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

合集下载

稿件基础系统神学.ppt

稿件基础系统神学.ppt
• 一、圣经中的上帝 • 二、在历史中的启示 • 三、上帝的存在 • 四、有关上帝的语言
优选
4
第四章 上帝的作为
• 一、上帝的名字 • 二、上帝的本性 • 三、上帝的慈爱、公义与圣洁
优选
5
第五章 上帝的世界
• 一、上帝的创造 • 二、上帝的护理 • 三、上帝的约 • 四、上帝的拣选
优选
6
第六章 人的本性与命运
优选
17
第十七章 圣灵
• 一、圣灵的位格 • 二、历史中的圣灵论 • 三、圣灵的工作
优选
18
第十八章 圣灵的引领
• 一、圣灵在基督里的工作 • 二、圣灵的能力 • 三、圣灵的重生和成圣
优选
19
第十九章 圣灵与教会
• 一、恩赐与教会 • 二、恩赐与事工 • 三、恩赐的运用
优选
20
第二十章 圣灵的应许
• 一、近代有关基督生平的讨论 • 二、圣经中的道成肉身
优选
14
第十四章 救赎
• 一、圣经的赎罪观 • 二、西方教会的赎罪观 • 三、神学的救赎论
优选
15
第十五章 基督的救恩
• 一、圣经中有关恩典的教导 • 二、救恩与人的回应 • 三、施恩具 • 四、儿子
• 一、信心的意义 • 二、因信称义与行为的关系 • 三、称义与成圣
基础系统神学
杨庆球
优选
1
周序
• 第一章 导言 • 一、神学是什么? • 二、为什么要研究神学? • 三、神学的分类 • 四、神学与圣经、语言及方法 • 五、神学的任务 • 六、圣经神学
优选
2
第二章 普遍启示与特殊启示
• 一、自然与恩典 • 二、普遍启示与特殊启示 • 三、圣经的权威

神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神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神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神学和自然科学是相辅相成的两类学科,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首先,神学是一种超自然学科,它旨在探究上帝、天堂和地狱等超自然存在的内涵,因此有助于人们理解复杂的宗教信仰和道德准则,并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慰藉。

其次,神学也能够启发和引导自然科学的发展。

由于宗教信仰中存在着许多超自然的观念,这些观念能够激发科学家的好奇心,促使人们研究更多的自然现象。

最后,自然科学也可以解释神学中的许多概念,例如通过物理原理可以解释上帝的存在。

此外,自然科学还可以为神学提供参考,以便更好地认识宗教信仰中的超自然现象。

总之,神学和自然科学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

基础系统神学

基础系统神学

第八章
罪的普及性
• 一、罪的结局 • 二、原罪的意义 • 三、社会的罪与个人的罪
第九章
基督论
• 一、定义和范围 • 二、道成肉身 • 三、基督的神人二性
第十章
耶稣的生活和名字
• 一、耶稣的家庭 • 二、耶稣与基督 • 三、人子与神的儿子
第十一章 耶稣的一生(一)
• 一、为童贞女所生的耶稣 • 二、耶稣的使命 • 三、耶稣的教训
基础系统神学
杨庆球
周序
• 第一章 导言
• 一、神学是什么? • 二、为什么要研究神学? • 三、神学的分类
• 四、神学与圣经、语言及方法
• 五、神学的任务 • 六、圣经神学
第二章
普遍启示与特殊启示
• 一、自然与恩典 • 二、普遍启示与特殊启示 • 三、圣经的权威
第三章
启示与上帝
• 一、圣经中的上帝 • 二、在历史中的启示 • 三、上帝的存在 • 四、有关上帝的语言
第四章
上帝的作为
• 一、上帝的名字 • 二、上帝的本性 • 三、上帝的慈爱、公义与圣洁
第五章
上帝的世界
• 一、上帝的创造 • 二、上帝的护理 • 三、上帝的约 • 四、上帝的拣选
第六章
人的本性与命运
• 一、上帝的形象 • 二、人的堕落 • 三、人的本质
第七章
罪பைடு நூலகம்
• 一、罪的本义 • 二、圣经的罪观 • 三、神学上的罪观
第二十章 圣灵的应许
• 一、圣灵充满与圣灵的洗 • 二、灵恩运动
第二十一章 教会的意义
• 一、教会的性质 • 二、教会的特征 • 三、教会的标记 • 四、教会的组织
第二十二章 教会的角色
• 一、教会与社会的相互关系 • 二、教会与社会政治 • 三、教会与差传

神学(尖端学问)

神学(尖端学问)

神学入门:神通分为:八眼九神通。

八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心眼、意眼、情眼。

九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境通、漏尽通、无身通、无维通、无外通。

肉眼:物质的器官,肉眼凡胎。

也有一些门派把看气光的功能称之为肉眼。

天眼:眉心印堂区域出现一个“屏幕”,能内视、透视、遥视、微视等,称之为天眼。

慧眼:能看到过去,看到将来,看到事物对错,多角度同时观看事物等。

法眼:能使万物现形,并震慑之。

在法眼里:花草树木全是神,只要自己出门,万物致敬。

佛眼(道眼):法眼需作法才能使万物现形。

佛眼不用作法任何时候都能看见万物的神及其神的场。

心眼:照见一切虚神。

诸如好是神,不好也是神。

除了实神,心眼能照见一切的虚神。

意眼:心眼需作法才能使虚神现形。

意眼任何时候都能照见虚神并能改变任意神之形与场。

情眼:意眼需作法才能改变任意神之形与场。

情眼任何时候都能决定万神的神形与神场。

他心通:能够知道他人心中在想什么。

天眼通:看见物质之外的灵魂世界。

能看见鬼神仙佛等天耳通:听见灵魂世界的声音。

能听见鬼神仙佛等说话,并与之交谈。

宿命通:明白过去现在将来的某种因果关系。

神境通:就是灵魂出窍,意识从肉身身上转移到灵魂身上去。

漏尽通:就是断尽一切烦恼之意,烦恼如水桶中的水漏尽。

无身通:意识能脱离阴神,阳神,肉身,载体而存在。

无身之身任意万身。

无维通(主从通):主宰一切,从属一切。

达到与同级修者间互相主从的超维境界。

无外通:宇宙归一。

不再存在所谓的外道。

一切都在自己的道内。

宇宙情最大。

意第二。

心第三。

爱恨(我)比较特别。

无限宇宙中有且只有一点可以盖过情,少数能胜过心但胜不了意,绝大多数的(我)其层次都在心以下。

所以就有了三种排法:我最大。

情第二。

意第三。

心第四。

(一例)情最大。

意第二。

我第三。

心第四。

(九例)情最大。

意第二。

心第三。

我第四。

(∞例)情意心我为四主。

无极阴神阳神肉身为四身。

气场势场道场理场为四场。

道法术命为成道四要素。

神学名词解释汇总

神学名词解释汇总

神学名词解释汇总名词解释:【原始神】。

《新约》中出现的人格化天使,不同于《旧约》的主天使。

是由人格化了的大能力者所组成的团体,他们在神话中被称为神的儿子或子民。

【天主教会】。

由于信仰和实践基督宗教的需要,作为基督宗教传统上的教父而形成的一种结构严密的社会团体。

它最初是“耶稣的兄弟”及其跟随者为实现宗教共同目标而自愿联合组成的。

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天主教会都具有政治或世俗方面的影响,是主要的政党之一,有时也发挥政府机构的作用。

神学,意思是神灵的学问。

在早期,它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对宇宙和世界的存在以及对超自然和物质力量的看法;这些内容还扩展到关于基督宗教信仰的神圣观念,如上帝、天堂和末日等。

基督教产生后,神学只研究《圣经》。

后来,一些神学家根据圣经研究神学问题,但又从人文科学的角度加以阐述和论证,因此神学变得越来越抽象和繁琐。

20世纪60年代以后,天主教会将《圣经》神学、心理神学和历史神学三部分组成基督教神学。

【教会史】。

天主教和东正教的历史,又称教会史。

指有关教会的起源、沿革和教会与各个时代人物之间的关系的记载。

教会史既包括那些直接写在经书上,具有历史性、神学性的教会历史,也包括在当时和后世曾经发生过影响的事件和活动。

它往往把有关教会历史的知识联系起来考虑,因此可以从这一角度来理解各种历史现象。

教会史是指与基督宗教相关的历史,主要讲述基督宗教的历史。

教会是基督宗教的核心,没有教会,就没有基督宗教。

在西方,从耶稣诞生到基督宗教消亡,基督教经历了约2000年的漫长岁月,期间发生了无数重大事件,每一个事件,每一次改革都或多或少地改变了基督教。

基督宗教经历了一个从发端、发展、壮大到衰败,再重新崛起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会无疑扮演着重要角色。

了解教会发展历程对我们深入了解教会历史、认识教会本质及教会在现实中的作用大有裨益。

一般来说,基督教史研究包含教会制度史、教会史学、宗教改革史和教会史著作。

教会制度史是专门研究教会的政治、组织、财务和仪典制度等教会生活各方面制度建设和沿革的一门学科。

成功神学的名词解释

成功神学的名词解释

成功神学的名词解释成功神学是一种信仰体系,旨在帮助个人实现成功,并提供了一套方法和原则。

尽管成功神学的定义和应用可以因不同的人而异,但它通常强调积极思考、努力工作和寻求内在力量的重要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成功神学进行深入探讨,并探索其含义、起源以及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成功神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美国新思想运动。

这一运动形成于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变革中,它强调个人自由、积极思维和对内在力量的相信。

成功神学的主要理论是,个人的思维方式和信念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命运。

因此,要想在生活中取得成功,一个人需要培养积极的思维模式并相信自己具备成功的能力。

成功神学的核心观点是积极思维。

积极思维是指一种有意识地培养积极态度和信念的行为。

成功神学主张,通过积极思维,人们可以吸引到自己生活中的积极经历和结果。

这一理论认为,积极思维会释放内在力量,帮助人们克服困难并实现他们的目标。

成功神学还强调个人责任和自律。

它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掌握自己的生活和命运。

成功并不仅仅是运气的结果,而是通过努力工作和自我发现来实现的。

成功神学主张,个人应该承担起责任,积极地制定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然而,成功神学并非没有批评。

一些人认为,成功神学过分强调个人的力量和自身价值。

他们指出,不同的社会和经济因素也会影响一个人的成功与否。

此外,批评者还担心,成功神学可能会导致过度紧张和自我焦虑,因为它将过分的压力和责任放在个人肩上。

尽管如此,成功神学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有其影响力。

许多人相信,通过积极思维和自律,他们能够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实现自己的目标。

成功神学提供了一种信念和方法,帮助人们克服挑战,寻求成长和发展。

成功神学的实践方法有很多种。

其中包括积极思维训练、目标设定和可视化练习。

积极思维训练是培养积极态度和信念的过程。

通过意识到负面思维模式,并主动培养积极的信念,一个人可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并吸引积极的经历和结果。

目标设定是成功神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神学与科学的对立

神学与科学的对立

神学与科学的对立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神学与科学一直以来都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

从古代至今,这两种追求真理的方式,一直困扰着人们。

神学关注的是宇宙的本质,探寻人类灵魂的起源和归宿,而科学则致力于通过实证和观察,寻找自然界的规律和真理。

尽管有时两者似乎不可调和,但它们彼此之间的对立也推动了人类对于世界的深入理解。

神学是人类对于宇宙起源和人类存在的解读,它基于对上帝或其他神性的信仰。

神学家们通过阅读圣经、哲学思考和宗教修行,试图揭示宇宙的本质和意义。

而科学则是用观测、实验和推理来理解自然界的途径,科学家们通过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来验证或推翻自己的理论。

两者在方法上的不同导致了它们的目的和结论也有一定的差异。

当科学和神学的观点相对立时,人们往往感到困惑和分裂。

然而,也有许多人试图将它们整合到一个综合的框架中,以寻求更完整和全面的真理。

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和神学家爱因斯坦曾说:“科学告诉我们我们该怎么做,信仰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做什么。

” 这一观点强调了科学和神学在人类生活中的不同角色,科学提供了关于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宗教则强调了道德和伦理的指引。

科学和神学在辩论方面的对立也引发了许多激烈的争论。

其中一个焦点问题是进化论和创世论之间的对立。

进化论是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化石记录、遗传学和实验,提出的描述生物演化的理论,它认为物种的变异和适应是通过自然选择而不断演进的。

相反,创世论认为上帝用超自然的力量和意愿在短时间内创造了生物的多样性。

这两种观点相互冲突,一直成为争论热点。

然而,也有许多人试图将进化论和创世论视为两种表达同一真理的方式,认为进化是上帝的设计和计划的一部分。

这种努力旨在找到宗教和科学之间的和谐点,使得人们不需要牺牲任何一方的立场。

神学和科学不仅在解释自然界上存在冲突,它们还在道德和伦理方面产生了许多不同的观点。

科学往往以经验和实证为基础,而宗教信仰则强调道德和人类价值观的重要性。

例如,科学可能会提供一种解释生命如何开始的理论,但它无法回答生命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神学的概念

神学的概念

神学的概念神学的概念引言神学是一门关于神和宗教信仰的学问。

在不同的宗教中,神学有着不同的定义和内涵。

在基督教中,神学是研究上帝、耶稣基督、圣灵以及信仰等相关问题的学科。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神学的概念。

一、神学的定义1.1 宗教角度从宗教角度来看,神学是指研究上帝或其他超自然存在与人类之间关系的一门学问。

它涉及到信仰、道德、礼仪等方面,并通过解释圣经等经典文献来深化人们对上帝和信仰的理解。

1.2 学术角度从学术角度来看,神学是一门哲学性质较强的研究宗教信仰和实践的系统性思考。

它涉及到伦理、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并通过对各种文献进行分析和解释来探索宗教信仰背后隐藏的真相。

二、神学发展历程2.1 古代时期在古代时期,各种宗教信仰都有其独特的神学体系。

例如,古埃及的神学主要研究法老和上帝之间的关系,而古希腊的神学则主要关注人类与诸神之间的互动。

2.2 中世纪在中世纪,基督教成为欧洲最重要的宗教信仰。

此时期的神学主要由天主教会掌控,研究重点集中在圣经、教义、道德等方面。

同时,阿拉伯世界也兴起了一些重要的神学家,例如伊本·鲁丹和阿尔-加兹利等。

2.3 现代时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科技发展的推进,人们对宗教信仰和神学思想也产生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现代神学主要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各种宗教信仰体系,并涉及到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三、神学分支3.1 基督宗教神学基督宗教是全球最大的宗教之一,其神学研究主要涉及到上帝、耶稣基督、圣灵等概念。

基督教神学又可分为天主教神学、新教神学和东正教神学等多个分支。

3.2 伊斯兰宗教神学伊斯兰宗教是世界上第二大宗教,其神学研究主要涉及到真主、先知穆罕默德以及伊斯兰法律等方面。

伊斯兰宗教的神学又可分为逊尼派和什叶派等多个分支。

3.3 佛教哲学佛教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宗教信仰,其哲学思想强调人类内心的平静和自我觉醒。

佛教哲学研究的重点包括四谛、八正道等概念,并通过禅修和冥想等实践来达到内心平静的境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神学”?友人来访,在书房里闲聊。

“嗳,什么是工程神学?”他突然莫名其妙地问了一句。

工程神学?我被他问糊涂了,老实回答不晓得。

他的目光越过我的肩膀,注视著我身后的什么地方。

我回过头去,看看身后书架,恍然大悟。

“你是说这个吧?”我从书架上取下一本Roger Tanner 写的“Engineering Rheology”,递给他说,“这是工程流变学呀。

”流变学(Rheology)和神学(Theology)只差一个英文字母。

我安慰他说,很多人都曾搞错的。

有一个叫Markus Reiner[1] 的学者,是流变学的奠基人之一,就说过他经常会收到一些信件,信封上写的收信人的地址是“神学实验室”;他甚至还收到邀请信,请他参加国际神学研讨会。

二、“流变学”命名记Rheology这个词是怎么来的?这就要从1927年谈起了。

当时,这个Reiner先生是巴勒斯坦的土木工程师,应美国化学家Eugene C. Bingham 的邀请到美国和Bingham 合作一项研究,在工作中,他们发现双方有那么多的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不约而同地感觉到,应该有一个介于力学、化学和工程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你,一个土木工程师,而我,一个化学家,我们合作解决共同的问题。

随着胶体化学的迅速发展,这种情况会越来越普遍的。

”Bingham说,“要建立一个物理分支来处理这类问题才好。

”Reiner说,有一个分支叫做连续介质力学。

“不行,”Bingham说,“那会吓跑化学家。

”他们请教了一位语言学家。

凡是语言学家,都是言必称希腊的,这位语言学家创造了“Rheology”这个新词,就是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40~公元前475年)的名言:“万物皆流。

”“Rheo”在希腊语里是流动的意思。

1929年4月29日,来自不同领域的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聚集在美国美国俄亥俄州首府哥伦布市,成立了流变学会,把流变学正式定义为研究材料的流动和形变的科学。

这一天,就算是流变学这个混血儿呱呱坠地的生日了。

三、群山在上帝面前流动──流变学看世界早在十七世纪,虎克已经阐述了弹性固体应力和应变的线性关系,牛顿已经阐述了黏性流体和应变率的线性关系。

不过,我们与其把它们看作定律,不如把它们分别看作某一类材料的定义。

定律必须是客观的,定义可以是主观的。

也就是说,不管符合所描述的规律的固体或流体是否存在,都不妨碍我们定义它。

符合上述定义的固体和流体,被分别称为虎克固体和牛顿流体。

流变学不掠人之美,通常不研究这两种材料,而研究“非牛顿流体”。

你到厨房去,打破一个生鸡蛋,观察蛋清的流动行为,就会发现蛋清既有些粘性,又带些弹性,这是一类非牛顿流体,又叫黏弹性流体。

工业中各类悬浮液、塑料熔体、橡胶、油漆、涂料等,生物流体中的关节润滑液、细胞液、血液等,都是非牛顿流体。

在自然界,可以说,非牛顿流体普遍存在,虎克固体和牛顿流体仅在一定条件下才存在。

从流变学的观点来看,固体和流体的区分已失去其绝对性,流变学以“万物皆流”作为自己的标志就说明了这一点。

许多流变学教科书和杂志都引用了旧约圣经记载的女先知底波拉(Deborah)的一句歌词:“群山在上帝面前流动……”(中文和合本和英文新国际本均写作“震动”,某些版本写作“熔融”) 这不表明流变学真的和神学有什么联系,而是借助这句歌词来阐述这样一个思想:山在上帝面前流动,而不是在人面前流动,就是说,如果你的观察时间足够长,或者说,如果材料的松弛时间相对于你的观察时间来说非常短,那么你将观察到材料的流动。

反之,你看到的材料则呈现“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固体状态。

换句话说,流变学里的材料是“因时而异”的。

这里的“时”有两个,一个是材料本身的特征时间,另一个是观察流动变形过程的特征时间,这两个时间的比值,叫做“底波拉数”(底波拉,就是圣经里那位女先知)。

前面提到的黏弹性流体,究竟是更多地表现为弹性,还是表现为黏性,就看在具体过程中底波拉数的大小了。

四、从微观到宏观在传统的固体力学和流体力学中,本构关系已经被定义好了,不成问题了。

然而,本构方程却是流变学的中心问题。

研究材料本构关系有两种方法──连续介质力学方法和微观结构模型(或称分子模型)方法。

连续介质力学的方法只能以“唯象”的方式反映宏观尺度上所观测到的物理现象,但复杂流体系统中,宏观流动特性是由流体本身的微观结构所决定,这些微观结构可以是最细节的分子结构,也可以是结晶、悬浮物、不互溶的混合物以及填充物等不同层次的特征结构。

微观结构模型(或称分子模型)的方法成为近年来流变学领域的发展方向。

微观结构模型方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构建一个代表微观结构的力学模型,再通过对微结构的力学分析,写出运动方程,并与构型分布方程结合写出扩散方程,解扩散方程得到构型概率分布函数,然后通过统计方法得到流体的平均应力,这样,原则上可以得到表达宏观应力应变关系的本构方程。

微观结构模型方法的最早的尝试,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关于糖水的研究。

五、爱因斯坦1905年被称为爱因斯坦的“奇迹年”。

在这一年里他不仅写了两篇引起时空观念革命的狭义相对论的论文,一篇后来让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光量子以及光电效应的论文,还写了一篇有关糖水的博士论文和另一篇与此相关的分析布朗运动的论文[2] 。

那篇糖水博士论文,题目是《分子大小的新测定》。

这项研究有深刻的科学史背景。

当时,物质是否由分子和原子组成,还处在争议之中,原子和分子论只不过是一个看起来说得通的假定,并未被科学界完全接受。

爱因斯坦为了帮助明确微观结构的概念,就研究如何从假设的微观结构推论出可测的宏观物理性质。

如果理论预测的结果和实验直接测量的结果能够符合,那么假设的微观结构就有更多的真实性。

流体的一个重要的宏观物理性质是其黏滞系数,或称黏度。

向水里加糖,黏度会增加,这个现象给爱因斯坦一个启发,是否可以利用经典流体动力学,计算出溶质分子的大小和数目对溶液黏度的影响呢?他的基本假设是,分散在水中的糖分子体积远大于水分子的体积,因此糖分子可以简化为悬浮在水中的刚性球形颗粒来处理,水则可以被近似为连续介质。

同时,还假设这些颗粒的惯性可以忽略不计,它们彼此没有干扰等等。

通过流体动力学的分析,爱因斯坦得到了溶液黏度对溶质分子大小和每单位溶液体积中溶质分子数目的依赖关系。

应用这个结果,再辅以一个扩散方程,便可以从已知的糖溶液和水溶剂的黏度推算出糖分子的大小和Avogadro常数来。

这个扩散方程,应用了关于球体在粘性介质中运动阻力的Stokes定律,现代的流变学著作通常称之为Stokes-Einstein方程。

第一个方程的推导是论文中技巧最复杂的部分,可是推导中出了点错,使得最终结果有一个系数不正确。

爱因斯坦自己没察觉,苏黎世大学的评阅人也没发现,于是爱因斯坦先生如愿地成了爱因斯坦博士。

这个有错误的公式发表在1906年第19卷的Annualen der Physik上,刚开始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

1909年,爱因斯坦向法国物理学家Jean Baptiste Perrin建议把这个方法用于悬浮液问题的研究。

后来,Perrin的学生Jacques Bancelin 写信给爱因斯坦,说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不完全符合爱因斯坦的理论推算。

这意味著,以下几种可能发生的错误,至少有一种发生了:(1) 刚性球形颗粒悬浮液模型不足以描述糖溶液真实的微观结构。

(2) 从微观结构模型到宏观材料特性的推导过程存在逻辑(数学)错误。

(3) 实验有错误,或者实验的条件超出了理论的适用范围。

爱因斯坦首先自己重新检查了推导过程,但没有发现问题,于是又请自己的前学生、当时的合作者Ludwig Hopf 帮助再检查。

结果Hopf发现了爱因斯坦原文中速度梯度计算中的一个错误。

爱因斯坦在1911年第34卷Annualen der Physik上发表了仅有两页纸纠错误文章,并用纠正后的公式重新计算了Avogadro常数,得到6.561023 /mol,这个值很接近目前公认的6.021023 /mol。

怎么?爱因斯坦也会出错?当然会,因为他是科学家,不是上帝。

科学本来就是沿著“实际问题──理论模型──实验检验──修改或推翻模型──再检验”这么一条路径走过来的。

六、简评爱因斯坦博士论文审稿人Alfred Kleiner评论说,这篇论文“做了流体动力学中最困难的论证和计算。

”爱因斯坦的朋友和传记作者、物理学家Abraham Pais[3] 在“Subtle Is the Lord: The Science And the Life of Albert Einstein”一书中评价爱因斯坦的这篇论文说:“不难发现,这篇研究颗粒悬浮液总体流变性质的论文,有不同凡响的广泛的实际应用。

”爱因斯坦的另一个传记作家Walter Isaacson[4] 说,爱因斯坦这篇论文,是迄今为止他的著作中被引用最多的一篇。

对流变学来说,爱因斯坦的主要贡献是打开一条从微观结构模型出发建立本构方程的思路,至于爱因斯坦的模型本身,应用范围是很有限的,因为:(1) 它预言,如果一些刚性球形微粒悬浮在液体中,那么,液体黏度增加的比率正好等於小球体积浓度的2.5倍。

可是,除了浓度小于0.02的稀悬浮液以外,这个预言总是和实验不一致。

这是因为,浓度稍大些以后,“悬浮微粒不影响彼此的运动”的假设就不成立了。

(2) 从刚性小球悬浮液模型推导出的宏观性质是各向同性的,而流变学所关心的许多材料却是各向异性的。

例如短纤维悬浮液,必须考虑柱形的或椭球形的悬浮颗粒模型[5] 。

更复杂些,象高分子溶液这种黏弹性流体,最简单也要构建一个由弹簧连接两球在粘性介质中运动的力学模型[6]。

有一个事实是很有些哲学意义的,这就是,对黏弹性流体,从微观结构模型得到的方程和用连续介质方法所得到的方程形式形同。

这让人相信,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这些“方程”本来就隐藏在大自然的背后,科学家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把它们找出来,而不是造出来。

参考文献[1] M. Reiner, The Deborah number, Physics Today, 62,Jan. 1964.[2] Albert Einstein, Investigations on the Theory of the Brownian Movement, Ed. R. Furth, Transl. A.D. Cowper, Dover, N.Y., 1956.[3] Abraham Pais , Subtle Is the Lord: The Science and the Life of Albert Einstein, Oxford Univ. Press, N.Y. , 2005.[4] Walter Isaacson, Einstein: His Life and Universe, Simon & Schuster, N.Y. 2007.[5] N. Phan-Thien and R. Zheng , “Macroscopic modelling of the evolution of fibre orientation during flow”, in Flow-induced Alignment in Composite materials, Chapter 3. Eds. T.D. Papathanasiou and D.C. Guell, Woodhead, Cambridge England, 1997.[6] R.I. Tanner, Engineering Rheology, 2nd Edition, Oxford Univ. Press, N.Y.,20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