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辅导: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培训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培训课件

(3)正气强弱决定证候类型: 正盛邪实——实证 邪盛正虚——虚实錯杂
(二)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1、邪气的基本概念:泛指多种致 病原因。
2、邪气的侵害作用: (1)导致生理功能失常:
机体失阴阳失调 脏腑經络功能失调 精气血津液代謝及功能障碍
(2)导致脏腑组织的形质损害: 机体皮肉筋骨损害 脏腑器官损害 精气血津液亏损
(三)精神状态与发病
春秋思想家、政治家管仲认為“暴傲生怨,忧 郁生疾”。古有“百病怒起”之說。 1、精神状态与发病的关系: (1)精神快乐,心情舒畅,气血和调,脏腑功能协 调,则不易发病。 (2)精神抑郁,心情不畅,气血不调,气机逆乱, 脏腑功能失常,则易发病。
2、精神状态与发病缓急
情志变化剧烈
3、生活、工作环境: (1)居处潮湿或從事水上作业之
人易患寒湿病证; (2)环境卫生不良,噪音污染,
是影响发病的重要原因。
4、社會环境: “疾病的社會亲缘性”
(1)社會境遇:個人社會地位、人际关 系、經济状况及個人遭遇都會直接或 间接地导致疾病的发生。
如《素向·疏五過论》曰:“尝贵後 贱, 虽不中邪,病從中生,‥”;“故贵脱势, 虽不中邪,病從内生,”
(2)社會治乱:“大兵之後必有大荒, 大荒之後必有大疫。”
如《儒门事亲》:“以時言之,治平 之時常疟病少;扰攘之時常疟病多。”
(二)体质原因与发病
不壹样的人之因此发生不壹样的疾病,除 与其感受病邪的性质和轻重不壹样有关,還 与人体内环境的差异有关。人体内环境是 指由壹定的组织构造和特定的生命物质及 其功能活動构成。人体内环境的相對稳定 关系到人体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影响人体内环境的重要原因是体质与精神状态。
1、体质决定发病倾向: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虚证的特征:
1.多见于:①外感病的后期,正气耗伤; ②各种慢性病证日久,正气化生无源;③ 因暴病吐利、大汗、亡血等使正气随津血 而脱失,以致正气虚弱。④体质虚弱者。
2.临床表现:虚证常见神疲体倦、面色 无华、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 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表现。
2.虚实变化
(1)虚实错杂
虚中夹实:是指病理变化以正虚为主, 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如气虚血瘀、 气虚痰阻等。
气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 邪气 正气 病机 证候 发展
概念:气陷,指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以气虚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阴气具有凉润、抑制、宁静等作用,阴气亢盛,则以寒、静、湿为其特点,临床常见形寒、肢冷、蜷卧、舌淡而润、脉迟等。
所发生的盛衰变化。主要说明病证的虚实, 热极生风,又称热甚动风。
在阴虚的基础上,继而导致阳虚,称为阴损及阳; 导致出血的病机,主要有血热、气虚、外伤及瘀血内阻等。
(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治疗一般宜补肾气加填肾精,而偏实者当泻肝火兼滋肾阴。
偏于元气虚者,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功能低下等症; 阳损及阴,系指由于阳气虚损,无阳则阴无以生,从而在阳虚的基础上又导致了阴虚,形成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病理状态。 阴阳失调病机发展变化表
(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虚实病机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指邪气盛,是以邪气亢盛为矛盾主要 方面的一种病理状态。即邪气亢盛,正气未 衰,能积极与邪抗争,故正邪相搏,斗争激 烈,反应明显,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病理性反 映比较剧烈的、有余的证候,称为实证。
实证的特征:
1.常见于:①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期 和中期;②由于湿、痰、水饮、食积、气滞、 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证;③体质比较壮实的 患者。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第十七单元病机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律和机理。

《素问·至真要大论》总结归纳了脏腑病机和六气病机,被后世称为“病机十九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邪正盛衰1.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实,指以邪气亢盛为主,而正气未衰,正邪激烈相争,临床上出现一系列以太过、亢奋、有余为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

常见壮热、狂躁、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

常见于外感六淫和疠气致病的初期和中期,或由于湿、痰、水饮、食积、气滞、瘀血等引起的内伤病变。

虚,以正气虚损为主,而邪气已退或不明显,正邪难以激烈相争,出现一系列以虚弱、衰退和不足为特征的一种病理变化。

常见神疲体倦、面色无华、气短、自汗、盗汗、或五心烦热,或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

多见于素体虚弱,精气不充;或外感病的后期,以及各种慢性病证日久,耗伤人体的精血津液;或因暴病吐利、大汗、亡血等致使正气脱失的病变。

(2)虚实变化1)虚实错杂:①虚中夹实:即以正虚为主,又兼有实邪为患的病理状态。

如脾虚湿滞病变,即是由于脾气亏损,运化无力,而致湿自内生,阻滞中焦所致。

临床上既有脾气虚弱的神疲肢倦、食少、食后腹胀、大便稀等症状,又兼见湿滞的口黏、舌苔厚腻等。

②实中夹虚:即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的病理变化。

如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由于热邪耗伤津液,可形成邪热炽盛兼津液损伤之证。

中医基础理论: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中医基础理论: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中医发病学认为,⼈体⽪表肌⾁与内脏之间、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都是通过经络系统作为联络通路⽽发⽣影响的。

因此,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发⽣于机体任何⼀个部位的病变,都可以通过经络发⽣表⾥、上下及脏腑之间的传变。

1. 表⾥相传:病邪侵⼊机体,常由⽪⽑肌表通过经络⽽由表传⾥,再传⾄脏腑。

另⼀⽅⾯,体内脏腑发⽣病变后,其病邪亦可由⾥达表,在体表⽪肤出现各种不同的病理反应。

例如⿇疹病证之⽪疹外透,即是疹毒由⾥达表的体现。

2. 上下相传:不同性质的外邪,常由机体或上或下的不同部位,循其不同途径考试,⼤站收集⽽侵袭机体。

如《灵枢·百病始⽣》说:“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袭虚,则病起于上。

”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但是,⼈体是⼀个有机整体,邪侵部位虽有不同,但是依然可以通过经络发⽣上下传变,反映出整体的病理反应和证候。

故《素问·太阳阳明论》说:“阳病者,上⾏极⽽下;阴病者,下⾏极⽽上。


3. 脏腑相传:所谓脏腑病变:主要是脏腑功能的失调或障碍,主要反映为功能的太过或不及两⽅⾯。

脏腑病变⼜可通过经络的联系,彼此发⽣影响,⼀般有如下⼏种可能。

①⼀脏功能太过可以影响及相关脏腑,从⽽使该脏腑功能失调。

②⼀脏功能不⾜可以使另⼀脏功能失调或不⾜。

也可以由于⼀脏功能不⾜,制约它脏能⼒减退,从⽽导致另⼀脏功能偏亢。

③⼀脏病变可循经传于与其互为表⾥的脏腑,从⽽使该脏功能也发⽣紊乱。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发病病机.

第一节 基本病机
基本病机:指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所产生的 最基本的病理反应,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
邪正盛衰
阴阳失调
基本病机
气血失常 内生“五邪” 脏腑病机
一、邪正盛衰
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机体的抗病 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 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 转归过程,就是邪正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
(一)阴阳偏胜
1、阳偏胜 概念:阳邪偏盛,机能亢奋,机体反应性增强的病理 状态。 特点: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证。 形成:感受温热阳邪,阴邪化热,五志化火,气滞、 血瘀、食积等化热。 病机:阳邪亢盛,机能亢奋,临床表现出一系列阳热 亢盛之证。 临床表现:阳盛则热:壮热、面红目赤。 热则伤津,“阳盛则阴病”:口渴尿少。
2、阴偏胜
概念:阴邪偏盛,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 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 特点: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证。 形成: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 病机:寒滞中阻,阳不制阴而致阴寒内盛。 临床表现: 阴盛:恶寒、寒战、脘腹冷痛,拒按,吐泻物清冷。 “阴盛则阳病”:见畏寒肢冷。
(二)阴阳偏衰
失血过多
汗:汗清冷,无味,量多。
亡阴
概念:阴气突然大量亡失,人体机能衰竭的病理状态。
邪热伤阴 亡阴:汗热而粘,喘咳烦燥, 吐泻太过伤阴 意识模糊。(生脉饮)
汗:温,粘,咸。
三、气血失常 概念:是指气与血的亏损不足和各自的生理功能异常,以 及气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常等病理变化。 (一)气的失常:包括气虚和气机失调。 1、气虚:即气的虚损不足,指脏腑功能减退的病理变化。 先天不足 功能障碍:倦怠乏力,气短。 后天失养 气虚 血行不利:瘀血。 久病劳伤 水湿不运:痰饮水肿。

病机中医基础理论

病机中医基础理论
指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 与社会环境而言,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域因素、
生活工作环境等
环境因素
• 气候因素:不同的季节,可出现不同的易感之邪和易患之病 • 地域因素:不同地域的气候特点、水土性质、生活习俗导致地
域性的多发病和常见病 • 社会环境:人在社会中的政治地位、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家
阴偏衰
形成原因
阳邪伤阴 五志过极化火伤阴 久病伤阴
五脏皆可发生,以肺、肝、肾 为主,尤以肾阴虚最为重要 (肾阴为诸阴之本)
表现:骨蒸潮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消瘦、咽干口燥、 舌红少津、脉细数等
阴阳互损
• 含义: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病变发展影响及 对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 形成:由于阴阳互为根本,故阴或阳之间可以发生互损 • 由于肾阴肾阳为人体阴阳之本,故无论阴虚或阳虚,多在累
相关概念
• 发病的原因
是机体自身的功能紊乱和代谢失调 是外在致病因素对机体的损害和影响 二者在发病过程中相互影响
一、发病机理
• 正邪与发病 • 影响发病的其他因素
正邪与发病
• 正气——是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及其抗病、康复能力 • 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 二者在发病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斗争,是疾病发生的
徐发
• 概念——指感邪后缓慢发病,又称为缓发
外感湿邪,因湿性重着黏滞,故湿邪伤人多为缓发 内伤邪气,思虑过度,忧愁不解,房室不节,嗜酒成
癖,日久可成虚劳
Hale Waihona Puke 发• 概念——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 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
破伤风、狂犬病——均经一段潜伏后才发病 伏暑、伏气温病——常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
第二节 基本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病机病因与病机是中医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是用来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各种因素,而病机则是指病理变化的机制和规律。

病因与病机的研究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医基础理论的角度探讨病因与病机的相关内容。

一、病因的分类中医将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

内因是指身体内部的因素,如情志不遂、饮食失节、过劳、不洁之气等。

外因是指来自外界的各种因素,如风、寒、暑、湿、燥、火等六气,以及传染病的病原体等。

二、病因的作用病因对人体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直接作用是指病因通过直接损害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导致相应的疾病发生。

例如,外感风寒可以导致感冒,饮食失节可以导致消化系统的疾病。

间接作用是指病因通过扰乱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流通,进而导致疾病发生。

例如,情志不遂会导致气机郁滞,湿邪内生则会阻碍气血运行。

三、病机的形成过程病机是指疾病发展的规律和机制。

中医将病机分为四个阶段,即未病、气滞、血瘀、痰湿。

在未病阶段,人体尚未出现明显的症状,此时病机尚未形成。

当气滞阶段出现时,疾病开始显现出一些轻微的症状,如胸闷、胁痛等。

随着病程的进展,血瘀阶段会出现明显的疼痛和瘀滞症状。

最后,痰湿阶段病情进一步恶化,出现咳嗽、气急等症状。

四、病因与病机的关系病因与病机是密切相关的,病因是导致病机形成的原因,而病机则是病因作用下的体现。

病因与病机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因果关系。

只有了解了病因,才能深入了解病机,从而指导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五、中医治疗基于病因与病机中医治疗的基本思想是辨证施治,即根据病因与病机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施治要求医生全面了解病情,包括病因、病机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如年龄、体质等。

只有全面把握了病因与病机,才能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六、病因与病机的平衡状态中医认为,一个人的健康状态是病因与病机保持平衡的结果。

当病因超过了机体的调节能力,或者机体内部存在某些隐性的病机时,疾病就可能发生。

简述疾病发生的一般机理和基本规律

简述疾病发生的一般机理和基本规律

简述疾病发生的一般机理和基本规律
疾病发生的一般机理和基本规律是指疾病发生的原因与病人个体、环境等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

一般来说,疾病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其中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和营养状况等。

1.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是指由父母遗传给子女的基因缺陷或疾病基因,如血友病、脑萎缩症等,这些疾病通常都是由一种基因的突变引起的。

2. 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污染物、气候、自然灾害和工作、生活环境等方面对人体的影响。

这些因素可以影响人体各个系统的健康状况,如呼吸系统疾病、肝病、生殖系统问题等。

3. 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包括饮食、运动、吸烟、酗酒、药物使用等方面的习惯。

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和控制很多疾病,而不良的生活方式则会增加患上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风险。

4. 营养状况
营养状况与身体健康密切相关,人体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元素缺乏会导致多种健康问题,如免疫力下降、贫血、口腔疾病等。

疾病发生的基本规律是在人体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人体各种组织器官失去平衡状态,超出机体的适应能力和代谢调节机制,产生病理变化,最终导致生理和心理功能异常,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疾病发展常常具有潜伏期、起病期、稳定期和恢复期等不同阶段。

掌握疾病发生机理和规律,对预防和控制疾病,保持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中医的发病学认为,疾病在“正邪相争”、“正不胜邪”的发生、发展过程
中,由于邪气侵入机体有其一定的途径,“正”与“邪”两者之间的力量对比亦
有其盛衰消长的变化,因此在整个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就产生了各个不同
的发展阶段,而在发病途径、病变部位以及疾病的传变等方面,都存在着发
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发病途径及病变部位

中医发病学认为,疾病的发生途径,大致有如下几方面:
1.病由外入:主要是指病邪由外侵袭机体。其侵袭途径则有由皮毛而
经络而脏腑,或由口鼻而入及染易等方面。

所谓病邪由皮毛而侵袭机体:即如《素问・调经论・皮部论》所论:“风
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
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伤寒病的“六经传变”,即是由表入里,
由皮毛而经络入脏腑而发病,并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顺
序进行传变。

所谓病邪由口鼻而入:此即是温热病的发病途径,即如叶天士《温热论》
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之类,包括了现代临床常见的多种呼吸道或消化
道传染病的传染途径在内。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所谓“染易”发病:即病邪传染互易于人,说明传染之邪为病,与伤于风
寒之邪为病不同,其的区别就是可以相互“染易”,甚至造成流行。“染易”发
病,一般可归纳为空气相染、饮食相染及接触相染等途径。

同时,古代医家还认识到能够影响染易的因素,除了疫病病邪致病毒力
的强弱、正气的盛衰外,还与气候的反常有关。

2.病由内生:主要是指精神刺激、饮食、房室、劳逸所伤,以及年老
体衰等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机体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低下,从而使脏腑
组织阴阳气血的功能发生失调、紊乱或减退,因而导致病由内生。如《灵枢
・口问》说:“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
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空虚,血气不次,乃失其
常。”

3.外伤致病:主要即是指跌仆、刀枪、虫兽伤等意外损伤,则可使机
体皮肉、经络破损,气血亏耗,同样亦可以导致脏腑组织阴阳气血功能紊乱
而发病。疾病的发展与传变

中医发病学认为,人体皮表肌肉与内脏之间、各脏腑组织器官之间,都
是通过经络系统作为联络通路而发生影响的。因此,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
发生于机体任何一个部位的病变,都可以通过经络发生表里、上下及脏腑之
间的传变。

1.表里相传:病邪侵入机体,常由皮毛肌表通过经络而由表传里,再传
至脏腑。另一方面,体内脏腑发生病变后,其病邪亦可由里达表,在体表皮
---真理惟一可靠的标准就是永远自相符合
肤出现各种不同的病理反应。例如麻疹病证之皮疹外透,即是疹毒由里达表
的体现。

2.上下相传:不同性质的外邪,常由机体或上或下的不同部位,循其不
同途径而侵袭机体。如《灵枢・百病始生》说:“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
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但
是,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邪侵部位虽有不同,但是依然可以通过经络发生
上下传变,反映出整体的病理反应和证候。故《素问・太阳阳明论》说:“阳
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

3.脏腑相传:所谓脏腑病变:主要是脏腑功能的失调或障碍,主要反映
为功能的太过或不及两方面。脏腑病变又可通过经络的联系,彼此发生影响,
一般有如下几种可能。

①一脏功能太过可以影响及相关脏腑,从而使该脏腑功能失调。
②一脏功能不足可以使另一脏功能失调或不足。也可以由于一脏功能不
足,制约它脏能力减退,从而导致另一脏功能偏亢。

③一脏病变可循经传于与其互为表里的脏腑,从而使该脏功能也发生紊
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