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代互联网络技术及应用

合集下载

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的现状与发展

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的现状与发展
国铁 通承担 建 设 了 6个 C G N I主干 网 , 盖 了 全 国 覆 2 2个城市 , 接 了 5 连 9个 核心 节 点 。在 北 京 和上 海
长趋 势 , 或者创 造一 种 全新 的可持 续增 长 方 式 的惟

途 径。
建成 了 2个 C G 国际/ 内互 联 中心 , NI 国 实现 了 6个 主干 网之间 的互联 , 连 接 了美 国 、 并 欧洲 、 亚太 地 区
际互联网普遍认同的是, 互联 网的核心问题是 目前 的I P地址 、 前缀 、 由 的增长 态 势 在很 长 一 段 时期 路
内不会改 变 , 而且 用 Iv P 6取 代 Iv P4是 维 持 当前 增
由中国教育 和科 研计 算机 网 C R E E N T网络 中心 、 中
国电信 、 中国联 通 、 中国 网通/ 中科 院 、 中国移 动 、 中
心节 点接入 主干 网 。值得 一提 的是 , 华 大学 等 2 清 5
所 高校 建 成 的 C G .E N T / I N I R E 2 6 X是 目前 世 界 上 C 规模 最大且使 用 国产 Iv 由器 的纯 Iv 型互 P 6路 P6大
算机 网) 采用 隧道技 术组 建 了我 国第 一个 连 接 国 内
的互 联 网还存 在严 重 的安 全 问题 , 然 现 在 已经 出 虽 台了许多 有关 安全性 方 面的解 决方 案 , 由于 T P 但 C/ I P协议 本身 存在安 全 漏 洞 , 因此 这 些方 案 大 都 治标
不治 本 。
及 其试 验 网主要 包 括 : 国的 It nt 美 ne e r 2计划 的 主 干 网 A in、 二代欧盟学术 网的主干 网 G A T 、 bl e 第 e E N 2 亚 太地 区先进 网络 A A P N及 其 主 干 网 、 欧 亚 高速 跨 网络 T I2及其 主干 网 、 国的 C G 及 其 主干 网 、 EN 中 N I 1 的第 二 代 学 术 网 S P R SN T和加 拿 大 新 一 3本 U E IE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移动互联网是指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实现无线网络接入和信息传输的一种新型互联网形态。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网络的快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1. 用户规模不断扩大:截至目前,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已经超过50亿人,占全球人口的比例超过60%。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移动互联网市场,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经超过10亿人。

2. 移动应用程序蓬勃发展:移动应用程序(APP)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生活、娱乐、购物、社交等各个领域。

目前,全球移动应用程序的下载量已经超过1000亿次,其中一些热门应用程序的用户数量更是达到了数亿人。

3. 移动支付成为主流:移动支付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应用之一,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实现的无现金支付方式。

目前,全球移动支付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市场,移动支付的渗透率已经超过70%。

4. 5G技术的应用推广:5G技术是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具有更高的传输速度、更低的延迟和更大的连接密度。

目前,全球各国都在积极推动5G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预计到2025年,全球将有超过25亿个5G用户。

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1. 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物联网是指通过互联网将各种物理设备连接起来,实现信息的互通和智能化控制。

未来,物联网将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实现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如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

2. 人工智能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人工智能(AI)是模拟人类智能的一种技术,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算法实现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未来,人工智能将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实现更智能化的移动应用和服务。

3. 虚拟现实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虚拟现实(VR)是一种通过计算机生成的仿真环境,用户可以通过特定设备(如头戴式显示器)进行沉浸式体验。

双栈基础上的下一代互联网过渡技术及策略

双栈基础上的下一代互联网过渡技术及策略
运营与应用
双栈 基础上 的下 一代互联 网过渡技 术及策 略
赵 慧玲 。 运 清 , 陈 孙 琼, 王 茜
( 国 电信 股 份 有 限公 司北 京研 究 院 北京 1 0 3 ) 中 0 0 5
1 概 述
目前, v 地址已经呈现越来越紧缺的态势 ,分配机 I4 P
构( N 根据最近 3 I A) A 年的地址使用数据 , 预测全球 Iv P4 地址资源将于 2 1 年底前后耗尽 。在我国, v 地址短 0 1 I4 P 缺问题尤为严重。在这种情况下, v 作为下一代互联网 I6 P 惟一能够替代 Iv P4的核心协议已经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 同。Iv 地址逐渐替代即将枯竭的 I 4地址已成为互联 P6 P v 网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 目 前互联网向下一代互联网过渡
系统 ( Wi o s 、 ia 如 n w Vs 等)都已经能够支持 I 4 P6 d 7 t P / v vI
运营 爱 藏 目 j
双栈 ;支持 Iv P6的应用程序则既需要应用程序 自身能够 支持 I 6 s kt P 的 o e调用,又需要操作系统能够提供 Iv v c P6
表 1 应 用 场 景 及 其 描 述 方 式
起点/ 终点为 Iv 类型; P6 否则. 若该数据包为 Iv P4的数据 报文, 则称该场景中的通信起点/ 终点为 Iv 类型。通常, P4 支持双栈的应用程序( 操作系统) 既能发送/ 接收 I 4 P 数据 v
报 文 , 能发送/ 收 Iv 数据报 文 , 也 接 P6 而且 目前 的操作 系统
兼容 . v I 6的报头结构、 P 报头长度等都与 Iv 协议 的使用方式也都有 P6 较大的区别 这些都直接导致 Iv P4和 Iv P6的业务无法实

新一代Internet技术

新一代Internet技术

新一代Internet技术发展综述一、Internet技术简介国际互联网( 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始于1969年的美国,又称因特网,是全球性的网络,是一种公用信息的载体,是大众传媒的一种。

具有快捷性、普及性,是现今最流行、最受欢迎的传媒之一。

这种大众传媒比以往的任何一种通讯媒体都要快。

互联网是由一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

互联网技术自发明以来已经走过了40多个年头,今天的互联网上活跃着网络购物,网络社交,多媒体音视频下载应用,移动应用,网络传媒,网络游戏等多种元素。

为了解决这些新元素给互联网带来的问题,计算机科学家们已经开始考虑修改互联网的整体结构来完善Internet技术,这些措施涉及I P地址,路由表技术以及互联网安全等等多方面的内容。

新一代Internet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即网络扩展工程技术、端到端QoS 技术、安全技术和网络互连技术等。

二、新一代Internet技术展望1.IPv6技术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的缩写,它是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

目前我们使用的第二代互联网IPV4技术,核心技术属于美国。

它的最大问题是网络地址资源有限,从理论上讲,IPV4技术可使用的IP地址有43亿个,其中北美占有3/4,约30亿个,而人口最多的亚洲只有不到4亿个,中国只有3千多万个,只相当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数量。

地址不足,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及其他国家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

一方面是地址资源数量的限制,另一方面是随着电子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

在这样的环境下,IPv6应运而生。

单从数字上来说,IPv6所拥有的地址容量是IPv4的约8×10^28倍,达到2^128个。

这不但解决了网络地址资源数量的问题,同时也为除电脑外的设备连入互联网在数量限制上扫清了障碍。

支持下一代互联网重大应用

支持下一代互联网重大应用
个 网络叫做 s c。用户使用Pa eL b时会 信息 、图像 处理 、计算力学 ) le i lnta 、数据 网格应 限而产生的 内网问题带来的额外调度 ,从 被分配一个 sc, 当于拥有一个遍布全球 用 ( le 相 i 海量信息处理 )和远程教育 网格应用 而提 高了系统性能 。 大学 课程在 线 ) 应用规模涉及全 国 l 座 , 6 的虚拟机 网络 , 可以在这个全球范围的真实 ( 5 聚合计算能力达到 3 万 0 环境里进行 网络技术试验 ,实现分布式计 城市的 2 所高 校 , 算、部署分布式应用和服务。
技术研究的开放性试验环境
通过实施 C I E NG —C RNE 2 6X项 T/I 目, 建成了连接全国2 个 城市 的2 个核心 0 5 节 点的 C I E NG —C RNE 主干 网,10 T2 6 多
计划下设立 的关于下一代互联 网技术 的基 下一代互联 网的 国际互联 ,为国内科技人
源 (P C U、内存、带宽等)被分配给这些虚 基于I v 的大规模高性 能网格应用研究开 网格 节点的加入更加方便 ,解决 了只有高 P6
拟机 。 虚拟机和真实 的主机一样 , 可以安装 发项 目。该项 目基 于 C NGI -CE RNE , 性能机器或集群作为网格组成单位 的问题 。 T2 和运行程序 。 不同节点上的虚拟机组成的一 实现大规模高性能的计算 网格应用 ( 物 同时在 网格调 度上 , 生 避免 了由于 I地址有 P
得典型网格应用的示范作用能够充分展现。 C G — E N T 的大规模地址空 间使得 N ICR E 2
题) 和遍布全球的几百个节点 (oe 组成。 基于 Iv 的大规模高性能 网格 n d) P6
每个节点上运行着很多个虚拟机 , 节点的资

5G网络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5G网络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5G网络技术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近年来,5G网络技术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5G被寄予了厚望,被认为将颠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5G网络的到来无疑将带来更快的传输速度、更稳定的连接和更广泛的应用场景。

那么,目前5G网络技术研究的现状是怎样的呢?未来的发展趋势又会怎样呢?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1. 5G网络技术研究现状5G网络技术研究的现状可以说是风起云涌,各国都在积极推进5G网络的研发和部署。

中国、美国、欧洲等地区都在5G技术研究方面投入了巨大的资源和精力。

在技术标准方面,国际电信联盟(ITU)已经确定了5G的技术指标,包括传输速度、延迟、连接密度等方面的要求。

在频段规划方面,各国也在积极研究多频段、超高频段、毫米波等技术,以满足5G网络的巨大需求。

在技术研究方面,5G网络技术主要包括毫米波通信、大规模天线系统、多用户多输入多输出(MU-MIMO)等核心技术。

毫米波通信是5G网络的一个重要特点,它能够提供更大的带宽和更快的传输速度,但也面临着传输距离短、穿透能力差的问题。

大规模天线系统是5G网络的另一个关键技术,通过部署大量的天线,可以实现更高的容量和覆盖率。

而MU-MIMO技术则可以使多个用户同时使用同一频段,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容量和效率。

除了技术研究外,5G网络的应用场景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工业互联网、智能交通、智能医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领域都将成为5G网络的重要应用场景。

在这些领域,5G 网络将能够提供更低的延迟、更高的可靠性和更大的容量,为各种智能设备和物联网设备提供更好的连接服务。

未来,5G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标准的完善:目前,5G网络的技术标准还不够完善,各国和地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未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标准的统一,5G网络的通信标准将更加完善,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应用场景的需求。

(2)频段规划的创新:毫米波通信是5G网络的重要特点,未来将会有更多的频段被用于5G通信,以满足其巨大的带宽需求。

web3行业知识体系

web3行业知识体系

web3行业知识体系Web3.0,也称为分布式互联网或区块链网络,是下一代互联网,它采用分散式和加密的技术构建,通过使用智能合约,提供一个去中心化的平台,从而实现更加安全、快速、透明和可信任的互联网世界。

目前,Web3.0被广泛应用于数字货币、去中心化金融、游戏、身份认证和供应链等领域。

Web3.0的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区块链技术区块链是Web3.0的核心技术。

区块链是由多个区块组成的分布式账本,每个区块包含了多个交易信息,区块之间通过哈希链接起来,形成了无法篡改的数据结构。

区块链技术包括共识算法、加密算法、智能合约等。

2. 智能合约智能合约是Web3.0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自动化执行的计算机程序,用于管理、验证和执行双方之间的协议。

智能合约可以帮助用户实现信任、减少成本和降低风险。

3. 去中心化应用(DApps)去中心化应用(DApps)是使用区块链技术构建的应用程序。

与传统的中心化应用程序不同,DApps没有任何一个集中的控制节点,而是通过智能合约实现分散式的控制和管理。

4. 数字货币数字货币是一种基于加密技术的电子货币,与传统货币相比,数字货币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隐私保护性。

目前,比特币和以太币是最流行的数字货币。

5. 去中心化金融(DeFi)去中心化金融(DeFi)是指使用区块链技术去除中心化机构,实现点对点交易、资产管理和借贷等金融服务的一种新形态。

DeFi市场经过快速发展,已成为数字货币领域最具前景的应用之一。

6. 去中心化身份认证去中心化身份认证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身份验证方法,通过去除传统中心化身份认证的环节,实现更加灵活、安全和便捷的身份验证方式。

这种方式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好的隐私保护和安全保障。

7. 零知识证明零知识证明是一种强大的加密工具,用于验证某个命题为真,而无需透露具体的证明内容。

零知识证明在保护隐私、验证数据和促进数字交易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8. 去中心化存储去中心化存储是指使用区块链技术实现的一种点对点文件存储和共享方式。

第12章 下一代网络概述

第12章 下一代网络概述
(7) 无线网关:负责移动通信网到分组数据网络的协 议转换。
17
下一代网络的网络结构(四)
(8) 软交换:通过提供基本的呼叫控制和信令处理功 能,对网络中的传输和交换资源进行分配和管 理,在这些网关之间建立起呼叫或是已定义的复 杂的处理,同时产生这次处理的详细记录。
(9) 应用服务器:提供了执行、管理、生成业务的平 台,负责处理与控制层中软交换的信令接口,提 供开放的API用于生成和管理业务。
14
下一代网络的网络结构(一)
业务应用层 业务生成服务
媒体服务器
应用服务器
策略服务器
控制层 软交换
软交换
软交换
软交换
传输 服务层
核心传输层
媒体接入层 媒体 网关
无线 接入 媒体 7号信 网关 服务器 网关 令网关
公共交换 IP/ATM/FR/X.25 移动网 用户终端 信令网
7号 信令网
图12-1 下一代网15络的分层结构
9
下一代网络产生背景(八)
(3) 通常意义上讲,NGN指基于软交换技术的NGN 语音和多媒体解决方案。
NGN是业务驱动的网络,通过业务与呼叫控制分离 以及呼叫与承载分离实现相对独立的业务体系,使 业务真正独立于网络,灵活有效地实现业务的提 供。软交换技术作为业务/控制与传送接入分离思想 的体现,是下一代体系结构中的关键技术,其核心 思想是硬件软件化,通过软件的方式来实现原来交 换机的控制、接续和业务处理等功能,各实体之间 通过标准的协议进行连接和通信,便于在NGN中, 更快地实现各类复杂的协议及更方便地提供业务。
20
软交换概述
软交换(Softswitch)技术是下一代交换网络的控制核 心、是现代网络向下一代网络演进的关键技术。由 于它实现了业务提供和控制分开、呼叫控制与承载 连接分开,并能提供开放的接口,便于第三方业务 的提供,因此为话音、数据、视频和多媒体业务应 用提供了统一的平台,从而得到了业界普遍关注。 软交换将摒弃传统交换机结构上的不足,具有网络 层次和结构简单、建网成本低、网络升级快、业务 生成容易和占地面积小等特点。基于软交换的网络 系统结构如图12-2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