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微博为阿里带来多少溢价?
阿里巴巴、新浪微博联姻“阿里浪”

阿里巴巴、新浪微博联姻“阿里浪”
赵熠
【期刊名称】《科技中国》
【年(卷),期】2013(000)005
【摘要】经过长达半年、多达46轮的谈判交锋。
新浪的独立产品微博与阿里巴巴集团的联姻终于结成正果。
【总页数】2页(P52-53)
【作者】赵熠
【作者单位】《科技中国》记者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
【相关文献】
1.阿里巴巴并购新浪微博的动因分析--基于交易成本的视角 [J], 赵婧;
2.阿里巴巴战略投资新浪微博的动机与前景分析 [J], 张琳静
3.腾讯微信对抗阿里巴巴与新浪微博的社会化电子商务模析 [J], 杨莹;徐念龙
4.阿里巴巴并购新浪微博的动因分析--基于交易成本的视角 [J], 赵婧
5.阿里巴巴“撑”起新浪微博广告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浪微博及其盈利模式分析

新浪微博及其盈利模式分析09新闻刘婧璐2009311295目录目录 (2)摘要 (3)一、新浪微博概述 (3)(一)概念 (3)(二)历史 (3)(三)功能 (4)(四)特点 (4)二、微博与SNS关系 (5)(一)SNS概念 (6)(二)微博与SNS关系 (6)(三)微博与SNS区别 (6)(四)SNS现有盈利模式 (7)三、类twitter基础上的改进 (8)(一)多媒体功能让内容更丰富 (8)(二)用户年龄段偏低,与手机结合紧密 (9)(三)转发评论认证等数据更满足虚荣心 (9)(四)非独立网站,依托强大门户网站另辟蹊径 (9)(五)名人效应 (10)四、新浪在国内微博行业中的地位 (10)(一)人气分析 (11)(二)媒体影响力分析 (11)(三)基于微博开放平台应用软件分析 (12)五、新浪微博盈利模式 (13)(一)现有盈利模式 (13)(二)计划中的盈利模式 (15)(三)潜在盈利模式 (15)六、新浪微博商业前景 (18)(一)新浪企业价值飙升 (18)(二)长期应注意与监管层关系 (19)(三)盈利模式尚未验证 (19)(四)盈利模式创新 (19)参考文献 (20)摘要本文在介绍新浪微博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新浪微博的盈利模式。
在分析其盈利模式之前,本文先分析了新浪微博与SNS、Twitter的关系和区别以及目前新浪在国内微博行业的地位,新浪在这三次比较中显现出的特性,使得新浪既可以沿袭SNS和Twitter已有的商业模式,又可以凭借自身特色加以创新。
本文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新浪微博现有的盈利模式,计划中的盈利模式和潜在盈利模式。
一、新浪微博概述(一)概念根据百度百科上的概念,微博是一种通过简短文本更新用户信息,融合多种发布方式(如及时消息,短信息,电子邮件,音频,视频)和不同平台技术(WEB,WAP)为一体的博客形式。
新浪微博是由新浪网推出,提供微型博客服务的类Twitter网站,用户可以通过网页、WAP页面和手机短信、彩信发布140字以内的消息或上传图片,此外还可通过API用第三方软件或插件发布信息。
新浪微博究竟价值多少?

新浪微博究竟价值多少?作者:GADY EPSTEIN编译:李其奇文章来源:福布斯中文网要想准确地评估Twitter或Facebook这两家私人持股公司价值太难了,在一个既缺乏透明度,又缺乏流动性的市场,有巨额的资金在争夺数量有限的股票。
也许你会觉得给新浪微博(兼有Facebook 和Twitter特点的网络媒体)估值会容易一些:它隶属于上市公司,财务上全方位透明。
但实际上这事有点复杂,正如本人此前在其他文章中所说,新浪正处于从提供新闻和信息为主的Web 1.0门户网站向社交媒体网站转型的痛苦过程中,而新浪微博及其1亿多用户是其核心所在。
要想给新浪微博估值,首先要评估其经营策略是否长期可行。
我认为是可以的。
中国市场正处于高度依赖广告来建立品牌的阶段,其电子商务市场的潜力无可估量,而且无论是品牌建设还是电子商务广告的资金都在流向社交网络。
然后你要从Twitter和Facebook的估值中找出经验,用于比较一个小而全的市场,即中国市场相对于不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市场,而在这个市场中将有不止新浪微博一个赢家。
在股票二级市场Sharespost,Twitter目前的估值为430亿美元,Facebook为520亿美元,但由于Twitter已证明自己的盈利能力,其估值也许会在未来几年大幅上升。
相比已经盈利的Twitter,新浪微博通过提供更多的互动体验,想要创造更具效率的盈利模式。
如果说新浪已经通晓某种经营之道,那就是在中国销售在线广告。
虽然新浪需要根据微博特点调整广告销售策略,但它与其他公司已经建立了关系,再加上微博的市场主导地位,因此在这方面已占得先机。
另一方面,Twitter拥有更大的拓展空间,即不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市场(Twitter 在中国遭到屏蔽)。
而Twitter的目标是成为中国之外微博市场的唯一赢家,因此毫无疑问会更值钱。
此外,新浪微博还要与众多潜在竞争对手争夺社交媒体广告收入,这些对手包括腾讯、搜狐、人人网(即将在美国上市),以及在线视频公司优酷网、土豆网和PPLive等等。
对比Twitter,新浪微博有更大潜力

对比Twitter,新浪微博有更大潜力作者:杨蕾来源:《人民文摘》2014年第05期新浪微博被传即将分拆上市,但外界最乐观的预测,其市值也仅有Twitter的六分之一。
消息来自英国《金融时报》2014年2月24日的报道:新浪旗下的社交平台新浪微博计划在纽约上市,募集5亿美元资金,在今年第二季度完成,新浪微博已经选择了高盛和瑞信作为承销商。
至于新浪微博的市值到底是多少,目前并没有准确的数字。
巴克莱银行分析师给出的数字是58亿,略高于摩根大通的50亿。
而根据2013年4月阿里巴巴5.86亿美元获得新浪微博18%的股份计算,阿里巴巴对新浪微博的估值为32.6亿美元。
这个数字看起来并不公平。
新浪微博通常被描述为中国的Twitter,后者于去年11月上市,是新浪微博在美国上市最值得参考的公司之一。
Twitter去年11月上市,目前公司整体市值达299.09亿美元。
也就是说,眼下市场对于新浪微博的估值仅相当于Twitter的六分之一。
是什么造成这种估值差异的呢?易观国际分析师于静认为,用户规模、活跃用户数、营收等方面因素都对两者之间的估值差异有所影响。
由于无法估计僵尸粉的数量,所以用户规模无法比较,只能看双方的活跃程度。
目前Twitter月活跃用户超过2.4亿,新浪微博2013年Q4财报中称其日活跃用户为6140万,一般来说,月活跃用户数是日活跃用户数的两倍以上,据此推测Twitter活跃用户数大致为新浪微博的2倍。
持续的用户活跃度是商业化的根基,新浪微博上市后的前景还有待于如何平衡用户体验和商业化进程,这两个问题都需要长期的思考和行动。
Twitter和新浪微博都面临着用户活跃度下降和新用户增长率下滑的问题,为此,Twitter 已采取一些措施,如利用用户的手机地址簿添加Twitter的好友、推送通知和私信功能的加强等。
对此,新浪首席执行官曹国伟并没有在解读会上具体阐述,只是简单解释说,尽管微博活跃用户的增长率出现了下滑,但用户数的确还是在上升。
2014年电商行业三大预言

2014年电商行业三大预言在结束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烧钱混战之后,电商“战略性亏损”的窗口已经在2013年关闭:一方面电商竞争激烈对各个品类的争夺都已呈扎堆儿之势,甚至从此前的服装、3C、图书、食品、化妆品、家居等转向生鲜,但增速已经大幅低于预期,烧钱换市场已过机遇期;另一方面,在很难有新的大规模融资进入的情况下,加之早期投资人的套现冲动、上市前的盈利大考都要求电商必须转变经营思路,加速“粗放式”增长向“精细化”运营的回归。
所以,主流电商的走向必将未来一到两年内迎来“分水岭”,成则为王,败则为寇,几大主流电商在2014年的变化将是标志性和决定性的。
这里必须补充一句的是,大数据、金融、O2O、支付、物流不能撑起新一轮电商投融资潮,因为大数据、金融、O2O、支付、物流都是电子商务零售孵化出的产物,没有了电商零售的可持续发展作基础,它们都只能只是“无本之木”,所以不能指望这些来扭转电商零售战略性亏损大门的关闭。
言归正传,战略性亏损大门关闭,对于电商企业势必将产生系列的“连锁反应”:包括收缩战线谋求可持续的盈亏平衡,抓紧上市IPO补血、套现,以及行业整体从追求消费者价值最大化向消费者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平衡回归。
好消息是,2013年开始的中概股走强为电商企业IPO敞开了大门。
可以预见的是,主流电商在2014年将会不可避免的经历如下几道坎,并最终影响电商竞争格局:1、上市IPO实话讲,主流电商都逃离不了上市这道“坎”,2013年未能如愿上市的阿里,在2014年上市几成定局;而新年伊始便传出筹备下半年IPO的京东,能否过坎也将备受关注;然而,浮夸的销售数据已经成为电商行业公开的“秘密”,阿里京东上市后,整个电商行业将面临“销售额泡沫”破裂的局面,当当网CEO李国庆也曾不止一次表示,当当网上市以后一切数据都透明化,谈跟阿里京东谈市场份额是“橘子比苹果”根本不在同一标准上。
2、要么盈利,要么融资考虑到成功IPO要满足的苛刻条件,经历多年战略性亏损的电商在2014年能否实现盈亏平衡将是基本的底线,这将直接决定未来的走向,但可以想见的是,相比物流战,“价格战”仍然将是电商价值战的主要形式,2014年不会因为一些电商的盈利大考就放松了价格战,2014年的电商营销战场上必将是又一番腥风血雨,盈利难上加难。
阿里浪双剑合璧社会化电商血拼

栏目主持/刘道勤C h i n as t o r a g e&t r a n s p o r t m a g a z i n e 2013.0690媒体ME D I A老编有曰:“五一”小长假的第一天,马云的运筹帷幄终成正果。
阿里巴巴结束了长达46次的谈判,以5.86亿美元买入新浪微博18%的股份。
通过此次投资,马云手中“淘宝购物+微博流量+支付宝”的布局足以与马化腾帝国中的“微信流量+易讯购物+财付通”模式相媲美。
收购前夜“你的微信让我很紧张”。
2013年3月31日,在深圳I T 领袖峰会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对腾讯董事局主席马化腾如是说。
现实的情况是,马云远比想象中更胸有成竹。
仅仅一个月之后,“阿里巴巴收购新浪微博案”尘埃落地。
阿里巴巴投资5.86亿美元,购入新浪微博发行的优先股和普通股,占微博公司全稀释摊薄后总股份的18%。
除此外,新浪还授予阿里巴巴一项期权:允许阿里巴巴在未来按事先约定的定价方式,将其在微博公司的全稀释摊薄后的股份比例提高至30%。
也就是说,未来极有可能,阿里巴巴将成为新浪微博的第一股东。
在新浪微博初起之秀时,阿里巴巴尚未嗅到微博可能带来的市场价值。
当时,阿里巴巴还把“宝”压在了S N S 的社区营销上。
阿里微博于2010年6月上线,当时笔者还收到阿里微博开幕式的邀请。
令人不解的时,当时的阿里微博并没有开创独立的域名,也没有放在阿里社区的二级平台下,而是分给了阿里巴巴集团下的阿里学院的一级二级域名(v .a l i b a d o .c o m )。
由此可见,阿里巴巴当时对微博的重视度,不过是“可有可无”。
从当时阿里巴巴对微博的态度,到现在的5.86亿美元,足以证明社会媒体的发展。
易带便捷的手机客服端,让更多的网民开始将在P C端的时间,转移到“手机、平板电脑“端。
而淘宝现在最缺的正是有效集合用户的平台和手机端引流平台。
因此,从开始传出”阿里收购新浪微博“的消息起,阿里巴巴应该就已经是“志在必得”。
三张图告诉你,原本式微的新浪微博为什么越来越赚

三张图告诉你,原本式微的新浪微博为什么越来越赚曾被认为已经式微的新浪微博,如今的业绩正处在一个“甜蜜点”上——分析师们从公司这一季的财报中,得出了这个结论。
营收增长 36%、净利润增长 225%,这些关键的业绩指标都大幅超出了华尔街此前的预期。
这使得微博的股价创下了一年来的新高,目前的市值几乎是母公司新浪的两倍。
没有人再敢质疑微博在信息流里夹带广告的能力了。
今年第二季度,微博接近 46%的收入,来自于这些和常规内容混在一起的广告。
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卖东西,依然是目前微博广告的主流,这也是很多人决定远离这一平台的主要原因。
今年 3 月,微博的一位高管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年轻人喜欢购物,他们在微博上关注各种网红,就是为了获得购物方面的指导。
而相比于促销期铺天盖地的“阿里系”广告来说,以内容为核心的信息流广告接受程度更高。
这也让微博能够逐步降低对最大广告主阿里巴巴的依赖度。
月活跃用户数连续 9 个季度维持 30% 以上的增长,似乎也在驳斥外界“微博已死”的论断。
在回答分析师提问时,微博 CEO 王高飞表示,目前来自中国二三四线城市的用户群体仍在增长。
而且从数据上来看,接近 90% 的用户是在移动端上使用微博的。
一些技术性的小手段(比如隐藏传统的账户密码式登陆页面,转而推荐使用 App 扫码登陆)可能在其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腾讯到淘宝,那些从 PC 端起家、现在又要追求移动端活跃度的大型互联网公司,都开始这么做了。
但现在活跃在微博上的,可能是一些跟前几年差别很大的新用户。
突发新闻、或是严肃的讨论不再是关注重点,娱乐、旅游、财经、体育等领域的话题热度变得比原先更高了。
这些用户偶尔也会有选择性地关心一下时事。
从英国脱欧、欧洲的多起恐怖袭击,到美国大选、南海主权争议,今年 6 月的国际新闻其实十分丰富。
但在当月微博的热门话题榜单中,只有南海仲裁入选。
当然,对于广告主来说,这是好消息。
《华尔街日报》曾援引研究机构 Arete Research Asia 的有关报告指出,相比于 Twitter,微博的广告投放环境更好,因为营销内容不会跟各种突发新闻并列显示。
马云创业成功的案例

马云创业成功的案例创业者书读得不多没关系,就怕不在社会上读书。
以下是店铺分享的关于马云创业成功的案例,一起来和小编看看吧。
关于马云创业成功的案例1994年创业开始,18年来经历了中国互联网从萌芽到繁盛,他自己也浓缩了中国创业者所经历过的磨难和辉煌:三次创业、上市退市、与大股东争执,不担任CEO,直到今天阿里赴美上市。
1984年,第3次高考的马云,在前2次失败之后,做过秘书、搬运工,给杂志社蹬三轮,白天上班,晚上读夜校,最后勉强考入杭州师范学院英语系,毕业后进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当英语老师。
虽然经历坎坷,但当时马云练就的英语能力,机缘巧合之中,为他的创业提供了帮助。
1994年,马云创立第一个机构:海博翻译社。
第一个月收入700元,房租2,000元。
马云独自背起麻袋去义乌,摆小摊养活翻译社,两年后组织了杭州的第一个英语角。
马云告诉《中国企业家》:“我当时认为翻译一定会有需求,应该能成功。
”1995年,号称“杭州英语最好”的马云,受到浙江省交通厅委托到美国催讨债务,意外在西雅图接触到互联网,他认定了互联网是未来的方向,并发现中国的网站都搜不到。
回国后马云和妻子、朋友筹集2万人民币创立了海博网络,三名员工是马云、马云夫人张瑛和何一兵。
并且启动了中国黄页项目,其模式是为中国企业提供互联网的在线信息发布和主页,当时的收费标准是,一个homepage,3000字外加一张照片,收费2万元。
在当时中国,推销中国黄页的马云被很多人视为“骗子”。
1997年底,中国黄页实现盈利。
但是和杭州电信合作后,双方产生分歧,让马云决定放弃网站。
外经贸部中国电子商务中心总经理1997年底,马云和团队受邀担任中国外经贸部中国电子商务中心总经理,负责开发其官方站点及中国产品网上交易市场。
开始接触到外经贸业务,马云做B2B网站的想法开始逐步成熟。
阿里巴巴1999年2月,辞去公职后的马云,开始自己的又一个创业公司——阿里巴巴。
由后来被称为“十八罗汉”的马云妻子、同事、学生、朋友等18个人筹资共同创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