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2单元 第6课《台阶》教学设计 语文版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台阶》教案 (新版)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6《台阶》教案 (新版)语文版

台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

能力目标1、复述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合作、讨论、说话训练,探究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组织材料的方法旨。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2、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点1、能结合文本内容,对父亲实践梦想的结果作出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能宽慰父亲。

2、能联系实际畅谈自己父母心中的“台阶”,培养理解感恩父母的情怀。

教学难点1、能结合文中有关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评价父亲身上体现的感人精神。

2、能结合文本内容,对父亲实践梦想的结果作出全面深刻的理解,并能宽慰父亲。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教学用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背影》引读,畅谈父亲。

我们学了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感受到了一位关心、爱护儿子的“父亲”形象,那么,你能说说生活在你身边的父亲的点滴琐事吗?同学们说得很好,下面我们再来学习李森祥的小说《台阶》,来看看中国农民“父亲”又是怎样的形象?(板书标题)作者简介:李森祥(1956一 ):衢州人。

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

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

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出示问题,整体感知。

①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②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三、情节复述,体会情感。

要求改用第三人称,抓住能表现人物主要特点的情节复述。

在复述的过程中注意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

要口齿清楚,内容连贯,并富于感情。

复述之后可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的评价,对遗漏的内容进行补充。

四、合作探究,研读赏析。

设置问题情景一: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

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七年级语文《台阶》教案

七年级语文《台阶》教案

七年级语文《台阶》教案前言《台阶》是适合七年级学生阅读的一篇小说,它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通过描述主人公的成长,传达出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

本篇教案旨在通过分析小说的内容和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主题,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2.学习运用阅读策略,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加强对道德教育的认识和理解教学重点1.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和结构2.文章的主旨和意义教学难点1.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道德教育2.阅读策略的使用和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2.讨论和思考3.小组活动和展示教学步骤预习环节(15分钟)1.老师简要介绍故事的背景和主要人物,让学生对故事有个概括的了解2.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事,并提问引导学生的思考:故事中的人物是否有成长,他们的成长体现在哪些地方?导学环节(15分钟)1.老师以问答方式对学生进行询问,强化预习内容和学生的思考能力2.简要介绍小说的主题和结构,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并掌握挖掘文本信息的技巧阅读理解(30分钟)1.老师分段阅读,带领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学习阅读策略2.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参考课堂上讲解的阅读策略和挖掘文本信息的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思考讨论(30分钟)1.引导学生回顾故事的主线和细节,分析作者的用意并叙述自己的感受和思考2.通过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展示和讨论,加强对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的认识和理解评价总结(10分钟)1.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强调教学的目标和意义2.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加强对学习效果的反思和总结教学后记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小说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加强了他们对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的认识和理解。

在今后的学习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课文台阶的教案(优秀10篇)

课文台阶的教案(优秀10篇)

课文台阶的教案(优秀10篇)篇一:课文《台阶》优秀教案篇一一、教学目的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内容和人物情感。

3、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安排详略等写法。

4、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习了《背影》一课,我们看到了一个在困顿中前行的父亲对儿女那深沉的爱。

今天,我们再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去感受父亲那深沉的精神世界。

我相信今天的学习,你一些定会对自己的父亲又有新的认识。

让我们一同走进李森祥的小说《台阶》。

(二)检查预习效果,感知人物形象。

本文属自读课文,相信预习后会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我们知道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那么我们就结合课文,体会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的。

1、“台阶”在文章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明确:贯穿全文的线索。

但小说主要是为了表现台阶吗?明确:为了表现父亲。

所以台阶只是观察和表现父亲的一种独特的视角。

2、文中我家的台阶是什么样的呢?父亲对台阶的态度是什么样的呢?明确:三级青石板台阶(板书)认为台阶低。

3、台阶低,走起路来多方便啊,父亲为什么还要造高台阶呢?(试用原文回答)明确:“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高。

”4、这句话也就是告诉我们台阶低,在村里没有什么?(地位)在村里抬不起头来,不受人尊重,这也就让我们明白了父亲为什么总说台阶低了。

他实际上是对什么的需要啊?明确:尊严。

(让学生体会一下父亲的精神世界,感受父亲形象。

)5、这表现出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哪些优秀的品质?明确:自尊、有上进心、有志气、有理想。

初中课文台阶教案

初中课文台阶教案

初中课文台阶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课文《台阶》的主要内容,掌握相关语文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尊敬父母的感情,增强对传统美德的认识。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台阶》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品质和情感的手法。

教学准备:课文《台阶》、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复习相关知识点。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台阶”吗?在生活中有哪些场合会用到台阶?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默读课文《台阶》,理解故事情节。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

三、合作探讨(15分钟)1. 教师提出探讨问题:课文《台阶》中,父亲为什么想要建一座新屋?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付出了哪些努力?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3. 教师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等方面分析课文主题思想。

四、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课堂讲解。

2. 分析课文《台阶》中的人物形象,如父亲、母亲等。

3. 讲解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如父亲勤劳、节俭的品质,母亲关爱家人的情感等。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目。

2. 教师点评练习成果,解答学生疑问。

六、拓展延伸(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尊敬父母,传承家庭美德?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传统美德。

七、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提醒学生课后加强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课堂练习等环节,使学生全面理解了课文《台阶》的主要内容,掌握了相关语文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家庭美德的认识和尊重。

《台阶》语文教学案设计

《台阶》语文教学案设计

《台阶》语文教学案设计。

一.课程背景在当今数字时代,高科技手段不断提升与应用,数字化时代发展迅猛。

然而,在数字时代,人类仍对语言文字具有高度求知欲。

语文课教育是因为强化对语言文字的掌握和应用,是让人类在时代变迁中不失优势“金钥匙”。

本课程设计以小说《台阶》为主要文本,旨在通过学习这部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对文学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讨论,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并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解析和理解文本中的意义和美感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促进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思考。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文学鉴赏,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美的感受。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和多方面意义,将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转化为蕴含于其中的深层思考和同情。

四.教学步骤1.导入以“历史和文学的相互作用”作为导向,首先介绍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作者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容和主题。

2.讲解教材2.1.重点阅读对作品的结构、情节、人物塑造和语言标题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好理解小说的构成和主题。

2.2.重点讲解讲解小说中的表现手法、思想内涵、结构规律、人物形象塑造等,让学生更好的领会小说的意义和作者的思想。

3.相关知识点3.1.文学手法教授学生在阅读中发掘各种文学技巧,如比喻、象征、隐喻、反转等,并带领学生发现文学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性。

3.2.主题背景教授学生理解作品的背景和主题,如奋斗、人性、爱情、生命等,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内在意义和价值进行深入思考。

4.教育发展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教育性和启示,让学生从小说中寻找生活的真谛和意义。

5.口头表达和思考在教学中,特别强调口头表达和思考,引导学生通过口头表达和思考提高语文素养,加强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评价本教学以对文学的探究和理解为主题,以学生的思考和口头表达为主要评价依据。

《台阶》初中语文教案

《台阶》初中语文教案

《台阶》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讨论、小组分享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课文中所传达的奋斗、进取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学会感恩。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理解其表达效果。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传达的奋斗、进取精神。

(2)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台阶?台阶与人生有什么关系?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生字词,并尝试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合作探究(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分析课文中所传达的奋斗、进取精神。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进行点评、指导。

5. 拓展延伸(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我们如何面对台阶?(2)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看法,教师进行点评、指导。

6. 总结反馈(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撰写一篇关于“台阶”的作文。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台阶》的内涵,从中汲取奋斗、进取的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台阶课堂教学案例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台阶课堂教学案例语文版

《台阶》课堂教学案例一、教材分析《台阶》是一篇小说,通过描写父亲终年辛苦、积铢累寸,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而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反映出父亲那一辈农民为提高地位,赢得尊重付出了巨大代价,同时也赞美了父亲吃苦耐劳、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表达了亿万农民渴望提高生产力,结束农村经济极端落后的状况的心声,回荡着时代召唤的主旋律。

指导学生自读,要抓住“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个文眼去把握情节,探究“父亲”形象的意蕴,理解“台阶”的内涵(“台阶”即“地位”、“尊重”)。

理解父辈的精神需求,学习他们艰苦创业的精神,培养学生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明确肩上的重担和心中的使命。

二、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目标:通过速读课文,理解积累词语,感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2、过程和方法目标: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理解父亲愚公移山的精神。

通过读、说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三、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①掌握本课书中的生字词语;②接触本文,让学生自由地、放声地、流畅地朗诵课文;③与文本对话,将咀嚼、推敲、感悟、品味到的内容写在书的空白页。

(二)文本对话,探析交流①师: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生 1:父亲觉得自家老屋的台阶低,只有三级;生2:台阶低屋主人的地位就低,父亲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②师: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生1:父亲一砖一瓦的积累,艰辛劳动大半辈子,才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生2 :父亲一角一角的存角票,捡鹅卵石、砍柴、编草鞋、踏黄泥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③师: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生1:父亲人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生2:……(三)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出示小黑板:①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②“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③说说你对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看法?讨论结果:生1: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父亲觉得自己没地位。

七年级语文上册 6《台阶》教学案 语文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6《台阶》教学案 语文版

6.台阶【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难点)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父亲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让我们不愿向他人谈起;父亲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清贫得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炫耀;父亲的一生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在众人中父亲可能普通得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

但卑微者未必脆弱,在你跌倒时,父亲会教你怎样站立;在你困难时,父亲鼓励你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

在人生的风雨面前,父亲的坚韧可能是你无法想象的强大,他用行动教育孩子什么是人生,什么是生活。

今天,我们就来接触一位生活中平凡普通的小人物--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来领略老一辈农民特有的坚韧与谦卑。

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

李森祥,当代作家,浙江衢州人。

著有长篇小说《传世之鼓》,短篇小说《台阶》《小学老师》《绣匾》,中篇小说《村野子弟》《屋脊丘陵》《秤盘》《毛心》《十八里营房》《秋晕》《樟树潭记》等。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凹凼..(gān gà)烦躁.(zào)..(āo dàng)尴尬嵌.着(qiàn) 黏.性(nián) 胯.骨(kuà)撬.(qiào) 磕.烟灰(kē) 门槛.(kǎn)嘎叽..(gā jī) 涎.水(xián)3.理解词语。

微不足道:微小得很,不值得一提。

指意义、价值等小得不值得一提。

微,细,小。

足,值得。

道,谈起。

大庭广众:指聚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

大庭,宽大的场地。

广众,为数很多的人群。

低眉顺眼:低着眉头,两眼流露出顺从的神情。

形容驯良、顺从的样子。

若有所失:好像丢了什么似的。

形容心神不定的样子。

也形容心里感到空虚。

自言自语:自己一个人低声嘀咕。

三、合作探究(一)整体感知1.初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来概括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台阶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农民勤俭和坚韧的性格。

2、体会作者对土地家园和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把浓厚的情感蕴含在叙述中的叙事手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九亿农民。

关心国事就不能不了解一下中国广大的农村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

今天,我们所学的《台阶》就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为我们展现了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作者简介:李森祥(1956一 ):衢州人。

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

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

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

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

《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出示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对土地家园和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

2、体会作者把浓厚的情感蕴含在叙述中的叙事手法。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1.出示投影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1)注音:凹凼(dàng)揩(kāi)黏(nián)尴尬(gān gà)硌(gè)烦躁(zào)(2)释义揩:擦、抹。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烦躁:烦闷急躁。

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共场合。

2.学生通感全文,指名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情节。

3.教师出示自学指导:(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父亲渴望受人尊重。

(2)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钱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父亲坐在新台阶上感到十分不自在,他衰老了,累垮了。

(4)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台阶)“文眼”是什么?(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4、学生速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评价和心得体会。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交流中不太准确的理解,一般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学生的感知可能有:(1)小说以农民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2)课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安排材料的详略。

“台阶”是全文的焦点,显豁突出。

台阶李森祥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农民勤俭和坚韧的性格。

2、体会作者对土地家园和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把浓厚的情感蕴含在叙述中的叙事手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九亿农民。

关心国事就不能不了解一下中国广大的农村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

今天,我们所学的《台阶》就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为我们展现了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作者简介:李森祥(1956一 ):衢州人。

1975年入伍,曾在嘉兴军分区某部工作,少校。

1991年调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

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

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

《小学老师》被《小说月报》等选载,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出示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对土地家园和父老乡亲的深厚感情。

2、体会作者把浓厚的情感蕴含在叙述中的叙事手法。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1.出示投影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1)注音:凹凼(dàng)揩(kāi)黏(nián)尴尬(gān gà)硌(gè)烦躁(zào)(2)释义揩:擦、抹。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烦躁:烦闷急躁。

微不足道:非常藐小,不值得一提。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共场合。

2.学生通感全文,指名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情节。

3.教师出示自学指导:(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父亲渴望受人尊重。

(2)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钱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父亲坐在新台阶上感到十分不自在,他衰老了,累垮了。

(4)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台阶)“文眼”是什么?(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4、学生速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评价和心得体会。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交流中不太准确的理解,一般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学生的感知可能有:(1)小说以农民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2)课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安排材料的详略。

“台阶”是全文的焦点,显豁突出。

(3)文中着力塑造了父亲这一非常要强又老实厚道的农民形象。

(4)课文的关键句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对高台阶新屋的追求,深层地说是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5)新台阶砌好后放鞭时,父亲喜悦的神情描写是非常个性的,很有特色。

5.合作研讨。

自学指导:学生小组内研讨以下问题,然后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2)“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4)“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5)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6)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7)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你是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教师点拨、明确:(1)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

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

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3)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

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

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4)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

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画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5)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父亲的神情很有特色。

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

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

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6)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7)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6.研读赏析(1)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2)教师引导分析父亲形象的意蕴。

A: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

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

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

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

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

B: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

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

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气力。

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

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

(3)变换人称练习。

请学生速读全文,试用第三人称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

教师示例:××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

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

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

屋造好了,人却老了,身子也垮了。

三、说话延伸:请学生从家居住房变化的角度,谈谈自己对社会发展引发的人们思想观念(如按揭买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独特的体察和感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