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汇编附答案修订稿
2019-2023年上海市高考语文真题试题汇编之文言文二含答案解析

2023年上海高考文言文(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
(11分)游京师郭南废园记(清)汪琬①出宣武门,横径菜市,穿尾巷而南,得废地数亩,有胜国时民家故园在焉。
予居京师十年,游其地者屡矣,最后偕二三子会饮于此,箕踞偃松之下,相羊杂花之间。
予与二三子皆乐之,日中而往,及晡而后返。
②予乃告二三子曰:“昔孔子乐以忘忧,子渊氏箪瓢陋巷,不改其乐,此皆至人。
惟道德之适而性命之安,是以无所往而不乐也。
至于吾党则不然,学焉而不足,养焉而不充,纷纷然劫之以忧患,而济之以私欲,斯二者日相寻而未已,则其所不乐者不既多乎?苟非有所寄焉,亦何以逌然①而笑,洒然而歌,悠然而有会心也哉!”③然则吾与二三子取酒以为欢,撷芳以为玩,盖亦出于无聊之思,不得已而寄诸斯园以相乐也,非所谓乐其乐者也。
夫必能乐其乐,然后命之曰“至人”。
[注]①逌然:闲适自得的样子。
21.赏析第②自然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逌然而笑”“洒然而歌”“悠然而有会心”构成排比,突出游园时闲适自得的情态,“笑”“歌”“会心”表现快乐的心情渐次朗然,有层进意味。
全句以反问语气,慨叹有所寄托才能快乐,发人深思。
得分明细:(1)排比1分,若没有“排比”这个修辞术语,则需要在语意上表达出排比的意思,如“三句话结构相似”。
整散结合、长短句结合不给分。
(2)反问(感叹)1分。
(3)感情内涵,比如,有所寄托、闲适、豁达,1分。
要有具体文本内容,如果太过空,不得分。
如果将意思理解为与原文相反的“无所寄托而快乐”不得分。
(4)情感的三层递进,1分,基本无人写出。
22.以下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BA.作者借游园经历记叙在京师期间的闲适生活。
B.叙事、议论衔接自然,情趣与理趣融为一炉。
C.作者以游园为契机,向友人讲授求学之道。
D.语言简洁明朗,句式参差多变,富有气势。
23.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关于“乐”的两重境界的认识。
(5分)作者区分了“有所寄”之乐和“至人”之乐两重境界,世俗之人因为学养不足,忧患欲望太多,容易引起诸多不快乐,需要通过寄托于物获得快乐。
(完整版)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汇编(可编辑修改word版)

(完整版)近五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汇编(可编辑修改word版)一、 2016 年新课标Ⅰ卷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九,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最新高考语文 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

最新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试题(含答案)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材料二:或谓孔子曰:“子奚①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②于有政。
’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论语·为政》)【注】①奚:为什么。
②施:施行,延及。
(1)材料一中,“牛刀”喻指________。
(2)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对“为政”的认识。
【答案】(1)礼乐之道(或“道”,或“礼”)(2)①为政的目的(或宗旨、原则)应是推行“礼乐之道”,以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孔子因闻“弦歌之声”而戏笑,表明对子游政绩的赞同。
这反映了其“礼治”的为政观。
②孔子认为,为政的基础(或前提)应是践行“孝悌友爱”“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或推己及人、亲亲仁民)。
这体现了其“德政”思想。
③为政的途径(或方式)之一是通过教育培养弟子先立身处世后为官从政,即师长凭借弟子出仕而间接参与国家政治。
这凸显了其灵活明智的为政观。
【解析】【分析】(1)“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割鸡”指治理武城县;“牛刀”指礼乐之道。
这是一个常用成语,意思是比喻用大的方法来解决小的问题而大材小用。
文中孔子则用它来比喻用礼乐之道来治理受到县城。
孔子认为子游长于文学,是他的得意门生,有如此大才却无大用武之地,只任职武城这样的小邑。
这句话包含孔子对子游极其欣赏、极其惋惜的情感。
(2)孔子一向提倡以礼乐治国,当他看到学生子游在武城这样做了,本来应该表扬,却开了个玩笑,说未免小题大作。
引起子游的反驳,孔子马上承认自己刚才说得不恰当。
子游的笃信认真,孔子的幽默风趣,声音笑貌都如闻如见,意趣横生。
为政的目的(或宗旨、原则)应是推行“礼乐之道”,以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2022-2024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

2022-2024全国高考真题语文汇编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2024·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
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
”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材料二: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
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
”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
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
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
”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
及燕.,置酒,太子侍。
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
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
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
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
”四人为寿..已毕,趋去。
上起去,罢酒。
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材料三: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
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
”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
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
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之意②.,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
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
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
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
秦以兵强,威无不胜。
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
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
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
高考高中文言文试题专题及答案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遗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
甚奇之,与交结。
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
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
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
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
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颛之可也。
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偃穷诎,服罪当死。
初,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①。
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
”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
”弃繻而去。
军为谒者,使行郡国,建节东出关,关吏识之,曰:“此使者乃前弃繙生也。
”军行郡国,所见便宜以闻。
还奏事,上甚说。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
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石前行。
驾下不匀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
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
”诏问画吉凶之状,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和亲,乃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
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
天子大说,赐南越大臣印绶,一用汉法,以新改其俗,令使者留填抚之。
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
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终军列传》)【注】①繻: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丈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土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B.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C.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D. 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遣/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矫制,指假托帝王的命令,出于歹意假托帝王命令行事者才会获罪。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含答案)汇总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汇总(含参考答案)全国卷Ⅰ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郡人也。
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
父为郭汜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
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
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
举孝廉,除郎中。
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
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广平太守。
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魏明帝许焉。
曹爽辅政,引为司马。
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
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②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
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
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
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
其为人所重如是。
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
帝为举哀,赗赠有加,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10.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C.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D.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论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高考文言文试题及答案

高考文言文试题及答案一、文言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每题3分,共12分)文言文选段:(此处应为一段文言文选段,由于示例需要,以下为虚构内容)昔者,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其志坚,其心忍,终成霸业。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1.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尝”:______(2)“志”:______2.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翻译:______3. 文中“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表达了什么思想?答:______4. 根据选段内容,分析越王勾践的性格特点。
答: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6题。
(每题4分,共8分)文言文选段:(此处应为另一段文言文选段,以下为虚构内容)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5. 根据孔子的话,解释“学而时习之”的含义。
答:______6. “有朋自远方来”与“人不知而不愠”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情感?答:______二、文言文翻译(共10分)7. 将下列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每题5分,共10分)(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______(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翻译:______三、文言文写作(共10分)8. 根据所给文言文选段,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题目自拟。
(10分)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清晰,语言流畅。
参考答案:1. (1)“尝”:尝试,经历。
(2)“志”:志向,抱负。
2. 翻译:从前,越王勾践忍受屈辱,卧薪尝胆,三年不发一言,一旦发声,便震惊世人。
3. 表达了人应淡泊名利,内心宁静,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和达到远大的目标。
4. 越王勾践性格坚韧不拔,有远大的志向和忍耐力。
5. “学而时习之”的含义是学习了知识之后要经常复习和实践。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汇编:文言文阅读--统编版高三总复习

2023年高考语文真题汇编: 文言文阅读统编版高三总复习专题04: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2023.全国甲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题。
齐助楚攻秦, 取曲沃。
其后秦欲伐齐, 齐、楚之交善, 惠王患之, 谓张仪曰:“吾欲伐齐, 齐、楚方欢, 子为寡人虑之, 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 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 曰:“今齐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 敝邑欲伐之, 而大国与之欢。
大王苟能闭关绝齐, 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 方六百里。
若此, 则是北弱齐, 西德于秦, 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 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楚王大说, 宣言之于朝廷曰:“不榖得商于之田, 方六百里。
”群臣闻见者毕贺, 陈轸后见, 独不贺。
楚王曰:“不榖不须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 而患必至也。
”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 以王有齐也。
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 是楚孤也, 秦又何重孤国?且先绝齐, 后责地, 必受欺于张仪。
是西生秦患, 北绝齐交, 则两国兵必至矣。
”楚王不听, 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 以待吾事。
”楚王使人绝齐。
张仪反, 秦使人使齐, 齐、秦之交阴合。
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
张仪知楚绝齐也, 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 广从六里。
”使者反报楚王, 楚王大怒, 欲兴师伐秦。
陈轸曰:“伐秦, 非计也。
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 与之伐齐, 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
”楚王不听, 遂举兵伐秦。
秦与齐合, 楚兵大败于杜陵。
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 仅以救亡者, 计失于陈轸, 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1.下对文中划线都分的断句, 正角的项是()A.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B.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诺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C.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D.不榖不烦一兵/不伤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 “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汇编附答案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2018年高考语文文言文真题分类汇编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天下之不尚儒久矣。
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
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
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
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
景佑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
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
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
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
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
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
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
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
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
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盖年四十余。
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
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观其《望仙驿记》,则守长不事厨传矣。
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选自《司马光集》)【注】①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发言..必自称曰儒发言:发表意见。
B.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拘:束缚,拘束。
C.牧亦坐是废.废:(被)罢免。
D.实宽良有治行..治行:政绩。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果足以充儒之.名乎//句读之.不知B.于其.外则不光//此其.志不在小C.卒于.睢阳//从径道亡,归璧于.赵D.将犬吠所.怪//为巡船所.物色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对真正的儒者而言,读书不应雕章琢句,作文不应只追求辞藻华丽,而应抱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匡正时弊,有益社会的进步。
B.颜太初考中进士后,担任过临晋主簿和应天府户曹。
主簿是县令的属官,户曹是知府的属官。
县令的上级是州牧。
C.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排挤,终身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
D.文章叙议结合。
作者在记叙颜太初生平经历中,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同情;在评价颜太初诗文创作时,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价值。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2)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
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答案】14.A15.B16.C17.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18.(1)(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
(2)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
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2018年高考语文新课标1卷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4个小题。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人也。
世有名德,为西州豪族。
父为郭泛所害,芝襁褓流离,年十七,乃移居雍,耽思坟籍..。
郡举上计吏,州辟别驾。
魏车骑将军郭淮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
举孝廉,除郎中。
后拜骑都尉、参军事、行安南太守,迁尚书郎。
曹真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
真薨,宣帝代焉,乃引芝参骠骑军事,转天水太守。
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造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广平太守。
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
魏明帝许焉。
曹爽辅政,引为司马。
芝屡有谠言嘉谋,爽弗能纳。
及宣帝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斩关,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
武帝践祚..,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
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位特进,给吏卒,门施行马。
羊祜为车骑将军,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华发,以礼终始,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天下之望!”上不从。
其为人所重如是。
泰始九年卒,年八十四。
帝为举哀,谥曰贞,赐茔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B.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C.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D.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
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池,恢复旧境;离开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C.鲁芝审时度势,进营劝谏曹爽。
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四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
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答案】10.C11.C12.B13.(1)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兵作为先锋。
(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2018年高考语文新课标2卷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
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
宠风声大行,入为大司农。
和帝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主薄镡显拾遗补阙,臣奉宣诏书而已。
”帝大悦,涣由此显名。
州举茂才..,除温令。
县多奸滑,积为人患。
涣以方略讨击,悉诛之。
境内清夷,商人露宿于道。
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稚子,终无侵犯。
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部郡,风威大行。
后坐考妖言不实论。
岁余,征拜侍御史。
永元十五年,从驾南巡,还为洛阳令。
以平正居身,得宽猛之宜。
其冤嫌久讼,历政所不断,法理所难平者,莫不曲尽情诈,压塞群疑。
又能以谲数发擿奸伏。
京师..称叹,以为涣有神算。
元兴元年,病卒。
百姓市道莫不咨嗟。
男女老壮皆相与赋敛,致奠醊以千数。
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于路。
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钞,恒亡其半。
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
其政化怀物如此。
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悉毁诸房祀,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
自涣卒后,连诏三公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
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
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
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选自《后汉书·王涣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城,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
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