的五个主要角色,也称五行。

生行,又分为老生、红生、小生、武生等。

老生:扮演中年以上的剧中人,要口带胡须;红生:扮演勾红脸的须生;小生:扮演带雉翎的将侯、纱帽的官生、扇子书生、穷酸文人等;武生:戏中的武打角色。

旦行,又分为青衣、花旦、老旦、武旦、刀马旦等,全是女性。

青衣: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花旦:扮演皇后公主贵族夫人等角色;武旦、刀马旦:扮演会武功的女性;老旦:扮演中老年妇女的角色。

净行,亦叫花脸,分为铜锤花脸、黑头花脸、架子花脸、武花脸和摔打花脸。

末行,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

丑行,主要扮演丑角,分为文丑、武丑。

文丑:扮演文人和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

清末民初,京剧艺术达到鼎盛,产生了一批不朽的艺术家和杰出作品,名扬海内外,被誉为中国的国粹艺术。

京剧生旦净末丑的介绍

京剧生旦净末丑的介绍

京剧生旦净末丑的介绍京剧是中国的传统戏曲艺术形式之一,被誉为“华夏之艳冠”,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京剧的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其中的四大行当分别是生、旦、净、末丑。

每个行当都有其独特的角色特点和表演风格。

生行当是京剧中的男性角色,通常扮演英雄、官员、壮士等形象。

生行当的表演风格以刚健、威武、阳刚为特点。

生角色的动作要求力度大、身姿挺拔,行走、站立时要显得有力而稳定。

生行当有很多具体的角色类型,如文生、武生、外行生等,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扮相和表演技巧。

旦行当是京剧中的女性角色,通常扮演女主角、女侠、妃子等形象。

旦行当的表演风格以柔美、婉约、优雅为特点。

旦角的动作要求柔和、流畅,舞台上的步履轻盈、姿态优雅。

旦行当也有不同的角色类型,如正旦、花旦、老旦等,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扮相和表演技巧。

净行当是京剧中的丑角,通常扮演憨厚、滑稽、幽默的形象。

净行当的表演风格以夸张、搞笑、活泼为特点。

净角的动作要求灵活、敏捷,舞台上的表情和动作要能够引起观众的笑声。

净行当也有不同的角色类型,如亮净、黑净、老净等,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扮相和表演技巧。

末行当是京剧中的配角,通常扮演男性角色,如丞相、官员等形象。

末行当的表演风格以稳重、端庄、严肃为特点。

末角的动作要求稳定、大气,舞台上的表情和动作要能够凸显角色的身份和地位。

末行当也有不同的角色类型,如正末、小末、老末等,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扮相和表演技巧。

京剧生旦净末丑四大行当是京剧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行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生旦净末丑四大行当的表演形式和技巧都经过世代传承和不断创新,成为了京剧这一独特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四大行当的表演,京剧能够展现出丰富多样的角色形象,吸引观众的目光,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京剧生旦净末丑的表演艺术不仅仅是一种戏剧形式,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为世人所称道。

在今天,京剧生旦净末丑的艺术传承依然在不断进行着,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和思考。

生旦净末丑详细介绍

生旦净末丑详细介绍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

如明代文学家祝枝山的《猬谈》中说:“生、净、旦、末等名,有谓反其事而称,又或托之唐庄宗,皆谬云也。

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每行当又可细分,习惯上大致分为:[1]丑(丑角)文丑武丑三花脸彩旦2特色化妆编辑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

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其中各种人物大都有自己特定的谱式和色彩,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使观众能目视外表,窥其心胸。

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脸谱的演变和发展,不是某个人凭空臆造的产物,而是戏曲艺术家们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体验、综合,以及对剧中角色的不断分析、判断,作出评价,才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艺术手法。

据史料记载,脸谱系由唐朝乐舞大面(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之一,是京剧和某些地方戏中净的别称)所戴面具和参军戏副净的涂面逐渐演变而来。

中国戏曲理论家翁偶虹曾撰文说:“中国戏曲脸谱,胚胎于上古的图腾,滥觞于春秋的傩祭,孽乳为汉、唐的代面,发展为宋、元的涂面,形成为明、清的脸谱。

在戏曲形成之后,脸谱与面具仍然交替使用。

生旦净末丑 古诗词

生旦净末丑 古诗词

生旦净末丑古诗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旦、净、末、丑是戏曲表演中的重要角色,也是戏曲艺术的代表。

它们在传统文化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各有特点。

在古代,这四大行当早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经典形象,甚至被广泛应用到诗词中,成为了古代文人雅士们创作诗歌的灵感源泉。

在古代诗词中,生常常被描绘为英俊有为、风度翩翩的形象。

生的形象在诗词中经常被用来描绘男子的风采和气质,例如《满江红·写怀》中有“生如夏花之绚烂”等描述,展现了生的英姿飒爽,英俊潇洒的形象。

生的形象也经常被用来表达青年人的朝气蓬勃和豪情壮志,比如《琵琶行》中有“长安城里一少年”等形象描写,表现了生的青春活力和英勇豪情。

而旦则被描绘为温婉娴静、美丽动人的女子形象。

旦的形象在诗词中被用来描绘女子的美貌和温柔,如《绮怀》中有“旦暮情缠缠”等描写,展现了旦的娇柔动人和美丽动人的形象。

旦的形象也经常被用来表达女子的柔情似水和温柔娴静,比如《凤栖梧》中有“旦角婆娑”等描写,表现了旦的娇艳与温柔。

净则被描绘为狡黠灵巧、机智过人的形象。

净的形象在诗词中被用来描绘人物的机智和聪明,如《浣溪沙》中有“净白若云烟”等描写,展现了净的灵巧过人和狡黠机智的形象。

净的形象也经常被用来表达人物的聪明才智和机智过人,比如《浣溪沙》中有“净文斯卦”等描写,表现了净的聪明和机智。

丑则被描绘为耍宝调皮、滑稽可笑的形象。

丑的形象在诗词中被用来描绘人物的滑稽可笑和耍宝调皮,如《竹枝词》中有“北方丑不可与夷邓、函谷之北举也”等描写,展现了丑的耍宝调皮和滑稽可笑的形象。

丑的形象也经常被用来表达人物的低俗荒唐和滑稽可笑,比如《赤壁》中有“大汉无多让”等描写,表现了丑的滑稽和可笑。

这五大行当在古代诗词中被广泛应用,成为了古代诗词创作的重要元素。

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形象,为古代诗词增添了丰富多彩的色彩。

生代表着阳光和热情,旦代表着温婉和美丽,净代表着机智和聪明,末代表着凄凉和悲伤,丑代表着滑稽和可笑。

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指的是什么

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指的是什么

戏曲中的生旦净末丑指的是什么
京剧中的生旦净丑指的是行当,也就是京剧中对于角色的划分。

其中,生泛指男子角色,主要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旦指各个年龄的女子角色;净指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丑指演滑稽人物,主要分为文丑和武丑。

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共五大行当。

但随着京剧的发展,末角融入了生角中,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四大行当,也就是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每个行当都有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戏剧作品,也有典型的代表角色,从而衍生出了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

京剧中对于角色的分行十分细致,早先分为十行,后来才归并为生旦净丑四行。

各类角色根据剧中人物的身份、气质与性格的不同,都有固定的脸谱、扮相和服饰,各行角色的舞台动作也都有规范。

生旦净末丑的末是啥

生旦净末丑的末是啥

生旦净末丑的末是啥
生旦净末丑的末是扮演中年的男子。

而其它的“生”指的是扮演男性角色;“旦”指的是戏中的女性角色;“净”主要是性格较为突出的男子,“丑”是主要负责滑稽表演的角色。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

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

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剧行当又称角色,主要可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

1.生行简称“生”。

生行分为须生(老生)、红生、小生、武生、娃娃生等。

为京剧中的重要行当之一。

须生(老生):即中年以上的剧中人,口戴胡子(髯口),因性格与身份的不同,可分为安工老生或称唱工老生(如扮演帝王、官僚、文人等),靠把老生(如扮演武将),衰派老生(如扮演穷困潦倒之人等)。

红生:为勾红脸的须生,如扮演关羽、赵匡胤等。

小生:指演剧中的翎子生(带雉翎的大将,王侯等),纱帽生(官生)、扇子生(书生)、穷生(穷酸文人)等。

武生:为戏中的武打角色,穿厚底靴的叫长靠(墩子)武生,穿薄底靴的称短打(撇子)武生。

2.旦行简称“旦”。

分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老旦、贴旦、闺旦等角色。

旦角全为女性。

青衣:以唱为主,扮演贤妻良母型角色。

花旦:亦叫花衫,以服装花艳为特色,以演皇后、公主、贵夫人、女将、小贩、村姑等角色为主。

武旦、刀马旦:为演武功见长的女性。

老旦:用本噪子演唱,多为中老年妇女。

3.净行简称“净”,亦叫花脸。

净角指脸画彩图的花脸角色,看来并不干净,故反其意为……净”净行分如下几种角色:以唱为主的铜锤花脸与黑头花脸;以工架为主的架子花脸,如大将、和尚、绿林好汉及武花脸与摔打花脸等。

铜锤花脸称正净,架子花脸叫副净、武工花脸名武净,武二花脸言红净,在表演风格上均有不同的特色。

4.末行简称“末”。

该行当多为中年以上的男性。

实际末行专司引戏职能,如打头出场者,反其义而称为“末”的。

5.丑行简称“丑”。

剧中丑行勾脸,而勾画“三花脸”,面谱与花脸有很大区别。

丑行又分文丑、武丑。

文丑中又分为方巾丑(文人,儒生);武丑,专演跌、打、翻、扑等武技角色。

根据动物属相,丑属牛,牛性笨,丑为笨的代名词。

但舞台上的武丑亦叫开口跳,而能说能跳,表演出活泼伶俐,善演武功武技的角色,此与牛的丑笨性又完全不同。

京剧的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大类。

但在初期,京剧的行当仍分为生、旦、净、末、丑五大类,后来才把生行和末行合并,取消了末行。

所以我们在讲京剧生行的时候,应该顺便把生和末的关系,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给大家介绍一下。

因为在元杂剧里,末的位置非常重要;在明清传奇里,末也是一种重要的行当,汉剧行当中的末行,就延续了这个传统。

即使在京剧已经成熟甚至繁荣的时期,在本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很多剧本结集(叫作《戏考》、《戏典》),或是论述文章,在标示京剧行当的时候,也还是划分为生、旦、净、末、丑五种行当(包括“贴旦”在内)。

如果不解释清楚,很多人对于末行为什么与生行合并,就不理解了。

关于末行的情况,我们在谈到生行中的老生分类时再给大家介绍。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红生、娃娃生等几个门类。

除去红生和勾脸(即在脸上画有脸谱)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内行术语叫作“俊扮”的,即扮相都是比较洁净俊美的。

总体上京剧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每一个行当还都可以细分,如生分为老生,演中老年男性;小生,演青年男性;娃娃生,演小男孩;武生,演武戏中的男性。

小生中又可分为扇子生,翎子生,武小生,穷生等。

旦行中分为花旦、青衣和老旦。

武戏中有武旦和刀马旦。

四大名旦当中,梅兰芳、程砚秋都属于青衣,荀慧生属于花旦,而尚小云实际是身兼数行,一般来说,青衣以唱为主,花旦念占较大比重,而刀马旦、武旦以打为主。

尚小云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唱、念、做打并重,每一样都很擅长,在表演当中,也是唱念做打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前一场唱,下一场念,再下一场打,这是一个单独的行当,叫做“花衫”,除尚小云外,刘秀荣、关肃霜也应算是花衫演员。

一般来说,各个行当各有其相应的角色,但也有时候会发生错位。

如三国戏中诸葛亮是老生,周瑜是小生,而实际上周瑜比诸葛亮的年龄大,赤壁之战时,周瑜33岁,诸葛亮27岁(二手资料,未经考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诸葛亮的性格老成持重,而周瑜雄姿英发,由此可见,一个角色由什么行当演员应工是由角色的性格特点决定的,其次才是年龄。

比较为难的是唐僧这个人物,按年龄来说应该是小生,但他性格上又极为老成,但唐僧又不能戴胡子,老生也不合适,因此唐僧多是老旦应工,而唐僧的性格上也的确有点像老旦。

孙悟空有时是武生应工,有时是武丑应工。

还有霸王项羽,有武生霸王和花脸霸王的区别,最开始的时候是花脸霸王,自从杨小楼和梅兰芳演了霸王别姬以后,武生霸王成了主要的形式,后来,从金少山开始,花脸霸王又多起来了。

我们看看字典里的解释:
生:传统戏剧里扮演男子的角色:小~。

老~。

武~。

旦:传统戏剧里扮演女子的角色:老~。

花~。

净:中国传统戏剧扮演男人的角色名:~角(亦称“花脸”、“黑头”)。

丑:传统戏剧角色名:~角。

~旦。

末:传统戏剧角色名,一般扮演中年以上男子:正~。

副~。

外~。

~本(以男角主唱的杂剧)。

如果没有专指,不要总是以京剧一统江湖。

生:传统戏剧里扮演男子的角色:小~。

老~。

武~。

旦:传统戏剧里扮演女子的角色:老~。

花~。

净:中国传统戏剧扮演男人的角色名:~角(亦称“花脸”、“黑头”)。

丑:传统戏剧角色名:~角。

~旦。

末:传统戏剧角色名,一般扮演中年以上男子:正~。

副~。

外~。

~本(以男角主唱的杂剧)。

河南豫剧和曲剧的区分:
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俗名“靠山吼”。

它是河南省的地方戏曲,流行于河南、陕西、甘肃、山西等地。

豫剧在声腔上属梆子腔系,唱腔分为慢板、二八板、流水板和飞板。

唱腔吐字清晰、行腔酣畅、节奏鲜明,加之极具口语化的唱词,深为观众喜闻乐见。

其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后以板胡代替二弦。

武场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手镲、梆子、手板等。

豫剧的角色行当为“四生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即一鼓二锣仨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俩箱倌”,即四生、四旦、四花脸。

四生是大红脸(又叫红净、戏生)、二红脸(又叫马上红脸)、小生、边生(又叫二补红脸);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
豫剧流派分祥福调、豫东调、豫西调和沙河调等四派。

其中,豫东调和豫西调占主导地位。

豫东调多用假嗓,声音高亢欢快,兼之多夹花腔,故它以表现喜剧风格的剧目见长。

豫西调则多用真嗓,悲壮低缓,又多夹哭腔,故长于表现悲剧风格的剧目
曲剧: 曲剧是河南省本地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时也称"高台曲"或"曲子戏",有些地区又称"南阳曲子"。

曲剧流行于河南全省及其周围邻近地区,是在当地流行的曲艺鼓子曲(洛阳曲子、南阳曲子)和踩高跷的表演形式的基础上,受到其他剧种的交叉影响发展而成的。

曲剧最早可追溯到由坐班清唱的河南鼓子曲,由其中的杂牌小调与河南的民间歌舞踩高跷相结合,于1926年经由临汝县农民组成的同乐社搬上戏剧舞台,从而正式发展为戏曲剧种。

其中的"高跷曲"由去掉高跷拐子的演员登上戏剧舞台,是曲剧由民间歌舞演变为"高台曲"这种正式的戏曲形式的一个质的飞跃。

这是两个不同的剧种,主要区别是唱腔不同,伴奏的乐器也不太一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