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专项检测试题:古诗词赏析
中考语文(人教版)古诗词赏析专项复习试题及参考答案

中考语文(人教版)古诗词赏析专项复习试题一、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2)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答:2.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答:三、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这首诗从内容上可分为劳动的地点及结果、、三层意思。
2·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五言诗,语言朴素,意境恬淡,体现了作者悠然的心境。
B.诗人以田园中最寻常的物象人手,营造的却是醇美的诗意。
C.“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的农耕生活,实情实景,生动感人.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D.作者沉溺于美好的田园生活,乐于做一个隐士而忘却一切世俗的烦恼。
诗的最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无欲无愿的心境。
3.“带月荷锄归”一句常为后世诗评家称道,请赏析。
四、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试题】1.诗中“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2.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歌的语言风格。
五、阅读古诗完成问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2.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
3.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
初中语文中考专题训练: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

答:“春江正渺茫”写春江烟云迷漫,辽
远而又含混,一如离人迷茫无奈的心绪,
景中有情,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2021/3/7
CHENLI
10
11.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 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答:高洁而寂寞,无人问津,是罢官 而不得起用的陆游自身的写照.
2021/3/7
CHENLI
3
4.雪中偶题(郑谷)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1)这首咏雪诗在景物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
有什么作用? 答:选择景物很有典型性.诗人选择了“僧舍飘雪”“歌楼
密洒”“渔人晚归”三个经典场景.既突出表现了下雪的
2021/3/7
CHENLI
9
10.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以送者对行人的口吻,表达了作者与友 人离别时,怅然凄苦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请联系诗 中“春江正渺茫”作简要分析。
11
12.从军行(王昌龄 )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 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答:“日色昏”极言大漠风沙遮天蔽日,也烘托了军事 形势的紧张;“红旗”即写色彩的明丽,也写军队的强 劲凌厉.由此构成了一幅在大漠苍苍、天昏地暗之中, 一支大军半卷红旗,卷尘挟风,奋勇挺进的画面。
2024届中考语文复习专题:专题 古诗词鉴赏(讲义)(原卷版+解析版)

古诗文阅读鉴赏古代诗歌鉴赏是中考语文考试中每年必考的内容,要求学生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词,其中考查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对古代诗词的基本常识的掌握,对作品中词语及句子的理解,对表现手法的作用的分析,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所谓的阅读浅易,也就是初步鉴赏,主要就是针对诗词本身的内容、形象、情感、语言、表达技巧做概要、粗浅的赏析。
【中考真题练手】(2023·山东潍坊·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千里思郑锡①渭水通胡苑,轮台望汉关。
帛书秋海断,锦字夜机②闲。
旅梦虫催晓,边心雁带还。
惟余两乡思,一夕度关山。
[注]①郑锡,唐朝登宝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员外。
②机:原意是弩机,代指武器。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用“通”和“望”连接四个地方,紧扣诗题“千里思”。
“望”是“思”的具体表现。
B.颔联意为:家乡来信被深秋大漠阻断;想写封家书,却战事不断、枕戈达旦。
C.“两乡思”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惟余”极言思乡之切。
D.“一夕度关山”与“关山度若飞”都写出了迅速越过关山、立即奔赴战场的状态。
2.请简要分析“虫”和“雁”两个意象在表达思乡情感方面的作用。
【答案】1.D 2.示例:羁留异乡,好梦难圆,伴随着秋虫的鸣叫,天已经破晓了。
“虫”鸣“催晓”,以动衬静渲染了凄凉孤寂的氛围,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凄苦之情。
身在他乡,真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递给家人。
“雁”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
D.有误,“惟余两乡思,一夕度关山”的意思是:只剩下两地乡思之情,想一天晚上快速度关山。
因此,“一夕度关山”写出了诗人想快速回到家乡的思乡之情,并不是写诗人立即奔赴战场的状态。
故选D。
2.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意象。
“旅梦虫催晓,边心雁带还”意思是旅人的思乡之梦被虫鸣声打破了,身在边关而心在家乡,希望鸿雁尽快将书信传给家人。
九年级语文中考考点复习《古诗词赏析》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九年级语文中考考点复习《古诗词赏析》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的主旨是: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
【解析】“水何”六句描写了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以及海岛上草木茂盛的景色,为后文抒发作者的雄心壮志做了铺垫。
因此这一景物的描写目的不是突出自然环境的美好,而是渲染一种气氛,为抒情服务。
3.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思乡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示例一: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
示例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中考语文必刷试卷古诗词鉴赏专题含解析

古诗词鉴赏专题必刷试卷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共4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9.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颔联中的“空”或“翻”字。
(2分)【答案】“空”的意思是“白白地”“徒然”,离别多年,被贬归来本以为可以和好友相聚,结果却是朋友凋零。
表达了对老友的思念。
“翻"的意思是“反而”,离开家乡多年,回到家乡,无人知晓,惊觉时间飞逝,已不复当初.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怅惘。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空”的意思是是“白白地”,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
后一句中的“翻”意思是“反而",这里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含义十分丰富。
20.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颈联,作简要分析。
(2分)【答案】运用比喻,以“沉舟"和“病树"比喻被贬谪的自己,用“千帆”和“万木"比喻仕途得意的新贵,饱含着作者对身世的慨叹,蕴含了新陈代谢的哲理,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总比现在更好,体现了作者的豁达乐观。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感情的理解。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思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
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必刷试卷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4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练习

沛县中学九年级语文中考古诗词赏析(全部)一、《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仔细阅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回答下列问题:1、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写一个悠闲自得的诗人形象。
“采菊”的动作不是一般人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俗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2、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答:表面上是写太阳下山了,倦鸟也知道还家,实质上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要返回到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
3、选出对陶渊明《饮酒》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A.本诗开头四句道出了自己的心境和生活的真谛。
其中“心远”二字是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之关键,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实际上是说,由于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的美丽,因此让人只顾得上去细细观赏,却忘记了用语言表达出来。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
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而“望”字则很好地体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D.《饮酒》是一首五言律诗,共二十首,本诗是其中最有名的第五首,写出了诗人在欣赏自然景物中所体会到的一种特有的生活情趣与美的享受。
4.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心远”或“悠然”(答出其中一个即可)。
5.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__宁静、平和、闲适、恬淡……(答出其中一个即可)_特点。
二、阅读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1、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初三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

初三古诗词鉴赏试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基础知识1. 诗歌的分类:按内容可分为咏史抒怀、山水田园、边塞戍楼、咏物言志等。
2. 诗歌的形式: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
二、诗歌鉴赏方法1.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
2. 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用词、句式、韵律等。
3. 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三、试题示例1.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2)请简述这首诗的主题。
(3)这首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2.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哪位著名诗人?(2)诗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这首诗的韵律特点是什么?四、答案示例1. 《静夜思》(1)李白。
(2)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3)诗中使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如“疑是地上霜”将月光比作地上的霜,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2. 《望岳》(1)杜甫。
(2)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立志攀登至高峰,俯瞰群山的豪迈情怀。
(3)这首诗采用了对仗工整的五言律诗形式,韵律和谐,节奏鲜明。
结束语:通过以上的试题及答案示例,我们可以看到古诗词鉴赏不仅需要对诗歌内容的深入理解,还需要对诗歌形式和表达手法的细致分析。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练习,提高自己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2022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解析)

2022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诗词鉴赏专项练习题(解析)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一章诗词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西江月【宋】苏轼世事一场大梦①,人一辈子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②,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①世事一场大梦:《庄子·齐物论》:“且有大觉而后知此其大梦也。
”李白《春日醉起言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②风叶已鸣廊:《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徐寅《人一辈子几何赋》:“落叶辞柯,人一辈子几何。
”此由风叶鸣廊联想到人一辈子之短暂。
1.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九引《古今词话》云:“东坡在黄州,中秋夜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
”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但看起来还有更深的内涵,请品读全词,谈谈你的明白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采莲曲二首(其二)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3.前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画了一幅如何样的图景?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首诗写的是采莲女孩,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请你尝试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专项检测试题:古诗词赏析【中考语文古诗词赏析指导】一、注意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这些背景知识主要包括诗人的生平经历、思想感情、艺术风格等。
掌握了这些内容,我们在鉴赏诗歌时就能对诗歌进行高屋见瓴的分析。
如: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在气势雄伟的主调之外,也不乏婉转悱恻。
王维诗含蓄生动,白居易诗雅俗共赏,李商隐诗清丽俊逸,李煜词颓靡伤感却又细腻感人,欧阳修词清丽明媚而又语近情深,柳永词缠绵悱恻,苏轼词雄健豪放,李清照词婉约凄切,陆游风格雄浑奔放,明朗流畅……二、掌握几类常用的赏析术语1、常见的意境:恬静优美、清幽明净、明丽清新、雄浑壮丽、壮阔苍凉、萧瑟凄凉、孤寂冷清、清冷幽静等。
2、常见的表现技巧:1)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对比、双关、设问、反问等。
2)描写手法主要有:托物言志、小中见大、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联想想像、正侧面结合、比较衬托、乐景写哀、欲扬先抑、象征、渲染、白描、用典等。
3)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画龙点睛)、间接————来源网络搜集整理,仅供个人学习查参考抒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借事抒情)。
4)语言风格: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华美绚丽、委婉含蓄、简练生动、雄浑豪放、沉郁顿挫……需要强调的是,用以上这些术语赏析诗词时,不能空洞,更不能一概而论,需“因诗而异”,根据各诗不同特点,结合相关诗句,有的放矢地进行赏析。
【古诗词赏析试题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下列各题。
送魏大①从军陈子昂匈奴犹未灭,魏绛②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③。
雁山横代④北,狐塞⑤接云中⑥。
勿使燕然⑦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
姓魏,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魏大。
②魏绛:春秋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了边患而受金石之赏。
③六郡雄: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豪杰”。
④代:代州。
⑤狐塞:飞狐塞,边界驻军重地。
⑥云中:云中郡,边塞重镇。
⑦燕然:燕然山。
东汉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
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女缠绵、凄苦悲切。
C.颈联中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区的屏障。
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用典寓意。
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扬名塞外,让燕然山上也留下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浣溪沙[宋]张孝祥①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②声里绣旗红,澹③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注释】①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
本词调名下,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②鞘(shāo):鞭鞘,拴在鞭子头上的细皮条等。
③澹(dàn):恬静安然的样子。
(1)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词的上阕写边塞平原辽阔之景,下阕写由观塞而引起的悲愤感慨。
B.上阕前两句描写了晴空万里、水天相接、鞭声响亮、红旗耀眼的景象。
C.“澹烟衰草有无中”不仅描写了极目远望之景,还表明了词人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D.词的下阕抒写了北望中原之无限感慨以及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悲凉心绪。
【解析】“澹烟衰草有无中”,淡淡的轻烟,连天的衰草,隐现于辽阔的蓝天之下,这里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荒凉凋零。
同时也是词人面对朝廷孱弱、北伐无期的现实的一种悲凉情绪的流露,而并非表达了对收复中原的信心。
(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词的上阕从视觉、听觉和触觉等角度写景,时节鲜明,色彩明丽。
B.“一尊浊酒戍楼东”一句在下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词的下阕抒发感慨,俨然可见一位爱国志士的形象。
D.这首词气势雄健,意蕴深厚,体现了豪放之词风。
【解析】“霜日明霄”绘出晴空万里的秋日景象,“水蘸空”即水和天空相接。
耳目所触,一片军戎气氛,响亮的鞭声,耀眼的红旗,这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景的,没有体现触觉角度。
3.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寄子由①[宋]苏轼柳花飞处麦摇波。
晚湖②净鉴新磨。
小舟飞棹去如梭。
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
济南何在暮云多。
归去奈愁何。
【注释】①这首词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同一年,此时作者在密州,其弟在济南。
②“湖”指柳湖,在今淮阳,苏轼兄弟俩曾在此泛舟。
《画堂春》中的“归去奈愁何”与《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都有“归去”一词,它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归去奈愁何”中的“归去”表达了苏轼与弟弟团聚的渴望,对常年在外漂泊的苏轼来说,兄弟俩曾经的相聚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是一种真实的期待;“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苏轼幻想回到月宫(天上)去,对于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来说,月亮是纯净、美好的象征,是他的精神家园。
4.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江上董颖①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②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③。
【注释】①董颖:北宋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
②摩挲:用手抚摸。
③钓舟:指行舟。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表达了羁旅孤客的离情别绪。
或对羁旅漂泊的愁绪。
或离别的依恋之情。
或对结束羁旅漂泊的期盼。
(2)任选一个角度(如构思、写法、语言等),对该诗进行赏析。
示例:构思一:新颖别致。
古代诗人笔下,“柳”总与“别”相关,此诗却把“柳”与“不别”搭在一起,字面上不诉说怨思离情,读者却能心领神会,可谓不落窠臼,巧妙之至。
构思二:思路严谨。
总体由远望写近观,由所见到所思。
具体看,由江水到天空,由双鸥飞翔到反顾自身处境,进而引发与柳树的对话。
脉络贯通,水到渠成。
__写法一:运用衬托。
以双鸥相伴相随衬托诗人的孤寂;以江天景致的空旷衬托柳树、钓舟的渺小,进而创造出开阔明朗的意境。
写法二:动静结合,如一二句分别写静景动景,既表现出境界的开阔,又表现出画面的生机活力。
写法三:虚实相生。
如第三四句将“摩挲沙边柳”与想象柳树“成阴系钓舟”相结合,虚实相生,耐人寻味。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夏意[宋]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②时一声。
【注释】①席:竹席。
②流莺:即莺。
流:指其鸣声婉转。
(1)本诗通过描写院深席清、石榴开遍、树阴满地、梦觉流莺等四幅夏日画面,流露出诗人在炎炎夏日悠闲旷达(恬淡自在)的心情。
(2)赏析“石榴开遍透帘明”中“透”字的妙处。
透:穿透,石榴花盛开红红如火,艳艳如燃,照理说应该很刺眼,可一个“透”字,加了一重帷帘,隔帘而望虽花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给人一种润润娇娇的感觉,意境十足,令人赏心悦目。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桃花溪①[唐]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②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①据孙洙《唐诗三百首》介绍,本诗为盛唐时期张旭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启发而作。
②矶:水边突出的岩石。
(1)“石矶西畔问渔船”中的“问”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对桃花源无限向往的急切心情。
(2)本诗与《桃花源记》二者主旨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一:相同,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__答案二:不同,《桃花源记》表达了历经战乱的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而本诗作者身处盛唐,他借《桃花源记》的意境表达了自己更高的生活与审美追求。
_7.阅读古诗,回答下列各题。
湖①口送友人李频中流②欲暮见湘烟③,岸苇无穷接楚田④。
去雁远冲云梦雪⑤,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⑥,星汉通霄向水悬⑦。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注释】①湖:指洞庭湖。
②中流:指江心。
③湘烟:指雾霭。
④楚田:指田野。
⑤云梦雪:指洞庭湖以北地区下起了茫茫飞雪。
⑥风波尽日依山转:写出了洞庭湖波浪翻涌、奔腾不息的样子。
⑦星汉通宵向水悬:写出了星河璀璨、天色湖水连成一片的景象。
【写作背景】诗人在湘江流入洞庭湖的渡口送别友人,写下了这一首送别诗。
(1)首联中写了哪些物象?古诗词常在物象中寄寓某种情感或精神,南宋词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一句通过“梅花”寄寓了怎样的情感?物象:暮霭、芦苇、田野。
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花寄寓自己坚贞不屈的品质,表达了自己孤雅高洁的志趣。
(2)“离人独上洞庭船”一句中的“独”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独”是独自的意思,这里是友人独自一人登上洞庭湖的船,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友人旅途的寂寞和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下列各题。
望江南李煜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①轻尘,忙煞看花人。
【注释】①辊(gǔn):像车轮般很快转动。
(1)词中体现“芳春”的景物有江面绿、柳絮。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常见意象。
江面绿:指春天里江水明彻而泛绿色。
飞絮:飞扬的柳絮。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忙煞看花人”所表现的景象。
南国正是春光明媚的时候,百花盛开,游人如织,鲜花美丽动人,争相斗艳,使看花人目不暇接。
一个“忙煞”,则百花之美,看花人兴致之高,人之多,场面之大,尽在其中。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画面描述,根据情境,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春季百花争艳,看花人目不暇接的状态即可。
9.古诗阅读。
南溪弄水回望山园梅花[宋]杨万里梅从山下过溪来,近爱清溪远爱梅。
溪水声声留我住,梅花朵朵唤人回。
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回答。
A.杨万里的小诗妙用动词。
结合全诗,分析第一句中“过”字的妙处。
B.杨万里的小诗巧用叠词。
分析诗歌三、四句中叠词的表达效果。
A.“过”字写出了梅花茂盛的特点。
诗人富有想象力,赋予梅花以人的情感。
表现梅花急切过溪唤“我”回去的情态,生动活泼,富有趣味。
__B.溪水声声不停,像在热情地挽留诗人;梅花朵朵争艳,像是急切呼唤诗人。
两个叠词,既突出殷切之情,又富有音韵之美。
在诗人笔下,溪水梅花都有了人的情感,别有趣味。
10.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夜宿七盘岭沈佺期①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①沈佺期:唐代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