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败因之我见
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

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楚汉相争,项羽兵败被围垓下,霸王别姬,乌江自刎,是何等的悲壮!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史传散文《史记·项羽本纪》中花费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这个末路英雄,使后世读者无不为这个孤胆英雄扼腕叹息。
其骤兴骤灭,既给后世留下了深深的惋惜,也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思索。
究其失败的原因有六,兹述如下:一、分裂天下,引起争斗。
中华民族的历史,从总的发展趋势看,大一统是大趋势,也是人心所向。
但并不排除个别历史时期的分封或分裂的局面。
周初分封诸侯是皇权一统的形成初期,政治体制还不成熟,历史发展也正处在一个分封制时代,周武王顺应民心,施行仁政,分封诸侯拱卫王室无疑具有历是的进步意义。
但这种分封制发展到后期,各诸侯国之间矛盾层出不穷,连年内战,互相兼并。
当时的一些政治家、军事家、纵横家也意识到历史发展要趋向于统一。
秦国在占据天时地利的基础上,大量引进人才,终于兼并六国,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秦皇朝的崩溃,不是因为实行了中央集权制,而是因为不行仁政,残暴百姓。
所谓“乱世以诈力,治世以仁义”。
秦始皇“足己不问”,“忠臣不敢荐,志士不敢谋,天下已乱,奸不上闻”,最终导致了秦皇朝的覆灭。
而项羽在推翻秦皇朝之后,没有深刻总结秦皇朝灭亡的教训,照搬周王朝的分封制,想把历史拉回到周初分封制时代,他没有意识到历史发展到战国时,统一的集权制以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他更不懂得周朝之所以兴盛与秦朝所以灭亡的根本原因不单是“仁”的得与失,还有时代因素,不能刻舟求剑。
项羽的分封诸侯,实际上是拉历史倒车,尤其是分封时“尽王故王于丑地,而其群臣诸将善地”,给诸侯以口实,给自己制造危机。
这是项羽灭亡的原因之一。
二、背关怀楚,失去地利。
宋黄震在《黄氏日抄》卷四十六曾这样评论项羽:“世谓羽与汉争天下,非也。
羽曷尝有争天下之志哉!羽见秦灭诸侯,如曩时,而身为盟主耳。
”此论甚为精当。
如果项羽想争天下,做皇帝,则他不应该放弃关中极为有利的地理条件,而东都彭城。
论项羽败之因何

论项羽败之因何摘要:说起项羽,很多人都为之惋惜,他在对秦之战和楚汉之战中均给以世人英勇无畏的英雄主义形象,被称为“西楚霸王”。
无奈,最终却败给了刘邦。
关键词:项羽、失败原因、个人因素、必然性通过对《史记·项羽本纪》的阅读,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令人尤为深刻,塑造得很是成功。
他一生之中大大小小的战役从未失败,唯独垓下之战成其一生戎涯的绝唱。
经历了五年的楚汉战争随着项羽的头颅落入乌江而结束。
但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走向了死亡的呢?他的骤起骤落使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反思和感慨。
数年来,对于其原因专家们众说纷纭。
有学者认为是因为项羽错误的用人策略;有学者说是项羽自身的性格决定了他注定要失败;有学者强调了地理因素是他失败的关键;有学者说是败在他政治理念和军事理念的局限上。
他们的说法都有道理,但都不全面。
在本人看来,项羽的失败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内因,也有外因;既是偶然,也是必然。
接下来,我将为从各个方面分析项羽失败的原因。
一、刚愎自用、生性多疑刚愎自用恐怕是项羽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了。
自古以来,“亲贤远佞”是君王一致推崇的,而项羽却选择“重用楚姓,排斥外姓”。
张传玺先生在《项羽评论》中说他用人极其有问题,使得他手下像韩信、陈平那些猛将、谋士一一离楚归汉,就连他唯一能够依赖的范增最后都因为项羽的猜疑而退隐,并死于归途。
而对于族人,项羽在军事和政治上都是非常的依赖。
就说项伯,私下给刘邦送信;救韩信,为刘邦向项羽求情;在鸿门宴上多次阻挠项庄刺杀刘邦。
这要换成他人,能让项伯活这么久吗?陈平也正是利用了项羽的生性多疑,离间了范增、龙且、钟离昧等人,使得反间计成功。
二、过于崇尚武功,逞匹夫之勇韩信投靠刘邦之后就曾说“项王喑恶叱咤,人人皆发;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尔。
”过分崇尚武功使得项羽在楚汉之战中忽视了其他斗争手段。
他天生具有过人的军事才能,但由于他从小过分迷恋武力而轻视了学习,此在楚汉战争中只知斗勇而不知斗智。
三、妇人之仁与妇人之见错过杀掉刘邦的绝佳机会——鸿门宴,充分体现了项羽妇人之仁的一面。
项羽之死之我见作文

项羽之死之我见作文提到项羽之死,那可真是一段让人感慨万千的历史啊!在我看来,项羽的一生就像一场波澜壮阔却又充满遗憾的大戏。
想当年,项羽横空出世,那威风,那气势,简直无人能敌。
他力能扛鼎,勇猛无比,带领着楚军在战场上冲锋陷阵,打得敌人屁滚尿流。
巨鹿之战,那可是项羽的成名之战。
他破釜沉舟,以少胜多,把秦军打得落花流水。
那场面,光是想想都让人热血沸腾。
可谁能想到,这样一个英雄人物,最终却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这其中的缘由,值得咱们好好琢磨琢磨。
有人说,项羽的失败是因为他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就拿鸿门宴来说吧,范增多次给项羽使眼色,让他杀了刘邦,可项羽呢,优柔寡断,被刘邦几句好话就给忽悠过去了。
要是当时项羽能果断一点,哪还有后来刘邦的事儿啊!还有人说,项羽不会用人。
他身边本来有不少能人志士,可最后都离他而去。
比如说韩信,本来在项羽手下做事,可项羽不重视人家,结果韩信跑到刘邦那里,成了刘邦的得力战将。
这就好比手里拿着宝贝却不知道珍惜,等失去了才后悔莫及。
不过,在我看来,项羽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性格。
他太骄傲了,觉得自己天下无敌,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
这种骄傲让他失去了对局势的准确判断,也让他失去了人心。
就说垓下之战吧,项羽被刘邦的大军包围。
那时候,他的军队已经粮草不足,士气低落。
可项羽还是不愿意低头,不愿意想办法突围,而是一味地和敌人硬拼。
结果,越打越惨,最后只剩下了几百人跟着他。
当项羽逃到乌江边上的时候,其实他还有机会过江,重新东山再起。
可他却觉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选择了自刎。
这一举动,看起来很有英雄气概,可仔细想想,又觉得有些可惜。
要是项羽能放下那份骄傲,能忍辱负重,过江之后重整旗鼓,说不定还能有翻盘的机会。
毕竟,他在江东还是有一定的威望和根基的。
咱们普通人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和困难。
有时候,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走投无路,想要放弃。
可看看项羽,再想想自己,咱们遇到的那点事儿又算得了什么呢?项羽的一生虽然以悲剧收场,但他的英勇事迹却永远被人们铭记。
项羽之死带来的启示

项羽之死带来的启示
作文题目:项羽之死的启示
作文内容: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尤其是在楚汉战争中,他代表着楚国与汉国作战,给中国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然而,最终项羽战败,他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
项羽之死带来了什么启示呢?
首先,项羽之死告诉我们,权力不是万能的。
项羽生前是一位权力满满的人物,他拥有着无尽的权力和资源,但是最终他还是败在了权力的面前。
这告诉我们,权力并不是万能的,它需要智慧和勇气来掌握和使用,否则就会像项羽一样,最终被吞噬。
其次,项羽之死告诉我们,英雄也会有缺点。
在历史上,项羽被誉为一位英雄人物,他的勇气和智慧让人敬佩。
但是,项羽也有他的缺点,他的骄傲和任性导致他在战争中犯了错误,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和死亡。
这告诉我们,英雄也会有缺点,我们应该在欣赏他们的英雄事迹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们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学习和成长。
最后,项羽之死告诉我们,历史是不可逆转的。
项羽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他的事迹被历史记载,成为了后人学习的经验和教训。
但是,历史也是不可逆转的,一旦事件发生,就无法改变它的结局。
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当下,努力创造更好的未来,而不是沉迷于对历史的悔恨或幻想。
总之,项羽之死带来了很多启示,它教育我们要珍惜权力、看到英雄的不足、珍惜当下。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吸取教训,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项羽失败探因

项羽失败探因及其启示四川省遂宁市课标语文楚汉相争,项羽由强转弱最后自刎乌江,令人扼腕叹息!项王失败原因何在,对我们有何启示呢?通读《史记》,细看《项羽本纪》,教学《鸿门宴》,或许能够找到一些原因。
孟子说,“失道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具体而言,项王的“失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失历史天道。
项羽总想建立一个诸侯分封的国家,自任最高统帅。
鸿门宴之后,他果真分封诸侯,成为西楚霸王。
但是分封制的国家政权总会带来政令不通,野心萌生之祸,项羽分封诸侯的结果就是明证。
以后历史上的“八王之乱”,“藩镇割据”,“藩王作乱”以及“军阀混战”均可看出这种制度的危害。
清代王夫之《读通论鉴》中说:“而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意思是说,但是为天下统一着想,那么(郡县制)的危害远不如分封制的严重了。
春秋战国的混战时代已经证明了分封制的落后,所以秦国统一天下后就建立了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封建王朝,推断了历史的进步。
项羽所在的时代,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要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这一点并不因为秦朝实行暴虐统治才灭亡而改变)。
“刘邦力主建立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在客观上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方向的,因此最终取得了成功。
而项羽却站在六国旧贵族的立场上,总是希图回到分封割据的战国时代,这种倒退行为,与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所以失败也就必不可免。
”(李知文、刘永章《<鸿门宴>评析》)这正所谓“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当然,这并不是“成者为王败者寇”的评价,而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
二、失仁政王道。
实行仁政,从民所望,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舆论的支持,即“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得民心者得天下”。
刘邦善于审时度势,又能听从张良的正确策略,采取一系列的仁政措施,如“约法三章”,不杀降卒,侍奉怀王,尊重诸侯,赦免罪犯等等,因而在政治上把握了主动权,为他提前顺利入关获得人心夺取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浅谈项羽失败的原因

浅谈项羽失败的原因——读《史记.项羽本纪》楚汉相争,项羽兵败被围垓下,霸王别姬,乌江自刎,是何等的悲壮!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史传散文《史记.项羽本纪》中花费大量的笔墨来描写这个末路英雄,使后世读者无不为这个孤胆英雄扼腕叹息。
项羽的失败留给我们无尽的思考,想据此找出他失败的原因。
从公元前209年9月会稽起兵秦,到公元前206年12月咸阳大封天下,项羽在推翻暴秦的斗争中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赞叹道:“然羽非有尺寸,趁势起于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项羽的军队兵强马壮,且帐下又有亚父范增为他运筹帷幄,还有破釜沉舟的胆识,何以竟在短短的五年之内就败给了为他所不齿的刘邦?我个人认为项羽的失败和他个人的性格弱点是分不开的。
项羽具有博大高远的志向,这在《史记项羽本纪》中也有描写:项羽年轻的时候,叔父项梁教他书剑,他不屑于学;叔父很生气,他却说“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也许有人说这是项羽心高气傲,不足以为证。
那么还有一条,想必没有人会反驳。
秦始皇游会稽的时候,项羽和项梁看到了,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也”。
自信是他成功的原因之一,但是过度的自信就是刚愎自用,而项羽就是这样的人。
这样的性格使他在抗秦斗争中无所畏惧,但是也使他在楚汉相争中失误连连。
这种刚愎自用表现在用人方面就是任人唯亲。
他用的人不是项氏家族,就是妻子的兄弟。
虽然手下曾经有杰出的将领人才,但是他却不能用,以至后来军中将领大都离他而去。
韩信在项羽军中多次献策,但是项羽都不能采用,最终韩信亦叛楚归汉,投奔刘邦。
而他所信任楚人和项氏却有负他的重托,甚至成为内奸。
项伯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刻多次出手帮助刘邦项羽刚到函谷关时,凭借自身强大的军事实力,完全可能战胜刘邦。
但是项伯因为张良曾经帮过他,出于报恩的观念,夜访张良,泄露军机,并且还和刘邦约为儿女亲家,使刘邦君臣做好了准备。
项羽失败的原因及启示有什么

项羽失败的原因及启示有什么古人对项羽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不过为什么项羽最后失败了,他给我们留下什么启动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项羽失败的原因以及启示1、误封天下,没有论功行赏误封和失封给项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项羽在分封问题上出现了那么多失误呢?关于失封的原因。
第一,对田荣。
田儋、田荣是齐地反秦力量的代表人物。
田儋战死之后,田荣成为齐地反秦武装的首领。
田荣对项梁请其出兵救赵抗秦的要求,提出以杀田假为先决条件,并在其先决条件得不到满足时拒绝出兵,明显不对,说明了他在政治上的短视。
但是,项羽因为田荣当年不与项梁合作,又不参加巨鹿之战和联军入关,拒绝承认田荣反秦有功,拒绝封田荣为王,明显有悖于“计功封王”的原则。
因此,田荣叛楚有其合理的一面。
田荣叛楚给项羽带来了极大的麻烦:1.他资助了陈馀叛楚;2.他煽动了彭越叛楚;3.他误导了项羽,让项羽再次忽略还定三秦的刘邦,让刘邦成为日后项羽的大麻烦。
田荣客观上帮了刘邦的大忙。
第二,对彭越。
彭越是江洋大盗出身,此人虽然在政治上极为糊涂,却极有军事才能。
彭越在反秦初期与刘邦共同攻击过秦军。
《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在秦二世三年二月,与彭越在昌邑(今山东巨野县东南)相遇。
彭越是昌邑人,当时他刚刚聚集了一千多人,兵力很弱。
彭越与刘邦共同攻打昌邑的秦军。
这一仗打得不好,昌邑城也未攻下来。
此后,刘邦带兵西进,彭越占据巨野,聚众万余。
这是今存正史中有关彭越参加反秦的唯一记载。
项羽没有和彭越共过事,对彭越的重视明显不足。
项羽没有分封彭越基于两点:一是彭越没有大军功,二是非自己所立的诸侯王。
后来,对项羽未分封的不满与刘邦的拉拢,使彭越成为刘邦的属下,并且成为楚汉战争期间最著名的游击司令,成为困扰项羽的军粮供应问题的最大障碍。
这是项羽始料不及的。
项羽“计功割地,分土而王之”的原则并无错,依照这一原则进行的分封也是大势所趋。
忽略了彭越这位著名的游击将军不能全怪项羽谋划不周,只能说是项羽运气不好。
项羽战败的具体原因是哪些

项羽战败的具体原因是哪些项羽个人评价1楚国地方制度中的贵族色彩同样突出。
众所周知,战国时期的楚国存在封君太众的弊病,而作为地方贵族的封君很可能起源于楚国之县公。
楚国是春秋时期最早置县的国家,但是这种县与后世的郡县并不相同,首先楚国的县大多为灭国而设,基本分布于北方边境地带,其次,正因为楚县为灭国而设,因而基本保留了故国的基本结构,只是由楚国重新指派县公,县公大多不可世袭,但是在县内有较大的军政权力,就其性质而言,可以算是有较大权力的军事区。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楚县长官多称公,这与是中原地区很大的不同。
与其说楚县是后世郡县制的起源,不如说是升级版的分封体制。
起初楚国王权强大,对县公尚可保持控制,但是到了后期县公日渐显现出尾大不掉之势,申公巫臣、白公胜先后引发动乱,而叶公又成为平定白公胜之乱的主要力量,可见到了春秋晚期县公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地方势力,严重威胁了王权。
在这种情况下,楚惠王时期出现了大量封君,一种不同于西周卿大夫的新贵族体制诞生,而封君制度很有可能是由县公演化而来,是对县公权力的承认。
以广为人知的鲁阳文君为例,《淮南子览冥训》中曾有一段这样的记载:【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伪之,日为之退三舍】,后人则注曰:【鲁阳,楚之县。
公,楚平王之孙,司马子期之子,《国语》所称鲁阳文子也。
楚僭号称王,其县大夫皆称公,故曰鲁阳公】,从此注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楚国体制下,君和公可互相替换,称公者,实际为一种封君。
为了印证这一点,我们再来看一个对比。
《淮南子人间训》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子发为上蔡令,民有罪当刑。
狱断论定,决于令尹前】,在这段记载中,子发需要受令尹节制,可见子发在此处应当是后世郡县制中的基层行政官员,其官职称令。
可见在战国时期,楚国确实出现了作为基层行政组织的县,这种县的长官被称为县令而非县公,可见县公之县的性质与郡县制中的县并不相同,作为军政长官的县公在战国时期已经转变为了封君。
项羽个人评价2项羽,太熟悉不过的名字了,与之陪衬的那就是刘邦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败因之我见
作者:王萱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上旬》2012年第09期
摘要:本文笔者在读完《史记·项羽本纪》后以项羽的性格为主线,通过五个方面来分析,项羽战败的原因。
关键词:项羽;失去民心;劝谏;狂妄自大;目光短浅;儿女情长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87-02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
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而同一时期的高祖刘邦,也尝徭咸阳,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从此,长达五年之久的楚汉之争拉开了帷幕,而能征善战,力能扛鼎,战功赫赫,并从一开始就处于绝对优势的项羽为何最终落得一个四面楚歌,自刎吴江,八千子弟无一生还的结局呢?诚然,项羽的失败原因很多,比如,从社会的进步角度而言,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秦王朝实现天下大一统的局面,走向封建社会是当时历史的潮流,而项羽的政治理想是把天下带回到周王朝那种诸侯割据一方格局中去,这是一种想让历史倒退的思想,所以肯定终将为历史的潮流所淘汰。
再比如他遇到了一个善于玩弄权术的对手——刘邦。
因为刚刚读完《项羽本纪》,所以我只从项羽的性格来分析其战败的原因:
一、暴戾凶残,嗜杀成性,失去民心
经过长期的战乱,当时的百姓所希冀的乃是能出现一位仁君帮助他们摆脱战乱之苦,但项羽这个人却性格残暴,嗜杀成性。
《史记》记载,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
于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在项羽进入咸阳时,他的凶残本性更是原形毕露,“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不仅如此,项羽还常常在打败敌人之后,进行大规模屠杀,“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没有看到百姓的力量,这正是他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垓下之战,项羽之所以被汉军追到,正是一个老农将其骗入大沼泽地中的。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更是直言“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确实,项羽如此暴戾凶残,嗜杀成性,百姓又怎能信服于他,纵使他想效仿勾践卧薪尝胆,回到江东,江东百姓还会真心辅佐他吗?
到后来,项羽除掉义帝,更是犯下了为人臣子最不可饶恕的“弑君之罪”,这也为刘邦联合其他诸侯讨伐项羽提供了最好的借口。
项羽的残暴好杀显示出他的不仁不智,更使他不得民心,所以我认为他的大片江山是建立在自己血腥的双手上,但也正是因为这双沾满血腥的双手使其走向灭亡。
二、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劝谏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攻入咸阳后,有一谋臣劝项羽说:“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王闻之,烹说者。
为自己提出好的建议,却惹来杀身之祸,以后怎么可能有人敢犯言直谏呢?波兰有句谚语说:“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
”确实如此,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项羽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劝谏最终使他众叛亲离。
为西汉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开始就曾在项羽麾下,可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都是“言不听,画不用”,所以韩信最后才“倍楚而归汉”;陈平也曾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
此二人均有经天纬地之才,却一直不为项羽所用,最终双双投奔了刘邦。
亚父范增,尽心尽力,鞠躬尽瘁辅佐项羽,在鸿门宴上多次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王均不理睬,范增依然忠心耿耿,但如此忠臣最后却落得被项羽猜忌,病死辞官途中的结局。
让我们看看吧:大败楚军于京、索之间,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使汉军得以重振旗鼓的是韩信;牵制楚军,诱使周殷叛楚的是英布;下邑奇谋,逼项羽败走江东的是张良;六出奇计,离间项羽范增,使项王困于垓下的是陈平;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然是“故人”王翳……项羽的刚愎自用,终于让自己吞下了“四面楚歌”、众叛亲离的恶果。
可以说,听不进别人劝谏也是造成项羽战败一个重要原因。
三、狂妄自大,寡谋轻信
自信使人成功,自大使人失败。
确实项羽从会稽起事起,攻城拔寨,未逢敌手,每一场战役上都是身先士卒打头阵,其勇武可以说是举世无双,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给予大秦帝国最沉重的打击;彭城大战,以三万人大败汉军五十六万,生擒刘太公和吕雉;垓下之战,即使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兵,他仍能在汉军的重重包围中左冲右突,斩兵杀将,如探囊取物。
也正是因为项羽“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的显赫战绩,才导致他狂妄自大,所以他根本不把刘邦放在眼里,这也是他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的重要原因。
也正是因为项羽过分迷恋自己的勇武,才导致他寡谋轻信。
鸿门宴上轻信项伯为刘邦开脱之辞,不去思考项伯从何得知刘邦要来谢罪的消息,而当听完刘邦早已烂熟于心的一席温顺恭敬言语之后,不但不杀刘邦,而且竟然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由此可见,项羽丝毫没有政治警惕性,这也就难免会出现后来中陈平的反间计致使范增因平白无故地受到项羽猜忌而悲愤出走,对于刘邦划分鸿沟,约定中分天下的和解条约都信以为真,并且如约地送还了掳获的刘太公与吕雉,听到四面楚歌便以为汉军尽占楚地这一系列在常人眼中看来有些可笑之事了。
四、目光短浅,对待贤能有些小家子气
背关怀楚,放弃了关中这一战略要地,体现的就是项羽的妇人之见,目光短浅。
在用人上项羽过分偏信其亲属,“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这样做必然会导致那些能人异士的离开,比如能征善战的韩信,足智多谋的陈平,运筹帷幄的张良等人本来都是项羽的部下,可最后却都因为得不到重用而投靠了刘邦。
对于那些有功应当封爵之人,也是非常小家子气,宁可“印刓敝”,也“忍不能予”。
五、儿女情长,缺乏面对逆境的勇气
四面楚歌之时,项羽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面对困境,项羽想的不是如何带来手下将士如何突出重围,满脑子想的都是宝马和美人,真是让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