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对东莞市地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东莞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几个问题及对策

东莞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几个问题及对策马远琼摘要:在过去的30年中,东莞经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经济总量进入全国5000亿元城市行列。
但是,东莞经济及其转型升级也存在诸多问题。
东莞的发展模式给东莞经济和社会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问题,显然已难以为继。
我们认为,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执行循环经济政策、继续改善社会治安环境、善待外来人口和大力发展区域高等教育,将是东莞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东莞经济;产业转型升级;循环经济;社会治安;区域高等教育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条件,在短短的30年时间实现了从一个农业大县向工业化城市的蜕变,走过了发达国家用了一两百年才能实现的工业化历程。
毋庸置疑,东莞30年的经济成就辉煌,但此种发展模式现在已经难以为继。
东莞的经济需要再来一次蜕变,否则辉煌只能是永远成为历史。
东莞经济蜕变的核心命题当然是东莞经济产业转型升级。
一、东莞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问题1.东莞现有经济发展方式本身难以为继在过去的30年里,东莞“天时”主要是指中国正处在打开国门、执行改革开放的国策的初期和发达国家和地区制造业转移的历史时期。
“地利”指东莞位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珠三角地区,毗邻港澳,土地资源相对较多。
“人和”指东莞人素有经商传统和务实、创新精神:石龙镇是广东古代四大名镇之一,商业发达;响彻全国的口号“想致富,先修路”也肇始东莞;1978年9月,中国第一家“三来一补”加工厂东莞太平手袋厂正式开工。
近些年,作为东莞经济的GDP增量经历了由超高速增长到增幅降低再到低速增长的急剧下行过程。
2021年,东莞GDP增长14%,20多年GDP增近20%的神话成为历史。
2021年1-10月,东莞生产总值3066 亿元,同比增长3.8%(《东莞日报》,2021年11月24日)。
2021年,东莞经济上半年GDP增速仅为2.5 %,在广东省排倒数第一。
造成东莞经济现在的困难有很多复杂的原因。
宏观上讲,是国内、特别是国外的经济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
广东省东莞地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广东省东莞地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分析摘要:本文通过资料收集及野外现场调查,对东莞地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现状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东莞环境地质问题分析1 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概况东莞地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地貌以丘陵台地、冲积平原为主,丘陵台地占44.5%,冲积平原占43.3%;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东岸,已初步形成以海港、高等级公路、铁路为骨架的现代化交通网络。
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过程中,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与地质环境之间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现象,暴露或产生了一系列城市环境地质问题,有些问题已经给当地的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和伤害,有些则蕴含着巨大的隐患。
环境地质问题的存在与发展,必然会严重地制约本地区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 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及危害在东莞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区域已发生的环境地质问题,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危害周边人员的人身安全。
这里仅对东莞城市环境地质问题中的边坡类地质灾害问题、软土不均匀沉降问题及城市垃圾场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2.1 边坡类地质灾害问题东莞地区边坡类地质问题主要有滑坡、崩塌、不稳定边坡等,该地区低山丘陵区已发地质灾害多是人类活动诱发,以公路边坡、采土(石)边坡失稳导致的崩塌、滑坡、不稳定边坡常见,但多数规模较小,危害程度小。
在雨季,特别是在暴雨期,一些人工切坡地段、自然边坡陡峭地段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截至今年3月,东莞共查出362处边坡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236处。
这些隐患点主要是潜在崩塌、潜在滑坡、滑坡和崩塌等,其中潜在崩塌最多。
据不完全统计分析,东莞市边坡类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的地域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丘陵台地地区,涉及虎门、寮步、凤岗、长安、大岭山、大朗、塘厦等,隐患点最多的是虎门镇,有52个。
广东省东莞市三次产业地区生产总值数据分析报告2024版

广东省东莞市三次产业地区生产总值数据分析报告2024版首先,从总体角度来看,东莞市的三次产业地区生产总值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根据数据显示,2024年东莞市三次产业地区生产总值为X亿元,相比去年增长率为X%。
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X亿元,增长率为X%;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X亿元,增长率为X%;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X亿元,增长率为X%。
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的增速远高于第一、第二产业,表明东莞市正逐渐从传统的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
其次,从各个产业的具体情况来看,第一产业的发展相对较为缓慢。
东莞市的农业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农产品主要以水稻、蔬菜、水果等为主。
但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和环境污染问题,农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因此,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较慢,也成为东莞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课题之一第二产业是东莞市经济的支柱,主要以制造业为主导。
东莞市制造业以电子、家电、纺织、玩具等为主要产业,拥有大量的工业园区和龙头企业。
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增加,东莞市制造业的发展也得到了快速推动。
但与此同时,制造业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劳动力成本上升等问题。
因此,东莞市正在积极推动产业升级和智能制造的发展,以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第三产业是东莞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教育、医疗、旅游、文化娱乐等服务业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东莞市积极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服务质量,吸引了大量的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
特别是互联网、电子商务、金融等新兴服务业的快速崛起,为东莞市第三产业的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综上所述,东莞市三次产业地区生产总值数据显示了东莞市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和趋势。
从产业结构来看,东莞市正逐渐由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向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转变。
这种转变对于东莞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但同时,东莞市也面临着资源环境约束、科技创新能力等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产业升级和创新能力的培育,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发展分析报告

东莞经济现状及发展转型之路分析广东省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北距广州50公里,南离深圳90公里,水路至香港47海里,至澳门48海里,是广州与香港之间水陆交通的必经之地。
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东莞撤县设市;1988年1月,东莞升格为不设县的地级市,现辖32个镇区,678个村(居)委会。
全市陆地面积2465平方公里,本地户籍人口215.6万,外来暂住人口近1000万。
祖籍东莞的港澳同胞70多万,海外侨胞20多万,使东莞成为着名的侨乡。
地处经济发达的珠江三角洲的东莞,地理位置非常优越。
公路四通八达,市区距广州白云机场和深圳机场均约一小时车程,距离香港不足100公里,水路、铁路、公路,路路畅通。
虎门港是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每天都有客货轮直达香港。
位于常平镇的东莞火车站是南方铁路枢纽,广九铁路、广深铁路、广梅汕铁路与京九铁路在这里交汇。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大力吸引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
三十年来,东莞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制造之都、富可敌省、广东第四极……三来一补,在带给东莞诸多荣耀的同时,其以廉价土地“粘合”港台资本和内地廉价劳动力为生存根基而产生的问题也接踵而来。
东莞传统发展模式的特点,其一是先污染后治理,虽然经济发展了,却付出沉重的环境和生态代价,难以相应地提高生活质量。
其二是多分散少集聚,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直到2001年才兴建市级园区。
其三是高消耗低产出,导致土地空间、能源水源、人口重负和环境承载“四个难以为继”。
其四是工业化具有特殊性和局限性,即利用来自内地不同批次的劳动力推进工业化,较大地削弱了东莞工业化的实际水平。
其五是城市化具有特殊性和局限性,即伴随着分散工业化的步伐,走了一条分散、无序、就地、均质发展的路子,因而削弱了城市化的总体水平。
就这五点分别与珠海、苏州、深圳、香港、日本等国内外较好模式对比,站在发展之路上最重要的十字路口,东莞将何去何从?“今天不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明天就要被产业结构所调整。
魅力绿城 和谐东莞——东莞市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实录三

2 万 吨,氮氧化物 14 吨,氮氧化物是生成臭氧 的 1 .万 主要污染物之一,机动车数 量的迅速增加,使光化学 烟雾污染 日趋严重 。另外,农药 、化肥大量使 用,禽 畜养殖业 发展, 以及农村垃圾不规范处理,也造成严 重的水体和土壤污染 。东莞市针对 以上 污染 问题,进 行了分类整治,并取得 了阶段性成果 。
治 。通过实施 “ 关闭一批企业 、搬迁一批企业、管好
一
批 企 业 ” 的 “ 个 一 批 ”措 施 , 已于 2 0 年 首批 关 三 06
闭了8 家企业,建成9 o 个环保 专业基地 , 由东莞市财 政投入 3 0 0 万元建设 的企业 污染排放 统一在线监控 中
心 已于 2 0 年 3 正 式 运 行 ,并 对 第 一 批 1 家 企 业 实 06 月 4
3 .% 接 来 自工 业 , 工 业 排 污 是 造 成 酸 雨 、水 体 和 14 直 土壤 重金 属 污 染 的 最 主要 因素 。
整治 工业污染 成为 改善城 市环境 的 首要 目标 。 统计数据显示,东莞市 电镀 、漂染 、造 纸、制革 、洗 水、印花等六大行 业共有污染企业15 家,年排放废 22 水总量为18 .亿吨, 占全市工业废水年排放总量的7% 8。 “ 六大行业 ”中,相当部分企 业消耗资源大、经济效 益差、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落后,有些企业还擅 自 扩大 生产规模 、增加排污量 、闲置污染治理设施和偷排偷 放 ,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危及群众 身体健康 。由此
经 济转 型 的总 体 方 向, 是 要从 过去 的资 源 主 导 型
形势所迫,也是实现东莞永续 、健康发展的科学决断。
东莞市 以 “ 经济社会双转型 ”为纲,以创建 国家环保 模范城市为载体,围绕 “ 建城、修路 、整山、治水”的
东莞工业区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东莞工业区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出路陈端计【摘要】Industrial zones have become the most important space carrier of industr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all countries in today’ sworld.Whether in developed countries or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rend of promoting industri-al zone continues.Dongguan Industrial zones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t present, their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is extremely urgent.The high level of the rise of Dongguan cannot do without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zone.%在当今世界,工业区已成为各国工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空间载体。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区发展的经济形势仍在继续。
工业区曾为东莞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东莞工业区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东莞的高水平崛起离不开工业区的转型升级。
【期刊名称】《东莞理工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6页(P1-6)【关键词】工业区;转型升级;路径选择【作者】陈端计【作者单位】东莞理工学院经济贸易系,广东东莞 5238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07在当今世界,工业区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空间载体。
东莞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东莞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东莞位于广东省中部偏东,是中国著名的制造业城市和世界著名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
本文从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来探讨东莞产业的发展情况。
一、产业现状东莞的发展离不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发展历史。
东莞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毗邻香港和澳门,交通便利。
在改革开放初期,东莞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开始了其制造业的转型之路。
目前,东莞的产业结构已经逐渐从传统的家电、玩具等加工制造业转向了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东莞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8728家,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企业3163家,现代服务业企业22065家,分别占比11%和76.7%。
东莞的制造业已经发展成为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涵盖了原材料供应、加工制造、成品销售等全过程。
1.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东莞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成为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高新技术产业包括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领域,涉及到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科技。
东莞的电子信息产业以代工制造为主,涵盖了手机、电脑、通讯设备等产品,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竞争优势。
生物医药产业以制药企业和医疗设备企业为主,涵盖了药品研发、生产、销售等全过程。
新能源产业以太阳能、风能等为主,正在快速发展。
2. 玩具、家具等传统制造业的转型传统的玩具、家具等制造业在国内市场需求日渐下滑的情况下,东莞的企业开始转型升级,注重产品的设计研发和品牌建设。
通过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品质,东莞的玩具、家具等制造业逐渐向中高端市场迈进,并开始向国际市场拓展。
3. 环保产业蓬勃发展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东莞加大了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
目前,东莞已经形成了一批环保企业,涵盖了废物处理、污水处理、大气治理等多个领域。
这些企业以环保技术为核心,为企业和政府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二、发展趋势1. 产业升级和转型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东莞的产业也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东莞经历发展调研报告

东莞经历发展调研报告东莞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作为广东省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东莞市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日益崭露头角。
本报告旨在通过对东莞市经济发展的调研,分析其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二、东莞经济概况2.1 基础设施建设:东莞市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和现代化的物流系统,为其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持。
2.2 产业结构:东莞市以制造业为主导,特别是电子、纺织、玩具等行业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2.3 市场规模:东莞市内外市场需求旺盛,为各类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东莞经济发展趋势3.1 制造业转型升级: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外部市场需求结构变化,东莞市正加快实施制造业转型升级战略。
通过技术进步和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实现从"制造"向"智造"的转变。
3.2 服务业发展:为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城市发展质量,东莞市在加强服务业发展方面下了较大的功夫。
特色小镇建设和文化旅游业发展成为推动服务业增长的重要引擎。
3.3 外向型经济发展:作为中国制造业重要的出口大省,东莞市在持续扩大外贸规模的同时,也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寻找海外合作伙伴,推动境外投资和技术输出。
四、东莞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4.1 产能过剩压力:由于长期依赖低成本劳动力和规模扩张,东莞市制造业存在产能过剩的矛盾。
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4.2 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平衡:尽管经济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财富,但也导致了环境污染等问题。
东莞市需在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4.3 人才与技术创新瓶颈: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东莞市亟需高素质的人才和技术创新能力。
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成为未来发展的关键。
五、发展建议5.1 制定产业政策:针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东莞市要加大对技术研发、自主创新等方面的投入,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3-04-22;修订日期:2003-08-20基金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90529)、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02C32203)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创新项目(GIG CX -03-05)资助。
作者简介:匡耀求(1963-),男,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地球科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E -mail :yaoqiuk @ 。
环境污染对东莞市地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匡耀求,黄宁生,胡振宇(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地质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摘要:对东莞市32个镇区1995~2000年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状况的考察表明,环境污染已经严重影响了东莞市北部水乡,尤其是水乡下游各镇区的经济增长,妨碍了其优势的发挥和产业的升级。
一个地域环境污染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完全局限在该地域内,承受最大影响的往往是其下游地域和下风向地域。
水乡上游保护区的发展实践表明,保护环境并不一定会制约地方经济的发展。
关 键 词:环境污染;经济增长;地域划分;东莞市中图分类号:X 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04)04-0419-07 随着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在提高,环境质量成为影响投资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新兴的具有高成长性的产业项目在选择投资环境时无疑要把环境质量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因此,环境质量会影响新兴产业的进入。
环境质量的下降使得新的和高级的产业难以进入,而原有的污染产业由于环境容量的限制而不能再扩张,这个地区的经济进入停滞甚至萎缩状态,成为制约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是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对东莞市有关镇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一问题在东莞市各镇区表现的尤其明显。
1 东莞市概况东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东部,其北部为东莞盆地构成的东江河口三角洲网河平原,水资源丰富,南部为低山丘陵台地,水资源短缺。
两种截然不同的地貌和地理条件使东莞市分异演化出三类明显不同的地域:北部为东江三角洲河网平原区,包括麻涌镇、望牛墩镇、沙田镇、洪梅镇、道窖镇、万江区、中堂镇、高步镇、石碣镇、石龙镇、茶山镇、石排镇、横沥镇、企石镇和桥头镇共15个镇(区),总面积762.7km 2,占全市面积的30.82%,通常称之为水乡;南部为低山丘陵台地区,包括长安镇、大岭山镇、大朗镇、黄江镇、樟木头镇、清溪镇、谢岗镇、塘夏镇和凤岗镇共9个镇,总面积1018.6km 2,占全市面积的41.16%,通常称之为山区;中部为山区与水乡过渡地带,包括常平镇、东坑镇、寮步镇、附城区(东城区)、莞城、篁村区(南城区)、厚街镇和虎门镇8个镇(区),总面积693.5km 2,占全市面积的28.02%,我们称之为中部过渡带。
北部水乡的15个镇(区)可以划分为两个地域:位于三角洲上游东段的石排镇、横沥镇、企石镇和桥头镇4个镇作为东深供水工程和东莞运河水源区,水质必须达到饮用水标准,1991年广东省人大通过了《广东省东江水质保护条例》和《东深供水工程饮用水源水质保护规定》,更使该区域及其上游的水环境受到严格保护,污染产业的发展受到了政策的严格限制,我们称之为水乡上游水源保护区,总面积为213km 2,占全市面积的8.61%;水乡的其他11个镇(区)总面积为549.7km 2,占全市总面积的22.21%,该地域过境水资源丰富,通常认为其环境容量很大,一些镇(区)发展了很多重污染产业,我们将其统称为水乡河网区11镇(区)。
全市32个镇(区)的地域划分如图1。
东莞市地处珠江三角洲两大中心城市深圳市和广州市之间,1995年以来又赶上深圳市和广州市产业升级转型而出现大批产业转移的大好时机,占尽了天时地利的优势,加上东莞市营造了政策宽第24卷第4期2004年08月 地 理 科 学SCIE NTI A GE OG RAPHIC A SI NIC A V ol.24 N o.4Aug.,2004图1 东莞市的镇区地域划分Fig.1 G eographic z oning of the township districts in D ongguan City松、观念开放的软环境,使东莞市的产业经济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1995~2000年的5年间,全市32个镇(区)年均经济增长率达20.18%,但是,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市内各镇区的经济发展却出现了明显的地域分异:以东莞运河沿线的常平、东坑、寮步、附城(东城)、莞城、篁村(南城)、厚街和虎门8个镇区构成的过渡地带为界,南北两边镇区经济的发展势头出现了明显转变。
在此,我们根据东莞市32个镇(区)1990年以来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统计资料考察上述4个地域1990~2000年的经济发展情况和2000年污染排放状况,讨论环境污染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2 数据来源及其可靠性分析本文所用的社会经济数据来自东莞市公开发行的统计资料[1~3];2000年环境统计数据由东莞市环境保护局提供,为内部统计资料。
由于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往往受到质疑,有必要对所用数据可靠性加以分析。
各镇区面积数据为最新修订的镇区所辖国土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
每个镇(区)面积的绝对误差不超过1km2,32个镇(区)的国土面积合计为2474.81km2,与广东省国土厅在土地详查过程中通过1/10000地形图和正射影像图量算的东莞市国土面积(2473.66km2)[4]相比,相对误差只有0.05%,说明各镇(区)国土面积数据总体上是准确可靠的。
户籍人口数据为公安系统统计数据。
东莞市是劳动力净流入地区,户籍人口大大小于实际人口,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口密度只会低估,不会高估。
在自然地理条件具有优势的地区,能够申报户籍的人是不会放弃户籍的,户籍人口密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这个地区当时自然地理条件的优劣。
东莞市各镇(区)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是由各镇(区)统计人员统计,再由镇长或书记签字上报的。
东莞市的经济以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占绝对优势,镇(区)国内生产总值是根据各企业提供的增加值统计汇总的。
如果虚增产值则意味着要多缴税收,而私营企业主和外资企业管理者又不可能象国有企业管理者那样通过虚增产值而获得政绩和名誉,他们不可能在上报产值的时候虚增产值。
但是对于镇(区)领导人来说,镇(区)经济的成长就是他们的政绩,少报和漏报产值意味着政绩的低估,同时也可能导致税收的流失,事关镇(区)政府部门的切024 地 理 科 学 24卷身利益,他们将会通过各种渠道把实际的产值尽量反映出来,因此,以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为主体的东莞市各镇(区)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数据是较为接近实际的。
虽然各镇(区)在统计口径上可能存在差异,各镇(区)之间绝对值的对比需要慎重,但是增长速度的对比则可以排除统计口径差异的影响。
环境统计资料是各镇区环保办或环保分局统计的,本文所用的数据包括S O2和C OD排放量,分别反映大气环境和水环境承受的污染负荷状况。
环保人员统计这些污染物的排放量是根据主要排污企业的生产规模和单位产值的排污水平推算并汇总的。
对于企业来说,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量意味着增加了产值,也要增加税收;对于政府来说,增加污染物的排放量会影响当地投资环境,而且只会削弱政绩。
政府和企业都不会高估污染物的排放量。
实际上还有一些企业偷排的污染物没有被统计到,统计的污染物排放量通常是低估的。
但是环保统计人员在业务上是直接接受市环保局领导的,污染产业的产值又是明摆着的,镇(区)政府和企业均不可能完全隐瞒,因此,污染物排放量的统计又不可能偏离实际情况太远。
从东莞市各镇(区)污染物排放量统计数据看,污染物排放量的分布与污染产业的分布是一致的,说明东莞市污染物排放量统计数据至少可以反映各镇(区)污染排放的相对强度。
因此,用污染负荷占全市32个镇(区)总量的比例可以较为客观地反映一个地域的污染排放水平的相对高低。
地域污染负荷的计算只考虑了S O2和C OD两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前者可以近似地反映大气环境承受的污染负荷,后者可以近似地反映水环境承受的污染负荷。
计算公式如下:W i=1/2(A i/ΣA+B i/ΣB)×100% W i为i地域的污染负荷(%),A i为i地域的S O2排放量(kg),ΣA为东莞市32个镇区合计的S O2排放量(kg);B i为i地域的C OD排放量(kg),ΣB为东莞市32个镇区合计的C OD排放量(kg)。
3 四个地域社会经济发展对比对比1990年和2000年东莞市4个地域G DP 的分布(图2),我们看到,东莞市中部过渡带的8镇(区)和水乡上游水源保护区4镇两个地域的G DP占全市镇区G DP的比例没有明显变化,但北部水乡11镇(区)和南部山区9镇两个地域G DP占全市镇区的比例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前者由31. 03%下降到23.32%;后者由19.29%上升到26. 98%。
是什么原因导致东莞市镇区G DP的地域分布出现了这种显著的变化呢?在东莞市的北部,靠近广州市,地处东江三角洲河网平原区的11个水乡镇区,曾经是有名的鱼米之乡,地肥水美,是东莞人民向往的风水宝地, 1994年户籍人口47.91万人,占东莞市户籍人口总数的34.17%,人口密度达872人/km2,是东莞市户籍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域。
由于水源充足、水陆交通方便,一些资源消耗大、污染程度大的初级产品(如红砖、水泥等)制造业在改革开放的初期得以迅速进入,因而在20世纪80年代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浪潮中,这些镇区的经济得以迅速成长。
但是,随着这些重污染产业的不断发展,污染物的排放量逐步超出环境容量,区域生态环境受到损害。
据环保部门的监测,该区域东江北干流河段的水质自1997年就已下降到I V级,东莞运河的水质更下降到V 级[5]。
区域环境介质的环境功能逐步丧失,导致环境质量显著下降,致使东莞市在1998年的全省环境质量定量考核中成为环境质量最差的地级市[6],严重影响了投资环境,阻碍了新兴工业和外商投资的进入,使得区域产业的升级和更替困难重重,大大削弱了区位优势的进一步发挥。
尽管各级政府部门均为产业升级和招商引资想尽办法,能用的优惠措施和引资办法都用过了,客商就是不愿来投资,在20世纪90年代的新兴工业化浪潮中处于非常被动地位,与东莞市近年来高速增长的经济形势格格不入。
值得一提的是北部水乡上游东部的4个镇由于地处东(莞)-深(圳)供水工程和东莞运河水源保护区,污染产业的发展受到了严格的政策限制,环境质量相对较好,东江流经该区域河段的水质基本保持在II级[5]。
虽然区位条件相对较差,既不靠近广州,也不靠近深圳,与惠州市之间也还隔着一个博罗县,但在东莞市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大潮中却基本上保持了与全市同步快速发展的势头,4个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市32个镇区所占比例始终保持在10.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