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复习课
复习课光现象作图

一、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探究一: ⑶应用:照相机 ⑷作图法
A
⑴模拟实验(实物动画)
u
v
F
2f
F
2f
F
F
2f
⑵成像规律一
物的位 置 物距(u) 像的位 置 像距(v) 像 的 性 质 缩 放
缩 小
A
2f
倒 正
倒 立
虚 实
实 像
u> 2 f
2f v f
2、探究二:
⑵成像规律二
物的位置 物距(u)
光现象 光路作图 4、光的折射作图
N
空气
P Q
N/
水
画出上面各图中的折射光线。
光现象 光路作图 4、光的折射作图
N
空气
P 水 Q
N/
画出上面各图中的入射光线。
光现象 光路作图 4、光的折射作图
光现象 光路作图 4、光的折射作图 如图,画出光通过三棱镜时的光路。
光现象 光路作图 4、光的折射作图
o
.
S′
光现象 光路作图
3、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
5)在平面镜上方的发光点S发出的两条光线经 平面镜反射后为OB、OˊBˊ,请在图上画出S 的位置及相应的入射光线。 B B′ S O S′
O′
光现象 光路作图
方法小结 在熟练掌握光的反射定律的 基础上,画出光的反射的光路图, 可以帮助解决问题,在光的反射光 路图中,入射光线都是由物点发出 (可以看成光源);反射光线的反向 延长线的交点就是像点.
小孔成 像 平面镜 光的折 射成像
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 光 的 折 射
实像 虚像
凸透镜
F
2f 2f
u f
v uΒιβλιοθήκη 放 正 大 立虚 象
光的反射与折射复习(公开课)

[2012· 宜宾]2012年5月21日清 晨,我国大部分地区可以观察到日环食。如 图Z6-1所示,是发生日环食的景观,能用 来解释形成日环食现象的规律是 A.光的直线传播 ( A ) 图Z6-1
B.光的折射
C.光的反射 D.光的色散
光的折射: 光由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
光现象
你知道它们分别属于哪种光学现象吗?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
A.日食
B.岸边的树、房 子与湖中的倒影
C.水中的鱼儿
光的直线传播
1.光源:自身能发光的物体。
2.光线:用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3.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速 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你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
视频:和自己斗的公鸡
实像和虚像: 实像:实际光线会聚点所成的像。 虚像: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会聚点所成的像。
平面镜成像
⑴原理:由于光的反射,像点的位置就是反射光线 的反向延长线交点的位置。 ⑵特点:简记为:正立、等大、垂直、虚像 ①像的性质:正立、等大的虚像。 ②像的位置:像与物体的边线与镜面垂直;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实验:
将放有硬币的纸杯往前移,直到看不见,据光学 知识用所给的器材想办法重新看见纸杯里的硬币。 器材:水、、纸杯、硬币
• (2011· 湖州)陶瓷茶杯底部放有一枚硬币,人移动 到某一位置时看不见硬币(如图甲),往茶杯中倒 入一些水后,又能够看见硬币了(如图乙)。造成 A( “看不见”和“又看见了”的原因分别是 ) • • A.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折射 • B.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 • C.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 • D.光的反射和光的直线传播
光现象 复习课件

颜料的三原色
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颜料的混合 ●红+蓝=紫色 ●黄+红=橙 ●黄+蓝=绿
●红+黃+蓝=黑
绘画時用三原色就可调出 大部分色彩。
色光的混合 与颜料的混 合规律也不 同
小结
1、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 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2、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3、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 4、透明物体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光 的 折 射 规 律
光垂直射到玻璃或水表面时,在玻璃或水中 的传播方向不变。
光 的 折 射 规 律 光从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折射光线
将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光 的 折 射 规 律
1.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 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分别位于法线两侧。 2.光从空气斜射到水或玻璃表面时,折 射光线向法线靠拢,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 3.光垂直射到水或玻璃表面时,在水和 玻璃中的传播方向不变。
放大镜放大
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蓝 三种色条合成的。
色光的混合
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
红+绿=黄 红+蓝=品红 绿+蓝=青(靛) 红+绿+蓝=白
电视、电影都是根据 色光三原色所制成。
物体为什么会呈现不同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
1、透明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 颜色是由它 透过的色光 决定的。
B 萤火虫 D 桌子
4.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 直线 传 光沿直线传播产 播的,影子、日食都是 生的现象。 8 3 × 10 5.光在空气中的速是 米/秒,发生 雷电时,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 由于 光速比声速快 。 6.排队时,如果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 学挡住了前面的人,队就直了,这是 用 光沿直线传播 来解释。
第4章《光现象》复习课教案设计(含答案)

第四章《光现象》单元复习课时:1课时【复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源的含义及种类,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及光速,能说出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现象。
2. 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利用反射定律解决实际问题,会做反射光路图,能识别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3.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理解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会处理平面镜成像相关的作图。
4.知道光的折射定律,能判断常见的折射现象。
5.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特性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1.经历复习过程,通过形成知识网络学习梳理总结知识的方法,能将本章内容系统化。
2.通过讨论交流,总结归纳解题的方法、技巧,养成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交流学习心得,养成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2.通过合作探究养成学生积极合作的学习态度和善于观察、总结的学习能力。
3.通过复习养成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复习重点和难点】重点: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的规律。
3.光的折射规律。
难点:1.光现象知识的实际应用。
2.运用光路图解决问题。
易错点:1、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常判断为与镜面或界面的夹角。
2、平面镜成像中误认为像的大小规律是近大远小。
3、“倒影”与影子混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激光灯自制光屏平面镜玻璃板方格纸光具盘半圆玻璃块蜡烛打火机讲义【前置准备】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章思维导图【复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课件展示精美图片:这些美轮美奂的风景涉及到哪些物理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自然地引出本节复习内容——第四章光现象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精美图片,回顾光现象这一章的几个重要知识,,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和热情。
二、专题复习总结方法【专题一】光的直线传播专题一知识点聚焦:(小组抢答比比谁记得准、答得快)1.光源:自身能够的物体叫光源,根据成因分为光源和光源。
《光现象》复习课教案设计

《光现象》复习课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复习的内容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材中“光现象”章节。
具体包括: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透镜及其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光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光现象。
2. 通过对光现象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自然现象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透镜及其应用。
难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透镜成像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激光笔、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三棱镜、光屏、实验器材等。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练习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光现象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光与我们生活的关系,激发学习兴趣。
2. 复习回顾:引导学生回顾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透镜及其应用等知识点,对重点知识进行梳理。
(1)用激光笔照射平面镜,观察反射光线,引导学生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2)将凸透镜、凹透镜放在阳光下,观察光线的变化,引导学生掌握透镜的成像规律。
(3)用三棱镜进行光的色散实验,让学生了解光的色散现象。
4. 例题讲解:针对光的反射、光的折射、透镜成像等知识点,精选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与例题类似的习题,让学生当堂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透镜及其应用。
2. 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透镜成像规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生活中一个光现象,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给定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图。
(3)根据透镜成像规律,判断下列情况中,成像的性质是什么?a. 凸透镜,物距大于二倍焦距b. 凹透镜,物距小于二倍焦距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分析优点和不足,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光现象复习课教学案教案

光现象复习课教学案教案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光现象复习课讲学稿班级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学习目标】1、知道物体的颜色是怎样确定的。
2、知道红外线、紫外线都是人眼看不见的光。
3、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记住光在真空中的速度。
4、知道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了解平面镜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5、知道光的反射定律,了解光的反射定律的应用。
【典型例题】1、光源及其分类例1、下列属于光源的是()A.太阳、月亮、开着的电视机荧光屏B.正在放映的电影屏幕、萤火虫、恒星、液晶C.恒星、萤火虫、点燃的蜡烛、熔炉中倾倒出的炽热的铁水D.月亮、正在放映的屏幕、太阳、发光的水母2、光的色散、物体的颜色(光的三原色,颜料的三原色)例2、牛顿在1666年做了一个实验,揭开了颜色之迷,他让一束太阳光穿过狭缝,射到三棱镜上,从三棱镜另一侧的白纸屏上可以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而且这条光带的颜色是按的顺序排列的。
例3、让红光、蓝光混合后通过一蓝色玻璃后照在一红纸上,则纸呈()A.黑色 B.红色 C.蓝色 D.绿色例4、通过红玻璃看绿布是黑色的,这是因为()A.红玻璃将绿布反射的光染成黑色B.绿布反射的光通过红玻璃与红玻璃透出的红光混合成黑色光C.红玻璃几乎吸收绿布所反射的所有色光,因而没有光透过红玻璃D.红玻璃将绿光全部反射因而没有透过红玻璃3、光的直线传播(影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例5、关于光的传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光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B.光在不同的物质中传播的速度相同C.影子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D.光年是天文学中的时间单位例6、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太阳光传到地球大约需要500s,那么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大约为 km。
请你列举一个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
《光现象》复习课教学反思

《光现象》复习课教学反思《光现象》复习课教学反思篇1上完《光现象》复习课后,回顾本节课的得与失,有一点感受:这节复习课我的基本思路是:突出学问重点,以生活情景开放课堂争辩,强化基本学问、力气的训练,以达到提高复习的效果。
自己满意的方面:1、教学留意学问结构的完整性,留意加强前后学问的联系。
光的反射与折射贯穿全章,是重点,把各部分的学问紧紧联系在一起,留意前后学问间的有机渗透,体现了学问的系统性、综合性。
2、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突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光现象学问与生活、生产实际及自然现象的联系极为亲热,在复习教学中,着重培育同学运用概念、规律解释实际问题的力气。
本节课也存在不少不足:教学中忽视了同学的主动性。
以及同学动手力气的培育。
同时忽视了同学质疑力气的培育,没有让同学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这些以后复习应当留意和改进。
《光现象》复习课教学反思篇2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洁,重点是让同学在教学课堂中培育观看力气、分析力气、总结归纳力气。
教学时假如只是将整个试验过程或物理概念简洁而机械的告知同学,同学就仅仅知道了这个结论,所以我们应当让同学在体验中感悟科学,削减同学对科学的枯燥感。
同时,同学联系生活在前,老师从旁适当的指导,赐予同学充分的思考和沟通时间,使同学学会学习。
在设计这节课时想让同学从图片和试验现象中得出结论,由于《光的传播》的试验现象不是很明显,假如进行演示试验的话,很多同学都观看不到现象,所以在这整个试验过程中,要对同学的观看进行准时指导,明确的指出观看什么,观看何处。
同时试验前期的预备不要耽搁太长的时间,以免使同学的留意力分散。
而且对于光在水中的传播,除了水要染色外,还可以在水中加些粉笔灰,这样可以大大加强光现象的体现。
而在光的传播教学中,对于光的传播途径定义,课本只是简洁的定义在光沿直线传播上,而我们老师在教学中,必需要明确光的传播路径是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可以列举例子说明重新定义的缘由。
光的衍射(复习课)讲稿

0
3 5 sin
2a 2a
2a 2a
当 角增加时,半波带数增加,未被抵消的半波带面积占总的单缝
面积减少,所以光强变小;
2. 中央亮纹宽度 中央两侧第一级暗条纹之间的区域,称做零极(或中央)明条纹,
它满足条件:
I a sin
a
a
5 3
0
3 5 sin
2a 2a
2a 2a
中央明纹的宽度计算:
相邻两缝上边缘发出的衍射角 为两束光的光程差为 (a+b)sin,如果 (a+b)sin=k,则这两条光线相 遇加强。
(a+b)sin
a+b
考察相邻两缝中相对应的位置发 出的衍射角为的两平行光线。
相邻两缝上对应位置所发出 的衍射角为的两束光的光 程差仍然为(a+b)sin, 如果(a+b)sin=k,则这两条 光线相遇也加强
质中,则屏幕上的中央明纹将: 【
】
(A)中央明纹的宽度变小;
(B)中央明纹的宽度变大;
(C)中央明纹的宽度不变;
(D)宽度不变,但条纹发生平移。
例、一束波长为 =5000Å的平行光垂直照射在一个单缝上。已知单缝衍射 的第一暗纹的衍射角1=300,求该单缝的宽度a=?
解: (1)
a sin k (k 1,2,3)
第一级暗纹 k=1,1=300
a 0.5 2 1.0m sin 1
例、一束波长为 =6000Å的平行单色光垂直照射在一个单缝上。单缝的 宽度为a=0.2mm,缝后用焦距为f=50cm的薄透镜将衍射光会聚于屏上,求: (a)中央明条纹的半角宽度和线宽度;(b)第一级明纹的位置以及从这个 位置看过去单缝处波面可以分为几个半波带(c) 第一级明纹的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