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八年级语文下配套练习册答案3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 文化常识答案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文化常识答案含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1.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成语“门庭若市”“无人问津”,分别出自于《战国策》《桃花源记》。
B. 契诃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变色龙》等,他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都是俄国作家。
C.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弱冠”“而立”“不惑”“花甲”“天命”。
D.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 “弱冠”是二十岁,“而立”是三十岁,“不惑”是四十岁,“花甲”是六十四,“天命”是五十岁。
故按从小到大的正确排序应为:“弱冠”“而立”“不惑”“天命”“花甲”。
故答案为: C【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 我国古代常用皇帝的年号来纪年,如“庆历四年春”“崇祯五年”;也有用干支来纪年,如“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B. 古人常用伯、仲、叔来表示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如孙权在兄弟中排老二,故字仲谋。
C. 《论语》中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四十岁为“不惑之年”,五十岁为“花甲之年”,六十岁为“知天命之年”,七十岁为“古稀之年”。
D. 酒杯,在古代有很多称谓。
如“觥筹交错”中的“觥”,“衔觞赋诗”中的“觞”,“金樽清酒斗十千”中的“樽”都是“酒杯”的意思。
【答案】 C【解析】【分析】ABD表述正确。
C.五十岁为知天命之年”,六十岁为“花甲之年”。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积累。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内古诗文练习(附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内古诗文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一、文言文阅读(21分)(一)默写(11分)1.青青子衿,。
《子衿》2. ,风烟望五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3.气蒸云梦泽,。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4.土地平旷,,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5.《小石潭记》能够反映作者心境感伤(观潭的独特感受)的句子是:,。
(二)诗歌理解与赏析(4 分)蒹葭《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6.《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按照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三类。
7.下列对《蒹葭》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叹,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三)课内文言文阅读(6分)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8.加点字解释(2分)(1)为.坻()(2)斗.折蛇行()9.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2分)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10.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写下了备受后人推崇的“永州八记”。
部编初中中考 语文配套练习册仿写语言表达答案及答案

部编初中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仿写语言表达答案及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仿写语言表达1.语言表达生活中,许多人和事的意义不是单一的。
父母不只是生养我们的亲人,更是精神的导师;________;成功不只是滴落的汗水,更是失败的结晶。
厚重的生活需要我们用心领悟。
【答案】示例1:朋友不只是顺境中的锦上添花,更是困境中的雪中送炭示例2:读书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远足示例3:成长不只是年龄的增长,更是心智的成熟【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仿写。
注意对例句的结构、运用的修辞进行辨析,注意紧扣主题进行作答。
故答案为:示例1:朋友不只是顺境中的锦上添花,更是困境中的雪中送炭示例2:读书不只是知识的积累,更是心灵的远足示例3:成长不只是年龄的增长,更是心智的成熟【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理解例句,注意例句的结构特点,修辞运用。
在内容上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要与句子的主题一致。
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自2月18日在央视开播以来,被赞为文化清流节目的《朗读者》引发巨大反响,以声传情,享受文字魅力的理念也在观众中传播。
节目组还专门在一些城市设立了配备有专业录音和摄像设备的朗读亭,鼓励大家进去朗读心爱的文字。
近日,朗读亭来到了广州,从省立中山图书馆,到沙西步行街、广州购书中心、海心沙,朗读亭设在广州极具文化气质和羊城风情的地方,让路过的市民在小小的空间里独处,回想哪一段文字影响了生命的成长,表达感情。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不超过20字。
________(2)如果你来到了朗读亭,你会选择读什么?仿照划线例句,写出相应的内容,使之构成排比。
选择是一个人生重塑的过程。
我读《我与地坛》:身残志坚的史铁生,选择了坚强,我读《文化苦旅》:风尘仆仆的余秋雨,选择了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个个选择,一次次阅读,不断完善和滋养我们的生命。
【答案】(1)《朗读者》引发巨大反响/广泛关注,朗读亭落户广州。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及答案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答案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针线活儿周莹①父亲年轻的时候,脾气不太好,总是和母亲闹别扭,不懂得关心爱护母亲。
后来,父亲和母亲因为感情不和离婚了。
那年,我12岁,弟弟10岁。
离婚后,父亲不让母亲带走我们其中任何一个。
母亲只好去外地打工,父亲留在家里照顾我和弟弟。
自从母亲走后,我就对父亲有了深深的成见。
②父亲作为男人,最擅长的不是吸烟喝酒,也不是打牌赌博,而是女人做的针线活儿。
③我一直怪父亲心狠,让我们像飞离鸟巢的幼雀,失去了母爱的庇护。
母亲离开后的那些凄风苦雨的岁月中,父亲既当爹又当妈,辛苦地照顾着我们。
大多数时候,为了惩罚父亲,我和弟弟商量好了在外疯狂地玩耍,故意隔三岔五地把衣服和裤子的线缝扯脱。
我和弟弟都变成了调皮捣蛋的主儿,父亲虽然脾气很大,却从不打骂我们。
那个时候,他忽然之间就学会了针线活儿。
④最初,父亲那些瘪脚的针线活儿,并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
⑤16岁那年的一个冬夜,我半夜醒来,发现父亲的屋子里还亮着灯。
我就蹑手蹑脚地走近门边,透过缝隙,看见了令我终生难忘的情景。
父亲坐在椅子上,正为我缝补衣袖。
傍晚时分,我和弟弟比赛爬树,结果我把衣袖刚破了。
晚饭时,我掖着藏着,生怕父亲知道骂我。
睡觉前,我把衣服藏在枕头下。
半夜起来,却找不到外衣了,只好穿着棉袄起来,却意外看见外衣在父亲手中。
⑥如豆的灯光下,父亲的头微微地低羞,目不转睛地盯着袖口,不紧不慢地穿一针,拉一下,再穿一针,再拉一下,一针又一针,反反复复,来来回回。
他全神贯注的样子让我心生愧孩。
⑦父亲在门里,我在门外,隔着一扇虚掩的门,我清楚地看见他缝补时笨拙的动作,像极了拐角耕地的老黄牛,慢腾腾的。
再抬头看一眼,在那忽闪忽闪的灯光中,父亲脸上沧桑的皱纹,像小豆豆一样一跳一跳的格外显眼。
⑧寒冷的冬夜,屋外冷风呼啸,哗啦啦地刮过屋顶,贴在窗户外的那层塑料纸,呼啦啦作啦。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成语及惯用语答案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中考语文配套练习册成语及惯用语答案含答案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成语及惯用语1.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我们读所有的书,最终的目的都是读自己。
读有益的书,你会发现________的心平息下来了,有种________的感觉,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________,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
每一本在你心目中值得阅读和记住的书,都是因为其中________着未来你更期待的那个自己。
A. 焦躁豁然开朗困惑蕴藏B. 焦虑豁然开朗疑惑蕴含C. 焦躁茅塞顿开困惑蕴含D. 焦虑茅塞顿开疑惑蕴藏【答案】 A【解析】【分析】焦躁:着急,烦躁,坐立不安的样子。
焦虑:焦愁忧虑。
根据“ 平息下来了”的语境,应选用“焦躁”。
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
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了。
形容思想忽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根据“百思不得其解” 的语境,这里应选用豁然开朗。
困惑:感到疑难,不知所措。
疑惑:迷惑,不理解。
根据语境应选用“困惑”。
蕴藏:积存。
蕴含:包含在内。
故选A。
故答案为: A【点评】这道题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首先要准确理解这几个词语的意思,辨析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然后再根据语境选用合适的词语。
2.下列句子中横线的成语,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 新冠疫情肆虐,全国各地医护人员驰援武汉,我们江苏省医疗队义无反顾,首当其冲,令人动容。
B. 在人迹罕至的民林深处,奇异的原始森林风光,令人心旌荡漾,难以忘怀。
C. 三月的西溪,黄花灿烂,碧水悠悠,几只白鹭时不时掠过湖边垂柳,眼前的一切真是栩栩如生。
D. 做任何事都要按照一定步骤循序渐进,否则将“欲速则不达”。
【答案】 B【解析】【分析】A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用在整理不合语境。
C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用在此处不合对象。
D循序渐进指按照一定的顺序逐渐前进,前面已经有了按照一定步骤,再用循序渐进,重复。
2020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同步练习课时练(含答案)

第一单元1社戏1.下列加点字注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C )A.归省.(xǐnɡ) 家誊.(juàn) 桕.树(jiù)B.潺潺..(chán) 凫.水(fú) 棹.船(dào)C.行.辈(hánɡ) 叉.港(chà) 旺相.(xiànɡ)D.不惮.(dàn) 撺.掇(cuān) 船蓬.(pénɡ)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D )A.保护并了解“社戏”这种传统艺术,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我们是否能弘扬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各部门的重视。
C.两个自闭症孩子的妈妈写了一本孩子成长历程的书,给有同样情况的妈妈提供参考。
D.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每一个人都要心怀梦想、奋勇拼搏。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D )A.国家和平昌盛,人民幸福和谐,既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各行其是....,同时又要通力合作,才能实现这一中国梦。
B.(2019乐山)这些草花长势泼辣,花期到,就像疯了一样,络绎不绝....地开出朵朵色彩斑斓的花,把乡土气息浓郁的篱笆装扮得美不胜收。
C.一个美好的生命就因为这么一点小小的打击而消逝,让人叹为..观止..。
D.(2019孝感)清明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寄托,也是民族文明的一种传承方式。
为清明文化注入当代价值,是不容置疑....的选择。
4.(2019重庆B)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A )哲学,一门深奥晦涩的学科;儿童,一个直接简单的群体。
这两者似乎风马牛不相及。
也因此,不少思想家认为:儿童天生就是哲学家。
①不少大人都对哲学退避三舍,小孩子就更没办法学②而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爱提问的儿童无时无刻不表现出一种“爱智慧”的天性③因此,不少人初听到“儿童哲学”这个名词时,都觉得不可思议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和大多数对世界司空见惯、冷漠麻木的成人相比,儿童离哲学要近得多⑤实际上,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就是对智慧的热爱与追求A.③①⑤②④B. ⑤②③①④C.⑤④②①③D.③①②⑤④阅读选文,完成5~9题。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同步练习题(全册,含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练习题(全册,带答案)1社戏第一课时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归省.()(2)行.辈()(3)撺.掇()(4)凫.水()(5)蕴.藻()(6)潺.潺()2.根据拼音填汉字。
(1)____(jué)蚯蚓(2)________(xù)叨(3)欺________(wǔ)(4)________(dài)慢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我们年纪都相仿,论起行辈来,至少是叔子,有几个还是太公,因为他们合村都同姓,是本家。
我们是朋友,偶而吵闹起来,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小小,也决没有一个会想出“犯上”这两个字来,他们也百分之九十九不识字。
A.可……却……因为……如果……而B.但……却……然而……即使……而C.但……却……然而……即使……可D.可……但……由于……因此……而4.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玉树地震发生后,战士们冒着因余震而房屋随时垮塌,再次进入废墟,搜寻幸存者。
B.进入初中,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
C.自从他加入学校足球队的那一天起,就一直认真刻苦地训练。
D.刚走到门口,就闻到从房内飘出来的一股龙井茶的清香。
5.全文写了七个故事情节:A.赵庄看社戏;B.夜航去看社戏途中;C.看社戏前的波折;D.看社戏归航偷豆;E.六一公公送豆;F.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G.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根据下面的提示思考:(1)情节顺序是。
(2)详写的是。
(3)略写的是。
6.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7.你是怎样看待“偷豆”这一情节的?8. 课文结尾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你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9.有这样一则笑话:一天,一个穷秀才到朋友家做客,主人嫌他穷,不想留他,但又不好开口。
恰好这时下起雨来,主人便在纸上写了“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这样一句话,没有加标点。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登勃朗峰》同步练习附解析

《登勃朗峰》同步练习一、积累运用(共7题;共16分)1.下列选项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 隧道(suì)穹顶(gōng)缭绕(liáo)名副其实(fú)B. 俯瞰(kàn)颠簸(bō)浮躁(zào)络绎不绝(yì)C. 翌日(lì)打嗝(gé)巍峨(é)纷至沓来(dá)D. 妩媚(wǒ)绚丽(xuàn)陡峭(qiào)霓裳羽衣(cháng)2.下列词语的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A. 络绎不绝物有所直美不胜收巍峨壮观B. 色彩斑斓轻歌曼舞交相晖映瞬息万变C. 纷至踏来扬尘远去一如既往腾空而起D. 名副其实和颜悦色非他莫属信守诺言3.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如我所说吧——我可是名副其实的车王之王啊。
(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B. 俯瞰脚下峡谷,只见其间一股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
(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C. ……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D. 这一彩幻只是稍作驻留,顷刻间便飘忽不定,相互交融,暗淡隐去,可又骤然返光灼灼,瞬息万变,真是无穷变幻,纷至沓来……(形容数量极多,不可计量)4.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 “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校园宣传活动,有效地增强了中学生的自我保护。
(用词不当,“增强”换为“增加”)B. ××中学的学生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习惯的意见。
(语序不当,“讨论”和“听取”互换位置)C. 能否规范地书写汉字,是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书写的基本要求。
(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D. 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使我校环境卫生状况有了很大改变。
(成分残缺,去掉“经过”或“使”)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 她认真看过这些信后,郑重地转给了有关部门,不知道有关部门收到这些信后作何感想?能不能像影片中那位女法官那样秉公断案,尽快解决问题?B. 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下语文配套练习册答案第一单元1.社戏积累运用1. dàn duóxǐng háng cuān fúgǎo Iǔchán. zhào xūcuān2(1)①月光不明,②不清楚;模糊,(2)①跳跃,②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
3C4A5周树人豫才文学思想革命呐喊彷徨阅读理解(一)6示例:月夜航船7表现了“我”非常欢喜、舒畅的心情。
8既说明少年们驾船技术的高超,又体现了大家急于出发的心情,9从嗅觉、视觉、听觉等方面描写夜色。
表现了“我”兴奋愉悦、急切,期待的心情“我”望见的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
突出“我”急于看到社戏的迫切心情(二)11母亲陪“我”看星月;为“我”扇扇子;给“我”猜谜语,讲故事;为“我”缝制衣服。
12。
(1)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雨声的美妙和“我”听雨时的沉醉。
(或:运用迭词,使语言形象且有音韵美,)(2)童年的生活经历可能影响着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或:童年生活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础,)13。
以《天窗》为题,交代了写作物件,以“天窗”为线索贯串全文:天窗既指老屋的天窗,也指心灵的天窗,内涵丰富,耐人寻味,(意思对即可)14。
D15。
示例一:《童年》童年的阿廖沙生活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外祖母给予他无私的爱,使他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示例二:《名人传》贝多芬面对耳聋的痛苦和不幸,用创作音乐来为自己打开心灵之窗,最终成为不朽的音乐大师。
示例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双目失明,他以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凭借顽强的毅力进行写作,(意思对即可) 表达应用16。
示例:(1)栏目三:①追寻历史渊源②探寻历史源流③探访名胜古迹栏目四:①浸润民俗风情②品味民俗风情③欣赏地方艺术(2)王羲之,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连美健秀。
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2.回延安积累运用1。
lǒu méi du mòpàn kuàng2。
(1)一回又一回。
(2)一种粘附有鸡毛以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3)立刻。
(4)这里指窑洞的顶上。
3。
贺敬之信天游4。
(1)回(2)忆(3)话(4)赞(5)展阋读理解(一)5。
是以“母亲”的形象出现在诗人心中的,诗句:“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母亲延安换新衣。
”“再回延安看母亲!”6。
以回延安的过程为行文线索。
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追忆在延安的战斗生活和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心情无比激动,无比喜悦,抒发诗人热爱延安,歌颂延安的感情。
7。
(1)直白,诗人面对延安和延安的亲人,毫无保留地直抒胸题。
(2)热烈。
诗人离别十年后回到日思夜想的延安,不可遏制的感情喷涌而出,诉诸笔端。
(3)豪迈。
诗人在抒情的同时又抒写了一个“大我”的胸怀,豪迈、壮阔。
8。
略(二)9。
(1)无限热爱(2)历史今天未来(3)比喻拟人夸张10。
(1)自由诗(2)黄河回延安(3)气势高亢悠远,彰显了民歌特点表达应用11。
见教本12。
示例一:“舒”—舍得给予别人,自己就能收获快乐“舒”字的左边是舍得的“舍”,右边是给予的“予”。
所谓“舒心”,就是“舍得给予别人,自己就能收获快乐”,示例二:“道首要的,是迈开脚去走“道”字是由一个走之旁和一个“首”字组成。
要走出一条人生之“道”来,首要的,是迈开脚去走。
坚待重要,机会根重要示例三,“海”一大,来自每一满水”来自“每”一满“水”,是一满又一滴的水,汇聚成了一片大为,只有做好“一水”义一满水”朝的小事,方能成就人生的伟大,反过来说,大海之所以博大是丙为可包容含藏“每”一满“水”“有容乃大“,懂得谦虚包容才能大成3安塞腰鼓积累运用I. bòtián jiájiàn kàng huìmiǎo rǒng bò juàn tòng2. 见教材3.(1)昏暗,这里是迷惘,涂的意思 2)住不能酸身,来傅。
(3)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4)声音突然中止4.(1)BCC(2)A(3)C阅读理解(一)5.这句话简活地表现了年轻生命的热烈奔放,为下文写安塞腰鼓进发的力量傲键垫。
6.不可以删掉,“似乎”表示猜测,删掉后就成了肯定没响过的意思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所以不能删掉。
7.运用动静相衬的手法,衬托出击鼓人的飘英变,人与鼓的沉静正是为下文的火爆场面器势(成:为下文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气),8.运用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气势,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安塞腰鼓骤响时的声,形、光彩、力量,场面雄伟壮观,声势震撼人心,表现出后生们的力量是、豪放美,抒发了作者对生命力量的赞美之情。
9.示例:(1)写腰鼓择响时给冰冷、宁静、图传的世界带来了光,热和色彩的力量,展示了生命的活力。
(2)生命的力量是伟大的,是不可阻挡的,是一注无前的,10.不能调换,因为这三个动词的程度一个比一个深,调换后就打乱这种顺序了。
11.恰当。
因为后生身体的强健正如石头的坚硬,“狂舞”与“被强震不断击起”相照应,形象地写出了身体强健的后生击鼓时的健和忘情。
(二)12.“我”事业无成,境况甚是凄惶可怜,自以为无脸回家见父老乡亲,但看了“鼓神”的精彩表演,“我”的心灵受到震撼,感悟到“生命中原本就没有卑微和可怜”,因此决定回家过年,13.示例:(1)张伯开始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不起眼的“既瘦弱又递遢”的意耷汉,神情羞惑,衣着破旧,像个“落魄人”,可一握起鼓他就成了“鼓神”,这是先抑后扬的写法,(2)文章前面对中青年汉子们威风的表演的描写,从正面衬托了“鼓神”,(3)姑娘媳妇们口嚷“鼓神”往前推操张伯,打鼓汉子“一脸皮诚”送鼓槌给张伯,后生们“满脸殷殷”望着张伯,这是用众人近平拜的举动正面衬托“鼓神”。
(4)“我”开始时以为张伯“也是像我一样的怕过年的落魄人”,“直不相信这样的蔫老头能敲击出什么花样来”,可“我”后来却为之震部了,这是侧面烘托“鼓神”。
14.示例一:A“卖”是卖弄,“逞”是炫耀,“不可一世”是形容极其狂妄自大,这三个词语原是贬义,这里贬词褒用,表现出汉子们打鼓时的精神抖撒、气势非凡。
示例二:B一连串的排比句,将“鼓神”击鼓的婆势,动作描绘得形象生动,气势磅礴。
又借助比喻和对比,表现出鼓声的变化多端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15.一是“神”在技艺:“鼓神”貌不惊人,却身怀绝技,双槌挥舞,出神入化,惊天动地,极具艺术感染力。
二是“神”在精神:“鼓神”身上蕴藏着的黄土高原的豪气,随鼓声而进发,展示着人类进取的力量和立地顶天的精神,震人魂魄,使人受到极大的鼓舞表达应用16.见教材17.示例:(1)中国的“老玩意儿”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中国的“老玩意儿”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或:中国的“老玩意几”是吉样象征物4灯笼积累运用1.wóqiǎo piào wǎng song qiāng2 (1)调停,调解(2)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3)幽深寂静,(4)为人处世的道理3.吴伯箫照成散文教育阅读理解(一)4。
作者写小孩子喜欢火,喜欢光,联系后面关于灯笼的故事可知,这一段在结构上主要起铺垫的作用。
5。
(1)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费古以“朱门”为贵族邸第的代称。
文中“朱门”色则是说原为京官的族姊之家如今成了“破落户”,衰落了,(2)作者写“雪夜入察”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如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是指受到典故中爱国精神的感召与激励,6。
略见教材(提示:这篇文章由点及面,由小孩子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再想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作者喜欢灯笼的过程也是一个感情与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因此要从整体把握文章的思路来解答。
)7。
从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可知,本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故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挑灯看剑”的典故源自辛弃疾,表达的是杀敌卫国、抵御外辱的主题,作者说“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燎原的一把烈火”,鲜明地表达抗敌卫国的态度(二)8。
主要描写了“中秋晚餐、小孩趣事,饭后闲情、同品月饼”四个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养育了他的乡土的热爱和对勤劳朴实的庄稼人的崇敬之情。
9。
点题及引出下文对中秋月夜的描写,10。
该句勾画出一幅田园生活图景,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点明谈话的中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11。
这“希望”是丰收,是快乐,是幸福,是小孩的健康成长,是亲人的合家欢乐。
(意思对即可)表达应用12示例:旋律优美的音乐听之动容意境深远的国画惊叹不已。
13 (1)示例:吃汤圆(或吃元宵)、猜灯谜、赏灯会等。
(写出两个即可)(2)示例:①嫦娥奔月(或:吴刚伐桂玉兔捣药)②牛郎织女(或:鹊桥相会)第一单元综合练习积累运用 1。
C2。
D3。
A(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4。
B(A项成分残缺,应在“收缩”后加“的过程”;C项语序不当,应为“宜传、推广武术”;D项搭配不当,应将“问题”改为“压力”)5。
D(句号应在引号外 )阅读理解6.(1)要看季节(最好是春节前后),(2)要有充足的时间备料.(3)要有好心情。
7.示例一A句用萝卜和萝卜须做比较,形象地说明了精心制作的正宗厦们春卷和小吃摊上所售的春卷的区别,其中也渗透了作者对正宗厦门春卷的喜爱和自豪之情。
示例二;B句“主角绝不苟且”形象地刻画了春卷的矜持,千呼万唤始出来,“锣鼓渐密”“帘幕欲卷”“食指微动”细致描写了大家对春卷的极度期待。
“只待声晾亮”自然地引出下文的春卷制作过程,承上启下,示例三:C句用恋爱与厦门春卷做比较,巧妙地将恋爱时期的心理特点与厦门春卷的精工细作的特点相对照,描摹细致,富有情趣,令人不禁莞尔, 示例四:D句把春卷比喻成“旧河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制作春卷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之隆重(或:制作春卷是作者心中难以舍弃的情思),表达出作者对春卷“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欲罢不能的复杂情感。
“只好”表达出作者x对春卷欲罢不能,勉力为之的复杂情感,又与上文相承接,8.示例:传统女主内,没女儿,女儿就不用受这份罪了,因此说“幸亏我没有女儿”。
但是这种美味以及其中包含的浓浓的家庭温馨却没有女儿可以传续,实在是“可惜”。
因此这并不矛盾,都写出了作者对春卷,对家人的浓浓的爱。
9.略见教材(情境展现要明确清晰,美食描写具体,有情景描写,字数符合要求:语言表达生动、形象、流畅)(二)10.“亮”的意思是醒目,耀眼(“醒目”“耀眼”答出任意一个即可),突出了窗花的鲜活与鲜艳,表现了作者看到陕北窗花时的惊喜及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