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版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三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含解析
【生物】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学案

2020届 一轮复习 苏教版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学案⎪⎪⎪ 1.种群的特征A 2.种群的数量变动B 3.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c考点一 种群的数量特征及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思维导图·成一统][基础速练·固根基]1.判断下列有关说法的正误(1)稳定型的种群数量一定保持稳定(×)(2)性别比例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3)年龄大小、随机分布、种群密度均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4)可以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老房屋中壁虎的种群密度(√)(5)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6)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时,要选择植物生长茂盛处取样(×)2.据种群年龄组成的类型示意图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各年龄组成的类型: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
(2)将各年龄组成类型、特点及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用线连起来:3.将种群特征进行分类(将对应序号填入椭圆内)①均匀分布②种群密度③随机分布④出生率、死亡率⑤集群分布⑥年龄组成⑦性别比例4.对下列几种生物进行种群密度调查①蒲公英②田鼠③蚯蚓④鲫鱼⑤蚜虫⑥跳蝻适合用样方法的是①③⑤⑥;适合用标志重捕法的是②④。
(填序号)5.填写关于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的计数方法:下图为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两个样方,图中圆圈代表被调查的个体,甲、乙中应计数的个体数分别为13、9。
(2)利用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调查某草原上某种野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M只并标记后释放,在重捕获的n只野兔中有m只带有标记,则该野兔种群共有(M×n)÷m只。
[题组练透·过考点]题组一种群的基本特征1.(2018·江苏高考)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分层限时跟踪练30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分层限时跟踪练30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限时:45分钟)[基础练]扣教材练双基1.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如图)分析正确的是(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率和迁出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解析】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A项错误;“J”型增长的种群中依然有死亡率,B项错误;图中a指的是性别比例、b指的是年龄组成,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C项正确;图中c指的是种群密度,而种群密度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波动,D项错误。
【答案】 C2.如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
该人群的年龄组成( )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解析】开始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年龄组成为稳定型;最后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故年龄组成变为增长型。
【答案】 A3.下列实验或调查活动中,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B.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某些田鼠因曾被捕变得狡猾而不易被重捕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解析】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部分灰喜鹊身上的标志物脱落或田鼠被捕后变得狡猾不易被重捕都会导致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数值会偏大。
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要求统计样方相邻两条边上的个体;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则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
要做到随机取样,在分布较密集的地块取样,会使所得数值偏大。
【答案】 C4.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三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1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三)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选择题1.(2017·衡阳一模)下列不属于对种群特征描述的是( )A.某田鼠种群中,雌雄比例约为1∶1B.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某池塘生物种类繁多,据统计含有150多种生物解析:选D 某池塘生活了约150种生物属于物种丰富度,属于群落特征。
2.下列关于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B.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C.比较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解析:选A 种群的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依次为大于、等于和小于;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快,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3.样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调查方法。
以下关于样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乔木丰富度时应对各样方数据求平均值B.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C.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在植物生长密集处取样D.调查蝗虫幼虫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解析:选D 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丰富度时,应该调查植物的种类总数,不能取平均值;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取样方法可根据地段形状来确定。
4.(2017·唐山统考)图中字母表示的时刻,种群数量不为K值的是( )解析:选C a时刻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为K值;b 时刻之前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b时刻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达到K 值,超过b时刻种群数量基本不变;c时刻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在两线的交点处,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达到K值;随着时间增加,个体数量增加,d时刻种群数量达到最大(K值)。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学案:第24讲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第24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考纲、考情——知考向核心素养——提考能最新考纲(1)列举种群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3)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活动)生命观念结构与功能观:种群属于生命系统,具有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特征科学思维建立模型:构建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科学探究制订并实施方案:用样方法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考点一种群的特征【知识回顾1】种群的数量特征概念意义【思考】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图中①~⑤分别代表种群的什么特征?(2)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3)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降低害虫的密度,原理是怎样的?(4)某生物学家对某地的蝗虫种群进行研究后大胆预测:不久后蝗灾会更加严重,他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最可能是。
【知识回顾2】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1)样方法并非只适用于植物①适用对象:②取样方法:和。
③取样关键:。
(2)标志重捕法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记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无影响,不能太过醒目、不易脱落①适用对象:。
②计算公式:(3)黑光灯诱捕法对于有的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4)抽样检测法对于酵母菌等可以用抽样检测法调查种群密度。
注意:在调查分布范围较小,个体较大的种群时,可以。
【阅读】(1)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应注意的问题(2)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误差分析【知识回顾3】种群的空间特征(1)含义:种群中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跟踪训练1】25min1.下列对种群特征的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迁入率、迁出率B.种群数量在不断增长的过程中,没有死亡率才能导致其数量增长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D.任何种群中雄性和雌性的数量比例均为1∶12.下图是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模型,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春节前后,我国南部沿海城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①②C.预测未来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③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④,进而影响种群数量3.(2013·全国卷Ⅰ,5)某农场面积为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两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鹰的迁入率增加会影响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00只/hm2C.黑线姬鼠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植物→鼠→鹰这条食物链,第三营养级含能量少4.(2016·全国卷Ⅱ,5)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5.(2017·全国卷Ⅲ,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较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面积6.(2018·全国卷Ⅰ,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
2023年高考等级考生物一轮复习多维练(全国通用)34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解析版)

专题十一种群和群落课时34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1.下列关于种群的数量特征叙述错误的是()A.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每个样方的统计数值都应如实记录C.用标志重捕法统计某种角数量时,由丁标记物容易被鱼卷食会使统计结果偏大D.环境容纳量是指某种群在某环境中的最大种群数量,且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答案】D【解析】性别比例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可对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A正确;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每个样方的统计数值都应如实记录,B正确;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
若标记物容易被鱼吞食,会使标志后重新捕获数偏小,而统计结果偏大,C正确;环境容纳量是指某种群在某环境中所能维持的最大种群数量,D错误。
2.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K值)的叙述正确的是()A.渔业生产中,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在到达K值后开始捕捞B.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C.环境容纳量是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D.当种群数量超过K/2 后会出现环境阻力,导致增长速率下降【答案】C【解析】渔业生产中,捕捞后数维持在K/2值时,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所以应该在种群数量超过K/2时捕捞,A错误;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不相同的,B错误;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C正确;“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降低,从开始就存在环境阻力,并且环境阻力越来越大,D错误。
3.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 只鼠,第二次捕获34 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 只。
标记物不影响鼠的生存和活动并可用于探测鼠的状态,若探测到第一次标记的鼠在重捕前有5 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但因该段时间内有鼠出生而种群总数量稳定,则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结果取整数)A.66 只/公顷B.77 只/公顷C.83 只/公顷D.88 只/公顷【答案】B【解析】调查一公顷范围内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39 只鼠中有5 只由于竞争、天敌等自然因素死亡,故可将第一次标记的鼠的数量视为39-5=34只,第二次捕获34 只鼠,其中有标记的鼠15 只,设该区域该种鼠的种群数量为X只,则根据计算公式可知,(39-5)/X=15/34,解得X≈77.07,面积为一公顷,故该区域该种鼠的实际种群密度最接近于77 只/公顷。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十三)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种群数量的变化一、选择题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②提出合理的假设;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④①② D.②③①④解析:选A 建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用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2.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 min就分裂繁殖一代。
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 A.m·2T B.m·220C.2T/20D.m·23T解析:选D 某细菌(m个个体)每20 min就分裂繁殖一代,可知其1 h繁殖3代,T h繁殖3T代,T h后种群个体数是m×23T。
3.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数量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C.环境容纳量是不会改变的,不受空间和资源的限制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解析:选D 种群数量可在环境容纳量即K值附近上下波动;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不会迅速降低;环境容纳量会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会提高其环境容纳量。
4.关于“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分析,错误的是( )A.“J”型曲线只适用于实验室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的适宜环境后的一段时间内B.“S”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C.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有无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D.“S”型曲线和“J”型曲线一样,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解析:选D 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个体间对有限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竞争导致种内斗争必将加剧,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高考一轮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31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 含答案

课时跟踪训练(三十一)一、选择题1.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因素一定会导致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A.重捕时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B.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C.标志物脱落D.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解析)重捕时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则导致重捕个体中标记个体数偏大,会使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答案) A2.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B.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C.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33.6℃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解析)环境容纳量是指该环境容纳该种群的最大数量,由图可知该藻类的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A正确;分析题图曲线可知,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B正确;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种群增长曲线的斜率最大,说明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种群数量将在K值附近维持动态平衡,D 错误。
(答案) D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A.2019年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B.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难度中等。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
A选项描述的是性别比例,B选项描述的是年龄组成,D选项描述的是死亡率,C选项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
(答案) C4.某一食用螺引进河流人工养殖,结果迅速蔓延至稻田,疯狂吞噬水稻,现用一种能捕食该螺的鳖进行生物防治,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调查螺和鳖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取相同的方法B.7~8月份螺的种群密度下降最大C.从种群特征分析,8~9月份螺种群密度低的原因最可能是鳖的大量捕食D.螺与鳖构成了一条食物链(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和生态系统的结构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信息转换能力,难度中等。
生物一轮复习第一编考点通关考点32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练习含解析

考点32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基础小题1.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接种后,需对培养液进行灭菌B.接种后,需立即进行第一次抽样检测C.抽样检测时,需将培养液静置几分钟后再吸取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向计数室滴加样液后再盖上盖玻片答案B解析对培养液灭菌应在接种前进行,如果接种后灭菌酵母菌会被杀死,A错误;接种后立即进行第一次抽样检测作为后续的对照,B正确;抽样前应先振荡试管将培养液摇匀后再吸取,C错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盖上盖玻片,然后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D错误。
2.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图1中a只影响出生率,而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据此判断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进而可知c为种群密度。
图2为图1的变式,图2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只影响出生率,应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
故选C。
3.如图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O~b段,该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负相关B.b~c段种内斗争最激烈C.为有效防止鼠害,最好将种群数量控制在b点D.利用捕食关系控制鼠的数量,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D解析O~b段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密度也在不断增大,故两者呈正相关,A错误;c~d段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种内斗争最激烈,B错误;b点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为有效防止鼠害,最好将种群数量控制在b点以下,C错误;利用捕食关系控制鼠的数量不会破坏该地区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4.如图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界中会存在类似曲线Ⅰ的种群增长形式B.在曲线Ⅱ中的b点,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目前我国人口不断老龄化,人口发展处于c~d段D.酿酒过程中,将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控制在K/2可获得最大效益答案A解析外来物种入侵时,由于在当地没有天敌,在刚开始时其种群增长曲线与Ⅰ相似,A正确;在曲线Ⅱ中的b点,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错误;目前我国人口数量仍在不断增长,只是老年人的比例不断增加,C错误;酿酒过程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保持在b点时,产生的酒精较多且较快,可获得最大效益,D错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一、选择题1.每年春季是传染病的高发季节,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之一是每天定时开窗通风,其主要目的是降低病原微生物的( )A.出生率和死亡率B.年龄组成C.性别比例D.种群密度解析:选D 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定时开窗通风,能降低病原体的数量,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最重要的措施。
2.(2019·泰州中学模拟)下列关于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的可能影响,叙述错误的是( )A.可以适当提高人口出生率B.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趋势C.将影响教育、就业、住房等领域D.必将导致人们对耕地的过度利用解析:选D 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可以适当提高人口出生率;全面实施“二孩”政策的目的就是缓解人口老龄化,逐步调整完善现行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将影响教育、就业、住房等领域;全面实施“二孩”政策将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不一定会导致人们对耕地的过度利用。
3.(2019·盐城中学模拟)某地区甲、乙两岛的生态环境基本相似,乙岛上6~8月黄鼠狼活动活跃。
对两岛上田鼠进行种群数量调查,调查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岛田鼠的环境容纳量分别为52只、58只B.两岛6~8月期间田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C.捕食是6月之后乙岛田鼠数量快速下降的因素之一D.两岛的田鼠最终一定会产生生殖隔离解析:选C 两岛田鼠数量超过50只后均开始下降,不能维持在50只上下波动,可见50只超过了环境的容纳量,环境有限的资源,导致种群数量下降;由图可知,7~8月,甲岛田鼠的种群数量是增加的,所以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6~8月,乙岛田鼠的种群数量是降低的,所以其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6~8月乙岛上有黄鼠狼活动,在6月之后乙岛田鼠数量下降快的影响因素是黄鼠狼的捕食;两岛的田鼠长期地理隔离,各自的突变和自然选择不同,久而久之两种群的基因库会变得很不相同,时间久了可能会导致亚种和新种的形成,但并非一定能形成新物种。
4.科研人员研究了喷洒某种农药对棉花蚜虫种群密度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棉花蚜虫的种群密度B.施药后第1 d内蚜虫数量急剧下降可能与药物毒力和种群迁出有关C.施药后第3~9 d内,蚜虫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D.研究表明,该农药防治不仅污染环境,而且药效维持时间短解析:选C 由曲线图可以看出,在施药后第3~9 d内,棉蚜种群密度曲线斜率增大,种群增长速率也在增大。
5.科研人员连续两年对某封闭小岛社鼠种群的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研究,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社鼠雌性个体在秋冬季环境中生存能力低于雄性个体B.第二年9~11月份社鼠种群密度处于恢复状态下C.决定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迁入、迁出、出生率和死亡率D.若研究该岛物种丰富度可在种群层次和群落层次上进行解析:选B 由图可以看出,秋冬季环境中社鼠♀∶比例较高,说明雌性个体生存能力高于雄性个体;社鼠生活在封闭小岛上,所以决定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物种丰富度是物种数目的多少,是群落水平研究的内容。
6.(2019·苏锡常镇四市一模)青檀是我国一种三级珍稀保护植物。
如图是在我国某自然保护区调查青檀所得的种群数量(注:径级是指按照测量获得的青檀主干茎基部直径,由小到大依次划分为Ⅰ到Ⅹ,共十个等级)。
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应在该自然保护区采取五点取样法调查青檀的种群数量B.由于阳坡地带阳光充足而使青檀各径级种群数量优势明显C.阴坡地带的青檀种群的年龄组成呈增长型D.坡谷地带的青檀种群在生长的前期死亡率较高解析:选C 山坡地带为长条形,且青檀在该自然保护区内分布不均匀,宜采用等距取样法调查青檀的种群数量;由图分析可知,当青檀径级较大时,阳坡地带个体数量不占优势;由调查结果可知,阴坡地带不同径级青檀个体数量与径级呈负相关,说明阴坡地带青檀种群的年龄组成呈增长型;坡谷地带的青檀种群在生长的前期数量较少,可能是因为阳光有限导致出生率较低。
7.研究人员调查了生态果园及对照果园中某些害虫及害虫天敌的密度,结果如表。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昆虫种类害虫(头/枝) 害虫天敌(头/枝)蚜虫螨小花蝽瓢虫盲蝽生态果园39.3 0.34 0.47 0.29 0.33对照果园79.1 2.58 0.15 0.16 0.02A.调查果园中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B.蚜虫所同化的能量中恰有7.38%流入了瓢虫C.生态果园流入害虫及其天敌的总能量比对照果园多D.害虫与害虫天敌之间的数量变化是通过(负)反馈调节实现的解析:选D 调查果园中蚜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样方法;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因此据表中数据无法计算能量传递效率;生态果园中害虫数量比对照果园少,流入害虫的总能量比对照果园少;害虫与害虫天敌是捕食关系,数量变化通过(负)反馈调节实现。
8.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A.用台盼蓝溶液染色可增强计数结果的有效性B.加大初始接种数量可以缩短达到K值的时间C.培养液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冷却到适宜温度才能接种D.改变培养液氧气供应对酵母种群的K值没有影响,因为酵母呼吸方式是兼性厌氧型解析:选D 实验只对活酵母菌进行计数,台盼蓝可将死酵母菌染成蓝色,所以可以增强计数结果的有效性;K值不变的情况下,加大初始接种数量,可以缩短达到K值的时间;培养液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后,需冷却到适宜温度才能接种,否则温度过高会杀死酵母菌;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pH、溶氧量等都会影响酵母菌种群的K值。
9.(2019·南通一模)下表是对不同栖息地中美洲大树莓种群数量调查统计结果(单位:株),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栖息地样方1 样方2 样方3 平均森林边缘15 18 15 16小溪岸边12 14 13 13森林 5 5 2 4A.B.选取多个样方进行调查,保证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C.美洲大树莓与森林中其他树种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D.调查结果表明美洲大树莓适宜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长解析:选D 调查美洲大树莓数量时,应该随机取样;取样时,应该选取足够多的样方,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美洲大树莓与森林中其他树种都属于生产者,它们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根据表格分析可知,美洲大树莓种群数量在森林边缘和小溪岸边较多,说明其适宜生存在阳光充足的地方。
10.(2019·南京二模)丹顶鹤是世界珍稀濒危鸟类,科学家研究了苏北地区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及栖息地分布动态变化,获得如下数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2015年丹顶鹤的种群数量约为图中最大值的一半B.2000年后,栖息地面积影响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的变化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丹顶鹤最有效的措施D.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丹顶鹤的种群数量,标记物脱落会造成调查结果偏小解析:选D 据图分析可知,2015年丹顶鹤的种群数量约为图中最大值的一半;2000年后,栖息地数量的变化导致丹顶鹤越冬种群数量随之发生变化;保护丹顶鹤最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丹顶鹤的种群数量,标记物脱落会造成调查结果偏大。
11.(2018·南京六校联考,多选)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水库中的鱼是一个种群,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田鼠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C.研究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可以采用构建概念模型的方法D.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主要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解析:选ABD 水库中的鱼有很多种,所以不是一个种群;调查活动范围大、活动能力强的田鼠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农田中蚜虫、蚯蚓的种群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采集土壤小动物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物种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12.(2019·海门中学模拟,多选)某生物兴趣小组应用微生物显微计数法,开展温度对乳酸菌种群密度(个/mL)影响的研究,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研究过程中若培养液被杂菌污染,则实验结果会偏大B.研究中需要使用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滴管等实验工具C.可以预测,20 ℃条件下乳酸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一定比10 ℃下大D.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制作酸奶的发酵温度应控制在20 ℃左右解析:选ABC 研究过程中若培养液被杂菌污染,则培养液中除了乳酸菌外,还存在其他微生物,会导致实验结果偏大;应用微生物显微计数法对乳酸菌进行计数时,需要使用显微镜、血细胞计数板、滴管等实验工具;题图显示:随着时间的递增,20 ℃条件下乳酸菌的种群密度逐渐大于10 ℃条件下乳酸菌的种群密度,而且培养时间越长,两种温度条件下的乳酸菌种群密度的差值越显著,据此可以预测,20 ℃条件下乳酸菌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一定比10 ℃下大;由于设置的温度梯度过大,所以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出“制作酸奶的发酵温度应控制在20 ℃左右”的结论不科学。
13.(多选)下图表示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B.种群密度完全能反映③的变化趋势C.研究城市人口的变迁,迁入率和迁出率是不可忽视的D.种群数量还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解析:选ACD 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方向,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种群密度只能反映种群在一定时期的数量变化,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故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组成、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除出生率和死亡率外,迁入率和迁出率也是影响城市人口变化的重要因素;种群数量受自然气候等因素的影响非常大。
二、非选择题14.(2019·南通二模)小球藻(一种单细胞绿藻)是生产生物柴油的原料之一。
研究发现有些细菌能产生促进小球藻生长的物质,也能分解小球藻产生的自身抑制物。
研究人员利用从小球藻培养液中分离纯化的3种细菌(X1、X2、X3)分别与小球藻混合培养,以筛选出对小球藻生长、油脂积累有利的共生菌。
图1、2表示有关实验结果,其中A1~A3代表等量小球藻分别与细菌X1~X3的混合培养组。
请回答下列问题:(1)在藻菌共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提供水、无机盐等营养物质,以及适宜温度和__________等环境条件。
此过程中,小球藻可为细菌的生长、增殖提供__________。
(2)图1表明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速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
(3)在对小球藻进行直接计数时,通常采用__________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