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大学物理演示实验

合集下载

大学物理课题演示实验报告5篇

大学物理课题演示实验报告5篇

大学物理课题演示实验报告5篇大学物理课题演示实验报告 (1)一、实验任务精确测定银川地区的重力加速度二、实验要求测量结果的相对不确定度不超过5%三、物理模型的建立及比较初步确定有以下六种模型方案:方法一、用打点计时器测量所用仪器为:打点计时器、直尺、带钱夹的铁架台、纸带、夹子、重物、学生电源等.利用自由落体原理使重物做自由落体运动.选择理想纸带,找出起始点0,数出时间为t的p点,用米尺测出op的距离为h,其中t=0.02秒×两点间隔数.由公式h=gt2/2得g=2h/t2,将所测代入即可求得g.方法二、用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调节水龙头阀门,使水滴按相等时间滴下,用秒表测出n个(n取50—100)水滴所用时间t,则每两水滴相隔时间为t′=t/n,用米尺测出水滴下落距离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方法三、取半径为r的玻璃杯,内装适当的液体,固定在旋转台上.旋转台绕其对称轴以角速度ω匀速旋转,这时液体相对于玻璃杯的形状为旋转抛物面重力加速度的计算公式推导如下:取液面上任一液元a,它距转轴为_,质量为m,受重力mg、弹力n.由动力学知:ncosα-mg=0(1)nsinα=mω2_(2)两式相比得tgα=ω2_/g,又tgα=dy/d_,∴dy=ω2_d_/g,∴y/_=ω2_/2g.∴g=ω2_2/2y..将某点对于对称轴和垂直于对称轴最低点的直角坐标系的坐标_、y测出,将转台转速ω代入即可求得g.方法四、光电控制计时法调节水龙头阀门,使水滴按相等时间滴下,用秒表测出n个(n取50—100)水滴所用时间t,则每两水滴相隔时间为t′=t/n,用米尺测出水滴下落距离h,由公式h=gt′2/2可得g=2hn2/t2.方法五、用圆锥摆测量所用仪器为:米尺、秒表、单摆.使单摆的摆锤在水平面内作匀速圆周运动,用直尺测量出h(见图1),用秒表测出摆锥n转所用的时间t,则摆锥角速度ω=2πn/t摆锥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f=mgtgθ,而tgθ=r/h所以mgtgθ=mω2r 由以上几式得:g=4π2n2h/t2.将所测的n、t、h代入即可求得g值.方法六、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在摆角很小时,摆动周期为:则通过对以上六种方法的比较,本想尝试利用光电控制计时法来测量,但因为实验室器材不全,故该方法无法进行;对其他几种方法反复比较,用单摆法测量重力加速度原理、方法都比较简单且最熟悉,仪器在实验室也很齐全,故利用该方法来测最为顺利,从而可以得到更为精确的值。

(行业报告)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报告范文模板)

(行业报告)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报告范文模板)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实验一锥体上滚【实验目的】1•通过观察与思考双锥体沿斜面轨道上滚的现象,使学生加深了解在重力场中物体总是以降低重心,趋于稳定的运动规律。

2•说明物体具有从势能高的位置向势能低的位置运动的趋势,同时说明物体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换。

【实验仪器】锥体上滚演示仪图1,锥体上滚演示仪【实验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指出:物体或系统的能量总是自然趋向最低状态。

本实验中在低端的两根导轨间距小,锥体停在此处重心被抬高了;相反,在高端两根导轨较为分开,锥体在此处下陷,重心实际上降低了。

实验现象仍然符合能量最低原理。

【实验步骤】1•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高端,双锥体并不下滚;2.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低端,松手后双锥体向高端滚去;3.重复第2步操作,仔细观察双锥体上滚的情况。

【注意事项】1.移动锥体时要轻拿轻放,切勿将锥体掉落在地上。

2.锥体启动时位置要正,防止它滚动时摔下来造成变形或损坏。

实验二陀螺进动【实验目的】演示旋转刚体(车轮)在外力矩作用下的进动。

【实验仪器】陀螺进动仪图2陀螺进动仪【实验原理】陀螺转动起来具有角动量L,当其倾斜时受到一个垂直纸面向里的重力矩(r x mg)作用,根据角动量原理,其方向也垂直纸面向里。

nig 下一时刻的角动量L+A L向斜后方,陀螺将不会倒下,而是作进动。

【实验步骤】用力使陀螺快速转动,将其倾斜放在支架上,放手后陀螺不仅绕其自转轴转动,而且自转轴还会绕支架旋转。

这就是进动现象。

【注意事项】注意保护陀螺,快要停止转动时用手接住,以免掉到地上摔坏实验三弹性碰撞仪【实验目的】1.演示等质量球的弹性碰撞过程,加深对动量原理的理解。

2.演示弹性碰撞时能量的最大传递。

3.使学生对弹性碰撞过程中的动量、能量变化过程有更清晰的理解。

【实验仪器】:弹性碰撞仪图3,弹性碰撞仪【实验原理】由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原理可知:在理想情况下,完全弹性碰撞的物理过程满足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当两个等质量刚性球弹性正碰时,它们将交换速度。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通过一系列物理演示实验,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了一些物理原理和现象。

在实验中,我们利用了不同的装置和方法,包括倾角计、电磁铁、追踪仪器等,以及一些常见的实验器材,如放大镜、杠杆等。

通过观察和测量,我们验证了一些基础物理概念,并学习了一些实验操作技巧。

引言:大学物理实验作为物理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

物理演示实验是一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原理和现象。

本文主要介绍了我们进行的一些物理演示实验,以及实验的目的、原理、装置和方法,以及实验结果和结论。

实验一:倾角计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倾角计测量物体倾斜角度,验证正、副切线定理。

实验原理:正切定理:在法平面上,对于任意与倾角α相对的斜面,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与物体的重力的比值等于该斜面的正切值tα。

副切线定理:在法平面上,对于任意与倾角α相对的斜面,物体所受的摩擦力与物体的重力的比值等于该斜面的副切值coα。

实验装置和方法:1. 将倾角计放置在待测倾角的斜面上。

2. 调整倾角计,使其与斜面重合。

3. 在倾角计的直角边上放置物体,使其保持平衡。

4. 记录下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和重力,并计算其比值。

实验结果和结论:我们通过倾角计实验,测量了不同斜面上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和重力的比值,并计算了其正切值和副切值。

实验结果与正切定理和副切线定理的预测相吻合,进一步验证了这两个定理。

实验二:电磁铁实验实验目的:通过电磁铁实验,观察磁力的作用,并了解电磁感应现象。

实验原理:当电流通过导线时,会产生磁场。

对于一根直导线,其磁场的方向可以通过安培环法则确定。

当导线被弯曲成螺旋形时,就形成了一个电磁铁。

实验装置和方法:1. 将电磁铁通电,使其产生磁场。

2. 将一根带有铁钉的细线放置在电磁铁附近。

3. 观察铁钉受力的情况,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和结论:在电磁铁实验中,我们观察到铁钉被吸附在电磁铁上,说明磁场对铁物体具有吸引力。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牛顿第二定律的演示实验实验目的:1.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

2. 掌握质量、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3.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实验器材:1. 质量可调的滑块。

2. 弹簧测力计。

3. 不同质量的物体。

4. 细线。

5. 支架。

6. 砝码。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器材,将滑块、细线、砝码等放置在支架上。

2. 将质量可调的滑块放置在滑板上,调整滑块的质量,使其满足实验要求。

3. 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砝码的质量,并记录数据。

4. 用细线将滑块和砝码连接起来,确保连接稳定。

5. 打开弹簧测力计,使砝码缓慢下落,滑块随之运动,观察实验现象。

6. 改变滑块的质量,重复实验步骤5,观察实验现象的变化。

7. 整理实验器材,结束实验。

实验结果:1. 当砝码下落时,滑块开始运动,且运动速度与砝码的质量成正比。

这表明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2. 当改变滑块的质量时,滑块的加速度也会随之改变,且变化趋势与理论值相符。

这表明实验结果与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论预测一致。

3.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如滑块的加速度与作用力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这可能与摩擦力、空气阻力等因素有关。

此外,还可以观察到质量对运动的影响,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牛顿第二定律的基本原理,掌握了质量、力与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一致,证明了牛顿第二定律的正确性。

此外,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我们还学到了许多关于物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方法,提高了我们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除了本次实验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物理演示实验来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

例如,光的衍射和干涉实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光的波动性质;静电实验可以让我们了解静电场和电荷的性质;热力学实验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温度、热传递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等原理。

这些实验不仅可以加深我们对物理原理的理解,还可以提高我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学】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共(3页)

【理学】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共(3页)

【理学】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共(3页)实验名称:物理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演示物理实验,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提高对物理知识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实验器材:振动线圈、直流电源、磁体、电子显微镜、带电粒子束管、宏观物体、光学仪器等。

实验过程及结果:
1.振动线圈演示
将直流电源连接到振动线圈的电极,可通过调节电源输出电压的大小,使线圈振动的幅度变化。

实验中可以让学生观察振动线圈在不同电压下的振动情况,同时可让学生根据振动的幅度变化来研究产生振动的原理。

2.磁体演示
将磁体通过直流电源与接触器连接起来,将磁铁放置在接触器上,当接触器断开时,磁体的磁力线方向改变,从而使磁体的磁力线相互作用,产生撞击声。

实验中可以让学生观察磁体的撞击声,并进一步研究磁体的磁效应以及磁力线的性质。

3.光学演示
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宏观物体的结构,并使用带电粒子束管来实现“手写”字。

实验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光的反射、折射、衍射和干涉等基本概念,以及物质的粒子性和波动性等。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一)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一)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一)引言: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是物理学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学原理的理解,并培养其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大学物理演示实验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

正文:一、实验器材准备1. 确定实验目标:在开始实验之前,确定实验的目标和预期结果,以便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和测量方法。

2. 选择合适的器材:根据实验目标选择合适的器材,包括仪器设备、样品和探测器等。

3. 检查器材质量:在开始实验之前,要仔细检查实验器材的质量和状态,确保其正常运行和使用。

二、实验操作步骤1. 准备实验样品:根据实验需要,准备好实验样品,并保证其质量和状态符合实验要求。

2. 实验器材的调校:在实验开始之前,要进行器材的调校和适当的校准,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3. 实验参数设定:根据实验要求,设定实验参数,如实验温度、电流大小等。

4. 实验记录和数据处理:在实验过程中,要及时记录实验数据,并对数据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分析,以得出结论。

5. 实验安全措施: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遵守实验安全规定,保证实验的安全运行。

三、实验注意事项1. 注意实验环境:确保实验室环境安全和整洁,防止杂物干扰实验结果。

2. 注意实验时间安排:合理安排实验时间,确保实验能够顺利进行,并预留足够的时间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3. 注意实验技巧:掌握相关的实验操作技巧,以提高实验的效率和准确性。

4. 注意实验数据准确性:在记录实验数据时,要尽量保证数据的准确性,避免误差的发生。

5. 注意实验细节: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实验细节和注意事项,如保持实验器材的干燥和清洁等。

四、实验结果和分析1. 数据处理和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进行适当的数据处理和分析,例如计算平均值、标准差等统计量,并进行误差分析。

2. 结果展示:将实验结果以适当的图表形式展示出来,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比较实验结果。

3. 结果解释和讨论: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和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和原理之间的关系,并与理论结果进行比较和验证。

最新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实验报告

最新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实验报告

最新大学物理演示实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物理演示,加深学生对基本物理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实验一:牛顿第三定律演示实验设备:两个气球、细绳、力计实验步骤:1. 将两个气球充气并系紧。

2. 使用细绳将两个气球相连,并在其中一个气球上挂钩子。

3. 使用力计拉另一个气球,使其与挂钩子的气球相撞。

4. 记录两个气球相撞时的力计读数。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观察到,当两个气球相撞时,它们都会以相等的力反向弹开。

力计的读数证明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相等性,与牛顿第三定律相符。

实验二:光的折射和全反射演示实验设备:半圆形玻璃棱镜、激光指针、白纸实验步骤:1. 将半圆形玻璃棱镜放置在白纸上。

2. 使用激光指针从棱镜的一侧照射光线。

3. 调整激光指针的角度,使光线进入棱镜,并在白纸上观察光线的折射和反射路径。

4. 继续改变入射角,直到观察到全反射现象。

实验结果:实验中观察到,随着入射角的增大,折射角也相应增大。

当入射角达到临界角时,光线完全在棱镜内部反射,不再折射出棱镜,证明了光的全反射现象。

实验三:电磁感应现象演示实验设备:线圈、磁铁、电流表实验步骤:1. 将线圈水平固定,并确保其一端与电流表相连。

2. 快速将磁铁插入线圈中,观察电流表的变化。

3. 改变磁铁的插入方向,重复实验。

实验结果:实验中发现,当磁铁插入线圈时,电流表显示出电流的短暂变化。

这表明变化的磁场在闭合线圈中产生了电动势,即电磁感应现象。

改变磁铁的插入方向,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也随之改变,证实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结论:通过上述三个实验,我们直观地验证了牛顿第三定律、光的折射和全反射以及电磁感应现象。

这些实验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物理原理的理解,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实验目的:通过演示实验,加深对物理原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提高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实验器材:1. 磁铁2. 导线3. 电池4. 万用表5. 直流电源6. 光学仪器(例如:反射镜、透镜、凸透镜等)实验一:电磁感应实验原理: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当导体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会在导体中产生感应电动势,从而产生电流。

实验步骤:1. 将一个线圈固定在实验台上,线圈两端接入一个万用表,以测量电流的大小。

2. 在线圈的一端靠近磁铁,用力拉动磁铁,使磁铁离开线圈,观察并记录电流的变化。

3. 反复进行步骤2的操作,分别在不同速度下拉动磁铁,观察电流的变化趋势。

4. 分析数据,总结电磁感应的规律,并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

实验二:电池的内阻测量实验原理:当电流通过电池时,由于电池本身的化学反应,会产生内阻,影响电流的流动。

通过测量电流和电压的关系,可以计算出电池的内阻。

实验步骤:1. 连接电池、导线和电阻,组成一个电路,电阻两端接入一个万用表以测量电流,电池的两端接入一个电压表以测量电压。

2. 分别测量不同电阻下的电流和电压,并记录数据。

3. 根据欧姆定律,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计算出电池的内阻。

实验三:光的折射实验原理:根据折射定律,光线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根据折射定律可以计算出光线的折射角度。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光学仪器,例如:透镜或凸透镜等。

2. 将一束光线射向光学仪器,观察并记录光线的折射现象。

3. 通过改变入射角度或改变介质的折射率,观察光线的折射变化。

4.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光线的折射定律,并与理论知识进行对比。

实验四:杨氏干涉实验原理:利用光的干涉现象,通过狭缝、光源和屏幕的组合,观察和分析干涉花样、干涉条纹的特征。

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狭缝,将光源透过狭缝射向一块屏幕,观察干涉花样的形成。

2. 通过改变狭缝的宽度、光源的波长或屏幕的位置,观察干涉花样的变化。

3. 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和明暗的分布,分析干涉现象并计算出波长或确定狭缝的宽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超导磁悬浮
操作方法
1.首先将小车下面垫上一 8mm 左右的硬纸板放在磁性导轨上。

要让再将液氮倒入小车容器中 , 大约过三分钟,撤下硬纸板。

2.小车悬浮在空中 , 给其一个驱动力 , 机车就会沿着磁性导轨运动。

3.打开驱动力的开关(可变向) , 让机车每圈的运动都受到一个驱动力的作用 , 这样可是机车持续的运动下去。

注意事项:1.液氮的温度是零下近 200 摄氏度,操作者及观看者要注意不要触及液氮,操作时一定要带手套,使用镊子。

2.超导块的冷却要均匀,全面,最好全部浸入液氮中,否则机车的运动将会不稳定。

原理提示:超导体的磁性与导体不同,进入超导态后置于外磁场中时,它内部产生磁化强度与外磁场完全抵消,磁力线完全被排斥在超导体外面,从而内部的磁感应强度为零,这就是超导体的完全抗磁性,即迈斯纳效应。

完全抗磁性会产生磁悬浮现象。

实验中,当超导块经冷却达到超导态后靠近磁性导轨时,磁力线进入超导体表面并形成很大的磁通密度梯度,感应出高临界电流,从而超导块对轨道产生排斥,排斥力克服超导体重力使其悬浮。

磁性导轨用铷铁硼磁块铺设在钢板上制成,两边 N 型轨道起磁约束作用,保证超导块在轨道上运动。

2.光栅透视系统
操作方法
打开灯光电源,把观察镜对准灯源中心,透过观察镜观察不同光源的光谱。

注意事项
不要频繁的开关灯源,因灯管的寿命和开灯的次数有关。

原理提示
根据光栅方程,如果是复色光入射,则由于各成分色光的不同。

除中央零级条纹外,各成分色光的其它同级明条纹将在不同的衍射角出现。

同级的不同颜色的明条纹将按波长顺序排列成光栅光谱,这就是光栅
的分光作用。

如果入射复色光中只包含若干个波长成分,则光栅光谱由若干条不同颜色的细亮谱线组成。

本实验中使用介质膜光栅,很好的观察了氦、汞及白光的光谱。

3.光学幻影
原理提示
凹面镜成虚像的原理,观察者所看到的图像是在仪器的后部凹面镜中所成的虚像,因在凹面镜的前方焦点上有一个倒悬的可以转动的物体,观察者看到的图像就是这个物体的虚像。

操作方法
1. 打开电源即可。

2. 观察时,观察者应站在正对着仪器有一定距离的位置。

4.偏振光干涉演示仪
操作方法
1.观察仪器内的图形,都是无色透明的元件。

2.打开光源,这时立即观察到偏振光干涉条纹。

3.旋转面板上的旋钮,观察视场中的色彩变化。

4.把透明 U 型元件从窗口放进,观察不到异常,用力握 U 型元件,这时在元件上出现彩色条纹,呈现疏密分布。

条纹密集的地方是应力比较大的地方,反之是应力较小处,此即光测弹性。

注意事项
取放玻璃片要小心轻放,注意安全
原理提示
在仪器内的透光材料是由里到外用不同层数的薄膜拼制而成的图案,薄膜内部的残余应力分布均匀。

光弹材料制成的三角板和曲线板,内部存在着非均匀分布的残余应力。

线偏振光通过这些模型后产生应力双折射,分成有一定相差且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两束光,这束光的传播方向是同向的,这两束光通过最外层的偏振片后成为相干光,发生偏振光干涉。

对于不同层数的薄膜拼制而成的图案,由于应力均匀,双折射产生的光程差由厚度决定,各波长的光干涉后的强度均随厚度而变,故而合成后呈现与层数分布对应的色彩图案。

对于三角板和曲线板,由于厚度均匀,双折射产生的光程差主要与应力有关,各波长的光干涉后的强度随应力分布而变,则合成后呈现与应力分布对应的不规则彩色条纹。

转动外层偏振片,即改变两偏振片的偏振化方向夹角,也会影响各波长的光干涉后的强度,使图案颜色发生变化。

利用偏振光的干涉,可
以考察透明元件是否受到应力以及应力的分布情况。

这称为光测弹性。

5.普氏摆
操作方法
1.拉开摆球,使其在两排金属杆之间的一个平面内摆动;
2.站在普氏摆正前方即垂至于摆动面的位置观察球摆动的轨迹;
3.戴上光衰减镜再观察摆球的轨迹,会发现球按椭圆轨迹运动;
4.将光衰减镜反转 180 度,再观察摆球运动轨迹的变化。

原理提示
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立体的景物,是因为双眼可以各自独立看东西,两眼有间距,造成左眼与右眼图像的差异称为视差,人类的大脑很巧妙地将两眼的图像融合,产生出有空间感的立体视觉效果在大脑中。

在这个实验中,所用的光衰减镜引起相位延迟,使分别进入两只眼睛的物光产生光程差,从而感觉出物体
的立体感。

6.台式皂膜
操作方法
1.配制的溶成份是:洗洁精和甘油。

2.先把仪器上的照明灯打开,再将横梁各种造型浸入皂液,提起来观察不同的皂膜形状,在照明灯下观察薄膜干涉条纹。

原理提示
皂膜实验同时演示了液体表面张力、薄膜干涉现象及能量最底原理。

“ 表面张力” 即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受到液体内部分子的吸引力而使液体表面尽可能收缩的一种力。

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形成皂膜,而不同形状的模型拉出不同的形状的皂膜,则体现能量最底原理,即:在这种形状下,皂膜面积最小,能量最低。

在白光照射下,呈现出彩色的干涉条纹。

当肥皂液慢慢向下流时,皂膜变得上薄下厚,形成劈尖干
涉,可以看到彩色的条纹带逐渐由窄变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