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语文课件PPT
合集下载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0课《精神的三间小屋》课件(共25张PPT)

爱与恨 事业
第三间小屋 自身
3.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即建设“精 神小屋”。 第二部分(7-18)论述观点: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 屋”。 第三部分(19-20)总结深化观点:指出建立精神栖息地的意义,希 望人们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作者介绍
毕淑敏,当代著名女作家,1952年生于新疆伊宁。 1969年入伍,在海拔五千米的高原部队服役11年。历任 卫生员,军医。1980年转业回北京。
从事医学工作20年后,她开始专业写作。共发表作 品200余万字,主要有中、短篇小说集《女人之约》《 昆仑殇》《预约死亡》,长篇小说《红处方》,散文集 《素面朝天》《提醒幸福》《保持惊奇》等。
1.优等的心,不必华丽,但必须坚固。 2.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 3.生命必须有裂缝,阳光才能照进来。 4.只要你自己不倒,别人可以把你按倒在地上,却不能阻止你满面灰尘遍体伤 痕地站起来。 5.在平常的日子里,修建自己精神的粮仓,储蓄应付巨变的粮草。一旦精神的 灾难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降临时,女人才不会崩溃。
这句运用了排比、对比的手法,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 具体交代第一间精神小屋内存放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 势。
不要轻觑了事业对精神的濡养或反之的腐蚀作用,它以深远的力 度和广度,挟持着我们的精神,以成为它麾下持久的人质。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挟持、人质”生动形象地说 明事业对人的精神濡养或腐蚀的作用之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任务二:合作探究
1.细读课文,提炼文中关键语句,完成小屋修建图。
小屋修建图
小屋
盛放的东西
为何建 怎么建
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23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Nhomakorabea陶庵梦忆序》
“问其姓氏,金陵人,客此。”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 贯。张岱写错了吗?还是另有深意?请结合材料思考。
材料一:“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崇 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军入关;顺治元年 (1644) 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 写《湖心亭看雪》。
——夜半游湖之痴
独往湖心亭看雪。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
不随波逐流的清醒 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孑然独行之痴
寒雪天出行之痴 夜半游湖之痴 孑然独行之痴
赏“痴”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 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 人两三粒而已。
晚上八时左右
全
只,只有
雾凇沆砀,天与云比与喻山舟与极水细,小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
芥,小草。 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罢了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 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 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 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 亭看雪。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 天光湖色全是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 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 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材料二:“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金陵”终究还是和明朝有些关联的。亭中人含蓄地用了 “金陵”这个古称,可见对南京这个地方是有深意的。在朝 换代的当口,这个深意正好戳中了张岱的痛处,所以张岱牢 牢记了这么多年。活在清朝的张岱透过明亡去看当年的旧事, 半百的他写下“金陵人,客此”,内心应该也是有隐痛的。从 开篇的 “崇祯”二字就可看出。既然已经改换朝代,对于前 朝显贵旧人 是很敏感的,而张岱依然特地写下“崇祯”字样, 可见内心怀有对 于亡国的沉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
“问其姓氏,金陵人,客此。”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 贯。张岱写错了吗?还是另有深意?请结合材料思考。
材料一:“湖心亭看雪”事件发生于崇祯五年(1632);崇 祯十七年(1644)明朝灭亡,顺治帝登基,清军入关;顺治元年 (1644) 张岱反清复明失败,逃入山中著书;1647年左右,张岱 写《湖心亭看雪》。
——夜半游湖之痴
独往湖心亭看雪。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
不随波逐流的清醒 不媚不俗的精神追求 ——孑然独行之痴
寒雪天出行之痴 夜半游湖之痴 孑然独行之痴
赏“痴”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 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 人两三粒而已。
晚上八时左右
全
只,只有
雾凇沆砀,天与云比与喻山舟与极水细,小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
芥,小草。 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罢了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 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 声音都消失了。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 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 亭看雪。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 天光湖色全是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 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 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材料二:“金陵”即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定其为国都,后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金陵”终究还是和明朝有些关联的。亭中人含蓄地用了 “金陵”这个古称,可见对南京这个地方是有深意的。在朝 换代的当口,这个深意正好戳中了张岱的痛处,所以张岱牢 牢记了这么多年。活在清朝的张岱透过明亡去看当年的旧事, 半百的他写下“金陵人,客此”,内心应该也是有隐痛的。从 开篇的 “崇祯”二字就可看出。既然已经改换朝代,对于前 朝显贵旧人 是很敏感的,而张岱依然特地写下“崇祯”字样, 可见内心怀有对 于亡国的沉痛、怀念等复杂的感情。
第1课《沁园春雪》课件(共19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本词旨在赞颂无产阶级英雄,抒发词 人的远大抱负,为什么还要描写壮丽雪景 、评点历代帝王呢?
(1)描写壮丽雪景是后文抒情议论的基础。 作者描写北国的严冬雪景,表现景物的壮美, 抒发对其热爱之情,并发挥自己丰富独特的想象, 在冰雪茫茫的浩瀚画面上,呈现出阳光照耀大地 的壮美。正因为“江山如此多娇”,所以能很自 然地引出为它竞相折腰的无数英雄。
这三句是虚写,是想象中的情景,“分 外”二字透露出作者对雪后美丽风光的赞美 与热爱。
5.上阕哪几句是静景,哪几句是动景? 千里冰封
静景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动景
万里雪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上阕小结
作者描写北方雪景,视野开阔,画面 雄丽,气势宏大,气魄豪迈。目的是借景 抒情,赞美祖国壮丽河山,抒发为祖国而 奋斗的豪情壮志。
比高。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中“山”与 “原”都是静态之物,为什么要写其“舞”、 “驰”?
以“舞”字形容群山披雪似“银蛇”逶 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 “蜡象”奔腾跃动。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 手法,化静为动,极为传神地将冰雪覆盖的 群山、高原写得生机勃勃、灵动活跃。
4.分析“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 妖娆”三句写法上与上文的不同。
7.文中提到哪些英雄为江山折腰?诗 人是如何评论他们?
秦始皇(嬴政)
汉武帝(刘彻)
唐太宗(李世民) 宋太祖(赵匡胤)
成吉思汗(铁木真)
略输文采 稍逊风骚 只识弯弓射大雕
8.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
朝”? 最后三句为词眼,是本词的主旨所在。 作者用“往昔”与“今朝”对比,用过去的 “英雄”与当今的“风流人物”对比,突出 了“今朝”的风流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 定能不负历史使命,超越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创造空前的伟大业绩。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2课《醉翁亭记》课件(共65张PPT)

细读第2段,作者是如何描写山水之 景的?
树林里的雾气散开。霏,弥漫的云气。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
山间之朝暮也。
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 意思是朝则自暗而明,
了。岩穴,山洞,这里指山 暮则自明而暗,或明或
谷。暝,昏暗。
暗,变化不一。
要说那太阳一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散开,云雾聚拢,山谷
层次间过渡顺畅自然, 节奏明朗。
用法及意义
表达效果
表判断 也
环滁皆山也。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①清晰地标明了各文段 内容的层次,使人见了 “也”字就一目了然。 ②使全文在整体上显得 气韵悠长,不疾不徐,
舒畅于怀,怡然于神;
表陈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乐人之乐:作者巧妙地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以游人之 乐衬托太守之乐。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了突出“太守之乐”,也 是用的层层烘托的笔法。用禽鸟之乐,反衬众人之乐,再用众人 之乐,反衬出太守之乐。这样,太守之乐就在众多的烘托下被推 到峰颠,显示出主观感受和体验的高人一筹。
点出亭
亭周环境:环滁皆山 琅琊山 酿泉 有亭翼然 山水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 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 阳文忠公”,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
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后人将其与韩愈、 柳宗元、苏轼合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野味野菜。蔌,菜蔬。
最新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5课《故乡》课件(共23张PPT)

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爱搬 弄是非,泼悍庸俗的“圆规”。
任务探究
3.闰土和杨二嫂二十多年来为什么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什么原因使 他们前后判若两人?
多子多福的 封建意识。
天灾。
人祸(帝、封双重 压迫的具体体现)。
表面原因: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 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深层原因: 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 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毒害,造成人们纯真人性的扭曲。
自主学习
夯基础
1.掌握下列字音字形。
秕谷( bǐ ) 折本( shé ) 恣睢( zì suī) 鹁鸪( bó gū )
獾( huān ) 弶( jiàng ) 髀( bì ) 猹( chá ) 黛( dài ) 廿( niàn ) 五行缺土( xínɡ )
脚踝( huái ) 颧骨( quán ) 潺潺( chán )
没有这么薄,年轻漂亮。 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动作描写
终日坐着。
圆规一面愤愤地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 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 塞在裤腰里,出去了;拿着狗气杀飞也 似的跑了;顺手牵羊,又偷又抢。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阿呀呀, 语言描写 终日坐着,不怎么说话。 你放了道台了……”“阿呀阿呀,真
任务探究
任务一: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故事情节
1.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故事情节?
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2.依据小说的线索,可以把小说分为哪几部分,这些部分分别讲了什么内 容?
第一部分( 1—5 ) 回故乡。写故乡萧条的景象,“我”回故乡的目 的、原因以及复杂心情。
第二部分( 6—77 )在故乡。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1课《岳阳楼记》课件(共48张PPT)

有议论、抒情成分。
叙事:《桃花源记》
写景: 《小石潭记》
状物:《核舟记》
言志:《岳阳楼记》
作
者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祖籍邠
简
州,后移居苏州吴县。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
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
介
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
岳阳楼记
北宋 . 范仲淹
熟读成诵,积累文言词汇
学习目标
品析课文叙事、写景、抒情、 议论相结合的特点
感受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
中
国
四
四大名楼,中国古代四大名楼的总称,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北武汉黄
鹤楼,湖南岳阳岳阳楼,山西永济鹳雀楼。
大
古往今来,历朝历代,上至真命天子,下到州官县府,都喜欢修建楼
名
阁。中国古代的楼阁,或用来纪念大事、或用来宣扬政绩、或用来镇妖伏
一唱一和
其 喜洋洋 者矣。
哪有尽头 高兴得意的样子
一起 持,执
面对
文段大意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 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与小洲上的花草,香 气馥郁,青葱繁茂。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照耀千里,浮动的波光像跳动的金子, 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人唱着歌互相应答,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 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都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那真是 快乐高兴极了。
此时他身体很不好。昔日好友藤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 的岳阳楼作记,范仲淹一口答应。庆历六年六月,他就在邓州的花洲书 院里挥毫撰写了著名的《岳阳楼记》。
第1课《沁园春雪》课件(共38张PPT)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探究:它为什么能引起这么大的轰动?
重点字注音
沁园春( qìn ) 稍逊( xùn)
莽莽(mǎnɡ) 风骚( sāo )
妖娆( ráo ) 滔滔( tāo )
折腰( zhé )
俱往矣( yǐ )
成吉思汗( hán )
一代天骄( jiāo )
红装素裹( ɡuǒ )
朗读指导
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3、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
作为军事家,英雄惜英雄,主席是非常欣赏 李世民的军事才能的,他不只一次地说过:
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 攻,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待 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已极,才下令反攻, 一攻即胜。这样一可练兵,二可练民。”
宋太祖 (赵匡胤 宋朝开国皇帝)
汉武帝刘彻
讲究意境和文字美, 读起来既要押韵又要朗朗上口
《沁园春·雪》创作的特定历史时期, 是在十四年抗战期间。 而汉武帝的历史功绩主要体现在抵御 外敌。 汉武帝虽然在晚年有一定的缺点,但 他开疆拓土,使汉朝达到了一个鼎盛 时期。 他“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抗击 匈奴、敢于开拓进取、奠定了民族统 一的基础,其历史功绩令人向往。
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 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 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 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 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2.发表过程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 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 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 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 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 回赠。随即发表在重庆 《新华日报》上,轰动一 时。
重点字注音
沁园春( qìn ) 稍逊( xùn)
莽莽(mǎnɡ) 风骚( sāo )
妖娆( ráo ) 滔滔( tāo )
折腰( zhé )
俱往矣( yǐ )
成吉思汗( hán )
一代天骄( jiāo )
红装素裹( ɡuǒ )
朗读指导
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3、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4、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
作为军事家,英雄惜英雄,主席是非常欣赏 李世民的军事才能的,他不只一次地说过:
打仗要像唐太宗那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 攻,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待 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已极,才下令反攻, 一攻即胜。这样一可练兵,二可练民。”
宋太祖 (赵匡胤 宋朝开国皇帝)
汉武帝刘彻
讲究意境和文字美, 读起来既要押韵又要朗朗上口
《沁园春·雪》创作的特定历史时期, 是在十四年抗战期间。 而汉武帝的历史功绩主要体现在抵御 外敌。 汉武帝虽然在晚年有一定的缺点,但 他开疆拓土,使汉朝达到了一个鼎盛 时期。 他“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抗击 匈奴、敢于开拓进取、奠定了民族统 一的基础,其历史功绩令人向往。
为了视察地形,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 白雪覆盖的塬上,当“千里冰封”的大 好河山和这白雪皑皑的塬地展现在他眼 前时,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欣然 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豪放之词。
2.发表过程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 毛泽东从延安飞抵重庆, 同国民党进行了43天的谈 判。其间柳亚子屡有诗赠 毛,十月七日,毛书此词 回赠。随即发表在重庆 《新华日报》上,轰动一 时。
第9课《论教养》课件(共34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写作特点
XIEZUOTEDIAN
写作特点
XIEZUOTEDIAN
一、行文活泼、灵动,思路清晰。
本文从讨论教养本身,到剖析教养的重要表现——“优雅风度”, 其中贯穿着作者的基本见解:教养的本质是尊重。作为一篇写给青少 年的“书简”,文中有探讨问题的逻辑和推论,又有大量生动的事例, 加上精辟的观点和格言式的句子,引人深思,值得反复咀嚼、品味。
鲁迅先生认为,要教育好孩子,首先要
鲁
尊重和理解孩子,“如果不先行理解,一味
迅
蛮做,更大碍于孩子发达。”
的
故
事
有一次,鲁迅在家中宴客,儿子海婴同席。在吃鱼圆时,
客人均说新鲜可口。唯海婴说:“妈妈,鱼圆是酸的!”以为
孩子胡说乱闹的妈妈便责备了几句,孩子老大不高兴。鲁迅听
后,便把海婴咬过的那只鱼圆尝了尝,果然不怎么新鲜,便颇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与“教养”、“尊重”、 “风度”有关的故事或名人名言,结合课文中 的观点,加深对优秀品质的理解。
列宁的故事
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 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给 列宁让路,准备自己退回去。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 样,你端着东西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 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 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①从心里愿意尊重别人,也善于尊重别人。 ②对别人一律谦让和礼让。 ③待人处事绝不会自吹自擂。 ④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 ⑤允诺别人的事一定尽力去做,不会摆架子、翘鼻子。 ⑥无论何时何地,言行举止都始终如一,稳重随和。
4.第5-10段主要论述了什么? 这几段的论述有什么共同点?
第5-10段主要从反方面论述了没有教养的表现。这几段的 论述都是先假设一个人在外面的表现彬彬有礼,但是在家里却 表现的不尊重家人。在对比中反映了一个人怎样才算有教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疲惫( •
bèi
)
淤滩( •
yū
)
簇新( cù )
•
绯红( •
fēi
)
返回
学习字词
隧洞( •
suì
)
驳船( bó )
•
胚芽( pēi )
•
喷薄( •
bó
)
干瘪( biě )
• 纤绳(
qiàn
)
•
迷惘(wǎng)
•
预习思考
多音字
(qiàn )纤绳 纤 (xiān )纤细
( lēi )勒紧 勒 ( lè )勒索
助学资料
文体知识 •朦胧诗
朦胧诗,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舒婷、北岛、 顾城、梁小斌、江河等先驱者为代表。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 识,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 发,诗人往往借助象征、比喻、暗示、通感等手法,给诗歌 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预习思考
精读课文
朗读第一、二节,品味这两节表达了诗人对祖国什么样的 情感。
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了祖国的过去。 诗人虽然写的是贫穷和苦难,却始终表达着对祖国的挚 爱、依恋和赞颂。
精读课文
同样是写祖国历史,前两节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第一节,突出“我”和祖国共同经历艰难 困苦,共同面对风雨沧桑,“我”和祖国 不离不弃、生死与共、血脉相连。
助学资料 返回
作者简介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生, 福建厦门人。中国当代女诗人,朦胧诗 派的代表人物。著有诗集《双桅船》 《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的诗》等。
助学资料
创作背景
本诗选自《舒婷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1979年,诗人面对饱经磨难而又获得新生的祖国,内心充满 了忧患意识,同时又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了热切的期望和深情 的祝愿。正是在这种感情的推动下,诗人写下了这首诗。
( bó )喷薄 薄 ( báo )薄饼
( bò ) 薄荷
( léi )累赘 累 ( lěi )罪行累累
( lèi )劳累
预习思考
易混字
袖 ( xiù )袖口 柚 (yòu)柚子
绯 ( fēi )绯红 悱 ( fěi )缠绵悱恻 诽 ( fěi )诽谤 徘 ( pái)徘徊
饶 ( ráo)富饶 浇 (jiāo)浇地 侥 (jiǎo)侥幸 挠 ( náo)挠头 绕 ( rào)缠绕
感情:热爱 奉献 语气:激昂 稍快
初读课文
整体探究
这首诗可以划分为哪两部分?在情感表达上有何不同?
分层
第一部分 第1节和第2节
情感
沉郁、凝重,充满对祖国灾难历 史、严峻现实的哀痛。
第二部分 第3节和第4节
清新、明快,流露出祖国摆脱苦 难、正欲奋飞的欢悦。
精读课文
品味第一节
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
感情:悲哀 向往 语气:舒缓
初读课文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祖国啊!
感情:欢欣 朝气 语气:热烈 高昂
初读课文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破旧的老水车 失修的路基
熏黑的矿灯 淤滩上的驳船
干瘪的稻穗
返回
精读课文
这些意象之间有什么联系?
破旧的老水车
熏黑的矿灯
干瘪的稻穗
失修的路基
淤滩上的驳船
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文化和多年蒙受 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 祖国的形象。
精读课文
这些修饰性词语有什么作用?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初读课文
朗读指导:体会诗句节拍、重音。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感情:深沉 悲痛 语气:舒缓 低沉
——祖国啊!
初读课文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起到过渡的作用。表明 祖国虽然苦难深重,但 人民仍怀抱希望。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精读课文
如何理解“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
句话?
比喻
“飞天”: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望。 “花朵”:美丽诱人的愿望的具象。 “未落到地面”:是长期等待却还没有成为现实的愿景。
统编版 · 语文 · 九年级(下)
1.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解读朦胧诗的能力。 (重点) 2.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难点)
返回
新知导入
https:///video/BV1iJ411N7qM/
返回
说一说,提起祖国,同学们会想到什么呢?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展示了祖国在漫长的岁月中 贫穷落后的面貌,回溯了它
我是干瘪的稻穗, 是失修的路基; 历经苦难、艰难前行的历史。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精读课文
品味第二节
第二节主要写了哪些意象?第二节的作用是什么?
预习思考
记词义
疲惫 干瘪 纤绳 簇新 迷惘 绯红 喷薄
非常疲乏。 干而收缩,不丰满。 拉船用的绳子。 状态词。极新;全新。 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状态词,鲜红。 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思考这首 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要求
第二节,在该节里,“贫困”“悲 哀”“希望”等是抽象词语。“飞天”意 象的运用增添了诗歌的神秘色彩,寄托着 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
1.自由诵读,读准字音和节奏。 2.把握诗歌的内容、感情。
返回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这首诗一共有几节?每节 写了什么内容?
初读课文
第1节 第2节 第3节 第4节
祖国在漫长岁月中所经受的苦难。
人民在贫穷的境遇里充满希望,盼望着 美好生活变成现实。 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祖国又焕发了新 生。
“我”的宣言——要报答祖国母亲的养 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